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19653U - 面板装载组合 - Google Patents

面板装载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19653U
CN208119653U CN201820341455.3U CN201820341455U CN208119653U CN 208119653 U CN208119653 U CN 208119653U CN 201820341455 U CN201820341455 U CN 201820341455U CN 208119653 U CN208119653 U CN 2081196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carrier
spacer shims
configuration
accommodating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4145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永清
刘英虎
林叶云
曾振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Xiamen Corp
Priority to CN20182034145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19653U/zh
Priority to TW107207570U priority patent/TWM5669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196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196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面板装载组合,包含第一承载盘、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间隙片。第一承载盘包含底部与侧壁,其中侧壁连接并至少部份围绕底部,且侧壁与底部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第一面板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一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一显示面与第一配置面,且第一配置面朝向底部,其中第一面板包含第一配置件,且第一配置件自第一配置面突出。第二面板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位于第一面板上方,其中第二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二显示面与第二配置面,且第二显示面朝向底部,其中第二面板包含第二配置件。间隙片设置于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

Description

面板装载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内容是关于一种面板装载组合。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产品的生产中,需要经过多道制程来完成,而如何于制程中减少浪费并降低成本已是主流发展之一。然而当产品生产完成后,若是在装箱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将会使得产品面临到报废问题,同时也会提高生产成本。
对此,由于电子产品为高单价产品,故用来承载并运输电子产品的箱体也会设置额外的构件。然而,当电子产品为面板类的产品时,在运输过程中,箱体内的所使用的构件将有可能因接触到面板的显示面而致使显示面产生损伤。因此,如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面板装载组合,包含第一承载盘、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间隙片。第一承载盘所包含的底部与侧壁可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间隙片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间隙片位于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其中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分别是以其显示面朝向并接触间隙,从而防止显示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不预期的损伤。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可以是采错位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上,从而防止面板的配置件与承载盘发生干涉。然而在配置件的分布位置为采非对称中心的方式设计时,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也可以是采垂直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上。
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面板装载组合,包含第一承载盘、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间隙片。第一承载盘包含底部与侧壁,其中侧壁连接并至少部份围绕底部,且侧壁与底部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第一面板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一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一显示面与第一配置面,且第一配置面朝向底部,其中第一面板包含至少一第一配置件,且第一配置件自第一配置面突出。第二面板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并位于第一面板上方,其中第二面板具有相对的第二显示面与第二配置面,且第二显示面朝向底部,其中第二面板包含至少一第二配置件,且第二配置件自第二配置面突出。间隙片设置于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面板装载组合更包含第二承载盘。第二承载盘叠置于第一承载盘上,且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位于第一承载盘与第二承载盘之间,其中第二承载盘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且第二面板的第二配置件位于凹陷部内。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承载盘与第二承载盘的形状实质上相同。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容置空间以垂直底部的视角观之的轮廓是由侧壁所具有的内壁定义,且容置空间于第二显示面板高度处以垂直底部的视角观之的轮廓为凹八边形。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侧壁具有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朝向容置空间,且第一突出部接触第一面板的第一侧边以及第二面板的第二侧边,其中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与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为实质上正交。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侧壁具有第二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朝向容置空间,且第二突出部接触第二面板的第三侧边,其中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与第三侧边的延伸方向为实质上正交。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底部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且第一面板的第一配置件位于凹陷部内。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具有至少一长边与至少一短边,长边沿第一方向延伸,短边沿第二方向延伸,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其中第一面板在第一方向上及第二方向上与第二面板错开,且第一面板于底部的垂直投影与第二面板于底部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于底部的垂直投影以及第二面板于底部的垂直投影完全落于间隙片于底部的垂直投影内。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的第一侧边于底部的垂直投影与第二面板的第二侧边于底部的垂直投影实质上重合。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间隙片于底部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为凹八边形。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间隙片具有至少一对位结构,且对位结构位于间隙片的边缘处。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对位结构位于第二显示面于间隙片的垂直投影之外。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的第一配置面接触底部,间隙片所具有的一区域于底部的垂直投影落于第一面板于底部的垂直投影之外,且间隙片的该区域与底部之间存在间距。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间隙片接触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且第二面板与第一承载盘的底部的最短垂直距离不小于间隙片的厚度。
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面板与第一承载盘的底部的最短垂直距离大于间隙片的厚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面板装载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1B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的第一承载盘的上视示意图。
图1C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的第一承载盘以及其上的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1D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的第一承载盘以及其上的间隙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1E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的第一承载盘以及其上的间隙片与第二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2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面板装载组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2B绘示图2A的面板装载组合的第二面板的上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A、100B 面板装载组合
102 底板
110 第一承载盘
112 第一底部
113A 第一平台
113B 第二平台
115A 第一突出部
115B 第二突出部
114 第一侧壁
116、126 容置空间
118A、128A 配置部
118B、128B 凹陷部
120 第二承载盘
122 第二底部
124 第二侧壁
130 间隙片
132 对位结构
134 区域
210 第一面板
212 第一显示面
214 第一配置面
216 第一配置件
220 第二面板
222 第二显示面
224 第二配置面
226 第二配置件
228A、228B 缺口
A1 第一区域
A2 第二区域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L、L’ 侧边
L1 第一侧边
L2 第二侧边
L3 第三侧边
L4 第四侧边
T1 垂直距离
T2 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内容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内容。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与第三等等的词汇,是用于描述各种元件、组件、区域、层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这些元件、组件、区域、层不应该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词汇只限于用来辨别单一元件、组件、区域、层。因此,在下文中的一第一元件、组件、区域、层也可被称为第二元件、组件、区域、层,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本意。
请先参考图1A,图1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第一实施方式绘示面板装载组合100A的剖面示意图。图1A所绘的面板装载组合100A可置入在箱体(未绘示)内,藉以防止面板类的电子产品在运输过程受到不预期的损害,以利运输作业的进行。面板装载组合100A可包含第一承载盘110、间隙片130、第一面板210以及第二面板220,其中第一面板210以及第二面板220可以是具有显示功能、触控功能或是其组合的电子装置,且其可以是外观相同或规格相同的面板。
第一承载盘110可设置在底板102上,其中底板102例如可以是箱体的底板。第一承载盘110包含第一底部112以及第一侧壁114,其中第一侧壁114连接并至少部份围绕第一底部112,从而与第一底部112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116。较佳地,第一侧壁114连接并围绕第一底部112,以定义出容置空间116。此外,于此实施例中,第一底部112可具有至少一个配置部118A以及至少一个凹陷部118B,其中配置部118A由容置空间116朝向底板102的方向凹陷(或者称为朝向底板102的方向凸出),而凹陷部118B则由底板102朝向容置空间116的方向凹陷(或者称为朝向容置空间116的方向凸出)。
第一面板210设置于容置空间116内,并可叠置在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第一面板210具有第一显示面212与第一配置面214,其中第一面板210可透过第一显示面212显示影像。第一配置面214与第一显示面212相对,并朝向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第一面板210可包含第一配置件216,且第一配置件216自第一配置面214朝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突出,其中第一配置件216可以是第一面板210用来与其他装置连接的耦接元件,例如:螺丝柱或输入/输出(I/O)接脚、或其它合适的元件。而第一底部112上的配置部118A可容纳第一配置件216,避免配置部118A与第一底部112干涉。
间隙片130设置于容置空间116内,并位于第一面板210上方。间隙片130可接触并保护第一面板210的第一显示面212,避免第一面板210的第一显示面212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不预期的损伤。间隙片130的材料可具有缓冲能力,例如:发泡材料、或其它合适的元件。
第二面板220设置于容置空间116内,并位于第一面板210以及间隙片130上方。从另一方面观之,间隙片130设置于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之间。第二面板220具有第二显示面222与第二配置面224,其中第二面板220可透过第二显示面222显示影像。第二显示面222朝向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并可与间隙片130接触,从而透过间隙片130避免其第二显示面222受到不预期的损伤。第二配置面224与第二显示面222相对。第二面板220可包含第二配置件226,且第二配置件226可自第二配置面224突出,其中第二配置件226可以是如前所述的耦接元件,且第一与第二配置件216、226可选择性的实质上相同或不同的耦接元件。
于此实施例中,面板装载组合100A可更包含第二承载盘120,且第二承载盘120叠置于第一承载盘110上。第一面板210、间隙片130与第二面板220位于第一承载盘110与第二承载盘120之间。第一承载盘110与第二承载盘120可以是外观实质上相同、形状实质上相同或规格实质上相同的承载盘,即其可以是透过实质上相同方式制作而成。第二承载盘120包含第二底部122及第二侧壁124,且第二底部122及第二侧壁124也共同定义出另一个容置空间126。第二承载盘120的第二底部122具有至少一个配置部128A以及至少一个凹陷部128B,配置部128A为沿着容置空间126指向底板102的方向凹陷(或者称为朝向底板102的方向凸出),而凹陷部128B则为沿着底板102指向容置空间126的方向凹陷(或者称为朝向容置空间126的方向凸出),其中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可位于凹陷部128B内。除此之外,第二承载盘120的上方也可再叠置其他面板,其配置关系如同第一承载盘110对于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的配置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以下将对第一承载盘110、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之间的位置关系做进一步的说明。请同时参考图1A以及图1B,图1B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100A的第一承载盘110的上视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在图1B的第一承载盘110中。图1B所绘示的配置部118A的分布位置仅为示意,合先叙明。
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可包含高度不同的第一平台113A及第二平台113B,其中所述「高度」为其相对底板102的垂直距离。举例来说,第一平台113A的高度会大于第二平台113B的高度,而第二平台113B的高度会大于配置部118A所在的面的高度。或者是说,第二平台113B的高度会大于图1A的第一底部112所标记之处。接着,当第一承载盘110承载面板时,第一面板210的第一配置面214可覆盖第二平台113B,而第二面板220会位在第一平台113A以及部分的第二平台113B的正上方。此外,虽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平台113B的高度是大于图1A的第一底部112所标记之处,然而,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平台113B的高度也可以是等于此所标记之处。
于第一承载盘110承载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的情况下,第一底部112由第一面板210覆盖的区域可视作为第一区域A1,而第一底部112由第二面板220覆盖的区域可视作为第二区域A2,其中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为至少部分重叠。
请再参考图1C,图1C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100A的第一承载盘110以及其上的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的上视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图1C未绘示间隙片130。此外,图1C除了以实线绘示当放置第二承载盘120于第二面板210上时配置部128A的分布位置之外,其也绘示了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在正确放置下的分布位置以及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在误放下的分布位置,其中所述的「误放」表示第二面板220相对正确放置的情况旋转了约180度。为了增加图式的可读性,用来表示配置部128A的记号为空心圆形,而用来表示第二配置件226在正确放置以及误放下的记号为内部标有图案的圆形。
第一面板210具有第一侧边L1以及第二侧边L2,其中第一侧边L1实质上沿第一方向D1而第二侧边L2实质上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可与第二方向D2实质上相交,例如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可为实质上正交。在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为实质上正交的情况下,第一面板210可为长方形,其中第一侧边L1可为长边,而第二侧边L2可为短边。第一面板210在第一方向D1上及第二方向D2上会与第二面板220错开。在此,所述的「在第一方向D1上及第二方向D2上错开」意思为:在俯视第一面板210以及第二面板220的情况下,第一面板210的最右侧边缘与第二面板220的最右侧边缘在第一方向D1上会存在间距,而第一面板210的最下侧边缘与第二面板220的最下侧边缘在第二方向D2上也会存在间距。更进一步来说,在第一面板210以及第二面板220为相同规格或相同尺寸的情况下,若第一面板210在第一方向D1上及第二方向D2上未与第二面板220错开,则第二面板220几乎会覆盖并遮蔽住第一面板210。而在此「第二面板220几乎会覆盖并遮蔽住第一面板210」的情况下,经将第一面板210沿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平移后,第一面板210即会呈现「在第一方向D1上及第二方向D2上与第二面板220错开」。第一面板210于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A)的垂直投影与第二面板220于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A)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从另一方面观之,叠置在第一承载盘110上的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会存在错位关系。同前,若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不存在「错位关系」,则在第一面板210以及第二面板220为相同规格或相同尺寸的情况下,第二面板220几乎会覆盖并遮蔽住第一面板210。因此,由于叠置在第一承载盘110上的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会存在错位关系,故即使将第二面板220叠置在第一面板210上,于俯视视角仍可视得第一面板210。藉由此错位关系,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不会因误放而接触到其上方的第二承载盘120的配置部128A。
对此,藉由将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错开,可使第一承载盘110的配置部118A的分布位置不会与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的分布位置(包含正确放置以及误放)发生重叠。从另一方面观之,即使第二面板220被误放,其第二配置件226也不会与第二承载盘120发生接触,藉以防止其第二配置件226因接触到第二承载盘120而产生损伤。
在此设计下,因有将各承载盘(例如:包含第一承载盘及第二承载盘)用来容置配置件的凹陷部设计为彼此让位,即用来容置来自上方配置件的凹陷部与用来容置来自下方配置件的凹陷部彼此互相错开,故可降低各承载盘(例如:包含第一承载盘及第二承载盘)的厚度,从而使面板装载组合100A可容纳更多物件于其中。
除此之外,如图1C所示,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侧壁114可具有第一突出部115A以及第二突出部115B,其中第一突出部115A以及第二突出部115B的突出方向为朝向容置空间116。第一面板210的第二侧边L2及第三侧边L3可分别接触第一突出部115A及第二突出部115B,其中第三侧边L3与第一侧边L1实质上平行。第二面板220的第四侧边L4及第五侧边L5也可分别接触第一突出部115A及第二突出部115B,其中第四侧边L4及第五侧边L5的延伸方向实质上正交,且第四侧边L4及第五侧边L5分别与第一侧边L1及第二侧边L2实质上平行。
由于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是采错位的方式配置在容置空间116中,于此配置下,第一突出部115A可提供第一面板210在第一方向D1上的限位以及提供第二面板220在第二方向D2上的限位,而第二突出部115B则可提供第一面板210在第二方向D2上的限位以及提供第二面板220在第一方向D1上的限位,藉以防止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在容置空间116内产生沿水平方向的滑动。
另一方面,容置空间116以垂直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B)的视角观之的轮廓可由第一侧壁114所具有的内壁定义。由于第一侧壁114具有第一突出部115A以及第二突出部115B,故容置空间116于第二面板220高度处以垂直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B)的视角观之的轮廓会是凹八边形。
请再同时参考图1C以及图1D,其中图1D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100A的第一承载盘110以及其上的间隙片130的上视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图1D未绘示叠置在间隙片130上的第二面板220。
同前所述,间隙片130可用来防止第一面板210的第一显示面212(请见图1A)及第二面板220的第二显示面222(请见图1A)在运输过程中产生不预期的损伤,因此,间隙片130的形状会与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叠合而成的形状可实质上相同,但不限于此。从另一方面观之,间隙片130于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A)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会与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于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A)的垂直投影叠合而成的形状可实质上相同,但不限于此。由于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叠合而成的形状为凹八边形,故间隙片130的形状也可以是凹八边形,但不限于此。此外,间隙片130的面积可大于第一面板210的面积或第二面板220的面积,以使第一面板210以及第二面板220于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A)的垂直投影会完全落于间隙片130于第一底部112(请见图1A)的垂直投影内。
请再同时参考图1D以及图1E,其中图1E绘示图1A的面板装载组合100A的第一承载盘110以及其上的间隙片130与第二面板220的上视示意图。于将第一面板210、间隙片130及第二面板220依序叠置在第一承载盘110之后,部分的间隙片130会暴露在第二面板220之外。为了降低第二面板220被误放的风险,间隙片130可更具有对位结构132,且此对位结构132设置于暴露在第二面板220之外的部分。举例而言,对位结构132会位于第二显示面222(请见图1A)于间隙片130的垂直投影之外,其例如可位于间隙片130的边缘处。对位结构132具体可以是符号或图案,举例来说,当第二面板220具有电路板,且此电路板为作业人员可视的情况下,对位结构132可以是对应电路板的符号或图案,藉以使放置第二面板220的作业人员可快速辨识出第二面板220是否有误放的情况,但不限于此。
请再回到图1A。由于间隙片130的面积可大于第一面板210的面积,故间隙片130具有一个区域134不位在第一面板210的正上方。从另一方面观之,该区域134于第一底部112的垂直投影会落于第一面板210于第一底部112的垂直投影之外,且该区域134与第一底部112之间可存在间距。举例而言,第二面板220与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的最短垂直距离T1可不小于间隙片130的厚度T2,例如最短垂直距离T1可大于间隙片130的厚度T2。透过此配置方式,由于间隙片130及其上的第二面板220是由第一面板210支撑而未直接与第一平台113A接触,故可降低间隙片130及其上的第二面板220发生摇晃的风险。
举例来说,若间隙片130仅与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平台113A接触而未与第一面板210接触,则间隙片130及其上的第二面板220将可能因重心未落在第一平台113A上而产生摇晃,因此,藉由将间隙片130及其上的第二面板220设计为由第一面板210支撑,可降低发生摇晃的风险。然而,本实用新型内容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方式中,间隙片130也可同时接触第一平台113A以及第一面板210,即第二面板220与第一承载盘110的第一底部112的最短垂直距离T1会实质上等于间隙片130的厚度T2。
请再同时参考图2A及图2B,其中图2A为依据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第二实施方式绘示面板装载组合100B的剖面示意图,而图2B绘示图2A的面板装载组合100B的第二面板220的上视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至少一个差异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非采错位的方式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仍分别是以第一显示面212及第二显示面222朝向且接触间隙片130的方式配置,且第一面板210、间隙片130与第二面板220可采垂直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110上。从另一方面观之,第一面板210的侧边L于第一底部112的垂直投影会与第二面板220的侧边L’于第一底部112的垂直投影实质上重合。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在其短边上可具有缺口,藉以使作业人员可辨识出第一面板210及第二面板220在放置过程的位置是否正确。举例来说,如图2B所示,第二面板220在其短边上分别存在缺口228A及228B,且缺口228A及228B的轮廓不相同,从而使作业人员可辨识出第二面板220的放置位置。因此,即使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是采垂直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110上,藉由面板在其短边上所具有的缺口,可防止作业人员有误放的状况发生。
此外,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可以是采非对称中心的方式设计。为了方便说明,图2B也绘示位于第二面板220下方的第一面板210的第一配置件216的分布位置。同前所述,位于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下方的第一承载盘110及上方的第二承载盘120为实质上相同外观,故如果第一面板210的第一配置件216的分布位置与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的分布位置在俯视下发生重叠,则第二面板220的第二配置件226将会与第二承载盘120发生接触。因此,透过将面板的配置件采非对称中心的方式设计,即使第一面板210与第二面板220是采垂直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110上,其配置件也不会与下方及上方的承载盘发生接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面板装载组合包含第一承载盘、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间隙片。第一承载盘所包含的底部与侧壁可共同定义出容置空间。第一面板、第二面板以及间隙片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间隙片位于第一面板与第二面板之间,其中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分别是以其显示面朝向并接触间隙片,从而防止显示面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不预期的损伤。在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为长方形的情况下,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可以是采错位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上,从而防止面板的配置件与承载盘发生接触。在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为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下,第一面板及第二面板可以是采垂直重叠的方式配置在第一承载盘上,且其配置件的分布位置为采非对称中心的方式设计,从而防止面板的配置件与承载盘发生接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承载盘,包含一底部与一侧壁,其中该侧壁连接并至少部份围绕该底部,且该侧壁与该底部共同定义出一容置空间;
一第一面板,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其中该第一面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显示面与一第一配置面,且该第一配置面朝向该底部,其中该第一面板包含至少一第一配置件,且该第一配置件自该第一配置面突出;
一第二面板,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并位于该第一面板上方,其中该第二面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二显示面与一第二配置面,且该第二显示面朝向该底部,其中该第二面板包含至少一第二配置件,且该第二配置件自该第二配置面突出;以及
一间隙片,设置于该第一面板与该第二面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第二承载盘,叠置于该第一承载盘上,且该第一面板与该第二面板位于该第一承载盘与该第二承载盘之间,其中该第二承载盘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且该第二面板的该第二配置件位于该凹陷部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承载盘与该第二承载盘的形状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以垂直该底部的视角观之的轮廓是由该侧壁所具有的一内壁定义,且该容置空间于该第二面板高度处以垂直该底部的视角观之的轮廓为凹八边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侧壁具有一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朝向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突出部接触该第一面板的一第一侧边以及该第二面板的一第二侧边,其中该第一侧边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为正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侧壁具有一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的突出方向朝向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二突出部接触该第二面板的一第三侧边,其中该第二侧边的延伸方向与该第三侧边的延伸方向为正交。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底部具有至少一凹陷部,且该第一面板的该第一配置件位于该凹陷部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板具有至少一长边与至少一短边,该长边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该短边沿一第二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其中该第一面板在该第一方向上及该第二方向上与该第二面板错开,且该第一面板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与该第二面板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板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以及该第二面板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完全落于该间隙片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板的一第一侧边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与该第二面板的一第二侧边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重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间隙片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的形状为凹八边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间隙片具有至少一对位结构,且该对位结构位于该间隙片的边缘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对位结构位于该第二显示面于该间隙片的垂直投影之外。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面板的该第一配置面接触该底部,该间隙片所具有的一区域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落于该第一面板于该底部的垂直投影之外,且该间隙片的该区域与该底部之间存在间距。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间隙片接触该第一面板及该第二面板,且该第二面板与该第一承载盘的该底部的最短垂直距离不小于该间隙片的厚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面板装载组合,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面板与该第一承载盘的该底部的最短垂直距离大于该间隙片的厚度。
CN201820341455.3U 2018-03-13 2018-03-13 面板装载组合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196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1455.3U CN208119653U (zh) 2018-03-13 2018-03-13 面板装载组合
TW107207570U TWM566906U (zh) 2018-03-13 2018-06-06 面板裝載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1455.3U CN208119653U (zh) 2018-03-13 2018-03-13 面板装载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19653U true CN208119653U (zh) 2018-11-20

Family

ID=6419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41455.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19653U (zh) 2018-03-13 2018-03-13 面板装载组合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19653U (zh)
TW (1) TWM56690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4814A (zh) * 2018-12-10 2020-06-1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WO2022183412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4814A (zh) * 2018-12-10 2020-06-16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WO2022183412A1 (zh) * 2021-03-03 2022-09-09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承载盘及承载盘堆叠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66906U (zh)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29339B (zh) 阵列基板、覆晶薄膜及显示装置
CN207216224U (zh) 显示装置
US9329742B2 (en) Capacitive touch panel
US20180348929A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CN208119653U (zh) 面板装载组合
US8937483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 transfer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0374342B2 (en) Memory car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9952555A (zh) 一种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KR20010091924A (ko) 전자 부품용 트레이
US11502159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575275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130077212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7863000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CN206470723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09049169A (ja) 半導体チップ収容トレイ
CN109840035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3198981U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るタッチ表示装置
CN104679354A (zh) 外挂式触控装置及其感应模块
TWM523964U (zh) 承載盤與具有此承載盤的承載盤堆疊結構
US11013121B2 (en) Display device, circuit bonding structure, and circuit bonding method
KR102652657B1 (ko) 커버 글라스 인쇄용 인쇄판 제조 방법, 커버 글라스 인쇄용 인쇄판 제조 시스템 및, 인쇄판, 표시장치
US11402710B2 (en)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03614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33416A (ko) 유리판 반송 용기
CN101093809A (zh) 基板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