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069958U - 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 Google Patents
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069958U CN209069958U CN201821213087.0U CN201821213087U CN209069958U CN 209069958 U CN209069958 U CN 209069958U CN 201821213087 U CN201821213087 U CN 201821213087U CN 209069958 U CN209069958 U CN 2090699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wheel
- encoder
- side plate
- synchronizing whe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其中,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包括转轴;和,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与所述转轴相间设置,所述编码器包括本体部以及伸出所述本体部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转轴和编码器的转动部的传动连接设置,将编码器的本体部设置在转轴的外部,从而使得编码器间接采集转轴的转速,使得编码器的安装调整大为简化,降低了同轴性的要求,降低了加工与安装的难度,且避免编码器在偏心的作用下损坏,更为有效地采集数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码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背景技术
通过车轮转动进行移动的装置,需要检测车轮的转动量来检测整个装置的移动距离,例如对于横移车的检测。现有技术中多采用编码器安装到车轮的转轴上,以通过编码器采集车轮转动的信号。将编码器安装至车轮上,若编码器的转动轴线与车轮的转动轴线偏差(即非共轴),编码器长时间运行在偏心状态下,数据采集会产生误差,而且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旋转量检测装置,旨在解决编码器安装于转轴上容易损坏和产生误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转量检测装置,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用于带动横移车移动,设于所述横移车的车架上;和,
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与所述转轴相间设置,所述编码器设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编码器包括本体部以及伸出所述本体部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
所述第一同步轮与所述转动部固定连接,以与所述转动部同步转动;
所述第二同步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以与所述转轴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传动连接,使得转动部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同步轮设有沿其轴向的第一安装孔,以及沿其径向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
所述第一同步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设于所述转动部,所述第一同步轮于所述第一螺纹孔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转动部,以与所述转动部固定。
可选地,所述转动部的周面设有沿转动部轴向延伸的第一缺口平面,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一缺口平面相抵。
可选地,所述转轴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同步轮轴,所述同步轮轴的直径小于所述转轴;
所述第二同步轮设有沿其轴向的第二安装孔,以及沿其径向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
所述第二同步轮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所述第二同步轮于所述第二螺纹孔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同步轮轴,其通过所述同步轮轴与所述转轴固定。
可选地,所述同步轮轴的周面设有沿同步轮轴轴向延伸的第二缺口平面,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缺口平面相抵。
可选地,所述同步轮轴包括嵌入段和露出段;所述同步轮轴的嵌入段的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同步轮轴的露出段的周面设有沿同步轮轴轴向的第二缺口平面;
所述转轴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有内螺纹,所述同步轮轴的嵌入段与所述安装孔螺纹结合且通过胶黏剂粘接;所述第二同步轮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的露出段,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缺口平面相抵。
可选地,还包括传动带或传动链条,所述传动带或传动链条绕设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条实现传动;
和/或,所述第一同步轮的周面和/或所述第二同步轮的周面形成有突齿。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横移车,所述横移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
可选地,所述横移车还包括:
车架,所述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
车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车轮并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及,
安装支架,所述编码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端连接的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编码器的转动部贯穿所述底板。
可选地,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设有螺孔,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螺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于所述螺孔中设置贯穿所述通孔的螺栓,以固定于所述底板。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分别形成折边,所述第一侧板的折边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折边分别设有条状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于所述条状孔中设置贯穿所述条状孔的螺栓,该螺栓与所述车架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转轴和编码器的转动部的传动连接设置,将编码器的本体部设置在转轴的外部,从而使得编码器间接采集转轴的转速,使得编码器的安装调整大为简化,降低了同轴性的要求,降低了加工与安装的难度,且避免编码器在偏心的作用下损坏,更为有效地采集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横移车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横移车局部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3为图2虚线所示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一同步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第二同步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同步轮轴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编码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安装支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 | 横移车 | 510 | 第二安装孔 |
11 | 车架 | 520 | 第二螺纹孔 |
12 | 车轮 | 530 | 突齿 |
100 | 转轴 | 600 | 同步轮轴 |
200 | 编码器 | 610 | 嵌入段 |
210 | 本体部 | 620 | 露出段 |
211 | 接线端 | 621 | 第二缺口平面 |
212 | 螺孔 | 700 | 安装支架 |
220 | 转动部 | 701 | 条状孔 |
221 | 第一缺口平面 | 710 | 第一侧板 |
300 | 传动带/传动链条 | 711 | 折边 |
400 | 第一同步轮 | 720 | 第二侧板 |
410 | 第一安装孔 | 721 | 折边 |
420 | 第一螺纹孔 | 730 | 底板 |
430 | 突齿 | 731 | 通孔 |
500 | 第二同步轮 | N/A | N/A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旋转量检测装置。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包括:
转轴100,所述转轴100用于带动横移车1移动,设于所述横移车1的车架11上;和,
编码器200,所述编码器200与所述转轴100相间设置,所述编码器200设于所述车架11上,所述编码器200包括本体部210以及伸出所述本体部210的转动部220,所述转动部220与所述转轴100传动连接。
该旋转量检测装置为对转轴100的旋转量进行检测,本实施例以横移车1 为例子进行说明。
横移车1应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搬运,通常使用两台横移车1组成横移车组对预制混凝土构件进行搬运,具体为模台放置到横移车组上,横移车组共同支撑模台,预制混凝土构件放置到模台上。因为两个横移车1组成一组,以此必须要保证两个横移车1的同步性,此时需要利用到旋转量检测装置。
该转轴100即为带动车轮12转动从而带动横移车1移动的轴,通过检测其旋转量,通过编码器200采集信号,即可获知横移车1的位移量,从而保证两个横移车1的同步。
具体为,编码器200的本体部210固定于横移车1的车架11上,转动部220 与转轴100传动连接,转轴100旋转带动车轮12转动,同时带动编码器200的转动部220转动。编码器的本体部210通过接线端211将信号传输至相应的控制器中进行处理,如此获知转轴100的转速/横移车1的位移,从而确保两个横移车1 的同步。
由于编码器200和转轴100是分开设置在横移车的车架11上,两者传动连接,这里的传动连接可以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进行传动,从而编码器200 间接采集到转轴100的转速,确保两个横移车1的同步,避免编码器200安装于转轴100上由于偏心造成的损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
所述第一同步轮400与所述转动部220固定连接,以与所述转动部220 同步转动;
所述第二同步轮500与所述转轴100固定连接,以与所述转轴100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同步轮400和所述第二同步轮500传动连接,使得转动部220与所述转轴100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轮400与所述转动部22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可以为螺栓连接、胶黏剂粘接固定、卡接固定等连接方式。所述第二同步轮500与所述转轴100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可以为螺栓连接、胶黏剂粘接固定、卡接固定等连接方式。由于编码器200的转动部220较小,转轴100 较大,两者传动连接较为不便,通过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的设置,转轴100带动第二同步轮500同步转动,第二同步轮500带动第一同步轮400同步转动,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之间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传动,通过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的配合,使得转轴100和转动部220 更易于实现传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同步轮400设有沿其轴向的第一安装孔410,以及沿其径向的第一螺纹孔420,所述第一螺纹孔420与所述第一安装孔410连通;
所述第一同步轮400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410套设于所述转动部220,所述第一同步轮400于所述第一螺纹孔420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转动部220,以与所述转动部220固定。
转轴100和转动部220之间传动连接是通过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的传动连接实现的,因此第一同步轮400与转动部220的同步转动较为关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轮400通过第一安装孔410套设于转动部220,再以径向的螺栓压紧转动部220,以此将第一同步轮400和转动部220固定。在第一同步轮400和转动部220转动时,由于有径向的螺栓压紧转动部220,两者不容易发生相对滑动,有效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转动部220的周面设有沿转动部轴向延伸的第一缺口平面221,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420的螺栓与所述第一缺口平面221相抵。在本实施例中,在螺栓贯穿第一螺纹孔420压紧转动部220时,螺栓的末端与第一缺口平面221相抵,螺栓的末端不仅仅压紧转动部220,其与第一缺口平面221的相抵相当于两者相互限位,进一步地提高了压紧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转轴100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同步轮轴600,所述同步轮轴600的直径小于所述转轴100;
所述第二同步轮500设有沿其轴向的第二安装孔510,以及沿其径向的第二螺纹孔520,所述第二螺纹孔520与所述第二安装孔510连通;
所述第二同步轮500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510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600,所述第二同步轮500于所述第二螺纹孔520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同步轮轴600,其通过所述同步轮轴600与所述转轴100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在转轴100的端面的中心设置同步轮轴600,该同步轮轴 600的直径小于所述转轴100,使得第二同步轮500更易于安装。所述同步轮轴 600与转轴100的连接可采用粘接、螺纹连接或其他方式。
所述第二同步轮500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510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600,所述第二同步轮500于所述第二螺纹孔520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同步轮轴600,以与所述转轴100固定。
转轴100和转动部220之间传动连接是通过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 500的传动连接实现的,因此第二同步轮500与同步轮轴600的同步转动较为关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同步轮500通过第一安装孔510套设于同步轮轴600,再以径向的螺栓压紧同步轮轴600,以此将第二同步轮500和同步轮轴600固定。在第二同步轮500和同步轮轴600转动时,由于有径向的螺栓压紧同步轮轴600,两者不容易发生相对滑动,有效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同步轮轴600的周面设有沿同步轮轴轴向延伸的第二缺口平面621,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520的螺栓与所述第二缺口平面621相抵。在本实施例中,在螺栓贯穿第二螺纹孔520压紧同步轮轴600时,螺栓的末端与第二缺口平面621相抵,螺栓的末端不仅仅压紧同步轮轴600,其与第二缺口平面621的相抵相当于两者相互限位,进一步地提高了压紧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同步轮轴600包括嵌入段610和露出段620;所述同步轮轴的嵌入段610的周面设有外螺纹(图中未示出外螺纹),所述同步轮轴的露出段620的周面设有沿同步轮轴轴向的第二缺口平面621。
所述转轴100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安装孔设有内螺纹,所述同步轮轴的嵌入段610与所述安装孔螺纹结合且通过胶黏剂粘接;所述第二同步轮500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的露出段620,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520的螺栓与所述第二缺口平面621相抵。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同步轮轴600的嵌入段610设置外螺纹,而在转轴 100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孔,使得同步轮轴600与转轴100的连接更简便,而且两者的结合处还通过胶黏剂粘接,该胶黏剂可以为结构胶或其他粘接性能较强的胶黏剂,防止同步轮轴600在转动过程中于转轴100的脱出,保证运行的平稳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还包括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所述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绕设所述第一同步轮400和所述第二同步轮500,所述第一同步轮400和所述第二同步轮500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实现传动;
和/或,所述第一同步轮400的周面和/或所述第二同步轮500的周面形成有突齿430、5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之间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实现传动,只需要将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绕设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即可,结构简单且运行稳定。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的大小(直径)可以一致或不一致,在第一同步轮400和第二同步轮500的大小(直径)不一致时,则需要将检测到的数据进行相应比例的换算。
所述第一同步轮40的周面和/或所述第二同步轮500的周面形成有突齿 430、530,该突齿430、530的存在使得第一同步轮400和/或第二同步轮500与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的接触摩擦力大大提高,防止出现打滑。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横移车1,所述横移车1包括如上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
本实施例的横移车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横移车1还包括:
车架11,所述转轴100与所述车架11转动连接;
车轮12,所述转轴11贯穿所述车轮12并与所述车轮12固定连接;
安装支架700,所述编码器200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700,所述安装支架700 固定于所述车架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100与所述车架11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该转轴100带动车轮12滚动,该转轴100可以通过轴承等与所述车架11转动连接,该转轴100与所述车轮12之间可以通过键连接实现固定或直接焊接固定。编码器200固定于安装支架700上,安装支架700固定于车架11上,从而有效检测出转轴100的转速。当横移车1组成横移车组时,可以有效确保两个横移车1的同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安装支架7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 710和第二侧板720,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710的外端和所述第二侧板720 的外端连接的底板730,所述第一侧板710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720的内端与所述车架11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210固定于所述底板730,所述编码器的转动部220贯穿所述底板73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710、第二侧板720和底板730组成U型结构,该编码器200安装于底板730上,在编码器200出现故障时,方便对编码器200 进行维修。所述第一侧板710和第二侧板720与底板730的连接可以为一体成型、可以为粘接、可以为熔接,本实施例不做限定。所述第一侧板710和第二侧板720的连接可以通过粘接、熔接或螺栓固定连接的方式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编码器200的本体部210设有螺孔212,所述底板730 设有与所述螺孔212相对应的通孔731,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210于所述螺孔中设置贯穿所述通孔的螺栓,以固定于所述底板730。在本实施例中,将编码器 200通过螺纹紧固的形式固定于底板730上,当编码器出现故障时,方便拆除编码器以维修或更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710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720的内端分别形成折边711、721,所述第一侧板的折边711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折边721分别设有条状孔701;所述第一侧板710和所述第二侧板720分别于所述条状孔701 中设置贯穿所述条状孔的螺栓,该螺栓与所述车架11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安装支架700固定于所述车架11。
在本实施例中,条状孔701可以为腰圆孔,该条状孔701通过螺栓将第一侧板710和第二侧板720固定于车架11,也即车架11相应的部位设置相对应的螺孔。该条状孔701可以调节安装支架700相对于转轴100的距离,即调节编码器200相对于转轴100的距离,从而调节传动带或传动链条300的张紧度,保证同步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量检测装置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用于带动横移车移动,设于所述横移车的车架上;和,
编码器,所述编码器与所述转轴相间设置,所述编码器设于所述车架上,所述编码器包括本体部以及伸出所述本体部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同步轮和第二同步轮;
所述第一同步轮与所述转动部固定连接,以与所述转动部同步转动;
所述第二同步轮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以与所述转轴同步转动;
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传动连接,使得转动部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轮设有沿其轴向的第一安装孔,以及沿其径向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
所述第一同步轮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设于所述转动部,所述第一同步轮于所述第一螺纹孔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转动部,以与所述转动部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部的周面设有沿转动部轴向延伸的第一缺口平面,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一缺口平面相抵。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同步轮轴,所述同步轮轴的直径小于所述转轴;
所述第二同步轮设有沿其轴向的第二安装孔,以及沿其径向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
所述第二同步轮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所述第二同步轮于所述第二螺纹孔中设置螺栓紧固所述同步轮轴,其通过所述同步轮轴与所述转轴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轮轴的周面设有沿同步轮轴轴向延伸的第二缺口平面,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缺口平面相抵。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轮轴包括嵌入段和露出段;所述同步轮轴的嵌入段的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同步轮轴的露出段的周面设有沿同步轮轴轴向的第二缺口平面;
所述转轴的端面的中心设有向内凹陷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有内螺纹,所述同步轮轴的嵌入段与所述安装孔螺纹结合且通过胶黏剂粘接;所述第二同步轮套设于所述同步轮轴的露出段,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孔的螺栓与所述第二缺口平面相抵。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带或传动链条,所述传动带或传动链条绕设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和所述第二同步轮通过传动带或传动链条实现传动;
和/或,所述第一同步轮的周面和/或所述第二同步轮的周面形成有突齿。
9.一种横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车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量检测装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横移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车还包括:
车架,所述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
车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车轮并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及,
安装支架,所述编码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或,所述横移车还包括:
车架,所述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
车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车轮并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及,
安装支架,所述编码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端连接的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编码器的转动部贯穿所述底板;
或,所述横移车还包括:
车架,所述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
车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车轮并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及,
安装支架,所述编码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端连接的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编码器的转动部贯穿所述底板;
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设有螺孔,所述底板设有与所述螺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于所述螺孔中设置贯穿所述通孔的螺栓,以固定于所述底板;
或,所述横移车还包括:
车架,所述转轴与所述车架转动连接;
车轮,所述转轴贯穿所述车轮并与所述车轮固定连接;以及,
安装支架,所述编码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外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外端连接的底板,所述第一侧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编码器的本体部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编码器的转动部贯穿所述底板;
所述第一侧板的内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分别形成折边,所述第一侧板的折边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折边分别设有条状孔;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于所述条状孔中设置贯穿所述条状孔的螺栓,该螺栓与所述车架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13087.0U CN209069958U (zh) | 2018-07-28 | 2018-07-28 | 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13087.0U CN209069958U (zh) | 2018-07-28 | 2018-07-28 | 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069958U true CN209069958U (zh) | 2019-07-05 |
Family
ID=67089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13087.0U Active CN209069958U (zh) | 2018-07-28 | 2018-07-28 | 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06995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6716A (zh) * | 2019-07-29 | 2019-10-01 | 广东联城住工装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有轨运输车行程检测系统 |
CN110303132A (zh) * | 2019-07-18 | 2019-10-08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连铸机横移车复位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
CN112061181A (zh) * | 2020-09-28 | 2020-12-11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位置检测装置及运输车 |
-
2018
- 2018-07-28 CN CN201821213087.0U patent/CN20906995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03132A (zh) * | 2019-07-18 | 2019-10-08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连铸机横移车复位装置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
CN110296716A (zh) * | 2019-07-29 | 2019-10-01 | 广东联城住工装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有轨运输车行程检测系统 |
CN112061181A (zh) * | 2020-09-28 | 2020-12-11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位置检测装置及运输车 |
CN112061181B (zh) * | 2020-09-28 | 2022-06-03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位置检测装置及运输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069958U (zh) | 旋转量检测装置和横移车 | |
CN107238453A (zh) | 一种压力测量装置 | |
CN102211505B (zh) | 轮胎转速及近场噪声测量装置 | |
CN104176577B (zh) | 电梯轿厢绝对位置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 |
CN204043650U (zh) | 一种游隙检测机 | |
CN102840849B (zh) | 回转机构角度检测装置 | |
CN104309417A (zh) | 智能轮胎及其测试开发平台 | |
CN103692187B (zh) | 一种用于组装弯咀和泵体的自锁泵加工设备 | |
CN220500619U (zh) | 一种用于汽车视觉装置的电动折叠居中结构 | |
CN201564993U (zh) | “医用直线加速器”单轴承支撑机架旋转机构 | |
CN107284377A (zh) | 一种具有轮胎摩擦力自检功能的新能源汽车 | |
CN216512186U (zh) | 卷铜箔机构 | |
CN207166286U (zh) | 一种轮毂电机轴向安装固定装置 | |
CN204043880U (zh) | 一种振动检测机 | |
CN105041063A (zh) | 转舌锁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 |
CN203344930U (zh) | 一种新型电子制动踏板 | |
CN208385567U (zh) | 一种高速贴胶备胶模块 | |
CN106944968A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皮带安装的工装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1757643U (zh) | 水中升降舞台的深度测试仪 | |
CN113493146A (zh) | 卷铜箔机构 | |
CN207945252U (zh) | 快速拆装的机器人减速器 | |
CN209409456U (zh) | 扁绳手把合成装置及纸袋机 | |
CN201965101U (zh) | X射线实时成像中的小直径管件无动力辅助旋转装置 | |
CN201221561Y (zh) | 一种新型的汽车转向系角接触冲压球轴承 | |
CN205810751U (zh) | 一种x射线专用光管旋转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No. 3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No. 3 (Residence Declaration)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