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66112U -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166112U CN209166112U CN201822022705.XU CN201822022705U CN209166112U CN 209166112 U CN209166112 U CN 209166112U CN 201822022705 U CN201822022705 U CN 201822022705U CN 209166112 U CN209166112 U CN 2091661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ermal insulation
- insulation board
- operating platform
- shock surface
- drip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urnace Detai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包括:操作平台梁,操作平台梁设有凹槽;第一隔热板,设于操作平台梁的第一冲击面,用于保护第一冲击面,其中,第一隔热板的顶面喷涂有浇注料以形成浇注层,浇注层用于增强第一隔热板的耐热耐冲击性;第二隔热板,设于操作平台梁的第二冲击面,用于保护第二冲击面;第三隔热板,设于操作平台梁的第三冲击面,用于保护第三冲击面;其中,第一冲击面为凹槽的底面正对排渣口的区域,第二冲击面为凹槽的底面非正对排渣口的区域,第三冲击面为凹槽的侧面和顶面。本实用新型具有是隔热防护面积大、耐冲击、防积渣、热辐射隔绝最大化、安装拆卸便利的技术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背景技术
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为熔炼炉的炉渣从排渣口排出后直接操作的平台,以对炉渣进行炉渣处理。
熔炼炉排渣口的炉渣温度最高到达1500度,排渣过程中,会对出口处的操作平台梁产生强烈热辐射并伴有热渣冲击,此处的操作平台梁在此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变形,并伴有冲蚀现象,存在安全隐患。由于此处操作平台梁在平台下方,与熔炼炉本体距离很近,空间狭小,对工况最恶劣区域的操作平台梁要定期检修更换维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具有是隔热防护面积大、耐冲击、防积渣、热辐射隔绝最大化、安装拆卸便利的技术特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包括:
操作平台梁,所述操作平台梁设有凹槽;
第一隔热板,设于所述操作平台梁的第一冲击面,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冲击面,其中,所述第一隔热板的顶面喷涂有浇注料以形成浇注层,所述浇注层用于增强所述第一隔热板的耐热耐冲击性;
第二隔热板,设于所述操作平台梁的第二冲击面,用于保护所述第二冲击面;
第三隔热板,设于所述操作平台梁的第三冲击面,用于保护所述第三冲击面;
其中,所述第一冲击面为所述凹槽的底面正对排渣口的区域,所述第二冲击面为所述凹槽的底面非正对排渣口的区域,所述第三冲击面为所述凹槽的侧面和顶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隔热板的顶面固设矛爪和框架,所述矛爪用于增强所述浇注层和所述第一隔热板的连接,所述框架用于固定所述浇注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凹槽的底面设有吊耳卡槽,其中,所述第一隔热板的底面固设有第一吊耳,所述第一隔热板通过所述第一吊耳悬挂在所述第一冲击面的所述吊耳卡槽,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底面固设有第二吊耳,所述第二隔热板通过所述第二吊耳悬挂在所述第二冲击面的所述吊耳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三隔热板与所述第三冲击面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靠近所述第三隔热板的一端侧设有保护螺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和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之间拼接覆盖所述凹槽的底面,其中,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拼接覆盖所述第一冲击面,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拼接覆盖所述第二冲击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第一隔热板和所述第二隔热板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之间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之间的拼接边均为互相交错重叠形成檐口结构,其中,所述檐口结构的拼接边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凹槽的顶面沿所述熔炼炉排渣口的渣流方向呈向下倾斜。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将操作平台梁的凹槽的底面划分为第一冲击面和第二冲击面,第一冲击面为正对排渣口的区域,也是受炉渣的热辐射和冲击最恶劣的区域,在第一冲击面上采用带浇注层的第一隔热板,可有效减轻炉渣的冲蚀现象并有效隔热,对于操作平台梁的凹槽底面的非对应排渣口区域,采用第二隔热板进行隔热防护,对于凹槽的侧面和顶面,采用第三隔热板进行隔热防护,实现对操作平台梁的全方位隔热保护,达到操作平台安全、不易变形的技术效果;
(2)本实用新型设置的第一隔热板设有矛爪和框架,矛爪一端固定在第一隔热板上,另一端呈矛爪型,可和浇注层浇注呈一体,增强浇注层和第一隔热板之间的连接,同时,用框架固定浇注层,使浇注层更加牢固且不易变形,达到了耐冲蚀的技术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均通过吊耳悬挂在凹槽的底面上,此处设计,考虑到操作人员安装拆卸便利性和该两类隔热板因长期受到炉渣的直接影响需要定期维护,所以采用吊耳悬挂的设计,可方便安装拆卸和吊装,以方便定期维护,坏的隔热板直接拆卸更换即可,也可快速拆卸下来进行维修,达到易维护,节约成本的技术效果;
(4)本实用新型的操作平台梁的凹槽的侧面和顶面为第三冲击面,相比第一和第二冲击面,第三冲击面受到炉渣的影响要更小,由此第三隔热板的定期维护的频率会比第一和第二隔热板的定期维护的频率要低很多,故第三隔热板采用螺栓固定于第三冲击面,且设有保护螺塞对螺栓进行保护,对薄弱环节进一步保护,达到节约成本的技术效果;
(5)本实用新型将第一冲击面和第二冲击面进行分割,小型化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采用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拼接的形式覆盖操作平台梁的凹槽底面,以减轻每一片隔热板的重量,从而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维护;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之间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之间的拼接边均为互相交错重叠形成檐口结构,且拼接边之间存在间隙,檐口结构可方便隔热板和隔热板之间拼接对位,同时交错重叠可延长热辐射在拼接边处的传播路径,减轻对操作平台梁的损害,拼接边的间隙可防止隔热板本身的热膨胀造成的隔热板之间的挤压损害,达到了易安装、隔热防护效果好的技术效果;
(7)本实用新型的凹槽的顶面沿排渣口的渣流方向呈向下倾斜,对于凹槽侧面接触的炉渣,减少接触的阻力,达到防积渣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第一隔热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第二隔热板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排渣口;20:操作平台梁;21:第一冲击面;22:第二冲击面;23:第三冲击面;30:第一隔热板;31:浇注层;32:矛爪;33:第一吊耳;40:第二隔热板;41:第二吊耳;50:第三隔热板;51:紧固件;52:保护螺塞;60:檐口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实施例1
参看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包括:
操作平台梁20,操作平台梁20设有凹槽;第一隔热板30,设于操作平台梁20的第一冲击面21,用于保护第一冲击面21,其中,第一隔热板30的顶面喷涂浇注料形成浇注层31,浇注层31用于增强第一隔热板30的耐热耐冲击性;第二隔热板40,设于操作平台梁20的第二冲击面22,用于保护第二冲击面22;第三隔热板50,设于操作平台梁20的第三冲击面23,用于保护第三冲击面23;其中,第一冲击面21为凹槽的底面的正对排渣口的区域,第二冲击面22为凹槽的底面的非正对排渣口的区域,第三冲击面23为凹槽的侧面和顶面。
参看图1,熔炼炉排渣口10位于操作平台的凹槽内,熔渣从上往下倾倒:中间的操作平台梁受高温热辐射及渣流冲击最严重,即第一冲击面21;其次,凹槽的底面的两侧受到熔渣的高温热辐射及渣流冲击,即第二冲击面22;最后,凹槽的侧面和顶面受到熔渣的高温热辐射及渣流冲击,即第三冲击面23。
具体地,操作平台梁20在本实施例中为H型钢,其特有的H形状结构形成凹槽结构。同样地,操作平台梁20也可为开有凹槽的合金、弥散强化合金、难熔合金、陶瓷材料等等。
具体地,第一隔热板30、第二隔热板40和第三隔热板50在本实施例中均为铸铁板,铸铁板材质选用HTRCr2,铸件不应存在裂纹、缩孔等铸造缺陷。同样地,上述三者也可以为真空隔热板、陶瓷纤维、轻质高铝砖等等。具体地,浇注料可为高铝浇注料、陶瓷纤维浇注料等等。
本实施例设置将操作平台梁20的凹槽的底面划分为第一冲击面21和第二冲击面22,第一冲击面21为正对排渣口的区域,也是受炉渣的热辐射和冲击最恶劣的区域,在第一冲击面21上采用带浇注层31的第一隔热板30,可有效减轻炉渣的冲蚀现象并有效隔热,对于操作平台梁20的凹槽底面的非对应排渣口区域,采用第二隔热板40进行隔热防护,对于凹槽的侧面和顶面,采用第三隔热板50进行隔热防护,实现对操作平台梁20的全方位隔热保护,达到操作平台安全、不易变形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2
参看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实施例1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参看图4,第一隔热板30的顶面固设矛爪32和框架,矛爪32用于增强浇注层31和第一隔热板30的连接,框架用于固定浇注层31。
具体地,第一隔热板30的顶面固设矛爪32和框架,并在第一隔热板30的顶面的框架内喷涂浇注料,浇注料浸没矛爪32,定型固定后形成浇注层31。由于本实施的第一隔热板30正对排渣口,高温的炉渣直接冲击第一隔热板30,其对浇注层31的抗冲击性具有一定的要求,故本实施例设定矛爪32和框架来增强浇注层31和第一隔热板30的连接,固定浇注层31。
本实施例设置的第一隔热板30设有矛爪32和框架,矛爪32一端固定在第一隔热板30上,另一端呈矛爪32型,可和浇注层31浇注呈一体,增强浇注层31和第一隔热板30之间的连接,同时,用框架固定浇注层31,使浇注层31更加牢固且不易变形,达到了耐冲蚀的技术效果。
参看图4和图5,凹槽的底面设有吊耳卡槽,其中,第一隔热板30的底面固设有第一吊耳33,第一隔热板30通过第一吊耳33悬挂在第一冲击面21的吊耳卡槽,第二隔热板40的底面固设有第二吊耳41,第二隔热板40通过第二吊耳41悬挂在第二冲击面22的吊耳卡槽。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均采用吊耳悬挂的方式,相较于螺栓等紧固件51的安装,吊耳悬挂可快速便捷地安装在平面上,与凹槽底面设有的吊耳卡槽对位安装,即方便安装,同时在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拆卸过程中,第一吊耳33和第二吊耳41均可作为吊装的连接件。
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均通过吊耳悬挂在凹槽的底面上,此处设计,考虑到操作人员安装拆卸便利性和该两类隔热板因长期受到炉渣的直接影响需要定期维护,所以采用吊耳悬挂的设计,可方便安装拆卸和吊装,以方便定期维护,坏的隔热板直接拆卸更换即可,也可快速拆卸下来进行维修,达到易维护,节约成本的技术效果。
参看图3,第三隔热板50与第三冲击面23紧固件51连接,紧固件51靠近第三隔热板50的一端侧设有保护螺塞52。
具体地,紧固件51可以为螺栓、螺柱、螺钉、螺母等等,本实施例采用沉头螺栓进行第三隔热板50和第三冲击面23进行紧固连接。
本实施例的操作平台梁20的凹槽的侧面和顶面为第三冲击面23,相比第一和第二冲击面22,第三冲击面23受到炉渣的影响要更小,由此第三隔热板50的定期维护的频率会比第一和第二隔热板40的定期维护的频率要低很多,故第三隔热板50采用螺栓固定于第三冲击面23,且设有保护螺塞52对螺栓进行保护,对薄弱环节进一步保护,达到节约成本的技术效果。
参看图2,多块第一隔热板30和多块第二隔热板40之间拼接覆盖凹槽的底面,其中,多块第一隔热板30拼接覆盖第一冲击面21,多块第二隔热板40拼接覆盖第二冲击面22。
较优地,本实施例中将凹槽的底面划分为六个小块,其中,第一冲击面21对应两小块第一隔热板30,第二冲击面22对应四小块第二隔热板40,本实施例考虑到每一片隔热板的重量以及整体的隔热板的数量,为了方便操作人员的安装于拆卸,综合得出本实施例中的划分,显然,对于不同尺寸操作平台,该划分应根据实际的情况确定。
本实施例将第一冲击面21和第二冲击面22进行分割,小型化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采用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拼接的形式覆盖操作平台梁20的凹槽底面,以减轻每一片隔热板的重量,从而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维护。
参看图4和图5,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的拼接边、多块第一隔热板30之间的拼接边、多块第二隔热板40之间的拼接边均为互相交错重叠形成檐口结构60,其中,檐口结构60的拼接边之间存在间隙。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凹槽底面的六块隔热板,两两之间的拼接边互相交错重叠形成檐口结构60,并保留一定的间隙,其中,两块第一隔热板30之间,浇注层31保留一定的间隙。对于热辐射的传播路径,该檐口结构60的曲折传播路径延长了热辐射的传播路径,同时,也延长了炉渣的流动路径,抑制了炉渣从间隙中流入操作平台梁20。
本实施例的第一隔热板30和第二隔热板40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30之间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40之间的拼接边均为互相交错重叠形成檐口结构60,且拼接边之间存在间隙,檐口结构60可方便隔热板和隔热板之间拼接对位,同时交错重叠可延长热辐射在拼接边处的传播路径,减轻对操作平台梁20的损害,拼接边的间隙可防止隔热板本身的热膨胀造成的隔热板之间的挤压损害,达到了易安装、隔热防护效果好的技术效果。
参看图3,凹槽的顶面沿熔炼炉排渣口的渣流方向呈向下倾斜。本实施例的凹槽的顶面沿排渣口的渣流方向呈向下倾斜,对于凹槽侧面接触的炉渣,减少接触的阻力,达到防积渣的技术效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操作平台梁,所述操作平台梁设有凹槽;
第一隔热板,设于所述操作平台梁的第一冲击面,用于保护所述第一冲击面,其中,所述第一隔热板的顶面喷涂有浇注料以形成浇注层,所述浇注层用于增强所述第一隔热板的耐热耐冲击性;
第二隔热板,设于所述操作平台梁的第二冲击面,用于保护所述第二冲击面;
第三隔热板,设于所述操作平台梁的第三冲击面,用于保护所述第三冲击面;
其中,所述第一冲击面为所述凹槽的底面正对排渣口的区域,所述第二冲击面为所述凹槽的底面非正对排渣口的区域,所述第三冲击面为所述凹槽的侧面和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的顶面固设矛爪和框架,所述矛爪用于增强所述浇注层和所述第一隔热板的连接,所述框架用于固定所述浇注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底面设有吊耳卡槽,其中,所述第一隔热板的底面固设有第一吊耳,所述第一隔热板通过所述第一吊耳悬挂在所述第一冲击面的所述吊耳卡槽,所述第二隔热板的底面固设有第二吊耳,所述第二隔热板通过所述第二吊耳悬挂在所述第二冲击面的所述吊耳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隔热板与所述第三冲击面紧固件连接,所述紧固件靠近所述第三隔热板的一端侧设有保护螺塞。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和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之间拼接覆盖所述凹槽的底面,其中,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拼接覆盖所述第一冲击面,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拼接覆盖所述第二冲击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板和所述第二隔热板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一隔热板之间的拼接边、多块所述第二隔热板之间的拼接边均为互相交错重叠形成檐口结构,其中,所述檐口结构的拼接边之间存在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顶面沿所述熔炼炉排渣口的渣流方向呈向下倾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22705.XU CN209166112U (zh) | 2018-12-04 | 2018-12-04 |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022705.XU CN209166112U (zh) | 2018-12-04 | 2018-12-04 |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166112U true CN209166112U (zh) | 2019-07-26 |
Family
ID=67341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22705.XU Active CN209166112U (zh) | 2018-12-04 | 2018-12-04 |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166112U (zh) |
-
2018
- 2018-12-04 CN CN201822022705.XU patent/CN20916611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79803B (zh) | 冶金炉 | |
CN105209842B (zh) | 多层冷却面板和电弧炉 | |
WO2012134036A1 (ko) | 전기로용 지붕 | |
CN209166112U (zh) | 一种用于熔炼炉排渣口的操作平台 | |
CN201844696U (zh) | 一种水泥窑用篦式冷却机喉部预制件 | |
CN201867070U (zh) | 辊底式均热炉炉门水冷端墙 | |
JPH07331245A (ja) | コークス乾式消火設備の吸引帯柱部の補修方法及び吸引帯開口部の上部構造 | |
KR101766547B1 (ko) | 코크스 건식 소화설비 넥부 마모 방지장치 | |
CN212833608U (zh) | 一种干熄焦炉斜道区内衬快速修复结构 | |
CN205482362U (zh) | 一种不锈钢和耐火砖复合后挡墙 | |
CN218915919U (zh) | 一种保护火法炉窑盖板的耐热装置 | |
CN114410863A (zh) | 一种风口平台冷却装置和风口平台冷却方法 | |
CN206094934U (zh) | 一种炼钢电炉绝热沉降室 | |
CN220356974U (zh) | 一种面向建筑构件防火保护材料的多用途耐火性能试验装置 | |
CN208362436U (zh) | 烟化炉 | |
JPS602607A (ja) | 高炉炉壁補修方法 | |
JP4015409B2 (ja) | 廃棄物燃焼炉におけるクリンカ付着防止炉壁構造 | |
CN219401693U (zh) | 保温罩 | |
CN206352974U (zh) | 熔铝用保温炉 | |
JP2003165726A (ja) | ガラス溶融炉 | |
US20110088871A1 (en) | Cooling Element for Cooling the Fireproof Lining of a Metallurgical Furnace (AC,DC) | |
JPS6050106A (ja) | 高炉炉壁補修方法 | |
CN207280199U (zh) | 一种加装铜冷却水管的熔炼炉炉盖 | |
CN212426095U (zh) | 一种新组合快换型转炉挡渣板 | |
CN204999522U (zh) | 能够防辐射热的龙门吊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