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双螺杆机筒及木塑生产设备,以缓解现在生产木塑产品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螺杆机筒,包括机筒主体和两个螺杆;在所述机筒主体内设置有容纳双螺杆的挤压腔;
在所述机筒主体上依次设置有用于进料的进料口、至少一个用于排气的排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分为加料段、熔化段和均化段;
在所述机筒主体上设置对应的加料机筒、熔化机筒和均化机筒。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腔从所述进料口向所述排气口方向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加料段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料螺棱和至少一个第一塑化螺棱;
所述第一加料螺棱和所述第一塑化螺棱交错设置,且加料段起始端为第一加料螺棱,结束端为第一塑化螺棱。
进一步地,所述熔化段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熔化螺棱和至少一个第二塑化螺棱;
所述第一熔化螺棱和所述第二塑化螺棱交错设置,且熔化段起始端为第一熔化螺棱,结束端为第二塑化螺棱。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塑化螺棱对应设置有一个排气口,且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一塑化螺棱后侧。
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二塑化螺棱对应设置有一个排气口,且排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塑化螺棱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机筒主体上设置有两个排气口或者三个排气口或者四个排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机筒主体一端设置有合流芯,另一端设置用于安装的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机筒主体上设置有用于测量温度的测温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木塑生产设备,包括上述所述双螺杆机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螺杆机筒及木塑生产设备能够通过在双螺杆机筒上增加设置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用于木粉中的挥发性物质和水分排出,从而避免由于挥发物质和水分使产品带来缺陷,同时安装双螺杆机筒能够实现木塑一步成型,大大降低生产升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厂房利用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螺杆机筒的立体图;图2为图 1所示双螺杆机筒的侧视图;图3为图2所示双螺杆机筒的AA截面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双螺杆机筒的螺杆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螺杆机筒,包括机筒主体100和两个螺杆;在所述机筒主体100内设置有容纳双螺杆的挤压腔;
在所述机筒主体100上依次设置有用于进料的进料口200、至少一个用于排气的排气口。
排气口包括用于自然排气的第一排气口300和用于真空排气的第二排气口4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双螺杆机筒上设置有进料口200,在用于木塑生产的时候,将天然纤维(木屑、锯末、秸秆、稻糠等)和塑料(PR、 PP、PVC、ABS、PET、废塑料、再生塑料等)通过进料口200加入到双螺杆机筒中。
在机筒主体100上设置有第一排气口300和第二排气口400;在木屑和塑料在加工过程中水分和挥发物形成的气体能够从第一排气口300排出;当气体不断排出以后,为了使物料中能够更加彻底的排出水气,第二排气口400处为真空排气,通过在第二排气口400处抽真空,使物料中的水分进一步的挥发。
如图3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螺杆分为加料段700、熔化段800和均化段900;
在所述机筒主体100上对应分为加料机筒101、熔化机筒102和均化机筒103。
在一些实施例中,从进料口200加入的物料在此阶段,松散的颗粒被压实。
物料之间的空气和物料中的水分等,从第一排气口300和第二排气口400排出,且塑料的物理状态逐渐由橡胶状态似的“弹性固体”向“粘性流体状态”转变。
螺杆的均化端的螺槽变浅,这样会使螺槽里的熔融塑料压力增大,促使塑料熔体进一步塑化均匀,促使熔体流量能够定温、定压、定量地从机头流道均匀地挤出。
机筒主体100上加料机筒101对应螺杆的加料段700,熔化机筒 102对应螺杆的熔化段800,均化机筒103对应螺杆的均化段900。即通过机筒主体100的外形能够得知螺杆的加料段700、熔化段800 和均化段900。
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腔从所述进料口 200向所述第二排气口400方向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物料在从机筒主体100内传送的时候,空间逐渐减小,螺杆的螺槽从深到浅而形成,同时,也由螺杆外径从大到小而形成,因而压缩比相当大,所以,物料在料筒中塑化得更充分、更均匀,保证了制品的质量。
如图4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加料段 7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加料螺棱701和至少一个第一塑化螺棱702;
所述第一加料螺棱701和所述第一塑化螺棱702交错设置,且加料段700起始端为第一加料螺棱701,结束端为第一塑化螺棱702。
一般在进料段设置有依次设置第一加料螺棱701、第一塑化螺棱 702、第一加料螺棱701、第一塑化螺棱702;当物料从第一加料螺棱 701传送到第一塑化螺棱702的时候,使物料传送变慢,且使物料完全混合;在加料段700经过两次第一塑化螺棱702的塑化,有效的使天然纤维和塑料混合。
如图4所示,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熔化段 8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熔化螺棱801和至少一个第二塑化螺棱802;
所述第一熔化螺棱801和所述第二塑化螺棱802交错设置,且熔化段800起始端为第一熔化螺棱801,结束端为第二塑化螺棱8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熔化段800有第一熔化螺棱801和第二塑化螺棱802,第一熔化螺棱801使物料熔化,第二塑料螺棱使熔化的物料更加均匀的搅拌,使物料更加均匀的混合,一般经过两次第一熔化螺棱801和两次第二塑化螺棱802,物料熔化且混合均匀,再经过匀化段,使物料分布的均匀,则被双螺杆机筒挤压出的物料能够均匀的挤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杆上的第一加料螺棱701、第一塑化螺棱 702、第一加料螺棱701、第一塑化螺棱702、第一熔化螺棱801、第二塑化螺棱802、第一熔化螺棱801、第二塑化螺棱802的螺棱宽度是逐渐变窄的。
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塑化螺棱702 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排气口300,且第一排气口300位于所述第一塑化螺棱702后侧。
在第一塑化螺棱702挤压物料的时候,能够使物料中的水分和挥发物质从物料中挤出,挤出的气体从第一排气口300排出;此阶段挤压出的气体还较多,易于排出,此处第一排气口300自然排气。
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二塑化螺棱802 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二排气口400,且第二排气口400位于所述第二塑化螺棱802后侧。
在第二塑化螺棱802挤压物料的时候,能够使物料中的水分和挥发物质从物料中挤出,挤出的气体从第二排气口400排出;此阶段挤压出的气体还较少,不易于排出,为了达到更好的排气效果,第二排气口400采用真空排气,使第二排气口400产生负压,从而将第二塑化螺棱802挤压物料产生的气体能够被排出,减少物料中气泡,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机筒主体100上设置有两个排气口或者三个排气口或者四个排气口。
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机筒主体100一端设置有合流芯600,另一端设置用于安装的螺纹。
基于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机筒主体100上设置有用于测量温度的测温孔500。
为了实时监测机筒主体100的温度,使其能够达到塑料熔化的温度,需要通过测温孔500,实时监控,从确保内部温度达到指定温度,确保生产产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木塑生产设备,包括上述所述双螺杆机筒。
木塑生产设备包括双螺杆机筒外,还包括机架,电机、联轴器、润滑系统、减速箱、喂料系统等;还有为双螺杆机筒加热的加热器,喂料系统将天然纤维和塑料搅拌均匀,然后将其送入到落料室内,落料室开口加大,有利于气体的散出;物料从落料室进入到进料口200,从而进入到双螺杆机筒内;螺杆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连接,电机带动螺杆旋转,使物料能够丛另一端合流芯600挤出。
由于在双螺杆机筒内增加了塑化端和增加了排气孔,从而实现一步法就完成木塑复合材料的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占用厂房的面积。
木粉中所带有的小分子挥发物质和水分极易为制品带来缺陷,而前处理又无法完全清除它们。所以双螺杆机筒上设置分别设置自然排气的第一排气口300和用真空排气的第二排气口400,使双螺杆机筒内排气效果达到最佳,从而保证挤出制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螺杆机筒及木塑生产设备能够通过在双螺杆机筒上增加设置第一排气口300和第二排气口400,用于木粉中的挥发性物质和水分排出,从而避免由于挥发物质和水分使产品带来缺陷,同时安装双螺杆机筒能够实现木塑一步成型,大大降低生产升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厂房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