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4746U - 外观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外观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4746U
CN209764746U CN201920420704.2U CN201920420704U CN209764746U CN 209764746 U CN209764746 U CN 209764746U CN 201920420704 U CN201920420704 U CN 201920420704U CN 209764746 U CN209764746 U CN 209764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detection
battery cell
light sour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207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武杰
黄新政
巴骄
洪耀林
周俊雄
周俊杰
杜义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Lyric Robot Autom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207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647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4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47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外观检测设备,其包括工作台、传输机构、芯面检测机构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传输机构带动工作台移动,工作台依次经过芯面检测机构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其中,工作台用于电芯的承载,芯面检测机构用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用于电芯的极耳及侧边的外观检测。本申请的实用新型通过芯面检测机构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的设置,替代了人工对电芯外观的检测,避免了检测误判,并提升了检测效率,进而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通过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的设置,实现在同一个工位完成电芯极耳和侧边的外观检测,使得整个设备的布局紧凑,节省了设备的占地空间。

Description

外观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观检测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外观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电芯在生产过程中,无法避免会对部分产品的外观造成一定的缺陷影响,例如划痕、凹凸点等,而电芯的外观缺陷不仅会影响其美观,也会对电芯的使用安全造成影响,必须要对电芯的外观进行检测。现有技术中,电芯外观的检测是通过人工检查的方式,此种方式容易造成视觉疲劳,造成误判,同时人工检查速度慢,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观检测设备。
一种外观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传输机构、芯面检测机构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传输机构带动工作台移动,工作台依次经过芯面检测机构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其中,工作台用于电芯的承载,芯面检测机构用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用于电芯的极耳及侧边的外观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芯面检测机构包括第一成像检测件以及第一成像光源;第一成像检测件的成像端正对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第一成像光源面向电芯;第一成像检测件用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成像检测;第一成像光源用于提供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成像时的照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第一成像光源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的第一成像光源形成的光线围绕第一成像检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极耳侧边检测机构包括极耳检测组件、头部检测组件、尾部检测组件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极耳检测组件面向于电芯极耳的正面或反面,其用于电芯极耳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头部检测组件面向于电芯的头部,其用于电芯的头部的外观检测;尾部检测组件面向于电芯的尾部,其用于电芯的尾部的外观检测;长侧边检测组件面向于电芯的长侧边,其用于电芯的长侧边的外观检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极耳检测组件包括第二成像检测件以及环形光源;第二成像检测件的成像端与电芯的极耳正对,环形光源围绕电芯的极耳;第二成像检测件用于电芯的极耳的成像检测,环形光源用于提供电芯的极耳成像时的照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头部检测组件包括第三成像检测件以及第二成像光源;第三成像检测件的成像端与电芯的头部正对,第二成像光源面向电芯;第三成像检测件用于电芯的头部的成像检测,第二成像光源用于提供电芯的头部成像时的照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尾部检测组件包括第四成像检测件以及第三成像光源;第四成像检测件的成像端与电芯的尾部正对,第三成像光源面向电芯;第四成像检测件用于电芯的尾部的成像检测,第三成像光源用于电芯的尾部成像时的照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长侧边检测组件包括第五成像检测件以及第四成像光源;第五成像检测件的成像端与电芯的长侧边正对,第四成像光源面向电芯;第五成像检测件用于电芯的长侧边的成像检测,第四成像光源用于电芯的长侧边成像时的照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头部检测组件、尾部检测组件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都还包括背景板,背景板位于电芯的待拍摄位置的背面,背景板通过背景板驱动件调整位置,以不会阻挡尾部检测组件、头部检测组件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的拍摄成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头部检测组件、尾部检测组件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的成像检测件和成像光源都架设于调节件上,以对成像检测件和成像光源进行微调位置。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芯面检测机构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的设置,替代了人工对电芯外观的检测,避免了检测误判,并提升了检测效率,进而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通过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的设置,实现在同一个工位完成电芯极耳和侧边的外观检测,使得整个设备的布局紧凑,节省了设备的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施例中外观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外观检测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工作台和传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工作台、传输机构及扫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芯面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芯面检测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A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B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C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施例中极耳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中头部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尾部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中长侧边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例中的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中除尘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工作台;11、顶升组件;111、顶升驱动件;112、顶升驱动承载板;113、顶出板;12、吸附件;13、定位组件;131、定位支撑架;132、定位块;1321、第一端;1322、第二端;133、移送平台;1331、U型通道;2、传输机构;21、传输滑块;3、芯面检测机构;31、第一成像检测件;32、第一成像光源;321、面板灯;322、背板;33、第一线性调节件;331、支撑架;3311、第一滑槽;3312、第二滑槽;332、滑块件;3321、第一滑块;3322、第一滑块螺母;333、第一固定松紧件;3331、第二滑块螺母;3332、螺杆件;33321、固定把手;334、第刻度尺;335、第一指针;34、第二线性调节件;341、第二滑块;3411、条形槽;342、第二固定松紧件;343、第二刻度尺;344、第二指针;35、第三线调节件;351、固定板;352、第三滑块;36、第一角度调节件;361、U型座;362、转台;363、转动松紧固定件;37、第一光源调节件;371、支撑柱;372、第一调节器;3721、调节块;37211、调节孔;37212、通口;3722、固定件;373、第一调节柱;374、第二调节器;375、第二调节柱;4、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1、极耳检测组件;411、第二成像检测件;412、环形光源;4121、内环光源;4122、外环光源;413、极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4、极耳检测角度调节件;415、第二光源调节件;416、第一背景板件;4161、第一背景驱动件;4162、第一背景板;4163、第一背景板调节件;42、头部检测组件;421、第三成像检测件;422、第二成像光源;423、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4、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5、第三光源调节件;426、第二背景板件;4261、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2、第二背景板;43、尾部检测组件;431、第四成像检测件;432、第三成像光源;433、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4、尾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35、第四光源调节件;436、第三背景板件;4361、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2、第三背景板;44、长侧边检测组件;441、第五成像检测件;442、第四成像光源;443、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4、侧边检测角度调节件;445、第五光源调节件;446、第四背景板件;4461、第四背景板驱动件;4462、第四背景板;5、除尘机构;51、除尘安装板;52、第一除尘驱动件;521、除尘驱动板;53、除尘件;531、第二除尘驱动件;532、除尘皮带件;5321、皮带支撑架体;5322、主动转轴;5323、从动转轴;5324、除尘皮带;533、皮带张紧调节件;5331、调节块;5332、调节螺杆;534、皮带去尘件;54、吸尘件;541、吸尘器;542、吸尘管;6、扫码件;61、扫码调节件;62、扫码枪。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中外观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外观检测设备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外观检测设备包括工作台1、传输机构2、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传输机构2带动工作台1移动,工作台1依次经过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其中,工作台1用于电芯的承载,芯面检测机构3用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用于电芯的极耳及侧边的外观检测。
通过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的设置,替代了人工对电芯外观的检测,避免了检测误判,并提升了检测效率,进而提升了生产效率。此外,通过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的设置,实现在同一个工位完成电芯极耳和侧边的外观检测,使得整个设备的布局紧凑,节省了设备的占地空间。
复参照图1和图2,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外观检测设备还包括除尘机构5。除尘机构5位于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之间,其用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除尘,避免灰尘影响电芯正面或反面外观检测的准确性。在另一实施例中,除尘机构5、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沿着传输机构2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值得说明的是,除尘机构5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根据设备放置场地的空间环境限制进行调整设置,本实施例中的除尘机构5位于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之间,是考虑到了设备整体布局的紧凑性,以便能更好的减少设备的占地面积,同时考虑到了除尘机构5自身部件的空间设置等情况。
复参照图1和图2,更进一步,本实施例中的外观检测设备还包括到扫码件6。扫码件6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并面向传输机构2的上料位,其用于电芯的扫码跟踪。
继续参照图3和图4,图3为本实施例中工作台和传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4为本实施例中工作台、传输机构及扫码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工作台1包括顶升组件11、吸附件12以及定位组件13。顶升组件11的输出端与吸附件12连接,顶升组件11驱动吸附件12沿着垂直于传输机构2的方向线性移动。电芯置于吸附件12上,并被吸附件12吸附,使得电芯能稳固的跟随吸附件12进行移动,吸附件12的设置避免了电芯的滑动造成位置偏差及掉落的风险。定位组件13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其用于电芯上料于吸附件12时的定位。
复参照图3和图4,更进一步,顶升组件11包括顶升驱动件111、顶升驱动承载板112以及顶出板113。顶升驱动承载板112与传输机构2的输出端连接,传输机构2带动顶升驱动承载板112移动。顶升驱动件111设置于顶升驱动承载板112上,其输出端与顶出板113连接,顶升驱动件111驱动顶出板113沿着垂直于传输机构2的方向线性移动。顶出板113与传输机构2平行。本实施例中的顶升驱动件111可采用伸缩气缸。吸附件12设置于顶出板113上,本实施例中的吸附件12可采用吸块。定位组件13包括定位支撑架131、定位块132以及移送平台133。定位支撑架131垂直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并靠近于传输机构2的上料位。定位块132具有第一端1321以及第二端1322,定位块132的第一端1321固接于定位支撑架131的上端,定位块132的第二端1322位于传输机构2上料位的上方。移送平台133固接于第二端1322的下表面,且移送平台133面向芯面检测机构3的一侧开设有U型通道1331,该U型通道1331的开设位置与定位块132的第二端1322的所在位置相邻,且U型通道1331的宽度大于吸附件12的宽度。优选的,第二端1322近似为L型,L型的第二端1322具有90度的直角,该结构与电芯的90度折角结构相适配,如此设置,便于电芯上料放置时的位置确定,定位上料,提升了上料效率。
电芯上料时,顶升组件11位于移送平台133的下方,吸附件12位于移送平台133的U型通道1331内,并贴合于U型通道1331的底部。电芯对应L型的第二端1322的直角放置后,刚好放置于吸附件12上。传输机构2带动顶升组件11移动,同步带动吸附件12移动,使得电芯依次经过除尘机构5、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在上述机构停留时,顶升驱动件111驱动吸附件12上升,使得电芯移动至对应的检测位置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中电芯上料可通过人工上料或者通过四轴机器人进行上料,此处并不做限制。
复参照图3和图4,更进一步,传输机构2上设有传输滑块21,顶升驱动承载板112垂直设于传输滑块21上。本实施例中的传输机构2可采用单轴机械手,当然也可采用其他能实现线性移动的机构,并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照图5和图6,图5为本实施例中芯面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施例中芯面检测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芯面检测机构3包括第一成像检测件31以及第一成像光源32。第一成像检测件31以及第一成像光源32均位于待测电芯的上方,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成像端正对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第一成像光源32面向电芯。第一成像检测件31用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成像检测;第一成像光源32用于提供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成像时的照明。
本实施例中传输机构2会先带动电芯移动至除尘机构5,在除尘机构5对电芯的正面或反面除尘后,电芯再返回移动至芯面检测机构3,由芯面检测机构3对电芯的正面或反面进行外观检测,以保证检测质量。
具体的,电芯被移动至第一成像检测件31以及第一成像光源32的下方停止,使得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成像端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正对,其中,第一成像光源32位于第一成像检测件31以及电芯之间,第一成像光源32面向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第一成像检测件31对电芯的正面或反面进行拍照,第一成像光源32提供拍照时的照明。本实施例中第一成像光源32为板状光源,其反向延长线与第一成像检测件31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成像检测件31可采用工业相机。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第一成像光源3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的第一成像光源32形成的光线围绕所述第一成像检测件31。当第一成像光源32为一个时,其可采用环形光源,当第一成像光源32为多个时,多个第一成像光源32围绕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中心轴线依次间隔设置,每相邻两个第一成像光源32的间隔相同,多个第一成像光源32均面向待测的电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成像端正对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时,提供照明的第一成像光源32只能从第一成像检测件31成像端的一侧进行照明,否则会造成光线的遮挡,也就是说,需要设置第一成像光源32的反向延长线与第一成像检测件31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而如此设置后,当第一成像光源32面向待测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时,其发射的光束会扩散,因此,待测电芯的正面或反面越靠近第一成像光源32的中心照明区域的光照强度越高,而远离照明区域中心的边缘位置则光照越弱,这样会使得电芯的边缘部位光照不充足,进而影响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成像质量,导致漏检现象。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成像光源32作为照射光源,是为了扩大待测电芯中心照明区域的范围,提升了照明效果,使得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成像效果更佳,保证了检测结果。优选的,第一成像光源32的数量可以采用两个或四个,本实施例中第一成像光源32设置的数量为四个;第一成像光源32为两个时,第一成像检测件31位于两个第一成像光源32之间,两个第一成像光源32以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中心轴线呈对称分布;第一成像光源3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成像光源32围绕第一成像检测件31中心轴线的圆周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四个第一成像光源32两两对称排布。在另一实施例中,芯面检测机构3还可通过设置环形照明光源(图中未显示),来提供辅助照明,具体的,环形照明光源位于第一成像检测件31与第一成像光源32之间,其围绕第一成像检测件31设置;通过环形照明光源面向待测电芯的正面或反面发送环形光束,在待测电芯正面或反面边缘光照不充足的位置形成辅助光照,以辅助第一成像光源32进行照明。
可以理解的是,电芯具有多种规格,不同规格的电芯尺寸是不同的,本实施例中的外观检测设备对不同规格的电芯进行外观检测时,各个检测组件的成像检测件和成像光源进行微调位置,才能使得成像检测件和成像光源能够更好对准电芯待成像位置进行拍摄成像和提供成像时的照明。具体而言,微调位置是成像检测件相对于电芯的位置的细微调节,成像检测件的成像端面向电芯的角度的细微调节,成像光源相对于电芯的位置的细微调节,成像光源面向电芯的角度的细微调节,上述细微调节是以成像检测件、成像光源的位置和角度均适配到新规格的电芯为准,如此通过成像检测件、成像光源的位置和角度的细微调节即可使得外观检测设备的各个检测组件能够适配到各种规格的电芯的外观检测。
复参照图5和图6,更进一步,芯面检测机构3的第一成像检测件31和第一成像光源32都架设于调节件上,以对第一成像检测件31和第一成像光源32进行微调位置。
具体的,芯面检测机构3还包括第一线性调节件33、第二线性调节件34以及第三线调节件35。第一线性调节件33的输出端与第二线性调节件34连接,其驱动第二线性调节件34沿着垂直于电芯正面或反面的方向线性移动。第二线性调节件34的输出端与第三线调节件35连接,其驱动第三线调节件35沿着平行于电芯正面或反面的方向线性移动。第三线调节件35的输出端与第一成像检测件31连接,其驱动第一成像检测件31沿着平行于电芯正面或反面的方向线性移动,且第三线调节件35以及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移动方向相互垂直;如此通过第一线性调节件33、第二线性调节件34以及第三线调节件35的配合设置,即可实现第一成像检测件31在XYZ轴三个方位的位置调节,进而调节第一成像检测件31相对于电芯正面或反面的位置,以便第一成像检测件31能够能根据实际情况更好的进行成像检测,例如,当待测的电芯规格尺寸变小时,需要调节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位置更为靠近待测的电芯。
继续参照图5至图8,图7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A部放大图,图8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B部放大图;更进一步,第一线性调节件33包括支撑架331、滑块件332以及第一固定松紧件333。滑块件332与支撑架331滑动连接;第一固定松紧件333分别与支撑架331以及滑块件332活动连接,通过第一固定松紧件333的松紧调节,对滑块件332的滑动形成限制,使得滑块件332与支撑架331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
具体的,支撑架331垂直设置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其沿着自身高度的方向分别开设有第一滑槽3311以及第二滑槽3312;第一滑槽3311以及第二滑槽3312相连通。在具体应用时,支撑架331可采用横截面为方形的铝材,第一滑槽3311以及第二滑槽3312分别位于支撑架331相邻的两个面,或者位于支撑架331相背的两个面,优选的,支撑架311底端设置有底板保持支撑架311的平衡。滑块件332包括第一滑块3321以及第一滑块螺母3322。第一滑块螺母3322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3311内;第一滑块3321与第一滑块螺母3322连接,其通过第一滑块螺母3322与支撑架331形成滑动配合关系。第一固定松紧件333包括第二滑块螺母3331以及螺杆件3332。第二滑块螺母333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3312内,并与第一滑块螺母3322连接,第二滑块螺母3331跟随第一滑块螺母3322一同滑动;螺杆件3332与第二滑块螺母3331螺接,使得第二滑块螺母3331与支撑架331形成固定的连接关系,通过第二滑块螺母3331对第一滑块螺母3322形成限制,进而使得第一滑块3321的移动得到限制,反之,当螺杆件3332与第二滑块螺母3331螺接关系松开时,第一滑块3321可进行移动。优选的,第一滑块螺母3322以及第二滑块螺母3331可一体制成。优选的,螺杆件3332的顶端设有固定把手33321,通过固定把手33321的设置,便于对螺杆件3332进行转动操作。本实施例中的螺杆件3332可采用具有大螺帽的螺杆。
优选的,第一线性调节件33还包括第一刻度尺334以及第一指针335。第一刻度尺334沿着支撑架331的高度方向设置,并靠近于第一滑块3321;第一指针335设于第一滑块3321上,并指向第一刻度尺334。第一刻度尺334标识有代表距离的刻度值,通过第一刻度尺334以及第一指针335可精确判断第一滑块3321的位移信息,便于精确控制。
第二线性调节件34包括第二滑块341以及第二固定松紧件342。第二滑块341滑动连接于第一滑块3321,具体的,第二滑块341可通过滑块螺母(图中未显示)与第一滑块3321形成滑动连接关系。第二滑块341沿着平行于第一滑块3321的方向开设有条形槽3411。第二固定松紧件342分别与第二滑块341以及上述滑块螺母活动连接,通过第二固定松紧件342的松紧调节,对第二滑块341的滑动形成限制,使得第二滑块341与第一滑块3321的相对位置固定。具体的,第二固定松紧件342具体可采用具较大螺帽的螺杆,其可于条形槽3411内滑动,第二固定松紧件342穿过条形槽3411后与滑块螺母螺接,并紧贴于第二滑块341,在第二滑块341需要移动调节时,第二固定松紧件342松开后,并于条形槽3411内滑动,调节完成后,第二固定松紧件342拧紧即可。
优选的,第二线性调节件34还包括第二刻度尺343以及第二指针344。第二刻度尺343沿着平行于第一滑块3321的方向设置于第二滑块341,并靠近于第一滑块3321。第二指针344设置于第一滑块3321上,并指向第二刻度尺343。第二刻度尺343标识有代表距离的刻度值,通过第二刻度尺343以及第二指针344的设置可精确判断第二滑块341的位移信息,便于精确控制。
第三线调节件35包括固定板351以及第三滑块352。固定板351垂直设于第二滑块341上,第三滑块352滑动连接于固定板351上。固定板351与第三滑块352之间可采用上述第二线性调节件34中固定松紧件与滑块螺母形成的调节结构,以实现第三滑块352的移动调节及固定,此处不再赘述,当然也可优选的增加刻度尺和指针以实现精确调节。
第一成像检测件31设置于第三滑块352上。如此,第一成像检测件31通过第一线性调节件33、第二线性调节件34以及第三线调节件35三者的配合调节,实现第一成像检测件31在XYZ轴三个方位的精确位置调节。
复参照图8,更进一步,芯面检测机构3还包括第一角度调节件36。第一角度调节件36用于调节第一成像检测件31面向电芯正面或反面的角度,以便保证检测不同规格的电芯时能够进行适配的精确调节。
具体的,第一角度调节件36包括U型座361、转台362以及转动松紧固定件363。U型座361设置于第三滑块352,具体的,U型座361的一侧壁与第三滑块352固接。转台362转动连接于U型座361内。第一成像检测件31位于U型座361内,其与转台362连接,并跟随转台362的转动而转动,通过转台362的转动实现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角度变换。转动松紧固定件363穿过U型座361的另一侧壁后与转台362连接,通过转动松紧固定件363的松紧调节,对转台362的转动形成限制,进而对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角度变换进行限制,实现其角度调节。具体的,转动松紧固定件363为具有螺帽的螺杆,其与转台362形成可拆卸的螺接关系,进而形成对转台362的限制。优选的,在转台362的周缘可设置代表角度的刻度值,以便实现角度调节时的精确控制。
继续参照图5、图6和图9,图9为本实施例中图5的C部放大图;更进一步,芯面检测机构3还包括第一光源调节件37。第一光源调节件37用于调节第一成像光源32相对于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位置,以及第一成像光源32面向电芯正面或反面的角度,以便为第一成像检测件31成像检测提供准确的照明,且能根据不同规格的电芯进行调整,适配多种规格电芯的检测。
具体的,第一光源调节件37包括支撑柱371、第一调节器372、第一调节柱373、第二调节器374以及第二调节柱375。支撑柱371垂直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第一调节器372的一端与支撑柱371的上端活动连接,第一调节器372的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柱373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调节柱373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器374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调节器374的另一端与第二调节柱375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调节柱375的另一端与第一成像光源32连接。优选的,支撑柱371、第一调节柱373以及第二调节柱375三者相互垂直。
第一调节器372包括调节块3721以及两个固定件3722。调节块372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调节孔37211,且两个调节孔37211分别与支撑柱371以及第一调节柱373相适配,支撑柱371以及第一调节柱373分别对应设置于两个调节孔37211内。在调节块3721的每一端中,其沿着调节孔37211向着自身端面的方向开设有通口37212,该通口37212使得调节块3721的两端部分别形成为开口结构,使得调节孔37211可有限度的张开,便于支撑柱371和第一调节柱372的插入以及两者在孔内的移动。固定件3722穿设于调节块3721端部侧壁以及通口37212,对通口37212进行锁紧,进而使得调节孔37211可有限度的缩紧,对支撑柱371和第一调节柱372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3722可采用具有大螺帽的螺杆。固定件3722松开时,支撑柱371以及第一调节柱373可分别于两个调节孔37211内进行相对的位置移动及角度转动,而后固定件3722重新紧固,支撑柱371以及第一调节柱373的相对的位置移动及角度转动得到固定,完成调节。第二调节器374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调节器372一致,通过第二调节器374实现第一调节柱373以及第二调节柱375相对的位置移动及角度转动。如此通过第一调节器372以及第二调节器374的配合调节,即可完成第一成像光源32相对于电芯正面或反面的位置调节以及第一成像光源32面向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角度的调节。在具体应用时,第一成像光源32包括面板灯321及背板322。背板322与第二调节柱375固接,面板灯321设于背板322上,并面向电芯的正面或反面。可理解的是,当第一成像光源32的数量为四个时,相邻的两个第一成像光源32的第一光源调节件37可共用同一个支撑柱371。优选的,支撑柱371的底端设置有底板,以便第一光源调节件37的稳固设置。
优选的,为了第一成像光源32更提供更好照明效果,第一成像检测件31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在电芯远离第一成像光源32的一侧需要设置背景板,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延长移送平台133的长度,以移送平台133作为电芯正面或反面拍摄的背景。
继续参照图10,图10为本实施例中极耳侧边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包括极耳检测组件41、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极耳检测组件41面向于电芯极耳的正面或反面,其用于电芯的极耳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头部检测组件42面向于电芯的头部,其用于电芯的头部的外观检测。尾部检测组件43面向于电芯的尾部,其用于电芯的尾部的外观检测。长侧边检测组件44面向于所述电芯的长侧边,其用于电芯的长侧边的外观检测。本实施例中极耳检测组件41位于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的上方。头部检测组件42以及尾部检测组件43相向设置。长侧边检测组件44位于头部检测组件42以及尾部检测组件43之间。
继续参照图11,图11为本实施例中极耳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极耳检测组件41包括第二成像检测件411以及环形光源412。第二成像检测件411以及环形光源412均位于待测电芯的上方。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的成像端与电芯的极耳正对,环形光源412围绕电芯的极耳。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用于电芯的极耳的成像检测,环形光源412用于提供电芯的极耳成像时的照明。通过环形光源412的设置,其面向待测电芯的极耳的正面或反面发射环形的光线照射,能为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的成像提供充分的照明,保证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的成像检测。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成像检测件411可采用工业相机。
复参照图11,更进一步,环形光源412包括内环光源4121以及外环光源4122,外环光源4122套设于内环光源4121外。位于内圈的内环光源4121的照射范围小于位于外圈的外环光源4122的照射范围,内环光源4121发射出的照明光线主要集中在电芯极耳的主体位置,外环光源4122发射出的照明光线主要集中在电芯极耳与电芯之间的连接位置,使得第二成像检测件411能够对电芯极耳主体位置以及电芯极耳与电芯连接位置进行全面的外观成像检测,确认电芯极耳主体是否有外观缺陷,电芯极耳与电芯连接处的是否存在短路等缺陷。通过内环光源4121以及外环光源4122能够对电芯极耳不同位置进行清晰的外观检测,防止因照明不均匀造成的漏检现象,以提升电芯极耳外观检测准确性。在具体应用时,内环光源4121以及外环光源4122可分别选择不同颜色的光源,例如蓝色及红色,其中,蓝色光源可作为短路缺陷的检测光源,光色光源可作为密封胶及封边上缺陷的检测光源,同时红色光源也可作为密封胶里面污渍检测的光源。
复参照图11,更进一步,极耳检测组件41的第二成像检测件411和环形光源412都架设于调节件上,以对第二成像检测件411和环形光源412进行微调位置。
具体的,极耳检测组件41还包括极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3以及极耳检测角度调节件414,极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3设置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第二成像检测件411通过极耳检测角度调节件414设置于极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3上。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3用于调节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相对于电芯的极耳的位置,极耳检测角度调节件414用于调节第二成像检测件411面向电芯的极耳的角度,以便对不同规格的电芯极耳进行适配性的精确检测。具体的,极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3与第一线性调节件33、第二线性调节件34以及第三线调节件35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极耳检测角度调节件414与第一角度调节件36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复参照图11,更进一步,极耳检测组件41还包括第二光源调节件415。第二光源调节件415设置于极耳检测位移调节件413的一侧,第二光源调节件415用于调节环形光源412相对于电芯的极耳的位置及调节环形光源412面向电芯极耳的角度。具体的,第二光源调节件415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光源调节件37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极耳检测组件41、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有序的布置于同一个检测工位,并分别对该工位上的电芯进行外观检测,其中成像检测件需要分别进行成像拍照,而为了保证成像拍摄的效果,需要分别在电芯待拍摄位置的背面增加背景板以提供拍摄时的背景。四个组件设置在同一工位,背景板的增加必然会造成检测组件的干扰,而传统的背景板设置是固定的,这必然会影响其他的检测组件的拍照,是无法满足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的四个检测组件的四个方向的拍摄需求,进而影响到拍摄效果,尤其是对于相向设置的头部检测组件42以及尾部检测组件43来说,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干涉摄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极耳检测组件41、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都还包括背景板,背景板位于电芯的待拍摄位置的背面,背景板通过背景板驱动件调整位置,以不会阻挡极耳检测组件41、尾部检测组件43、头部检测组件42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的拍摄成像。如此,通过背景板驱动件对背景板进行拍照前后的位置调整,避免了背景板干涉问题。
复参照图11,更进一步,极耳检测组件41还包括第一背景板件416。第一背景板件416位于电芯极耳的下方,其用于第二成像检测件411成像时提供拍摄背景,以便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保证成像质量。
第一背景板件416包括第一背景驱动件4161以及第一背景板4162。第一背景驱动件4161的输出端与第一背景板4162连接,第一背景驱动件4161驱动第一背景板4162线性移动,当第二成像检测件411进行电芯极耳成像检测时,第一背景驱动件4161驱动第一背景板4162移动至电芯极耳的下方,否则则收回第一背景板4162。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背景驱动件4161可采用气缸。
优选的,第一背景板件416还包括第一背景板调节件4163。第一背景驱动件4161的输出端通过第一背景板调节件4163与第一背景板4162连接,通过第一背景板调节件4163调节第一背景板4162相对于电芯极耳的相对位置,以及其面向电芯极耳的角度。具体的,第一背景板调节件416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调节柱373、第二调节器374以及第二调节柱375的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继续参照图12,图12为本实施例中头部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头部检测组件42包括第三成像检测件421以及第二成像光源422。第三成像检测件421以及第二成像光源422均位于待测电芯的头部的一侧;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的成像端与电芯的头部正对,第二成像光源422面向电芯的头部;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用于电芯的头部的成像检测,第二成像光源422用于提供电芯的头部成像时的照明。
复参照图12,更进一步,头部检测组件42的第三成像检测件421以及第二成像光源422都架设于调节件上,以对头部检测组件42的第三成像检测件421进行微调位置。
具体的,头部检测组件42还包括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以及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4,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设置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第三成像检测件421通过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4设置于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上。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用于调节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相对于电芯的头部的位置,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4用于调节第三成像检测件421面向电芯的头部的角度,以便对不同规格的电芯头部进行适配性的精确检测。具体的,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与第一线性调节件33、第二线性调节件34以及第三线调节件35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两者的不同之点在于,在具体应用设置时,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的第一线性调节件33采用平行于传输机构2的方位设置,具体的为,第一线性调节件33的支撑架331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并与之平行。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4与第一角度调节件36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成像检测件421可采用工业相机。
复参照图12,更进一步,头部检测组件42还包括第三光源调节件425。第三光源调节件425位于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的一侧,其用于调节第二成像光源422相对于电芯的头部的位置以及第二成像光源422面向电芯的头部的角度。具体的,第三光源调节件425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一光源调节件37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成像光源422采用条形光源,其与电芯的头部平行。
复参照图12,更进一步,第二成像光源4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成像光源422分别位于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相对的两侧,每一第二成像光源422均面向电芯的头部,且两个第二成像光源422均与电芯的头部平行。通过两个第二成像光源422的设置,提升电芯头部检测时的照明亮度,以便保证第三成像检测件421成像质量,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两个第二成像光源422分别通过两个第三光源调节件425进行位置以及角度的调节,优选的,两个第三光源调节件425可共用一个支撑柱371。
复参照图12,更进一步,头部检测组件42还包括第二背景板件426。第二背景板件426位于电芯尾部的一侧,并与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相对应,其用于第三成像检测件421成像时提供拍摄背景,以便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保证成像质量。
具体的,第二背景板件426包括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1以及第二背景板4262。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1的输出端与第二背景板4262连接,其驱动第二背景板4262线性移动,当第三成像检测件421进行电芯的头部成像检测时,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1驱动第二背景板4262移动至电芯尾部的一侧,并面向第三成像检测件421,当电芯的头部检测完成后,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1驱动第二背景板4262收回。优选的,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1通过支架(图中未显示)悬空设置,使得其驱动第二背景板4262时,是从上方移动至电芯尾部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背景板驱动件4261可采用伸缩气缸。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背景板件426与尾部检测组件43位于电芯的同一侧,在电芯的头部检测完成后,第二背景板4262必须要收回,以避免尾部检测组件43对电芯尾部的检测造成干涉。
继续参照图13,图13为本实施例中尾部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尾部检测组件43包括第四成像检测件431以及第三成像光源432。第四成像检测件431以及第三成像光源432均位于待测电芯的尾部的一侧;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的成像端与电芯的尾部正对,第三成像光源432面向电芯的尾部;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用于电芯的尾部的成像检测,第三成像光源432用于电芯的尾部成像时的照明。
复参照图13,更进一步,尾部检测组件43的第四成像检测件431以及第三成像光源432都架设于调节件上,以对尾部检测组件43的第四成像检测件431以及第三成像光源432进行微调位置。
具体的,尾部检测组件43还包括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3以及尾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34,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3设置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第四成像检测件431通过尾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34设置于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3上。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3用于调节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相对于电芯的尾部的位置,尾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34用于调节第四成像检测件431面向电芯的尾部的角度,以便对不同规格的电芯头部进行适配性的精确检测。具体的,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一致,尾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34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4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第四成像检测件431可采用工业相机。
复参照图13,更进一步,尾部检测组件43还包括第四光源调节件435。第四光源调节件435位于尾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33的一侧,其用于调节第三成像光源432相对于电芯的尾部的位置以及第三成像光源432面向电芯的尾部的角度。具体的,第四光源调节件435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三光源调节件425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第三成像光源432可采用条形光源,其与电芯的尾部平行。
复参照图13,更进一步,第三成像光源4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成像光源432分别位于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相对的两侧,每一第三成像光源432均面向电芯的尾部,且两个第三成像光源432均与电芯的尾部平行。通过两个第三成像光源432的设置,提升电芯尾部检测时的照明亮度,以便保证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的成像质量,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两个第三成像光源432分别通过两个第四光源调节件435进行位置及角度的调节,优选的,两个第四光源调节件435共用一个支撑柱371。
复参照图13,更进一步,尾部检测组件43还包括第三背景板件436。第三背景板件436位于电芯的头部的一侧,并与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相对应,其用于第四成像检测件431成像时提供拍摄背景,以便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保证成像质量。
具体的,第三背景板件436包括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1以及第三背景板4362。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1的输出端与第三背景板4362连接,其驱动第三背景板4362线性移动,当第四成像检测件431进行电芯的尾部的成像检测时,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1的驱动第三背景板4362移动至电芯的头部的一侧,并面向第四成像检测件431,当电芯的尾部检测完成后,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1的驱动第三背景板4362收回。优选的,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1通过支架悬空设置,使得其驱动第三背景板4362时,是从电芯的长侧边的方向向着电芯的尾部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背景板驱动件4361可采用伸缩气缸。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背景板件436与头部检测组件42位于电芯的同一侧,在电芯的尾部检测完成后,第三背景板4362必须要收回,以避免头部检测组件42对电芯的头部检测造成干涉。
继续参照图14,图14为本实施例中长侧边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长侧边检测组件44包括第五成像检测件441以及第四成像光源442。第五成像检测件441以及以及第四成像光源442均位于待测电芯的长侧边的一侧;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的成像端与电芯的长侧边正对,第四成像光源442面向电芯的长侧边;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用于电芯的长侧边的成像检测,第四成像光源442用于电芯的长侧边成像时的照明。
复参照图14,更进一步,长侧边检测组件44的第五成像检测件441以及第四成像光源442都架设于调节件上,对于第五成像检测件441以及第四成像光源442进行微调位置。
具体的,长侧边检测组件44还包括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3以及侧边检测角度调节件444。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3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第五成像检测件441通过侧边检测角度调节件444设置于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3上。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3用于调节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相对于电芯的长侧边的位置,侧边检测角度调节件444用于调节第五成像检测件441面向电芯的长侧边的角度。具体的,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3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头部检测位移调节件423一致,侧边检测角度调节件444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头部检测角度调节件424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的第五成像检测件441可采用工业相机。
复参照图14,更进一步,长侧边检测组件44还包括第五光源调节件445。第五光源调节件445位于侧边检测位移调节件443的一侧,其用于调节第四成像光源442相对于电芯的长侧边的位置以及第四成像光源442面向电芯的长侧边的角度。具体的,第五光源调节件445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与第三光源调节件425一致,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第五光源调节件445可采用条形光源,其与电芯的长侧边平行。
复参照图14,更进一步,第四成像光源4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四成像光源442分别位于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相对的两侧,每一第四成像光源442均面向电芯的长侧边,且两个第四成像光源442均与电芯的长侧边平行。通过两个第四成像光源442的设置,提升电芯的长侧边检测时的照明亮度,以保证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的成像质量,保证检测的准确性。两个第四成像光源442分别通过第五光源调节件445进行位置及角度的调节,优选的,两个第四成像光源442公用一个支撑柱371。
复参照图14,更进一步,长侧边检测组件44还包括第四背景板件446。第四背景板件446位于头部检测组件42以及尾部检测组件43之间,其位于电芯的另一长侧边的一侧,并与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相对应,其用于第五成像检测件441成像时提供拍摄背景,以便获得更好的拍摄效果,保证成像质量。
具体的,第四背景板件446包括第四背景板驱动件4461以及第四背景板4462。第四背景板驱动件4461的输出端与第四背景板4462连接,其驱动第四背景板4462线性移动,当第五成像检测件441成像时,第四背景板驱动件4461驱动第四背景板4462移动至电芯的另一长侧边的一侧,并面向第五成像检测件441,当检测完成后,第四背景板4462收回,以免对其他组件造成干涉。优选的,第四背景板驱动件4461通过支架悬空设置,使得其驱动第四背景板4462时,是从电芯的上方向着电芯的长侧边的方向移动。
继续参照图15和图16,图15为本实施例中的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施例中除尘机构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更进一步,除尘机构5包括除尘安装板51、第一除尘驱动件52、除尘件53以及吸尘件54。除尘安排板51固定于支架(图中未显示)上,第一除尘驱动件52设置于除尘安排板51上,其输出端与除尘件53以及吸尘件54连接,第一除尘驱动件52驱动除尘件53以及吸尘件54沿着垂直于工作台1的方向线性移动;具体的,第一除尘驱动件52可采用伸缩气缸,在具体驱动时,第一除尘驱动件52的输出连接有一除尘驱动板521,除尘件53以及吸尘件54均设于除尘驱动板521上,第一除尘驱动件51通过驱动除尘驱动板521实现除尘件53以及吸尘件54的线性移动。
除尘件53包括第二除尘驱动件531以及除尘皮带件532。除尘皮带件532包括皮带支撑架体5321、主动转轴5322、从动转轴5323以及除尘皮带5324。皮带支撑架体5321设于除尘驱动板521上,主动转轴5322以及从动转轴5323分别转动连接于皮带支撑架体5321的两端,除尘皮带5324分别套设于主动转轴5322以及从动转轴5323。第二除尘驱动件531设置于除尘驱动板511上,其输出端与主动转轴5322连接,第二除尘驱动件531驱动主动转轴5322转动,通过除尘皮带5324同步带动从动转轴5323的转动,以此来实现除尘皮带5324的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二除尘驱动件531可采用为电机,除尘皮带5324的表面设置有微细毛刷,除尘皮带5324转动时,其表面的细微毛刷可清洁电芯的正面或反面。
优选的,从动转轴5323上套设有转轮(图中未显示),除尘皮带5324套设于转轮上,从动转轴5323固接于皮带支撑架体5321上,通过从动转轴5323的转轮实现除尘皮带5324的转动。
优选的,除尘件53还包括皮带张紧调节件533。从动转轴5323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皮带张紧调节件533与皮带支撑架体5321连接。皮带张紧调节件533包括调节块5331以及调节螺杆5332。调节块5331设于皮带支撑架体5321上,调节螺杆5332的两端分别与调节块5331以及从动转轴5323螺接,通过调节调节螺杆5332的螺接深度,实现调节块5331与从动转轴5323之间的距离调节,进而达到调节除尘皮带5324张紧程度。
优选的,除尘件53还包括皮带去尘件534。皮带去尘件534设于皮带支撑架体5321,并与除尘皮带5324的表面贴合。通过皮带去尘件534擦去除尘皮带5324上的灰尘,使得除尘皮带5324能保持自身的除尘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皮带去尘件534可采用海绵。
吸尘件54包括吸尘器541以及吸尘管542。吸尘器541设于皮带支撑架体5321,并靠近于除尘皮带5324的除尘端,吸尘管542与吸尘器541连通。吸尘器541用于吸出除尘皮带5324扫除的电芯表面的灰尘,并通过吸尘管542排出。本实施例中的吸尘器541可采用抽真空装置。
复参照图4,更进一步,扫码件6包括扫码调节件61以及扫码枪62。扫码调节件61设于传输机构2的一侧,扫码枪62设于扫码调节件61,扫码调节件61可调节扫码枪62相对于工作台1的位置,以及扫码枪62面向工作台1的角度,以便于扫码枪62更为精确的扫描工作台1上不同规格的电芯。其中,扫码调节件61的结构以及作动原理远离与第一光源调节件37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外观检测设备的整体作动过程如下:人工放置待测电芯于工作台1,并使得电芯正面朝上,传输机构2先带动电芯移动至除尘机构5除尘后,再返回芯面检测机构3进行电芯的正面外观检测,而后,传输机构2继续带着电芯移动至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依次由极耳检测组件41进行电芯的极耳的正面外观检测、头部检测组件42进行电芯的头部的外观检测,长侧边检测组件44进行电芯的一长侧边的外观检测,之后,电芯在传输机构2的带动下返回至上料位;此时,人工翻转电芯180度后,重新放置于工作台1上,传输机构2再次带动电芯移动至芯面检测机构3,芯面检测机构3进行电芯的反面的外观检测,之后传输机构2带动电芯移动至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依次由极耳检测组件41进行电芯的极耳的反面外观检测、尾部检测组件43进行电芯的尾部的外观检测,长侧边检测组件44进行电芯的另一长侧边的外观检测,检测完成后,传输机构2再次带着电芯返回上料位,工人取下电芯,完成检测。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传输机构(2)、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所述传输机构(2)带动所述工作台(1)移动,所述工作台(1)依次经过所述芯面检测机构(3)以及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其中,所述工作台(1)用于电芯的承载,所述芯面检测机构(3)用于所述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所述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用于所述电芯的极耳及侧边的外观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面检测机构(3)包括第一成像检测件(31)以及第一成像光源(32);所述第一成像检测件(31)的成像端正对所述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所述第一成像光源(32)面向所述电芯;所述第一成像检测件(31)用于所述电芯的正面或反面的成像检测;所述第一成像光源(32)用于提供所述电芯的正面或反面成像时的照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成像光源(32)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至少一个的所述第一成像光源(32)形成的光线围绕所述第一成像检测件(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侧边检测机构(4)包括极耳检测组件(41)、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所述极耳检测组件(41)面向于所述电芯极耳的正面或反面,其用于所述电芯极耳的正面或反面的外观检测;所述头部检测组件(42)面向于所述电芯的头部,其用于所述电芯的头部的外观检测;所述尾部检测组件(43)面向于所述电芯的尾部,其用于所述电芯的尾部的外观检测;所述长侧边检测组件(44)面向于所述电芯的长侧边,其用于所述电芯的长侧边的外观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检测组件(41)包括第二成像检测件(411)以及环形光源(412);所述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的成像端与所述电芯的极耳正对,所述环形光源(412)围绕所述电芯的极耳;所述第二成像检测件(411)用于所述电芯的极耳的成像检测,所述环形光源(412)用于提供所述电芯的极耳成像时的照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检测组件(42)包括第三成像检测件(421)以及第二成像光源(422);所述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的成像端与所述电芯的头部正对,所述第二成像光源(422)面向所述电芯;所述第三成像检测件(421)用于所述电芯的头部的成像检测,所述第二成像光源(422)用于提供所述电芯的头部成像时的照明。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检测组件(43)包括第四成像检测件(431)以及第三成像光源(432);所述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的成像端与所述电芯的尾部正对,所述第三成像光源(432)面向所述电芯;所述第四成像检测件(431)用于所述电芯的尾部的成像检测,所述第三成像光源(432)用于所述电芯的尾部成像时的照明。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侧边检测组件(44)包括第五成像检测件(441)以及第四成像光源(442);所述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的成像端与所述电芯的长侧边正对,所述第四成像光源(442)面向所述电芯;所述第五成像检测件(441)用于所述电芯的长侧边的成像检测,所述第四成像光源(442)用于所述电芯的长侧边成像时的照明。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都还包括背景板,所述背景板位于所述电芯的待拍摄位置的背面,所述背景板通过背景板驱动件调整位置,以不会阻挡尾部检测组件(43)、头部检测组件(42)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的拍摄成像。
10.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所述的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检测组件(42)、尾部检测组件(43)以及长侧边检测组件(44)的成像检测件和成像光源都架设于调节件上,以对成像检测件和成像光源进行微调位置。
CN201920420704.2U 2019-03-29 2019-03-29 外观检测设备 Active CN2097647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0704.2U CN209764746U (zh) 2019-03-29 2019-03-29 外观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20704.2U CN209764746U (zh) 2019-03-29 2019-03-29 外观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4746U true CN209764746U (zh) 2019-12-10

Family

ID=68757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20704.2U Active CN209764746U (zh) 2019-03-29 2019-03-29 外观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6474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6916A (zh) * 2019-03-29 2019-06-21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外观检测设备
CN111189839A (zh) * 2020-01-10 2020-05-22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机检测装置及单相机检测方法
CN114354615A (zh) * 2021-12-03 2022-04-15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检测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16916A (zh) * 2019-03-29 2019-06-21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外观检测设备
CN111189839A (zh) * 2020-01-10 2020-05-22 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相机检测装置及单相机检测方法
CN114354615A (zh) * 2021-12-03 2022-04-15 广州超音速自动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电芯检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64746U (zh) 外观检测设备
CN209764743U (zh) 视觉检测装置及外观检测设备
CN109100361A (zh) 一种工件缺陷检测设备
CN108152005B (zh) 一种自动取放测量装置
CN109916916A (zh) 外观检测设备
CN114113123B (zh) 一种用于手机摄像模组的检测装置
CN209803016U (zh) 电芯极耳及侧边的外观检测装置
CN215586987U (zh) 点胶设备
CN111940419A (zh) 一种除尘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16081976U (zh) 一种屏幕检测装置
CN212180655U (zh) 一种手机玻璃盖板弧边缺陷检测装置
CN212845071U (zh) 键帽检测装置和键帽检测设备
CN218885722U (zh) 一种光源可调节的相机检测装置
CN111443097A (zh) 一种手机玻璃盖板弧边缺陷检测装置
CN114577271B (zh) 一种连接器检测设备
CN116087222A (zh) 晶圆暗场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4747791U (zh) 显示模块侧扫检测设备
CN209803024U (zh) 柔性线路板检测装置
CN115585745A (zh) 镜片外径检测设备
CN209935103U (zh) 一种二极管加工用上胶装置
CN220170865U (zh) 模组检测装置
CN214951164U (zh) 一种新型多面尺寸轮廓检测机构
CN113390895B (zh) 一种光源反射速调型aoi光学检测设备
CN218974154U (zh) 一种外观检测装置
CN218098924U (zh) 一种角度调整装置和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