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93090U -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93090U
CN208393090U CN201820658573.7U CN201820658573U CN208393090U CN 208393090 U CN208393090 U CN 208393090U CN 201820658573 U CN201820658573 U CN 201820658573U CN 208393090 U CN208393090 U CN 2083930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battery
underbody
tie point
connection structure
cross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5857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珊珊
郑丽鑫
和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5857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930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930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930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包括: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上与所述车身纵梁相对应的位置成型有若干组第一连接点,与所述车身底板相对应的位置处成型有若干组第二连接点;所述车身纵梁上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点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底板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相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的第二连接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结构,动力电池的两侧安装在车身纵梁上,动力电池靠近中心部位连接在车身底板上,当汽车受到撞击时,动力电池通过第二连接点与车身底板的第二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此时车身底板由于第二连接结构的限制无法自由运动,进而可以防止车身底板对动力电池发生拍击。

Description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动力电池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及采用所述吊装结构的纯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缺及环保要求,环保节能的电动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电动汽车是以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替代传统动力源,而整车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装位置及通风性能等对电动汽车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01769669U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电池安装结构,包括位于左右两侧平行设置的左门槛边梁和右门槛边梁(可被视为纵梁),在左门槛边梁和右门槛边梁之间连接有电池安装框架(可被视为横梁),电池安装框架上设有安装孔,在左门槛边梁、右门槛边梁和电池安装框架组成的架体上铺设有车身底板。在动力电池的安装过程中,动力电池的两端连接左门槛边梁和右门槛边梁、动力电池的中心部位连接电池安装框架,这种安装方式通常称为梁式吊装结构。该技术方案全部采用梁式结构承载动力电池重量,受力性能较好。
但上述技术方案的缺陷在于,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车辆之间的撞击,左门槛边梁、右门槛边梁和电池安装框架收到冲击后发生变形,由于车身底板材质较软,一旦发生撞击,车身底板会在架体的带动下发生扭曲,对位于其下方的动力电池进行“拍击”,拍击产生的冲击力会对动力电池造成硬性撞击,甚至会导致动力电池发生爆炸。
在车身底板上冲压出凸台、加强筋以增加局部强度是显而易见的,但即使这样,由于车身底板本身较薄,而动力电池重量很大,因此凸台、加强筋的作用并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吊装在位于车身底板下方的架体上,当电动车发生撞击时,车身底板变形对动力电池进行拍击,造成动力电池损坏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包括:架体,包括中通道、位于所述中通道两侧且彼此平行的车身纵梁,以及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中通道之间的横梁;车身底板,设置在所述中通道与所述车身纵梁之间的区域并罩覆所述横梁;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上与所述车身纵梁相对应的位置成型有若干组第一连接点,与所述车身底板相对应的位置处成型有若干组第二连接点;所述车身纵梁上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点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底板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相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的第二连接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一体成型在所述车身底板上,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中通和所述横梁彼此衔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中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以连接位于所述动力电池的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中通道(1)和所述横梁彼此衔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为矩形,其一边连接所述中通道,一边连接所述横梁,另外两边连接所述车身底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还包括开设在所述车身底板上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点通过所述通孔固定在所述连接件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通过螺钉固定为一体。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车身底板分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通过螺钉与所述中通道和所述横梁进行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动力电池包括:电池芯;电池盒,用以容纳所述电池芯,所述电池盒上成型有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纯电动汽车,所述纯电动汽车采用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结构,包括: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上与所述车身纵梁相对应的位置成型有若干组第一连接点,与所述车身底板相对应的位置处成型有若干组第二连接点;所述车身纵梁上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点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车身底板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相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的第二连接结构。
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吊装结构,动力电池直接吊装在架体上,架体上方安装车身底板,当汽车发生碰撞后,车身底板会直接对位于其下方的动力电池进行“拍击”,造成动力电池损坏。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结构,动力电池的两侧安装在车身纵梁上,动力电池靠近中心部位连接在车身底板上,当汽车受到撞击时,动力电池通过第二连接点与车身底板的第二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此时车身底板由于第二连接结构的限制无法自由运动,进而可以防止车身底板对动力电池发生拍击。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中通道和所述横梁彼此衔接。
中通道和横梁作为单独的梁体,其自身具有较高的强度,第二连接结构与二者进行连接,可以通过中通道和横梁对第二连接结构的强度进行加强,有效地提高了第二连接机构对动力电池的连接稳定性,防止汽车颠簸时,动力电池造成车身底板撕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吊装结构的仰视图,为了清晰而省略车身纵梁及动力电池;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吊装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所述架体与所述动力电池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吊装结构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中通道;2-车身纵梁;3-横梁;4-车身底板;5-动力电池;6-第一连接结构;7-第二连接结构;8-第一连接点;9-第二连接点;1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参考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吊装结构,包括:架体,包括中通道1、位于所述中通道1两侧且彼此平行的车身纵梁2(参见图3),以及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2与所述中通道之间的横梁3;车身底板4,设置在所述中通道与所述车身纵梁2之间的区域并罩覆所述横梁3;动力电池5,所述动力电池5上与所述车身纵梁2相对应的位置成型有若干组第一连接点8,与所述车身底板4相对应的位置处成型有若干组第二连接点9;所述车身纵梁2上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点8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6,所述车身底板4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点9相对应的部位开设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9的第二连接结构7。
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吊装结构,动力电池5直接吊装在架体上,架体上方安装车身底板4,当汽车发生碰撞后,车身底板4会直接对位于其下方的动力电池5进行“拍击”,造成动力电池5损坏。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吊装结构,动力电池5的两侧安装在车身纵梁2上,动力电池5靠近中心部位连接在车身底板4上。当汽车受到撞击时,动力电池5通过第二连接点9与车身底板4的第二连接结构7固定连接,此时车身底板4由于第二连接结构7的限制,无法自由运动,进而可以防止车身底板4对动力电池5发生拍击。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身底板4固定在横梁3的上方。所述动力电池5包括:电池芯;电池盒,用以容纳所述电池芯,所述电池盒上成型有所述第一连接点8和所述第二连接点9。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一体成型在所述车身底板4上。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为矩形,其一边连接所述中通道1,一边连接所述横梁3,另外两边连接所述车身底板4。具体地,第二连接结构7能够是在车身底板4上冲压出的具有矩形底面的凸台,该凸台一边压在中通道1的翻边上,一边压在横梁3的翻边上,从而以“7”字形的方式衔接中通道1和横梁3,从而降低车身地板撕裂风险。
实施例2
参考图3、图4,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出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与所述车身底板4分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通过螺钉与所述中通道1和所述横梁3进行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中包含有连接件10,所述连接件10用以连接位于所述动力电池5的所述第二连接点9。所述连接件10与所述中通道1和所述横梁3彼此衔接,即,连接件10一边衔接中通道1,一边衔接横梁3,另两边衔接车身底板4。这样,连接件10所承受的动力电池5的重量会被车身底板4、中通道1和横梁3共同承担,在消除“拍击”的同时降低车身地板4的撕裂风险。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还开设在所述车身底板4上的通孔,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点9之间通过螺钉穿过通孔的方式固定为一体。
与车身底板4分体设置的第二连接结构7方便拆卸,当第二连接结构7发生损坏时,松开螺钉直接将破损的第二连接结构7拆卸即可,方便快捷。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纯电动汽车,本实施例中的电动汽车采用了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描述的动力电池吊装结构,动力电池的两侧安装在车身纵梁上,动力电池靠近中心部位连接在车身底板上。可以有效地消除发生车辆撞击事故时,动力电池对汽车底板“拍击”以及车身地板4的撕裂。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包括中通道(1)、位于所述中通道(1)两侧且彼此平行的车身纵梁(2),以及连接在所述车身纵梁(2)与所述中通道之间的横梁(3);
车身底板(4),设置在所述中通道与所述车身纵梁(2)之间的区域并连接在所述横梁(3)下方;
动力电池(5),所述动力电池(5)上与所述车身纵梁(2)相对应的位置成型有若干组第一连接点(8),与所述车身底板(4)相对应的位置处成型有若干组第二连接点(9);
所述车身纵梁(2)上设置有用以与所述第一连接点(8)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6),所述车身底板(4)上开设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点(9)的第二连接结构(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一体成型在所述车身底板(4)上,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与所述中通道(1)与所述横梁(3)彼此衔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中包括连接件(10),所述连接件用以连接位于所述动力电池(5)的所述第二连接点(9),所述连接件(10)与所述中通道(1)和所述横梁(3)彼此衔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0)为矩形,其一边连接所述中通道(1),一边连接所述横梁(3),另外两边连接所述车身底板(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还包括开设在所述车身底板(4)上的通孔,所述第二连接点(9)通过所述通孔固定在所述连接件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点(9)之间通过螺钉固定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与所述车身底板(4)分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7)通过螺钉与所述中通道(1)和所述横梁(3)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吊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5)包括:
电池芯;
电池盒,用以容纳所述电池芯,所述电池盒上成型有所述第一连接点(8)和所述第二连接点(9)。
9.一种纯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动汽车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
CN201820658573.7U 2018-05-04 2018-05-04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Active CN2083930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58573.7U CN208393090U (zh) 2018-05-04 2018-05-04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58573.7U CN208393090U (zh) 2018-05-04 2018-05-04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93090U true CN208393090U (zh) 2019-01-18

Family

ID=65062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58573.7U Active CN208393090U (zh) 2018-05-04 2018-05-04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9309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5834A (zh) * 2018-05-04 2018-09-11 睿驰智能汽车(广州)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5834A (zh) * 2018-05-04 2018-09-11 睿驰智能汽车(广州)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37062U (zh) 一种减轻行人碰撞伤害的汽车翼子板安装结构
CN208306575U (zh) 双层前防撞梁总成
CN106005044A (zh) 电动汽车车身
CN208393090U (zh)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CN107963130A (zh) 前围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6734419U (zh) 一种汽车侧围后部加强连接结构
CN201633784U (zh) 一种汽车车身侧围门槛加强结构
CN201761455U (zh) 客车前防撞梁
CN205890808U (zh) 汽车前防撞梁总成
CN211252184U (zh) 电池包防撞梁和汽车
CN108515834A (zh) 动力电池的吊装结构、纯电动汽车
CN202863565U (zh) 风挡玻璃下横梁结构
CN111016558B (zh) 拖车钩结构、拖车钩总成及车辆
CN107914774A (zh) 电动汽车车身
CN209667216U (zh) 一种白车身结构
CN205906045U (zh) 一种电动车后车架组件
CN209719723U (zh) 一种汽车纵梁根部与前围板的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09336853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CN207758530U (zh) 一种客车后舱门
CN107554457A (zh) 一种蓄电池支架
CN201362303Y (zh) 一种汽车用后裙板外板
WO2020082629A1 (zh) 翼子板支架、翼子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CN101700788A (zh) 一种汽车翼子板安装结构
CN109017643A (zh) 一种新型防撞击汽车保险杠
CN21482311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前纵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25

Address after: 100015 Building No. 7, 74,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001

Patentee after: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9, Nansha District Beach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9

Patentee before: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