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57495U - 乘客输送机 - Google Patents

乘客输送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57495U
CN207957495U CN201721873723.8U CN201721873723U CN207957495U CN 207957495 U CN207957495 U CN 207957495U CN 201721873723 U CN201721873723 U CN 201721873723U CN 207957495 U CN207957495 U CN 2079574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ss
horizontal part
floor
side horizontal
frangibl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7372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佳延
觉地武夫
吉田雅人
岩井俊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574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574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获得在桁架接受过大的压缩力时能可靠地控制桁架屈曲的方向的乘客输送机,具有桁架、从桁架的一端部朝向下楼层板突出的下楼层侧支撑部、和从桁架的另一端部朝向上楼层板突出的上楼层侧支撑部。桁架包括固定有下楼层侧支撑部的下楼层侧水平部、固定有上楼层侧支撑部的上楼层侧水平部、及连结下楼层侧水平部和上楼层侧水平部之间的中间倾斜部。下楼层侧水平部具有左右的上弦材,该上弦材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至少三个部位具有相对于从建筑物一侧作用于桁架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机械强度局部下降的脆弱部。在桁架接受压缩力时,脆弱部形成相互协作地在下楼层侧水平部的下楼层侧支撑部附近朝向沿着桁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折曲的屈曲部。

Description

乘客输送机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046237为基础(申请日:2017年 3月10日),享受该申请的优先权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如自动扶梯或者自动人行道那样的乘客输送机。
背景技术
已知有这样的自动扶梯,在由于大规模地震使过大的压缩力作用于桁架时,使桁架的特定的部位屈曲。
在这种自动扶梯中设定成,使加强桁架的下部侧水平部或上部侧水平部的加强部件的机械强度,比加强桁架的中间倾斜部的加强部件的机械强度低。由此,在过大的压缩力作用于桁架的情况下,能够积极地使加强部件屈曲而不会使桁架的主弦材屈曲,能够增强自动扶梯的抗震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574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以往的桁架,不能确定存在于桁架的下部侧水平部或上部侧水平部的加强部件屈曲的方向,屈曲后的加强部件有可能与建筑物或桁架的内部所收纳的踏板及链轮那样的各种内置物干涉。
其结果是,桁架的屈曲部位不止于一处,不能否认该屈曲部位转移至沿着桁架的长度方向的多个部位。当在屈曲转移了的部位存在构成桁架的要素的焊接部位时,该焊接部位遭受较大的损伤,桁架的修复变困难,并成为导致桁架的坠落的一个因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获得如下乘客输送机,在桁架接受到过大的压缩力时,能够可靠地控制桁架屈曲的方向,使容易进行桁架的修复作业,并且能够将波及到建筑物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实施方式,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桁架,架设在建筑物所具有的上楼层板和下楼层板之间;下楼层侧支撑部,从沿着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所述下楼层板突出,并被支撑于所述下楼层板;以及上楼层侧支撑部,从沿着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朝向所述上楼层板突出,并被支撑于所述上楼层板。
所述桁架包括:下楼层侧水平部,固定有所述下楼层侧支撑部;上楼层侧水平部,固定有所述上楼层侧支撑部;以及中间倾斜部,连结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和所述上楼层侧水平部之间。
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具有左右的上弦材,该左右的上弦材沿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桁架的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上弦材在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至少三个部位具有脆弱部,相对于从所述建筑物一侧作用于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该脆弱部的机械强度局部下降。在所述桁架接受所述压缩力时,所述脆弱部形成相互协作地在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所述下楼层侧支撑部附近朝向沿着所述桁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折曲的屈曲部。
也可以是,位于沿着所述脆弱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脆弱部,具有在接受所述压缩力时朝向所述桁架的内侧折曲而成的形状,位于沿着所述脆弱部的排列方向的中间的所述脆弱部,具有以与所述两个所述脆弱部相反的朝向折曲而成的形状。
也可以是,所述乘客输送机还具有被收纳于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内置物,所述桁架的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在所述内置物和所述下楼层侧支撑部之间具有作业空间。
也可以是,所述脆弱部设于与所述作业空间对应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所述上弦材被能够拆卸的乘梯下梯板覆盖。
也可以是,所述脆弱部通过不使用火的无火工艺而形成。
也可以是,所述桁架被分割成具有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下部桁架构造体、具有所述上楼层侧水平部的上部桁架构造体、以及具有所述中间倾斜部的中间桁架构造体,在所述下部桁架构造体与所述中间桁架构造体的边界以及所述中间桁架构造体与所述上部桁架构造体的边界分别存在有并用了焊接的机械结合部,并且借助该机械结合部将所述下部桁架构造体、所述中间桁架构造体及所述上部桁架构造体结合成一体。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乘客输送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桁架,与建筑物的地板连结,并且具有水平部,该水平部具有横向相互隔开配置的左右的上弦材;以及
乘梯下梯板,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覆盖所述水平部的所述上弦材,
所述上弦材在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至少三个部位具有脆弱部,相对于从所述建筑物一侧作用于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该脆弱部的机械强度局部下降。在所述桁架接受所述压缩力时,所述脆弱部形成相互协作地在所述水平部的所述地板附近朝向沿着所述桁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折曲的屈曲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扶梯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在沿上弦材的长度方向隔开的三个部位形成有机械强度下降的脆弱部的下楼层侧水平部的立体图。
图3A是沿着图2的F3A-F3A线的剖面图,图3B是沿着图2的 F3B-F3B线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下楼层侧水平部屈曲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沿上弦材的长度方向隔开的三个部位形成有机械强度下降的脆弱部的下楼层侧水平部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5的F6-F6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下楼层侧水平部屈曲的状态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建筑物;3桁架;4下楼层板;5上楼层板;6a下楼层侧水平部; 7a上楼层侧水平部;8中间倾斜部(中间桁架构造体);22下楼层侧支撑部(第1支撑角件);25上楼层侧支撑部(第2支撑角件);38乘梯下梯板;41上弦材;45a、45b、45c、65a、65b、65c脆弱部(第1~第3脆弱部);50、68屈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
图1公开了作为乘客输送机的一例的自动扶梯1。自动扶梯1安装于例如商业设施或者交通机构的终点站那样的建筑物2中。
自动扶梯1具有作为主体的桁架3。桁架3架设在建筑物2的下楼层板4和上楼层板5之间。本实施方式的桁架3被分割成如下的三个要素:与下楼层板4连结的下部桁架构造体6;与上楼层板5连结的上部桁架构造体7;以及介入在下部桁架构造体6和上部桁架构造体7之间的中间桁架构造体8。下部桁架构造体6、上部桁架构造体7及中间桁架构造体8沿着自动扶梯1的长度方向结合成一条直线状。
如图1所示,下部桁架构造体6包括下楼层侧水平部6a和从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顶端向斜上方延伸形成的倾斜部6b。下楼层侧水平部6a 及倾斜部6b通过利用螺栓和焊接来结合上侧主弦部10、下侧主弦部11 及多个纵栈12而构成。上侧主弦部10及下侧主弦部11从下楼层侧水平部6a跨越倾斜部6b而延伸。纵栈12连结上侧主弦部10和下侧主弦部 11之间,并且兼备加强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加强部件的功能。
上部桁架构造体7包括上楼层侧水平部7a和从上楼层侧水平部7a 的顶端向斜下方延伸形成的倾斜部7b构成。上楼层侧水平部7a及倾斜部7b通过利用螺栓和焊接来结合上侧主弦部13、下侧主弦部14及多个纵栈15而构成。上侧主弦部13及下侧主弦部14从上楼层侧水平部7a 跨越倾斜部7b而延伸。纵栈15连结上侧主弦部13和下侧主弦部14之间,并且兼备加强上部桁架构造体7的加强部件的功能。
中间桁架构造体8是以连结下部桁架构造体6和上部桁架构造体7 的方式倾斜的中间倾斜部的一例。中间桁架构造体8通过利用螺栓和焊接来结合上侧主弦部17、下侧主弦部18及多个纵栈19而构成。
中间桁架构造体8的下端与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倾斜部6b的上端对接,并且通过并用了焊接的机械结合机构而与该倾斜部6b的上端结合。中间桁架构造体8的上端与上部桁架构造体7的倾斜部7b的下端对接,并且通过并用了焊接的机械结合机构而与该倾斜部7b的下端结合。
因此,在下部桁架构造体6与中间桁架构造体8的边界以及上部桁架构造体7与中间桁架构造体8的边界分别形成有多个结合部20。
如图1所示,第1支撑角件22被固定于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顶端。第1支撑角件22是下楼层侧部支撑部的一例,从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顶端伸出到支撑下楼层板4的支撑部件23之上。
支撑部件23是成为建筑物2的主体的要素,例如由钢筋梁或者混凝土壁构成。在支撑部件23的立起来的端面与第1支撑角件22之间形成有第1间隙G1,用于吸收沿着桁架3的长度方向的层间位移。另外,第 1支撑角件22以规定的“承载余量”载置在被固定于支撑部件23的第1 角件支撑座24之上。
第2支撑角件25被固定于上部桁架构造体7的上楼层侧水平部7a 的顶端。第2支撑角件25是上楼层侧部支撑部的一例,从上楼层侧水平部7a的顶端水平地伸出到支撑上楼层板5的支撑部件26之上。
支撑部件26是成为建筑物2的主体的要素,例如由钢筋梁或者混凝土壁构成。在支撑部件26的立起来的端面与第2支撑角件25之间形成有第2间隙G2,用于吸收沿着桁架3的长度方向的层间位移。另外,第 2支撑角件25以规定的“承载余量”载置在被固定于支撑部件26的第2 角件支撑座27之上。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30被支撑于上部桁架构造体7的上楼层侧水平部7a。驱动装置30的电机31输出的转矩通过驱动链32传递给驱动链轮33。
从动链轮34被支撑于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梯级链35卷挂在驱动链轮33和从动链轮34之间。在驱动链轮33接受来自电机31的转矩而旋转时,梯级链35在桁架3的内部以环状行进。
多个梯级36以相等间隔与梯级链35连结。梯级36是供不确定多数的乘客踩踏的要素,与梯级链35一起行进。由此,踩踏于梯级36的乘客被从下楼层板4朝向上楼层板5输送或者从上楼层板5朝向下楼层板4 输送。
在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支撑的从动链轮34是桁架3的内置物的一例。从动链轮34设于在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内侧比第1支撑角件22大大靠近倾斜部6b侧的位置。因此,下楼层侧水平部 6a中的第1支撑角件22和从动链轮34之间的区域成为作业者进入的检修空间37。
检修空间37被乘梯下梯板38从上方覆盖。乘梯下梯板38可拆卸地支撑在上侧主弦部10之上,上侧主弦部10构成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
如图1所示,在桁架3的右侧部及左侧部分别设有栏杆39(仅图示出一方)。另外,扶手带40安装于栏杆39的外周部。扶手带40与梯级 36同步地以环状行进。
另一方面,已知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当桁架3在支撑下楼层板4 的支撑部件23和支撑上楼层板5的支撑部件26之间被压缩时,与第1 支撑角件22较近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顶端部从建筑物2侧施加的压缩力小于中间桁架构造体8。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更新自动扶梯1时,为了满足与所改订的升降机抗震设计及实施指南对应的抗震性,对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附加了不会接受到即使桁架3被压缩而坠落导致的损伤的新结构。
即,如图1及图2所示,构成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上侧主弦部10具有左右的上弦材41。上弦材41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并且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
如图2及图3A、图3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弦材41由例如具有近似L形的截面形状的角钢构成。角钢具有彼此相互正交的第1凸缘片42 和第2凸缘片43。第1凸缘片42沿桁架3的宽度方向水平地延伸。第2 凸缘片43从第1凸缘片42的外侧缘42a向下延伸。
覆盖所述检修空间37的乘梯下梯板38被支撑在上弦材41的第1凸缘片42上。因此,如果将乘梯下梯板38从上弦材41卸下,则上弦材41 的第1凸缘片42露出。
如图2所示,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形成于上侧主弦部10 的上弦材41。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例如是通过使用手提压力机的无火工艺被附加于上弦材41的第1凸缘片41a的要素,在与第1支撑角件22较近的上弦材41的顶端部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以大致相等间隔排列。即,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位于在桁架3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三个部位。另外,如图1所示,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 位于在下楼层侧水平部6a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纵栈12之间。
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分别具有诸如相对于从建筑物2侧作用于桁架3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机械强度局部下降的形状。
具体地讲,如图2及图3A、图3B所示,与第1支撑角件22最远的第1脆弱部45a,由使上弦材41的第1凸缘片42向下折曲而成的凹部 46来规定。凹部46具有从第1凸缘片42的外侧缘42a的附近朝向内侧缘42b扩展的形状,并且凹部46的深度随着接近内侧缘42b而逐渐增加。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46到达了第1凸缘片42的内侧缘42b。在内侧缘 42b,凹部46的深度及沿着桁架3的长度方向的凹部46的开口宽度分别达到最大。
另外,凹部46具有一对倾斜面47a、47b。倾斜面47a、47b从第1 凸缘片42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并且以随着朝向下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因此,凹部46具有V形的截面形状,规定V形的倾斜面47a、47b 随着朝向第1凸缘片42的内侧缘42b的方向而相互分离开。
与第1支撑角件22最近的第3脆弱部45c具有与第1脆弱部45a相同的形状。因此,关于第3脆弱部45c,标注与第1脆弱部45a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2脆弱部45b位于第1脆弱部45a和第3脆弱部45c之间。第2 脆弱部45b由在上弦材41的第1凸缘片42形成的槽48来规定。槽48 从第1凸缘片42的外侧缘42a附近朝向内侧缘42b呈直线状延伸,并且在内侧缘42b开口。槽48以相对于沿着桁架的宽度方向的水平线在第1 凸缘片42上相交的方式倾斜。另外,槽48的槽宽朝向槽48的底部逐渐减小。
因此,由于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的存在,上弦材41的第 1凸缘片42具有连结第1脆弱部45a和第2脆弱部45b之间的第1预定屈曲部49a、以及连结第2脆弱部45b和第3脆弱部45c之间的第2预定屈曲部49b。
根据这种结构的自动扶梯1,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桁架3有可能从建筑物2侧接受过大的压缩力。在图4中用箭头示出的过大的压缩力从第1支撑角件22作用于桁架3的下部桁架构造体6时,在位于沿着第 1~第3脆弱部45a、45b、45c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第1脆弱部45a和第3 脆弱部45c,凹部46被压扁,使倾斜面47a、47b相互接近。由此,第1 脆弱部45a和第3脆弱部45c朝向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内侧折曲。
与此同时,位于沿着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的排列方向的中间的第2脆弱部45b,沿着桁架3的宽度方向朝向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内侧被强制压入。规定第2脆弱部45b的槽48在上弦材41的内侧缘42b 开口,因而上弦材41沿着槽48从内侧缘42b朝向外侧缘42a裂开。通过槽48裂开,第2脆弱部45b在与第1脆弱部45a及第3脆弱部45c相反的朝向折曲成V形。
其结果是,如图4所示,上弦材41的第1预定屈曲部49a及第2预定屈曲部49b大幅变形并进入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检修空间37中。因此,在桁架3接受过大的压缩力时,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形成相互协作地在第1支撑角件22的附近屈曲成大致V形的屈曲部50。
通过上弦材41在第1支撑角件22的附近屈曲,施加给桁架3的压缩力在从下部桁架构造体6传递至中间桁架构造体8之前被吸收,确保桁架3的抗震性。
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桁架3从建筑物2侧接受过大的压缩力时,在上弦材21形成的抗压缩性较弱的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形成以沿着桁架3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进入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内侧的屈曲部50。
即,通过适当设定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的形状及配置间隔,能够确定在桁架3接受过大的压缩力时桁架3的上弦材41屈曲的方向。因此,桁架3的屈曲部50伸出到桁架3的周围,避免桁架3在宽度方向屈曲。
而且,与支撑角件22较近的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顶端部在桁架3被压缩时所施加的压缩力小于中间桁架构造体8。因此,即使在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上弦材41设置抗压缩性较弱的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也不会对桁架3的强度形成不良影响。
由此,能够将上弦材41达至屈曲的初始荷重设定得较低,能够确定上弦材41屈曲的方向,相应地能够将桁架3被建筑物2压缩时对建筑物 2形成的影响抑制为较小程度。
此外,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设于与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检修空间37对应的位置,因而能够避免屈曲部50与成为自动扶梯1的内置物的从动链轮34干涉。
其结果是,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内部的检修空间37作为所谓缓冲区 (crushablezone)发挥作用,屈曲部50止于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换言之,能够抑制在上弦材41产生的屈曲未在下楼层侧水平部6a终结,而从倾斜部6b转移至中间桁架构造体8的多个部位。
这样,如果能够在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下楼层侧水平部6a吸收施加给桁架3的压缩力,则压缩力不会波及到位于下部桁架构造体6和上部桁架构造体7之间的边界处的结合部20。因此,能够避免结合部20的焊接部位受到损伤,使不易遭受诸如桁架3坠落那样的损伤。
而且,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位于在下楼层侧水平部6a 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纵栈12之间,因而当第1~第3脆弱部45a、45b、 45c在上弦材41形成屈曲部50时,能够避免纵栈12追随上弦材41而屈曲。
其结果是,在修复桁架3时,通过修补屈曲了的上弦材41即可应对。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桁架3的修复作业。
另外,形成有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的上弦材41的第1 凸缘片42,通过将乘梯下梯板38卸下即可容易露出。因此,在更新已有的自动扶梯1时,例如使用手提压力机即可简单在上弦材41的第1凸缘片42形成第1~第3脆弱部45a、45b、45c。因此,能够容易改造桁架3,使得在桁架3被压缩时也不会遭受导致坠落的损伤。
[第2实施方式]
图5~图7公开了第2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中,上弦材41由在桁架3的宽度方向上扁平的方管构成。方管具有上壁61、下壁62及左右的侧壁63a、63b。
如图5所示,在方管的上壁61及下壁62分别形成有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例如是通过使用手提压力机的无火工艺被附加于上弦材41的上壁61及下壁62的要素,在与第1支撑角件22较近的上弦材41的顶端部沿桁架3的长度方向以大致相等间隔排列。即,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位于在桁架3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三个部位。
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分别具有诸如相对于从建筑物2侧作用于桁架3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机械强度局部下降的形状。
具体地讲,在上壁61形成的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由使上壁61向下折曲而成的凹部66来规定。与第1支撑角件22最远的第1脆弱部65a的凹部66,具有从与左侧的侧壁63a相交的上壁61的外侧缘 61a的附近朝向与右侧的侧壁63b相交的上壁61的内侧缘61b扩展的形状,并且凹部66的深度随着接近内侧缘61b而逐渐增加。
根据本实施方式,凹部66到达了与右侧的侧壁63b相交的上壁61 的内侧缘61b。在内侧缘61b,凹部66的深度及沿着桁架3的长度方向的凹部66的开口宽度分别达到最大。
另外,凹部66具有一对的倾斜面67a、67b。倾斜面67a、67b从上壁61的上表面向下延伸,并且以随着朝向下方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因此,凹部66具有V形的截面形状,规定V形的倾斜面67a、67b随着朝向内侧缘61b的方向而相互分离开。
与第1支撑角件22最近的第3脆弱部65c具有与第1脆弱部65a相同的形状。因此,关于第3脆弱部65c,标注与第1脆弱部65a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2脆弱部65b位于第1脆弱部65a和第3脆弱部65c之间。第2 脆弱部65b相对于上壁61的凹部66的朝向与第1脆弱部65a及第3脆弱部65c的凹部66相反,除此之外,具有与第1脆弱部65a及第3脆弱部65c相同的结构。因此,关于第2脆弱部65b,也标注与第1脆弱部 65a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下壁62形成的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由使下壁62向下折曲而成的凹部66来规定。在下壁62形成的第1~第3脆弱部65a、65b、 65c位于在上壁61形成的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的正下方,并且具有与上壁61的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相同的结构。
在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中,在大规模地震发生时,在图7中用箭头示出的过大的压缩力从第1支撑角件22作用于桁架3的下部桁架构造体 6时,在抗压缩性较弱的第1脆弱部65a和第3脆弱部65c,凹部66被压扁,使倾斜面67a、67b相互接近,第1脆弱部65a和第3脆弱部65c 朝向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内侧折曲。
由此,抗压缩性较弱的第2脆弱部65b沿着桁架3的宽度方向被强制压入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内侧。第2脆弱部45b相对于上壁61及下壁 62的凹部66的朝向与第1脆弱部65a及第3脆弱部65c相反。因此,通过将凹部66压扁使倾斜面67a、67b相互接近,第2脆弱部65b在与第1 脆弱部65a及第3脆弱部65c相反的朝向折曲成V形。
其结果是,如图7所示,上弦材41以在第1支撑角件22的附近进入下部桁架构造体6的检修空间37中的方式大幅变形。因此,在桁架3 接受过大的压缩力时,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形成相互协作地屈曲成大致V形的屈曲部68。通过上弦材41在第1支撑角件22附近屈曲,施加给桁架3的压缩力在从下部桁架构造体6传递至中间桁架构造体8之前被吸收。
因此,通过适当设定第1~第3脆弱部65a、65b、65c的形状及配置间隔,能够确定在桁架3接受过大的压缩力时桁架3的上弦材41屈曲的方向,能够得到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仅是作为示例而示出的,不能理解为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实现,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下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和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例如,脆弱部不限于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三处,例如也可以是,以位于在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四处的方式形成于上弦材。
另外,实施方式的乘客输送机不限定于自动扶梯,对于倾斜设置的自动人行道,同样也能够实施。

Claims (8)

1.一种乘客输送机,具有:
桁架,架设在建筑物所具有的上楼层板和下楼层板之间;
下楼层侧支撑部,从沿着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所述下楼层板突出,并被支撑于所述下楼层板;以及
上楼层侧支撑部,从沿着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朝向所述上楼层板突出,并被支撑于所述上楼层板,
所述桁架包括:
下楼层侧水平部,固定有所述下楼层侧支撑部;
上楼层侧水平部,固定有所述上楼层侧支撑部;以及
中间倾斜部,连结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和所述上楼层侧水平部之间,
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具有左右的上弦材,该左右的上弦材沿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桁架的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上弦材在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至少三个部位具有脆弱部,相对于从所述建筑物一侧作用于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该脆弱部的机械强度局部下降,在所述桁架接受所述压缩力时,该脆弱部形成相互协作地在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所述下楼层侧支撑部附近朝向沿着所述桁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折曲的屈曲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
位于沿着所述脆弱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所述脆弱部,具有在接受所述压缩力时朝向所述桁架的内侧折曲而成的形状,位于沿着所述脆弱部的排列方向的中间的所述脆弱部,具有以与所述两个所述脆弱部相反的朝向折曲而成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输送机,
所述乘客输送机还具有被收纳于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内置物,所述桁架的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在所述内置物和所述下楼层侧支撑部之间具有作业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客输送机,
所述脆弱部设于与所述作业空间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
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所述上弦材被能够拆卸的乘梯下梯板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
所述脆弱部通过不使用火的无火工艺而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机,
所述桁架被分割成具有所述下楼层侧水平部的下部桁架构造体、具有所述上楼层侧水平部的上部桁架构造体、以及具有所述中间倾斜部的中间桁架构造体,在所述下部桁架构造体与所述中间桁架构造体的边界以及所述中间桁架构造体与所述上部桁架构造体的边界分别存在有并用了焊接的机械结合部,并且借助该机械结合部将所述下部桁架构造体、所述中间桁架构造体及所述上部桁架构造体结合成一体。
8.一种乘客输送机,具有:
桁架,与建筑物的地板连结,并且具有水平部,该水平部具有横向相互隔开配置的左右的上弦材;以及
乘梯下梯板,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覆盖所述水平部的所述上弦材,
所述上弦材在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上隔开的至少三个部位具有脆弱部,相对于从所述建筑物一侧作用于所述桁架的长度方向的过大的压缩力,该脆弱部的机械强度局部下降,在所述桁架接受所述压缩力时,所述脆弱部形成相互协作地在所述水平部的所述地板附近朝向沿着所述桁架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折曲的屈曲部。
CN201721873723.8U 2017-03-10 2017-12-28 乘客输送机 Active CN2079574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6237 2017-03-10
JP2017046237A JP6367408B1 (ja) 2017-03-10 2017-03-10 乗客コンベ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57495U true CN207957495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036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73723.8U Active CN207957495U (zh) 2017-03-10 2017-12-28 乘客输送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67408B1 (zh)
CN (1) CN207957495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1169U (ja) * 1982-10-14 1984-04-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ヤの主枠装置
JPH06255968A (ja) * 1993-03-08 1994-09-13 Hitachi Ltd 乗客コンベアの駆動装置
JP5779255B2 (ja) * 2011-11-30 2015-09-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
JP6098626B2 (ja) * 2014-12-17 2017-03-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JP2016175740A (ja) * 2015-03-20 2016-10-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50102A (ja) 2018-09-27
JP6367408B1 (ja)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2747C (zh) 用于预浇注和构架砌块单元结构的方法和设备
CN204370727U (zh) 预制楼梯单元及使用该楼梯单元的楼梯段
CN102530503B (zh) 一种石材卸板机
CN207957495U (zh) 乘客输送机
CN111501574A (zh) 钢板梁s平面线型无导梁分联平行顶推施工方法
KR20200098371A (ko) 계단승강 리프트
KR200429036Y1 (ko) 슬라이드 적재프레임 구조
CN211114737U (zh) 用于塔吊提升的电梯井内施工作业平台
KR100818863B1 (ko) 바닥 트러스 데크를 지상 선조립 후 인양 설치하는 공법
CN106088437B (zh)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KR100484512B1 (ko) 콘크리트 벽체와 슬라브 시공용 거푸집의 시공 방법
CN102493667B (zh) 具有减速功能的多通道滑槽装置
KR102250228B1 (ko) 모듈화된 승강로를 포함하는 하부 구동방식의 경사형 엘리베이터
CN102900191A (zh) 搭接筋式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及施工方法
CN102491046B (zh) 控制滑槽运输材料滑行速度的方法
KR20120108328A (ko) 강선인장을 이용하는 복공판 및 그 시공방법
JP2010173787A (ja) 乗客コンベア
RU2288886C2 (ru) Рельсобалочный блок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для параллельных рельсовых путей
JPH08333898A (ja) 建物ブロック等の垂直、水平運搬用架台
CN113863684B (zh) 阶梯式双层钢桁架的施工方法
JP2008063873A (ja) 天井の搬送機構及び施工方法
CN205907879U (zh)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KR101733948B1 (ko) 개구부 양걸침용 로딩 데크
CN207903727U (zh) 乘客输送机
CN108821082A (zh) 矿用钢结构井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