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707496U -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707496U
CN208707496U CN201821213461.7U CN201821213461U CN208707496U CN 208707496 U CN208707496 U CN 208707496U CN 201821213461 U CN201821213461 U CN 201821213461U CN 208707496 U CN208707496 U CN 2087074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fixedly connected
plate
coiling
r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1346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恩宽
何小飞
唐亮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Jiji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Jiji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Jiji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Jiji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1346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7074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7074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7074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包括传动机构、机械手、上线夹装置、下线夹装置、转子转动装置、绕线飞叉装置、导线装置和机架。传动机构设置于机架前方,机械手固定连接在机架上方,转子转动装置设于绕线飞叉装置上端中心轴线位置处,导线装置固定连接绕线飞叉装置的两侧。转子转动装置上部设有上线夹装置,其下部设有下线夹装置。两个传动机构分别是内侧为进料,外侧为出料。传动机构带动转子运动,机械手夹持转子到转子转动装置的工位固定,绕线飞叉装置拉动导线装置的铜线进行绕线,转子转动装置旋转改变转子的绕线工位,上线夹装置和下线夹装置拉动铜线进行定位,绕线完成后再由机械手夹持成品到传动机构出料。

Description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往转子铁芯的沟槽中绕制线,大多还是采用假钩手工负责的半自动方式,此方法绕制工序繁杂,劳动时间高,且难以保证绕制质量,生产效率低下,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前机型绕线时,线夹与绕线装置之间倾度的调节不方便和不稳定,不能很好的控制线顺利绕进转子槽的角度,影响绕线的质量;且对绕制完成的转子,缺少剪线功能,需要人工剪掉线头,线尾;难于实现自动化,会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能实现全自动上料绕线动作,和能调节线夹与绕线装置之间的倾度,使线能顺利绕进转子槽,保障绕线的质量。且具有矫正绕线位置功能和吹走残余线头功能,解决以前需要人工剪线问题,易于实现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绕线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包括传动机构、机械手、上线夹装置、下线夹装置、转子转动装置、绕线飞叉装置、导线装置和机架;所述传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机架前方,所述机械手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方,所述转子转动装置设于所述绕线飞叉装置上端中心轴线位置处,所述导线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绕线飞叉装置的两侧;所述转子转动装置上部设有所述上线夹装置,其下部设有所述下线夹装置;两个所述传动机构分别是内侧为进料,外侧为出料;所述传动机构带动转子运动,所述机械手夹持转子到所述转子转动装置的工位固定,所述绕线飞叉装置拉动所述导线装置的铜线进行绕线,所述转子转动装置旋转改变转子的绕线工位,上线夹装置和下线夹装置拉动铜线进行定位,绕线完成后再由所述机械手夹持成品到所述传动机构出料。
较佳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旋转电机、减速箱、第一轴承座、主动链轮、镀烙棒、撑台、手轮、第一板、第二板、第二轴承座、滑动轴承座、从动链轮、链条、治具、螺杆和第三轴承座;所述旋转电机通过所述减速箱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链轮,所述主动链轮通过所述链条与所述从动链轮活动连接,能固定夹持转子的所述治具固定连接所述链条;所述从动链轮的转轴枢接所述滑动轴承座,两个所述滑动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所述主动链轮的转轴枢接所述第一轴承座,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两个所述螺杆通过所述第三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两个所述镀烙棒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两个所述手轮固定连接所述螺杆并抵接所述第三轴承座;所述镀烙棒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撑台,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撑台。
优选的,所述机械手包括升降电机、滚珠丝杆、安装台、直线模组、导轨、滑块、连接架、旋转气缸、活动夹、小气缸、气缸安装板、固定夹、方通柱和支撑架;所述升降电机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台上方,所述安装台滑动连接所述直线模组;所述方通柱和所述支撑架分别设置在直线模组下方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直线模组的一侧;所述升降电机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滚珠丝杆固定连接,所述滚珠丝杆的转动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所述导轨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台,所述导轨上的滑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所述旋转气缸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架的另一端侧边,所述气缸安装板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气缸的转轴;所述小气缸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板,其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夹,所述活动夹枢接所述气缸安装板,所述活动夹的一侧设有所述固定夹。
优选的,所述转子转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传动带、转动主轴、转轴、齿轮、齿条、圆杆、外套筒、第九气缸、推板、箱体、内套筒、底座和梨形槽;所述底座上端设有空心的箱体,所述箱体一端的侧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机,该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端上设有第一主动轮;所述转动主轴穿过所述箱体,两端露出所述箱体外,所述转动主轴一端固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连接;所述转动主轴可相对所述箱体转动;所述转动主轴另一端上固设有所述齿轮;在所述齿轮两侧的所述箱体上各设有一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上连接所述圆杆;所述箱体在所述齿轮下方设有一支撑块;所述圆杆上滑动设置一齿条,所述支撑块支撑所述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转轴转动,所述齿轮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齿条在所述圆杆上滑动;所述箱体靠近所述齿轮一端的侧部还安装有一第九气缸;所述第九气缸的推杆端设有一推板,所述推板一端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套设在所述转动主轴上,且位于所述齿轮前方;所述转动主轴上套设有所述外套筒,所述转动主轴上,所述外套筒前方设有所述内套筒。
优选的,所述上线夹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滑块、第一导轨、导向柱、固定块、第二气缸、连接块、第一连接杆、第三气缸、第四气缸、推块、上吹线管、限位块和缺口;所述上线夹装置包括上线夹底座,所述上线夹底座与所述箱体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线夹底座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上设有所述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气缸的推杆端通过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滑块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前端设有至少两条与其垂直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上设有所述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下端设有一凹槽、上端设有气缸固定架,所述气缸固定架设有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推杆端设有所述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通过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气缸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一端与所述固定块的所述凹槽通过另一连接销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侧部设有第四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和所述第四气缸的推杆端穿过所述推块设置,所述第三气缸伸出所述推块的推杆端上设有夹头机构;所述夹头机构伸出端设为一半圆柱体形,所述伸出端侧部设有所述限位块和所述缺口;所述固定块上设有所述上吹线管,所述上吹线管一端弯曲成直角,所述上吹线管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下线夹装置包括下线夹底座、第五气缸、第六气缸、第二导轨、第二滑块、支架、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七气缸、第八气缸、推动块和下吹线管;所述下线夹底座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下线夹底座上设有所述第五气缸、所述第六气缸和所述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上设有所述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一端与所述第五气缸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上端设有所述支架,所述支架上端设有一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内设有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一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设有所述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六气缸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上固定设有所述第七气缸,所述第七气缸侧部设有所述第八气缸,所述第七气缸和所述第八气缸的推杆端穿过所述推动块设置,所述第七气缸伸出所述推动块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夹头机构;所述支架上设有所述下吹线管,所述下吹线管一端弯曲成直角,所述下吹线管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绕线飞叉装置包括绕线飞叉机构和连杆机构;所述绕线飞叉机构包括第二从动轮、第二主动轮、第二电机、转动轴、轴承座、叉头、第一滚轮、外壳、转动件、夹紧件、第三滑块和第三导轨;所述连杆机构包括伸出杆、第十一气缸、连接座、转动板、第一摆杆、第二摆杆、转动板转轴和第十气缸;所述第二电机设于所述外壳内,其转轴伸出所述外壳外,所述转轴上设有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转动轴穿过设于所述外壳内,且位于所述第二电机上方,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两端都伸出所述外壳外,其与所述转轴同向的一端上设有所述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转动轴另一端设有所述绕线飞叉机构;所述绕线飞叉头呈牛角形,该牛角形末端设有第一叉头;所述转动轴上,所述绕线飞叉头前方,套设有所述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上设有所述夹紧件;所述外壳下端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下端设有与其卡接所述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固定在所述机架上;左右两侧所述绕线飞叉装置下端设有伸出杆,所述伸出杆穿过一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一条形凹槽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缸一端设有所述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上;所述第十气缸推杆端于所述转动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上设有所述第一摆杆、第二摆杆和一转动板转轴,所述第一摆杆、所述第二摆杆和所述转动板转轴与所述转动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杆和所述第二摆杆的一端与所述伸出杆铰接;所述转动板转轴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优选的,所述导线装置包括支撑座、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二滚轮、第三滚轮、第四滚轮、第五滚轮、撑杆和第六滚轮;所述支撑座701上设有一高一低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一滚轮固定块,所述滚轮固定块同一水平线上设有一横放和竖放的所述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有一滚轮固定板,所述滚轮固定板上设有所述第三滚轮、所述第四滚轮、所述第五滚轮和所述撑杆,所述第三滚轮、所述第四滚轮和所述第五滚轮呈三角形排布;所述撑杆一端设有第六滚轮。
优选的,所述机架包括机身架和操作面板;所述机身架包括亚克力外罩、轨道安装架、底座、电箱、脚杯和脚轮;所述操作面板包括安装杆、触摸屏和操作按钮;所述亚克力外罩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三边,所述亚克力外罩包裹所述绕线飞叉装置和所述机械手,所述绕线飞叉装置和所述上线夹装置、下线夹装置和转子转动装置的组合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所述导线装置设置在所述亚克力外罩的缺口处;所述轨道安装架固设在所述底座的前面,两个所述传动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轨道安装架上方,所述底座内部设有所述电箱,四个所述脚杯和所述脚轮固定连接所述轨道安装架和所述底座的四周;所述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亚克力外罩的上板,所述操作面板与所述安装杆枢接,所述触摸屏固定连接所述操作面板,所述操作按钮固设于所述触摸屏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实用新型能实现全自动上料绕线动作,和能调节线夹与绕线装置之间的倾度,使线能顺利绕进转子槽,保障绕线的质量。且具有矫正绕线位置功能和吹走残余线头功能,解决以前需要人工剪线问题,易于实现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绕线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传动机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机械手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双飞叉绕线机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上线夹装置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转子转动装置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下线夹装置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导线装置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绕线飞叉装置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的绕线飞叉装置的飞叉机构立体图;
附图标记
传动机构100、旋转电机101、减速箱102、第一轴承座103、主动链轮104、镀烙棒105、撑台106、手轮107、第一板108、第二板109、第二轴承座110、滑动轴承座111、从动链轮112、链条113、治具114、螺杆115、第三轴承座 116、机械手200、升降电机201、滚珠丝杆202、安装台203、直线模组204、导轨205、滑块206、连接架207、旋转气缸208、活动夹209、小气缸210、气缸安装板211、固定夹212、方通柱213、支撑架214、上线夹装置300、第一气缸301、第一滑块302、第一导轨303、导向柱304、固定块305、第二气缸306、连接块307、第一连接杆308、第三气缸309、第四气缸310、推块311、上吹线管312、限位块313和缺口314、下线夹装置400、下线夹底座401、第五气缸402、第六气缸403、第二导轨404、第二滑块405、支架406、第二连接杆407、第三连接杆408、第七气缸409、第八气缸410、推动块411、下吹线管412、转子转动装置500、第一电机501、第一传动带502、转动主轴503、转轴504、齿轮505、齿条506、圆杆507、外套筒508、第九气缸509、推板 510、箱体511、内套筒512、底座513、梨形槽514、绕线飞叉装置600、绕线飞叉机构610、第二从动轮611、第二主动轮612、第二电机613、转动轴614、轴承座615、叉头616、滚轮617、外壳618、转动件619、夹紧件6110、第三滑块6111、第三导轨6112、连杆机构620、所述连杆机构620包括伸出杆621、第十一气缸622、连接座623、转动板624、第一摆杆625、第二摆杆 626、转动板转轴627、第十气缸628、导线装置700、支撑座701、第一支撑杆702、第二支撑杆703、第二滚轮704、第三滚轮705、第四滚轮706、第五滚轮707、撑杆708、第六滚轮709、机架800、机身架810、亚克力外罩811、轨道安装架812、底座813、电箱814、脚杯815、脚轮816、操作面板820、安装杆821、触摸屏822、操作按钮82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和图4,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包括传动机构100、机械手200、上线夹装置300、下线夹装置400、转子转动装置500、绕线飞叉装置600、导线装置700和机架800。所述传动机构100设置于所述机架800 前方,所述机械手200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800上方,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 设于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上端中心轴线位置处,所述导线装置700固定连接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的两侧。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上部设有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其下部设有所述下线夹装置400。两个所述传动机构100分别是内侧为进料,外侧为出料。所述传动机构100带动转子运动,所述机械手200夹持转子到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的工位固定,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拉动所述导线装置700的铜线进行绕线,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旋转改变转子的绕线工位,上线夹装置300和下线夹装置400拉动铜线进行定位,绕线完成后再由所述机械手200夹持成品到所述传动机构100出料。
所述机架800包括机身架810和操作面板820。所述机身架810包括亚克力外罩811、轨道安装架812、底座813、电箱814、脚杯815和脚轮816。所述操作面板820包括安装杆821、触摸屏822和操作按钮823。所述亚克力外罩811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813的三边,所述亚克力外罩811包裹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和所述机械手200,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和所述上线夹装置300、下线夹装置400和转子转动装置500的组合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813,所述导线装置700设置在所述亚克力外罩811的缺口处。所述轨道安装架812固设在所述底座813的前面,两个所述传动机构100固定连接在所述轨道安装架812 上方,所述底座813内部设有所述电箱814,四个所述脚杯815和所述脚轮816 固定连接所述轨道安装架812和所述底座813的四周。所述安装杆821固定连接所述亚克力外罩811的上板,所述操作面板820与所述安装杆821枢接,所述触摸屏822固定连接所述操作面板820,所述操作按钮823固设于所述触摸屏822的下方。
参照图2,所述传动机构100包括旋转电机101、减速箱102、第一轴承座 103、主动链轮104、镀烙棒105、撑台106、手轮107、第一板108、第二板 109、第二轴承座110、滑动轴承座111、从动链轮112、链条113、治具114、螺杆115和第三轴承座116。所述旋转电机101通过所述减速箱102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链轮104,所述主动链轮104通过所述链条113与所述从动链轮112 活动连接,能固定夹持转子的所述治具114固定连接所述链条113。所述从动链轮112的转轴枢接所述滑动轴承座111,两个所述滑动轴承座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所述主动链轮104的转轴枢接所述第一轴承座103,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 109。两个所述螺杆115通过所述第三轴承座1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两个所述镀烙棒105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座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两个所述手轮107固定连接所述螺杆115并抵接所述第三轴承座116。所述镀烙棒10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撑台106,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撑台106。
参照图3,所述机械手200包括升降电机201、滚珠丝杆202、安装台203、直线模组204、导轨205、滑块206、连接架207、旋转气缸208、活动夹209、小气缸210、气缸安装板211、固定夹212、方通柱213和支撑架214。所述升降电机201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台203上方,所述安装台203滑动连接所述直线模组204。所述方通柱213和所述支撑架214分别设置在直线模组204下方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直线模组204的一侧。所述升降电机201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滚珠丝杆202固定连接,所述滚珠丝杆202的转动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207。所述导轨205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台203,所述导轨205上的滑块206 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207。所述旋转气缸208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架207的另一端侧边,所述气缸安装板21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气缸208的转轴。所述小气缸210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板211,其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夹209,所述活动夹209枢接所述气缸安装板211,所述活动夹209的一侧设有所述固定夹212。
参照图6,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包括第一电机501、第一传动带502、转动主轴503、转轴504、齿轮505、齿条506、圆杆507、外套筒508、第九气缸509、推板510、箱体511、内套筒512、底座513和梨形槽514。所述底座 513上端设有空心的箱体511,所述箱体511一端的侧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机 501,该所述第一电机501的转轴端上设有第一主动轮。所述转动主轴503穿过所述箱体511,两端露出所述箱体511外,所述转动主轴503一端固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502连接。所述转动主轴503可相对所述箱体511转动。所述转动主轴503另一端上固设有所述齿轮505。在所述齿轮505两侧的所述箱体511上各设有一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上连接所述圆杆507。所述箱体511在所述齿轮505下方设有一支撑块。所述圆杆507上滑动设置一齿条506,所述支撑块支撑所述齿条506,所述齿条506与所述齿轮505啮合。所述第一电机501驱动所述转轴504转动,所述齿轮505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齿条506在所述圆杆507上滑动。所述箱体511靠近所述齿轮505一端的侧部还安装有一第九气缸509。所述第九气缸509的推杆端设有一推板510,所述推板510一端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套设在所述转动主轴503上,且位于所述齿轮505前方。所述转动主轴503 上套设有所述外套筒508,所述转动主轴503上,所述外套筒508前方设有所述内套筒512。
参照图5,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包括第一气缸301、第一滑块302、第一导轨303、导向柱304、固定块305、第二气缸306、连接块307、第一连接杆308、第三气缸309、第四气缸310、推块311、上吹线管312、限位块313和缺口 314。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包括上线夹底座320,所述上线夹底座320与所述箱体511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线夹底座320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301和所述第一导轨303,所述第一导轨303上设有所述第一滑块302,所述第一气缸301 的推杆端通过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滑块30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302 前端设有至少两条与其垂直的导向柱304,所述导向柱304上设有所述固定块 305,所述固定块305下端设有一凹槽、上端设有气缸固定架,所述气缸固定架设有所述第二气缸306。所述第二气缸306的推杆端设有所述连接块307,所述连接块307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杆308,所述第一连接杆308一端通过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块30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08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气缸 309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309一端与所述固定块305的所述凹槽通过另一连接销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309侧部设有第四气缸310,所述第三气缸309 和所述第四气缸310的推杆端穿过所述推块311设置,所述第三气缸309伸出所述推块311的推杆端上设有夹头机构。所述夹头机构伸出端设为一半圆柱体形,所述伸出端侧部设有所述限位块313和所述缺口314。所述固定块305上设有所述上吹线管312,所述上吹线管312一端弯曲成直角,所述上吹线管312 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314正上方。
参照图7,所述下线夹装置400包括下线夹底座401、第五气缸402、第六气缸403、第二导轨404、第二滑块405、支架406、第二连接杆407、第三连接杆408、第七气缸409、第八气缸410、推动块411和下吹线管412。所述下线夹底座401与所述底座513固定连接。所述下线夹底座401上设有所述第五气缸402、所述第六气缸403和所述第二导轨404。所述第二导轨404上设有所述第二滑块405,所述第二滑块405一端与所述第五气缸402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405上端设有所述支架406,所述支架406上端设有一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内设有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支架406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一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杆407,所述第二连接杆407一端设有所述第三连接杆408,所述第三连接杆408一端与所述第六气缸403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上固定设有所述第七气缸409,所述第七气缸409侧部设有所述第八气缸410,所述第七气缸409和所述第八气缸410的推杆端穿过所述推动块411设置,所述第七气缸409伸出所述推动块411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夹头机构。所述支架406上设有所述下吹线管412,所述下吹线管412一端弯曲成直角,所述下吹线管412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314正上方。
参照图9和图10,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包括绕线飞叉机构610和连杆机构620。所述绕线飞叉机构610包括第二从动轮611、第二主动轮612、第二电机613、转动轴614、轴承座615、叉头616、第一滚轮617、外壳618、转动件619、夹紧件6110、第三滑块6111和第三导轨6112。所述连杆机构620 包括伸出杆621、第十一气缸622、连接座623、转动板624、第一摆杆625、第二摆杆626、转动板转轴627和第十气缸628。所述第二电机613设于所述外壳618内,其转轴伸出所述外壳618外,所述转轴上设有所述第二主动轮612。所述转动轴614穿过设于所述外壳618内,且位于所述第二电机613上方,所述转动轴614与所述外壳618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614两端都伸出所述外壳 618外,其与所述转轴同向的一端上设有所述第二从动轮611。所述第二从动轮 611与所述第二主动轮612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转动轴614另一端设有所述绕线飞叉机构610。所述绕线飞叉头616呈牛角形,该牛角形末端设有第一滚轮617。所述转动轴614上,所述绕线飞叉头616前方,套设有所述转动件619。所述转动件619与所述转动轴61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619上设有所述夹紧件6110。所述外壳618下端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滑块6111,所述第三滑块6111下端设有与其卡接所述第三导轨6112,所述第三导轨6112固定在所述机架800上。左右两侧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下端设有伸出杆621,所述伸出杆穿过一设置在所述机架800上的一条形凹槽与所述连杆机构620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缸622一端设有所述连接座623,所述连接座623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800上。所述第十气缸628推杆端于所述转动板62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624上设有所述第一摆杆625、第二摆杆626和一转动板转轴627,所述第一摆杆625、所述第二摆杆626、所述转动板转轴627与所述转动板624 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杆625、所述第二摆杆626的一端与所述伸出杆铰接。所述转动板转轴627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机架800上。
参照图8,所述导线装置700包括支撑座701、第一支撑杆702、第二支撑杆703、第二滚轮704、第三滚轮705、第四滚轮706、第五滚轮707、撑杆708 和第六滚轮709。所述支撑座701上设有一高一低的所述第一支撑杆70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703,所述第一支撑杆702上设有一滚轮固定块,所述滚轮固定块同一水平线上设有一横放和竖放的所述第二滚轮704。所述第二支撑杆703 上设有一滚轮固定板,所述滚轮固定板上设有所述第三滚轮705、所述第四滚轮706、所述第五滚轮707和所述撑杆708,所述第三滚轮705、所述第四滚轮706和所述第五滚轮707呈三角形排布。所述撑杆708一端设有第六滚轮 709。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其架构形式能够灵活多变,可以派生系列产品。只是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包括传动机构(100)、机械手(200)、上线夹装置(300)、下线夹装置(400)、转子转动装置(500)、绕线飞叉装置(600)、导线装置(700)和机架(800);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00)设置于所述机架(800)前方,所述机械手(200)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800)上方,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设于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上端中心轴线位置处,所述导线装置(700)固定连接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的两侧;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上部设有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其下部设有所述下线夹装置(400);两个所述传动机构(100)分别是内侧为进料,外侧为出料;所述传动机构(100)带动转子运动,所述机械手(200)夹持转子到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的工位固定,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拉动所述导线装置(700)的铜线进行绕线,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旋转改变转子的绕线工位,上线夹装置(300)和下线夹装置(400)拉动铜线进行定位,绕线完成后再由所述机械手(200)夹持成品到所述传动机构(100)出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00)包括旋转电机(101)、减速箱(102)、第一轴承座(103)、主动链轮(104)、镀烙棒(105)、撑台(106)、手轮(107)、第一板(108)、第二板(109)、第二轴承座(110)、滑动轴承座(111)、从动链轮(112)、链条(113)、治具(114)、螺杆(115)和第三轴承座(116);所述旋转电机(101)通过所述减速箱(102)固定连接所述主动链轮(104),所述主动链轮(104)通过所述链条(113)与所述从动链轮(112)活动连接,能固定夹持转子的所述治具(114)固定连接所述链条(113);所述从动链轮(112)的转轴枢接所述滑动轴承座(111),两个所述滑动轴承座(1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所述主动链轮(104)的转轴枢接所述第一轴承座(103),两个所述第一轴承座(1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两个所述螺杆(115)通过所述第三轴承座(1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两个所述镀烙棒(105)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座(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108)和所述第二板(109);两个所述手轮(107)固定连接所述螺杆(115)并抵接所述第三轴承座(116);所述镀烙棒(10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撑台(106),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撑台(10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手(200)包括升降电机(201)、滚珠丝杆(202)、安装台(203)、直线模组(204)、导轨(205)、滑块(206)、连接架(207)、旋转气缸(208)、活动夹(209)、小气缸(210)、气缸安装板(211)、固定夹(212)、方通柱(213)和支撑架(214);所述升降电机(201)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台(203)上方,所述安装台(203)滑动连接所述直线模组(204);所述方通柱(213)和所述支撑架(214)分别设置在直线模组(204)下方并固定连接在所述直线模组(204)的一侧;所述升降电机(201)的转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滚珠丝杆(202)固定连接,所述滚珠丝杆(202)的转动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207);所述导轨(205)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台(203),所述导轨(205)上的滑块(20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207);所述旋转气缸(208)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架(207)的另一端侧边,所述气缸安装板(211)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气缸(208)的转轴;所述小气缸(210)固定连接所述气缸安装板(211),其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夹(209),所述活动夹(209)枢接所述气缸安装板(211),所述活动夹(209)的一侧设有所述固定夹(21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转动装置(500)包括第一电机(501)、第一传动带(502)、转动主轴(503)、转轴(504)、齿轮(505)、齿条(506)、圆杆(507)、外套筒(508)、第九气缸(509)、推板(510)、箱体(511)、内套筒(512)、底座(513)和梨形槽(514);所述底座(513)上端设有空心的箱体(511),所述箱体(511)一端的侧部安装有所述第一电机(501),该所述第一电机(501)的转轴端上设有第一主动轮;所述转动主轴(503)穿过所述箱体(511),两端露出所述箱体(511)外,所述转动主轴(503)一端固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所述第一传动带(502)连接;所述转动主轴(503)可相对所述箱体(511)转动;所述转动主轴(503)另一端上固设有所述齿轮(505);在所述齿轮(505)两侧的所述箱体(511)上各设有一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上连接所述圆杆(507);所述箱体(511)在所述齿轮(505)下方设有一支撑块;所述圆杆(507)上滑动设置一齿条(506),所述支撑块支撑所述齿条(506),所述齿条(506)与所述齿轮(505)啮合;所述第一电机(501)驱动所述转轴(504)转动,所述齿轮(505)随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齿条(506)在所述圆杆(507)上滑动;所述箱体(511)靠近所述齿轮(505)一端的侧部还安装有一第九气缸(509);所述第九气缸(509)的推杆端设有一推板(510),所述推板(510)一端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套设在所述转动主轴(503)上,且位于所述齿轮(505)前方;所述转动主轴(503)上套设有所述外套筒(508),所述转动主轴(503)上,所述外套筒(508)前方设有所述内套筒(512)。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包括第一气缸(301)、第一滑块(302)、第一导轨(303)、导向柱(304)、固定块(305)、第二气缸(306)、连接块(307)、第一连接杆(308)、第三气缸(309)、第四气缸(310)、推块(311)、上吹线管(312)、限位块(313)和缺口(314);所述上线夹装置(300)包括上线夹底座(320),所述上线夹底座(320)与所述箱体(511)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上线夹底座(320)上设有所述第一气缸(301)和所述第一导轨(303),所述第一导轨(303)上设有所述第一滑块(302),所述第一气缸(301)的推杆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滑块(302)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块(302)前端设有至少两条与其垂直的导向柱(304),所述导向柱(304)上设有所述固定块(305),所述固定块(305)下端设有一凹槽、上端设有气缸固定架,所述气缸固定架设有所述第二气缸(306);所述第二气缸(306)的推杆端设有所述连接块(307),所述连接块(307)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杆(308),所述第一连接杆(308)一端通过一连接销与所述连接块(307)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308)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气缸(309)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309)一端与所述固定块(305)的所述凹槽通过另一连接销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309)侧部设有第四气缸(310),所述第三气缸(309)和所述第四气缸(310)的推杆端穿过所述推块(311)设置,所述第三气缸(309)伸出所述推块(311)的推杆端上设有夹头机构;所述夹头机构伸出端设为一半圆柱体形,所述伸出端侧部设有所述限位块(313)和所述缺口(314);所述固定块(305)上设有所述上吹线管(312),所述上吹线管(312)一端弯曲成直角,所述上吹线管(312)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314)正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线夹装置(400)包括下线夹底座(401)、第五气缸(402)、第六气缸(403)、第二导轨(404)、第二滑块(405)、支架(406)、第二连接杆(407)、第三连接杆(408)、第七气缸(409)、第八气缸(410)、推动块(411)和下吹线管(412);所述下线夹底座(401)与所述底座(513)固定连接;所述下线夹底座(401)上设有所述第五气缸(402)、所述第六气缸(403)和所述第二导轨(404);所述第二导轨(404)上设有所述第二滑块(405),所述第二滑块(405)一端与所述第五气缸(402)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405)上端设有所述支架(406),所述支架(406)上端设有一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内设有一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支架(406)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一端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杆(407),所述第二连接杆(407)一端设有所述第三连接杆(408),所述第三连接杆(408)一端与所述第六气缸(403)的推杆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柱上固定设有所述第七气缸(409),所述第七气缸(409)侧部设有所述第八气缸(410),所述第七气缸(409)和所述第八气缸(410)的推杆端穿过所述推动块(411)设置,所述第七气缸(409)伸出所述推动块(411)的推杆端上设有所述夹头机构;所述支架(406)上设有所述下吹线管(412),所述下吹线管(412)一端弯曲成直角,所述下吹线管(412)的吹风口位于所述缺口(314)正上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包括绕线飞叉机构(610)和连杆机构(620);所述绕线飞叉机构(610)包括第二从动轮(611)、第二主动轮(612)、第二电机(613)、转动轴(614)、轴承座(615)、叉头(616)、第一滚轮(617)、外壳(618)、转动件(619)、夹紧件(6110)、第三滑块(6111)和第三导轨(6112);所述连杆机构(620)包括伸出杆(621)、第十一气缸(622)、连接座(623)、转动板(624)、第一摆杆(625)、第二摆杆(626)、转动板转轴(627)和第十气缸(628);所述第二电机(613)设于所述外壳(618)内,其转轴伸出所述外壳(618)外,所述转轴上设有所述第二主动轮(612);所述转动轴(614)穿过设于所述外壳(618)内,且位于所述第二电机(613)上方,所述转动轴(614)与所述外壳(618)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轴(614)两端都伸出所述外壳(618)外,其与所述转轴同向的一端上设有所述第二从动轮(611);所述第二从动轮(611)与所述第二主动轮(612)通过同步带连接,所述转动轴(614)另一端设有所述绕线飞叉机构(610);所述绕线飞叉头(616)呈牛角形,该牛角形末端设有第一滚轮(617);所述转动轴(614)上,所述绕线飞叉头(616)前方,套设有所述转动件(619);所述转动件(619)与所述转动轴(61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619)上设有所述夹紧件(6110);所述外壳(618)下端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所述第三滑块(6111),所述第三滑块(6111)下端设有与其卡接所述第三导轨(6112),所述第三导轨(6112)固定在所述机架(800)上;左右两侧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下端设有伸出杆(621),所述伸出杆穿过一设置在所述机架(800)上的一条形凹槽与所述连杆机构(620)连接;所述第十一气缸(622)一端设有所述连接座(623),所述连接座(623)固定连接在所述机架(800)上;所述第十气缸(628)推杆端于所述转动板(624)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板(624)上设有所述第一摆杆(625)、第二摆杆(626)和所述转动板转轴(627),所述第一摆杆(625)、所述第二摆杆(626)、所述转动板转轴(627)与所述转动板(62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摆杆(625)、所述第二摆杆(626)的一端与所述伸出杆铰接;所述转动板转轴(627)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机架(800)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装置(700)包括支撑座(701)、第一支撑杆(702)、第二支撑杆(703)、第二滚轮(704)、第三滚轮(705)、第四滚轮(706)、第五滚轮(707)、撑杆(708)和第六滚轮(709);所述支撑座(701)上设有一高一低的所述第一支撑杆(702)和所述第二支撑杆(703),所述第一支撑杆(702)上设有一滚轮固定块,所述滚轮固定块同一水平线上设有一横放和竖放的所述第二滚轮(704);所述第二支撑杆(703)上设有一滚轮固定板,所述滚轮固定板上设有所述第三滚轮(705)、所述第四滚轮(706)、所述第五滚轮(707)和所述撑杆(708),所述第三滚轮(705)、所述第四滚轮(706)和所述第五滚轮(707)呈三角形排布;所述撑杆(708)一端设有第六滚轮(709)。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800)包括机身架(810)和操作面板(820);所述机身架(810)包括亚克力外罩(811)、轨道安装架(812)、底座(813)、电箱(814)、脚杯(815)和脚轮(816);所述操作面板(820)包括安装杆(821)、触摸屏(822)和操作按钮(823);所述亚克力外罩(811)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813)的三边,所述亚克力外罩(811)包裹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和所述机械手(200),所述绕线飞叉装置(600)和所述上线夹装置(300)、下线夹装置(400)和转子转动装置(500)的组合体固定连接所述底座(813),所述导线装置(700)设置在所述亚克力外罩(811)的缺口处;所述轨道安装架(812)固设在所述底座(813)的前面,两个所述传动机构(100)固定连接在所述轨道安装架(812)上方,所述底座(813)内部设有所述电箱(814),四个所述脚杯(815)和所述脚轮(816)固定连接所述轨道安装架(812)和所述底座(813)的四周;所述安装杆(821)固定连接所述亚克力外罩(811)的上板,所述操作面板(820)与所述安装杆(821)枢接,所述触摸屏(822)固定连接所述操作面板(820),所述操作按钮(823)固设于所述触摸屏(822)的下方。
CN201821213461.7U 2018-07-28 2018-07-28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Active CN2087074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13461.7U CN208707496U (zh) 2018-07-28 2018-07-28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13461.7U CN208707496U (zh) 2018-07-28 2018-07-28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707496U true CN208707496U (zh) 2019-04-05

Family

ID=65940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13461.7U Active CN208707496U (zh) 2018-07-28 2018-07-28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7074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2866B (zh) 自动多线绕线机
CN110233043B (zh) 拉剪储线机构以及全自动串联线圈绕线机
CN209357618U (zh) 一种粗线径磁环圈自动绕线机
CN107863861A (zh) 全自动转子绕线机
CN111669016A (zh) 一种电动机生产用转子自动化绕线装置
CN115497742A (zh) 一种一体成型电感器自动化加工设备
CN208707497U (zh) 一种自动转子绕线机
CN208707496U (zh) 一种双轨道双飞叉自动送料绕线机
CN208225707U (zh) 一种多工位三维绕线机
CN111817515A (zh) 一种多工位电机加工设备
CN209658005U (zh) 一种手机摄像头线圈自动绕线设备
CN115986517B (zh) 一种网络滤波器耦合线圈端子封装设备
CN207442664U (zh) 全自动转子绕线机
CN202977161U (zh) 自动卷线机
CN108964385A (zh) 一种半铁芯定子针式绕线机
CN209545393U (zh) 一种半铁芯定子绕线机的定子夹具机构
CN209177763U (zh) 一种带对心装置的纸盘架
CN209849780U (zh) 一种矩形截面弹簧制造装置
CN209072294U (zh) 一种半铁芯定子针式绕线机
CN209062529U (zh) 一种滚筒芯轴的装配设备
CN110120298A (zh) 一种手机摄像头线圈自动绕线设备
CN220555585U (zh) 一种排线机
CN116705502B (zh) 一种变压器绕线设备及方法
CN116631774B (zh) 一种立式多工位线圈绕线机
CN220334287U (zh) 一种生活用纸的纸卷拔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