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13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131U
CN208551131U CN201820128622.6U CN201820128622U CN208551131U CN 208551131 U CN208551131 U CN 208551131U CN 201820128622 U CN201820128622 U CN 201820128622U CN 208551131 U CN208551131 U CN 2085511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interior
flange
interior pot
switch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86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慧民
邢胜华
梁志佳
刘化勇
羊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286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1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锅盖,能够盖装在锅体的锅口上,用于打开或关闭锅体;至少一个内锅,能够放置在锅体内;检测确定装置,安装在锅盖上,用于检测放置到锅体中的内锅的参数,并根据检测出的参数确定出放置到锅体中的内锅的类型。该方案通过在锅盖上设置检测确定装置,能够根据内锅的形状、大小、翻边长度等内锅参数自动确定出放入到锅体中的内锅的类型,从而在后续控制过程中使得烹饪器具能够根据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与内锅的类型相适配的烹饪模式,以便能够根据内锅的类型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而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在锅盖上还能够简化锅体的结构,使烹饪器具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紧凑。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有很多一锅双胆(即一个锅同时匹配两种不同材质内锅)的烹饪器具,而不同材质的内锅具有不同的加热性能及烹饪性能,因此需使用不同的烹饪功能和烹饪控制方法,但在实际使用中,通常只能通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人工设置不同的烹饪功能来帮助烹饪器具识别内锅类型,而无法由烹饪器具自动识别内锅的类型,影响了用户体验。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内锅的类型的烹饪器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锅盖,能够盖装在所述锅体的锅口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锅体;至少一个内锅,能够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检测确定装置,安装在所述锅盖上,用于检测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参数,并根据检测出的参数确定出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类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至少一个能够安装在锅体内的内锅和用于打开或关闭锅体的锅盖以及安装在锅盖上的检测确定装置,其中,锅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用于加热内锅,检测确定装置用于检测放置到锅体中的内锅的参数,具体地,比如,内锅的形状、颜色、高度、直径大小,壁厚、以及翻边长度,翻边壁厚等,并根据检测到的内锅的参数,比如内锅的颜色、翻边长度、翻边厚度等参数自动确定出放置在锅体中的内锅的类型,比如确定出内锅的材质,以实现内锅的类型的自动识别。具体地,比如在设计时,可将内锅的参数与内锅的类型,比如材质等一一进行关联储存在检测确定装置内,即可预先在检测确定装置内储存一个内锅的参数与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这样在检测到放入到锅体中的内锅的参数后,即可根据内锅参数与内锅类型的对应关系表确定出内锅的类型。该种设置,通过在锅盖上设置检测确定装置,能够根据内锅的形状、大小、翻边长度等内锅参数自动确定出放入到锅体中的内锅的类型,从而在后续控制过程中,使得烹饪器具能够根据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与内锅的类型相适配的烹饪模式,以便能够根据内锅的类型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从而不需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来根据内锅的类型来而手动选择烹饪模式,这样即可降低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工作量,提高用户体验。此外,该种设置,由于可根据内锅的类型提前设定好每种内锅的烹饪模式,从而使得内锅的类型,比如材质,与烹饪模式相互匹配,因而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内锅的特点而自动调节内锅的加热性能及烹饪性能,进而既可确保烹饪效果,又能够解决烹饪模式与内锅的类型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烹饪器具自动识别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烹饪模式,完全不需要用户动手,因而可确保内锅类型与烹饪模式相匹配,进而可防止用户对内锅的类型认识错误或者在选择烹饪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导致内锅的类型与烹饪模式不相匹配的情况发生。
而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在锅盖上,从而在现有烹饪器具的基础上,只需要在锅盖上安装一个检测确定装置即可,而不需要对锅体的结构进行大改动。而目前烹饪器具的锅体的结构比较复杂,一般来讲既需要设置温控器、加热装置等,又需要实现产品的通电等,而锅盖的结构相对来讲要简单的多,因此,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在锅盖上,还能够简化锅体的结构,使烹饪器具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紧凑。因此既便于烹饪器具的生产与制造,又可降低产品的制造加工成本,从而一方面更利于产品的更新推广,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内锅的类型可根据材质进行划分,比如分成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也可按照用途进行区分,比如分成煲汤内锅或煮饭内锅,当然还可根据烹饪的食材进行区分,比如分成荤菜锅或者素菜锅。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参数包括内锅的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提前将不同类型的内锅在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这样便能够通过这些有形的参数来代表内锅的不同类型。这样,在具体识别内锅的类型时,即可通过这些参数的差异确定出内锅的真正类型。具体地,比如金属内锅一般呈黑色或银色,而陶瓷内锅一般呈陶瓷色,这样即可通过内锅的颜色识别出内锅的类型,当然,也可通过翻边的长度厚度等来进行内锅的类型识别,比如可将陶瓷内锅的翻边的长度设置的较短,而将金属内锅的翻边长度设计的较长,这样,在检测出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时,即可确定出内锅的类型。当然,除了内锅的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这些参数之外,还可通过检测内锅的其它参数来确定内锅的类型,比如内锅的深浅等。
其中,在内锅的壁厚均匀时,可通过检测任一处内锅的壁厚来进行内锅类型的判断,在内锅的壁厚不均匀时,可通过检测内锅特点位置处的壁厚来进行内锅类型的判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确定装置包括: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具有多个不同的通断状态,其中,所述通断状态能够根据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参数进行改变;确定装置,与所述开关组件连接,能够根据所述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确定出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类型。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成一个包括开关组件和确定装置的结构,这样便可通过一开关组件来具体检测内锅的参数,具体地,比如,可通过一开关组件来检测翻边的长度或翻边的厚度以及内锅的大小、高度等参数,具体地,比如可将一些内锅的翻边设置的较长或较厚,而将另外一些内锅的翻边设置的较短或较薄,这样便可通过不同内锅的翻边的差异来改变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从而即可利用一个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来检测出翻边的长度或厚度等参数,进而确定装置即可通过翻边的长度或翻边的厚度等参数确定出内锅的类型。而通过设置开关组件,能够通过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来检测出内锅的参数差异,即能够将内锅的参数转换成开关组件的通道状态,而开关组件的通道状态比较明显且易于识别,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出内锅的类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它检测装置来检测内锅的参数,具体地,比如,可通过摄像头检测内锅的颜色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内锅包括:第一内锅,所述第一内锅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外弯折的第一翻边;第二内锅,所述第二内锅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外弯折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内锅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时,所述第一翻边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以使所述开关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内锅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时,所述开关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不同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对一个锅体配置两个内锅,比如两个不同材质的内锅,即第一内锅和第二内锅,这样即可形成一锅双胆的烹饪器具。而对这类烹饪器具而言,可将两个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或厚度进行差异化处理,以利用翻边的厚度或长度来作为内锅的参数,以进行内锅的类型的判断。具体地,比如可将第一内锅的翻边设置的较长或较厚,而将第二内锅的翻边设置的较短或较薄,这样在第一内锅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一翻边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上,以触发开关组件进行动作后而处于第一状态,而确定装置在检测到开关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即可知道翻边的长度,进而即可确定出第一内锅的类型,进而烹饪器具即可根据第一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合适的烹饪模式进行烹饪。而将第二翻边设置的较短或较薄,这样第二内锅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二翻边无法作用在开关组件上,从而使得开关组件处于第二状态,而确定装置在检测到开关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即可知道翻边的长度,进而即可确定出第二内锅的类型,进而烹饪器具即可根据第二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合适的烹饪模式进行烹饪。该种设置,可将烹饪器具设置成一锅双胆,且能够通过两个内锅的翻边的差异来进行内锅的类型的自动识别,从而不需要改变内锅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结构,而只需要改变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或厚度,因而使得每个内锅之间的差异化比较小,且该种设置由于内锅的大小和形状并没有改变,因而也不需要改变锅体的结构。因而能够低成本地实现多个内锅的类型的自动识别。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关组件在所述锅盖上对应设置在所述内锅的翻边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翻边的厚度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厚度,所述第二翻边的厚度小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厚度。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以把不同内锅的翻边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差异化处理,即可将不同类型的内锅的翻边的厚度设置的不一样,这样即可通过翻边的厚度来改变组件开关的通断状态,而将第一翻边的厚度设置的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厚度,使得第一内锅在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一翻边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上,以引起开关组件的动作,而将第二翻边的厚度设置的小于能够作用在所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厚度,使得第二内锅在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二翻边无法作用在开关组件上,因而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不变,这样即可使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能够反映出两个内锅的翻边的厚度,因而即可通过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分辨出内锅的类型,以此即可实现内锅类型的自动识别,因而在后续过程中即可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开关组件在所述锅盖上对应设置在所述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翻边的长度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长度,所述第二翻边的长度小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长度。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以把不同内锅的翻边在长度方向上进行差异化处理,即可将不同类型的内锅的翻边的长度设置的不一样,这样即可通过翻边的长度来改变组件开关的通断状态,而将第一翻边的长度设置的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长度,使得第一内锅在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一翻边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上,以引起开关组件的动作,而将第二翻边的长度设置的小于能够作用在所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长度,使得第二内锅在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二翻边无法作用在开关组件上,因而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不变,这样即可使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能够反映出两个内锅的翻边的长度,因而即可通过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分辨出内锅的类型,以此即可实现内锅类型的自动识别,因而在后续过程中即可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盖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开关组件包括:检测开关,安装在所述锅盖内;传动杆,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处,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锅盖内,与所述检测开关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锅盖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内锅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时,所述第一翻边能够推动所述传动杆向所述锅盖内运动,并使所述传动杆触发所述检测开关,以使所述检测开关处于所述第一状态;复位件,设置在所述检测开关与所述传动杆之间,用于在所述传动杆运动后使所述传动杆复位。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开关组件包括检测开关、传动杆和复位件,其中,检测开关具体用于检测内锅的参数,比如翻边的长度或厚度,并根据内锅的参数,比如翻边的长度或厚度而进行通断状态的改变,而传动杆滑动地安装在通孔内,用于与内锅的翻边进行配合,并通过翻边的长度或厚度调节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而复位件用于在传动杆运动后,使传动杆复位。具体地,对于一锅双胆的烹饪器具而言,在第一内锅放置在锅体内时,第一翻边会推动传动杆向锅盖内运动,并推动复位件向检测开关运动,以此触发检测开关,使检测开关处于第一状态,比如连通状态,这样即可检测出内锅的翻边的长度较长,因而即可借此判断出内锅的类型,在将内锅取出时,复位件可以使传动杆恢复到自然状态的位置。反之,在第二内锅放置在锅体内时,由于第二翻边较短,因此,无法推动传动杆,因此即可借此判断出内锅的翻边较短,从而判断内锅的类型。而通过将开关组件设置在锅盖内,并设置传动杆,可将传动杆伸出到锅盖外来检测翻边的长度或厚度,因而不用将开关组件伸出到锅盖外,进而即可对开关组件进行隐藏保护,因而可提高开关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将开关组件隐藏安装在锅盖内,还可提高锅盖的防水性能,因而更便于锅盖的清洗。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开关为微动开关,所述复位件为安装在所述检测开关上的金属弹片。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优选将检测开关设置为微动开关,复位件设置为金属弹片。因为微动开关和金属弹片之间的组合比较常见,因而易于采购。同时,微动开关比较灵敏,因而能够提高检测精度,以提高内锅类型识别的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弹性定位装置,安装在所述锅体的侧壁,且所述弹性定位装置的一端凸出所述锅体的内侧壁设置,用于对放置在所述锅体内的所述内锅进行定位。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锅体的内侧壁上设置一圈弹性定位装置,以便能够利用弹性定位装置来进行内锅的安装定位。具体地,比如可将弹性定位装置设置的较厚,这样当内锅放入锅体内时,弹性定位装置便可受到内锅的挤压变形,而使内锅自动定位在锅体内腔的中心,从而即可确保在通过翻边长度等参数进行内锅类型检测时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弹性定位装置在所述锅体内对称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弹性定位装置在锅体内对称设置,能够对内锅进行均匀定位,从而使得内锅在各个方向上的定位力度一致,因而能够更准确地将内锅自动定位在锅体的中心,提高了内锅检测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弹性定位装置由硅胶或橡胶制成。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弹性定位装置优选由硅胶或橡胶制成。因为,硅胶或橡胶的弹性比较好,因而能够确保弹性定位装置的弹性,同时,硅胶或橡胶比较常见,因而便于采购,因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其中,优选地,所述锅体的内侧壁上设置安装孔,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锅体的侧壁内,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出到所述锅体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锅体的内侧壁上设置一个安装孔,并将弹性定位装置的一部分安装在锅体的侧壁内,这样能够使弹性定位装置更好安装固定,当然,弹性定位装置也可均安装在锅体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内锅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内锅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中的另一种。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按照材质将内锅分成金属锅和非金属锅,这样即可同时为烹饪器具配备一个金属锅和非金属锅。具体地,优选地,可将第一内锅设置成金属内锅,而将第二内锅设置成非金属内锅。该种设置,使得烹饪器具能够自动识别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的类型,从而能够自动选择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的烹饪模式,以使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的烹饪模式能够与其材质相互适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内锅为金属内锅,所述第二内锅为陶瓷内锅或玻璃内锅或石质内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为同一个烹饪设备配备一个金属内锅,然后在配备一个陶瓷内锅或玻璃内锅或石质内锅,这样即可通过不同材质的内锅完成不同的烹饪需求,进而即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确定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放置在所述锅体内的所述内锅的参数;储存装置,用于储存所述内锅的参数和所述内锅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模块,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储存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所述内锅的参数以及所述内锅的参数和所述内锅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所述内锅的类型。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还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储存装置、分析模块组成的检测确定装置来进行内锅参数的检测,以及根据内锅的参数确定出内锅的类型。具体地,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来采集内锅的图形,以此得到内锅的形状、颜色、高度、大小等参数,同时,可提前将内锅的参数和内锅的类型的对应关系储存在储存装置内,这样在用户使用内锅时,分析模块即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形确定出内锅的参数。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以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确定出的所述内锅的类型相适配的烹饪模式进行工作,或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以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检测出的所述内锅的参数相适配的烹饪模式进行工作。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控制装置与检测确定装置连接,从而能够根据确定出的内锅的类型自动确定出与内锅的类型相互适配的烹饪模式,以实现根据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烹饪模式。从而不用用户手动选择烹饪模式。因而即可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实现内锅的类型与烹饪模式的自动匹配。当然,控制装置也可根据检测出的参数自动选择烹饪模式,即可提前将内锅参数与烹饪模式进行关联储存,以便在检测出参数后即可确定出内锅的烹饪模式。
其中,优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电饭煲或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除电饭煲和压力锅之外的其它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提供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另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提供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体,12安装孔,2加热装置,3锅盖,32通孔,4第一内锅,42第一翻边,5第二内锅,52第二翻边,6开关组件,62检测开关,64传动杆,66复位件,7弹性定位装置,8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锅体1内设置有加热装置2;锅盖3,能够盖装在锅体1的锅口上,用于打开或关闭锅体1;至少一个内锅,能够放置在锅体1内;检测确定装置,安装在锅盖3上,用于检测放置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参数,并根据检测出的参数确定出放置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类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至少一个能够安装在锅体1内的内锅和用于打开或关闭锅体1的锅盖3以及安装在锅盖3上的检测确定装置,其中,锅体1内设置有加热装置2,加热装置2用于加热内锅,检测确定装置用于检测放置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参数,具体地,比如,内锅的形状、颜色、高度、直径大小,壁厚、以及翻边长度,翻边壁厚等,并根据检测到的内锅的参数,比如内锅的颜色、翻边长度、翻边厚度等参数自动确定出放置在锅体1中的内锅的类型,比如确定出内锅的材质,以实现内锅的类型的自动识别。具体地,比如在设计时,可将内锅的参数与内锅的类型,比如材质等一一进行关联储存在检测确定装置内,即可预先在检测确定装置内储存一个内锅的参数与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表,这样在检测到放入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参数后,即可根据内锅参数与内锅类型的对应关系表确定出内锅的类型。该种设置,通过在锅盖3上设置检测确定装置,能够根据内锅的形状、大小、翻边长度等内锅参数自动确定出放入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类型,从而在后续控制过程中,使得烹饪器具能够根据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与内锅的类型相适配的烹饪模式,以便能够根据内锅的类型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从而不需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来根据内锅的类型来而手动选择烹饪模式,这样即可降低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工作量,提高用户体验。此外,该种设置,由于可根据内锅的类型提前设定好每种内锅的烹饪模式,从而使得内锅的类型,比如材质,与烹饪模式相互匹配,因而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内锅的特点而自动调节内锅的加热性能及烹饪性能,进而既可确保烹饪效果,又能够解决烹饪模式与内锅的类型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烹饪器具自动识别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烹饪模式,完全不需要用户动手,因而可确保内锅类型与烹饪模式相匹配,进而可防止用户对内锅的类型认识错误或者在选择烹饪模式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导致内锅的类型与烹饪模式不相匹配的情况发生。
而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在锅盖3上,从而在现有烹饪器具的基础上,只需要在锅盖3上安装一个检测确定装置即可,而不需要对锅体1的结构进行大改动。而目前烹饪器具的锅体1的结构比较复杂,一般来讲既需要设置温控器、加热装置2等,又需要实现产品的通电等,而锅盖3的结构相对来讲要简单的多,因此,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在锅盖3上,还能够简化锅体1的结构,使烹饪器具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紧凑。因此既便于烹饪器具的生产与制造,又可降低产品的制造加工成本,从而一方面更利于产品的更新推广,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中,内锅的类型可根据材质进行划分,比如分成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也可按照用途进行区分,比如分成煲汤内锅或煮饭内锅,当然还可根据烹饪的食材进行区分,比如分成荤菜锅或者素菜锅。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内锅的参数包括内锅的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可提前将不同类型的内锅在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这样便能够通过这些有形的参数来代表内锅的不同类型。这样,在具体识别内锅的类型时,即可通过这些参数的差异确定出内锅的真正类型。具体地,比如金属内锅一般呈黑色或银色,而陶瓷内锅一般呈陶瓷色,这样即可通过内锅的颜色识别出内锅的类型,当然,也可通过翻边的长度厚度等来进行内锅的类型识别,比如可将陶瓷内锅的翻边的长度设置的较短,而将金属内锅的翻边长度设计的较长,这样,在检测出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时,即可确定出内锅的类型。当然,除了内锅的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这些参数之外,还可通过检测内锅的其它参数来确定内锅的类型,比如内锅的深浅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检测确定装置包括:开关组件6,开关组件6具有多个不同的通断状态,其中,通断状态能够根据放置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参数进行改变;确定装置,与开关组件6连接,能够根据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确定出放置到锅体1中的内锅的类型。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检测确定装置设置成一个包括开关组件6和确定装置的结构,这样便可通过一开关组件6来具体检测内锅的参数,具体地,比如,可通过一开关组件6来检测翻边的长度或翻边的厚度以及内锅的大小、高度等参数,具体地,比如可如图1和图2所示,将一些内锅的翻边设置的较长或较厚,而如图3和图4所示,将另外一些内锅的翻边设置的较短或较薄,这样便可通过不同内锅的翻边的差异来改变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从而即可利用一个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来检测出翻边的长度或厚度等参数,进而确定装置即可通过翻边的长度或翻边的厚度等参数确定出内锅的类型。而通过设置开关组件6,能够通过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来检测出内锅的参数差异,即能够将内锅的参数转换成开关组件6的通道状态,而开关组件6的通道状态比较明显且易于识别,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出内锅的类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它检测装置来检测内锅的参数,具体地,比如,可通过摄像头检测内锅的颜色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至少一个内锅包括:第一内锅4,第一内锅4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外弯折的第一翻边42;第二内锅5,第二内锅5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外弯折的第二翻边52;第一内锅4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一翻边42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以使开关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第二内锅5放置在锅体1内时,开关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第二状态不同于第一状态。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对一个锅体1配置两个内锅,比如两个不同材质的内锅,即第一内锅4和第二内锅5,这样即可形成一锅双胆的烹饪器具。而对这类烹饪器具而言,可将两个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或厚度进行差异化处理,以利用翻边的厚度或长度来作为内锅的参数,以进行内锅的类型的判断。具体地,比如可将第一内锅4的翻边设置的较长或较厚,而将第二内锅5的翻边设置的较短或较薄,这样在第一内锅4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一翻边42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以触发开关组件6进行动作后而处于第一状态,而确定装置在检测到开关组件6处于第一状态时,即可知道翻边的长度,进而即可确定出第一内锅4的类型,进而烹饪器具即可根据第一内锅4的类型自动选择合适的烹饪模式进行烹饪。而将第二翻边52设置的较短或较薄,这样第二内锅5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二翻边52无法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从而使得开关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而确定装置在检测到开关组件6处于第二状态时,即可知道翻边的长度,进而即可确定出第二内锅5的类型,进而烹饪器具即可根据第二内锅5的类型自动选择合适的烹饪模式进行烹饪。该种设置,可将烹饪器具设置成一锅双胆,且能够通过两个内锅的翻边的差异来进行内锅的类型的自动识别,从而不需要改变内锅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结构,而只需要改变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或厚度,因而使得每个内锅之间的差异化比较小,且该种设置由于内锅的大小和形状并没有改变,因而也不需要改变锅体1的结构。因而能够低成本地实现多个内锅的类型的自动识别。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开关组件6在锅盖3上对应设置在内锅的翻边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翻边42的厚度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厚度,第二翻边52的厚度小于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厚度。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以把不同内锅的翻边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差异化处理,即可将不同类型的内锅的翻边的厚度设置的不一样,这样即可通过翻边的厚度来改变组件开关的通断状态,而将第一翻边42的厚度设置的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厚度,使得第一内锅4在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一翻边42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以引起开关组件6的动作,而将第二翻边52的厚度设置的小于能够作用在所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厚度,使得第二内锅5在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二翻边52无法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因而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不变,这样即可使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能够反映出两个内锅的翻边的厚度,因而即可通过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分辨出内锅的类型,以此即可实现内锅类型的自动识别,因而在后续过程中即可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开关组件6在锅盖3上对应设置在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方向上,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翻边42的长度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长度,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翻边52的长度小于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长度。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以把不同内锅的翻边在长度方向上进行差异化处理,即可将不同类型的内锅的翻边的长度设置的不一样,这样即可通过翻边的长度来改变组件开关的通断状态,而将第一翻边42的长度设置的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长度,使得第一内锅4在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一翻边42能够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以引起开关组件6的动作,而将第二翻边52的长度设置的小于能够作用在所开关组件6上的翻边的长度,使得第二内锅5在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二翻边52无法作用在开关组件6上,因而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不变,这样即可使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能够反映出两个内锅的翻边的长度,因而即可通过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分辨出内锅的类型,以此即可实现内锅类型的自动识别,因而在后续过程中即可实现烹饪模式的自动选择。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锅盖3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通孔32,开关组件6包括:检测开关62,安装在锅盖3内;传动杆64,滑动地安装在通孔32处,传动杆64的一端安装在锅盖3内,与检测开关62连接,传动杆64的另一端通过通孔32伸出锅盖3的内侧壁,第一内锅4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一翻边42能够推动传动杆64向锅盖3内运动,并使传动杆64触发检测开关62,以使检测开关62处于第一状态;复位件66,设置在检测开关62与传动杆64之间,用于在传动杆64运动后使传动杆64复位。
在该些实施例中,开关组件6包括检测开关62、传动杆64和复位件66,其中,检测开关62具体用于检测内锅的参数,比如翻边的长度或厚度,并根据内锅的参数,比如翻边的长度或厚度而进行通断状态的改变,而传动杆64滑动地安装在通孔32内,用于与内锅的翻边进行配合,并通过翻边的长度或厚度调节开关组件6的通断状态。而复位件66用于在传动杆64运动后,使传动杆64复位。具体地,对于一锅双胆的烹饪器具而言,在第一内锅4放置在锅体1内时,第一翻边42会推动传动杆64向锅盖3内运动,并推动复位件66向检测开关62运动,以此触发检测开关62,使检测开关62处于第一状态,比如连通状态,这样即可检测出内锅的翻边的长度较长,因而即可借此判断出内锅的类型,在将内锅取出时,复位件66可以使传动杆64恢复到自然状态的位置。反之,在第二内锅5放置在锅体1内时,由于第二翻边52较短,因此,无法推动传动杆64,因此即可借此判断出内锅的翻边较短,从而判断内锅的类型。而通过将开关组件6设置在锅盖3内,并设置传动杆64,可将传动杆64伸出到锅盖3外来检测翻边的长度或厚度,因而不用将开关组件6伸出到锅盖3外,进而即可对开关组件6进行隐藏保护,因而可提高开关组件6的使用寿命。同时,将开关组件6隐藏安装在锅盖3内,还可提高锅盖3的防水性能,因而更便于锅盖3的清洗。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检测开关62为微动开关,复位件66为安装在检测开关62上的金属弹片。
在该些实施例中,优选将检测开关62设置为微动开关,复位件66设置为金属弹片。因为微动开关和金属弹片之间的组合比较常见,因而易于采购。同时,微动开关比较灵敏,因而能够提高检测精度,以提高内锅类型识别的准确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弹性定位装置7,安装在锅体1的侧壁,且弹性定位装置7的一端凸出锅体1的内侧壁设置,用于对放置在锅体1内的内锅进行定位。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锅体1的内侧壁上设置一圈弹性定位装置7,以便能够利用弹性定位装置7来进行内锅的安装定位。具体地,比如可将弹性定位装置7设置的较厚,这样当内锅放入锅体1内时,弹性定位装置7便可受到内锅的挤压变形,而使内锅自动定位在锅体1内腔的中心,从而即可确保在通过翻边长度等参数进行内锅类型检测时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弹性定位装置7在锅体1内对称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弹性定位装置7在锅体1内对称设置,能够对内锅进行均匀定位,从而使得内锅在各个方向上的定位力度一致,因而能够更准确地将内锅自动定位在锅体1的中心,提高了内锅检测的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弹性定位装置7由硅胶或橡胶制成。
在该些实施例中,弹性定位装置7优选由硅胶或橡胶制成。因为,硅胶或橡胶的弹性比较好,因而能够确保弹性定位装置7的弹性,同时,硅胶或橡胶比较常见,因而便于采购,因而能够降低加工成本。
其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锅体1的内侧壁上设置安装孔12,弹性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在锅体1的侧壁内,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安装孔12伸出到锅体1内。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锅体1的内侧壁上设置一个安装孔12,并将弹性定位装置7的一部分安装在锅体1的侧壁内,这样能够使弹性定位装置7更好安装固定,当然,弹性定位装置7也可均安装在锅体1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内锅4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中的一种,第二内锅5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中的另一种。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按照材质将内锅分成金属锅和非金属锅,这样即可同时为烹饪器具配备一个金属锅和非金属锅。具体地,优选地,可将第一内锅4设置成金属内锅,而将第二内锅5设置成非金属内锅。该种设置,使得烹饪器具能够自动识别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的类型,从而能够自动选择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的烹饪模式,以使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的烹饪模式能够与其材质相互适应。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内锅4为金属内锅,第二内锅5为陶瓷内锅或玻璃内锅或石质内锅。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为同一个烹饪设备配备一个金属内锅,然后在配备一个陶瓷内锅或玻璃内锅或石质内锅,这样即可通过不同材质的内锅完成不同的烹饪需求,进而即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在上述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检测确定装置包括: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放置在锅体1内的内锅的参数;储存装置,用于储存内锅的参数和内锅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模块,与图像采集装置和储存装置连接,用于根据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内锅的参数以及内锅的参数和内锅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内锅的类型。
在该些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储存装置、分析模块组成的检测确定装置来进行内锅参数的检测,以及根据内锅的参数确定出内锅的类型。具体地,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来采集内锅的图形,以此得到内锅的形状、颜色、高度、大小等参数,同时,可提前将内锅的参数和内锅的类型的对应关系储存在储存装置内,这样在用户使用内锅时,分析模块即可通过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形确定出内锅的参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8,与检测确定装置连接,用于控制加热装置2以与检测确定装置确定出的内锅的类型相适配的烹饪模式进行工作,或用于控制加热装置2以与检测确定装置检测出的内锅的参数相适配的烹饪模式进行工作。
在该些实施例中,控制装置8与检测确定装置连接,从而能够根据确定出的内锅的类型自动确定出与内锅的类型相互适配的烹饪模式,以实现根据内锅的类型自动选择烹饪模式。从而不用用户手动选择烹饪模式。因而即可降低用户的操作难度,实现内锅的类型与烹饪模式的自动匹配。当然,控制装置8也可根据检测出的参数自动选择烹饪模式,即可提前将内锅参数与烹饪模式进行关联储存,以便在检测出参数后即可确定出内锅的烹饪模式。
其中,优选地,烹饪器具包括电饭煲或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除电饭煲和压力锅之外的其它产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内设置有加热装置;
锅盖,能够盖装在所述锅体的锅口上,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锅体;
至少一个内锅,能够放置在所述锅体内;
检测确定装置,安装在所述锅盖上,用于检测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参数,并根据检测出的参数确定出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参数包括内锅的形状、大小、高度、颜色、壁厚、翻边厚度和翻边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包括:
开关组件,所述开关组件具有多个不同的通断状态,其中,所述通断状态能够根据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参数进行改变;
确定装置,与所述开关组件连接,能够根据所述开关组件的通断状态确定出放置到所述锅体中的所述内锅的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内锅包括:
第一内锅,所述第一内锅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外弯折的第一翻边;
第二内锅,所述第二内锅的锅口上设置有向外弯折的第二翻边;
所述第一内锅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时,所述第一翻边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以使所述开关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内锅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时,所述开关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不同于所述第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组件在所述锅盖上对应设置在所述内锅的翻边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翻边的厚度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厚度,所述第二翻边的厚度小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厚度;或
所述开关组件在所述锅盖上对应设置在所述内锅的翻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翻边的长度大于等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长度,所述第二翻边的长度小于能够作用在所述开关组件上的翻边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的内壁上设置有一通孔,所述开关组件包括:
检测开关,安装在所述锅盖内;
传动杆,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通孔处,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锅盖内,与所述检测开关连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伸出所述锅盖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内锅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时,所述第一翻边能够推动所述传动杆向所述锅盖内运动,并使所述传动杆触发所述检测开关,以使所述检测开关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复位件,设置在所述检测开关与所述传动杆之间,用于在所述传动杆运动后使所述传动杆复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开关为微动开关,所述复位件为安装在所述检测开关上的金属弹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定位装置,安装在所述锅体的侧壁,且所述弹性定位装置的一端凸出所述锅体的内侧壁设置,用于对放置在所述锅体内的所述内锅进行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定位装置在所述锅体内对称设置;和/或
所述弹性定位装置由硅胶或橡胶制成;和/或
所述锅体的内侧壁上设置安装孔,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一端安装在所述锅体的侧壁内,所述弹性支撑装置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安装孔伸出到所述锅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锅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内锅为金属内锅和非金属内锅中的另一种;或
所述第一内锅为金属内锅,所述第二内锅为陶瓷内锅或玻璃内锅或石质内锅。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包括:
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放置在所述锅体内的所述内锅的参数;
储存装置,用于储存所述内锅的参数和所述内锅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分析模块,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和所述储存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所述内锅的参数以及所述内锅的参数和所述内锅的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出所述内锅的类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装置,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以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确定出的所述内锅的类型相适配的烹饪模式进行工作,或用于控制所述加热装置以与所述检测确定装置检测出的所述内锅的参数相适配的烹饪模式进行工作。
CN201820128622.6U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5511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8622.6U CN208551131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8622.6U CN208551131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131U true CN208551131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52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8622.6U Active CN208551131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13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3381A (zh) * 2019-03-28 2020-10-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66966A (zh) * 2021-11-04 2022-01-25 广东德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炸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3381A (zh) * 2019-03-28 2020-10-0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43381B (zh) * 2019-03-28 2022-02-0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烹饪器具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966966A (zh) * 2021-11-04 2022-01-25 广东德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炸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6295B2 (ja) データ収集デバイスを有する圧力調理システム
CA2644622C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od preparation
CN208551131U (zh) 烹饪器具
CN114424881A (zh) 一种智能锅
US20080083730A1 (en) Cooking apparatus with temperature probe and hinged lid
JP6265868B2 (ja) 加熱調理器、加熱調理システム、及び、加熱調理器の制御方法
US20120048843A1 (en) Electric slow-stewing cooker
US11022321B1 (en) Cooking appliance accessory and method of use
CN105595792A (zh) 可移除温控部件的电加热烹调容器及其加热恒温控制方法
CN106020007A (zh) 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04411217A (zh) 烹饪器具
CN206166609U (zh) 烹饪器具
CN111381503A (zh) 一种烹饪方法及烹饪器具
SI23686A (sl) Univerzalna naprava za regulacijo energije v obliki gumba
CN208551130U (zh) 烹饪器具
CN114305138A (zh) 一种智能烤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54403B (zh) 防干烧灶具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52746A (zh) 烹饪器具
CN208463612U (zh) 一种基于蓝牙控制的电炊具
CN103941771A (zh) 一种厨用电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551128U (zh) 烹饪器具
CN209220052U (zh) 智能调料盒及集成灶
CN211372511U (zh) 一种智能控温灶具
CN219125970U (zh) 一种多功能锅具
CN214251084U (zh) 料理机的检测控制电路及料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