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76586U - 货箱、车体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货箱、车体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76586U
CN209776586U CN201920403925.9U CN201920403925U CN209776586U CN 209776586 U CN209776586 U CN 209776586U CN 201920403925 U CN201920403925 U CN 201920403925U CN 209776586 U CN209776586 U CN 209776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vehicle body
container
limi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0392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明
杨哲
卞清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olithic Unmanned Vehicle Song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0392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76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76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76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货箱、车体及车辆,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在货箱的外底面设置滚轮,以及至少两个限位勾,限位勾具有向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在外底面靠近货箱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在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与限位勾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以及与第一限位块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组件;其中,货箱的限位勾的勾合部与车体的限位扣搭扣连接,货箱的第一限位块与车体的限位组件配合连接。将货箱推到车体上后,通过限位扣与限位勾的勾合部的配合、第一限位块与限位组件的配合,将货箱固定在车体内;更换货箱时,只需要将限位扣、限位组件打开,即可将货箱拉出,更换其他形式的货箱,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货箱与车体的拆卸。

Description

货箱、车体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货箱、车体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货箱与车辆的固定形式均采用螺钉固定,基本上是一台车辆对应一个货箱,使用场景较单一,车辆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货箱更换经常被应用。
由于货箱的形式千差万别,如果更换其他形式的货箱时,就需要将原来的货箱拆卸下来,重新安装;在这个过程中,拆卸不方便,操作不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货箱、车体及车辆,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货箱与车体的拆卸。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货箱,在所述货箱的外底面设置滚轮,在所述外底面设置至少两个限位勾;
所述限位勾具有向所述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外底面靠近所述货箱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
所述第一限位块向远离所述外底面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突出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体,适配如上所述的货箱,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与所述限位勾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
所述限位扣能够与所述限位勾的勾合部搭扣连接。
结合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所述外底面靠近所述货箱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向远离所述外底面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突出部;
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具有限制所述第一限位块移动的第一状态和释放所述第二限位块的第二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货箱,以及如第二方面所述的车体;
所述货箱的限位勾的勾合部与所述车体的限位扣搭扣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货箱,以及如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车体;
所述货箱的限位勾的勾合部与所述车体的限位扣搭扣连接;
所述货箱的第一限位块与所述车体的限位组件配合连接。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限位扣包括限位圈和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所述车体的内表面铰接并形成铰接点,所述限位圈与所述把手上靠近所述铰接点的位置转动连接;通过翻折所述把手,将所述限位圈搭扣在所述限位勾的勾合部上。
结合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上,且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一个能够供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突出部通过的波谷部;
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限位件上设置有顶杆;当所述限位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顶杆能够压紧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突出部。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且位于所述滚轮滚动的轨迹末端位置设置第二限位块,当所述货箱移进所述车体内时,所述第二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滚轮。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车体的内顶面上设置第三限位块,当所述货箱移进所述车体内时,所述第三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货箱的表面。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或第四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在所述车体的内侧面上设置多个缓冲块。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货箱、车体及车辆,其中,在货箱的外底面设置滚轮,以及在外底面设置至少两个限位勾,限位勾具有向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在外底面靠近货箱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向远离外底面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突出部;对于适配如上所述的货箱的车体而言,在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与限位勾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限位扣能够与限位勾的勾合部搭扣连接,在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块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具有限制第一限位块移动的第一状态和释放第二限位块的第二状态;其中,货箱的限位勾的勾合部与车体的限位扣搭扣连接,货箱的第一限位块与车体的限位组件配合连接。将货箱推到车体上后,通过限位扣与限位勾的勾合部的配合、第一限位块与限位组件的配合,将货箱固定在车体内;更换货箱时,只需要将限位扣、限位组件打开,即可将货箱拉出,更换其他形式的货箱;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货箱与车体的拆卸。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货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车体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车体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6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车体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车体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9为图7中C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限位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D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E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标:1-货箱;11-滚轮;12-限位勾;121-勾合部;13-第一限位块;131-突出部;2-车体;21-限位扣;211-限位圈;212-把手;22-限位组件;221-第一限位件;2211-波谷部;222-第二限位件;2221-顶杆;23-第二限位块;24-第三限位块;25-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货箱1,在货箱1的外底面设置滚轮11,在外底面设置至少两个限位勾12;
限位勾12具有向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121。
需要说明的是,在货箱1的外底面可以设置一排滚轮11,两排滚轮11,或者三排滚轮11,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在货箱1的外底面设置两排滚轮11,既可以保证货箱1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也可以避免浪费。除此之外,在货箱1的外底面设置两个限位勾12,两个限位勾12分别位于货箱1的滚轮11附近,且位于货箱1的后端,限位勾12具有向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121,勾合部121勾住其他组件,从而达到固定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限位勾12的形状不仅仅局限于此,只要是能够起到固定作用的结构,均可以应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
优选地,如图3所示,在外底面靠近货箱1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13;
第一限位块13向远离外底面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突出部13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块13需要与其他结构相配合,从而实现货箱1的固定;第一限位块13设置在外底面靠近货箱1的外壁位置,这样第一限位块13与其他结构配合连接时,安装和拆卸均方便。
对于图1或图3中的货箱1,需要专门的车体2与其相匹配。
具体地,如图4、图5、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体2,适配图1中的货箱1,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设置与限位勾12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21;
限位扣21能够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搭扣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限位扣21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搭扣连接时,货箱1才能与车体2配合连接,从而使货箱1稳定的装配在车体2内;且限位扣21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
优选地,如图7、图8、图9、图10所示,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块13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组件22,从而适配图3中的货箱1;
限位组件22具有限制第一限位块13移动的第一状态和释放第二限位块23的第二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组件22与第一限位块13配合连接,从而使货箱1与车体2固定在一起。限位组件22在车体2上的位置与第一限位块13在货箱1上的位置相匹配,当限位组件22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组件22与第一限位块13配合连接,从而使得货箱1更加稳定的固定在车体2上;当限位组件22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组件22与第一限位块13分离,从而使得货箱1上的第一限位块13可以通过限位组件22移动到车体2内。
目前,大多数货箱与无人驾驶车的固定形式均采用螺钉固定,基本上是一台无人驾驶车对应一个货箱,使用场景较单一,无人驾驶车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货箱更换经常被应用。由于货箱的形式千差万别,如果更换其他形式的货箱时,就需要将原来的货箱拆卸下来,重新安装;在这个过程中,拆卸不方便,操作不容易,给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以应用在无人驾驶车上的车体和货箱为例,下面所述的车辆均指代无人驾驶车。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4、图5、图6、图11和图12所示:一种车辆,包括货箱1和车体2;在货箱1的外底面设置两排滚轮11,在外底面设置两个限位勾12,限位勾12具有向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121;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设置与限位勾12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21,限位扣21能够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搭扣连接。其中,货箱1的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与车体2的限位扣21搭扣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通过货箱1的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与车体2的限位扣21搭扣连接,可以限制货箱1前后及左右移动,从而将货箱1稳定的固定在车体2内;当将货箱1移出车体2时,将限位扣21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上搬离下来,使限位扣21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分离,从而将货箱1移出车体2。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易于将货箱1固定在车体2内,或是将货箱1从车体2内拆卸下来。
需要补充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车体2与货箱1配合时,在车体2底部位于货箱1的两排滚轮11之间设置成空心结构,并将限位扣21设置在空心结构的边缘,这样可以为货箱1的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与车体2的限位扣21搭扣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优选地,限位扣21包括限位圈211和把手212,把手212的一端与车体2的内表面铰接并形成铰接点,限位圈211与把手212上靠近铰接点的位置转动连接;通过翻折把手212,将限位圈211搭扣在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上。
限位扣21的形式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到的,通过翻折把手212,将限位圈211搭扣在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上,反向翻折把手212,即可使限位圈211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上脱离下来。进而通过控制把手212,即可实现限位扣21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的连接。
优选地,在车体2的内底面且位于滚轮11滚动的轨迹末端位置设置第二限位块23,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第二限位块23用于抵接滚轮1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23设置在滚轮11滚动的轨迹末端位置,用于限制滚轮11的运动,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第二限位块23主要是为了防止货箱1从车体2的另一侧滚出去。
优选地,在所述车体2的内顶面上设置第三限位块24,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第三限位块24用于抵接货箱1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三限位块24与第二限位块23的作用类似,都是为了防止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从车体2的另一侧滚出去。第三限位块24设置在车体2的内顶面上,第二限位块23设置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通过第二限位块23与第三限位块24的同时配合,可以将货箱1更加稳定的固定在车体2内。
优选地,在车体2的内侧面上设置多个缓冲块25。
缓冲块25的作用主要是减少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对车体2侧壁产生的冲击力,缓冲块25有多个,主要设置在车体2位于滚轮11滚动的轨迹末端位置处的侧面上;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块25的位置并不是唯一确定的,只要是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位置均可以,在此不再赘述。
因为货箱1和车体2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所以具有该货箱1和车体2的车辆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以应用在无人驾驶车上的车体2和货箱1为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此就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部分结构可以单独与第一个实施例混合在一种车辆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混合在一种车辆中。
实施例二:
如图2、图3、图7、图8、图9、图10、图13和图14所示:一种车辆,包括货箱1和车体2;在货箱1的外底面设置滚轮11,在外底面设置至少两个限位勾12,限位勾12具有向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121,在外底面靠近货箱1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13,第一限位块13向远离外底面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突出部131;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设置与限位勾12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21,限位扣21能够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搭扣连接,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块13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组件22,限位组件22具有限制第一限位块13移动的第一状态和释放第二限位块23的第二状态。其中,货箱1的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与车体2的限位扣21搭扣连接,货箱1的第一限位块13与车体2的限位组件22配合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通过货箱1的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与车体2的限位扣21搭扣连接,可以限制货箱1前后,左右移动,通过货箱1的第一限位块13与车体2的限位组件22配合连接,进入限位组件22的第一状态,可以限制货箱1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从而将货箱1稳定的固定在车体2内;当将货箱1移出车体2时,将限位扣21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上搬离下来,使限位扣21与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分离,并使第一限位块13与车体2的限位组件22脱离,进入限位组件22的第二状态,从而将货箱1移出车体2。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易于将货箱1固定在车体2内,或是将货箱1从车体2内拆卸下来。
具体地,如图9、图10所示,限位组件22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221和第二限位件222;
第一限位件221设置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且第一限位件221包括一个能够供第一限位块13的突出部131通过的波谷部22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限位件221的两端突出设置在车体2的内底面上,第一限位件221的中间区域相对于第一限位件221的两端凹陷,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限位件221的形状,将第一限位件221的中间区域命名为波谷部2211。
第二限位件222与第一限位件221活动连接,在第二限位件222上设置有顶杆2221;当限位组件22处于第一状态时,顶杆2221能够压紧第一限位块13的突出部131。
当第一限位块13与限位组件22配合连接时,第一限位块13的突出部131位于第一限位件221的波谷部2211内,将第二限位件222设置在第一限位件221上,同时将第一限位块13的突出部131包裹在第一限位件221与第二限位件222之间,第二限位件222上设置有顶杆2221,顶杆2221能够压住第一限位块13的突出部131,进而利用彼此间的运动干涉,将第一限位块13与限位组件22紧密配合在一起,从而将货箱1固定在车体2内。
优选地,限位扣21包括限位圈211和把手212,把手212的一端与车体2的内表面铰接并形成铰接点,限位圈211与把手212上靠近铰接点的位置转动连接;通过翻折把手212,将限位圈211搭扣在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上。
优选地,在车体2的内底面且位于滚轮11滚动的轨迹末端位置设置第二限位块23,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第二限位块23用于抵接滚轮11。
优选地,在车体2的内顶面上设置第三限位块24,当货箱1移进车体2内时,第三限位块24用于抵接货箱1的表面。
优选地,在车体2的内侧面上设置多个缓冲块25。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车体2的形状、限位扣21、第二限位块23、第三限位块24和缓冲块25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与实施例二中的提到的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因为货箱1和车体2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所以具有该货箱1和车体2的车辆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以应用在无人驾驶车上的车体2和货箱1为例,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此就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部分结构可以单独与第一个实施例混合在一种车辆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与第一个实施例混合在一种车辆中。
实施例二中的货箱1与车体2的固定过程如下:
(1)将货箱1通过叉车放入车体2内部,使货箱1的滚轮11与车体2上的导轨接触;
(2)退出叉车后,用手将货箱1推到位;
(3)将车体2上的限位扣21与货箱1的限位勾12的勾合部121压紧固定,将货箱1的第一限位块13与车体2的限位组件22固定;
(4)使用第二限位块23和第三限位块24顶住货箱1,完成货箱1的固定。
结合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可知,可以将货箱1与车体2进行整体设计考虑,使货箱1和车体2的固定形式统一,从而方便货箱1与车体2适配,进而方便拆卸,提高工作效率。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具有以下优势: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货箱、车体及车辆,其中,货箱的限位勾的勾合部与车体的限位扣搭扣连接,货箱的第一限位块与车体的限位组件配合连接。将货箱推到车体上后,通过限位扣与限位勾的勾合部的配合、第一限位块与限位组件的配合,将货箱固定在车体内;更换货箱时,只需要将限位扣、限位组件打开,即可将货箱拉出,更换其他形式的货箱;除此之外,还有第二限位块和第三限位块顶住货箱,进一步实现对货箱的固定;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货箱与车体的拆卸。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货箱,在所述货箱的外底面设置滚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底面设置至少两个限位勾;
所述限位勾具有向所述外底面翻折的勾合部;
在所述外底面靠近所述货箱的外壁位置设置第一限位块;
所述第一限位块向远离所述外底面的方向延伸并形成突出部。
2.一种车体,适配如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与所述限位勾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扣;
所述限位扣能够与所述限位勾的勾合部搭扣连接;
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块对应且配合连接的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具有限制所述第一限位块移动的第一状态和释放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第二状态。
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货箱,以及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体;
所述货箱的限位勾的勾合部与所述车体的限位扣搭扣连接;
所述货箱的第一限位块与所述车体的限位组件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扣包括限位圈和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与所述车体的内表面铰接并形成铰接点,所述限位圈与所述把手上靠近所述铰接点的位置转动连接;通过翻折所述把手,将所述限位圈搭扣在所述限位勾的勾合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上,且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一个能够供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突出部通过的波谷部;
所述第二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件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限位件上设置有顶杆;当所述限位组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顶杆能够压紧所述第一限位块的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的内底面且位于所述滚轮滚动的轨迹末端位置设置第二限位块,当所述货箱移进所述车体内时,所述第二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滚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的内顶面上设置第三限位块,当所述货箱移进所述车体内时,所述第三限位块用于抵接所述货箱的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体的内侧面上设置多个缓冲块。
CN201920403925.9U 2019-03-27 2019-03-27 货箱、车体及车辆 Active CN209776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3925.9U CN209776586U (zh) 2019-03-27 2019-03-27 货箱、车体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03925.9U CN209776586U (zh) 2019-03-27 2019-03-27 货箱、车体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76586U true CN209776586U (zh) 2019-12-13

Family

ID=68800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03925.9U Active CN209776586U (zh) 2019-03-27 2019-03-27 货箱、车体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765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84261U (zh) 货物安置结构及包括该货物安置结构的车辆
US20050098557A1 (en) Foldable transportation container
AU754757B2 (en) Battery retaining system for a children's ride-on vehicle
US20080018128A1 (en) Vehicle interior member and method for removal thereof
CN103796872A (zh) 儿童座椅
US20180264667A1 (en) Razor handle assembly and razor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3625371B (zh) 扶手箱
CN101531164B (zh) 容纳式挂钩装置
CN209776586U (zh) 货箱、车体及车辆
US4917401A (en) Parcel cart
CN104590070A (zh) 用于车辆的多向开启扶手和车辆
EP1595745A1 (en) Load collapse prevention device
JP2001001800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NL1005162C2 (nl) Vuilnisbakwagen.
CN110691728B (zh) 台车连结构造
JP2008087625A (ja) 車両用収納装置
US11433787B2 (en) Child seat transporting system and safety part suitable for a child seat transporting system
JP2005170189A (ja) トレイ装置
CN214777280U (zh) 一种收纳装置
CN102949017B (zh) 带滑件抽屉箱和抽屉滑件
CN102844233B (zh) 开闭式筐
KR101426580B1 (ko) 도킹 유닛을 갖는 이송 대차
JP3068342U (ja) 旅行鞄
CN211703739U (zh) 箱体式组合工具及其金属搭扣组件
JP3196491U (ja) 運搬台車用積荷結束具並びに積荷結束具付運搬台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5

Address after: Room 74, 2 / F, building B1, No. 555, Chuangye Road, Dayun Town, Jiashan County, Jiashan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shan Neolithic Zhini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0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hangping District two North Street two Anshan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stitute No. 122 hospital

Patentee before: NEOLIX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100176 room 613, 6 / F, area 2, building a, 12 Hongda Nor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NEOLIX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4, 2 / F, building B1, No. 555, Chuangye Road, Dayun Town, Jiashan County, Jiashan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shan Neolithic Zhiniu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08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209 Changxing Third Road, Xiping Street, Songyang County, Lishu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3000

Patentee after: Neolithic Unmanned Vehicle (Songy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room 613, 6 / F, area 2, building a, 12 Hongda Nor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NEOLIX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