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31431U -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931431U CN208931431U CN201821729157.8U CN201821729157U CN208931431U CN 208931431 U CN208931431 U CN 208931431U CN 201821729157 U CN201821729157 U CN 201821729157U CN 208931431 U CN208931431 U CN 20893143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verse slat
- subframe
- riser
- stiffening plate
- exten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包括横板和竖板,横板、竖板与汽车副车架上下板相连,竖板与横板垂直连接;横板为一体成型的对称件,横板包括底部和沿着底部两侧延伸的延伸部,底部和延伸部通过折弯部相连;底部和其中一侧延伸部上分别设有与发动机悬挂相连的通孔。本实用新型通过横板与竖板的配合连接以及横板的多处折弯设计,可以实现更好的贴合副车架上下板,因而可以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强度、耐久性能,同时在在横板上开设了通孔,提高了车架发动机悬置的动刚度;此外,本实用新型对横板进行局部翻边、局部开口处理,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副车架的轻量化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背景技术
汽车副车架是是承载车桥、车身以及支撑发动机的零部件,由于其为主要支撑件、振动部件,其自身耐久,强度,以及模态动刚度等往往不足,无法保证整车的寿命期间的正常运行以及异响等需求,因此其强度、刚度可靠性是副车架重要的分析指标。
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CN204506997U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后副车架下板的加强板,包括底部、上折边和下折边,底部设有冲压成弧面形凹陷的凹槽,凹槽底面的上部和下部各开有一个用于与副车架下板连接的通孔,上折边和下折边都向左弯折,其要保护的技术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后副车架下板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但是该方案并不能完全贴合副车架,因而无法很好的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贴合副车架,能够增强副车架刚度和发动机悬置点动刚度的副车架加强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包括横板和竖板,所述横板、所述竖板与汽车副车架上下板相连,所述竖板与所述横板垂直连接;所述横板为一体成型的对称件,所述横板包括底部和沿着所述底部两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底部和所述延伸部通过折弯部相连;所述底部和其中一侧所述延伸部上分别设有与发动机悬挂相连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横板的一侧具有若干处翻边,所述竖板的两侧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汽车副车架上下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包括至少一个折弯部。
进一步地,所述横板上的翻边与所述横板的夹角为90度,所述竖板上的两侧翻边与所述竖板的夹角为90度。
进一步地,所述翻边与所述汽车副车架上下板为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竖板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竖板与所述底部连接且所述竖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横板上具有若干个开口。
上述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横板与竖板的配合连接以及横板的多处折弯设计,可以实现更好的贴合副车架上下板,因而可以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强度、耐久性能,同时还能提高副车架自身模态、改善nvh性能;
2、本实用新型在横板上开设了通孔,提高了车架发动机悬置的动刚度;
3、本实用新型对横板进行局部翻边、局部开口处理,对竖板进行翻边处理,一方面可以增加受力面积、保证焊接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的刚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副车架的轻量化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X轴”“Y轴”“Z轴”“垂直”“平行”“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副车架加强板1,包括横板11和竖板12,横板11和竖板12与副车架上下板(图中未显示)连接,横板11和竖板12配合可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施例中,横板11和竖板12垂直连接,横板11为经过落料、冲孔、压弯之后一体成型的对称件,横板11包括底部111以及沿着底部111两侧延伸的延伸部112,底部111和延伸部112通过折弯部连接,为了进一步贴合副车架上下板,本实施例中,两侧的延伸部112还包括一个折弯部,此外,竖板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竖板12与横板11的底部111垂直连接并且两个竖板12是对称设置的。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刚度,还对加强板1做了翻边处理。具体的,在横板11的一侧设置了若干处翻边,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底部111的一侧设有翻边1111,延伸部112的一侧设有局部翻边1121,此外,竖板12的两侧都设置了翻边121。前述翻边(1111、1121、12)与底部111、延伸部112、竖板12的夹角都为90度,副车架上下板与前述的翻边进行焊接连接。通过翻边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连接强度、保证整体的刚度,另一方面可保证焊接工艺。同时,为了减轻副车架的重量,本实施例中横板11一侧设置了若干个开口,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了副车架的轻量化要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加强板1还具有提高车架发动机悬置的动刚度的作用。具体的,在横板11的底部111和其中一侧延伸部112上分别开设一个通孔13,通孔13与发动机悬置连接,可以使得加强板1直接承受悬置振动及受力,保证了悬置极端工况的受力以及动刚度性能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横板11与竖板12的配合连接以及横板11的多处折弯设计,可以更好的贴合副车架上下板,提高副车架的整体强度,同时,本实用新型对横板11进行局部翻边和开口处理、对竖板12进行翻边,进一步提高了副车架的刚度的同时还能满足副车架轻量化要求;此外,本实用新型在横板上开设了通孔13,提高了车架发动机悬置的动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板和竖板,所述横板、所述竖板与汽车副车架上下板相连,所述竖板与所述横板垂直连接;所述横板为一体成型的对称件,所述横板包括底部和沿着所述底部两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底部和所述延伸部通过折弯部相连;所述底部和其中一侧所述延伸部上分别设有与发动机悬挂相连的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的一侧具有若干处翻边,所述竖板的两侧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汽车副车架上下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至少一个折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上的翻边与所述横板的夹角为90度,所述竖板上的两侧翻边与所述竖板的夹角为90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与所述汽车副车架上下板为焊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竖板与所述底部连接且所述竖板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副车架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上具有若干个开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29157.8U CN208931431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729157.8U CN208931431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931431U true CN208931431U (zh) | 2019-06-04 |
Family
ID=66725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729157.8U Active CN208931431U (zh) | 2018-10-24 | 2018-10-24 |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931431U (zh) |
-
2018
- 2018-10-24 CN CN201821729157.8U patent/CN20893143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764764B2 (en) | Sub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ax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ubframe | |
CN109159819A (zh) | 新能源汽车轻型前副车架 | |
CN206734419U (zh) |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加强连接结构 | |
CN203358683U (zh) | 汽车副车架与纵梁安装点结构 | |
CN105365894A (zh) | 一种车身后部斜撑结构 | |
CN208931431U (zh) | 一种副车架加强板 | |
CN207416953U (zh) | 副车架结构 | |
CN208021558U (zh) | 白车身后地板抗扭及横向传力结构 | |
US9828029B2 (en) | Sub-frame for vehicle | |
CN205871716U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悬置支架及汽车 | |
CN204567769U (zh) | 一种支撑横梁结构及汽车 | |
CN207106147U (zh) | 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 |
CN203623283U (zh) | 桥壳和车辆 | |
CN106143615A (zh) | 一种搭接式宽度变化客车车架连接结构 | |
CN203358274U (zh) | 一种扭转横梁结构 | |
CN206086259U (zh) | 一种减震器支架及后扭梁总成 | |
CN205836962U (zh) | 一种仪表板横梁安装组件 | |
CN205417768U (zh) | 一种前副车架总成结构 | |
CN103738152B (zh) | 一种汽车用悬置安装点加强结构 | |
CN105711647B (zh) | 车体结构 | |
CN209141869U (zh) | 一种天窗加强框连接组件 | |
CN209719742U (zh) | 车辆轮罩内外板的搭接结构 | |
CN208559533U (zh) | 一种前隔板下安装板横梁组件 | |
CN208931426U (zh) | 后副车架侧纵梁 | |
CN203651895U (zh) | 副车架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