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52414U -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52414U
CN208352414U CN201821018370.8U CN201821018370U CN208352414U CN 208352414 U CN208352414 U CN 208352414U CN 201821018370 U CN201821018370 U CN 201821018370U CN 208352414 U CN208352414 U CN 208352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rtion
cantilever
elastic sheet
matrix
electroconductiv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183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坎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ihu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梁坎清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梁坎清 filed Critical 梁坎清
Priority to CN2018210183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52414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0832 priority patent/WO201920085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52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52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弹性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双面导电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第一悬臂以及第二悬臂,第一悬臂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第一连接部与基体的内侧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向基体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二悬臂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二连接部与基体的内侧连接,第二支撑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且第二支撑部向基体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由于在基体所在平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因而双面导电弹片的两面均可以进行弹性压缩,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双面导电弹片两侧的导电部件均可与双面导电弹片弹性抵接,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弹性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背景技术
电池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其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因此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进行电池的安装和使用时,通常需要用到导电弹性装置,从而使得电池能够实现串联或并联,或者能够与外部电路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电路的导通。
传统的导电弹性装置通常采用圆锥形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电池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时,电池与压缩弹簧接触并产生挤压,从而实现电池与弹簧的电性导通;当不需要使用时,取下电池即可。然而,这种导电弹性装置通常只有一面用于弹性压缩,而另一面则通常为平面,会导致使用过程中导电连接性能不稳定。
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导电弹片,以解决现有导电弹性装置存在导电连接性能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包括:
基体,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
第一悬臂,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
第二悬臂,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还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所述第二悬臂还包括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形变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形变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形变部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形变部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形变部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形变部的端部为圆弧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形变部的端部为圆弧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基体的内侧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基体的内侧均匀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直行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为直行条状;
或者,
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双面导电弹片,包括多个上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多个所述双面导电弹片依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面导电弹片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基体所在平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因而双面导电弹片的两面均可以进行弹性压缩,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双面导电弹片两侧的导电部件均可与双面导电弹片弹性抵接,可有效保障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同时当需要将多个导电部件进行串联时,只需要在相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设置一个双面导电弹片即可,使用场景广泛,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四;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面导电弹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四。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基体; 20-第一悬臂;
201-第一连接部; 202-第一支撑部;
203-第一形变部; 204-第一弧形部;
30-第二悬臂; 301-第二连接部;
302-第二支撑部; 303-第二形变部;
304-第二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4,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10、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悬臂20以及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二悬臂30,第一悬臂20包括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一支撑部202,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二悬臂30包括第二连接部301和第二支撑部302,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第二支撑部302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且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基体10可以为圆环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双面导电弹片中第一悬臂20的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用于与导电部件弹性抵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面导电弹片的工作原理可以为:将双面导电弹片的位置固定,使得第一悬臂20朝向需要导电的第一导电部件,第二悬臂30则朝向需要导电的第二导电部件。
当需要将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接通时,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悬臂20接触并挤压第一悬臂20,使得第一悬臂20朝向基体10所在平面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02发生形变,第一连接部201与第一支撑部202连接的一端随着第一支撑部202的运动而运动;同时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悬臂30接触并挤压第二悬臂30,使得第二悬臂30朝向基体10所在平面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二支撑部302发生形变,第二连接部301与第二支撑部302连接的一端随着第二支撑部302的运动而运动。此时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悬臂20弹性抵接,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悬臂30弹性抵接,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均与基体10连接,从而安全可靠导通。
当不再需要将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接通时,取下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不再挤压第一悬臂20,第一支撑部202朝向远离基体10的方向回复,同时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悬臂30之间的挤压消失,第二支撑部302朝向远离基体10的方向回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均为电池,双面导电弹片设于两个电池中间,从而可以实现电池的串联。应当理解的是,当要实现多个电池的串联时,相邻两个电池之间可设置一个双面导电弹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为电池,第二导电部件为外部导电部件或导电线路板,通过双面导电弹片将电池与外部导电部件或导电线路板连接使得电路接通,从而可有效保障电池和第二导电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面导电弹片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因而双面导电弹片的两面均可以进行弹性压缩,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双面导电弹片两侧的导电部件均可与双面导电弹片弹性抵接,可有效保障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同时当需要将多个导电部件进行串联时,只需要在相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设置一个双面导电弹片即可,使用场景广泛,操作简单方便。
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形变部203,第一形变部203与第一支撑部202的末端连接;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形变部303,第二形变部303与第二支撑部302的末端连接。使用过程中,第一形变部203和第二形变部303与导电部件压缩接触,从而可以确保接触更加紧密,导电性能更好。
请参阅图9至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形变部203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第二形变部303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此时双面导电弹片在与导电部件接触时,第一形变部203与第一支撑部202连接的连接处优选与第一导电部件接触,第二形变部303与第二支撑部302连接的连接处优选与第二导电部件接触。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一形变部203通过第一弧形部204连接,第一弧形部204设有弧形接触面。通过设置弧形接触面,当第一悬臂20与第一导电部件接触时,该弧形接触面与第一导电部件贴合,从而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导电可靠性。第二支撑部302和第二形变部303通过第二弧形部304连接,第二弧形部304设有弧形接触面。通过设置弧形接触面,当第二悬臂30与第二导电部件接触时,该弧形接触面与第二导电部件贴合,从而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导电可靠性。
请参阅图5至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形变部203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第二形变部303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此时第一形变部203和第二形变部303均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向外延伸,第一形变部203和第二形变部303的端部用于与导电部件接触并挤压,因此在纵向上第一形变部203和第二形变部303的端部与基体10具有更大的距离,从而第一形变部203和第二形变部303在纵向上具有更大的压缩空间,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大的弹性抵接力,另一方面也可适用于相隔距离更大的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之间进行导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撑部202以及第一形变部203的宽度相同,从而在制造过程中成型更加简单方便,同时第一形变部203的端部为圆弧面,从而当第一形变部203的端部与导电部件接触时,不会因第一形变部203太锋利而刮伤导电部件,同时接触也更加紧密。第二连接部301、第二支撑部302以及第二形变部303的宽度相同,从而在制造过程中成型更加简单方便,同时第二形变部03的端部为圆弧面,从而当第二形变部303的端部与导电部件接触时,不会因第二形变部303太锋利而刮伤导电部件,同时接触也更加紧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连接部201与第一支撑部20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因此第一连接部201具有较宽的连接底部,保证了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具有较大的连接区域,增强了第一连接部201的抗疲劳能力,延长了使用寿命。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连接部301与第二支撑部30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因此第二连接部301具有较宽的连接底部,保证了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具有较大的连接区域,增强了第二连接部301的抗疲劳能力,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悬臂30的数量也为一个,此时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的连接处和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的连接处相对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沿基体10的内侧均匀分布;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沿基体10的内侧均匀分布。此时多个第一连接部201的底部与基体10的内侧的一端连接,多个第二连接部301的底部与基体10的内侧的另一端连接,即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连接部301分列于基体10的内侧的相对两端,相应地,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分列于基体10的内侧的相对两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沿基体10的内侧均匀分布;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沿基体10的内侧均匀分布;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0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连接部301,即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连接部301均匀交错分布,因而能够提供均匀且可靠的弹性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三个,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三个。相邻两个第一连接部201之间设有一个第二连接部301,即三个第一连接部201和三个第二连接部301均匀交错分布。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也可以为其他值,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进一步地,相邻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连接部301之间设有间隙,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加工成型,另一方面也使得相邻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二连接部301在使用时不会相互影响,使用体验更好。应当理解的是,间隙的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为直行条状,其与第一连接部2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一支撑部201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从而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例如电池的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例如导电线路板)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第二支撑部302为直行条状,其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二支撑部302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从而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例如电池的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例如导电线路板)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为弧形条状,其与第一连接部2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一支撑部202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弯曲,第一支撑部202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弹力,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例如电池的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例如导电线路板)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第二支撑部302为弧形条状,第二支撑部302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二支撑部302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弯曲,第二支撑部302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弹力,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例如电池的电极)与第二导电部件(例如导电线路板)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进一步地,基体10、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一体成型,整体强度更高;其可以利用金属导电材料通过冲压成型而制得,加工方式简单、加工效率高,从而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三个,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支撑部202和三个第二支撑部302均匀交错分布。该双面导电弹片的制作工艺如下:首先将金属板冲切成圆形的六份(优选为六等份),且相邻两份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然后对其中相互间隔的三份进行正面冲压成型,对另外相互间隔的三份进行反面冲压成型;然后再进行外形落料成型,从而获得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其中金属板可为铍铜、磷铜、弹簧钢或者其他铜合金、合金钢等金属材,此处不做限制。
以下提供几种具体的实施例,但并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实施例一: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一体成型。第一悬臂20包括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一支撑部202,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二悬臂30包括第二连接部301和第二支撑部302,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第二支撑部302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且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一连接部201以及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相同,同时第一形变部203的端部为圆弧面;第二连接部301以及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相同,同时第二形变部03的端部为圆弧面。
请参阅图5至图8,实施例二: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一体成型。第一悬臂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撑部202以及第一形变部203,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3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第二悬臂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01、第二支撑部302以及第二形变部303,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第二支撑部302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且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3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撑部202以及第一形变部203的宽度相同,同时第一形变部203的端部为圆弧面;第二连接部301、第二支撑部302以及第二形变部303的宽度相同,同时第二形变部03的端部为圆弧面。
请参阅图9至图12,实施例三: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一体成型。第一悬臂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撑部202、第一弧形部204以及第一形变部203,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且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3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第二悬臂3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01、第二支撑部302、第二弧形部304以及第二形变部303,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的内侧连接,第二支撑部302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且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3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撑部202、第一弧形部204以及第一形变部203的宽度相同,同时第一形变部203的端部为圆弧面;第二连接部301、第二支撑部302、第二弧形部304以及第二形变部303的宽度相同,同时第二形变部03的端部为圆弧面。
本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双面导电弹片,包括多个上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多个双面导电弹片依次连接。双面导电弹片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10个、甚至更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优选地,多个双面导电弹片一体成型,即可以采用上述制作工艺,在对金属板进行冲切成型时,一次成型多个依次连接的双面导电弹片,从而获得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
第一悬臂,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
第二悬臂,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包括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二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还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所述第二悬臂还包括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形变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部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形变部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形变部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一形变部的端部为圆弧面;
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的宽度相同,所述第二形变部的端部为圆弧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基体的内侧均匀分布;
所述第二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基体的内侧均匀分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直行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为直行条状;
或者,
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
9.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一体成型。
10.一种组合双面导电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面导电弹片,多个所述双面导电弹片依次连接。
CN201821018370.8U 2018-04-20 2018-06-28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Active CN208352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18370.8U CN208352414U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PCT/CN2018/110832 WO2019200858A1 (zh) 2018-04-20 2018-10-18 一种双面弹片及组合双面弹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18370.8U CN208352414U (zh) 2018-06-28 2018-06-28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52414U true CN208352414U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82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18370.8U Active CN208352414U (zh) 2018-04-20 2018-06-28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524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6368A (zh) * 2022-09-26 2022-10-25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件及包括该导电件的导电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6368A (zh) * 2022-09-26 2022-10-25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件及包括该导电件的导电模组
CN115236368B (zh) * 2022-09-26 2023-01-20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件及包括该导电件的导电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57820B (zh) 紧凑型插孔接触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9119379U (zh) 一种错位单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单面弹片
CN105406236B (zh) 一种功率模块的插拔式端子
CN104037523A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
CN208352414U (zh)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CN208690573U (zh)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CN115732956A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208284646U (zh) 一种导电弹片及组合导电弹片
CN208690516U (zh) 一种单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单面导电弹片
CN204986912U (zh) Led灯的电连接件
CN209544626U (zh)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CN107819225B (zh) 一种多触点式冠簧端子
CN106159501A (zh) 一种鱼眼端子
CN204156174U (zh) 导电弹片及其电子设备
CN208385819U (zh) 一种接触件
CN208045707U (zh) 一种导电弹片
CN206992363U (zh) 一种动触头及电气连接器
CN201518362U (zh) 一种电源线连接器及其簧片
CN206353621U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
CN205159541U (zh) 改良的电极接触弹片
CN209692010U (zh) 用于电连接器插孔端子的矩形簧片
CN208271995U (zh) 一种电池盒
CN209912749U (zh) 一种回弹性能好的五金冲压件
CN201518359U (zh) 一种信号线连接器及其簧片
WO2020001551A1 (zh) 一种导电弹片及组合导电弹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01

Address after: Room 601, No.88 Luxi Road,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Huih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901, room 2, two East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Liang Kanqing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000 Room 601, 88 Luxi Road,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Huih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601, 88 Luxi Road,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Huih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