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882020U - 减震后轮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震后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882020U
CN208882020U CN201821172662.7U CN201821172662U CN208882020U CN 208882020 U CN208882020 U CN 208882020U CN 201821172662 U CN201821172662 U CN 201821172662U CN 208882020 U CN208882020 U CN 208882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damping
holding piece
mounting bracket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26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宗贵
刘建伟
蓝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Suy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Suy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Suy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Suy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26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882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882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882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减震后轮装置包括后轮安装支架、后轮组件、减震组件和挡水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后轮装置,通过设置后轮安装支架、后轮组件、减震组件和挡水组件,利用减震组件对后轮组件进行减震,延长后轮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挡水组件用于挡水。

Description

减震后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震后轮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形式,是一种简单的省力运动机械,早在三年前,滑板车已经传入我国,只不过当时价格太高,很少人对它产生兴趣。直到这阵子,它的价格猛然下降,加上产家们对它加紧疯狂推销,使它“人气大旺”,最重要的是玩滑板车必须有高度的悟性和胆量,这正符合想象力丰富,喜欢挑战的青少年们的口味,如今滑板车已成为青少年新一代的潮流运动产品,可见,它的魅力可不逊于滑板。滑板具有抗裂变、抗形变、耐高寒、非常耐磨等特点,加强铝合金支架及底座、不易断裂、滑板表面印有各色精美图案。滑板可靠身体扭动而前进,不需用脚推滑,可做各种花式变化动作,配合扭腰运动,可达到显著的瘦身效果,可增强个人的平衡能力的娱乐健身活动。
现有的滑板车,由于后轮没有设置有减震装置对后轮进行适当的减震,导致后轮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够对后轮进行适当减震,延长后轮使用寿命的减震后轮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减震后轮装置,包括后轮安装支架、后轮组件、减震组件和挡水组件,所述后轮安装支架设置于滑板车身上,所述后轮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挡水转动设置于滑板车身上,机械制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
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安装杆、固定块、减震杆、减震套筒、第一减震抵持片、第二减震抵持片和减震弹簧,所述安装杆的端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安装杆上,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减震安装槽,所述减震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减震杆的第一端滑动穿设所述减震套筒,并且所述减震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减震安装槽的内侧壁相螺接,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设置于所述减震套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设置于所述减震杆的第二端上,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套筒上,并且所述减震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连接,所述减震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连接;
所述挡水组件包括安装轴和后轮挡水盖,所述安装轴的端部转动设置于滑板车身上,所述后轮挡水盖设置于所述安装轴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挡水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制动条纹,每相邻两个所述制动条纹之间设置有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挡水盖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凸粒,每相邻两个所述凸粒之间设置有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连接杆和后轮,所述后轮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后轮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上设置有多个后轮凸纹,每相邻两个后轮凸纹之间设置有间隔。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上设置有第一缓冲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缓冲件为橡胶第一缓冲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上设置有第二缓冲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缓冲件为橡胶第二缓冲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和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均具有圆形的横截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后轮装置,通过设置后轮安装支架、后轮组件、减震组件和挡水组件,利用减震组件对后轮组件进行减震,延长后轮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挡水组件用于挡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滑板车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座椅折叠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座椅折叠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座椅折叠机构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减震后轮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折叠把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脚架支撑组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加速装置和车速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电动滑板车10包括滑板车身100、座椅折叠机构200、折叠减震机构300、车轮机构400、滑板车头机构500、折叠把手机构600、制动机构 700及电池驱动模组;所述座椅折叠机构20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折叠减震机构30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的第一端上;所述车轮机构400包括前轮装置410和减震后轮装置420,所述前轮装置410设置于所述折叠减震机构300上,所述减震后轮装置42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的第二端上;所述滑板车头机构500设置于所述折叠减震机构300上;所述折叠把手机构60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头机构500上;所述制动机构700包括制动开关710、电子制动装置和机械制动装置,制动开关710设置于所述折叠把手机构600上,所述电子制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前轮装置410上,所述机械制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减震后轮装置420上,所述制动开关710分别与所述电子制动装置和所述机械制动装置连接;所述电池驱动模组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内,并且所述电池驱动模组分别与所述前轮装置410、所述减震后轮装置420和所述电子制动装置电连接。如此,滑板车身100提供用户站立的空间;座椅折叠机构200用于提供用户坐的空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的行驶情况,选择站立或者坐的方式驾驶电动滑板车10,此外,座椅折叠机构200具备折叠的功能,在用户不需要使用电动滑板车10时,通过折叠的方式缩小电动滑板车10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以及电动滑板车10不会占用过多的公共面积;折叠减震机构300用对电动滑板车10进行折叠,缩小电动滑板车10的体积;车轮机构400用于支撑电动滑板车10,带动电动滑板车10移动;滑板车头机构500用于用户通过转动滑板车头机构500 控制电动滑板车10的行驶方向;折叠把手机构600用于给用户握持,操控电动滑板车10,此外,折叠把手机构600具备折叠功能,当用户不需要使用电动滑板车10时,可以通过折叠,缩小电动滑板车10的体积;制动机构700用于对车轮机构400进行制动,制动机构700包括电子制动和机械制动两种制动方式,制动效果佳;电池驱动模组用于输出电力给电动滑板车10,作为电动滑板车10 的动力来源。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机械制动装置包括碟刹片、机械制动驱动组件和机械制动块,所述碟刹片设置于所述减震后轮装置上,所述机械制动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减震后轮装置上,所述机械制动驱动组件与所述制动开关连接,所述机械制动块设置于所述机械制动驱动组件上,并且所述机械制动块与所述机械制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机械制动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机械制动块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碟刹片的方向移动。如此,当用户需要对电动滑板车进行制动时,用户按下制动开关,制动开关与机械制动驱动组件通过第二制动连接线连接,机械制动驱动组件接收到制动启动信号后,驱动机械制动块往靠近碟刹片的方向移动,当机械制动块与碟刹片发生物理接触时,对电动滑板车完成制动工作,减速电动滑板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驱动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多个所述电池均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内,并且多个所述电池串联或者并联连接。如此,电池驱动模组包括多个电池,多个电池串联或者并联连接形成电池驱动模组,为电动滑板车10输出电压驱动电动滑板车10移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装置410包括前轮安装支架411、前轮组件412和前轮驱动组件,所述前轮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折叠减震机构上,所述前轮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前轮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前轮安装支架上,并且所述前轮驱动组件与所述前轮组件驱动连接,所述前轮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前轮组件转动。如此,前轮组件用于支撑电动滑板车,带动电动滑板车快速移动。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驱动组件为步进电机。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组件412包括前轮连接杆和前轮4121,所述前轮连接杆转动设置于所述前轮安装支架411上,并且所述前轮连接杆与所述前轮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前轮连接杆上。如此,前轮用于支撑电动滑板车10,带动电动滑板车10快速移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组件412还包括前轮挡水盖4122,所述前轮挡水盖设置于前轮安装支架上。如此,前轮挡水盖用挡水,防止路面的积水因前轮的转动而甩至用户的衣服上。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轮4121上设置有多个前轮凸纹,每相邻两个前轮凸纹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多个前轮凸纹的设置可以增加前轮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亦即增强前轮4121的抓地力,防止前轮4121打滑。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1,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滑板车10还包括滑板车灯装置800,所述滑板车灯装置80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头机构500上,所述滑板车灯装置800用于照明。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板车灯装置 800包括固定支架810和LED车灯820,所述固定支架设置于所述滑板车头机构上,所述LED车灯转动设置于所述固定支架上,所述LED车灯用于照明。如此,LED车灯可以节约电动滑板车的能耗;此外,当用户需要调整LED车灯的照明角度时,转动LED车灯即可。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图3和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折叠机构200包括第一座椅折叠装置210、第一升降装置220和第二座椅折叠装置 230,所述第一座椅折叠装置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座椅折叠装置上,所述第二座椅折叠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的第二端上;
所述第一座椅折叠装置210包括安装支架211、第一转动杆212、安装筒体 213、第二转动杆214、第一板勾215、第一限位弹簧216和限位杆217,所述安装支架211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安装支架211上开设有限位固定槽,所述安装支架211上设置有限位固定部2111,所述第一转动杆212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211上,所述安装筒体213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杆212上,所述安装筒体213上开设有嵌置槽2131,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20的第一端嵌置于所述嵌置槽2131内,所述安装筒体2131上设置有抵持部2132,所述抵持部 2132用于与所述限位固定部2111相抵持,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筒体上,所述第一板勾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限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并且所述第一限位弹簧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板勾相抵持,所述限位弹簧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安装筒体和第一升降装置连接,所述限位杆设置于所述转动块上,所述限位杆217的端部用于与所述限位固定槽的侧壁相抵持;
所述第二座椅折叠装置230包括承载支架231、第一旋转杆232、旋转块233、座椅234、第二旋转杆235、第二板勾236、第二限位弹簧237和卡接杆,所述承载支架231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20的第二端上,所述承载支架231上开设有收容槽2311,所述第一旋转杆转动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231上,所述旋转块233设置于所述第一旋转杆232上,所述座椅234设置于所述旋转块233 上,所述第二旋转杆235转动设置于所述承载支架231上,所述第二板勾236 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杆上,所述第二板勾236的第一端开设有卡接槽,所述第二限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旋转杆上,并且所述第二限位弹簧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板勾的第一端相抵持,所述第二限位弹簧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第二板勾的第二端相抵持,所述卡接杆设置于所述旋转块上,所述卡接杆用于与所述卡接槽的侧壁相抵持。
下面对座椅折叠机构200的具体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座椅折叠装置210,当用户需要折叠第一升降装置220以及设置在第一升降装置220的第二座椅折叠装置230时,用户握持第一板勾215,驱动第一板勾215往靠近滑板车身100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板勾215往靠近滑板车身100 的方向移动时,与限位固定槽的侧壁相抵持的限位杆217将不再与限位固定槽的侧壁相抵持,亦即限位杆217往远离限位固定槽的方向移动,限位杆217脱离限位固定槽,由于限位杆217脱离了限位固定槽,限位固定槽的侧壁不能再与限位杆217抵持,此时,用户可以转动嵌置在嵌置槽2131中的第一升降装置220转动,亦即用户转动第一升降装置220往靠近滑板车身100的方向移动,实现对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折叠,缩小电动滑板车10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且使得电动滑板车10不会过多占用面积;
当用户需要复位第一升降装置220时,用户再次转动第一升降装置220,亦即用户驱动第一升降装置220往远离滑板车身100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升降装置220即将复位为初始状态时,由于第一限位弹簧216的存在,第一限位弹簧 216的第一端在弹簧张力的作用下,再次与第一板勾215相抵持,亦即第一限位弹簧216驱动第一板勾215往靠近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方向移动,由于限位杆 217设置在第一板勾215上,当第一板勾215往靠近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方向移动时,设置在第一板勾215的限位杆217自动进入至限位固定槽中与限位固定槽的侧壁相抵持,由于第一限位弹簧216持续的张力作用下以及在没有外力的驱动作用下,使得限位杆217不会脱落限位固定槽,限位杆217稳定限制在限位固定槽中,又由于安装筒体213上设置有限位固定部2132,当第一升降装置 220复位为初始状态时,亦即第一升降装置220保持垂直于滑板车身100的初始状态,设置在安装筒体213上的限位固定部与设置在安装支架211上限位固定部2111相抵持,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第一升降装置220始终保持垂直于滑板车身100的初始状态。
第二座椅折叠装置230,当用户需要对座椅234进行折叠时,用户握持第二板勾236的第二端,用户驱动第二板勾236第二端往远离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方向移动,当第二板勾236第二端往远离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方向移动时,开设在第二板勾236上的卡接槽的侧壁不再与卡接杆相抵持,此时,用户可以转动座椅234,对座椅234向后折叠,亦即座椅234往靠近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方向移动,实现对座椅234的折叠;
当用户需要复位座椅234时,用户再次驱动第二板勾236第二端往远离第一升降装置220的方向移动,此时,用户可以再次转动座椅234,亦即用户可以复位座椅234到初始状态,当座椅234复位转动到初始位置处时,用户此时可以不再驱动第二板勾236,第二板勾236在第二限位弹簧237张力的作用下,第二板勾236自动复位为初始状态,亦即卡接杆再次与卡接槽的侧壁相抵持,稳定座椅234。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3,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勾215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一抵持部和第一握持部2151,所述第一转动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一握持部2151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所述第一抵持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弹簧216的第一端相抵持。如此,第一转动部用于转动;第一抵持部用于与所述第一限位弹簧216的第一端相抵持;第一握持部2151用于给用户握持,转动第一板勾215。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一握持部2151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抵持部和所述第一握持部2151为一体成型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增强第一板勾215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第一板勾215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握持部215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凸纹,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纹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多个第一凸纹用于增加用户与第一握持部2151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用户通过握持第一握持部转动第一板勾215。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勾236包括第二转动部、第二抵持部和第二握持部2361,所述第二转动部分别与所述第二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2361连接,所述卡接槽位于所述第二抵持部上,并且所述第二抵持部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弹簧237的第一端相抵持,所述第二握持部2361 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弹簧237相抵持。如此,第二转动部用于转动;第二抵持部用于与所述第二限位弹簧237相抵持;第二握持部2361用于给用户握持,转动第二板勾236。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2361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所述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抵持部和所述第二握持部2361为一体成型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增强第二板勾236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第二板勾236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握持部2361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凸纹,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纹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多个第二凸纹用于增加用户与第二握持部2361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用户通过握持第二握持部2361转动第二板勾236。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座椅234包括连接支架 2341和座包2342,所述连接支架设置于所述旋转块233上,所述座包设置于所述连接支架上。如此,座包用于提供用户坐的位置,用户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选择站立在滑板车身或者坐在座包上。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座包2342上开设有辅助散热孔。如此,由于在炎热的夏季,当用户长期坐在座包时,座包内部的温度会升高,导致用户在坐在座包上时,感觉到不适,因此,在座包上开设有辅助散热孔,辅助散热孔的开设可以增加座包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亦即增强热交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座包的整体温度,有效地防止了座包因温度过高而导致用户在坐在座包上感觉到不适,提高用户的体验。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2,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升降装置220包括第一伸缩杆221和第一偏心轮调整组件222,所述第一伸缩杆221的第一端嵌置于所述嵌置槽2131内,所述第二座椅折叠装置230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杆221 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一偏心轮调整组件222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杆上,所述第一偏心轮调整组件用于调整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伸缩长度。如此,由于用户的身高会因个人而有所差异,因此,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在第一伸缩杆221上设置有第一偏心轮调整组件222,第一偏心轮调整组件222为市面上常销售的偏心轮调整组件,其工作原理不再详细阐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用户可以通过第一偏心轮调整组件,调整第一伸缩杆的伸缩长度,亦即调整第二座椅折叠装置距离滑板车身100的距离,以匹配用户的实际身高。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震后轮装置 420包括后轮安装支架421、后轮组件422、减震组件423和挡水组件424,所述后轮安装支架421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后轮组件422转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421上,所述减震组件423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421 上,所述挡水组件214转动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机械制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421上;
所述减震组件423包括安装杆4231、固定块4232、减震杆4233、减震套筒 4234、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和减震弹簧4237,所述安装杆4231的端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421上,所述固定块4232设置于所述安装杆4231上,所述固定块4232上开设有减震安装槽,所述减震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减震杆4233的第一端滑动穿设所述减震套筒4234,并且所述减震杆4233的第一端与所述减震安装槽的内侧壁相螺接,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设置于所述减震套筒4234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 设置于所述减震杆4233的第二端上,所述减震弹簧4237套设于所述减震套筒 4234上,并且所述减震弹簧423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连接,所述减震弹簧423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连接;
所述挡水组件包括安装轴和后轮挡水盖4241,所述安装轴的端部转动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后轮挡水盖4241设置于所述安装轴上。
下面对减震后轮装置420的具体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当后轮组件422受到较大的振动时,减震杆4233因为受到振动往靠近减震套筒4234的方向移动时,当减震杆4233的端部与减震套筒4234发生抵持,设置在减震套筒4234的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会压缩减震弹簧4237,对后轮组件 422进行减震;同理,当减震杆4233因为受到振动往远离减震套筒4234的方向,减震杆4233带动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往靠近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的方向移动,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压缩减震弹簧4237,同样对后轮组件422进行减震,有效地防止了后轮组件422因受到过大的振动而损坏,进而导致用户在使用电动滑板车10时,引发相应的安全事故。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减震杆4233的端部与安装槽的内侧壁相螺接,亦即,减震杆4233的端部与设置在安装槽内侧壁上的内螺纹相螺接,用户可以通过转动减震杆4233,调整减震杆4233与安装槽的螺接深度,亦即用户可以通过转动减震杆4233,调整减震杆4233的减震幅度。当用户使用电动滑板车10行驶在较为颠婆的路段时,用户可以减小减震杆4233与安装槽的螺接深度,即增大减震杆4233的减震幅度,增大减震弹簧4237的被压缩深度;同理,当用户使用电动滑板车10行驶在较为平稳的路段时,用户可以增大减震杆4233与安装槽的螺接深度,即减小减震杆4233的减震幅度,减小减震弹簧4237的被压缩深度。用户可以结合实际的行驶路段进行灵活调整,以便达到减震组件423最佳的减震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更近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上设置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上设置有第二缓冲件。如此,在第一减震抵持片和第二减震抵持片压缩减震减震弹簧4237的过程中,为了防止第一减震抵持片长期与减震弹簧发生抵持以及第二减震抵持片长期与减震弹簧发生抵持而发生损耗,在第一减震抵持片上设置有第一缓冲件,第二减震抵持片上设置有第二缓冲件,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均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地防止第一减震抵持片和第二减震抵持片长期与减震弹簧长期压缩而损坏,进而导致降低减震效果。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均由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4235和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4236均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如此,圆形横截面的设计是为了便于更好的与减震弹簧抵持,增大第一减震抵持片和第二减震抵持片与减震弹簧4237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减震效果。
还需要说明的是,挡水组件424用于挡水,当用户使用电动滑板车10快速移动在路面上时,特别的,当用户遇到路面积水时,路上的积水因后轮的转动而将积水甩至空中,当电动滑板车10行驶速度越快,积水被甩的程度越厉害,积水极有可能会甩至用户的衣服上,弄脏用户的衣服,因此,为了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设置挡水组件424,后轮挡水盖4241用于阻挡路面积水因后轮的转动而甩至用户的衣服上;由于后轮挡水盖4241设置在安装轴上,用户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后轮挡水盖4241的阻挡角度,以便后轮挡水盖最佳的阻挡效果,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挡水盖424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制动条纹,每相邻两个所述制动条纹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当制动机构突然失去制动效果时,用户可以通过踩踏后轮挡水盖4241,将后轮挡水盖4241往靠近后轮组件422的方向移动,通过设置在后轮挡水盖4241的内侧壁上的多个制动条纹,对后轮组件422进行人工制动,有效地防止了当制动机构700无法工作而用户通过其他制动方式对电动滑板车10进行制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挡水盖424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凸粒,每相邻两个所述凸粒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多个凸粒的设置用于增强用户的脚与后轮挡水盖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因摩擦力不足用户的脚在踩踏后轮挡水盖时打滑而无法及时对电动滑板车10进行制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组件422包括后轮连接杆和后轮4221,所述后轮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后轮4221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杆上。如此,后轮用于转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后轮4221上设置有多个后轮凸纹,每相邻两个后轮凸纹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多个后轮凸纹用于增强后轮与行驶路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后轮因摩擦力不足而打滑。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叠把手机构600包括安装壳体610、把手安装轴620、握持把手630及折叠卡接组件640;所述安装壳体 61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头机构500上,所述安装壳体610上开设有引导槽和滑动孔;所述把手安装轴620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610上;所述握持把手630 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轴620上,所述握持把手630包括折叠转动块631和把手 632,所述折叠转动块631设置于所述把手安装轴620上,所述把手632设置于所述折叠转动块上,所述折叠转动块631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6311和第二卡接部6312;所述折叠卡接组件640包括卡接弹性件641、卡接件642、引导块和滑动件643,所述卡接弹性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体内,所述卡接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卡接件连接,所述卡接件用于卡接所述第一卡接部或者第二卡接部卡接,所述引导块设置于所述卡接件上,并且所述引导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引导槽内,所述滑动件设置于所述卡接件上,所述滑动件643滑动于所述滑动孔内,并且所述滑动件643的部分露置于所述滑动孔外。
下面对折叠把手机构600的具体工作原理进行详细阐述:
当用户需要对握持把手630折叠时,用户通过握持滑动件643,用户驱动滑动件往远离握持把手630的方向转动,当滑动件643移动时,卡接件642跟随滑动件643移动,卡接件642不再与折叠转动块的第一卡接部6311相卡接,用户此时可以转动把手632,亦即第二卡接部6312往靠近滑动件643的方向转动,当第二卡接部6312转动到预定卡接位置处时,用户松开滑动件643,滑动件在卡接弹性件弹力的作用下,驱动滑动件643往靠近第二卡接部6312的方向移动,进而带动卡接件643往靠近第二卡接部6312的方向移动,卡接件642与第二卡接部6312卡接,保证把手632处于折叠状态;当用户需要复位把手632时,再次驱动滑动件643往远离第二卡接部6312的方向移动,当卡接件642不再与第二卡接部6312卡接时,用户复位把手632,亦即第一卡接部6311往靠近滑动件 642的方向移动,当第一卡接部6311处于预定的卡接位置处时,用户松开滑动件643,在卡接弹性件641的作用下,滑动件643往靠近第一卡接部6311的方向移动,对第一卡接部6311卡接,保证把手632处于使用状态。用户通过折叠把手632,一方面可以方便用户携带电动滑板车10,一方面是缩小电动滑板车 10的占用面积。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弹性件641为弹簧。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壳体610上开设有引导槽,引导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引导槽开设以及引导块的设置,可以使得当用户驱动滑动件643在滑动孔内滑动时,滑动件643可以滑动的更加平稳、快速。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7,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叠卡接组件640还包括辅助转动件644,所述卡接件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辅助转动件644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且所述辅助转动件644相对所述卡接件642转动。如此,辅助转动件644的设置可以使得,在卡接件642脱离第一卡接部时,卡接件642可以移动的更加平稳和快速,亦即脱离速率更快,便于用户驱动滑动件643滑动。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转动件642具有圆形的横截面。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7,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握持把手630还包括把手套筒633,所述把手套筒套设于所述把手上。如此,把手套筒633用于给用户握持,便于用户操控电动滑板车。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套筒上设置有多个握持条纹,每相邻两个所述握持条纹之间设置有间隔。如此,多个握持条纹的设置可以增强把手套筒与用户的手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因为抓取力不足而导致用户在握持不稳把手套筒。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7,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件643包括连接部和捏持部6431,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卡接件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与所述捏持部连接,并且所述连接部滑动于所述滑动孔内,所述捏持部露置于所述滑动孔外。如此,捏持部用户给用户握持,从而抓取滑动件。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捏持部一体成型结构。如此,一体成型结构的设计可以增强滑动件的整体机械强度,延长滑动件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安装轴620具有圆形的横截面;所述滑动孔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滑板车10还包括脚架支撑组件900,所述脚架支撑组件90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脚架支撑组件900包括安装面板910和支撑脚920,所述安装面板设置于所述滑板车身100上,所述支撑脚920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面板910上。如此,当用户需要将电动滑板车暂停在路边时,用户转动支撑脚,亦即用户驱动支撑脚往靠近路面的方向转动,支撑脚对电动滑板车起到支撑的作用。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8,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脚架支撑组件900还包括缓冲垫,所述缓冲垫设置于所述支撑脚的端部。如此,由于支撑脚要长期支撑起整个电动滑板车的重量,因此,为了防止支撑脚损坏,延长支撑脚的使用寿命,在支撑脚的端部设置有缓冲垫,缓冲垫起到缓冲的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支撑脚因长期承受电动滑板车的重量而损坏。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9,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动滑板车10还包括加速装置1000和车速显示装置2000,所述加速装置1000设置于所述滑板车头机构500上,所述加速装置1000用于对电动滑板车10加速,所述车速显示装置2000设置于所述加速装置1000,所述车速显示装置1100用于向用户显示当前电动滑板车10车速。加速装置1000用于对电动滑板车10进行加速,提高电动滑板的行驶速度;车速显示装置2000用于获取电动滑板车10的行驶速度,便于用户实时获知,根据实际的行驶情况对电动滑板车的车速进行灵活调整。车速显示装置为市面上常销售的车速显示装置,其工作原理不再详细阐述,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9,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加速装置1000包括外壳1100、加速器和驱动开关1200,所述外壳设置于所述滑板车头机构上,所述加速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且所述加速器与所述电池驱动模组电连接,所述驱动开关转动设置于所述外壳上,并且所述驱动开关与所述加速器电连接。如此,当用户需要提高电动滑板车的速度时,用户启动驱动开关,驱动开关输出信号至加速器中,加速器接受到信号后,加大电池驱动模组的电力输出,以此来提高电动滑板车的行驶速度。
进一步地,请再次参阅图9,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车速显示装置2000上设置有显示屏2100。如此,显示屏用于显示电动滑板车的车速。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屏为LED显示屏。LED显示屏可以节约电动滑板车的能耗,使得车速显示装置不会过多占用电池驱动模组的电力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后轮装置,通过设置后轮安装支架、后轮组件、减震组件和挡水组件,利用减震组件对后轮组件进行减震,延长后轮组件的使用寿命;此外,挡水组件用于挡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安装支架、后轮组件、减震组件和挡水组件,所述后轮安装支架设置于滑板车身上,所述后轮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减震组件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挡水转动设置于滑板车身上,机械制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
所述减震组件包括安装杆、固定块、减震杆、减震套筒、第一减震抵持片、第二减震抵持片和减震弹簧,所述安装杆的端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安装杆上,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减震安装槽,所述减震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减震杆的第一端滑动穿设所述减震套筒,并且所述减震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减震安装槽的内侧壁相螺接,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设置于所述减震套筒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设置于所述减震杆的第二端上,所述减震弹簧套设于所述减震套筒上,并且所述减震弹簧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连接,所述减震弹簧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连接;
所述挡水组件包括安装轴和后轮挡水盖,所述安装轴的端部转动设置于滑板车身上,所述后轮挡水盖设置于所述安装轴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挡水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制动条纹,每相邻两个所述制动条纹之间设置有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挡水盖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凸粒,每相邻两个所述凸粒之间设置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件包括后轮连接杆和后轮,所述后轮连接杆的端部转动设置于所述后轮安装支架上,所述后轮设置于所述后轮连接杆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上设置有多个后轮凸纹,每相邻两个后轮凸纹之间设置有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上设置有第一缓冲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为橡胶第一缓冲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上设置有第二缓冲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件为橡胶第二缓冲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后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抵持片和所述第二减震抵持片均具有圆形的横截面。
CN201821172662.7U 2018-07-23 2018-07-23 减震后轮装置 Active CN208882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2662.7U CN208882020U (zh) 2018-07-23 2018-07-23 减震后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2662.7U CN208882020U (zh) 2018-07-23 2018-07-23 减震后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882020U true CN208882020U (zh) 2019-05-21

Family

ID=66507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2662.7U Active CN208882020U (zh) 2018-07-23 2018-07-23 减震后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88202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7017A (zh) * 2021-09-22 2021-11-26 惠州市畅行未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CN113978594A (zh) * 2020-07-27 2022-01-28 金华斯彼德微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滑板车用稳定效果好的车底板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8594A (zh) * 2020-07-27 2022-01-28 金华斯彼德微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滑板车用稳定效果好的车底板结构
CN113697017A (zh) * 2021-09-22 2021-11-26 惠州市畅行未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性能好的滑板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74223A (zh) 电动滑板车
CN208882020U (zh) 减震后轮装置
US994433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 collapsible electric scooter
CN208882011U (zh) 电动滑板车
CN203142913U (zh) 双体车
CN208882010U (zh) 座椅折叠机构以及电动滑板车
CN208530781U (zh) 一种带减震装置的电动滑板车
CN205952133U (zh) 一种多功能摩托车座垫
CN109018153A (zh) 一种减振装置及滑板车
CN209938800U (zh) 一种电动车座椅调节结构
CN106621293A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
CN208264468U (zh) 折叠减震机构
CN209286662U (zh) 一种可升降的玩具车
CN209581719U (zh) 一种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新型电动自行车
CN208007179U (zh) 多功能脚踏摇摆车
CN214875323U (zh) 具有倾斜脚踏结构的电动摩托车
CN209617360U (zh) 一种折叠式两用电动滑板车
CN208813416U (zh) 一种兼具骑行与站立模式的两用平衡车
CN208264470U (zh) 电动助力滑板车
CN208264469U (zh) 折叠把手机构
CN201862204U (zh) 一种立式健身车
CN101862531A (zh) 轮滑式微型电动车
CN215706488U (zh) 一种电机生产用机壳转运装置
CN213473426U (zh) 一种电动滑板车转向机构
CN2471363Y (zh) 重力式健身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