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23583U - 挖土机 - Google Patents

挖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23583U
CN209323583U CN201822038401.2U CN201822038401U CN209323583U CN 209323583 U CN209323583 U CN 209323583U CN 201822038401 U CN201822038401 U CN 201822038401U CN 209323583 U CN209323583 U CN 209323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p
cooling wind
fan
engine
downstream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0384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浜崎幸平
西田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S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23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23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引擎室内的风扇的叶尖附近的压力变动,并能够提高风扇的效率的挖土机。本实用新型的挖土机具备:引擎(11);风扇(17),通过引擎(11)驱动;散热器(72),隔着风扇(17)配置于与引擎(11)相反的一侧;护罩(73),配置于散热器(72)与引擎(11)之间,将通过风扇(17)的旋转而产生且通过了上游侧的散热器(72)的冷却风(W)引导至下游侧的引擎(11);及环状的唇部(74),设置于护罩(73)的下游侧,且将冷却风(W)引导至下游侧,唇部(74)形成为朝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

Description

挖土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3月28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062807 号的优先权。该日本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挖土机。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结构,该结构具备:散热器,设置于挖土机的引擎室;护罩,设置于散热器与冷却用风扇之间,且向引擎室内引导冷却风;及圆柱状的唇部,从护罩的引擎侧的端部与风扇的形状对应地向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突出。为了与风扇的特性对应地引导风扇的风流而设置唇部。通过引导风扇的风流来提高风扇的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7428号公报
在此,风扇的叶尖附近的冷却风朝向远离风扇的轴中心的方向(离心方向)流动。在专利文献1等中所记载的现有的结构中,唇部为以与风扇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式从护罩延伸的形状,因此导致风扇的叶尖附近的冷却风冲撞唇部。冲撞唇部的冷却风朝向上游侧流动而导致逆流。
这种叶尖附近的冷却风的逆流会引起压力变动。由于该压力变动,有时风扇的效率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风扇的效率的挖土机。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一观点所涉及的挖土机具备:引擎;风扇,通过所述引擎驱动;散热器,隔着所述风扇配置于与所述引擎相反的一侧;护罩,配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引擎之间,将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而产生且通过了上游侧的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引导至下游侧的所述引擎;及环状的唇部,设置于所述护罩的下游侧,且将所述冷却风引导至下游侧,所述唇部形成为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挖土机,其中,关于所述唇部,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形成为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而直径变大。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所述风扇具有多个叶片,所述唇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叶片的外周侧,从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叶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所述唇部重叠。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挖土机,其中,从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叶片的沿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中1/3~2/3的部分配置成与所述唇部重叠。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所述唇部的沿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线状。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所述唇部遍及所述护罩的下游侧开口的整周而设置。
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所述唇部连结固定于所述引擎。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风扇的效率的挖土机。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土机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上部回转体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从后侧观察引擎室的内部时的引擎室的侧视图。
图4中(a)—(f)为示意地表示与相对于唇部的风扇的覆盖量的变化对应的叶尖的冷却风的流动的图。
图5为表示覆盖量与风量的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6为从后侧观察变形例中的引擎室的内部时的引擎室的侧视图。
图中:11-引擎,17-风扇,17a-叶片,72-散热器,73-护罩,73C-下游侧开口,74-唇部,W-冷却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便于理解,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件尽量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X方向、Y方向、Z方向为彼此垂直的方向,典型地,X方向及Y方向为水平方向,Z方向为铅垂方向。X方向为挖土机的前后方向,前侧为X正方向,后侧为X负方向。Y方向为挖土机的左右宽度方向,右侧为Y正方向、左侧为Y负方向。Z方向为挖土机的高度方向,上侧为Z正方向,下侧为Z负方向。
首先,参考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挖土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压挖土机的侧视图。
液压挖土机具有能够自行的履带式下部行走体1及经由回转机构2以能够回转的方式搭载于该下部行走体1上的上部回转体3。
在上部回转体3安装有动臂4。在动臂4的前端安装有斗杆5,在斗杆5 的前端安装有作为端接附属装置的铲斗6。由动臂4、斗杆5及铲斗6构成工作附属装置。
动臂4以能够进行俯仰动作的方式安装于回转框架31。斗杆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动臂4的前端侧。并且,铲斗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斗杆5 的前端侧。
动臂缸7配设于回转框架31与动臂4之间。通过该动臂缸7,动臂4相对于回转框架31进行俯仰动作。斗杆缸8配设于动臂4与斗杆5之间。通过该斗杆缸8,斗杆5相对于动臂4进行转动动作。而且,铲斗缸9配设于铲斗6 与斗杆5之间。通过该铲斗缸9,铲斗6相对于斗杆5转动。
上部回转体3经由回转机构2回转自如地设置于下部行走体1上。在该上部回转体3上配设有回转框架31、操纵室10、配重32、外装罩33、参考图2 进行后述的引擎11及冷却单元70等。
操纵室10设置于回转框架31上,在其内部设有驾驶座(未图示)。操作员就座于操纵室10内的驾驶座,进行液压挖土机的运行操作。
配重32发挥维持与工作附属装置的重量平衡的作用。并且,外装罩33及引擎罩34a覆盖配设于引擎室34内的引擎11、冷却单元70等。
图2为表示上部回转体3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从后侧(X负方向侧)观察引擎室34的内部时的引擎室34的侧视图。
如图2中由单点划线所示,在上部回转体3的后部形成引擎室34。如图1 所示,引擎室34的上部被引擎罩34a覆盖,但在图2中,为了图示引擎室34 的内部而示出拆下引擎罩34a的状态。在图3中,透过地表示引擎室34内的风扇17的周围。
在引擎室34的前方右侧配置有储存液压系统中所使用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35。在工作油箱35的前方配置有储存轻油等柴油引擎燃料的燃料箱36。燃料箱36中所储存的柴油引擎燃料经由燃料供给配管(未图示)供给至引擎 11。
在燃料箱36的前方配置有储存排气处理装置所使用的处理剂(尿素水溶液(液体还元剂))的尿素水箱37。储存于尿素水箱37的处理剂通过处理剂供给配管(未图示)供给至排气处理装置。另外,尿素水溶液(液体还元剂) 为处理剂的一例,也有作为液体还元剂使用其它处理剂或利用其它处理方法来进行的情况。
如图2所示,在引擎室34的内部搭载有引擎11、液压泵14、冷却单元70 等。如图3所示,引擎11经由引擎架固定于回转框架31。另外,虽然在图 2、图3中未图示,但在引擎室34内还设有排气处理装置、空气净化器、增压器等其它装置。
冷却单元70冷却引擎室34内的引擎11及其它设备。冷却单元70设置于引擎11的左侧(Y负方向侧)。冷却单元70包括散热器72、空调用冷凝器 80、燃料冷却器90等。空调用冷凝器80及燃料冷却器90安装于散热器72的进气侧(Y负方向侧)。散热器72的进气侧是指相对于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即,如图3中由箭头所示,在引擎室34内冷却风W从Y负方向侧朝向Y正方向侧流动,且Y负方向侧(散热器72侧)为上游侧、Y正方向侧(引擎11侧)为下游侧。
在散热器72的下游侧设有生成冷却风W的风扇17。风扇17通过引擎11 驱动。在该情况下,引擎11作为风扇17的旋转驱动源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风扇17的旋转轴17X经由风扇皮带18与引擎11的旋转轴11X 连结。风扇皮带18向风扇17传递引擎11的旋转力。风扇17容纳于由护罩73 及安装于护罩73的端部的筒状的唇部74形成的空间。
如图3所示,风扇17配置于引擎11的上游侧。因此,散热器72隔着风扇17配置于与引擎11相反的一侧。
护罩73配置于散热器72与引擎11之间,并设置成覆盖散热器72的下游侧且风扇17的上游侧的空间。护罩73具有以覆盖面向散热器72的下游侧的散热部的外周的方式形成的箱状部73A及堵住该箱状部73A的下游侧端部的平板部73B。在平板部73B的中央形成有圆形的下游侧开口73C。下游侧开口73C 的直径设定成比风扇17大。
通过上述结构,护罩73能够使通过风扇17从外部引入引擎室34内的冷却风W均匀地冷却散热器72整体的同时通过,进一步,能够将通过风扇17的旋转而生成的通过上游侧的散热器72的冷却风W引导至下游侧的引擎11。
形成有从护罩73的下游侧开口73C向下游侧突出的环状的唇部74。唇部 74设置于护罩73的下游侧,且将冷却风W引导至下游侧。唇部74遍及护罩 73的下游侧开口73C的整周而设置。
如图3所示,唇部74形成为朝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换言之,关于唇部74,与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Y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形成为朝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直径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唇部74的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线状。
风扇17具有从旋转中心沿离心方向延伸的多个叶片17a。护罩73的下游侧开口73C及唇部74比该风扇17的叶片17a的叶尖更靠外周侧地设置直径。
在此,专利文献1等中所记载的现有的唇部从护罩的下游侧开口沿冷却风的风流动方向突出地形成。风扇的叶片的叶尖附近的冷却风朝向远离风扇的轴中心的方向(离心方向)流动。因此,在现有的唇部的形状中,导致风扇的叶尖附近的冷却风冲撞唇部,冲撞唇部的冷却风朝向上游侧流动而导致逆流。这种叶尖附近的冷却风的逆流会引起压力变动。由于该压力变动,有时风扇的效率变差。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唇部74形成为朝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因此风扇17的叶片17a的叶尖与唇部74之间的距离越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行进越宽。由此,即使风扇17的叶片17a的叶尖附近的冷却风W向远离风扇17的轴中心的方向(离心方向)流动,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与唇部74的延伸方向也会平行,从而能够使其容易沿唇部74的末端展开方向向下游侧流动。因此,能够使叶尖附近的冷却风W难以冲撞唇部74,并能够减少冷却风W的逆流,因此能够抑制引擎室34内的风扇17的叶尖附近的压力变动,并能够提高风扇17的效率。
并且,从与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或Z方向)观察时,叶片17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唇部74重叠。而且,优选从与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叶片17a的沿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中1/3~ 2/3的部分配置成与唇部74重叠。
参考图4、图5,对上述唇部74与叶片17a的位置关系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图4为示意地表示与相对于唇部74的风扇17的覆盖量的变化对应的叶尖的冷却风W的流动的图。图5为表示覆盖量与风量的特性的一例的图。在此,“覆盖量”是指从与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X方向或Z方向) 观察时,风扇17的叶片17a的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Y方向)的总长度中与唇部74重叠的长度的比例。
图4(a)~(f)表示各覆盖量为0、1/3、2/3、1、2、-1时的唇部74与风扇17的位置关系。图5的横轴表示覆盖量,横轴中所记载的文字a~f分别与图4的(a)~(f)的覆盖量的值对应。图5的纵轴表示风扇17按规定转速旋转时的风扇17的下游侧的风量。图5中的曲线图表示与覆盖量对应的风量的特性,表示风量越大风扇17的效率越好。
如图4(a)所示,在覆盖量为0的情况下,风扇17的叶片17a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与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大致相同。在该情况下,叶片17a 位于比唇部74更靠上游侧,因此导致从叶片17a的叶尖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在比护罩73的平板部73B更靠上游侧分支并流动。因此,通过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的冷却风W减少,因此如图5所示,风量相对降低。
如图4(b)所示,在覆盖量为1/3的情况下,风扇17的叶片17a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比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更靠下游侧,叶片17a的下游侧的大致1/3的部分与唇部74重叠。在该情况下,从叶片17a的叶尖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冷却风W也沿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因此如图5所示,风量相对增加。
如图4(c)所示,在覆盖量为2/3的情况下,风扇17的叶片17a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位于比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更靠下游侧,叶片17a的下游侧的大致2/3的部分与唇部74重叠。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图4(b)同样地,从叶片17a的叶尖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冷却风W也沿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因此如图5所示,风量相对增加。
如图4(d)所示,在覆盖量为1的情况下,风扇17的叶片17a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与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大致相同,整个叶片17a与唇部74 重叠。在该情况下,从叶片17a的叶尖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冲撞唇部74而向上游侧逆流。因此,通过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的冷却风W减少,因此如图5所示,风量相对降低。
如图4(e)所示,在覆盖量为2的情况下,风扇17的叶片17a的下游侧端部的位置配置于距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为叶片17a的宽度的2倍长度的下游侧。在该情况下,从叶片17a的叶尖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冷却风W的一部分冲撞唇部74而向上游侧逆流。该逆流的冷却风W的量比上述图4(d)增加。因此,通过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的冷却风W比上述图4(d)减少,因此如图5所示,风量比上述图4(d)进一步降低。
如图4(f)所示,在覆盖量为-1的情况下,风扇17的叶片17a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配置于距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的位置为叶片17a的宽度的2倍长度的上游侧。在该情况下,导致从叶片17a的叶尖向径向外侧流动的冷却风W 的一部分在比护罩73的平板部73B更靠上游侧分支并流动。该分支的冷却风W 的量比上述图4(a)增加。因此,通过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的冷却风W比上述图4(a)减少,因此如图5所示,风量比上述(a)进一步降低。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5的(a)~(d)所示,在相对于唇部74的叶片17a的覆盖量为0~1的情况下,即,在叶片17a的至少一部分与唇部74重叠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增加从风扇17通过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的冷却风W的风量,并能够进一步提高风扇17的效率。
并且,如图4、图5的(b)、(c)所示,若将覆盖量设为1/3~2/3之间,则能够进一步增加从风扇17通过唇部74向下游侧流动的冷却风W的风量,并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风扇17的效率。
并且,唇部74的形状形成为朝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尤其,在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线状时,唇部74的加工变得容易,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如图3所示,唇部74遍及护罩73的下游侧开口73C的整周而设置。即,唇部74直接固定于护罩73。由此,能够消除唇部74与护罩73之间的间隙,并能够容易地将通过了散热器72的冷却风W导入于唇部74。在此,例如,唇部74利用焊接等固定于护罩73的下游侧开口73C。
接着,参考图6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为从后侧(X负方向侧)观察变形例中的引擎室34的内部时的引擎室34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唇部74还能够连结固定于引擎11。在该情况下,将支架75U、75D安装于引擎11,唇部 74的下游侧端部安装于该支架75U、75D的上游侧端部。唇部74的上游侧端部与护罩73的下游侧开口73C之间例如被密封垫76等密封。
即使为图6所示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取唇部74的形状,并且,将风扇17与唇部74的位置关系调整为有覆盖量,由此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以上,参考具体例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即使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对这些具体例添加适当的设计变更的方式,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则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上述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件及其配置、条件、形状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方式,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上述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件只要在技术上不发生矛盾,则能够适当地变更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唇部74沿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线状的结构,但唇部74只要形成为朝向冷却风W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即可,且沿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的截面也可以为曲线状。并且,唇部74只要为环状即可,且与冷却风W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以外的形状。

Claims (7)

1.一种挖土机,其具备:
引擎;
风扇,通过所述引擎驱动;
散热器,隔着所述风扇配置于与所述引擎相反的一侧;
护罩,配置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引擎之间,将通过所述风扇的旋转而产生且通过了上游侧的所述散热器的冷却风引导至下游侧的所述引擎;及
环状的唇部,设置于所述护罩的下游侧,且将所述冷却风引导至下游侧,
所述唇部形成为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而末端展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关于所述唇部,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形成为朝向所述冷却风的下游侧而直径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风扇具有多个叶片,
所述唇部配置于所述多个叶片的外周侧,
从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叶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所述唇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从与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叶片的沿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中1/3~2/3的部分配置成与所述唇部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唇部的沿所述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唇部遍及所述护罩的下游侧开口的整周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挖土机,其中,
所述唇部连结固定于所述引擎。
CN201822038401.2U 2018-03-28 2018-12-06 挖土机 Active CN2093235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2807A JP2019173389A (ja) 2018-03-28 2018-03-28 ショベル
JP2018-062807 2018-03-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23583U true CN209323583U (zh) 2019-08-30

Family

ID=67712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038401.2U Active CN209323583U (zh) 2018-03-28 2018-12-06 挖土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73389A (zh)
CN (1) CN209323583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75200U (zh) * 1980-10-24 1982-05-10
JPH08260962A (ja) * 1995-03-27 1996-10-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ファンシステム
JP2000233651A (ja) * 1999-02-16 2000-08-29 Kobe Steel Ltd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JP4278252B2 (ja) * 1999-04-19 2009-06-10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ファン装置の騒音低減機構
JP4190683B2 (ja) * 1999-11-22 2008-12-0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ファン装置
JP2010180719A (ja) * 2009-02-03 2010-08-19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熱交換器の冷却装置
JP5329518B2 (ja) * 2010-12-27 2013-10-30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73389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33226B2 (ja) 作業車両
KR101455141B1 (ko) 건설 기계
CN104903136B (zh) 车体罩及作业车辆
EP2735712B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1579213B1 (ko) 배기 가스 후처리 유닛, 및 이를 탑재하는 건설 차량
US9074343B2 (en) Work vehicle
CN101784409B (zh) 冷却装置及具备该冷却装置的建筑机械或作业机械
JP6078696B2 (ja) ハイブリッド作業車両
US9523182B2 (en) Work vehicle
JP7132140B2 (ja) 作業用車両
CN101784408B (zh) 冷却装置及具备该冷却装置的建筑机械或作业机械
CN101790467B (zh) 冷却装置及具备该冷却装置的建筑机械或作业机械
CN209323583U (zh) 挖土机
JP2018206749A (ja) 燃料電池車両
CN101952582B (zh) 建设机械
JP2019112902A (ja) 建設機械
CN101790466B (zh) 冷却装置及具备该冷却装置的建筑机械或作业机械
CN104514607B (zh) 施工机械
JP2010053596A (ja) 建設機械
CN208039336U (zh) 挖土机
CN102995671A (zh) 工程机械
JPH11257045A (ja) 建設機械の排気装置
JPWO2018185846A1 (ja) 作業車両
CN209323584U (zh) 挖土机
JP3236792B2 (ja) 作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