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98488U - 副水箱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副水箱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98488U
CN209398488U CN201821854089.8U CN201821854089U CN209398488U CN 209398488 U CN209398488 U CN 209398488U CN 201821854089 U CN201821854089 U CN 201821854089U CN 209398488 U CN209398488 U CN 209398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house
storage chamber
liquid storage
cavity
coo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5408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雪梅
韩洪斌
王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5408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98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98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98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水箱及汽车。其中,副水箱包括:包括外壳体组件;外壳体组件内形成有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外壳体组件设有与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补水接口、与第二储液腔连通的第二补水接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壳体组件内形成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第一储液腔通过第一补水接口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第二储液腔通过第二补水接口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利用两个隔断的储液腔分别储存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不会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加热,提高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副水箱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水箱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增压发动机将进入发动机气缸的空气或可燃混合气预先进行压缩,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经过增压器冷却系统冷却后进入进气歧管。增压器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温度在50℃~60℃左右。同时,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发动机冷却系统进行散热,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冷却液的温度在90℃~100℃之间。
副水箱是汽车内部各冷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温度高冷却液膨胀时,副水箱为冷却液提供储存空间;当各冷却系统缺少冷却液时又将冷却液补充回各冷却系统。现有的副水箱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固定连接后形成容纳冷却液的容纳腔,且下壳体设有与与容纳腔连通的补水接口,补水接口同时与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通。
但是,由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高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加热,降低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水箱及汽车,以解决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共用一个副水箱,由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高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加热,降低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水箱,其包括外壳体组件;所述外壳体组件内形成有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所述外壳体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补水接口、与所述第二储液腔连通的第二补水接口。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第一下壳体、第二下壳体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下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固定连接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第一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且所述第一下壳体设有所述第一补水接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储液腔隔断的所述第二储液腔,且所述第二下壳体设有所述第二补水接口。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上壳体包括上外壳以及设置在上外壳内部的隔板组件,且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上外壳分隔成第一上容腔和第二上容腔;且所述第一上容腔和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容腔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上容腔和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容腔形成所述第二储液腔。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隔热间隙,所述隔热间隙的两侧分别为所述第一上容腔和所述第二上容腔。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上外壳的侧壁设有第一除气管口、第二除气管口和第三除气管口,且所述第一除气管口与所述第一上容腔连通,所述第二除气管口和所述第三除气管口与所述第二上容腔连通。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上外壳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上容腔连通的水箱盖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上容腔连通的压力水箱盖接口;所述副水箱还包括:与所述水箱盖接口连接的水箱盖,以及与所述压力水箱盖接口连接的压力水箱盖。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副水箱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板,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
如上所述的副水箱,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还包括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板,且所述第一加强筋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一下壳体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还包括第二加强筋板,且所述第二加强筋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二下壳体外侧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增压器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如上所述的副水箱,所述副水箱的第一补水口与所述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所述副水箱的第二补水口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副水箱及汽车,通过在外壳体组件内形成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第一储液腔通过第一补水接口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第二储液腔通过第二补水接口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利用两个隔断的储液腔分别储存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不会将增压器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加热,提高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水箱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上壳体; 11:第一隔板;
12:第二隔板; 13:隔热间隙;
14:第一除气管口; 15:第二除气管口;
16:第三除气管口; 17:水箱盖;
18:压力水箱盖; 20:第一下壳体;
21:第一补水接口; 30:第二下壳体;
31:第二补水接口; 40:第一储液腔;
50:第二储液腔; 60:第一安装支架;
61:第一安装板; 62:第一安装孔;
63:第一加强筋板; 70:第二安装支架;
71:第二安装板; 72:第二安装孔;
73:第二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副水箱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副水箱,其包括外壳体组件;外壳体组件内形成有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40和第二储液腔50,且外壳体组件设有与第一储液腔40连通的第一补水接口21、与第二储液腔50连通的第二补水接口22。
具体地,外壳体组件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
例如,外壳体组件可以包括第一上壳体、第二上壳体、第一下壳体以及第二下壳体,其中第一上壳体与第一下壳体固定连接,且第一上壳体与第一下壳体的内部空腔形成第一储液腔40,第二上壳体与第二下壳体固定连接,且第二上壳体与第二下壳体的内部空腔形成第二储液腔50。并且,第一上壳体和第二上壳体、第一下壳体和第二下壳体焊接在一起。
或者,外壳体组件可以包括一个封闭的箱体结构,且在箱体结构内设有隔热板,将箱体结构的内部空腔分隔成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40和第二储液腔50。
再或者,外壳体组件还可以包括两个上壳体和一个下壳体,下壳体内设有隔热板,将下壳体内部空腔分隔成两个下空腔,其中一个上壳体固定设置在其中一个下空腔的上方,形成第一储液腔40;另外一个上壳体固定设置在另外一个下空腔的上方,形成第二储液腔50。
外壳体组件内形成的第一储液腔40和第二储液腔50相互隔断不连通,其中第一储液腔40通过第一补水接口21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当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高,冷却液膨胀时,第一储液腔40为冷却液提供储存空间;当增压器冷却系统缺少冷却液时,又将第一储液腔40内的冷却液补充回增压器冷却系统。第二储液腔50通过第二补水接口31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通,当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温度高,冷却液膨胀时,第二储液腔50为冷却液提供储存空间;当发动机冷却系统缺少冷却液时,又将第二储液腔50内的冷却液补充回发动机冷却系统。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补水接口21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其可以是螺纹管接口,也可以是法兰接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选地,第一补水接口21可以设置在第一储液腔40的底端。
第二补水接口31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其可以是螺纹管接口,也可以是法兰接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可选地,第二补水接口31可以设置在第二储液腔50的底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水箱,通过在外壳体组件内形成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第一储液腔通过第一补水接口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第二储液腔通过第二补水接口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利用两个隔断的储液腔分别储存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不会将增压器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加热,提高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实施例中,外壳体组件包括:第一下壳体20、第二下壳体30以及分别与第一下壳体20和第二下壳体30固定连接的上壳体10;上壳体10和第一下壳体20之间形成第一储液腔40,且第一下壳体20设有第一补水接口21;上壳体10和第二下壳体30之间形成与第一储液腔40隔断的第二储液腔50,且第二下壳体30设有第二补水接口31。
具体地,第一下壳体20可以包括筒形侧壁以及设置在筒形侧壁底端的底壁,筒形侧壁和底壁形成第一下容腔,用于存储冷却液。第一下壳体20可以是圆柱形、长方体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下壳体2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下壳体20为长方体形壳体,且长方体形壳体的边角设置成圆角。第一下壳体20设有与第一下容腔连通的第一补水接口21。第一补水接口21可以设置在第一下壳体20侧壁的底部,或者,第一补水接口21还可以设置在第一下壳体20的底壁。优选地,第一下壳体20为尼龙通过注塑工艺加工制作形成。
第二下壳体30可以包括筒形侧壁以及设置在筒形侧壁底端的底壁,筒形侧壁和底壁形成第二下容腔,用于存储冷却液。第二下壳体30可以是圆柱形、长方体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二下壳体3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下壳体30为长方体形壳体,且长方体形壳体的边角设置成圆角。第二下壳体30设有与第二下容腔连通的第二补水接口31。第二补水接口31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体30侧壁的底部,或者,第二补水接口31还可以设置在第二下壳体30的底壁。优选地,第二下壳体30采用尼龙通过注塑工艺加工制作形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副水箱,共用一个上壳体,有利于节约布置空间。
上壳体10可以是盖板结构,分别盖设在第一下壳体20和第二下壳体30的上端。上壳体10与第一下壳体20形成第一储液腔40,上壳体10与第二下壳体30形成第二储液腔50。优选地,上壳体10也采用尼龙通过注塑工艺加工制作形成,且上壳体10分别与第一下壳体20和第二下壳体30焊接固定,焊接可以采用振动摩擦焊接。
上壳体10还可以是壳体结构,具体地,上壳体10包括上外壳以及设置在上外壳内部的隔板组件,且隔板组件将上外壳分隔成第一上容腔和第二上容腔;上外壳分别与第一下壳体20和第二下壳体30固定连接,且第一上容腔和第一下壳体20的第一下容腔形成第一储液腔40,第二上容腔和第二下壳体30的第二下容腔形成第二储液腔50。
上外壳包括筒形侧壁以及与筒形侧壁顶端固定连接的顶壁,筒形侧壁和顶壁形成上容腔。上外壳可以是圆柱形、长方体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上外壳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外壳为长方体形壳体,且长方体形壳体的边角设置成圆角。隔板组件设置在上容腔内,且将上容腔分隔成不连通的第一上容腔和第二上容腔。上外壳分别与第一下壳体20和第二下壳体30固定连接,第一上容腔和第一下壳体20的第一下容腔形成第一储液腔40,用于储存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第二上容腔和第二下壳体30的第二下容腔形成第二储液腔50,用于储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
可选地,上外壳筒形侧壁的底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一焊接边,第一下壳体20筒形侧壁的顶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二焊接边,第二下壳体30筒形侧壁的顶端向外凸出形成第三焊接边,第一焊接边分别与第二焊接边、第三焊接边焊接,实现上外壳与第一下壳体20、第二下壳体30的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组件可以包括一块隔热板,该隔热板将上外壳的上容腔分隔成不连通的第一上容腔和第二上容腔,第一上容腔和第一下壳体20的第一下容腔形成第一储液腔40,用于储存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液;第二上容腔和第二下壳体30的第二下容腔形成第二储液腔50,用于储存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板组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且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形成隔热间隙13,且隔热间隙13两侧的空腔分别为第一上容腔和第二上容腔。
继续参照图2,隔板组件包括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且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相对间隔设置,避免第一储液腔40和第二储液腔50内的冷却液发生热交换。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可以选择现有的隔热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可以焊接到上外壳上,或者,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与上外壳为一体成型的一体件。
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之间形成隔热间隙13,在利用第一隔板11和第二隔板12隔热的同时,利用隔热间隙13进行空气隔热,提高第一储液腔40和第二储液腔50内的隔热效果。
汽车的冷却系统中如果存在空气,会在冷却系统中形成气阻,并把冷却液排挤出去,降低冷却效果;并且空气的存在会对发动机缸体或者散热器管壁造成气蚀。为了避免上述不利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副水箱在上外壳的侧壁设有第一除气管口14、第二除气管口15和第三除气管口16,第一除气管口14与第一上容腔连通,第二除气管口15和第三除气管口16与第二上容腔连通。
第一除气管口14与第一储液腔40连通,用于将增压器冷却系统中的气体排出。第一除气管口14可以设置在上外壳的筒形侧壁上,或者,第一除气管口14也可以设置在上外壳的顶壁上。
第二除气管口15与第二储液腔50连通,用于将发动机水套中的气体排出。第二除气管口15可以设置在上外壳的筒形侧壁上,或者,第二除气管口15也可以设置在上外壳的顶壁上。
第三除气管口16与第二储液腔50连通,用于将发动机散热器中的气体排出。第三除气管口16可以设置在上外壳的筒形侧壁上,或者,第三除气管口16也可以设置在上外壳的顶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外壳的侧壁可以仅设置两个除气管口,其中一个除气管口与第一上容腔连通,用于将增压器冷却系统中的气体排出;另外一个除气管口与第二上容腔连通,通过一个三通管分别与发动机水套、发动机散热器管路连接,用于将发动机水套和发动机散热器中的气体排出。
为了使冷却系统在压力下保持较高或更有效率的温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外壳的顶部设有与第一上容腔连通的水箱盖接口,以及与第二上容腔连通的压力水箱盖接口;本实施例副水箱还包括:与水箱盖接口连接的水箱盖17,以及与压力水箱盖接口连接的压力水箱盖18。
具体地,水箱盖17为增压器冷却系统加注盖,此盖不设置开启压力。当增压器冷却系统的内部温度过高时冷却液流向第一储液腔40,反之,由第一储液腔40向增压器冷却系统补水。水箱盖17可以是现有的水箱盖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压力水箱盖18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压力盖,其系统压力根据需要确定。当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发动机水套压力超过压力水箱盖18的设定值时,压力水箱盖18开启,气体排出。压力水箱盖18可以是现有的压力水箱盖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将副水箱安装在汽车机舱内,本实施例副水箱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60和第二安装支架70;第一安装支架60与第一下壳体20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支架70与第二下壳体外30外侧壁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安装支架60可以是塑料支架,也可以是金属支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一安装支架60上可以设有安装孔,通过紧固螺栓和螺母安装在发动机舱内;或者,第一安装支架60设有卡接件,与发动机舱内设置的卡接口卡接固定。第一安装支架60可以固定在第一下壳体20外侧壁的任意位置,方便其在发动机舱内安装即可,例如,第一安装支架60可以安装在第一下壳体20远离第二外壳体30一侧的外侧壁上。
第二安装支架70可以是塑料支架,也可以是金属支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第二安装支架70上可以设有安装孔,通过紧固螺栓和螺母安装在发动机舱内;或者,第二安装支架70设有卡接件,与发动机舱内设置的卡接口卡接固定。第二安装支架70可以固定在第二下壳体30外侧壁的任意位置,方便其在发动机舱内安装即可,例如,第二安装支架70可以安装在第二下壳体30远离第以外壳体20一侧的外侧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支架60包括与第一下壳体20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61,且第一安装板6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62;第二安装支架70包括与第二下壳体30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板71,且第二安装板7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72。
具体地,第一安装支架60包括第一安装板61,且第一安装板61与第一下壳体20外侧壁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一安装板61与第一下壳体20的外侧壁垂直。第一安装板6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62,第一安装孔62可以是螺纹孔,通过紧固螺钉将副水箱安装在发动机舱内;或者,第一安装孔62为光孔,紧固螺栓穿设过第一安装孔62和发动机舱内副水箱安装座上的安装孔,与螺母螺纹连接,以将副水箱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第一安装孔62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设置两个,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一安装孔62的数量不做限定。
第二安装支架70包括第二安装板71,且第二安装板71与第二下壳体30外侧壁固定连接,可选地,第二安装板71与第二下壳体30的外侧壁垂直。第二安装板7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72,第二安装孔72可以是螺纹孔,通过紧固螺钉将副水箱安装在发动机舱内;或者,第二安装孔72为光孔,紧固螺栓穿设过第二安装孔72和发动机舱内副水箱安装座上的安装孔,与螺母螺纹连接,以将副水箱安装在发动机舱内。第二安装孔72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例如设置两个、三个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第二安装孔72的数量不做限定。
更进一步地,为了增加第一安装支架60和第二安装支架70的结构强度,第一安装支架60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板63,且第一加强筋板63分别与第一安装板61和第一下壳体20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支架70还包括第二加强筋板73,且第二加强筋板73分别与第二安装板71和第二下壳体30外侧壁固定连接。
具体地,第一安装支架60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板63,第一加强筋板63的一端与第一安装板61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板63的另一端与第一下壳体2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板63可以是长条形、三角形等,优选地,第一加强筋板63为直角三角形板,直接三角形板的一条直角侧边与第一安装板61固定连接,直接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侧边与第一下壳体2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可选地,直接三角板为两个,沿第一安装板61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
第二安装支架70还包括第二加强筋板73,第二加强筋板73的一端与第二安装板71固定连接,第二加强筋板73的另一端与第二下壳体3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加强筋板73可以是长条形、三角形等,优选地,第二加强筋板73为直角三角形板,直接三角形板的一条直角侧边与第二安装板71固定连接,直接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侧边与第二下壳体3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可选地,直接三角板为两个,沿第二安装板71的长度方向相对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增压器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副水箱,副水箱的第一补水口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副水箱的第二补水口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还包括发动机和增压器,其中增压器可以是涡轮增压器,增压器也可以是其他类型增压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包括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其中,增压器冷却系统包括水空中冷器和低温散热器等。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水泵、节温器、发动机水套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增压器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副水箱包括外壳体组件;外壳体组件内形成有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40和第二储液腔50,且外壳体组件设有与第一储液腔40连通的第一补水接口21、与第二储液腔50连通的第二补水接口22。第一补水接口21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第二补水接口22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副水箱的结构、功能和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副水箱通过在外壳体组件内形成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第一储液腔通过第一补水接口与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第二储液腔通过第二补水接口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路连通,利用两个隔断的储液腔分别储存增压器冷却系统和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使得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液不会将增压器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加热,提高了增压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副水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组件;
所述外壳体组件内形成有相互隔断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且所述外壳体组件设有与所述第一储液腔连通的第一补水接口、与所述第二储液腔连通的第二补水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组件包括:第一下壳体、第二下壳体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下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固定连接的上壳体;
所述上壳体和所述第一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且所述第一下壳体设有所述第一补水接口;
所述上壳体和所述第二下壳体之间形成与所述第一储液腔隔断的所述第二储液腔,且所述第二下壳体设有所述第二补水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包括上外壳以及设置在上外壳内部的隔板组件,且所述隔板组件将所述上外壳分隔成第一上容腔和第二上容腔;
所述第一上容腔和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容腔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所述第二上容腔和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容腔形成所述第二储液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隔热间隙,所述隔热间隙两侧的空腔分别为所述第一上容腔和所述第二上容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的侧壁设有第一除气管口、第二除气管口和第三除气管口,且所述第一除气管口与所述第一上容腔连通,所述第二除气管口和所述第三除气管口与所述第二上容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壳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上容腔连通的水箱盖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二上容腔连通的压力水箱盖接口;
所述副水箱还包括:与所述水箱盖接口连接的水箱盖,以及与所述压力水箱盖接口连接的压力水箱盖。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水箱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一安装板,且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
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二下壳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的第二安装板,且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副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还包括第一加强筋板,且所述第一加强筋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一下壳体外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还包括第二加强筋板,且所述第二加强筋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二下壳体外侧壁固定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器冷却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副水箱,所述副水箱的第一补水口与所述增压器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所述副水箱的第二补水口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补水管连接。
CN201821854089.8U 2018-11-12 2018-11-12 副水箱及汽车 Active CN209398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4089.8U CN209398488U (zh) 2018-11-12 2018-11-12 副水箱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54089.8U CN209398488U (zh) 2018-11-12 2018-11-12 副水箱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98488U true CN209398488U (zh) 2019-09-17

Family

ID=67879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54089.8U Active CN209398488U (zh) 2018-11-12 2018-11-12 副水箱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9848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77610A (zh) * 2020-10-19 2021-01-29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用一体双腔储液罐
CN112983625A (zh) * 2019-12-16 2021-06-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集成式储液罐
CN113914991A (zh) * 2020-07-08 2022-01-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83625A (zh) * 2019-12-16 2021-06-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集成式储液罐
CN113914991A (zh) * 2020-07-08 2022-01-1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CN113914991B (zh) * 2020-07-08 2023-08-2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CN112277610A (zh) * 2020-10-19 2021-01-29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用一体双腔储液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98488U (zh) 副水箱及汽车
CN208168955U (zh) 一种汽车集成尿素供液系统的塑料燃油箱
CN108487976A (zh) 一种轻型商用车用尿素供液系统与塑料燃油箱组合模块
CN207093193U (zh) 一种副水箱、串联式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03161560A (zh) 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副水箱和发动机冷却系统
JP6107521B2 (ja) 燃料レール
CN112208323A (zh) 一种集成油箱
CN202468005U (zh) 一种集成于散热器的膨胀箱
CN202370644U (zh) 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副水箱和发动机冷却系统
CA2868605A1 (en) Integrated fluid reservoir structure and wheel liner splash shield
WO2019158993A1 (en) Reserve tank
CN215370014U (zh) 竖直安装式膨胀水箱
CN207989137U (zh) 一种膨胀水壶安装机构
CN209444418U (zh) 排气管结构
CN206190385U (zh) 节温器总成
CN209479391U (zh) 一种水箱集成式装置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5908358U (zh) 一种多用途调温器座
CN218030354U (zh) 节温器总成、发动机及工程机械
CN202001094U (zh) 节温器壳体总成
CN202023621U (zh) 一种汽车的膨胀水箱
CN208682603U (zh) 高低温压力壶
CN205477906U (zh) 一种多功能可调式汽车水室
CN215850729U (zh) 车用热补偿水壶
CN215486290U (zh) 一种带脱模凸台的发动机缸体铸件
CN103485920A (zh) 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