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38020U - 泵装置 - Google Patents

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38020U
CN209638020U CN201920191091.XU CN201920191091U CN209638020U CN 209638020 U CN209638020 U CN 209638020U CN 201920191091 U CN201920191091 U CN 201920191091U CN 209638020 U CN209638020 U CN 209638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insulator
stator
wall portion
direction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9109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槻登
仓谷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Fuset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Fuset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Fuset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Fusets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38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38020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装置,在配置使叶轮旋转的电动机的定子的区域充填有灌封树脂,其中,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在转子的径向的内侧,容易地将灌封树脂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绝缘体的一部分的内周侧。在所述泵装置中,在包围配置于定子芯材(24)的内周侧的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的绝缘体(25)的第一壁部(31e)上,形成有从第一壁部(31e)的Z2方向侧的端面朝向Z1方向侧切出的第一缺口部(31h)。在包围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的绝缘体(25)的第二壁部(32e),形成有从第二壁部(32e)的Z1方向侧的端面朝向Z2方向侧切出的第二缺口部(32h)。

Description

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装置,具备:电动机、和通过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的叶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一种泵装置,具备:电动机、和通过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的叶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中,电动机具备:转子、定子、和用于控制电动机的电路基板。叶轮、转子、定子以及电路基板,配置于壳体的内部,所述壳体是由构成电动机的一部分的外壳、和覆盖外壳的下部的壳所构成。外壳具备:具有隔壁的隔壁部件,所述隔壁以将转子及叶轮、和定子隔开的方式,配置于转子及叶轮、和定子之间;以及罩,固定于隔壁部件的上端侧。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中,定子具备:驱动用线圈、定子芯材以及绝缘体。定子芯材具备:形成为环状的外周环部、和从外周环部朝向径向(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突出的三个突极部。驱动用线圈经由绝缘体卷绕于突极部。绝缘体对每一突极部安装,定子具备三个绝缘体。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中,绝缘体形成为在两端具有凸缘部的带凸缘的筒状,绝缘体包括:构成径向上的绝缘体的内侧部分的内侧凸缘部、构成径向上的绝缘体的外侧部分的外侧凸缘部、以及将内侧凸缘部和外侧凸缘部相连的筒部。内侧凸缘部实现在径向的内侧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功能,外侧凸缘部实现在径向的外侧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功能。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中,隔壁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圆筒部、和封闭圆筒部的上端的圆板状的底部。在圆筒部的内周侧配置有驱动用磁铁。定子芯材的突极部的前端面与圆筒部的外周面对置。圆筒部的外周面由三个绝缘体的内侧凸缘部包围。隔壁部件具备:配置于隔壁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外筒部、和将圆筒部的下端与外筒部的下端相连的底面部。罩固定于外筒部的内周面的上端侧,封闭外筒部的上端的开口。定子及电路基板配置于由圆筒部、外筒部、底面部及罩划分的空间中。此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由圆筒部、外筒部、底面部及罩划分的空间(即配置定子及电路基板的空间)的内部,也可以充填树脂封装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22921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发明人探讨了,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等的泵装置中,为了使组装泵装置时的绝缘体的处理容易,例如,将由在转子的轴向上一分为二并且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的两个分割绝缘体构成的绝缘体,安装于定子芯材上的情况。所述情况下,在转子的径向的内侧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内侧凸缘部,形成为包围隔壁的圆筒部的环状。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探讨了,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等的泵装置中,为了提高防水性、散热性及静音性,在配置定子的空间内充填灌封树脂。但是,通过本申请发明人的探讨可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泵装置中,例如,在将由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的两个分割绝缘体构成的绝缘体安装于定子芯材时,灌封树脂难以流入包围圆筒部的环状的内侧凸缘部的内周侧,灌封树脂难以充填到内侧凸缘部的内周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泵装置,具备:具有转子及定子的电动机、和通过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的叶轮,在配置定子的区域充填有灌封树脂,其中,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在转子的径向的内侧容易地将灌封树脂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绝缘体的一部分的内周侧。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泵装置,包括:电动机,具有转子及定子;以及叶轮,固定于转子且通过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其中,在收容转子、定子及叶轮的泵壳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吸入的液体朝向喷出口通过的泵室,转子及叶轮配置于泵室的内部,定子配置于泵室的外部,电动机具备隔壁,隔壁划分泵室的一部分,并且配置于转子及叶轮、和定子之间,将转子及叶轮、和定子隔开,在泵壳的内部且泵室的外部的、配置定子的区域充填灌封树脂,在将作为转子及叶轮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轴的轴向的一方设为第一方向,将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定子具备:驱动用线圈、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体、经由绝缘体卷绕驱动用线圈的具有多个突极部的定子芯材,隔壁具备:配置于定子芯材的内周侧的筒状的内侧隔壁部。绝缘体具备:环状的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包围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驱动用线圈向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以及环状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包围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驱动用线圈向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在第一壁部形成有从第一壁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朝向第二方向侧切出的第一缺口部,在第二壁部形成有从第二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面朝向第一方向侧切出的第二缺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中,在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且包围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驱动用线圈向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的绝缘体的第一壁部,形成有从第一壁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朝向第二方向侧切出的第一缺口部。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而将第一壁部形成为环状,也能够利用第一缺口部,将灌封树脂流入至第一壁部的内周侧。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容易地在转子的径向的内侧将灌封树脂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第一壁部的内周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泵装置中,在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且包围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驱动用线圈向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的绝缘体的第二壁部,形成有从第二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面朝向第一方向侧切出的第二缺口部,因此,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而将第二壁部形成为环状,也能够利用第二缺口部,将灌封树脂流入至第二壁部的内周侧。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容易地在转子的径向的内侧将灌封树脂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第二壁部的内周侧。
在本实用新型中,例如,定子芯材具备:形成为环状的环状芯材部、和从环状芯材部朝向转子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极部。绝缘体具备:环状的绝缘体基部,所述绝缘体基部构成转子的径向上的绝缘体的内侧部分,并且覆盖环状芯材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环状芯材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环状芯材部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从绝缘体基部的第一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以及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从绝缘体基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
在本实用新型中,例如,绝缘体由在旋转中心轴的轴向上分割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构成。第一绝缘体具备:构成绝缘体基部的第一方向侧部分的第一绝缘体基部、和从第一绝缘体基部的第一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的第一壁部。第二绝缘体具备:构成绝缘体基部的第二方向侧部分的第二绝缘体基部、和从第二绝缘体基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的第二壁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例如,转子具备:配置于定子的外周侧的驱动用磁铁。隔壁具备:内侧隔壁部;筒状的外侧隔壁部,所述外侧隔壁部配置于定子的外周侧且驱动用磁铁的内周侧;环状的环状隔壁部,所述环状隔壁部从内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向转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并且将内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和外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相连,定子配置于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且内侧隔壁部和外侧隔壁部之间,灌封树脂至少充填于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且内侧隔壁部和外侧隔壁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第一缺口部在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之间。当这样构成时,通过第一缺口部流入至第一壁部的内周侧的灌封树脂的流动,不易被驱动用线圈阻碍。因此,容易向第一壁部的内周侧流入灌封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隔壁具备:从内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朝向转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环状的环状隔壁部。在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上,形成与内侧隔壁部的外周面相连并且与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相连的平板状的多个加强肋,加强肋在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之间,加强肋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缺口部中。
当这样构成时,能够利用加强肋确保隔壁的强度,并且,能够防止在转子的周向上相邻的驱动用线圈彼此的接触。另外,当这样构成时,由于将加强肋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缺口部中,所以,在向配置定子的区域流入灌封树脂时,可以使碰到加强肋的侧面的灌封树脂沿着加强肋的侧面流动,使其通过第一缺口部。即,能够利用加强肋的侧面使灌封树脂流入至第一壁部的内周侧。因此,更容易向第一壁部的内周侧流入灌封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中,理想的是,泵装置具备:用于控制电动机的电路基板,叶轮固定于转子的第一方向侧,电路基板是平板状的刚性基板,配置于定子的第二方向侧,并且由灌封树脂覆盖,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与旋转中心轴的轴向一致,在电路基板上形成有配置驱动用线圈的第二方向端侧的一部分的第三缺口部。当这样构成时,即使在定子的第二方向侧配置作为平板状的刚性基板的电路基板,也能够利用第三缺口部容易地向配置定子的区域流入灌封树脂。
在本实用新型中,例如,第二缺口部在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配置有驱动用线圈的位置,在电路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对置面,多个对置面在转子的周向上配置于驱动用线圈之间,且与第二壁部的外周面对置。所述情况下,例如,如果形成于电路基板的多个对置面与第二壁部的外周面接触,则即使能够利用形成于第二壁部的第二缺口部使灌封树脂流入至第二壁部的内周侧,也能够利用第二壁部在转子的径向上定位电路基板。
在本实用新型中,也可以是,第二缺口部在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之间,第二缺口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配置于比电路基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靠第一方向侧。所述情况下,通过第二缺口部流入至第二壁部的内周侧的灌封树脂的流动不易被驱动用线圈及电路基板阻碍,因此,容易向第二壁部的内周侧流入灌封树脂。
[实用新型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一种泵装置,具备:具有转子及定子的电动机、和通过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的叶轮,在配置定子的区域充填有灌封树脂,其中,即使将绝缘体在转子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在转子的径向的内侧容易地将灌封树脂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的散乱的绝缘体的一部分的内周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泵装置拆下了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相当于图1的E-E剖面的剖视图。
图3是相当于图1的F-F剖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壳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6是从相反方向示出图5所示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二壁部及电路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7所示的第二缺口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和电路基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的配置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泵装置
2:电动机
3:叶轮
4:电路基板
4b:缺口部(第三缺口部)
4d:对置面
4e:电路基板的下表面(电路基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
6:转子
7:定子
8:泵壳
9a:隔壁
9d:外侧隔壁部
9e:内侧隔壁部
9f:环状隔壁部
9r:加强肋
10a:吸入口
10b:喷出口
11:泵室
16:驱动用磁铁
18:固定轴(旋转中心轴)
23:驱动用线圈
24:定子芯材
24a:环状芯材部
24b:突极部
25:绝缘体
25a:绝缘体基部
31:第一绝缘体
31a:第一绝缘体基部
31e:第一壁部
31h:第一缺口部
32:第二绝缘体
32a:第二绝缘体基部
32e:第二壁部
32h:第二缺口部
32k:第二缺口部的下端面(第二缺口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
P:灌封树脂
Z:旋转中心轴的轴向
Z1:第二方向
Z2: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泵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泵装置1拆下了罩27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相当于图1的E-E剖面的剖视图。图3是相当于图1的F-F剖面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电动机壳9的立体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Z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另外,将上下方向的一侧即图1的Z1方向侧设为“上”侧,将作为其相反侧的图1的Z2方向侧设为“下”侧。
本方式的泵装置1是被称作密闭式泵(密闭式电动泵)的类型的离心泵。泵装置1具备:电动机2、以电动机2的动力进行旋转的叶轮3、用于控制电动机2的电路基板4、以及从电路基板4引出的引线5。本方式的泵装置1具备三根引线5。电动机2是DC无刷电动机。电动机2具备转子6和定子7。叶轮3、转子6及定子7收容于泵壳8。泵壳8具备:构成电动机2的一部分的电动机壳9、以及固定于电动机壳9的下端侧的壳体10。
在壳体10上,形成有水等液体的吸入口10a、和液体的喷出口10b。在泵壳8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0a吸入的液体朝向喷出口10b通过的泵室11。泵室11由电动机壳9和壳体10划分。在电动机壳9和壳体10的接合部分,配置有用于确保泵室11的密闭性的环状的密封部件12。密封部件12为O型环。电动机壳9和壳体10通过多个螺丝13相互固定。
转子6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驱动用磁铁16、和固定驱动用磁铁16的圆筒状的磁铁保持部件17。形成为圆筒状的磁铁保持部件17以磁铁保持部件17的轴向和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驱动用磁铁16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17的内周面。在驱动用磁铁16的内周面,在周向上交替磁化有N极和S极。磁铁保持部件17由软磁性体形成。在磁铁保持部件17的下端侧固定有叶轮3。即,叶轮3固定于转子6的下端侧。
叶轮3及转子6被配置于泵室11的内部。另外,叶轮3及转子6被可旋转地支承于固定轴18。叶轮3及转子6以固定轴18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本方式的固定轴18是作为叶轮3及转子6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轴。固定轴18以固定轴18的轴向和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固定轴18的轴向。另外,本方式的下方向(Z2方向)为固定轴18的轴向的一方即第一方向,上方向(Z1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
叶轮3由树脂形成。叶轮3具备:插通固定轴18的轴承部3a、固定于磁铁保持部件17的下端并封闭磁铁保持部件17的下端的圆板状的叶片形成部3b、和从叶片形成部3b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多个叶片部3c。轴承部3a形成为圆筒状,在轴承部3a的内周侧插通有固定轴18。另外,轴承部3a与叶片形成部3b的中心相连。在磁铁保持部件17的下端,固定有叶片形成部3b的外周侧部分。
固定轴18的下端部保持于壳体10,固定轴18的上端部保持于电动机壳9。在壳体10和轴承部3a之间配置有推力轴承20,在电动机壳9和轴承部3a之间配置有推力轴承21。推力轴承20、21是形成为平板状的滑动轴承。在推力轴承20和轴承部3a之间及推力轴承21和轴承部3a之间的至少一方,形成有间隙(推力间隙)。
定子7配置于驱动用磁铁16的内周侧。即,本方式的电动机2是将构成转子6的一部分的驱动用磁铁16配置于定子7的外周侧的外转子型的电动机。另外,定子7配置于固定轴18及轴承部3a的外周侧。另外,定子7配置于泵室11的外部。定子7具备:多个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以及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体25。关于定子7的具体的结构,如后所述。
电路基板4是玻璃环氧基板等的刚性基板,形成为平板状。电路基板4以电路基板4的厚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即,电路基板4的厚度方向与固定轴18的轴向一致。另外,电路基板4配置于定子7的上端侧。在电路基板4的上表面,形成有钎焊固定引线5的芯线的焊盘4a(参照图1)。电路基板4及定子7被收容于电动机壳9。关于电路基板4的具体的结构,如后所述。
如上所述,电动机壳9构成电动机2的一部分。即,电动机2具备电动机壳9。电动机壳9由树脂形成。另外,电动机壳9具备:配置于叶轮3及转子6、和定子7之间,且将叶轮3及转子6、和定子7隔开的隔壁9a。隔壁9a划定泵室11的一部分,起到防止泵室11内的液体流入定子7及电路基板4的配置部位的作用。
另外,隔壁9a具备:配置于定子7的外周侧且驱动用磁铁16的内周侧的筒状的外侧隔壁部9d、和配置于定子7的内周侧的筒状的内侧隔壁部9e。外侧隔壁部9d和内侧隔壁部9e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配置为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同心状。另外,隔壁9a具备:将外侧隔壁部9d的下端与内侧隔壁部9e的下端相连的环状的环状隔壁部9f、和封闭内侧隔壁部9e的上端的底部9g。
在内侧隔壁部9e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对定子芯材24进行定位的台阶面9p。台阶面9p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形成为圆环状。内侧隔壁部9e的、比台阶面9p靠上侧的部分的外径,比内侧隔壁部9e的、比台阶面9p靠下侧的部分的外径小。底部9g为保持固定轴18的上端部的轴保持部。底部9g保持固定轴18的上端部,并且保持推力轴承21。环状隔壁部9f从内侧隔壁部9e的下端向转子6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环状隔壁部9f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状。
如图4所示,在环状隔壁部9f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内侧隔壁部9e的外周面相连并且与环状隔壁部9f的上表面相连的平板状的多个加强肋9r。在本方式中,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形成有四个加强肋9r。四个加强肋9r以固定轴18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加强肋9r是由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加强肋9r的内侧部分的第一肋9s、和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加强肋9r的外侧部分的第二肋9t所构成。
第一肋9s的高度相较于第二肋9t的高度大幅降低。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一肋9s的内侧端,与内侧隔壁部9e的外周面相连。具体而言,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一肋9s的内侧端,与内侧隔壁部9e的外周面的、比台阶面9p靠下侧的部分相连。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一肋9s的外侧端,与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肋9t的内侧端相连。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肋9t的外侧端,与外侧隔壁部9d的内周面相连。
另外,电动机壳9具备:配置于隔壁9a的外周侧的筒状的外周筒部9b、和将隔壁9a与外周筒部9b相连的连接部9c。壳体10固定于外周筒部9b的下端侧。外周筒部9b和外侧隔壁部9d呈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同心状配置。连接部9c形成为圆环状,并且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板状。连接部9c从外侧隔壁部9d的上端向转子6的径向的外侧扩展,将外周筒部9b的上端部和外侧隔壁部9d的上端相连。连接部9c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外周筒部9b的上端面靠下侧。在连接部9c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定位并固定电路基板4的多个突起9h。突起9h从连接部9c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
如上所述,电路基板4及定子7收容于电动机壳9。定子7配置于环状隔壁部9f的上侧且外侧隔壁部9d和内侧隔壁部9e之间。电路基板4以与连接部9c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收容于电动机壳9。外侧筒部9b的一部分为包围电路基板4的壁部9j。壁部9j形成为大致方筒状。壁部9j的上端面为外周筒部9b的上端面。另外,壁部9j的上端面为电动机壳9的上端面。
形成于壁部9j的上端的开口被罩27封闭。罩27形成为薄的平板状,以罩27的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罩27配置于比电路基板4靠上侧。罩27的端面(外周面)与壁部9j的内侧面接触。在罩27的中心,形成有配置底部9g的上端部的贯通孔。底部9g的外周面与所述贯通孔的边缘接触。罩27的上表面、壁部9j的上端面以及底部9g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壁部9j上形成有从壁部9j的上端面朝向下侧切去而形成的三个缺口部9k。缺口部9k形成于壁部9j的厚度方向的全域。引线5利用缺口部9k引出到壁部9j的外周侧。缺口部9k的下端配置于比连接部9c的上表面靠上侧(参照图2)。在壁部9j的内周侧,引线5由粘接剂覆盖。另外,缺口部9k的、引线5的上侧的部分由粘接剂填埋。引线5的、配置于缺口部9k的部分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壁部9j。
壳体10由树脂形成。壳体10形成为有底的筒状,具有:形成为筒状的筒部10c、和封闭筒部10c的一端的底部10d。形成为筒状的筒部10c的轴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底部10d封闭筒部10c的下端。筒部10c的内周侧及底部10d的上侧为泵室11。在壳体10上,形成有:保持固定轴18的下端部的轴保持部10e、前端形成吸入口10a的圆筒状的吸入口形成部10f、以及前端形成喷出口10b的圆筒状的喷出口形成部10g。
轴保持部10e经由连结部10h而与底部10d的中心部相连。轴保持部10e保持固定轴18的下端部,并且保持推力轴承20。吸入口形成部10f从底部10d的中心向下侧突出。喷出口形成部10g从筒部10c的外周面朝向外周侧突出。
(定子、电路基板的结构及定子的周边部的结构)
图5是图1所示的定子7的立体图。图6是从相反方向示出图5所示的定子7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定子7具备:多个驱动用线圈23、定子芯材24、绝缘体25。定子芯材24是将薄的磁性板层叠而形成的层叠芯材。定子芯材24具备:形成为环状的环状芯材部24a、和从环状芯材部24a的外周面朝向转子6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突极部24b。环状芯材部24a形成为扁平的圆筒状。环状芯材部24a的内周面与内侧隔壁部9e的、比台阶面9p靠上侧的部分的外周面接触,内侧隔壁部9e配置于定子芯材24的内周侧。环状芯材部24a的下端面的、转子6的径向上的内侧端部分与台阶面9p接触。
本方式的定子芯材24具备四个突极部24b。四个突极部24b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形成。突极部24b是由作为突极部24b的前端部(转子6的径向的外侧端部)的突极前端部24c、和将突极前端部24c与环状芯材部24a相连的连结部24d(参照图3)所构成。突极前端部24c形成为从连结部24d的前端(转子6的径向的外侧端)向转子6的周向的两侧扩展的圆弧状。
在四个突极部24b上经由绝缘体25分别卷绕有驱动用线圈23。具体而言,在四个连结部24d上经由绝缘体25分别卷绕有驱动用线圈23。四个驱动用线圈23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驱动用线圈23与电路基板4电连接。
绝缘体25是由在上下方向上一分为二的第一绝缘体31和第二绝缘体32所构成。第一绝缘体31构成绝缘体25的下侧部分,第二绝缘体32构成绝缘体25的上侧部分。
第一绝缘体31具备: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一绝缘体31的内侧部分的环状的第一绝缘体基部31a、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一绝缘体31的外侧部分的四个第一绝缘体前端部31b、以及将第一绝缘体基部31a与第一绝缘体前端部31b相连的四个第一绝缘体连接部31c(参照图3)。
第二绝缘体32具备: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绝缘体32的内侧部分的环状的第二绝缘体基部32a、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绝缘体32的外侧部分的四个第二绝缘体前端部32b、以及将第二绝缘体基部32a与第二绝缘体前端部32b相连的四个第二绝缘体连接部32c(参照图3)。
第一绝缘体基部31a覆盖环状芯材部24a的外周面的下半部分。另外,第一绝缘体基部31a覆盖环状芯材部24a的下端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一绝缘体基部31a覆盖转子6的径向上的环状芯材部24a的下端面的外侧部分。第一绝缘体前端部31b覆盖转子6的径向上的突极前端部24c的内侧面的下半部分和突极前端部24c的下表面。第一绝缘体连接部31c覆盖连结部24d的下表面和连结部24d的两侧面的下半部分。第一绝缘体基部31a、四个第一绝缘体前端部31b、和四个第一绝缘体连接部31c一体化。即,第一绝缘体31在转子6的周向上一体化。
第二绝缘体基部32a覆盖环状芯材部24a的外周面的上半部分。另外,第二绝缘体基部32a覆盖环状芯材部24a的上端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二绝缘体基部32a覆盖转子6的径向上的环状芯材部24a的上端面的外侧部分。第二绝缘体前端部32b覆盖转子6的径向上的突极前端部24c的内侧面的上半部分和突极前端部24c的上表面。第二绝缘体连接部32c覆盖连结部24d的上表面和连结部24d的两侧面的上半部分。第二绝缘体基部32a、四个第二绝缘体前端部32b、和四个第二绝缘体连接部32c一体化。即,第二绝缘体32在转子6的周向上一体化。
在本方式中,由第一绝缘体基部31a和第二绝缘体基部32a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绝缘体25的内侧部分,并且,构成覆盖了环状芯材部24a的外周面、环状芯材部24a的下端面的一部分、环状芯材部24a的上端面的一部分的环状的绝缘体基部25a。第一绝缘体基部31a构成绝缘体基部25a的下侧部分,第二绝缘体基部32a构成绝缘体基部25a的上侧部分。
在第一绝缘体前端部31b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侧突出的凸部31d。凸部31d形成于转子6的周向上的第一绝缘体前端部31b的下表面的中心。在第二绝缘体前端部32b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侧突出的凸部32d。凸部32d形成于转子6的周向上的第二绝缘体前端部32b的上表面的中心。凸部31d、32d实现防止驱动用线圈23向转子6的径向的外侧的散乱的功能。
在第一绝缘体基部31a的下表面,形成有朝向下侧立起的环状的第一壁部31e。即,第一绝缘体31具备:从第一绝缘体基部31a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立起的第一壁部31e。即,绝缘体25具备:从绝缘体基部25a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立起的第一壁部31e。第一壁部31e实现防止驱动用线圈23向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的功能。
第一壁部31e形成于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一绝缘体基部31a的下表面的内侧端。如图6所示,第一壁部31e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筒状。第一壁部31e包围内侧隔壁部9e。具体而言,第一壁部31e从外周侧包围内侧隔壁部9e的、比台阶面9p靠下侧的部分的外周面。在内侧隔壁部9e的外周面和第一壁部31e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此外,在第一壁部31e的下端面和环状隔壁部9f的上表面之间、及凸部31d的下端面和环状隔壁部9f的上表面之间,也形成有间隙。
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筒状的第一壁部31e,是由形成为平板状的四个第一侧面部31f、和配置于第一壁部31e的四角的曲板状的四个第二侧面部31g所构成。四个第一侧面部31f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四个第二侧面部31g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第一侧面部31f在转子6的周向上配置于与驱动用线圈23相同的位置,第二侧面部31g在转子6的周向上配置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
在第二侧面部31g,形成有从第二侧面部31g的下端面朝向上侧切出的第一缺口部31h。即,在第一壁部31e,形成有从第一壁部31e的下端面朝向上侧切出的四个第一缺口部31h。第一缺口部31h形成于转子6的周向上的第二侧面部31g的中心。第一缺口部31h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四个第一缺口部31h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第一缺口部31h形成为四边形状。第一缺口部31h的上端配置于比第一绝缘体基部31a的下表面靠下侧,第一缺口部31h未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的第一壁部31e的全域。
如上所述,在环状隔壁部9f的上表面,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形成有四个加强肋9r。加强肋9r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加强肋9r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缺口部31h中。具体而言,将第一肋9s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缺口部31h中。第一壁部31e在第一缺口部31h跨越第一肋9s。
在第二绝缘体基部32a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上侧立起的环状的第二壁部32e。即,第二绝缘体32具备:从第二绝缘体基部32a的上表面朝向上侧立起的第二壁部32e。即,绝缘体25具备:从绝缘体基部25a的上表面朝向上侧立起的第二壁部32e。第二壁部32e实现防止驱动用线圈23向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的功能。
第二壁部32e形成于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绝缘体基部32a的上表面的内侧端。如图5所示,第二壁部32e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筒状。第二壁部32e包围内侧隔壁部9e。具体而言,第二壁部32e从外周侧包围内侧隔壁部9e的、比台阶面9p靠上侧的上端侧部分的外周面。在内侧隔壁部9e的外周面和第二壁部32e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筒状的第二壁部32e,是由形成为平板状的四个第一侧面部32f、和配置于第二壁部32e的四角的曲板状的四个第二侧面部32g所构成。四个第一侧面部32f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四个第二侧面部32g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第一侧面部32f在转子6的周向上配置于与驱动用线圈23相同的位置,第二侧面部32g在转子6的周向上配置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
在第一侧面部32f,形成有从第一侧面部32f的上端面朝向下侧切出的第二缺口部32h。即,在第二壁部32e,形成有从第二壁部32e的上端面朝向下侧切出的四个第二缺口部32h。第二缺口部32h形成于转子6的周向上的第一侧面部32f的中心。第二缺口部32h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配置有驱动用线圈23的位置。四个第二缺口部32h按以固定轴18为中心的90°节距配置。第二缺口部32h形成为四边形状。第二缺口部32h的下端配置于比第二绝缘体基部32a的上表面靠上侧,第二缺口部32h未形成在上下方向上的第二壁部32e的全域。
如上所述,电路基板4配置于定子7的上端侧。电路基板4载置于电动机壳9的连接部9c的上表面。在电路基板4上形成有插通突起9h的贯通孔。电路基板4通过插通于贯通孔的突起9h在转子6的径向上被定位。另外,电路基板4通过使用了突起9h的上端部的焊接而固定于电动机壳9。即,电路基板4通过将突起9h的上端部熔融而固定于电动机壳9。
在电路基板4上,形成有配置四个驱动用线圈23中的、在转子6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驱动用线圈23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的缺口部4b(参照图1)。另外,在电路基板4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剩余的两个驱动用线圈23和电路基板4的干扰的缺口部4c。即,在电路基板4上,形成有两个缺口部4b和两个缺口部4c。驱动用线圈23的上端,配置于比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靠上侧。本方式的缺口部4b为第三缺口部。
在转子6的周向上,在两个缺口部4b之间、两个缺口部4b中的一缺口部4b和两个缺口部4c中的一缺口部4c之间、及另一缺口部4b和另一缺口部4c之间,形成有与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侧面部32g的外侧面对置的对置面4d。即,在电路基板4上,形成有在转子6的周向上配置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且与第二壁部32e的外周面对置的三个对置面4d。在第二壁部32e的外周面和对置面4d之间形成有极小的间隙。
在由电动机壳9和罩27划分的区域(即由隔壁9a、外周筒部9b及连接部9c和罩27划分的区域)充填有灌封树脂P。即,在泵壳8的内部且泵室11的外部的、配置定子7的区域充填有灌封树脂P,在环状隔壁部9f的上侧且内侧隔壁部9e和外侧隔壁部9d之间充填有灌封树脂P。电路基板4及定子7由灌封树脂P覆盖。灌封树脂P从电动机壳9的上侧流入。
在本方式中,在将引线5钎焊于电路基板4后,在安装有定子7的状态的电动机壳9的连接部9c的上表面载置电路基板4。此时,例如,将灌封树脂P充填至连接部9c的上表面的附近。然后,将引线5的一部分配置于缺口部9k,在配置于壁部9j的内周侧的引线5的一部分、及缺口部9k的、引线5的上侧的部分涂布粘接剂并使其固化后,充填剩余的灌封树脂P,将电路基板4及定子7覆盖。然后,在电动机壳9的壁部9j上安装罩27,并用罩27封闭形成于壁部9j的上端的开口。
(本方式的主要的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方式中,在包围内侧隔壁部9e的环状的第一壁部31e形成有四个第一缺口部31h。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将第一绝缘体31在转子6的周向上一体化且将第一壁部31e形成为环状,也能够利用第一缺口部31h使灌封树脂P流入至第一壁部31e的内周侧。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将第一绝缘体31在转子6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容易地在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将灌封树脂P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的第一壁部31e的内周侧。
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在包围内侧隔壁部9e的环状的第二壁部32e形成有四个第二缺口部32h,所以,即使将第二绝缘体32在转子6的周向上一体化并将第二壁部32e形成为环状,也能够利用第二缺口部32h将灌封树脂P流入至第二壁部32e的内周侧。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将第二绝缘体32在转子6的周向上一体化,也能够容易地在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将灌封树脂P充填至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的第二壁部32e的内周侧。
此外,在第一绝缘体基部31a的下表面仅形成有四个第一侧面部31f,在未形成环状的第一壁部31e的情况下,不能确保第一侧面部31f的强度,有可能在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不能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同样,在第二绝缘体基部32a的上表面仅形成有四个第一侧面部32f且未形成环状的第二壁部32e的情况下,不能确保第一侧面部32f的强度,有可能在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不能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对此,在本方式中,由于能够将第一壁部31e及第二壁部32e形成为环状,确保第一壁部31e的强度及第二壁部32e的强度,所以,在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能够防止驱动用线圈23的散乱。
在本方式中,第一缺口部31h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因此,在本方式中,不易被驱动用线圈23阻碍通过第一缺口部31h流入至第一壁部31e的内周侧的灌封树脂P的流动。因此,在本方式中,容易向第一壁部31e的内周侧流入灌封树脂P。
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将加强肋9r的一部分配置于第一缺口部31h中,所以,在向由电动机壳9和罩27划分的区域充填灌封树脂P时,可以使碰到加强肋9r的侧面的灌封树脂P沿着加强肋9r的侧面流动,使其通过第一缺口部31h。即,在本方式中,可以利用加强肋9r的侧面将灌封树脂P流入至第一壁部31e的内周侧。因此,在本方式中,更容易向第一壁部31e的内周侧流入灌封树脂P。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将加强肋9r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所以,能够防止在转子6的周向上相邻的驱动用线圈23彼此的接触。
在本方式中,在配置于定子7的上侧的电路基板4形成有缺口部4b。因此,在本方式中,即使在定子7的上侧配置有电路基板4,也能够利用缺口部4b容易地向配置定子7的区域流入灌封树脂P。
此外,在本方式中,在电路基板4形成有缺口部4b、4c,将驱动用线圈23的上端配置于比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靠上侧,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泵装置1薄型化。另外,在本方式中,由于缺口部9k的、引线5的上侧的部分被粘接剂填埋,所以,在以覆盖电路基板4及定子7的方式流入灌封树脂P时,能够防止灌封树脂P从缺口部9k向壁部9j的外周侧流出。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方式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方式之一例,但不限于此,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在上述的方式中,电路基板4的对置面4d也可以与转子6的径向上的第二侧面部32g的外侧面接触。即,三个对置面4d也可以与第二壁部32e的外周面接触。所述情况下,通过第二壁部32e的外周面和三个对置面4d在转子6的径向上对电路基板4进行定位。所述情况下,即使能够利用第二缺口部32h将灌封树脂P流入至第二壁部32e的内周侧,也能够利用第二壁部32e的外周面在转子6的径向定位电路基板4。
在上述的方式中,形成于第一壁部31e的第一缺口部31h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下,也可以为五个以上。同样,在上述的方式中,形成于第二壁部32e的第二缺口部32h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下,也可以为五个以上。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定子芯材24具备的突极部24b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三个,也可以为五个以上。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侧面部31f形成缺口部31h。即,第一缺口部31h也可以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配置驱动用线圈23的位置。
在上述的方式中,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第二侧面部32g形成第二缺口部32h。即,第二缺口部32h也可以在转子6的周向上形成于驱动用线圈23之间。所述情况下,例如,如图8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状的第二缺口部32h的下端面32k配置于比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4e靠下侧。另外,在电路基板4上,代替对置面4d而形成有凸曲面状的曲面4f,在第二侧面部32g的外周面和曲面4f之间形成有较宽的间隙。
在图7、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在第二侧面部32g形成有第二缺口部32h,并且,第二缺口部32h的下端面32k配置于比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4e靠下侧。因此,在所述变形例中,通过第二缺口部32g流入至第二壁部32e的内周侧的灌封树脂P的流动不易被驱动用线圈23及电路基板4阻碍。因此,容易向第二壁部32e的内周侧流入灌封树脂P。
此外,在图7、图8所示的变形例中,第二缺口部32h的下端面32k可以配置于比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4e靠上侧,也可以配置于与电路基板4的下表面4e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另外,在图7、图8中,对于与上述的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另外,图7中省略引线5及缺口部9k等的图示。
在上述的方式中,第一绝缘体基部31a也可以覆盖环状芯材部24a的下端面整体。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第二绝缘体基部32a也可以覆盖环状芯材部24a的上端面整体。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绝缘体25也可以与定子芯材24一体成形。
在上述的方式中,电动机2也可以是内转子型的电动机。所述情况下,定子芯材24具备:形成为环状的环状芯材部、和从环状芯材部的内周面向转子6的径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突极部。另外,所述情况下,绝缘体25具备:构成转子6的径向上的绝缘体25的内侧部分,并且覆盖突极部的前端部即突极前端部的上下的两面及转子6的径向上的突极前端部的外侧面的绝缘体基部。在所述绝缘体基部上,形成有相当于第一壁部31e的环状的第一壁部、和相当于第二壁部32e的环状的第二壁部。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不在隔壁9a上形成加强肋9r。另外,在上述的方式中,电动机2也可以具备固定叶轮3的旋转轴,来代替固定轴18。所述情况下的旋转轴是成为叶轮3及转子6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轴。

Claims (9)

1.一种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动机,具有转子及定子;以及
叶轮,固定于所述转子且通过所述电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
其中,在收容所述转子、所述定子及所述叶轮的泵壳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吸入的液体朝向喷出口通过的泵室,
所述转子及所述叶轮配置于所述泵室的内部,
所述定子配置于所述泵室的外部,
所述电动机具备隔壁,所述隔壁划分所述泵室的一部分,并且配置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轮、和所述定子之间,将所述转子及所述叶轮、和所述定子隔开,
在所述泵壳的内部且所述泵室的外部的、配置所述定子的区域,充填灌封树脂,
在将作为所述转子及所述叶轮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轴的轴向的一方设为第一方向,将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
所述定子具备:驱动用线圈、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绝缘体、经由所述绝缘体卷绕所述驱动用线圈的具有多个突极部的定子芯材,
所述隔壁具备:配置于所述定子芯材的内周侧的筒状的内侧隔壁部,
所述绝缘体具备:环状的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包围所述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以及环状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包围所述内侧隔壁部,并且防止所述驱动用线圈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的内侧的散乱,
在所述第一壁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壁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朝向第二方向侧切出的第一缺口部,
在所述第二壁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二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面朝向第一方向侧切出的第二缺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芯材具备:形成为环状的环状芯材部、和从所述环状芯材部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多个所述突极部,
所述绝缘体具备:
环状的绝缘体基部,所述绝缘体基部构成所述转子的径向上的所述绝缘体的内侧部分,并且覆盖所述环状芯材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环状芯材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环状芯材部的第二方向侧的端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第一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以及
所述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从所述绝缘体基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由在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轴向上分割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构成,
所述第一绝缘体具备:构成所述绝缘体基部的第一方向侧部分的第一绝缘体基部、和从所述第一绝缘体基部的第一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一方向侧立起的所述第一壁部,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备:构成所述绝缘体基部的第二方向侧部分的第二绝缘体基部、和从所述第二绝缘体基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朝向第二方向侧立起的所述第二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具备: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外周侧的驱动用磁铁,
所述隔壁具备:
所述内侧隔壁部;
筒状的外侧隔壁部,所述外侧隔壁部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外周侧且所述驱动用磁铁的内周侧;
环状的环状隔壁部,所述环状隔壁部从所述内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并且将所述内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和所述外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相连,
所述定子配置于所述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且所述内侧隔壁部和所述外侧隔壁部之间,
所述灌封树脂至少充填于所述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且所述内侧隔壁部和所述外侧隔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缺口部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所述驱动用线圈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壁具备:从所述内侧隔壁部的第一方向端朝向所述转子的径向的外侧扩展的环状的环状隔壁部,
在所述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内侧隔壁部的外周面相连并且与所述环状隔壁部的第二方向侧的面相连的平板状的多个加强肋,
所述加强肋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所述驱动用线圈之间,
所述加强肋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缺口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装置具备:用于控制所述电动机的电路基板,
所述叶轮固定于所述转子的第一方向侧,
所述电路基板是平板状的刚性基板,配置于所述定子的第二方向侧,并且由所述灌封树脂覆盖,
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的轴向一致,
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形成有配置所述驱动用线圈的第二方向端侧的一部分的第三缺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缺口部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配置有所述驱动用线圈的位置,
在所述电路基板上形成有多个对置面,所述多个对置面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配置于所述驱动用线圈之间,且与所述第二壁部的外周面对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缺口部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形成于所述驱动用线圈之间,所述第二缺口部的第一方向侧的端面,配置于比所述电路基板的第一方向侧的面靠第一方向侧。
CN201920191091.XU 2018-02-14 2019-02-12 泵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380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3706 2018-02-14
JP2018-023706 2018-02-14
JP2018-221515 2018-11-27
JP2018221515A JP7208773B2 (ja) 2018-02-14 2018-11-27 ポン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38020U true CN209638020U (zh) 2019-11-15

Family

ID=676934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91091.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638020U (zh) 2018-02-14 2019-02-12 泵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08773B2 (zh)
CN (1) CN2096380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9546A (zh) * 2018-02-14 2019-08-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054U (ja) * 1993-08-31 1995-04-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モールドモータの固定子
JP2005036746A (ja) * 2003-07-17 2005-02-10 Aisan Ind Co Ltd 磁気結合ポンプ
JP4655552B2 (ja) * 2004-08-31 2011-03-2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09254216A (ja) * 2008-04-11 2009-10-29 Nippon Densan Corp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ファ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9546A (zh) * 2018-02-14 2019-08-23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泵装置
US11434911B2 (en) 2018-02-14 2022-09-06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Pump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8296A (ja) 2019-08-22
JP7208773B2 (ja) 2023-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59546A (zh) 泵装置
US7394174B2 (en) Brushless D.C. motor
JP2008008222A (ja) ポンプ装置
JP2011163187A (ja) 電動ファン
JPS6134771A (ja) デイスク駆動装置
US11336143B2 (en) Stator assembly of a blowing device having terminal PIN secured to a circuit board
KR102347870B1 (ko) 액시얼 갭 타입 전동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워터 펌프
CN110159544A (zh) 泵装置
CN209638020U (zh) 泵装置
CN110383644A (zh) 电动机及泵装置
JP5385325B2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送風ファン
JP2018120994A (ja) 電子装置及びモータ装置
CN102545480B (zh) 马达、风扇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US11300137B2 (en) Centrifugal fan
KR100887536B1 (ko) 더블 로터/단일 스테이터 방식의 코어레스형 비엘디씨모터를 이용한 차량 공기청정기용 블로워
CN109906543A (zh) 马达
CN206246375U (zh) 泵装置
WO2019119802A1 (zh) 风轮的轮毂、风轮及风机组件
CN209671225U (zh) 泵装置
KR101800260B1 (ko) 팬모터 조립체
CN109578300A (zh) 离心风扇
JP2009278700A (ja) モータ一体型ポンプ
JP2003324929A (ja) モータ
JP2020133550A (ja) 軸流ファン
KR101918068B1 (ko) 팬 일체형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1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