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7879U -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07879U
CN205907879U CN201620824295.9U CN201620824295U CN205907879U CN 205907879 U CN205907879 U CN 205907879U CN 201620824295 U CN201620824295 U CN 201620824295U CN 205907879 U CN205907879 U CN 205907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fabricated panel
pulling
superimposed sheet
steel bar
way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429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传卿
崔士起
石磊
刘文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162082429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07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07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0787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属于建筑型材,其结构包括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抗拉拔连接件和双向配置钢筋,钢筋桁架、抗拉拔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位于预制底板内,双向配置钢筋位于抗拉拔连接件下部的预制底板内,钢筋桁架至少为一道,抗拉拔连接件至少为两道,分别位于预制底板的两侧,且竖直放置,钢筋桁架位于两道抗拉拔连接件之间,钢筋桁架和抗拉拔连接件分别沿预制底板长度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可有效的阻止拼缝处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脱开破坏,保证叠合拼装后的整体楼板具有良好的双向传力机制;并且在现场施工中,采用直接拼缝的拼装方式建造楼板,不需设置一定宽度的现浇带,具有施工速度快等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型材,尤其是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背景技术
叠合板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构件,目前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受到生产、运输及吊装等方面的限制,在建造过程中,单个房间的楼盖往往是由多块叠合板拼装组合而成的。叠合板侧面之间的拼缝因采用不同设计原理而需采用不同的施工做法。
目前现有的各类叠合板为保证拼装后的整体楼盖形成双向传力机制,需采用在拼缝处设置现浇带的拼装做法,这就导致现场施工增加了支设模板、脚手架和绑扎钢筋等多道施工工序,并加大了混凝土的浇筑量,极大的降低了施工效率。但若采用直接拼缝的叠合板拼装工艺,则拼装后的叠合板依据规范需按单向板设计,这就增大了整体楼盖的用钢量,增加了造价。
已有试验研究成果表明,采用直接拼缝方式的叠合板,在垂直于拼缝方向的板带仍然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这一抗弯刚度是可以在设计中利用的。然而试验研究表明,垂直拼缝方向的板带在竖向荷载达到极限荷载的20%左右时,会发生拼缝部位处预制与现浇混凝土结合面脱开的破坏现象,这一破坏将极大地降低该方向板带的抗弯刚度,导致整体叠合板无法形成良好的双向传力机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该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具有可有效的阻止拼缝处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脱开破坏,保证叠合拼装后的整体楼板具有良好的双向传力机制;并且在现场施工中,采用直接拼缝的拼装方式建造楼板,不需设置一定宽度的现浇带,具有施工速度快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抗拉拔连接件和双向配置钢筋,所述的钢筋桁架、抗拉拔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位于预制底板内,所述的双向配置钢筋位于抗拉拔连接件下部的预制底板内,所述的钢筋桁架至少为一道,所述的抗拉拔连接件至少为两道,分别位于预制底板的两侧,且竖直放置,所述的钢筋桁架位于两道抗拉拔连接件之间,所述的钢筋桁架和抗拉拔连接件分别沿预制底板长度方向设置。
最外侧的抗拉拔连接件中心线距离预制底板侧边不超过50mm。
每道抗拉拔连接件分别包括抗拉拔筋和增强锚固件,抗拉拔筋包括多个,每个抗拉拔筋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增强锚固件。
所述的增强锚固件为锚固板,每个抗拉拔筋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一个锚固板。
所述的抗拉拔筋上部的锚固板的顶部和下部的锚固板的底部分别通过单根锚固钢筋相连。
所述的抗拉拔筋上部的锚固板的顶部和下部的锚固板的底部分别通过双根锚固钢筋相连。
所述的双向配置钢筋的长度方向外伸出预制底板,宽度方向不伸出预制底板。
所述的下部的增强锚固件在预制底板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锚固深度不小于30mm;上部的增强锚固件在现浇层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锚固深度不小于30mm。
所述的抗拉拔筋的中心间距为50-200mm。
所述的下部的增强锚固件位于预制底板中的双向配置钢筋的下方。
在预制底板顶面无钢筋桁架和抗拉拔连接件的部位做粗糙面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抗拉拔连接件直接预制于预制底板中,浇筑上部混凝土后,增强了结合面之间的粘结力及抗剪作用,可有效防止拼缝部位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发生脱开的破坏现象;
预制底板边部设置的抗拉拔连接件,保证了垂直拼缝方向的板带自受荷初期至极限破坏时,结合面不发生脱开破坏现象,有效的保证了整体拼装后的楼盖具备良好的双向传力性能;
该叠合板可采用直接拼缝的拼装工艺,现场施工简单,在拼缝部位不需设置现浇带,施工速度快,节省模板及人工;
抗拉拔连接件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带锚固板的抗拉拔连接件示意图;
附图3是带锚固板和双根锚固钢筋的抗拉拔连接件示意图;
附图4是带锚固板和单根锚固钢筋的抗拉拔连接件示意图;
附图5抗拉拔连接件与预制底板内的双向配置钢筋的放置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预制底板,2、钢筋桁架,3、抗拉拔连接件,4、双向配置钢筋,5、抗拉拔筋,6、锚固钢筋,7、锚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结构包括预制底板1、钢筋桁架2、抗拉拔连接件3和双向配置钢筋4,所述的钢筋桁架2、抗拉拔连接件3的一端分别位于预制底板1内,所述的双向配置钢筋4位于抗拉拔连接件3下部的预制底板1内,所述的钢筋桁架2至少为一道,所述的抗拉拔连接件3至少为两道,分别位于预制底板1的两侧,且竖直放置,所述的钢筋桁架2位于两道抗拉拔连接件3之间,所述的钢筋桁架2和抗拉拔连接件3分别沿预制底板1长度方向设置。
最外侧的抗拉拔连接件3中心线距离预制底板1侧边不超过50mm。
每道抗拉拔连接件3分别包括抗拉拔筋5和增强锚固件,抗拉拔筋5包括多个,每个抗拉拔筋5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增强锚固件。
所述的增强锚固件为锚固板7,每个抗拉拔筋5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一个锚固板7。
所述的抗拉拔筋5上部的锚固板7的顶部和下部的锚固板7的底部分别通过单根锚固钢筋6相连。
所述的抗拉拔筋5上部的锚固板7的顶部和下部的锚固板7的底部分别通过双根锚固钢筋6相连。
所述的双向配置钢筋4的长度方向外伸出预制底板1,宽度方向不伸出预制底板。
所述的下部的增强锚固件在预制底板1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锚固深度不小于30mm;即下部的增强锚固件与预制底板1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5mm,下部的增强锚固件与预制底板1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30mm;上部的增强锚固件在现浇层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锚固深度不小于30mm;即上部的增强锚固件与现浇层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0mm,上部的增强锚固件与现浇层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小于30mm。现浇层为预制底板上部浇筑的混凝土。
抗拉拔筋5的中心间距依据叠合板跨度、拼缝位置等情况可选用50mm、100mm、150mm或200mm。
所述的下部的增强锚固件位于预制底板1中的双向配置钢筋4的下方。
在预制底板1顶面无钢筋桁架2和抗拉拔连接件3的部位做粗糙面处理。
钢筋桁架2的数量、高度及钢筋配置随楼板跨度、施工荷载要求、吊装要求等变化而改变。
预制底板1厚度为50-60mm,宽度为1000mm。
抗拉拔连接件3可单独预埋,也可将多个抗拉拔筋整体制作后,一次性预埋。
抗拉拔连接件3直接预制于预制底板1中,浇筑上部混凝土后,增强了结合面之间的粘结力及抗剪作用,可有效防止拼缝部位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发生脱开的破坏现象;
预制底板1边部设置的抗拉拔连接件3,保证了垂直拼缝方向的板带自受荷初期至极限破坏时,结合面不发生脱开破坏现象,有效的保证了整体拼装后的楼盖具备良好的双向传力性能;
该叠合板可采用直接拼缝的拼装工艺,现场施工简单,在拼缝部位不需设置现浇带,施工速度快,节省模板及人工;
抗拉拔连接件加工方便,成本低廉。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Claims (10)

1.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包括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抗拉拔连接件和双向配置钢筋,所述的钢筋桁架、抗拉拔连接件的一端分别位于预制底板内,所述的双向配置钢筋位于抗拉拔连接件下部的预制底板内,所述的钢筋桁架至少为一道,所述的抗拉拔连接件至少为两道,分别位于预制底板的两侧,且竖直放置,所述的钢筋桁架位于两道抗拉拔连接件之间,所述的钢筋桁架和抗拉拔连接件分别沿预制底板长度方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最外侧的抗拉拔连接件中心线距离预制底板侧边不超过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每道抗拉拔连接件分别包括抗拉拔筋和增强锚固件,抗拉拔筋包括多个,每个抗拉拔筋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增强锚固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增强锚固件为锚固板,每个抗拉拔筋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一个锚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抗拉拔筋上部的锚固板的顶部和下部的锚固板的底部分别通过单根锚固钢筋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抗拉拔筋上部的锚固板的顶部和下部的锚固板的底部分别通过双根锚固钢筋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双向配置钢筋的长度方向外伸出预制底板,宽度方向不伸出预制底板。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部的增强锚固件在预制底板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15mm,锚固深度不小于30mm;上部的增强锚固件在现浇层中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20mm,锚固深度不小于30m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抗拉拔筋的中心间距为50-2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部的增强锚固件位于预制底板中的双向配置钢筋的下方。
CN201620824295.9U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07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4295.9U CN205907879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4295.9U CN205907879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07879U true CN205907879U (zh) 2017-01-25

Family

ID=57804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4295.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07879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078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8437A (zh) * 2016-07-29 2016-11-09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8437A (zh) * 2016-07-29 2016-11-09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CN106088437B (zh) * 2016-07-29 2019-04-05 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3753B (zh) 一种波形焊接加强型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107542196A (zh) 预应力混凝土双向叠合板及制作方法
CN101936054B (zh) 钢桁腹组合pc梁及其施工方法
CN106703269A (zh) 一种带钢桁架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及制作方法
CN107476482B (zh) 一种带冷弯薄壁型钢肋的预制底板、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4727476B (zh) 装配式轻体3d钢筋桁架楼层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6016011U (zh) 一种钢板混凝土叠合梁板结构体系
CN206859479U (zh) 一种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CN105089204A (zh) 一种冷弯薄壁带肋u型外包钢-混凝土叠合板组合梁
CN103572873A (zh) 装配整体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06428968U (zh) 一种钢筋桁架式无支撑模板体系
CN106088437B (zh)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CN202990197U (zh) 搭接筋式预应力双向叠合板
CN210342375U (zh) 混凝土叠合板
CN207686092U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空心楼盖
CN114482400A (zh) 一种与预制竖向构件相连的叠合梁
CN108951982A (zh) 基于水泥纤维板复合钢筋骨架的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楼盖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06829461U (zh) 后浇齿槽连接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板
CN205907879U (zh) 一种增强双向传力性能的叠合板
CN106284784A (zh) 一种建筑用全预制砼楼板
CN114075853A (zh) 一种砼预应力叠合用底板
CN204804129U (zh) 一种建筑用全预制砼楼板
CN106677379A (zh) 钢板剪力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2900191A (zh) 搭接筋式预应力双向叠合板及施工方法
CN217517829U (zh) 建筑预制楼面屋面板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