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59597U -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59597U
CN208259597U CN201721144439.7U CN201721144439U CN208259597U CN 208259597 U CN208259597 U CN 208259597U CN 201721144439 U CN201721144439 U CN 201721144439U CN 208259597 U CN208259597 U CN 208259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dish
interior pot
recessed portion
heating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444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鹰
李勇
郭雄伟
吴育权
区国安
王力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4443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59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59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59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盘及烹饪器具。加热盘位于一内锅外部以对内锅加热,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具有接触部和凹陷部,接触部与内锅的外表面接触,凹陷部与内锅的外表面不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盘,通过在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设置接触部和凹陷部,凹陷部可以与内锅间隔开,降低了加热盘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度,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与内锅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

Description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对于大部分采用加热盘加热的电饭煲等烹饪器具,其核心部件为加热盘,通过加热盘发热传导至内锅,从而实现内锅的加热。为保证良好的导热效果,要求内锅与加热盘要贴紧,但对于贴合良好的内锅与加热盘系统,往往会由于热量集中而造成中心温度较高,造成米饭焦烂。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内锅中心下端与加热盘的间隙加大,从而使加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中心部位的速率降低,但加大的间隙会使得此处热量集中,造成安装在加热盘中心孔位置的温度传感器感温较快,从而比原来更快达到程序设置的温度点,使得程序误判,造成米饭未充分加热就停止了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盘,所述加热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性能佳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盘,所述加热盘位于一内锅外部以对所述内锅加热,所述加热盘朝向所述内锅的一侧具有接触部和凹陷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接触,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不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盘,通过在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设置接触部和凹陷部,凹陷部的底面与内锅不接触,从而可以降低加热盘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率,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与内锅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盘的中部具有适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通孔内。由此,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加热盘的中部的温度,由于热量集中而造成中心温度较高,当温度传感器测定的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值后,加热盘可以停止加热,从而可以避免加热盘持续加热造成食物烧焦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通孔间隔开,且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通孔之间。由此,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靠近中心的区域与内锅保持良好的接触,从而可以使加热盘靠近中心的区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内锅,进而可以避免内锅的中心区域热量集中,温度传感器快速升温造成程序误判、食物不熟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部呈环状凹陷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环状凹陷部的内环内。由此,可以提高凹陷部对内锅作用区域的均衡性,从而可以避免内锅任意位置处由于热量过高造成食物焦烂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陷部呈圆形凹陷部。由此,便于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0.1mm-1mm。由此,既可以降低加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内锅中心部位的速率,又可以避免凹陷部所对应的部分内锅温度过低,造成局部食物不熟的情况,还能减小加热盘的尺寸大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触部为间隔开的多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设有所述凹陷部。由此,既可以降低加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率,又可以保证加热盘传递给内锅的需求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接触部为环状接触部。由此,可以提高接触部对内锅作用区域的均衡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所述加热盘呈圆盘状且位于所述内锅的外底壁。由此,加热盘可以从内锅的外底壁对内锅进行加热,热量可以从内锅的底部向上传递,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盘对内锅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或隔温件。由此,间隙或是隔温件可以阻隔凹陷部与内锅之间的热量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内锅以及如上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在加热盘朝向内锅的一侧设置接触部和凹陷部,凹陷部的底面与内锅不接触,从而可以降低加热盘热量传递至内锅的速率,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可以使得加热盘与内锅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烹饪器具1,
内锅10,外锅20,腔室200,温度传感器30,
加热盘40,接触部410,凹陷部420,间隙421,通孔430,伸出部440,加强部450,圆形孔451,翻边4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盘40。
如图1-图4所示,加热盘40位于内锅10外部,加热盘40可以对内锅10进行加热。加热盘40朝向内锅10的一侧具有接触部410和凹陷部420,接触部410可以与内锅10的外表面接触,凹陷部420的底面与内锅10的外表面不接触。这里所提到的“凹陷部420的底面”可以是指凹陷部420靠近内锅10、与内锅10的外表面相对的一侧的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盘40靠近内锅10的外表面,加热盘40可以释放热量并传递给内锅10。部分加热盘40与内锅10的外表面接触,部分加热盘40与内锅10的外表面间隔开。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空气的导热系数要小于金属的导热系数,所以加热盘40传递到凹陷部420所对应的部分内锅10的传热速度较慢,且在传递过程中,加热盘40所散发的热量会在凹陷部420与内锅10之间损耗一部分,故在该部分内锅10的温度较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盘40,通过在加热盘40朝向内锅10的一侧设置接触部410和凹陷部420,凹陷部420可以与内锅10间隔开,降低了加热盘40热量传递至内锅10的速度,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410可以使得加热盘40与内锅10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40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10。
如图1-图2、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加热盘40的中部可以具有适于安装温度传感器30的通孔430,温度传感器30可以位于通孔430内。由此,温度传感器30可以实时监测加热盘40的中部的温度,由于热量集中而造成中心温度较高,当温度传感器30测定的温度达到设定的温度值后,加热盘40可以停止加热,从而可以避免加热盘40持续加热造成食物烧焦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通孔43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通孔430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是正方形等。
如图1-图2、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凹陷部420与通孔430间隔开,且接触部410可以位于凹陷部420和通孔43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凹陷部420与通孔430分别位于接触部410的两侧。由此,接触部410可以使得加热盘40靠近中心的区域与内锅10保持良好的接触,从而可以使加热盘40靠近中心的区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内锅10,进而可以避免内锅10的中心区域热量集中,温度传感器30快速升温造成程序误判、食物不熟的情况。
进一步地,凹陷部420可以呈环状凹陷部,通孔430可以位于环状凹陷部的内环内。由此,可以提高凹陷部420对内锅10作用区域的均衡性,从而可以避免内锅10任意位置处由于热量过高造成食物焦烂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凹陷部420的构造不作具体限定,即对于凹陷部420的纵截面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环形凹陷部的纵截面可以包括相隔、且相对于通孔430对称分布的左右两部分,两部分中的任意部分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形、长方形或是弧形等。
更进一步地,通孔430可以位于凹陷部420的中心位置部分,换言之,凹陷部420的中心轴线可以与通孔430的中心轴线共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420可以呈环状凹陷部,凹陷部420的内环与外环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为5㎜-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陷部420可以呈环状,凹陷部420具有多个,且任意一个凹陷部420与其相邻的凹陷部420形成套设关系,例如,凹陷部420可以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和第三凹陷部,第二凹陷部外套于第一凹陷部,第三凹陷部外套于第二凹陷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凹陷部420可以呈圆形凹陷部。由此,可以便于凹陷部420的设置。进一步地,凹陷部420可以有多个,多个凹陷部420间隔分布。更进一步地,多个凹陷部420可以位于同一圆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凹陷部420的深度可以为0.1mm-1mm。经过试验验证,当凹陷部420的深度的取值位于0.1mm-1mm内时,既可以降低加热盘40的热量传递至内锅10中心部位的速率,又可以避免凹陷部420所对应的部分内锅10温度过低,造成局部食物不熟的情况,还能减小烹饪器具1的尺寸大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深度”可以理解为:在凹陷部420处,内锅10的外底壁与外锅20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接触部410可以为间隔开的多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接触部410之间设有凹陷部420。需要说明的是,任意相邻的两个接触部410之间设有的凹陷部420的个数不作具体限定。例如,任意相邻的两个接触部410之间可以设有一个凹陷部420。由此,既可以降低加热盘40的热量传递至内锅10的速率,又可以保证加热盘40传递给内锅10的需求热量。进一步地,多个接触部410可以位于同一圆周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410可以为环状接触部。由此,可以提高接触部410对内锅10作用区域的均衡性。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加热盘40可以呈圆盘状且位于内锅10的外底壁。由此,加热盘40可以从内锅10的外底壁对内锅10进行加热,热量可以从内锅10的底部向上传递,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盘40对内锅10的加热效率。进一步地,加热盘40可以具有翻边460,翻边460可以朝向加热盘40的周向方向延伸,翻边460可以包裹内锅10的部分外周壁,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盘40与内锅10的接触稳定性,翻边460还可以对内锅10的部分外周壁进行加热,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盘40的加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凹陷部420的底面与内锅10的外表面之间可以具有间隙421或是隔温件。需要说明的是,隔温件可以为导热系数小或是不导热的构件,例如,隔温件可以是陶瓷件或是橡胶件等。由此,隔温件或是间隙421可以加大凹陷部420的底面与内锅10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或是阻隔凹陷部420与内锅10之间的热量传递。凹陷部420的底面与内锅10的外表面之间可以形成间隙421中可以填充满空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包括:内锅10以及如上所述的加热盘4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通过在加热盘40朝向内锅10的一侧设置接触部410和凹陷部420,凹陷部420可以与内锅10间隔开,降低了加热盘40热量传递至内锅10的速度,可有效避免食物煮烂的情况,接触部410可以使得加热盘40与内锅10的良好接触,可有效地使加热盘40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10。
下面参考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具体而言,如图1-图4所示,烹饪器具1可以包括内锅10、外锅20、温度传感器30和加热盘40。内锅10可以嵌套在外锅20内,且内锅10的外底壁与外锅20的内底壁之间可以限定出腔室200,加热盘40可以位于腔室200内。加热盘40可以呈圆盘状,加热盘40靠近内锅10的一侧可以贴设于内锅10的外底壁。加热盘40靠近外锅20的一侧可以设有多个加强部450,多个加强部450可以沿着加热盘40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任意一个加强部450上均设有圆形孔451。
如图1-图2、图4所示,加热盘40的中部可以具有圆形的通孔430,温度传感器30可以位于通孔430内。通孔430的周缘具有伸出部440,伸出部440的自由端朝向外锅20底壁。如图3所示,加热盘40朝向内锅10的一侧具有凹陷部420,凹陷部420可以与内锅10的外表面限定出间隙421,间隙421深度为0.5mm,当然,间隙421深度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值,如0.7㎜或0.9㎜。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深度”可以理解为:在间隙421位置处,内锅10的外底壁与外锅20的内底壁之间的距离。
凹陷部420可以呈环状凹陷部420,通孔430位于环状凹陷部420的内环内,且凹陷部420与通孔430间隔开。加热盘40可以具有翻边460,翻边460可以朝向加热盘40的周向方向延伸,翻边460可以包裹内锅10的部分外周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一方面加大了加热盘40与内锅10的配合间隙,降低了加热盘40热量传递至内锅10的速率,可有效避免米饭煮烂,另一方面保持了加热盘40中心区域与内锅10的良好接触,可有效使加热盘40中心区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内锅10,避免中心区域热量集中,温度传感器30快速升温造成程序误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位于一内锅外部以对所述内锅加热,所述加热盘朝向所述内锅的一侧具有接触部和凹陷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接触,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的中部具有适于安装温度传感器的通孔,所述温度传感器位于所述通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与所述通孔间隔开,且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凹陷部和所述通孔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呈环状凹陷部,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环状凹陷部的内环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呈圆形凹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为0.1mm-1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间隔开的多个,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接触部之间设有所述凹陷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为环状接触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呈圆盘状且位于所述内锅的外底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的外周缘朝向所述内锅的开口出翘起以与所述内锅的外周壁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与所述内锅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或隔温件。
1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锅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盘。
CN201721144439.7U 2017-09-06 2017-09-06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8259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44439.7U CN208259597U (zh) 2017-09-06 2017-09-06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44439.7U CN208259597U (zh) 2017-09-06 2017-09-06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59597U true CN208259597U (zh) 2018-12-21

Family

ID=64673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44439.7U Active CN208259597U (zh) 2017-09-06 2017-09-06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59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75410A (zh) 一种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
CN208259597U (zh) 加热盘及烹饪器具
JP3138628U (ja) 電気炊飯器
CN204032960U (zh) 防烫保温杯
CN203789701U (zh) 一种新型液体容器
CN105832147A (zh) 一种多功能水壶
CN208551254U (zh) 导热板、发热盘及液体加热容器
CN208551382U (zh) 电热壶的发热盘组件及电热壶
CN207768130U (zh) 烹饪器具
CN207101096U (zh) 一种带有导热管的烤锅
CN204427780U (zh) 用于电热锅的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锅
CN208755703U (zh) 一种智能电磁加热水壶
CN209463848U (zh) 一种防干烧爆裂的电磁加热全玻璃壶
CN108618606B (zh) 电水壶
CN101273835B (zh) 安全节能电热锅
CN205568649U (zh) 一种新型电饭锅控温总成及应用该控温总成的电饭锅
CN201197596Y (zh) 安全节能电热锅
CN210603613U (zh) 一种燃气灶温度传感器
JPH07269871A (ja) ガスコンロの鍋底温度検出装置
CN208658845U (zh) 液体加热装置
CN204330168U (zh) 一种电饭锅温度传感器
JP6271467B2 (ja) 温度検出装置
CN220321377U (zh) 一种精准测温电磁烹饪器具
CN208998130U (zh) 一种燃气灶
CN211432214U (zh) 一种温度可视化的锅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