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544626U -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544626U
CN209544626U CN201821585148.6U CN201821585148U CN209544626U CN 209544626 U CN209544626 U CN 209544626U CN 201821585148 U CN201821585148 U CN 201821585148U CN 209544626 U CN209544626 U CN 2095446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ntilever
base body
plane
cantilevers
si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851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坎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Huih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5851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544626U/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0832 priority patent/WO2019200858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5446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5446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弹性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和组合错位双面弹片,错位双面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第一悬臂以及第二悬臂,基体中部贯通设有基体通孔,基体通孔具有相对设立的基体第一侧壁和基体第二侧壁;第一悬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第一连接部与基体第一侧壁连接,第一支撑部向基体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二悬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二连接部与基体第二侧壁连接,第二支撑部向基体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在基体所在平面的投影相互错开;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且避免了在压缩过程中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相互接触。

Description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弹性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背景技术
导电弹性装置作为一种用于导通电路的元件,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例如其可以应用在电池中,使得电池能够实现串联或并联,或者能够与外部电路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电路的导通。导电弹性装置还可以应用在电子设备中,使得电子设备中的部件之间得以导通。
以应用于电池中的导电弹性装置为例,传统的电池中通常采用压缩弹簧作为导电弹性装置,压缩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电池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时,电池通过与压缩弹簧接触挤压而实现两者的电性导通。然而,这种导电弹性装置通常只有一面用于弹性压缩,而另一面则通常为平面,会导致使用过程中导电连接性能不稳定,且使用场景受限。
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错位双面弹片,以解决现有导电弹性装置存在导电连接性能不稳定、使用场景受限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所述基体中部贯通设有基体通孔,所述基体通孔具有相对设立的基体第一侧壁和基体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悬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第一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
所述第二悬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
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在所述基体所在平面的投影相互错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体第一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体第二侧壁的一端;
或者,
所述第一悬臂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二悬臂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在所述基体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第一侧壁和所述基体第二侧壁相互平行;
或者,
所述基体第一侧壁和所述基体第二侧壁中至少其中一个为曲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还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所述第二悬臂还包括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形变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所述第二形变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
或者,
所述第一形变部的末端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所述第二形变部的末端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逐渐缩小;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逐渐缩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形变部的宽度相同;
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的宽度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直行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为直行条状;
或者,
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组合错位双面弹片,包括上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多个所述错位双面弹片依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错位双面弹片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在基体所在平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因而错位双面弹片的两面均可以进行弹性压缩,在使用过程中位于错位双面弹片两侧的导电部件均可与错位双面弹片弹性抵接,确保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
(2)当需要将多个导电部件进行串联时,只需要在相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设置一个错位双面弹片即可,使用场景广泛,操作简单方便。
(3)将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分两列设置,且任意相邻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相互错开,避免了在压缩过程中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相互接触,分两列错开设置的悬臂在与导电部接触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接触效果更好,具有更优的导电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九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一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一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二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二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三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三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四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四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五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五种结构示意图二;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六种结构示意图一;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第十六种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基体; 100-基体通孔;
101-基体第一侧壁; 102-基体第二侧壁;
103-基体第三侧壁; 104-基体第四侧壁;
105-过渡侧壁; 20-第一悬臂;
201-第一连接部; 202-第一支撑部;
203-第一形变部; 204-第一弧形部;
30-第二悬臂;
301-第二连接部; 302-第二支撑部;
303-第二形变部; 304-第二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10、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一悬臂20以及由金属导电材料制成的第二悬臂30,基体10中部贯通设有基体通孔100,基体通孔100具有相对设立的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第一悬臂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一支撑部202,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第一侧壁101连接,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二悬臂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01和第二支撑部302,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第二侧壁102连接,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相互错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通孔100中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两端分别通过基体第三侧壁103和基体第四侧壁104连接,基体第三侧壁103和基体第四侧壁104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基体第三侧壁103和基体第四侧壁104上均未连接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基体第三侧壁103和基体第四侧壁104的形状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为曲面等,此处不做限制。基体10的外轮廓形状优选为圆形,当然,其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例如还可以为矩形等,此处不做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第一侧壁101上连接的第一悬臂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基体第二侧壁102上连接的第二悬臂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此处不做限制。任意第一悬臂20和任意第二悬臂30之间均相互错开设置,从而确保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相互错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悬臂20或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长度,从而确保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压缩过程中不会接触到基体10。优选地,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之间的距离也不大于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长度之和,这是由于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通过错开设置,使得两者在压缩时不会相互接触,此时基体通孔100的尺寸可以具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即可以做到很大,也可以做得相对更小),满足不同使用场景的需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错位双面弹片中第一悬臂20的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用于与导电部件弹性抵接,此时错位双面弹片的工作原理可以为:
将错位双面弹片的位置固定,使得第一悬臂20朝向需要导电的第一导电部件,第二悬臂30则朝向需要导电的第二导电部件。
当需要将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接通时,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悬臂20接触并挤压第一悬臂20,使得第一悬臂20朝向基体10所在平面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支撑部202发生形变,第一连接部201与第一支撑部202连接的一端随着第一支撑部202的运动而运动;同时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悬臂30接触并挤压第二悬臂30,使得第二悬臂30朝向基体10所在平面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二支撑部302发生形变,第二连接部301与第二支撑部302连接的一端随着第二支撑部302的运动而运动。此时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一悬臂20弹性抵接,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悬臂30弹性抵接,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均与基体10连接,从而安全可靠导通。
当不再需要将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接通时,取下第一导电部件,第一导电部件不再挤压第一悬臂20,第一支撑部202朝向远离基体10的方向回复,同时第二导电部件与第二悬臂30之间的挤压消失,第二支撑部302朝向远离基体10的方向回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均为电池,错位双面弹片可设置于两个电池中间,从而可以实现电池的串联。应当理解的是,当要实现多个电池的串联时,只需要任相邻两个电池之间设置一个错位双面弹片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件为电池,第二导电部件为外部导电部件或导电线路板,通过错位双面弹片将电池与外部导电部件或导电线路板连接使得电路接通,从而可有效保障电池和第二导电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应当理解的是,错位双面弹片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产品中,例如可以用于电子产品中,其工作原理与上述原理类似,此处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错位双面弹片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因而错位双面弹片的两面均可以进行弹性压缩,在使用过程中位于错位双面弹片两侧的导电部件均可与错位双面弹片弹性抵接,确保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的连接更加紧密,导电连接性能更加稳定。
(2)当需要将多个导电部件进行串联时,只需要在相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设置一个错位双面弹片即可,使用场景广泛,操作简单方便。
(3)将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分两列设置,且任意相邻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相互错开,避免了在压缩过程中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相互接触,分两列错开设置的悬臂在与导电部接触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接触效果更好,具有更优的导电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此时,多个第一悬臂20依次相邻设置,多个第二悬臂30依次相邻设置,即多个第一悬臂2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依次排列,多个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依次排列。例如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悬臂20相邻设置;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悬臂30相邻设置。采用上述设计时,错位双面弹片可应用于一些特殊的场景,例如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相互错开设置,此时采用该错位双面弹片时可确保两者连接稳定。当然,该错位双面弹片也可应用于其他场景,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例如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悬臂20间隔设置;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悬臂30间隔设置;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其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排列方式为:第一悬臂20、第二悬臂30、第一悬臂20、第二悬臂30。由于此时第一悬臂20可均匀分布于基体第一侧壁101上、第二悬臂30可均匀分布于基体第二侧壁102上,因此在与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抵接时,受力更加均衡。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也可以其他方式分布于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上,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情形。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此时基体第三侧壁103和基体第四侧壁104也可相应为平面,此时基体通孔100的投影形状与矩形类似,且相邻侧壁的连接处均设有过渡侧壁105,使得过渡更加自然,方便冲压成型。
请参阅图17和图18,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且均朝向基体10的外轮廓方向弯曲。优选地,第一侧壁101和第二侧壁102均为圆弧面,且二者的曲率半径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有基体第一侧壁101或基体第二侧壁102为曲面,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3和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并不是处处相同,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从靠近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逐渐缩小,此时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一支撑部202与导电部件弹性抵接时能够紧密接触,另一方面也确保第一支撑部202的末端之间的间距变大,在朝向基体10运动过程中不会相互接触,进一步避免了相互影响。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并不是处处相同,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从靠近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向远离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逐渐缩小,此时一方面可以确保第二支撑部302与导电部件弹性抵接时能够紧密接触,另一方面也确保第二支撑部302的末端之间的间距变大,在朝向基体10运动过程中不会相互接触,进一步避免了相互影响。当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时,还可以缩短相邻第一悬臂20或相邻第二悬臂30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对应设置更多的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进一步提高错位双面弹片与导电部件抵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处处相同,即第一支撑部202等宽,其制作更加简单,同时由于相邻悬臂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不会相互影响。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处处相同,即第二支撑部302等宽,其制作更加简单。
请参阅图5和图6,进一步地,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和第一形变部204,第一形变部204通过第一弧形部203与第一支撑部202的末端连接,第一弧形部203设有弧形接触面。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和第二形变部304,第二形变部304通过第二弧形部303与第二支撑部302的末端连接,第二弧形部303设有弧形接触面。通过设置弧形接触面,当第一悬臂20与第一导电部件接触时,该弧形接触面与第一导电部件贴合;当第二悬臂30与第二导电部件接触时,该弧形接触面与第二导电部件贴合,从而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导电可靠性。
请参阅图5和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此时错位双面弹片在与导电部件接触时,第一弧形部203、第二弧形部303的弧形接触面优选与导电部件接触,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增大了导电可靠性。
请参阅图7和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向外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向外延伸,此时第一形变部204和第二形变部304均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向外延伸,第一形变部204和第二形变部304的端部用于与导电部件接触并挤压,因此在纵向上第一形变部204和第二形变部304的端部与基体10具有更大的距离,从而第一形变部204和第二形变部304在纵向上具有更大的压缩空间,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大的弹性抵接力,另一方面也可适用于相隔距离更大的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之间进行导电。
请参阅图5至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01、第一支撑部202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的宽度相同,从而在制造过程中成型更加简单方便,同时第一形变部204的端部可为圆弧面,从而当第一形变部204的端部与导电部件接触时,不会因第一形变部204太锋利而刮伤导电部件,同时接触也更加紧密。第二连接部301、第二支撑部302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的宽度相同,从而在制造过程中成型更加简单方便,同时第二形变部03的端部可为圆弧面,从而当第二形变部304的端部与导电部件接触时,不会因第二形变部304太锋利而刮伤导电部件,同时接触也更加紧密。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可大于第一连接部201与第一支撑部20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此时第一连接部201具有较宽的连接底部,保证了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10具有较大的连接区域,增强了第一连接部201的抗疲劳能力,延长了使用寿命。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连接的一端的宽度可大于第二连接部301与第二支撑部302连接的一端的宽度,此时第二连接部301具有较宽的连接底部,保证了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10具有较大的连接区域,增强了第二连接部301的抗疲劳能力,延长了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为直行条状,其与第一连接部2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一支撑部201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从而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第二支撑部302为直行条状,其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二支撑部302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从而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为弧形条状,其与第一连接部2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一支撑部202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弯曲,第一支撑部202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弹力,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第二支撑部302为弧形条状,第二支撑部302与第二连接部301连接并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且第二支撑部302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弯曲,第二支撑部302的端部距离基体10所在的平面具有适当的高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弹力,另一方面能够适应第一导电部件与第二导电部件之间不同间距的情形,具有更广泛的适用场景。
应当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基体10、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一体成型,整体强度更高;其可以利用金属导电材料通过冲压成型而制得,加工方式简单、加工效率高,从而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两个,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两个第一悬臂20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两个第二悬臂30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该错位双面弹片的制作工艺可如下:首先将金属板冲切成圆形的四份(优选为四等份),且相邻两份之间间隔一定距离;然后对其中位于同一侧壁的两份进行正面冲压成型,对另外的两份进行反面冲压成型;然后再进行外形落料成型,从而获得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其中金属板可为铍铜、磷铜、弹簧钢或者其他铜合金、合金钢等金属材,此处不做限制。
请参阅图1至图32,以下提供几种具体的实施例,但并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共同具有的特征包括: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基体10、第一悬臂20以及第二悬臂30一体成型。基体10中部贯通设有基体通孔100,基体通孔100具有相对设立的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第一悬臂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01和第一支撑部202,第一连接部201与基体第一侧壁101连接,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二悬臂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01和第二支撑部302,第二连接部301与基体第二侧壁102连接,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下述实施例的不同点分别在于:
请参阅图1和图2,实施例一: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相同。
请参阅图3和图4,实施例二: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从靠近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逐渐缩小,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从靠近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向远离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逐渐缩小。
请参阅图5和图6,实施例三: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朝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7和图8,实施例四: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9和图10,实施例五: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相同。
请参阅图11和图12,实施例六: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从靠近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逐渐缩小,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从靠近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向远离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逐渐缩小。
请参阅图13和图14,实施例七: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15和图16,实施例八: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平面,且相对平行设立。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17和图18,实施例九: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相同。
请参阅图19和图20,实施例十: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从靠近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逐渐缩小,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从靠近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向远离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逐渐缩小。
请参阅图21和图22,实施例十一: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朝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23和图24,实施例十二: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连接部201连接于基体第一侧壁101的一端;第二悬臂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连接部301连接于基体第二侧壁102的一端;且连接有第一连接部201的第一侧壁一端与连接有第二连接部301的第二侧壁一端相互错开。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25和图26,实施例十三: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支撑部202和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相同。
请参阅图27和图28,实施例十四: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支撑部202的宽度从靠近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向远离第一连接部201的一侧逐渐缩小,第二支撑部302的宽度从靠近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向远离第二连接部301的一侧逐渐缩小。
请参阅图29和图30,实施例十五: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朝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请参阅图31和图32,实施例十六:
基体第一侧壁101和基体第二侧壁102均为曲面。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交替设置,此时第一悬臂20和第二悬臂30在基体10所在平面的投影交替设置。第一悬臂20还包括第一弧形部203以及第一形变部204,第一支撑部2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第一形变部2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第二悬臂30还包括第二弧形部303以及第二形变部304,第二支撑部302向基体10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第二形变部304的末端背向基体10所在的平面延伸。
本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组合错位双面弹片,包括多个上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多个错位双面弹片依次连接。错位双面弹片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等,也可以为5个、10个、甚至更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优选地,多个错位双面弹片一体成型,即可以采用上述制作工艺,在对金属板进行冲切成型时,一次成型多个依次连接的错位双面弹片,从而获得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串联的至少两个导电部件中的相邻两个所述导电部件,包括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基体、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
所述基体中部贯通设有基体通孔,所述基体通孔具有相对设立的基体第一侧壁和基体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悬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第一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一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导电部件的其中一个弹性抵接;
所述第二悬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支撑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基体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向所述基体所在平面外另一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与相邻两个所述导电部件的其中另一个弹性抵接;
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在所述基体所在平面的投影相互错开;
所述第一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体第一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二悬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基体第二侧壁的一端;
多个所述第一悬臂依次相邻设置,多个第二悬臂依次相邻设置;
所述基体通孔还具有相对设立的基体第三侧壁和基体第四侧壁,相邻侧壁的连接处均设置有过渡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第一侧壁和所述基体第二侧壁相互平行;
或者,
所述基体第一侧壁和所述基体第二侧壁中至少其中一个为曲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悬臂还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一弧形部,所述第一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一弧形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所述第二悬臂还包括第二形变部和第二弧形部,所述第二形变部通过所述第二弧形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末端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部设有弧形接触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形变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所述第二形变部的末端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
或者,
所述第一形变部的末端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所述第二形变部的末端背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逐渐缩小;
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逐渐缩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一形变部的宽度相同;
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形变部的宽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为直行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为直行条状;
或者,
所述第一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一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所述第二支撑部为弧形条状,所述第二支撑部朝向所述基体所在的平面弯曲。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一体成型。
9.一种组合错位双面弹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错位双面弹片,多个所述错位双面弹片依次连接。
CN201821585148.6U 2018-04-20 2018-09-27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Active CN2095446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85148.6U CN209544626U (zh) 2018-09-27 2018-09-27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PCT/CN2018/110832 WO2019200858A1 (zh) 2018-04-20 2018-10-18 一种双面弹片及组合双面弹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85148.6U CN209544626U (zh) 2018-09-27 2018-09-27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544626U true CN209544626U (zh) 2019-10-25

Family

ID=68245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85148.6U Active CN209544626U (zh) 2018-04-20 2018-09-27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5446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6368A (zh) * 2022-09-26 2022-10-25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件及包括该导电件的导电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6368A (zh) * 2022-09-26 2022-10-25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件及包括该导电件的导电模组
CN115236368B (zh) * 2022-09-26 2023-01-20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件及包括该导电件的导电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66907B2 (en) Connector
US7607952B2 (en) Battery contact
US8647129B2 (en) Housingless connector
US7527532B2 (en) Battery contact
EP2442405A1 (en)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CN209119379U (zh) 一种错位单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单面弹片
CN104838543A (zh) 阴端子
CN217086934U (zh) 端子、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CN209544626U (zh) 一种错位双面弹片及组合错位双面弹片
CN115732956A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238500A (ja)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CN208690573U (zh)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CN208690516U (zh) 一种单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单面导电弹片
CN208352414U (zh) 一种双面导电弹片及组合双面导电弹片
CN218632506U (zh) 大电流片式端子
CN208284646U (zh) 一种导电弹片及组合导电弹片
CN213692499U (zh) 一种小体积大电流电性连接弹片
WO2013153051A1 (en) Electrical plug type connector, in particular for 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having a separate contact carrier plate
EP1770831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planes
JP5858565B2 (ja) コンタクトエレメント及びコネクタ
CN209804966U (zh) 一种直头连接器插孔
CN212011357U (zh) 一种母端子
CN109510014A (zh) 金属簧片结构和电连接器
CN211045792U (zh) 导电端子结构
CN221305041U (zh) 一种接触件及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4

Address after: Room 601, No.88 Luxi Road,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3000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Huih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2504, 12 Building, Xingcheng International Garden,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ang Kanqing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3000 Room 601, 88 Luxi Road,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ongguan Huih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000 Room 601, 88 Luxi Road, Liaobu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ongguan Huihu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