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52713U - 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52713U CN208352713U CN201820915850.8U CN201820915850U CN208352713U CN 208352713 U CN208352713 U CN 208352713U CN 201820915850 U CN201820915850 U CN 201820915850U CN 208352713 U CN208352713 U CN 2083527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umn
- reinforcement
- bent
- electric power
- support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免焊接、整体承受力好的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电力柜侧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主要由左右设置的立柱以及分别连接于立柱上下端的侧上横梁、侧下横梁组成,所述立柱具有90°弯折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一加强边,所述第二侧面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二加强边,所述侧上横梁具有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三加强边、第四加强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力柜,尤其是户外开闭站,其横梁与立柱的连接端通常采用焊接方式固定,为保证加工精度,焊接时需要工装夹紧定位,其生产工艺较为复杂。而且型材受焊接热应力的影响,易造成框架的变形及强度的下降。且对板材也有限制性,只能用冷轧板或热轧板制作。另外,焊接处不平整,美观性较差。因此,采用免焊接方式生产电力柜是本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
针对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 207116964 U”的中国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户外箱式开闭站”,其方案是:通过在立柱上设置凹槽,然后将横梁插入该凹槽内,最后通过螺丝固定。存在的缺点是:1、将立柱开设凹槽后,导致其强度变差;2、整体承受力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免焊接、整体承受力好的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电力柜侧框架,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主要由左右设置的立柱以及分别连接于立柱上下端的侧上横梁、侧下横梁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具有90°弯折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一加强边,所述第二侧面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二加强边,所述侧上横梁具有第三侧面,所述第三侧面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三加强边、第四加强边,所述第二加强边向外90°弯折有第一支撑边,所述第三加强边向内90°弯折第二支撑边,所述第四加强边向内90°弯折第三支撑边,所述侧上横梁两端连接于立柱外侧,所述第一支撑边支撑于第四加强边,所述第二支撑边支撑于立柱之间,所述第三支撑边贴合于第一支撑边内侧。
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下横梁具有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五加强边、第六加强边,所述第六加强边向外90°弯折有第四支撑边,所述侧下横梁两端连接于立柱外侧,所述第一支撑边支撑于第六加强边,所述于第六加强边贴合于第一支撑边内侧。
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侧下横梁之间设有固定件。
一种新型户外开闭站,根据上述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二个左右相对设置的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上端两侧通过前上横梁连接、下端两侧通过前下横梁连接,所述框架本体上端设置顶盖、下端设置槽钢,所述顶盖与侧上横梁之间通过螺丝和/或铆钉固定,所述槽钢与侧下横梁之间通过螺丝和/或铆钉固定。
所述的新型户外开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中间通过铰链连接封板。
所述的新型户外开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之间通过铰链连接对开门。
本实用新型的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优点如下:通过特定的立柱和横梁结构,将立柱和横梁相互交叉连接,实现立柱和横梁的互锁,最后通过螺栓固定,其整体结构非常牢固,且不易变形、承受力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柜侧框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柜侧框架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力柜侧框架的分解图;
图4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户外开闭站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户外开闭站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8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力柜侧框架,包括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主要由左右设置的立柱2以及分别连接于立柱2上下端的侧上横梁3、侧下横梁4组成。所述立柱2具有90°弯折的第一侧面6、第二侧面7,所述第一侧面6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一加强边8,所述第二侧面7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二加强边9,所述侧上横梁3具有第三侧面10,所述第三侧面10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三加强边11、第四加强边12,所述第二加强边9向外90°弯折有第一支撑边13,所述第三加强边11向内90°弯折第二支撑边14,所述第四加强边12向内90°弯折有第三支撑边15,所述侧上横梁3两端连接于立柱2外侧,所述第一支撑边13支撑于第四加强边12,所述第二支撑边14支撑于立柱2之间,所述第三支撑边15贴合于第一支撑边13内侧,实现立柱与横梁的互锁。在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处设置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内设置螺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侧下横梁4具有第四侧面16,所述第四侧面16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五加强边17、第六加强边18,所述第六加强边18向外90°弯折有第四支撑边20,所述侧下横梁4两端连接于立柱2外侧,所述第一支撑边13支撑于第六加强边18,所述于第六加强边18贴合于第一支撑边13内侧。在立柱与横梁的连接处也设置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内设置螺栓固定。
所述立柱2与侧下横梁4之间设有固定件21,固定件21与所述立柱2与侧下横梁4之间通过螺栓固定。以进一步提高立柱2与侧下横梁4连接的固定度。
实施例2:
如图7-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户外开闭站,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实现,包括二个左右相对设置的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上端两侧通过前上横梁22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下端两侧通过前下横梁23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上端设置顶盖24,所述框架本体1下端设置槽钢25,所述顶盖24与侧上横梁3之间通过螺丝或铆钉固定,所述槽钢25与侧下横梁4之间通过螺丝或铆钉固定。所述框架本体1中间通过铰链26连接封板5。所述框架本体1之间通过铰链26连接对开门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力柜侧框架,包括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主要由左右设置的立柱(2)以及分别连接于立柱(2)上下端的侧上横梁(3)、侧下横梁(4)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具有90°弯折的第一侧面(6)、第二侧面(7),所述第一侧面(6)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一加强边(8),所述第二侧面(7)边缘向内90°弯折有第二加强边(9),所述侧上横梁(3)具有第三侧面(10),所述第三侧面(10)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三加强边(11)、第四加强边(12),所述第二加强边(9)向外90°弯折有第一支撑边(13),所述第三加强边(11)向内90°弯折第二支撑边(14),所述第四加强边(12)外内90°弯折第三支撑边(15),所述侧上横梁(3)两端连接于立柱(2)外侧,所述第一支撑边(13)支撑于第四加强边(12),所述第二支撑边(14)支撑于立柱(2)之间,所述第三支撑边(15)贴合于第一支撑边(13)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下横梁(4)具有第四侧面(16),所述第四侧面(16)两边缘分别向内90°弯折有第五加强边(17)、第六加强边(18),所述第六加强边(18)向外90°弯折有第四支撑边(20),所述侧下横梁(4)两端连接于立柱(2)外侧,所述第一支撑边(13)支撑于第六加强边(18),所述于第六加强边(18)贴合于第一支撑边(13)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与侧下横梁(4)之间设有固定件(21)。
4.一种新型户外开闭站,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力柜侧框架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二个左右相对设置的框架本体(1),所述框架本体(1)上端两侧通过前上横梁(22)连接、下端两侧通过前下横梁(23)连接,所述框架本体(1)上端设置顶盖(24)、下端设置槽钢(25),所述顶盖(24)与侧上横梁(3)之间通过螺丝和/或铆钉固定,所述槽钢(25)与侧下横梁(4)之间通过螺丝和/或铆钉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户外开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中间通过铰链(26)连接封板(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户外开闭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体(1)之间通过铰链(26)连接对开门(2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15850.8U CN208352713U (zh) | 2018-06-13 | 2018-06-13 | 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915850.8U CN208352713U (zh) | 2018-06-13 | 2018-06-13 | 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52713U true CN208352713U (zh) | 2019-01-08 |
Family
ID=64883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915850.8U Active CN208352713U (zh) | 2018-06-13 | 2018-06-13 | 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52713U (zh) |
-
2018
- 2018-06-13 CN CN201820915850.8U patent/CN2083527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37917B (zh) | 空心电梯导轨 | |
CN208352713U (zh) | 一种电力柜侧框架以及新型户外开闭站 | |
CN210364067U (zh) | 前门洞侧围板总成及车 | |
CN208257119U (zh) | 一种新型无焊接低压开关柜柜体侧框架 | |
CN208122680U (zh) | 拼接式门窗系统 | |
CN108316810A (zh) | 门窗系统 | |
CN202792449U (zh) | 空调器的面板结构 | |
CN209195227U (zh) | 一种新型门窗角码 | |
CN207860272U (zh) | 一种汽车b柱内板连接结构 | |
CN208952357U (zh) | 滑动门结构及空调器 | |
CN106703574A (zh) | 用于塑料窗的隐形合页 | |
CN207875766U (zh) | 一种车身蒙皮的顶蒙皮结构 | |
CN110212411A (zh) | 电气柜主框架用型材及其主框架结构 | |
CN108859971B (zh) | 前门后视镜密封支架结构 | |
CN208122648U (zh) | 门窗系统 | |
CN211312965U (zh) | 一种组合式框架系统 | |
CN207860271U (zh) | 一种汽车后立柱加强板结构 | |
CN207902112U (zh) | 车窗上边框、车门总成及汽车 | |
CN202645294U (zh) | 一种组合门窗 | |
CN201842143U (zh) |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与侧围内蒙皮连接结构 | |
CN207102974U (zh) | 一种尾门涂装辅助工装 | |
CN213330637U (zh) | 一种铜铝复合滑升门板 | |
CN211524545U (zh) | 一种加强型重型推拉门 | |
CN208122681U (zh) | 一种拼接式门窗系统 | |
CN206600116U (zh) | 便装式铝门窗用铝型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