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13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130U
CN208551130U CN201820128621.1U CN201820128621U CN208551130U CN 208551130 U CN208551130 U CN 208551130U CN 201820128621 U CN201820128621 U CN 201820128621U CN 208551130 U CN208551130 U CN 208551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ntroller
liner
cover component
pot body
pot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86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志佳
刘化勇
吴慧民
黄韦铭
马利
罗飞龙
邢胜华
羊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286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组件,能够打开或关闭地安装在锅体上;内胆,能够放置在锅体内;温控器,活动地安装至锅体,能够相对锅体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移动和/或转动;驱动件,与温控器连接,能够在锅盖组件打开时,驱动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及能够在锅盖组件关闭时,驱动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测温位置;其中,温控器位于初始安装位置时,温控器能够避让开内胆,温控器位于测温位置时,温控器能够对内胆进行测温。该方案能够在取放内胆时防止内胆与温控器发生摩擦,以降低内胆和温控器的磨损,提高内胆和温控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可在产品加热烹饪时,使温控器贴合内胆以进行测温。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陶瓷内胆的电饭锅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而陶瓷内胆的电饭锅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温度的检测与控制。而为了实现温度的精准检测和控制必须保证陶瓷内胆和温控器充分接触,但因陶瓷内胆不像金属锅那样耐磨,因而在长时间使用后,陶瓷内胆和温控器接触的部分很容易被刮伤,从而降低了陶瓷内胆的使用寿命。尤其对于温控器对应设置在内胆侧壁,或内胆侧壁与内胆底壁的连接处的方案而言,陶瓷内胆在长时间使用后,磨损会更加严重,因而会进一步降低陶瓷内胆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内胆不易与温控器发生摩擦,从而能够提高内胆的使用寿命的烹饪器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组件,能够打开或关闭地安装在所述锅体上;内胆,能够放置在所述锅体内;温控器,活动地安装至所述锅体,能够相对所述锅体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移动和/或转动;驱动件,与所述温控器连接,能够在所述锅盖组件打开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以及能够在所述锅盖组件关闭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其中,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初始安装位置时,所述温控器能够避让开所述内胆,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测温位置时,所述温控器能够对所述内胆进行测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锅盖组件、内胆、温控器和驱动件,温控器能够相对所述锅体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移动和/或转动,而驱动件一方面用于在锅盖组件打开时,驱动温控器从测温位置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另一方面用于在锅盖组件关闭时,驱动温控器从初始安装位置移动和/或转动至测温位置。该种设置,在打开锅盖组件而放置或取出内胆时,可通过驱动件将温控器驱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使温控器能够远离内胆,这样即可在放置或取出内胆时,使温控器避让开内胆,以防止内胆与温控器发生摩擦,进而即可降低内胆和温控器之间的磨损,提高内胆和温控器的使用寿命。而在关闭锅盖组件而进行加热烹饪时,可通过驱动件将温控器从初始安装位置驱动至测温位置,以使温控器能够贴合内胆,这样即可在烹饪食物时,使温控器与内胆贴合,以便能够通过温控器来进行测温。同时,该种设置,驱动件通过锅盖组件的打开和关闭即可自动实现对温控器的驱动,从而不用人为地去驱动温控器,因而能够简化用户的操作,当然,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温控器的驱动,以使温控器能够自动避让开内胆或自动贴合于内胆。此外,该种设置,能够通过锅盖组件的打开与关闭来合理控制温控器的运动,从而使得温控器的所处位置能够与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相适配,这样便可准确地控制温控器的运动,以使温控器既能够在内胆的安装或取出过程中,准确地避开内胆,以防止与内胆发生摩擦,又能够在内胆安装好后,及时与内胆贴合,以对内胆的温度进行准确检测,进而可防止温控器与内胆的实际开闭状态不同步,而导致温控器不能及时移动和/或转动的情况发生。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温控器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能够在关闭所述锅盖组件时,与所述锅盖组件接触,并在所述锅盖组件的作用下推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第一复位件,与所述温控器连接,能够在打开所述锅盖组件后,使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第二复位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能够在打开所述锅盖组件后,使所述传动件复位。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在锅盖组件与温控器之间设置一个传动件,这样在关闭锅盖组件时,锅盖组件便能够推动传动件向温控器运动,从而传动件便能够推动温控器进行移动和/或转动,以实现温控器从初始安装位置至测温位置的移动和/或转动。而在开盖后,温控器能够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从测温位置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而传动件能够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具体地,比如,在传动件的另一端与锅盖组件没有固定连接时,可通过两个弹簧,来使传动件和温控器来进行复位,也可设置两个驱动装置,来推动传动件和温控器进行复位,此时,可通过一检测控制开关来检测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并在检测到锅盖组件打开时,向驱动装置供电,以使驱动装置能够启动,以驱动传动件和温控器复位,同时,可在传动件和温控器的初始位置处设置一个行程开关,以在传动件和温控器回到初始位置时,控制传动件停止转动。该种设置,可通过机械的方式通过锅盖组件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对传动件的按压,以及松开,这样在合盖时,不用额外设置驱动温控器进行移动的驱动装置,也不用额外设置检测开关来检测锅盖组件是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因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在其它技术方案中,也可通过检测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然后通过电控的方式,实现温控器的驱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体的侧壁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温控器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温控器的另一端能够通过所述过孔伸入到所述锅体内;所述锅体与所述锅盖组件配合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温控器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伸出到所述锅体外;其中,所述传动件伸出到所述锅体外的一端能够在关闭所述锅盖组件时,与所述锅盖组件接触,并在所述锅盖组件的作用下推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在所述锅盖组件打开时,所述传动件伸出到所述锅体外的一端与所述锅盖组件分离,所述温控器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所述传动件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在锅体的侧壁内设置一容纳腔,然后将温控器的一端和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隐藏并密封地安装在锅体的侧壁内,这样既可节省锅体内的空间,又可确保产品的防水性能。具体地,对于电压力锅、电饭煲而言,锅体包括外锅和外壳,而外锅和外壳之间形成有间隙,因而可将温控器的一端和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安装在外锅侧壁和外壳侧壁之间的间隙内。而通过在容纳腔的内侧壁上设置过孔,这样温控器的另一端则可通过过孔伸出到锅体内,且能够与内胆进行配合,以检测内胆的温度,该种安装方式,可将温控器的一部分隐藏安装在锅体的侧壁内,从而可合理利用锅体的侧壁内的空间,这样一方面便于实现温控器在锅体上的移动或转动安装,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温控器对锅体内部的空间占用,这样能够使锅体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紧凑。而通过在锅体与锅盖组件配合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这样能够将传动件的上端从锅体的上端面伸出,这样在合盖时,便能够利用锅盖组件挤压传动件,然后通过传动件推动温控器进行转动和/或移动,而在开盖时,锅盖组件打开,锅盖组件与传动件的上端分离,从而锅盖组件施加至传动件和温控器上的外力消失,这样,传动件和温控器便能够在复位件的作用下进行复位。该种设置,可直接通过锅盖组件实现对传动件的推动,进而实现对温控器的推动,从而在合盖时,不用额外设置驱动温控器进行移动的驱动件,也不用额外设置检测开关来检测锅盖组件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因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产品的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动件为传动杆,所述第二复位件为第二复位弹簧;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传动杆远离所述温控器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由所述通孔伸出到所述锅体外;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挡筋,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传动杆上,并位于所述挡筋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利用一个传动杆来实现锅盖组件对温控器的驱动,因为,传动杆比较简单,且比较好加工。当然,也可通过其它传动装置来实现锅盖组件与温控器之间的力的传动。同时,可优选通过第二复位弹簧来来实现传动杆的复位,具体地,可在锅体的上端的侧壁上设置一个支撑板,并在传动杆上设置一挡筋,然后将第二复位弹簧套在传动杆上并安装在支撑板与挡筋之间,这样,在锅盖组件通过传动杆推动温控器进行运动时,第二复位弹簧被压缩发生弹性变形,而在开盖后,锅盖组件的外力消失,第二复位弹簧在惯性力的作用下自动回弹,并带动传动杆自动复位。该种设置,可利用一弹簧实现传动杆的自动复位,从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当然,也可通过对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然后通过电控的方式实现对温控器的驱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为U形板,所述U形板的两侧板连接至所述容纳腔设置有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上,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U形板的底板上,所述挡筋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均位于所述U形板内。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支撑板设置成U形,并将U形的支撑板安装在锅体的上端的内壁上,同时,可将第二复位弹簧安装在U形板内,这样便能够通过U形板实现对第二复位弹簧的安装和导向,从而可防止第二复位弹簧倾倒或偏斜,进而可防止传动杆被卡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复位件为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器之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通过一复位弹簧来简单、快速地实现温控器从测温位置至初始安装位置之间的驱动,因为这样能够使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在其它方案中,也可通过电动驱动的方式实现温控器的复位驱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动杆平行于所述锅体的轴线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传动杆平行于锅体的轴线设置,即传动杆上下竖直设置,这样能够使传动杆山下运动的更加顺畅,从而可防止传动杆被卡死。
其中,优选地,所述温控器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温控器从外向内倾斜向下设置,这样通过向下推动温控器的一端便能够使温控器上翘,从而即可使温控器与内胆水平贴合。而温控器能够滑动地安装在所述锅体上时,所述温控器优选从外向内水平设置,这样能够使温控器滑动的更加顺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第一倾斜平面,所述温控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相适配第二倾斜平面,所述传动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倾斜平面与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配合推动所述温控器进行移动和/或转动。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传动杆与温控器之间通过两个倾斜平面配合驱动,能够增大两者的配合面积,因而能够使驱动件与温控器驱动连接的更加牢靠,从而可防止驱动件与驱动件相互打滑或卡死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检测开关,设置在所述锅体上,用于检测所述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件和所述检测开关连接,用于在所述检测开关检测到所述锅盖组件打开时,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以及在所述检测开关检测到所述锅盖组件关闭时,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检测开关用于检测锅盖组件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控制装置用于与检测开关和驱动件连接,以便能够根据检测开关检测的结果来控制驱动件的工作,具体地,比如,可在检测开关检测到锅盖组件打开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驱动件正向运动,以驱动温控器从测温位置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这样,温控器便能够在锅盖组件开盖后,自动远离并避让开内胆,以防止内胆与温控器发生摩擦。而在检测开关检测到锅盖组件关闭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驱动件反向运动,以反向驱动温控器,以使温控器能够从初始安装位置移动或转动至测温位置,这样,温控器便能够在合盖后,与内胆接触,以检测内胆的温度,进而能够对内胆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检测开关,而直接设置一个启动按钮,此时,用户可通过启动按钮手动实现驱动件的起停。具体地,比如,可在合盖之后,按下启动按钮,以开启驱动件,并使其驱动温控器向测温位置运动,以带动温控器运动至与内胆贴合。而在锅盖组件打开时,可再次操作启动按钮,以启动驱动件反向运动,以带动温控器运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使温控器与内胆分离,以防止内胆与温控器发生磨损。该种方式,需要用户反复操作启动按钮,因而会使得操作较为繁琐,但可省去控制装置和检测开关等步骤,因而能够适当地降低产品的成本,简化烹饪器具的结构。
其中,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既可单独通过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来实现温控器的驱动,也可单独通过检测开关、电机等驱动件以及控制装置来实现温控器的驱动。当然,也可在通过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来实现温控器的驱动的同时,通过检测开关、电机等驱动件以及控制装置来实现温控器的驱动。这样可通过双重驱动系统实现对温控器的驱动,从而可提高温控器的驱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开关为微动开关或光电开关。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检测开关既可是微动开关,也能够是光电开关,当然,也还可能是其它能够检测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的其它开关。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意选择检测开关的类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检测开关靠近所述锅体的锅口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对于电压力锅和电饭煲而言,锅体的中底部需要布置温控器、加热装置等零部件,因此,将检测开关靠近锅体的锅口设置能够将锅体的中底部位置预留出来,这样使得电压力锅和电饭煲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紧凑。此外,对于在内胆的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的烹饪器具而言,将检测开关靠近锅体的锅口设置还能够使检测开关远离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从而可防止检测开关被加热装置加热,进而可防止检测开关受热失灵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或磁力驱动件。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既可通过电机来实现温控器的驱动,也可通过磁力驱动件来实现温控器的驱动,当然,驱动件也可为其它比较常见的驱动装置,在此不一一列举。而电机和磁力驱动件比较常见,因而易于采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胆包括内胆侧壁和内胆底壁,所述内胆侧壁和所述内胆底壁通过连接部连接;其中,所述温控器对应所述连接部移动和/或转动地设置所述锅体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对于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而言,其锅体的底部均设置有加热装置,而内胆正确安装在锅体内时,加热装置位于内胆的底部,而将温控器对应连接部,即内胆的侧壁与内胆的底壁的连接处设置,即将温控器设置在了内胆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而在加热装置为红外加热装置等时,内胆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不属于红外加热装置等的射线,比如红外线直接加热的区域,因此,温控器对应设置于连接部不会被红外线等射线直接加热,同时,由于连接部的位置比较靠近内胆底部,因此,连接部的温度比较接近内胆底部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胆,比如陶瓷内胆、玻璃内胆、石质内胆而言,由于其传热效率较差,因此,连接部处的温度与内胆侧壁的温度会相差很大,而相对而言,连接部的温度由于与内胆底壁比较接近,因而其温度会比较接近内胆底壁的温度,而内胆底部的温度又与内胆内的食材的温度接近,从而将温控器设置在外锅的侧壁上并对应内胆的连接部设置,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感测锅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胆而言,该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因而将温控器对应连接部设置能够在防止温控器被红外线等射线加热的同时,确保温控器能够准确快速地感知到内胆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非金属内胆内的食材的温度,进而能够精确地控制产品的工作,比如控制加热装置的功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内胆为非金属内胆或金属内胆。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内胆即可是金属内胆也可以是非金属内胆,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选择。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胆为陶瓷内胆。因为对于陶瓷内胆而言,其耐磨性能较差,而通过设置能够移动和/或转动的温控器,使得温控器能够在陶瓷内胆的安装过程中很好地避开陶瓷内胆,而不与其发生摩擦,进而即可确保陶瓷内胆的使用寿命。当然,对于其它耐磨性能较好的内胆,比如金属内胆等,也可采用能够移动和/或转动的温控器,以降低其磨损。
其中,优选地,所述温控器对应所述内胆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胆的壁相互适配的配合面。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配合面使得温控器能够与内胆的壁,比如连接部更好的贴合,因而既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出内胆内的食物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控制可靠性,又能够在取放出内胆时,避免内胆被刮伤。具体地,在连接部为弧形时,配合面为由锅体外至锅体内从上至下倾斜的平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锅体内、所述锅体的底壁上,用于加热所述内胆。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锅体的内底壁上设置一加热装置,这样可通过加热装置自动加热内胆。
其中,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为红外加热装置或电磁加热装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加热装置即可为红外加热装置,也可为电磁加热装置,具体地,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当然,加热装置也可为其它类型。
其中,优选地,所述锅体由外锅和外壳组成。
其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除电饭煲和电压力锅之外的其它产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处于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处于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处于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处于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锅体,12容纳腔,14过孔,16通孔,18支撑板,182安装孔,2锅盖组件,3内胆,32内胆侧壁,34内胆底壁,36连接部,4温控器,42配合面,44第二倾斜平面,5传动杆,52挡筋,54第一倾斜平面,6第一复位弹簧,7第二复位弹簧,8加热装置,9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锅盖组件2、内胆3、温控器4和驱动件。具体地,锅盖组件2能够打开或关闭地安装在锅体1上;内胆3,能够放置在锅体1内;温控器4,活动地安装至锅体1,如图1和图2所示,能够相对锅体1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移动,或如图3和图4所示,能够相对锅体1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进行转动;驱动件,与温控器4连接,能够在锅盖组件2打开时,驱动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及能够在锅盖组件2关闭时,驱动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测温位置;其中,温控器4位于初始安装位置时,温控器4能够避让开内胆3,温控器4位于测温位置时,温控器4能够对内胆3进行测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锅盖组件2、内胆3、温控器4和驱动件,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温控器4能够相对锅体1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比如滑动,而驱动件一方面如图2所示,用于在锅盖组件2打开时,驱动温控器4从测温位置移动至初始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用于在锅盖组件2关闭时,驱动温控器4从初始安装位置移动至测温位置。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温控器4能够相对锅体1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进行转动,此时,温控器的一端可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转动轴9转动地安装在锅体1上。而在该实施离中,驱动件一方面如图4所示,用于在锅盖组件2打开时,驱动温控器4从测温位置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用于在锅盖组件2关闭时,驱动温控器4从初始安装位置转动至测温位置。上述两种实施例,在打开锅盖组件2而放置或取出内胆3时,可通过驱动件将温控器4驱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使温控器4能够远离内胆3,这样即可在放置或取出内胆3时,使温控器4避让开内胆3,以防止内胆3与温控器4发生摩擦,进而即可降低内胆3和温控器4之间的磨损,提高内胆3和温控器4的使用寿命。而在关闭锅盖组件2而进行加热烹饪时,可通过驱动件将温控器4从初始安装位置驱动至测温位置,以使温控器4能够贴合内胆3,这样即可在烹饪食物时,使温控器4与内胆3贴合,以便能够通过温控器4来进行测温。同时,上述两种实施例,驱动件通过锅盖组件2的打开和关闭即可自动实现对温控器4的驱动,从而不用人为地去驱动温控器4,因而能够简化用户的操作,当然,也可通过其它方式,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以使温控器4能够自动避让开内胆3或自动贴合于内胆3。此外,该种设置,能够通过锅盖组件2的打开与关闭来合理控制温控器4的运动,从而使得温控器4的所处位置能够与锅盖组件2的开闭状态相适配,这样便可准确地控制温控器4的运动,以使温控器4既能够在内胆3的安装或取出过程中,准确地避开内胆3,以防止与内胆3发生摩擦,又能够在内胆3安装好后,及时与内胆3贴合,以对内胆3的温度进行准确检测,进而可防止温控器4与内胆3的实际开闭状态不同步,而导致温控器4不能及时移动和/或转动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驱动件包括:传动件,传动件的一端与温控器4连接,传动件的另一端能够在关闭锅盖组件2时,与锅盖组件2接触,并在锅盖组件2的作用下推动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测温位置;第一复位件,与温控器4连接,能够在打开锅盖组件2后,使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第二复位件,与传动件连接,能够在打开锅盖组件2后,使传动件复位。
在该实施例中,可在锅盖组件2与温控器4之间设置一个传动件,这样在关闭锅盖组件2时,锅盖组件2便能够推动传动件向温控器4运动,从而传动件便能够推动温控器4进行移动和/或转动,以实现温控器4从初始安装位置至测温位置的移动和/或转动。而在开盖后,温控器4能够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从测温位置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而传动件能够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具体地,比如,在传动件的另一端与锅盖组件2没有固定连接时,可通过两个弹簧,来使传动件和温控器4来进行复位,也可设置两个驱动装置,来推动传动件和温控器4进行复位,此时,可通过一检测控制开关来检测锅盖组件2的开闭状态,并在检测到锅盖组件2打开时,向驱动装置供电,以使驱动装置能够启动,以驱动传动件和温控器4复位,同时,可在传动件和温控器4的初始位置处设置一个行程开关,以在传动件和温控器4回到初始位置时,控制传动件停止转动。该种设置,可通过机械的方式通过锅盖组件2的打开和关闭,实现对传动件的按压,以及松开,这样在合盖时,不用额外设置驱动温控器4进行移动的驱动装置,也不用额外设置检测开关来检测锅盖组件2是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因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检测锅盖组件2的开闭状态,然后通过电控的方式,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锅体1的侧壁内设置有容纳腔12,容纳腔1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过孔14,温控器4的一端位于容纳腔12内,温控器4的另一端能够通过过孔14伸入到锅体1内;锅体1与锅盖组件2配合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容纳腔12连通的通孔16,传动件的一端位于容纳腔12内,与温控器4连接,传动件的另一端通过通孔16伸出到锅体1外;其中,传动件伸出到锅体1外的一端能够在关闭锅盖组件2时,与锅盖组件2接触,并在锅盖组件2的作用下推动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测温位置,在锅盖组件2打开时,传动件伸出到锅体1外的一端与锅盖组件2分离,温控器4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传动件在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在锅体1的侧壁内设置一容纳腔12,然后将温控器4的一端和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隐藏并密封地安装在锅体1的侧壁内,这样既可节省锅体1内的空间,又可确保产品的防水性能。具体地,对于电压力锅、电饭煲而言,锅体1包括外锅和外壳,而外锅和外壳之间形成有间隙,因而可将温控器4的一端和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安装在外锅侧壁和外壳侧壁之间的间隙内。而通过在容纳腔12的内侧壁上设置过孔14,这样温控器4的另一端则可通过过孔14伸出到锅体1内,且能够与内胆3进行配合,以检测内胆3的温度,该种安装方式,可将温控器4的一部分隐藏安装在锅体1的侧壁内,从而可合理利用锅体1的侧壁内的空间,这样一方面便于实现温控器4在锅体1上的移动或转动安装,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温控器4对锅体1内部的空间占用,这样能够使锅体1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紧凑。而通过在锅体1与锅盖组件2配合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容纳腔12连通的通孔16,这样能够将传动件的上端从锅体1的上端面伸出,这样在合盖时,便能够利用锅盖组件2挤压传动件,然后通过传动件推动温控器4进行转动和/或移动,而在开盖时,锅盖组件2打开,锅盖组件2与传动件的上端分离,从而锅盖组件2施加至传动件和温控器4上的外力消失,这样,传动件和温控器4便能够在复位件的作用下进行复位。该种设置,可直接通过锅盖组件2实现对传动件的推动,进而实现对温控器4的推动,从而在合盖时,不用额外设置驱动温控器4进行移动的驱动件,也不用额外设置检测开关来检测锅盖组件2是否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因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产品的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传动件为传动杆5,第二复位件为第二复位弹簧7;容纳腔12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板18,支撑板18上设置有安装孔182,传动杆5远离温控器4的一端穿过安装孔182,并由通孔16伸出到锅体1外;容纳腔12内、传动杆5上设置有挡筋52,第二复位弹簧7套设在传动杆5上,并位于挡筋52与支撑板18之间。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利用一个传动杆5来实现锅盖组件2对温控器4的驱动,因为,传动杆5比较简单,且比较好加工。当然,也可通过其它传动装置来实现锅盖组件2与温控器4之间的力的传动。同时,可优选通过第二复位弹簧7来来实现传动杆5的复位,具体地,可在锅体1的上端的侧壁上设置一个支撑板18,并在传动杆5上设置一挡筋52,然后将第二复位弹簧7套在传动杆5上并安装在支撑板18与挡筋52之间,这样,在锅盖组件2通过传动杆5推动温控器4进行运动时,第二复位弹簧7被压缩发生弹性变形,而在开盖后,锅盖组件2的外力消失,第二复位弹簧7在惯性力的作用下自动回弹,并带动传动杆5自动复位。该种设置,可利用一弹簧实现传动杆5的自动复位,从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当然,也可通过对锅盖组件2的开闭状态的检测,然后通过电控的方式实现对温控器4的驱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支撑板18为U形板,U形板的两侧板连接至容纳腔12设置有通孔16的内侧壁上,安装孔182设置在U形板的底板上,挡筋52和第二复位弹簧7均位于U形板内。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支撑板18设置成U形,并将U形的支撑板18安装在锅体1的上端的内壁上,同时,可将第二复位弹簧7安装在U形板内,这样便能够通过U形板实现对第二复位弹簧7的安装和导向,从而可防止第二复位弹簧7倾倒或偏斜,进而可防止传动杆5被卡死。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复位件为第一复位弹簧6,第一复位弹簧6设置在容纳腔12的内壁与温控器4之间。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通过一复位弹簧来简单、快速地实现温控器4从测温位置至初始安装位置之间的驱动,因为这样能够使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单,从而能够降低产品的成本。当然,在其它方案中,也可通过电动驱动的方式实现温控器4的复位驱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传动杆5平行于锅体1的轴线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传动杆5平行于锅体1的轴线设置,即传动杆5上下竖直设置,这样能够使传动杆5山下运动的更加顺畅,从而可防止传动杆5被卡死。
其中,优选地,温控器4能够转动地安装在锅体1上时,温控器4从外向内倾斜向下设置,这样通过向下推动温控器4的一端便能够使温控器4上翘,从而即可使温控器4与内胆3水平贴合。而温控器4能够滑动地安装在锅体1上时,温控器4优选从外向内水平设置,这样能够使温控器4滑动的更加顺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传动杆5上设置有第一倾斜平面54,温控器4上设置有与第一倾斜平面54相适配第二倾斜平面44,传动杆5能够通过第一倾斜平面54与第二倾斜平面44的配合推动温控器4进行移动和/或转动。
在该些实施例中,传动杆5与温控器4之间通过两个倾斜平面配合驱动,能够增大两者的配合面积,因而能够使驱动件与温控器4驱动连接的更加牢靠,从而可防止驱动件与驱动件相互打滑或卡死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检测开关(图中未示出),设置在锅体1上,用于检测锅盖组件2的开闭状态;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与驱动件和检测开关连接,用于在检测开关检测到锅盖组件2打开时,控制驱动件驱动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及在检测开关检测到锅盖组件2关闭时,控制驱动件驱动温控器4移动和/或转动至测温位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检测开关用于检测锅盖组件2处于打开状态还是处于关闭状态,控制装置用于与检测开关和驱动件连接,以便能够根据检测开关检测的结果来控制驱动件的工作,具体地,比如,可在检测开关检测到锅盖组件2打开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驱动件正向运动,以驱动温控器4从测温位置移动和/或转动至初始安装位置,这样,温控器4便能够在锅盖组件2开盖后,自动远离并避让开内胆3,以防止内胆3与温控器4发生摩擦。而在检测开关检测到锅盖组件2关闭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驱动件反向运动,以反向驱动温控器4,以使温控器4能够从初始安装位置移动或转动至测温位置,这样,温控器4便能够在合盖后,与内胆3接触,以检测内胆3的温度,进而能够对内胆3的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检测开关,而直接设置一个启动按钮,此时,用户可通过启动按钮手动实现驱动件的起停。具体地,比如,可在合盖之后,按下启动按钮,以开启驱动件,并使其驱动温控器4向测温位置运动,以带动温控器4运动至与内胆3贴合。而在锅盖组件2打开时,可再次操作启动按钮,以启动驱动件反向运动,以带动温控器4运动至初始安装位置,以使温控器4与内胆3分离,以防止内胆3与温控器4发生磨损。该种方式,需要用户反复操作启动按钮,因而会使得操作较为繁琐,但可省去控制装置和检测开关等步骤,因而能够适当地降低产品的成本,简化烹饪器具的结构。
其中,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即可单独通过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来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也可单独通过检测开关、电机等驱动件以及控制装置来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当然,也可在通过传动件、第一复位件和第二复位件来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的同时,通过检测开关、电机等驱动件以及控制装置来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这样可通过双重驱动系统实现对温控器4的驱动,从而可提高温控器4的驱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检测开关为微动开关或光电开关。
在该些实施例中,检测开关即可是微动开关,也能够是光电开关,当然,也还可能是其它能够检测锅盖组件2的开闭状态的其它开关。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意选择检测开关的类型。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检测开关靠近锅体1的锅口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对于电压力锅和电饭煲而言,锅体1的中底部需要布置温控器4、加热装置8等零部件,因此,将检测开关靠近锅体1的锅口设置能够将锅体1的中底部位置预留出来,这样使得电压力锅和电饭煲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紧凑。此外,对于在内胆3的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8的烹饪器具而言,将检测开关靠近锅体1的锅口设置还能够使检测开关远离烹饪器具的加热装置8,从而可防止检测开关被加热装置8加热,进而可防止检测开关受热失灵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驱动件为电机或磁力驱动件。
在该些实施例中,即可通过电机来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也可通过磁力驱动件来实现温控器4的驱动,当然,驱动件也可为其它比较常见的驱动装置,在此不一一列举。而电机和磁力驱动件比较常见,因而易于采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内胆3包括内胆侧壁32和内胆底壁34,内胆侧壁32和内胆底壁34通过连接部36连接;其中,温控器4对应连接部36移动和/或转动地设置锅体1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对于电压力锅、电饭煲等烹饪器具而言,其锅体1的底部均设置有加热装置8,而内胆3正确安装在锅体1内时,加热装置8位于内胆3的底部,而将温控器4对应连接部36,即内胆3的侧壁与内胆3的底壁的连接处设置,即将温控器4设置在了内胆3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而在加热装置8为红外加热装置等时,内胆3的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不属于红外加热装置等的射线,比如红外线直接加热的区域,因此,温控器4对应设置于连接部36不会被红外线等射线直接加热,同时,由于连接部36的位置比较靠近内胆3底部,因此,连接部36的温度比较接近内胆3底部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胆,比如陶瓷内胆、玻璃内胆、石质内胆而言,由于其传热效率较差,因此,连接部36处的温度与内胆侧壁32的温度会相差很大,而相对而言,连接部36的温度由于与内胆底壁34比较接近,因而其温度会比较接近内胆底壁34的温度,而内胆3底部的温度又与内胆3内的食材的温度接近,从而将温控器4设置在外锅的侧壁上并对应内胆3的连接部36设置,能够比较迅速、准确地感测锅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对于非金属内胆而言,该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因而将温控器4对应连接部36设置能够在防止温控器4被红外线等射线加热的同时,确保温控器4能够准确快速地感知到内胆3内食材的温度,尤其是非金属内胆内的食材的温度,进而能够精确地控制产品的工作,比如控制加热装置8的功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内胆3为非金属内胆或金属内胆。
在该些实施例中,内胆3即可是金属内胆也可以是非金属内胆,具体地,可根据实际选择。
进一步优选地,内胆3为陶瓷内胆。因为对于陶瓷内胆而言,其耐磨性能较差,而通过设置能够移动和/或转动的温控器4,使得温控器4能够在陶瓷内胆的安装过程中很好地避开陶瓷内胆,而不与其发生摩擦,进而即可确保陶瓷内胆的使用寿命。当然,对于其它耐磨性能较好的内胆3,比如金属内胆等,也可采用能够移动和/或转动的温控器4,以降低其磨损。
其中,优选地,温控器4对应内胆3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与内胆的壁相互适配的配合面42。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配合面42使得温控器4能够与内胆的壁,比如连接部36更好的贴合,因而既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出内胆3内的食物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产品的控制可靠性,又能够在取放出内胆3时,避免内胆3被刮伤。具体地,在连接部36为弧形时,配合面42为由锅体1外至锅体1内从上至下倾斜的平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烹饪器具还包括:加热装置8,安装在锅体1内、锅体1的底壁上,用于加热内胆3。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锅体1的内底壁上设置一加热装置8,这样可通过加热装置8自动加热内胆3。
其中,优选地,加热装置8为红外加热装置或电磁加热装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加热装置8即可为红外加热装置,也可为电磁加热装置,具体地,可根据实际进行选择,当然,加热装置8也可为其它类型。
其中,优选地,锅体1由外锅和外壳组成。
其中,优选地,烹饪器具为电饭煲或电压力锅。当然,烹饪器具也可为除电饭煲和电压力锅之外的其它产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
锅盖组件,能够打开或关闭地安装在所述锅体上;
内胆,能够放置在所述锅体内;
温控器,活动地安装至所述锅体,能够相对所述锅体在初始安装位置和测温位置之间移动和/或转动;
驱动件,与所述温控器连接,能够在所述锅盖组件打开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以及能够在所述锅盖组件关闭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
其中,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初始安装位置时,所述温控器能够避让开所述内胆,所述温控器位于所述测温位置时,所述温控器能够对所述内胆进行测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
传动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温控器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能够在关闭所述锅盖组件时,与所述锅盖组件接触,并在所述锅盖组件的作用下推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
第一复位件,与所述温控器连接,能够在打开所述锅盖组件后,使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
第二复位件,与所述传动件连接,能够在打开所述锅盖组件后,使所述传动件复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的侧壁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温控器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温控器的另一端能够通过所述过孔伸入到所述锅体内;
所述锅体与所述锅盖组件配合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温控器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伸出到所述锅体外;
其中,所述传动件伸出到所述锅体外的一端能够在关闭所述锅盖组件时,与所述锅盖组件接触,并在所述锅盖组件的作用下推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在所述锅盖组件打开时,所述传动件伸出到所述锅体外的一端与所述锅盖组件分离,所述温控器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所述传动件在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件为传动杆,所述第二复位件为第二复位弹簧;
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传动杆远离所述温控器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由所述通孔伸出到所述锅体外;
所述容纳腔内、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挡筋,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套设在所述传动杆上,并位于所述挡筋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为U形板,所述U形板的两侧板连接至所述容纳腔设置有所述通孔的内侧壁上,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U形板的底板上,所述挡筋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均位于所述U形板内;和/或
所述第一复位件为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与所述温控器之间;和/或
所述传动杆平行于所述锅体的轴线设置;和/或
所述传动杆上设置有第一倾斜平面,所述温控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倾斜平面相适配第二倾斜平面,所述传动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倾斜平面与所述第二倾斜平面的配合推动所述温控器进行移动和/或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开关,设置在所述锅体上,用于检测所述锅盖组件的开闭状态;
控制装置,与所述驱动件和所述检测开关连接,用于在所述检测开关检测到所述锅盖组件打开时,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初始安装位置,以及在所述检测开关检测到所述锅盖组件关闭时,控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温控器移动和/或转动至所述测温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开关为微动开关或光电开关;和/或
所述检测开关靠近所述锅体的锅口设置;和/或
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或磁力驱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包括内胆侧壁和内胆底壁,所述内胆侧壁和所述内胆底壁通过连接部连接;
其中,所述温控器对应所述连接部移动和/或转动地设置所述锅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胆为非金属内胆或金属内胆;和/或
所述温控器对应所述内胆设置的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内胆的壁相互适配的配合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加热装置,安装在所述锅体内、所述锅体的底壁上,用于加热所述内胆。
CN201820128621.1U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551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8621.1U CN208551130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8621.1U CN208551130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130U true CN208551130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52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8621.1U Active CN208551130U (zh) 2018-01-25 2018-01-25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13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4593A (zh) * 2019-05-14 2019-07-09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加热沸腾烹饪一体电压力锅
CN112075828A (zh) * 2019-06-12 2020-12-15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12237383A (zh) * 2020-11-20 2021-01-19 宁波赛浪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烧烤装置
CN113587154A (zh) * 2021-07-23 2021-11-0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84593A (zh) * 2019-05-14 2019-07-09 珠海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加热沸腾烹饪一体电压力锅
CN112075828A (zh) * 2019-06-12 2020-12-15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12075828B (zh) * 2019-06-12 2021-09-14 日立环球生活方案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12237383A (zh) * 2020-11-20 2021-01-19 宁波赛浪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热烧烤装置
CN113587154A (zh) * 2021-07-23 2021-11-0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51130U (zh) 烹饪器具
CN108968659B (zh) 烹饪器具
CN103126536B (zh) 适用于全自动炒菜机的锅盖控制装置
CN101990784B (zh) 家庭用具的受控打开的门
CN108814331B (zh) 一种多功能烤箱
CN108968668A (zh) 烹饪器具
CN208909747U (zh) 使用安全的烹饪器具
CN110013161A (zh) 一种便于取放内胆的电饭锅
CN105054770B (zh) 一种压力调节机构及设有该压力调节机构的压力锅
CN111588263B (zh) 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CN209106932U (zh) 烹饪器具
WO2013121386A2 (en) Automatic food preparation device
WO2017005548A1 (en) A portable electric grill
CN208551131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209U (zh) 锅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128269U (zh) 烹饪设备
CN208693019U (zh) 锅盖控制装置及炒菜机
CN209058941U (zh) 食物料理机
CN208569758U (zh) 自动售货机
CN207520041U (zh) 多功能烹烤组件
CN2766727Y (zh) 炊具用温控自动下料器
CN209106970U (zh) 电压力锅
CN220292887U (zh) 一种升降式电炸炉
CN215175291U (zh) 烹饪器具
CN210124587U (zh) 蒸汽加热式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