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92601U -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92601U
CN209492601U CN201821966608.XU CN201821966608U CN209492601U CN 209492601 U CN209492601 U CN 209492601U CN 201821966608 U CN201821966608 U CN 201821966608U CN 209492601 U CN209492601 U CN 209492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itudinal beam
upper longitudinal
preceding upper
utility
wall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9666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96660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92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92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92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及其前上纵梁。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的前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之间的连接不牢靠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设置为一体制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前段部分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的壁厚。本实用新型具有上述结构的前上纵梁有效地提高了前上纵梁整体的机械性能,进而提高了汽车的前碰撞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通过一套液压成型模具就可以被制作完成,减少了模具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模具的生产成本。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上纵梁设置成前段部分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的壁厚,使得前上纵梁的材料分配更加合理,并降低了整个零件的重量。

Description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前上纵梁通常由前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两个件组成。在生产时,前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通常由两套不同的冲压模具冲压而成,然后通过点焊的方式将前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焊接到一起。
由于现有汽车的前上纵梁需要两套冲压模才能被生产而成,从而无形中造成了模具的浪费,生产成本较高。此外,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之间的点焊连接方式并不是很牢靠。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前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很容受外力作用彼此分离,不能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汽车及其前上纵梁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前上纵梁内板和前上纵梁外板之间的连接不牢靠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前上纵梁,所述前上纵梁设置为一体制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前段部分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的壁厚。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段部分的壁厚是1.2mm;并且/或者,所述后段部分的壁厚是1.4mm。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结构的壁厚从所述前段部分远离所述后段部分的一端到所述后段部分远离所述前段部分的一端逐渐增加。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结构在其延伸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溃缩引导结构。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溃缩引导结构是形成在所述管状结构上的溃缩引导槽,并且每一个所述溃缩引导槽的延伸方向都与所述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一个所述溃缩引导槽都形成在所述前段部分上。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是非圆形。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是矩形。
在上述前上纵梁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前上纵梁通过所述后段部分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优选实施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前上纵梁。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上纵梁设置为一体制成的管状结构,避免了将前上纵梁分体设置并连接到一起的情形,有效地提高了前上纵梁整体的机械性能,进而提高了汽车的前碰撞性能。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通过一套液压成型模具就可以被制作完成,减少了模具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模具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上纵梁设置成前段部分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的壁厚,使得前上纵梁的材料分配更加合理,在保证前上纵梁强度的情况下,降低了整个零件的重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车身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的结构效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身;2、前上纵梁;21、前段部分;211、溃缩引导槽;22、后端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节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溃缩引导槽还可以被设置在前上纵梁2的后段部分22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主要包括车身1和与车身1固定连接的前上纵梁2。
虽然图中并未明确示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2为一体成型的管状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2可以采用任意可行的方式一体成型,例如一体铸造成型或通过液压模具一体挤压成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上纵梁2主要包括一体成型的前段部分21和后段部分22。其中,后段部分22远离前段部分21的一端用于连接车身1。
虽然图中并未示出,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前段部分21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22的壁厚,优选地,前段部分21的壁厚为1.2mm,后段部分22的壁厚为1.4mm。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前段部分21的壁厚和后段部分22的壁厚设置成其它任意可行的数值,例如,将前段部分21的壁厚设置为0.8mm、1mm、1.5mm、2mm等,将后段部分22的壁厚设置为1.5mm、1.6mm、2.2mm等。
继续参阅图2,前段部分21在其延伸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溃缩引导槽211。其中,每一个溃缩引导槽211的延伸方向都与前段部分21的延伸方向垂直。以便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前段部分21能够通过压缩多个溃缩引导槽211发生长度方向上的形变,从而吸收汽车的碰撞动能。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前段部分21上的多个溃缩引导槽211设置成其它任意可行的溃缩引导结构。作为示例一,将溃缩引导槽211设置成向外凸起的条形结构,并且使所述条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前段部分21的延伸方向垂直。作为示例二,将多个溃缩引导槽211设置为形成在前段部分21上的螺旋凹槽或螺旋凸起。
继续参阅图2,前段部分21的横截面为矩形。虽然图中并未明确示出,但是后段部分22的横截面也为矩形。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前段部分21和/或后段部分22的横截面设置成其它任意可行的形状,该任意可行的形状优选地是非圆形,例如五边形、六边形、梅花形等。
基于上文的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上纵梁2设置成一体成型的管状结构,避免了将前上纵梁2分体设置并连接到一起的情形,有效地提高了前上纵梁2整体的机械性能,进而提高了汽车的前碰撞性能。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上纵梁2设置成一体成型的管状结构,使得前上纵梁2通过一套液压成型模具就可以被挤压成型,减少了模具的使用数量,节约了模具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前上纵梁2设置成前段部分21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22的壁厚,使得前上纵梁2的材料分配更加合理,并降低了整个零件的重量。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段部分21上设置溃缩引导槽211,还使得前上纵梁2具有溃缩吸能功能,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中,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本领域技术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将前上纵梁2设置成壁厚从前段部分21远离后段部分22的一端(记做前上纵梁2的第一端)到后段部分22远离前段部分21的一端(记做前上纵梁2的第二端)逐渐增加。示例性地,将第一端的壁厚设置成1mm,将第二端的壁厚设置成3mm,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部分的壁厚由第一端的1mm逐渐过渡到第二端的3mm。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中,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本领域技术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后段部分22上也设置多个溃缩引导槽211,或者仅在后段部分22上设置多个溃缩引导槽211。并且,使多个溃缩引导槽211沿后段部分22的延伸方向分布,使每一个溃缩引导槽211的延伸方向都与后段部分22的延伸方向垂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纵梁设置为一体制成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前段部分的壁厚小于后段部分的壁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部分的壁厚是1.2mm;并且/或者,所述后段部分的壁厚是1.4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的壁厚从所述前段部分远离所述后段部分的一端到所述后段部分远离所述前段部分的一端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在其延伸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溃缩引导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溃缩引导结构是形成在所述管状结构上的溃缩引导槽,并且每一个所述溃缩引导槽的延伸方向都与所述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溃缩引导槽都形成在所述前段部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是非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结构的横截面是矩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前上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纵梁通过所述后段部分与所述汽车的车身固定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上纵梁。
CN201821966608.XU 2018-11-27 2018-11-27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Active CN209492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6608.XU CN209492601U (zh) 2018-11-27 2018-11-27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966608.XU CN209492601U (zh) 2018-11-27 2018-11-27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92601U true CN209492601U (zh) 2019-10-15

Family

ID=68151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966608.XU Active CN209492601U (zh) 2018-11-27 2018-11-27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926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83402U (zh) 车顶支撑柱
CN108136479B (zh) 用于制造机动车构件的方法
CN203402111U (zh) 一种吸能盒
CN203854597U (zh) 一种汽车吸能盒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7391840B (zh) 连续变厚度汽车前纵梁吸能缓冲区的厚度分布设计方法
CN201347127Y (zh) 一种分段拼焊式汽车前纵梁
CN102921802A (zh) 汽车后轴支架总成横梁的成型方法
CN209492601U (zh) 汽车及其前上纵梁
CN110038931B (zh) 汽车高强度板u形截面类零件辊压成形方法
CN207274774U (zh) 一种汽车副车架
CN107958109B (zh) 一种满足可轧制性的电动汽车连续变截面前纵梁的厚度分布设计方法
CN202686494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结构
CN201703435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前纵梁
CN215508374U (zh) 一种厚壁圆管挤压模
CN209888929U (zh) 一种铝合金框架车前纵梁结构
CN203996411U (zh) 一种车门窗框总成及汽车
CN203002930U (zh) 用于生产汽车后轴支架总成横梁的成型模具
CN20730873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架纵梁成型模具
CN204250175U (zh) 一种汽车前舱纵梁的分体结构
CN205519263U (zh) 一种栅栏杆模具
CN217095280U (zh) 一种五金冲压模具用v型去毛刺倒角机构
CN206155114U (zh) 一种分件式汽车全景天窗加强环
CN204801699U (zh) 一种变截面空心管汽车车门防撞杆
CN214492792U (zh) 一种车身防撞支架用异型管
CN215579476U (zh) 一种充电桩线束端子压接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02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