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27079U -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27079U
CN208727079U CN201821200018.6U CN201821200018U CN208727079U CN 208727079 U CN208727079 U CN 208727079U CN 201821200018 U CN201821200018 U CN 201821200018U CN 208727079 U CN208727079 U CN 208727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ing unit
filter screen
type
spray equipmen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000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紫佩
王科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e Meiru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e Meiru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e Meiru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e Meirui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000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27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27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27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沿该壳体的轴向依次的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壳体包括出气口、进气口和出水口;第一处理单元包括: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上格栅和下格栅,支承和固定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以及下喷淋装置,朝向下格栅布置,向过滤网定时喷淋以清洗过滤网;并且,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纤维除雾器;隔板,固定于壳体的内壁上以支承多个纤维除雾器,并密封多个纤维除雾器与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间;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邻近纤维除雾器设置,使其喷头位于纤维除雾器的封闭端的内侧,以向纤维除雾器定时喷淋液体。本实用新型的气雾处理装置制造方便,能良好地去除污染气体中大量的微米级污染颗粒、酸雾和气溶胶。

Description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尤其涉及微米级工业气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环保形势严峻,国内石化、化工、焦化、钢铁及金属冶炼、火力发电等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这些工业废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尤其是微米级的污染颗粒物、酸雾、气溶胶更是难以去除。目前使用的气体过滤技术处理效果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气体处理的标准。
在大气排放方面国家的排放要求日益严格,国内涉及硫酸使用、回收的企业,例如石化、化工企业目前使用的脱硫除酸雾装置技术陈旧,普遍存在着排放的酸雾不达标,甚至是存在着严重白烟排放的情况。目前,一般情况是先采用脱硫处理,所用的装置是湿法硫酸尾气碱法脱硫装置,其主要作用是脱硫、处理尾气,脱硫处理的特点是为前期处理,其处理后的尾气远远达不到排放的标准,需要做进一步处理以过滤酸雾。
然而,目前采用的除硫酸雾或酸雾的方法为湿式电除尘器,湿式电除尘器存在如下缺点:1、设备费用较高;2、容易被酸雾腐蚀;3、用电较多,非节能产品;4、除酸雾的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国家排放的严格标准。
此外,还有其它方式工作的除酸雾装置或系统,这些工作方式包括集气管的方式、液体吸收方式或喷淋与填料层相结合的方式。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07671059A公开的酸雾收集装置包括多个酸洗槽、移动盖板以及集气管,移动盖板使酸洗槽形成密闭空间,从而能用集气管收集酸雾。中国发明专利CN206746289U公开的喷淋式除酸雾塔是先将酸性气体与位于塔底部的碱液进行反应,然后,使反应后的酸性气体在塔顶部被压缩并被喷洒装置用碱液喷淋,使酸性气体进一步与喷淋的碱液中和。中国发明专利CN204429055U公开的酸雾吸收塔包括多个填料层以及位于每个填料层上方的一排喷淋头,利用填料层与喷淋相结合的方式除酸雾。这些除酸雾装置或系统存在适用范围有限、成本较高、除雾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缺陷。
研发制造方便、去除微米级工业气雾效果优良的设备依然是环保行业的一项重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以使气雾处理装置制造方便,并且良好地去除污染气体中大量的微米级污染颗粒、酸雾和气溶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沿该壳体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壳体顶端的出气口和位于该壳体的下部的进气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首先处理由进气口进入的待处理气体,包括: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包括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以及上格栅和下格栅,所述上格栅和下格栅用于支承和固定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使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设置于所述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之间;以及下喷淋装置,所述下喷淋装置朝向所述下格栅布置,用于向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并且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多个纤维除雾器,用于对经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过滤后的气体进一步除雾;隔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以支承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并密封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间,使经第一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气体仅从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穿过;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设置为邻近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使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的喷头位于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的封闭端的内侧,以向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其中,所述下喷淋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喷淋的液体经所述出水口流出所述壳体。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上喷淋装置,所述上喷淋装置朝向所述上格栅布置,用于向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并且所述上喷淋装置、下喷淋装置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喷淋的液体经所述出水口流出所述壳体。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中每个纤维除雾器均通过开口处的法兰与所述隔板的开孔连接,坐在所述隔板上,使得被处理气体经所述开口进入该纤维除雾器并经该纤维除雾器的纤维床层的侧面排出。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中每个纤维除雾器均通过开口处的法兰与所述隔板的开孔连接,吊在所述隔板上,使得待处理气体经该纤维除雾器的纤维床层的侧面进入该纤维除雾器并经所述开口排出。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二处理单元之间的筒壁上设置有维修安装口,该维修安装口靠近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喷淋装置,以便于所述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维修和安装。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以波浪起伏的形状设置于所述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之间,所述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均以波浪起伏的形状与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波浪起伏的形状相配合。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壳体为曲尺形的卧式壳体,包括平卧的壳体部分和直立的壳体部分,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卧的壳体部分,而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设置于所述直立的壳体部分;并且,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平卧的壳体部分的末端,而所述出水口位于壳体下部并且位于所述平卧的壳体部分和所述直立的壳体部分之间的弯折处。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折流板,设置于所述下喷淋装置和所述进气口之间,以从经由所述进气口流入的气体除去雾滴和/或灰尘;以及折流板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折流板的流出气体的一侧,用于定时清洗所述折流板。
作为优选方式,在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抽风机,以使气体从所述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底部向顶部流动。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多层V型过滤网的层数和网的密度根据被处理气体的要求设置。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层数是10层。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除水净化层,该除水净化层位于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和所述第二处理单元之间并邻近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的喷淋产生的污水雾接触所述第二处理单元以及进一步净化气体,所述除水净化层包括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以及上格栅和下格栅,所述除水净化层的上格栅和下格栅用于支承和固定所述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使所述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设置于所述除水净化层的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之间,其中,所述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层数比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的V型过滤网的层数少1~5层,并且,所述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网密度小于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的V型立体过滤网的网密度。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壳体是不锈钢或高分子材料,所述高分子材料包括PP和PVC。
作为优选方式,在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抽风机,以使待处理气体从所述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底部向顶部流动。
现有技术虽然已有不同形式的除酸雾装置,但是在除雾效果、设备成本以及设备的制造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湿式电除尘器设备费用高,设备容易被腐蚀损坏,使用耗电多,除酸雾效果不理想。
如直接使用纤维除雾器除雾,由于酸雾和其他杂质的腐蚀,纤维除雾器往往很快就会损坏,生产和维修的成本太高。
经过周密的构思,本实用新型提出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是一种创新的除酸雾装置。该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具有由下至上依次布置的多级复合式处理装置,至少可以包含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单元采用多层V形立体过滤网,第二处理单元采用多个纤维过滤器,并且利用喷淋装置清洗V形立体过滤网和纤维过滤器,另外,还可以设置折流板和除水净化层分别作为另外的处理级,这样的结构设计不仅制造和维修方便,而且对污染气体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势:
1、大大提高了对工业产生的含污染颗粒物,酸雾、杂、气溶胶的工业废气的处理效果,3微米以上的细小污染物过滤效果可达99%;
2、大大提高了对硫酸工业产生的含酸雾、杂质、气溶胶的工业废气的处理效果,可以达到5-10mg/立方米;
3、由于预处理单元的特殊过滤形式,减低了过滤压降,保证气体过滤的效率;
4、省电节能;
5、使用时间较长,容易制造和安装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处理单元的另一示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隔板和纤维除雾器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
壳体A;第一处理单元B;V型立体过滤网b1;上格栅b2;下格栅b3;上喷淋装置b4;下喷淋装置b5;第二处理单元C;纤维除雾器c1;隔板c2;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进气口D;出气口F;出水口H;维修安装口G;抽风机E;折流板单元M;折流板m1;折流板喷淋装置m2;除水净化层N;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除水净化层上格栅n2;除水净化层下格栅n3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
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不一定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在参照附图进行描述时,为了表述方便,采用了方位词如“上”、“下”等,它们并不构成对特征的结构特定地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采用两级处理单元去除污染气体中大量的微米级污染颗粒、酸雾和气溶胶。本实施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高度一般为2米至30米,横向尺寸一般为1米至10米,去除气体中污染物的能力能够达到:过滤掉99%的3微米以上的微小颗粒物、酸雾、以及气溶胶。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采用的是立式气雾过滤塔的结构形式,包括壳体A、在线清洗系统、第一处理单元B、以及第二处理单元C。壳体A是该气雾过滤塔的塔体,包括进气口D、出气口F、出水口H和维修安装口G。在本实施例中,抽风机E在出气口F处安装于壳体A上。
壳体A是该过滤塔的外壳,可以根据需要由不同的材料制造,例如金属、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金属例如是不锈钢和碳钢,高分子材料例如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V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复合材料例如是玻璃钢和金属内衬。一般而言,不锈钢、PP和PVC是优选的材料。壳体A的基本作用是对该处理装置起到支撑作用,另外,如果工作环境要求耐介质腐蚀,则要求壳体A的材料能够耐介质腐蚀,可以选特定的材料。壳体A优选为圆筒状,当然壳体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其它形状,例如长方体形筒体。
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沿壳体A的纵向从下至上设置。
在线清洗系统用于清洗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包括下喷淋装置b5、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液体输送管道以及控制装置,其中,下喷淋装置b5也属于第一处理单元B,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也属于第二处理单元C。在线清洗系统根据需要定时清洗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
如图1所示,出气口F位于该气雾过滤塔的塔项,进气口D和出水口H位于壳体A的底部并处于第一处理单元B下方。待处理气体从进气口D流入壳体A,依次经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处理,被处理后的气体从出气口F流出壳体A。下喷淋装置b5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喷淋出的液体向下流动汇集至壳体A的底部,然后经由出水口H流出壳体A。
参见图1,第一处理单元B进行第一级处理(预处理),包括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以及下喷淋装置b5,进一步,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包括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上格栅b2、以及下格栅b3。
上格栅b2和下格栅b3固定于壳体A的内壁上,用于支承V型立体过滤网b1,将V型立体过滤网b1固定于上格栅b2和下格栅b3之间。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叠置,层数可以是2-15层,优选可以采用5层、10层等。V型立体过滤网b1包括多个呈四面体形状的过滤单位,该四面体形状形成为倒金字塔状的锥斗形,横截面呈V型,这些过滤单位形成阵列,因此,V型立体过滤网b1是带有阵列的多个锥斗形过滤单位的非平板结构,多个锥斗形过滤单位的尖端部朝向V型立体过滤网b1的一侧突出。在本实施例中,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平行叠置,每层的多个锥斗形过滤单位与相邻层的多个锥斗形过滤单位相互重叠。换言之,V型立体过滤网b1以自然状态多层叠置,然后支撑于上格栅b2和下格栅b3之间。在图1和4~6中,以示意性的方式显示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由于V型立体过滤网是带有阵列的多个突出的锥斗形过滤单位的非平板结构,因此,在这些附图中以叠置的平行曲线来示意性表示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与之相比,图2的第一处理单元的示例中,是将V型立体过滤网b1以弯折的形式叠置,而不是以自然状态叠置。下面还将详细说明图2的第一处理单元的示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被处理气体的要求设置多层V型过滤网b1的层数和网的密度。
下喷淋装置b5位于下格栅b3下方,定时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液体,清洗V型立体过滤网b1。下喷淋装置b5可以设计为例如每隔5分钟、每隔10分钟、每隔20分钟或每隔30分钟向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喷淋液体。另外,下喷淋装置b5可以设计为不以前述的间歇式的方式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而是以持续的方式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即,以长时间的持续喷淋的方式喷淋,例如,随着处理装置开始工作就开始喷淋,直至随着处理装置停止工作而停止喷淋。
V型立体过滤网b1是本申请的发明人发明的过滤网,其结构例如可以参见中国发明专利ZL201520265479.1以及中国发明专利ZL201720595810.5。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级处理的V型立体过滤网b1利用其特殊物理结构拦截气体中的颗粒(例如微尘)、酸雾和气溶胶,拦截效率可达99%以上,高于平面过滤网,而且,V型立体过滤网b1导致的气体压降低,被处理气体通过性好。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在保证高拦截效率的同时还能保证其全网的低压降的状态,从而保证了预处理后的气体质量和气体通过量,保证了第二处理单元C的气体处理质量、效率以及第二处理单元C的精细过滤器的使用安全,大大延长了纤维除雾器的使用寿命。
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形成V型立体过滤结构,V型立体过滤网的层数以及单层过滤网孔的密度根据处理气体的情况设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产品的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计即可,使V型立体过滤结构不仅具有高拦截效率而且气体压降低。
每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过滤表面积可以等于过滤塔塔体内空的横截面面积,可以小于塔体内空的横截面面积,也可以大于塔体内空的横截面面积。
参见图2,其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处理单元B的另一示例的剖视示意图,在该示例中,采用了每层V型立体过滤网可以呈屋脊型设计,即,V型立体过滤网b1以波浪起伏的形状设置于上格栅b2和下格栅b3之间,并且,上格栅b2和下格栅b3也均为屋脊型的波浪起伏形状。当V型立体过滤网b1以波浪起伏的形状安装于上格栅b2和下格栅b3之间时,就增大了单位横截面积内的过滤网面积,使所形成的V型立体过滤结构密度增加。显然,每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过滤表面积大于塔体内空的横截面面积。
再参见图1,第二处理单元C是第二级处理结构,用于对经第一处理单元B预处理后的待处理气体进行精细处理,包括多个纤维除雾器c1、隔板c2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
纤维除雾器c1用于对经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除雾后的待处理气体进一步除雾。
隔板c2固定于壳体A的内壁上以支承这些纤维除雾器c1,当然也封闭了这些纤维除雾器c1与壳体A内壁之间的空间,使经预处理后的待处理气体仅从这些纤维除雾器c1穿过。
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位于多个纤维除雾器c1上方,其喷头分别设置于各纤维除雾器c1的空腔内,具体来说是其封闭端的内侧,用于向多个纤维除雾器c1的纤维床层的内侧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这些纤维除雾器c1。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可以设计为例如每隔5分钟、每隔10分钟、每隔20分钟或每隔30分钟向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喷淋液体。另外,下喷淋装置b5可以设计为不以前述的间歇式的方式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而是以持续的方式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即,以长时间的持续喷淋的方式喷淋,例如,随着处理装置开始工作就开始喷淋,直至随着处理装置停止工作而停止喷淋。
纤维除雾器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形结构,包括筒形纤维床层、支架和法兰,该法兰设置于纤维除雾器的开口处,用于安装和固定纤维除雾器。
纤维除雾器是现有的产品,通过购买即可得到,在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塔时可以根据处理气体的情况以及过滤塔的设计目标来选择具体的型号和结构,实现对预处理后的气体进行精细处理,获得能够满足环保要求的气体。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纤维除雾器也可以采用非标结构,由自己制作或定购。
如图1和3所示,每个纤维除雾器c1均通过其开口处的法兰与隔板c2的开孔连接,以坐于隔板c2的方式固定在隔板c2上,使待处理气体经其开口进入该纤维除雾器c1并经纤维床层的侧面排出,从而对经预处理后的气体进行精细处理。虽然图1显示纤维除雾器c1以这种方式工作,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纤维除雾器c1也可以设计为从图1所示方向颠倒,以与图1所示安装方式相反的方式吊装在隔板c2上,使待处理气体经纤维除雾器c1的筒形纤维床层的侧面进入纤维除雾器c1,然后经纤维除雾器c1的开口排出。
纤维除雾器c1的数量和型号由待处理气体决定,在设计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塔时可以根据处理气体的情况以及过滤塔的设计目标来具体确定纤维除雾器c1的数量、型号和布置形式,满足对预处理后的气体进行精细处理的要求。在图3所示的隔板和纤维除雾器的组合结构中,设置了7个纤维除雾器c1,包括位于隔板中心的一个纤维除雾器以及围绕该纤维除雾器呈圆环形布置的六个纤维除雾器。当然,图3所示的纤维除雾器的数量及布置仅是示例性的,如前所述,纤维除雾器c1的数量和布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并不限于图3所示数量和布置形式,纤维除雾器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6个,也可以多于7个,布置形式可以呈环绕形布置,也可以是行列对齐的阵列形式。
第二处理单元C进一步过滤从第一处理单元B滤出的气体,起精细处理的作用,使待处理气体中的酸雾和气溶胶过滤得更加彻底,可达到10-5mg/m3的处理标准。
再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壳体A在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之间的筒壁上设置有维修安装口G,该维修安装口G靠近第一处理单元B喷淋装置,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维修和安装。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维修安装口的位置和尺寸并不限于图1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甚至于如有可替代的结构能够满足维修和安装要求时可以不设置图1这样的维修安装口,例如,当出气口能够起来维修安装口的作用时。
在本实施例中,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具有抽风机E,其在出气口F处安装于壳体A上,从塔顶抽气,帮助被处理气体顺畅地从下到上流过壳体A。在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工作时,除了进气口D和出气口F用于气体进出外,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是气密封的。
如果可能,本实用新型的抽风机不一定必须安装在出气口F处,而是可以考虑安装于其它位置,例如在进气口D处安装下抽风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抽风机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必须安装的设备,如果被处理气体本身能够从塔体由下至上流过塔体,那么也可以不设置抽风机帮助被处理气体流动。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二实施例仅是在第一处理单元B中增加了上喷淋装置b4,也即,该处理装置的在线清洗系统增加了上喷淋装置b4。
具体来说,该第二实施例的在线清洗系统用于清洗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包括上喷淋装置b4、下喷淋装置b5、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液体输送管道以及控制装置,其中,上喷淋装置b4和下喷淋装置b5也属于第一处理单元B,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也属于第二处理单元C。在线清洗系统根据需要定时清洗第一处理单元B和第二处理单元C。
上喷淋装置b4、下喷淋装置b5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c3喷淋出的液体向下流动汇集至壳体A的底部,然后经由出水口H流出壳体A。
上喷淋装置b4和下喷淋装置b5可以单独或同时操作,即,上喷淋装置b4和下喷淋装置b5可以分别单独开启而从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上方或下方向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喷淋,也可同时开启而从上下方面同时向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喷淋。
上喷淋装置b4位于上格栅b2上方,下喷淋装置b5位于下格栅b3下方,它们定时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液体,清洗V型立体过滤网b1。上喷淋装置b4和下喷淋装置b5均可以设计为例如每隔5分钟、每隔10分钟、每隔20分钟或每隔30分钟向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喷淋液体。另外,上喷淋装置b4和下喷淋装置b5均可以设计为不以前述的间歇式的方式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而是以持续的方式向V型立体过滤网b1喷淋,即,以长时间的持续喷淋的方式喷淋,例如,随着处理装置开始工作就开始喷淋,直至随着处理装置停止工作而停止喷淋。
虽然在第一处理单元B中增加了用于清洗的部件,但是,由于上喷淋装置b4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清洗清洗V型立体过滤网b1。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第三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比,该实施例是一个四级的气雾处理装置,即,该实施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采用四级处理结构来去除污染气体中大量的微米级污染颗粒、酸雾和气溶胶。在该实施例中,四级处理分别是:第一级是折流板;第二级是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第三级是除水净化层;第四级是多个纤维除雾器。这四级处理相互配合,组成了复合式的气雾处理装置,对于处理气雾的微米级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本实施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高度一般为2米至30米,横向尺寸一般为1米至10米,去除气体中污染物的能力能够达到:过滤掉99%的3微米以上的微小颗粒物、酸雾、以及气溶胶。
如图5所示,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一样,该实施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采用的也是气雾过滤塔的结构形式,该气雾处理装置包括壳体A、在线清洗系统、第一处理单元B以及第二处理单元C。壳体A包括进气口D、出气口F、出水口H和维修安装口G。除了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外,第一处理单元B还包括除水净化层N和折流板单元M。由此,折流板单元M、V型立体过滤网b1、除水净化层N、以及第二处理单元C在壳体A中由下至上组成一个四级结构的气雾处理系统。与之相比,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均是二级结构的气雾处理系统。第四实施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增加了折流板单元M和除水净化层N这两级结构,其它的结构可以采用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因此,上面对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也适用于第四实施例,在此,本申请不再重复描述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仅重点说明折流板单元M和除水净化层N以及与其相关的结构。
再参见图5,第一处理单元B包括折流板单元M、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上喷淋装置b4、下喷淋装置b5、以及除水净化层N。
进一步,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包括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上格栅b2、以及下格栅b3。
除水净化层N是第一处理单元B的第二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其作用是进一步挡水以及除尘,设置于维修安装口G之下并且位于上喷淋装置b4之上。除水净化层N包括上格栅n2、下格栅n3以及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所述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设置于上格栅n2和下格栅n3之间,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是第一处理单元B的第二个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层。
除水净化层N的主要作用是除水,其次是净化,例如除尘。由于第一处理单元设置了喷淋装置,因而会产生水雾,这些水雾是由喷淋过的污水形成,因而可能会将污水带向上方污染纤维除雾器。设置除水净化层N可以隔绝污水等对纤维除雾器的污染。除水净化层N不必设置喷淋装置。与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的V型立体过滤网相比,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的层数比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的V型过滤网的层数少1~5层,另外,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的网密度小于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的V型立体过滤网的网密度,换言之,除水净化层V型立体过滤网n1的网眼大于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的V型立体过滤网的网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该实施例如第二实施例一样为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b1设置了上喷淋装置b4和下喷淋装置b5,但是,该实施例也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一样只设置下喷淋装置b5。而且,参见图5,虽然折流板单元M的折流板喷淋装置m2具有单独的管道和喷头,但是,实际上,第四实施例的下喷淋装置b5可以与折流板喷淋装置m2合为一体,即,下喷淋装置b5与折流板喷淋装置m2共用输水管道,只是该共用的输水管道还具有向下喷淋的喷头以用于喷淋折流板m1。
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在第一处理单元B中只设置一级过滤“第一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时,已经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直到很好的预处理作用,但是,如果待处理气体的量很大或者污染程度较高的时候,为了使预处理的效果满足要求,可以如本实施例这样再设置一级过滤“除水净化层”以及设置另一级过滤“折流板”。通过设置“除水净化层”和“折流板”,能够使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处理能力得到深化,处理污染气体的能力更强、效果更好。
虽然在第三实施例中采用了四级处理,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水净化层和折流板单元并不一定要同时设置,可以只设置其中一个,构成一个三级处理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不过,如第三实施例这样同时设置除水净化层和折流板单元构成一个四级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则使本实用新型的气雾处理装置的复合式处理能力加强,尤其适用于需要较强处理能力和较好处理效果的情况。
如图5所示,折流板单元M包括折流板m1和折流板喷淋装置m2。折流板m1用于除雾,邻近进气口D设置,待处理的污染气体经进气口D进入壳体A,再经壳体A底部的气流通道进入折流板m1的叶片之间。在待处理的污染气体中,气雾包括灰尘颗粒物,折流板m1除雾时不仅能够除去液态雾滴,也能够挡住灰尘颗粒物。气雾从进气口D进入本实用新型的处理装置后,即由折流板m1进行第一级处理。
折流板m1采用波形板,利用雾粒在运动气流中具有惯性,通过突然改变含雾气流的流动方向,雾粒在惯性作用下偏离气流的流向,撞击在折流板上而被分离。同时,折流板m1还能阻挡灰尘颗粒物。
由于折向结构的存在,当含有雾沫的气体以一定速度流经折流板m1时,由于气体的惯性撞击作用,雾沫与波形板相碰撞而积聚形成液滴,当形成的液滴大到其自身产生的重力超过气体的上升力与液体表面张力的合力时,这些液滴就从波形板表面上分离下来。气体通过波形板后,基本上不含雾沫。烟气通过折流板m1的弯曲通道,在惯性力及重力的作用下将气流中夹带的液滴分离出来:脱硫后的烟气以一定的速度流经折流板m1,烟气被快速、连续改变运动方向,因离心力和惯性的作用,烟气内的雾滴撞击到折流板m1叶片上被捕集下来,雾滴汇集形成水流,因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浆液池内,实现了气液分离,流经折流板m1的烟气经第一级处理后向上流向第一处理单元B。
波形板的多折向结构增加了雾沫被捕集的机会,未被除去的雾沫在下一个转弯处经过相同的作用而被捕集,这样反复作用,提高了除雾效率。
折流板m1的除雾效率随气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流速高,作用于雾滴上的惯性力大,有利于气液分离。但是,流速的增加将造成系统阻力增加,也使能耗增加。而且,流速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度,流速过高会造成二次带水,从而降低除雾效率。通常将通过折流板m1断面的最高且又不致二次带水时的烟气流速定义为临界流速,该速度与折流板m1结构、系统带水负荷、气流方向、折流板m1布置方式等因素有关。折流板m1的设计流速一般选定在3.5~5.5m/s,本实用新型中的折流板m1的设计可以参考这个设计流速,但是这个设计流速范围并非是绝对的,仅供参考,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方案的具体情况设计从进气口D进入的气体的流速。
折转角度大、气流速度高、折流板间距小,则除雾效率高,但阻力损失大。此外速度太大会把已捕集雾粒二次夹带入气流中。这些因素相匹配协凋才能获得一个合适的折流板。
在设计折流板m1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除雾效率;2.系统压力降;3.烟气流速;4.折流板叶片间距。
折流板m1可采用水平安装或垂直安装的方式。水平安装时,从进气口D进入的气雾以垂直流动的方式穿过折流板m1;垂直安装时,从进气口D进入的气雾以水平流动的方式穿过折流板m1。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折流板m1以水平安装的方式安装于壳体A的底部,在折流板m1下方是壳体A的浆液池,各喷淋装置喷出的液体以及折流板收集的液体均下落至浆液池,并且,再经由出水口H排出壳体A。如果需要,本实用新型的折流板m1也可以以垂直安装的方式安装于壳体A的底部。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折流板m1是第一级处理,承担除去雾滴和灰尘的作用,所以,其处理能力可以根据处理装置的总体设计来确定,基于所确定的处理能力,再设计折流板m1的叶片间距、叶片弯折角度等,包括设计用于折流板m1的喷淋装置。如果折流板m1主要用于阻挡灰尘,则结构设计以及安装等方面要简单得多。
如前所述,折流板喷淋装置m2用于清洗折流板m1。为了保持除雾通道清洁畅通、不增阻力、不堵塞、能持续运行,必须定时冲洗折流板m1,用喷淋装置的反冲洗水流冲下折流板m1上的沉积物。定时是指要控制好反冲洗节奏。沉淀物多了,不但增加折流板m1阻力,而且增加冲洗干净的难度。这个冲洗周期与折流板设计处理能力、折流板结构、雾粒黏度、冲洗水压力、喷嘴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通过模拟试验和较多的运行试验来获得。
制造折流板m1的选材一般要考虑耐腐蚀、耐磨损、可能的烟气温度波动或短时问的超温。可以考虑采用耐温玻璃钢、聚丙烯、聚砜及S316L、S317LM不锈钢。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第四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采用卧式气雾过滤塔的结构。
与第三实施例一样,第四实施例也是一个四级的气雾处理装置,沿气雾处理装置的轴向依次布置。四级处理分别是:第一级是折流板;第二级是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第三级是除水净化层;第四级是多个纤维除雾器。不过,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是:塔体的大部分为卧式,即呈水平布置,这部分塔体与塔体的其它部分呈直角,从而整个塔体形成曲尺形形状。因此,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区别是相当于第三实施例的塔体在第二处理单元C和第一处理单元B之间进行垂直弯折。
如图6所示,相应地,进气口D布置在平卧的壳体末端,第四实施例的第一处理单元B的各部件的位置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处理单元B的各部件相比进行了90度旋转。相应地,维修安装口G设置于弯折处的侧面;出水口H设置于壳体的下部,以便于喷淋的水流出壳体。
通过重新设计第一处理单元、进气口、维修安装口、出水口的布置,卧式结构降低了气雾处理装置的高度,便于操作和维护,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结构形式。
第四实施例的四级处理相互配合,组成了复合式的气雾处理装置,对于处理气雾的微米级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可以去除工业废气中包含的多种污染物,尤其是微米级的污染颗粒物、酸雾、气溶胶,例如可以作为酸雾过滤装置去除酸雾,该酸雾过滤装置可以设计为酸雾过滤塔。
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一处理单元的特殊结构可以在低压降的状态下过滤掉待处理气体中99%以上的颗粒、酸雾和气溶胶,因此能够保证精细处理单元的纤维除雾器良好的工作条件,第一处理单元具有以下作用:1、具有良好的通气量,以保证其气体处理效率;2、前期处理99%以上的颗粒、酸雾、气溶胶,具有很好的气体处理效果;3、已经将大多数酸雾、杂质等过滤掉了,大大避免了损坏纤维除雾器,保证了纤维除雾器的使用安全性,大大延长了纤维除雾器的使用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级气雾处理装置,具有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至少是一个两级的气雾过滤装置,而第一处理单元还可以具有折流板和除水净化层分别作为另外的处理级,从而可以形成一个三级或四级的复合式气雾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多级气雾处理装置是一种对微米级污染物具有良好处理效果、便于制造和维护的新型气雾处理装置,对于去除微米级气雾有害成分的环保领域而言是重要的进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之精神。请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修改和组合,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具体特征如形状、尺寸和位置可以上述披露的特征的作用进行具体设计,这些设计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的。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包括壳体、以及沿该壳体的轴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处理单元和第二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位于壳体顶端的出气口和位于该壳体的下部的进气口和出水口;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首先处理由进气口进入的待处理气体,包括:
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装置包括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以及上格栅和下格栅,所述上格栅和下格栅用于支承和固定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使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各层网重叠设置于所述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之间;以及
下喷淋装置,所述下喷淋装置朝向所述下格栅布置,用于向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并且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包括:
多个纤维除雾器,用于对经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过滤后的气体进一步除雾;
隔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以支承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并密封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的空间,使经第一处理单元处理后的气体仅从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穿过;以及
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设置为邻近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使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的喷头位于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的封闭端的内侧,以向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
其中,所述下喷淋装置以及所述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喷淋的液体经所述出水口流出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上喷淋装置,所述上喷淋装置朝向所述上格栅布置,用于向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定时喷淋液体以清洗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并且
所述上喷淋装置、下喷淋装置以及第二处理单元喷淋装置喷淋的液体经所述出水口流出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中每个纤维除雾器均通过开口处的法兰与所述隔板的开孔连接,坐在所述隔板上,使得被处理气体经所述开口进入该纤维除雾器并经该纤维除雾器的纤维床层的侧面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纤维除雾器中每个纤维除雾器均通过开口处的法兰与所述隔板的开孔连接,吊在所述隔板上,使得待处理气体经该纤维除雾器的纤维床层的侧面进入该纤维除雾器并经所述开口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和所述第二处理单元之间的筒壁上设置有维修安装口,该维修安装口靠近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喷淋装置,以便于所述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维修和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以波浪起伏的形状设置于所述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之间,所述上格栅和所述下格栅均以波浪起伏的形状与所述多层V型立体过滤网的波浪起伏的形状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曲尺形的卧式壳体,包括平卧的壳体部分和直立的壳体部分,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设置于所述平卧的壳体部分,而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设置于所述直立的壳体部分;并且,所述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平卧的壳体部分的末端,而所述出水口位于壳体下部并且位于所述平卧的壳体部分和所述直立的壳体部分之间的弯折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包括:
折流板,设置于所述下喷淋装置和所述进气口之间,以从经由所述进气口流入的气体除去雾滴和/或灰尘;以及
折流板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折流板的流出气体的一侧,用于定时清洗所述折流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抽风机,以使气体从所述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的底部向顶部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V型过滤网的层数和网的密度根据被处理气体的要求设置。
CN201821200018.6U 2018-07-27 2018-07-27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Active CN208727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0018.6U CN208727079U (zh) 2018-07-27 2018-07-27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0018.6U CN208727079U (zh) 2018-07-27 2018-07-27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27079U true CN208727079U (zh) 2019-04-12

Family

ID=66028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00018.6U Active CN208727079U (zh) 2018-07-27 2018-07-27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270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9159A (zh) * 2020-04-13 2020-07-10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介质高效湿式除尘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9159A (zh) * 2020-04-13 2020-07-10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多孔介质高效湿式除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79957U (zh) 一种复合式油烟净化设备
CN105126515A (zh) 一种沥青烟气综合环保处理系统及其应用
CN207385107U (zh) 表面工程除锈空气净化装置
CN208727079U (zh)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CN201137952Y (zh) 改进的烟气脱硫除尘装置
CN205084566U (zh) 一种沥青烟气综合环保处理系统
CN104984627A (zh) 通过洗涤塔进行废气处理的方法及其洗涤塔
CN110975470B (zh) 一种用于高温烟气净化的湿式除尘器
CN115814556A (zh) 一种湿法除尘装置和除尘方法
CN109045918B (zh) 一种空气净化及湿烟气除湿装置
CN108837656A (zh) 复合式微米级气雾处理装置
CN101716456A (zh) 双级脱硫除尘设备
CN211864227U (zh) 一种袋式除尘器的灰尘沉降装置
CN205627447U (zh) 一种雾化洗涤塔
CN108144405A (zh) 一种酸雾尾气层级净化系统
CN212974583U (zh) 一种含多孔介质的细微颗粒物高效湿式除尘器
CN207412981U (zh) 气动乳化处理装置
CN207708759U (zh) 一种机械加工产生油雾的治理系统
CN207745617U (zh) 一种除雾器
CN112755715A (zh) 一种烟气过滤装置
CN202538577U (zh) 一种水浴式除尘器
CN201988303U (zh) 商品楼公共烟道油烟净化机
CN106984116B (zh) 一种气体高效净化塔及气体处理系统
CN219424030U (zh) 一种玻化微珠加工用除尘设备
CN217662359U (zh) 一种多用途油雾净化除尘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