CN208128724U -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28724U
CN208128724U CN201820247478.8U CN201820247478U CN208128724U CN 208128724 U CN208128724 U CN 208128724U CN 201820247478 U CN201820247478 U CN 201820247478U CN 208128724 U CN208128724 U CN 208128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liquid
heat
heat sink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474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启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Ang Pa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Ang Pa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Ang Pa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Ang Pa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474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287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28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287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包括:吸热装置,由金属件构成,所述金属件一面设置有供冷却液体移动的凹槽空间结构,冷却液沿着凹槽流动,另一面贴附于发热器件上,与发热器件进行热传导作用;密封装置,为橡胶类密封件,防止冷却液体发生泄漏;还包括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包括泵壳、马达、叶轮及转动轴承系统组成,所述泵壳与吸热装置及密封装置构成单一压力腔体,所述叶轮在单一压力腔体内旋转对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体产生垂直与平行的双向压力,提升热交换效率。散热效果得到了改善,符合市场上对散热产品的要求。提高了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的散热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自液冷散热器应用于电子设备(如电脑)至今,产品款式繁多,水冷头结构也是各不相同,由于水冷头是直接接触于设备的发热源,因此水冷头内部结构对散热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广大消费者对此类散热产品越来越熟悉,要求也越来越高,瞒足性能的同时,外观,用材,视觉,灯光,都变得非常重要。目前的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具有节约成本,提高加工效率等优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吸热装置,由金属件构成,所述金属件一面设置有供冷却液体移动的凹槽空间结构,凹槽空间结构两侧对应设置有入水槽和出水槽,冷却液沿着凹槽流动,另一面贴附于发热器件上,与发热器件进行热传导作用;
密封装置,为橡胶类密封件,防止冷却液体发生泄漏;
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包括泵壳、马达、叶轮及转动轴承系统组成,所述泵壳与吸热装置及密封装置构成单一腔体,所述叶轮在单一腔体内旋转对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体产生平行与垂直的双向压力。
所述泵壳上设置有一进水口结构,且此结构穿过马达中心,所述叶轮中心对应设置有叶轮进水区,叶轮上设置N个径向叶型,中间通道为叶轮径向压力出水口,且叶轮轴向底部设置有N个扇叶型凹槽,N>=2,N为整数。
所述泵壳上设置有集水孔,叶轮将冷却液通过集水孔进入吸热装置的入水槽,随着叶轮的转动向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产生平行方向的推力。
所述泵送装置叶轮轴向底部设置有N个扇叶型凹槽,随着叶轮的转动向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产生垂直方向的压力;
所述的吸热装置内设置有一定高度落差的导热单元结构,如鳍片状,柱状,沉孔状等;
所述泵壳上设置有一进水口结构,且此结构串接两个或两个以上进水管,以用于多通道导热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冷头改良结构,此水冷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从而达到成本优化,提高了散热效能。使的散热效果得到了改善,符合市场上对散热产品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叶轮反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叶轮内部径向叶型剖视图;
图5冷却液受力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剖面及冲击射流局部示意图;
图7为图5中A-A剖面及冷却液体湍流局部示意图;
图8进水口窜接单口进水管示意图;
图9进水口窜接四口进水管示意图;
图10泵壳反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叶轮、2泵壳、3马达、4密封装置、5吸热装置、6螺钉、7叶轮出水区、8扇叶型凹槽、9集水口、10进水口、11叶轮进水区、12单口进水管、13四口进水管、14入水槽、15凹槽、16出水槽、17泵壳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向施压的高效液冷散热结构,主要包括泵送装置,吸热装置5,密封装置4。所述吸热装置5为高热传导率的金属结构件如铜/铝/银。所述密封装置4为橡胶类密封件。上述散热结构主要特征为:热交换效率高,传热快,构成简单,安装方便。
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金属结构件即是扁平金属件,本实施例中是一面设置有供冷却液体移动的凹槽空间结构,另一面贴附于发热器件上,与发热器件进行热传导作用的方形扁平金属件;所述凹槽15空间结构两端分别连接设置有入水槽14和出水槽16,冷却液沿着凹槽15由入水槽14流动到出水槽 16;泵送装置5,所述泵送装置包括泵壳2、马达3、叶轮1及转动轴承系统组成,所述泵壳2与吸热装置5及密封装置4构成单一腔体(由螺钉6拧紧固定),所述叶轮在单一腔体内旋转对吸热装置5内的冷却液体产生平行与垂直的双向压力。密封装置4为橡胶类密封件,设置在泵壳与方形扁平金属件之间,防止冷却液体发生泄漏,本实施例中,为四边橡胶密封圈;
所述吸热装置5内侧底部凹陷设置有供冷却液体移动的凹槽15,凹槽两侧对应设置有入水槽14和出水槽16,冷却液沿着凹槽15流动,吸热装置5 贴附于发热器件上,与发热器件进行热传导作用;所述叶轮1的转动轴承与泵壳2之间形成单一压力腔体的进水口10结构,所述叶轮1为设置有对应叶轮进水区11的圆形腔体结构;见图4,叶轮1由内向外设置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径向叶型,径向叶型为抛线型,中间通道为叶轮径向压力出水口7。
见图3为叶轮反向结构示意图,叶轮1轴向底部设置有N个扇叶型凹槽 8,N>=2,N为整数,与径向叶型中间通道的叶轮径向压力出水口7共同组成了本发明的关键创新结构,当马达3通电后,随着叶轮1的转动使得冷却液产生两组互为垂直方向的推力;泵壳2上对应的压力出水口7设置有顺着水流方向的集水孔9,沿着叶轮径向压力出口7被甩出的冷却液会沿着集水孔9直接通向吸热装置5上凹槽15一侧的入水槽14。凹槽15另一侧设置有出水槽16,冷却液沿着凹槽通道15流动,最后汇集到出水槽16,并由连接出水槽 16的出水口17流出。
见图6,叶轮结构转动时,可以同时对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体提供平行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二种压力,以提升吸热装置5的热交换效率。泵送装置所生产的垂直压力,可对吸热装置底部凹槽15即距离热源最近的部位形成冲击射流的效应,以产生强烈的换热效果,提升吸热装置的总导热率。
见图7,在叶轮构成的二组互为垂直方向的流道施压结构,对冷却液产生二种方向的驱使压力,同样使吸热装置5中的流动冷却液体湍流度急剧增加,大幅提高热交换效率。
所述叶轮进水区与泵壳上进水口对接并设置在叶轮的轴承周边上部。
所述泵壳上设置的进水口结构,且此结构穿过马达中心,使冷却液直达叶轮进水区,有效提升进水效率。或者这一进水口结构串接2个或两个以上进水口,以用于多通道导热需求,见图8为进水口窜接单口进水管示意图;见图9进水口窜接四口进水管示意图;外接进水管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冷却液通过泵壳2上的进水口10结构进入,再通过叶轮1的入水区11 进入叶轮空间,叶轮转动后冷却液随叶轮径向压力出水口7甩出,在汇聚到泵壳上的集水孔9(见图10),集水孔9是顺着冷却液的转动方向收集冷却液的,再进入吸热装置的入水槽14,通过入水槽14后,流向吸热装置5上的凹槽15空间,随着叶轮1的转动向吸热装置5内的冷却液产生垂直方向的压力,使得冷却液在双向压力下流向出水槽16,同时在双向压力下由出水口17流出;整个过程,冷却液带走吸热装置上的热量,散热效果得到了改善,符合市场上对散热产品的要求。提高了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
所述的吸热装置内设置的凹槽空间结构可以采用其他方案,例如设置有有一定高度落差的导热单元结构,如鳍片状,柱状,沉孔状等。
本发明结构装置中的叶轮结构转动时,可以同时对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体提供平行方向与垂直方向的二种压力,以提升吸热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包括:
吸热装置(5),由金属件构成,所述金属件一面设置有供冷却液体移动的凹槽(15),冷却液沿着凹槽(15)流动,另一面贴附于发热器件上,与发热器件进行热传导作用;
密封装置(4),为橡胶类密封件,防止冷却液体发生泄漏;
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包括泵壳(2)、马达(3)、叶轮(1)及转动轴承系统组成,所述泵壳(2)与吸热装置(5)及密封装置(4)构成单一腔体,所述叶轮(1)在单一腔体内旋转对吸热装置内的冷却液体产生平行与垂直的双向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泵壳(2)上设置有一进水口(10)结构,且此结构穿过马达(3)中心,所述叶轮(1)中心对应设置有叶轮进水区(11),叶轮(1)上设置N个径向叶型,中间通道为叶轮径向压力出水口(7),且叶轮(1)轴向底部设置有N个扇叶型凹槽(8);N>=2,N为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泵壳(2)上设置有集水孔(9),叶轮将冷却液通过集水孔(9)进入吸热装置(5)的凹槽(15),随着叶轮(1)的转动向吸热装置(5)内的冷却液产生平行方向的推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泵送装置叶轮轴向底部设置有N个扇叶型凹槽(8),随着叶轮(1)的转动向吸热装置(5)内的冷却液产生垂直方向的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吸热装置(5)内设置有一定高度落差的导热单元结构,如鳍片状,柱状,沉孔状等。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泵壳(2)上设置有一进水口(10)结构,且此结构串接两个或两个以上进水管,以用于多通道导热需求。
CN201820247478.8U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Active CN2081287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47478.8U CN208128724U (zh)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47478.8U CN208128724U (zh)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28724U true CN208128724U (zh) 2018-11-20

Family

ID=64204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47478.8U Active CN208128724U (zh)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287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3113A (zh) * 2018-02-12 2018-07-24 东莞昂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23113A (zh) * 2018-02-12 2018-07-24 东莞昂湃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N108323113B (zh) * 2018-02-12 2024-03-29 广东昂湃液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9841B2 (en) Liquid cooling radiation system and liquid radiator thereof
CN205193719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04858945U (zh) 一种变频器的快速水冷装置
CN112393626A (zh) 进水多流道多集水盒加水泵的液冷散热水排
CN218733598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电机机壳
CN203376678U (zh) 笔记本电脑内置式水冷散热器
CN201119216Y (zh) 水冷式散热系统的水冷头结构
CN208128724U (zh)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N109976487A (zh)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CN105101752A (zh) 充电机散热装置
WO2023232064A1 (zh) 一种水冷式散热装置
TWM609012U (zh) 液冷散熱系統
CN108489303A (zh) 一种带隔热层的散热器装置
CN105758226A (zh) 一种用于室外的风冷散热器
CN108323113A (zh) 一种双向施压的液冷散热结构
CN211044162U (zh) 一种计算机cpu散热降温装置
CN213876629U (zh) 一种计算机gpu一体式水冷散热器
CN205657965U (zh) 液冷式散热系统及其泵
CN209859094U (zh) 一种新型无噪音式计算机散热装置
CN209978695U (zh) 风水散热器
CN208796183U (zh) 一种电脑cpu专用散热装置
CN218634648U (zh) 一种恒流高频高压电弧电源
CN216085683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激光系统
CN205876697U (zh) 一种水泵水冷散热系统
CN216491777U (zh) 一种利于散热的水冷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23642 No.12, Xi'er lane, Shenzhen Zi Road, Qingxi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angpai liquid cooli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711 Building 2, No. 1, No. 1, No. 1, No. two, West Lake Industrial Park, Tangxia Town, Tangxia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Apaltek (DongGua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