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10879U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610879U
CN209610879U CN201790000851.3U CN201790000851U CN209610879U CN 209610879 U CN209610879 U CN 209610879U CN 201790000851 U CN201790000851 U CN 201790000851U CN 209610879 U CN209610879 U CN 209610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ole
heating device
gas burner
m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08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谷博昭
福士扩宪
和田亚贵男
菅原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Iwatan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Iwatani San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Iwatani Sangyo KK filed Critical Asahi Seisakusho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610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610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7/00Baking; Roasting; Grilling; Frying
    • A47J37/06Roasters; Grills; Sandwich grills
    • A47J37/067Horizontally disposed broiling griddles
    • A47J37/0682Horizontally disposed broiling griddles gas-heated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3/00Stoves or ranges for gaseous fuels
    • F24C3/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 F24C3/08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burners on ra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使用者不进行火力大小的操作也能有效地抑制从板上产生油烟的加热烹调器。加热烹调器包括配设有气体燃烧器(20)的主体部(12)和配置于气体燃烧器的上方且至少用于载置肉进行烧烤的板(30),上述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板覆盖气体燃烧器的火焰口(19)的上方,为了在下表面(30F)侧形成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S1)而具有设为向上方凸起形状的囤热部(30D),且由在上表面所扩展的方向上具有高导热率的高导热率材料(60)形成,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为火焰(FR)不与下表面接触的程度且设为850~950kcal/h,而且,板形成有凹凸,使得至少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在被载置的肉夺走热量后的状态下在最大输出下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抑制烤肉时的油烟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用于烧烤作为主要的食材的肉的加热烹调器,在该加热烹调器中,通过将肉等放置于整体为板状的板上然后以电或气体为燃料源对板进行加热从而来烤肉。
关于该点,大多数烤肉专业店铺设置有空调设备,因此能顺畅地排出烤肉时产生的油烟,但在没有这种空调设备的家庭的餐桌或餐馆中,烤肉时的油烟成为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于抑制该烤肉时的油烟的加热烹调器。即,油烟是由于从肉落下的油脂碰到火焰而产生的。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如其第1图所示,将从嵌合火盆体8上的肉流出的油脂经由热通孔9、10、11落到滴下液承接部6,以防止其直接落到气体、炉具等的火中。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形成成为从板2上的肉流出的油脂的流路的凹部4a,通过对顺着该凹部4a流下的油脂部分进行回收的油脂回收构件6来防止油烟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0-1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3142998号公报
但是,油烟不仅在从肉流出的油脂碰到火焰时产生,还由于油脂碰到过度加热的板而产生,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直至落到滴下液承接部6的嵌合火盆体8上、专利文献2的凹部4a的部位会产生油烟,这成为在餐桌等上对烤肉敬而远之的原因。
另外,关于这种油脂碰到过热的板而产生的油烟,也许能通过调整火力大小来抑制,但在以气体为燃料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不易进行细微的火力大小调整,另外,为了调整火力大小而进行多次加强或者减弱气体的输出的操作也是非常麻烦的。
实用新型的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使用者不进行火力大小的操作也能有效地抑制从板上产生油烟的加热烹调器。
上述问题能通过如下的加热烹调器来解决,上述加热烹调器包括:主体部,配设有使气体燃烧的气体燃烧器;以及板,配置于所述气体燃烧器的上方,所述板用于至少载置肉进行烧烤,其中,所述板的下表面覆盖所述气体燃烧器的火焰口的上方,在所述下表面侧具有囤热部,所述囤热部朝向上方而形成为凸状以便形成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且所述板由在上表面所扩展的方向上具有高导热率的高导热率材料形成,所述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是火焰与所述下表面不接触的方式且被设为850kcal/h~950kcal/h,所述板还形成有凹凸,以使至少所述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在被载置的所述肉夺走热量后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最大输出下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烹调器,在常温的环境下,通过相关地调整乃至形成“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板的导热性”、“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用于形成表面面积的凹凸”的各要素,从而能不进行火力大小调整地防止烤肉时的油烟的产生。
即,板的下表面覆盖气体燃烧器的火焰口的上方,为了在下表面侧形成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而具有设为向上方凸起形状的囤热部。因而,即使火焰设为不与板的下表面接触的程度的火力,也能使从气体燃烧器的火焰产生的燃烧热充分地囤积于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能充分地加热放置于囤热部上的肉,因此能防止板的局部的过热,能防止肉的油脂与过热部分接触从而产生的油烟。
另外,板由在其上表面扩展的方向上具有高导热率的高导热率材料形成,因此能防止板的加热不匀,能有效地防止局部的过热所致的油烟的产生。
关于该点,通过研究可知,当板的上表面温度超过250℃时,肉的油脂烤焦,易于产生油烟,当低于210℃时,肉的水分失去而变干,变得不好吃。因此,在如上所述存在燃烧热的囤积空间且板是导热率优异的材料的情况下,将气体燃烧器的输出设为950kcal/h以下并且通过凹凸来调整板的囤热部的表面面积,由此至少在所载置的肉不再对板的温度带来影响后,将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控制为大致250℃以下。然后,以这样调整为在950kcal/h的热量下不易产生油烟的温度的板为基准,而测定了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成为小于导致肉变干的大致210℃的热量,结果是,热量是大致850kcal/h。
因此,关于板的囤热部的形状,设为能将上表面温度设为大致210~250℃的凹凸形状,并且将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限制为850~950kcal/h。由此,使用者能在保持将气体燃烧器设为最大输出的状态下以不进行为了调整火力大小而多次加强或者减弱气体的输出的操作的方式来抑制油烟且将肉烤得好吃。
另外,优选的特征在于,上述板是由在上述高导热率材料的表面配设与上述高导热率材料相比导热率较低的低导热率材料而成的。
这样,在板的上表面扩展的方向上,热迅速传递,并且在板的厚度方向上,热的传递相对慢,能在整体上更无时差地加热肉所载置的板的上表面,能进一步防止由于局部加热可能产生的油烟的发生。
另外,优选的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连接有接水容器,上述接水容器具有面对上述板侧的开口部并且形成有积存水的储水部,上述板在上述囤热部的更外侧具有形成有与上述开口部相对的贯通孔的外周部,上述贯通孔以上述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在上述大致210~250℃之间推移的方式来决定其面积。
这样,在接水容器的储水部中积存的水蒸发而冷却主体部,能提高安全性。
另外,在肉的油脂流到囤热部的更外侧的外周部的情况下,使油脂经过形成于该外周部的贯通孔落到其下的储水部,能防止在板上油脂被长时间加热的事态。
另外,若这样存在贯通孔,则与没有贯通孔的板相比,加热部分的表面面积变小,从其下方的储水部产生的水蒸气经过贯通孔从而使贯通孔的周边温度下降,因此形成有贯通孔的外周部与囤热部相比温度变低。因而,即使将利用囤热部烤完的肉放置于外周部,也能防止从该处产生油烟的事态,也可以在外周部放置希望慢慢烧烤的食材等。
并且,当这样外周部的温度相对地变低时,与外周部相连的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也变低,此时,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在被肉夺走热量后的状态下以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的面积,因此也不会对上述的囤热部的防止油烟产生效果或烤得好吃的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反而,由于贯通孔的总面积,还能减少囤热部的凹凸。
另外,优选的特征在于,上述板的上表面以整体从中央部朝向上述外周部的周缘下降的方式倾斜,上述凹凸包括形成于上述囤热部的上表面的多个槽部,上述贯通孔与上述多个槽部分别相连,上述槽部与上述贯通孔在上述相连部分的宽度尺寸相同。
因而,板的整体倾斜,因此从肉滴落的油脂从中央朝向周缘流动,此时,当油脂进入槽部之中时,由于贯通孔与槽部相连,因此油脂从槽部流到贯通孔。并且,槽部与贯通孔相连的部分的宽度相同,因此油脂迅速流到贯通孔,因此能缩短油脂在板上停留的时间,能更有效地防止油烟的产生。
另外,优选的特征在于,上述槽部的与上述外周部相反的一侧的内侧侧面以随着朝向上述外周部而增加深度的方式倾斜。
因此,在槽部的与外周部相反的一侧的内侧侧面没有积存油脂的角部那样的部位,能将进入槽部之中的肉的油脂通过倾斜面顺畅地在槽部之中流动并引导到贯通孔。因而,能抑制在槽部之中油脂烤焦而产生的油烟。
另外,优选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板的下表面侧为了形成上述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而形成有向上述气体燃烧器侧突出的框状部,上述框状部与上述贯通孔分开,使得肉的油脂不会由于表面张力而积存。
因而,能有效地防止积存在框状部与贯通孔之间的肉的油脂烤焦而产生的油烟。
实用新型效果
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供即使使用者不进行火力大小的操作也能有效地抑制从板上产生油烟的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加热烹调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部分截面图。
图4是图1的板的俯视图。
图5是从下表面侧观看图1的板时的图。
图6是将图4所示的B附近(槽部的板中央侧)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将图4所示的C附近(槽部与贯通孔的相连部分的周边)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图1的加热烹调器的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设为950kcal/h时以及设为850kcal/h时的板的上表面温度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
此外,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例,所以附有在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别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意图的记载,则不限于这些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附有同一附图标记的部位是同样的构成。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意味着将加热烹调器正常放置时的垂直方向的上下,外侧意味着将加热烹调器正常放置时的水平方向的外侧。
[加热烹调器的概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该加热烹调器10的分解立体图。
这些图中的加热烹调器10是通过使气体作为热源燃烧从而加热食材的加热烹调器,特别适用于烤肉时,因此也能将其称为烤肉器。此外,本实用新型不仅为了烤肉而使用,当然也可以为了烤蔬菜等其它食材而使用。
而且,图中的加热烹调器10的作为热源的气体收纳于卡盒式的盒式气瓶28,通过将该盒式气瓶28连接到加热烹调器10来使用。因此,图中的加热烹调器10也被称为便携式加热烹调器、便携式炉具、卡式炉具等。
加热烹调器10具有:主体部12,配设有使所连接的盒式气瓶28内的燃料气体燃烧的气体燃烧器20;以及板30,配置于该气体燃烧器20的上方,至少用于载置肉进行烧烤。
此外,注入到盒式气瓶28的气体是丁烷、异丁烷、丙烷以及它们的组合等的液化石油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作为异丁烷为约30%、正丁烷为约70%的构成比率的液化丁烷。
[关于主体部]
如图2所示,主体部12在箱体15内设置有气体燃烧器20和气瓶收纳室23,气体燃烧器20和气瓶收纳室23是由在钢上进行了耐热涂装的分隔壁部16分隔的。气瓶收纳室23是收纳盒式气瓶28的房间,并将能转动的盖体22以铰链25为中心朝向附图的R1方向打开从而向外部露出,由此能进行盒式气瓶28的更换。
在气瓶收纳室23的内侧存在气瓶连接部27,盒式气瓶28能相对于该气瓶连接部27进行装拆。从盒式气瓶28导出的燃料气体进入设置于气瓶连接部27内的调节器而被调整压力,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用调节器调整后的最大压力(成为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是3.3×10-3MPa程度。
另外,该气瓶连接部27与操作旋钮部24连接,能调整从盒式气瓶28供应的气体量。这样从盒式气瓶28经由气瓶连接部27供应的燃料气体能经过气体导管89供应到气体燃烧器20。
气体燃烧器20包括:燃烧器主体17,将燃料气体和一次空气混合而生成混合气体;以及燃烧器头18,设置于该燃烧器主体17上。燃烧器头18具有向外侧露出的多个火焰口19,从该火焰口19喷出混合气体。并且,通过操作旋钮部24的旋转按压点火器38并产生脉冲电压,通过该脉冲电压使火花塞39放电,由此,混合气体点火,产生火焰。火焰在燃烧器头18的外侧周围以圆环状产生,设为火焰的高度比较低的外焰式气体燃烧器。不过,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火焰向内产生的内焰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收纳气体燃烧器20的箱体15具有用于取入多次二次空气的多个空气取入口35。空气取入口35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与火焰的位置对应(参照图3)。
并且,箱体15在燃烧器头18的上方具有圆形形状的开口部33,在该开口部33的位置连接有接水容器40。
[关于接水容器]
使用上述的图1和图2以及图3,说明接水容器40。
图3是图1的A-A部分截面图。此外,在图3中,示出在接水容器40中加了水的状态。另外,图3的用单点划线包围的图是将后述的贯通孔52和储水部44的周边放大后的图,用两点划线包围的图是板30的纵截面的放大图。
接水容器40以能相对于主体部12的箱体15装拆的方式连接,防止加热烹调器10和收纳于此处的盒式气瓶28过热。
如图2所示,接水容器40具有比箱体15的开口部33大的直径L4,由此,其边缘部与箱体15的开口部33的周缘上接触,能载置于箱体15,具有向外部露出的露出部40A和配置于比箱体15的开口部33靠内侧的储水部44。
如图3所示,储水部44是具有面对板30侧的开口部46并且积存水的凹部,通过该储水部44内的水的蒸气使周边温度下降,能防止加热烹调器10和收纳于此处的盒式气瓶28过热。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接水容器40的整体是大致圈形形状,在中央部开口形成有圆形孔42。圆形孔42的直径L1至少大于燃烧器头18的直径L2,图中的L1是L2的约1.6~1.8倍。由此,即使将接水容器40载置于箱体15上,也能将从气体燃烧器20产生的火焰的燃烧热经过圆形孔42直接传递到板30。并且,在该圆形孔42与露出部40A之间配置有储水部44。
如图3所示,储水部44从箱体15的开口部33向下方插入,在将向气体燃烧器20供应的气体供应量设为最大的状态(将气体燃烧器20设为最大输出的状态)下,配置成以火焰FR的外焰FR1与水WT相对(高度方向的位置相同)的方式包围火焰FR的周围,由此,其中的水利用火焰FR的热量而有效地蒸发。
并且,储水部44具有随着从下侧去往上侧宽度W1逐渐变大并面对板30侧的开口部46。由此,当水WT由于燃烧热而蒸发时,板30也被冷却(关于该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比接水容器40的箱体15靠上侧配置的露出部40A具有比储水部44靠外侧配置的向上的台阶部48,板30载置于该向上台阶部48。因而,图2所示的板30的直径L3形成为比接水容器40整体的直径L4小。另外,板30的周缘30A的端面与从接水容器40的向上台阶部48立起的侧壁部49如图3所示以留有微小间隙的方式相对(即,图2所示的板30的直径L3比图3所示的接水容器40的侧壁部49的内周面的直径L5小一点),由此,板30在放置于接水容器40的向上台阶部48时大致嵌入,能限制其在使用中向水平方向移动。
这样,板30能通过设为嵌入加热烹调器10的接水容器40内的专用部件来确保安全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不易放置非专用部件的其它板(特别是大板),而在接水容器40的单侧设置有第1突出部36和第2突出部37。
第1突出部36连接到侧壁面49,比接水容器40的上端更向上方延伸,没有载置具有比接水容器40的直径L4大的直径的板。
第2突出部37位于比第1突出部36低的位置(当载置专用部件的板30时隐藏于其下的位置),连接到接水容器40的中央部的圆形孔42的周缘并向上方延伸。由此,不易载置具有比接水容器40的直径L4小且比圆形孔42的直径大的直径的板。
此外,第1突出部36和第2突出部37均是顶端部向接水容器40的中央弯曲,由此,将能载置非专用部件的板的范围缩窄。
[关于板]
使用上述的图1~图3以及图4~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板30。
图4是图1的板30的俯视图,图5是从下表面侧观看图1的板30时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板30具有导热率相对不同的高导热材料和低导热材料,纵截面成为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中央层60由至少比铁的导热率高的高导热材料、例如铝或将铝与铜、锰、硅、锌、镍等进行了合金的铝合金或铜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兼具轻量性和刚性的铝合金,其导热率是96W/(m·k)。
与此相对,三层结构的上层61和下层62是将比高导热率材料的导热率低的低导热率材料涂敷到中央层60(高导热率材料)的表面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包括薄膜的氟树脂。氟树脂的导热率是0.23W/(m·k)。
由此,在板30的上表面30E扩展的方向上,热通过由高导热材料构成的中央层60迅速传递,而在厚度方向上,热相对地不易传递。因而,能减少板30的上表面30E的加热不匀。
如图3~图5所示,这种板30的整体是圆形的板状,且以向上方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由此,整体上以从中央部30B向周缘30A下降的方式倾斜。本实施方式的板30的整体均匀地弯曲并倾斜,曲率半径r2为约561mm。
并且,板30包括:囤热部30D(后面详细说明),其是主要用于烤肉的区域;以及外周部30C,比囤热部30D的温度低,用于放置烤完的肉、或者加热其它食材。
在外周部30C形成有多个贯通孔52,这些贯通孔52与储水部44的开口部46相对。
由此,从载置于板30上的肉流出的油脂向周缘30A流动,易于从贯通孔52向储水部44落下。并且,向储水部44落下的油脂被储水部44内的水冷却,能防止产生油烟。此外,来自储水部44的水蒸气从贯通孔52向上方飘散,由此降低贯通孔52的周边温度。
另外,如图4所示,板30在比外周部30C靠中央部30B侧(后述的囤热部30D)的上表面具有多个槽部54。槽部54形成为使从肉流出的油脂顺畅地流到外周部30C,并与形成于外周部30C的贯通孔52相连。由此,落到槽部54的油脂能从贯通孔52落到储水部44。
关于槽部54的具体的形状将在后面详细描述,如图3所示,槽部54的内侧底面54a也从中央部30B向周缘30A下降,从而将油脂顺畅地引导到贯通孔52。
另外,如图4所示,槽部54俯视时不沿着板30的半径方向r1,以相对于半径方向r1形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弯曲而形成角度。由此,即使板30整体上是圆顶状,也能防止肉等食材滑落。
此外,外周部30C的贯通孔52向与槽部54相反的一侧弯曲,具有规定的角度θ2,由此,即使小食材沿着槽部54移动到外周部30C,也能防止其从贯通孔52落下。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在板30的周缘30A,向下方突出的多个(在附图的情况下为4个)腿部56相互隔着间隔而形成,如图3的单点划线的箭头AR1所示,即使将板30放置在接水容器40上,也能从该腿部56彼此之间排气。腿部56的高度H2为约3mm。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热的排气是该周缘30A的腿部56彼此之间的排气路径AR1和来自贯通孔52的排气路径AR2这两种,在考虑贯通孔52有可能被食材堵住时,排气路径AR1的意义较大。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具有以上的特征,还具有以下的特征。
[关于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
首先,如图3所示,板30的下表面30F覆盖气体燃烧器20的火焰口19的上方,为了在下表面30F侧形成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S1而具有设为向上方凸起形状的囤热部30D。
具体地说,如图3和图5所示,在板30的下表面30F形成有向气体燃烧器20侧突出的圆形的框状部67。附图的框状部67的高度H1是6mm。并且,被该框状部67和位于框状部67的内侧并且下表面30F中的以向上方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的部分43(在该部分43没有形成贯通孔)包围的空间成为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以下称为“热充满空间”)S1,本实施方式的热充满空间S1的体积为约162,198mm3。设为最大输出的状态的火焰FR位于该热充满空间S1的水平方向的内侧。因而,使燃烧热充分地囤积于该热充满空间S1,即使火焰不与板30接触,也能充分地加热在与热充满空间S1对应的囤热部30D上放置的肉。并且,也可以使火焰与板30不直接接触,因此能防止板30的局部的过热,能防止由于肉的油脂触及过热部分而产生的油烟。
此外,即使假定为油脂已经附着于框状部67,也能使该油脂向位于框状部67的正下方的储水部44落下。关于该点,当在框状部67的正下方配置储水部44时,如图3所示,热充满空间S1具有一小部分储水部44的与面对板30侧的开口部46相对的区域,有可能由于火力而使从储水部44内产生的水蒸气进入热充满空间S1内。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燃烧热仅从位于比热充满空间S1靠外侧的贯通孔52和周缘30A排出,因此在将气体燃烧器20设为最大输出的情况下,由于排气路径AR1、AR2的作用,从储水部44内产生的水蒸气WA几乎不会进入热充满空间S1内。
[关于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等]
下面,如图3所示,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被调整为火焰FR与板30的下表面30F不接触的程度,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燃烧器头18到火焰FR的上端为止的高度H3是约20mm(考虑若是该高度H3则即使吹一些风也不会立刻消失),从火焰FR的上端到框状部67的下端(最近的热充满空间S1的部分)为止的高度H4为约24.2mm,从火焰FR的上端到下表面30F的中央(最远的热充满空间S1的部分)为止的高度H5为约35.5mm。
并且,在从载置的肉不会对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带来影响后直至烤肉结束为止的期间内,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在约210~250℃之间推移。
认为该上表面温度为约210~250℃是最适合烤肉的温度。其原因是,当板30的上表面温度超过250℃时,从肉流出的油脂部分烤焦而易于产生油烟,反之当低于210℃时,虽然肉不会烤焦但是肉的水分较多地流失,其结果是,肉变干,变得不好吃。此外,肉的美味程度是感官测试的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牛肉),另外,还受肉的种类或调料有无的影响,因此关于210℃的上表面温度,也可以存在一些误差(例如200℃)。
并且,关于该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为约210~250℃,能通过将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设为850~950kcal/h且研究板30的凹凸(即,形成于囤热部30D的上表面的所需的槽部54的表面形状)来实现。
不过,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特别是载置大板是危险的,因此成为板不得不变小的卡式炉具并且各种构成对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带来影响的构成,所以不仅需要在囤热部30D的上表面形成槽部54来调整表面面积,还需要考虑在比囤热部30D靠外侧的外周部30C形成的贯通孔52、配置在该贯通孔54下的储水部44,通过相关地调整乃至形成以上的“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板30的构成(主要是槽部54和贯通孔52以及由它们导致的表面面积)”、“储水部44”的各要素,能设为最大输出下的囤热部30D的约210~250℃这一上表面温度。
因此,下面详细地说明板30的进一步的特征。
[板30的进一步的特征]
板30大致区分为:囤热部30D,其是圆形形状,位于热充满空间S1的上方;以及外周部30C,与囤热部30D的外侧(外周侧)一体地按环状形成。
如图4所示,囤热部30D能区分为:中央部30B,俯视时为大致圆形形状并且没有凹凸;以及区域30G,比该中央部30B靠外侧并且形成有多个槽部54。此外,中央部30B、形成有槽部54的区域30G、外周部30C是同心圆。
关于该板30的上表面30E,在不考虑槽部54、贯通孔52的情况下,囤热部30D的面积为约183.8cm2(总面积的约43%),外周部30C的面积为约244.2cm2(总面积的约57%)。
关于板30的厚度,图5所示的向下方弯曲的周缘30A的厚度D1为约3.0mm,除了图3所示的槽部54以外的其它区域的厚度D2为约2.0mm,槽部54的深度D3为约0.6mm,槽部54所处部位的厚度D4是1.4mm。
这种板30的没有形成槽部54时的上表面30E的总面积为约428cm2,而在形成有槽部54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大部分形成于囤热部30D的上表面),上表面30E的总面积为约437cm2,使表面面积增加约2%(即,包括槽部54的板30的凹凸是使表面面积增大来提高散热性的散热部)。
此外,多个槽部54全部是相同的形状,如图4和作为将该图4所示的B附近(槽部54的板中央侧)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的图6所示,与外周部30C相反的一侧的内侧侧面54a设为以随着朝向外周部30C而增大深度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另外,宽度方向的内侧侧面的开口部周边54b设为以随着朝向上方而使宽度尺寸W2变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能通过这些构成使肉的油脂顺畅地流到槽部54中,而且,能防止在槽部54中热囤积而过热并在槽部54内产生油烟的事态。
并且,在图4所示的贯通孔52中,长度L6为27mm,全部开孔面积为约45cm2,相对于在板30的上表面30E形成有槽部54的本实施方式的总面积(约437cm2)为约10%。该贯通孔52虽然减小板30的表面面积,但是受到储水部44内的水的蒸发作用的影响较大,因此,以越增大开孔面积越降低板30的温度的方式起作用。
此外,如作为将图4所示的C附近(槽部54与贯通孔52相连的部分的周边)放大后的放大立体图的图7所示,贯通孔52的内侧侧面52a不同于槽部54,是垂直的,油脂能迅速落下。
另外,贯通孔52与槽部54相连的部分JT在槽部54中的宽度尺寸W3与在贯通孔52中的宽度尺寸W4大致相同。因而,在槽部54内流来的油脂不会在相连的部分JT停留而迅速经过贯通孔52,能更有效地防止油烟的产生。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板30的构成(主要是槽部54和贯通孔52)”、“储水部44”的各要素,由此即使是如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便携式卡式炉具)10所示的比较小型且易于成为高温的板30,也能在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850~950kcal/h)下使囤热部30D的上表面的温度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
图8是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进行测试后的结果,是表示将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设为950kcal/h时和设为850kcal/h时的板的上表面温度的变化的图。此外,在图8中,测量了从板的中心沿半径方向离开4cm的位置(即,图4的形成有槽部54的区域30G)的温度。另外,在图8中,在板上不放置肉等食材并进行了加热且对板加热完毕后的状态可以视为被肉夺走热量后的状态(肉不再对板的温度带来影响后的状态)。
如该图所示,在将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设为950kcal/h的情况下,按约6分程度达到250℃附近(对板加热完毕),之后在超过30分的期间内,板的上表面是250℃左右。根据该内容,可知将气体燃烧器保持为最大输出的状态下直至肉烤好为止的期间内一直不易产生油烟。
另外,在将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设为850kcal/h的情况下,按约8分程度达到210℃附近(对板加热完毕),之后在超过30分的期间内,板的上表面是210℃左右。根据该内容,即使将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设为850kcal/h,直到肉烤好为止的期间内一直不易产生油烟,并且能烤出不会变干且好吃的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通过设为以下的构成来防止油烟的产生。
如已经说明的,图3所示的板30为了形成热充满空间S1而具有向气体燃烧器20侧突出的框状部67(还参照图5)和比该框状部67靠水平方向的外侧的贯通孔52,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分开使得肉的油脂不会由于表面张力而积存。即,从贯通孔52落下的油脂当框状部67离得近时,油脂的一部分与框状部67接触,由于表面张力而积存在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之间的角部,为了能有效地避免油脂与框状部67接触,使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分开。由此,能有效地防止油脂附着于板30的下表面30F且该油脂烤焦而产生油烟的事态。特别是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之间的部分70由于与穿过贯通孔52的排气路径AR2相邻并位于正上方,因此比较易于被加热,防止油脂附着于该部分70在防止产生油烟上是有效的。在板30的曲率半径r2是上述的约561mm的情况下,优选图3的部分70的尺寸(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的分开尺寸)W5是大致3mm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为大致3mm。
此外,实用新型人当初认为只要油脂不会绕到热充满空间S1即可,而尝试了将框状部67设为两层,但发现即便这样还是会从框状部与贯通孔之间产生油烟。因此,设为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使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按需要的尺寸分开而使油脂从开始就不会积存的结构,由此能有效地减少油烟的产生。
如上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在常温(15~25℃)的环境下,通过相关地调整“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850~950kcal/h)”、“板30的构成(主要是槽部54和贯通孔52以及由它们导致的表面面积)”、“储水部44”的各要素,从而在载置的肉夺走板30的热量而不会对板30的温度带来影响后直至肉烤完为止的期间内,使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一直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能有效地防止从囤热部30D的上表面产生油烟。
另外,外周部30C的上表面随着来自储水部44的水蒸气所致的周边温度的下降,上表面温度至少低于囤热部30D的温度,因此几乎不会产生油烟。
另外,囤热部30D的下表面通过框状部67使油脂不会绕到板30的下表面,通常不会从板30的下表面产生油烟。
并且,板30的下表面有可能产生油烟的是和框状部67与贯通孔52之间的排气路径AR2相邻并存在于正上方的部分70,但能通过使油脂不会积存于该部分70来抑制油烟的产生。
如上所示,成为在板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任意的场所都能有效地防止油烟的产生的以往不存在的优异的加热烹调器10。而且,使用者无需多次操作图1的操作旋钮部24,能防止在将气体燃烧器20保持为最大输出的状态下产生油烟,且能成为不会变干且好吃的烤肉。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的个别的构成可以根据需要省略或者与没有说明的其它构成进行组合。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板30在囤热部30D的更外侧具有外周部30C,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外周部30C不一定是必需的,也可以是仅包括囤热部30D的板。在该情况下,考虑温度相对低的外周部30C对囤热部30D的温度的影响,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囤热部30D的凹凸来增大表面面积等而在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850~950kcal/h)下使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
另外,即使在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外周部30C存在于板30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外周部30C不形成贯通孔52并利用凹凸形状使外周部30C的表面面积增加或者提高周缘30A的腿部56,使外周部30C的上表面温度低于囤热部30D的温度,通过外周部30C对囤热部30D热量的夺走,使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
即,本实用新型在如下方面最具有特征:将气体燃烧器20的最大输出设为火焰不与板30的下表面接触的程度的850~950kcal/h,而且板30形成有凹凸,使得在囤热部30D的上表面温度被载置的肉夺走热量后的状态下,在上述最大输出下在大致210~250℃之间推移。
附图标记说明
10:加热烹调器(卡式炉具);12:主体部;19:火焰口;20:气体燃烧器;30:板;30C:外周部;30D:囤热部;44:储水部;52:贯通孔;54:槽部(凹凸);67:框状部;S1: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热充满空间);FR:火焰。

Claims (7)

1.一种加热烹调器,包括:主体部,配设有使气体燃烧的气体燃烧器;以及板,配置于所述气体燃烧器的上方,所述板用于至少载置肉进行烧烤,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的下表面覆盖所述气体燃烧器的火焰口的上方,为了在下表面侧形成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而具有设为向上方凸起形状的囤热部,且所述板由在上表面所扩展的方向上具有高导热率的高导热率材料形成,
所述气体燃烧器的最大输出是火焰与所述下表面不接触的方式且被设为850kcal/h~950kcal/h,
所述板还形成有凹凸,以使至少所述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在被载置的所述肉夺走热量后的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最大输出下在210℃~250℃之间推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是由在所述高导热率材料的表面配设与所述高导热率材料相比导热率较低的低导热率材料而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连接有接水容器,所述接水容器具有面对所述板侧的开口部且形成有积存水的储水部,
所述板在所述囤热部的更外侧具有外周部,所述外周部形成有与所述开口部相对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以所述囤热部的上表面温度在所述210℃~250℃之间推移的方式来决定其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的上表面以整体从中央部朝向所述外周部的周缘下降的方式倾斜,
所述凹凸由形成于所述囤热部的上表面的多个槽部构成,
所述贯通孔与多个所述槽部分别相连,
所述槽部与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相连部分的宽度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的与所述外周部相反的一侧的内侧侧面以随着朝向所述外周部而增加深度的方式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的下表面侧,为了形成所述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而形成有向所述气体燃烧器侧突出的框状部,
所述框状部与所述贯通孔分离,以使肉的油脂不会由于表面张力而积存。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的下表面侧,为了形成所述燃烧热所囤积的空间而形成有向所述气体燃烧器侧突出的框状部,
所述框状部与所述贯通孔分离,以使肉的油脂不会由于表面张力而积存。
CN201790000851.3U 2016-05-12 2017-05-09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2096108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96268 2016-05-12
JP2016096268A JP6375336B2 (ja) 2016-05-12 2016-05-12 加熱調理器
PCT/JP2017/017542 WO2017195777A1 (ja) 2016-05-12 2017-05-09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610879U true CN209610879U (zh) 2019-11-12

Family

ID=60267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0851.3U Active CN209610879U (zh) 2016-05-12 2017-05-09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375336B2 (zh)
KR (1) KR102363015B1 (zh)
CN (1) CN209610879U (zh)
TW (1) TWI758292B (zh)
WO (1) WO20171957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6632B2 (ja) 2019-12-25 2022-11-08 サンタ株式会社 ロースター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8316266A1 (en) 2017-08-09 2020-02-2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D914447S1 (en) 2018-06-19 2021-03-30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Air diffuser
USD934027S1 (en) 2018-08-09 2021-10-2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Reversible cooking rack
USD903413S1 (en) 2018-08-09 2020-12-01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basket
USD883015S1 (en) 2018-08-09 2020-05-05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and parts thereof
USD883014S1 (en) 2018-08-09 2020-05-05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EP3931493A1 (en) 2019-02-25 2022-01-05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system with guard
US20190254476A1 (en) 2019-02-25 2019-08-22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USD918654S1 (en) 2019-06-06 2021-05-11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Grill plate
USD982375S1 (en) 2019-06-06 2023-04-04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US11647861B2 (en) 2020-03-30 2023-05-16 Sharkninja Operating Llc Cooking device and component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10A (ja) 1983-06-15 1985-01-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空調装置
JPH0440602Y2 (zh) * 1988-11-15 1992-09-24
JPH0365226U (zh) * 1989-10-27 1991-06-25
KR100221694B1 (ko) * 1996-11-28 1999-09-15 이흥규 고기 구이판
JP2000150129A (ja) * 1998-11-06 2000-05-30 Toshiba Corp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ホットプレート
JP3065226U (ja) * 1999-06-25 2000-02-02 弼彙 趙 調理装置
JP2001275844A (ja) * 2000-03-31 2001-10-09 Totsu:Kk 焼物調理器
JP3744874B2 (ja) * 2002-04-01 2006-02-15 サンタ株式会社 鉄板焼テーブル
TWI255325B (en) * 2003-10-30 2006-05-21 Huei-Shiung Jau Device for efficiently utilizing heat source
US20060162574A1 (en) * 2005-01-21 2006-07-27 Prip Peter F Modified grill top cooking tool with radiused end caps
TW200928237A (en) * 2007-12-24 2009-07-01 Pro Iroda Ind Inc A heating device for fuel gas bottle
JP3142998U (ja) 2008-04-22 2008-07-03 進 須藤 食品用無煙焼き物プレート
KR20130005392U (ko) * 2012-03-06 2013-09-16 김장현 고기 구이판
JP6333684B2 (ja) * 2014-09-09 2018-05-30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6632B2 (ja) 2019-12-25 2022-11-08 サンタ株式会社 ロース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363015B1 (ko) 2022-02-16
WO2017195777A1 (ja) 2017-11-16
JP2017202159A (ja) 2017-11-16
TW201809551A (zh) 2018-03-16
TWI758292B (zh) 2022-03-21
JP6375336B2 (ja) 2018-08-15
KR20190008319A (ko) 2019-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10879U (zh) 加热烹调器
JP5975179B2 (ja) 焼き器
ES2880478T3 (es) Aparato para cocinar productos alimenticios
KR100931277B1 (ko) 직화 오븐기
US9237827B2 (en) Cooking appliance of the grill or barbecue type
KR102230066B1 (ko) 전골불판의 가열성능 향상구조
ES2373199T3 (es) Dispositivo para cocer alimentos.
KR200461967Y1 (ko) 직화 구이기
JP6896276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1182111B1 (ko) 직화구이기
KR102019791B1 (ko) 휴대용 조리기구
KR20140021939A (ko) 구이기
TW201701810A (zh) 可攜式焙燒裝置及使用該焙燒裝置的焙燒方法
JP6935091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5222191B (zh) 炉具
KR200484169Y1 (ko) 음식물 조리대
KR102390179B1 (ko) 캠핑용 다기능 구이기
KR102589991B1 (ko) 간접 가열식 로스터 구조를 갖는 캠핑용 가스버너
KR20200002791U (ko) 폭발 방지용 가스버너
JP6967771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2347762B1 (ko) 직화구이 및 간접구이 겸용 구이용 불판
JP7038396B2 (ja) 容器及び加熱調理器
US20160298855A1 (en) Stove
KR100717079B1 (ko) 가스버너가 내장된 테이블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구이판
JP2006230931A (ja) コンロ用加熱器及びコン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