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02538U -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02538U CN207902538U CN201820005669.3U CN201820005669U CN207902538U CN 207902538 U CN207902538 U CN 207902538U CN 201820005669 U CN201820005669 U CN 201820005669U CN 207902538 U CN207902538 U CN 2079025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bushing
- subframe
- mandrel
- rubber bodies
- subframe conne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所述副车架连接衬套包括:橡胶体,所述橡胶体构造为环形结构;上芯轴和下芯轴,所述上芯轴和所述下芯轴均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内周面且与所述橡胶体的内周面硫化固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能够更加容易地压入到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中,提高了副车架连接衬套的安装效率,且副车架连接衬套在压装过程中的不良率得到了降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副车架连接衬套采用金属外套管,在压入到副车架的安装孔的过程中容易破坏衬套外套管及副车架表面的漆层;且由于衬套套管焊接变形,易造成压入力波动较大,且压装过程的不良率高;
此外,传统副车架连接衬套仅采用单向限位结构,易造成衬套上端面金属套管与车身产生磕碰,产生异响,影响整车舒适性;传统副车架车身连接衬套的橡胶层采用实心结构,各向刚度相同,无法适应各向受力状态不同的工况;传统副车架连接衬套采用单一芯轴结构,无法调整副车架衬套的限位行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副车架连接衬套,该副车架连接衬套能够更加容易地压入到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中,提高了副车架连接衬套的安装效率,且副车架连接衬套在压装过程中的不良率得到了降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副车架连接衬套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包括:橡胶体,所述橡胶体构造为环形结构;上芯轴和下芯轴,所述上芯轴和所述下芯轴均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内周面且与所述橡胶体的内周面硫化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橡胶体的外周面没有设置金属外套管,进而使得副车架连接衬套能够更加容易地压入到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中,提高了副车架连接衬套的安装效率,且副车架连接衬套在压装过程中的不良率得到了降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橡胶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单向波纹,每个所述波纹的外径在压入方向上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橡胶体的上端设置有缓冲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橡胶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橡胶体内部硫化固定有内骨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骨架的下端具有向外翻折的内骨架下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芯轴的下端与所述下芯轴的上端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芯轴的上端具有截面为长圆形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所述上芯轴的下端具有与所述配合孔配合的配合轴颈,所述配合轴颈上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芯轴的下端具有向外弯折的下芯轴凸起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副车架和上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副车架上设置有衬套安装孔,副车架连接衬套安装在副车架的安装孔中。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副车架连接衬套,因此车辆的舒适性更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与副车架配合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橡胶体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橡胶体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骨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芯轴的示意图;
图7是图6沿A-A方向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芯轴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沿B-B方向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副车架连接衬套100,橡胶体110,单向波纹111,缓冲凸台112,第一空腔101,第二空腔102,上芯轴120,条形凸起121,下芯轴130,下芯轴凸起部131,配合孔103,内骨架140,内骨架下翻边1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100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可以包括橡胶体110、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
其中,橡胶体110构造为环形结构,橡胶体110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橡胶体110具有一定的壁厚。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均设置在橡胶体110的内周面上且与橡胶体110的内周面硫化固定。
如图1所示,与传统的副车架连接衬套不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橡胶体110外周面上并没有金属外套管,而是直接裸露在外面,橡胶体110的外周面直接与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配合。由此,在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压入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的过程中,不会损坏副车架上的漆层,压入力波动较小,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压装不良率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100,橡胶体110的外周面没有设置金属外套管,进而使得副车架连接衬套100能够更加容易地压入到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中,提高了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安装效率,且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在压装过程中的不良率得到了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橡胶体1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单向波纹111,每个单向波纹111的外径在压入方向上逐渐减小。由此,减小了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压入副车架上的衬套安装孔的压入力,且副车架连接衬套100不容易从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脱离出来,同时有效提高了压装的合格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橡胶体110的上端设置有缓冲凸台112。缓冲凸台112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缓冲凸台112彼此对称,间隔180°,缓冲凸台112可以避免副车架连接衬套100与车身发生磕碰、造成异响,提高了整车的舒适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调整缓冲凸台112的高度来调整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限位行程,提高了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通用化率。
如图4所示,橡胶体110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101和第二空腔102,也就是说,橡胶体110不再是实心结构,从而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在径向上的刚度不同,有效提升了车辆受到纵向冲击时的舒适性。
具体地,第一空腔101和第二空腔102的横截面构造为弯折的长条形结构,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在径向上的刚度变化程度,提高了车辆受到纵向冲击时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橡胶体110内部硫化固定有内骨架140。内骨架140可以提高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刚度,内骨架140可以采用单片钢板冲压而成,钢板的厚度可以为1.0mm-2.0mm。
内骨架140的下端具有向外翻折的内骨架下翻边141。由此,橡胶体110的至少部分可以支撑在内骨架下翻边141上,内骨架140可以对橡胶体110的下端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芯轴120的下端与下芯轴130的上端过盈配合。由此,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可以牢固地安装在一起。
具体地,如图1、图6-图9所示,下芯轴130的上端具有截面为长圆形的配合孔103,配合孔103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上芯轴120的下端具有与配合孔103配合的配合轴颈121,配合轴颈121上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凸起121。
条形凸起121可以与配合孔103配合以实现过盈配合,同时由于配合孔103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因此在将上芯轴120装配在下芯轴130的过程中,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的过盈配合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在确保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牢固配合的同时,降低了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的装配难度。
由于上芯轴120的上端的配合孔103的横截面为长圆形,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相对转动,进一步提高了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的配合稳定性。
更具体地,下芯轴130上端的配合孔103包括上下两段,配合孔103上段的锥度小于配合孔103下段的锥度,因此在将上芯轴120装配在下芯轴130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上芯轴120和下芯轴130的过盈配合程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下芯轴130的下端具有向外弯折的下芯轴凸起部131。橡胶体110的至少部分支撑在下芯轴凸起部131上,下芯轴凸起部131可以对橡胶体110的下端进行限位。设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下芯轴130的结构和尺寸来调整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限位行程,提高副车架连接衬套100的通用化率。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副车架200和上述实施例的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副车架200上设置有衬套安装孔,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安装在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中。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副车架连接衬套100,因此车辆的舒适性更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包括:
橡胶体,所述橡胶体构造为环形结构;
上芯轴和下芯轴,所述上芯轴和所述下芯轴均设置在所述橡胶体的内周面且与所述橡胶体的内周面硫化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单向波纹,每个所述单向波纹的外径在压入方向上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的上端设置有缓冲凸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体内部硫化固定有内骨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骨架的下端具有向外翻折的内骨架下翻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芯轴的下端与所述下芯轴的上端过盈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芯轴的上端具有截面为长圆形的配合孔,所述配合孔的横截面积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所述上芯轴的下端具有与所述配合孔配合的配合轴颈,所述配合轴颈上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条形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芯轴的下端具有向外弯折的下芯轴凸起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具有衬套安装孔;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副车架连接衬套,所述副车架连接衬套安装在所述副车架的衬套安装孔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05669.3U CN207902538U (zh) | 2018-01-02 | 2018-01-02 |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005669.3U CN207902538U (zh) | 2018-01-02 | 2018-01-02 |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02538U true CN207902538U (zh) | 2018-09-25 |
Family
ID=63566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005669.3U Active CN207902538U (zh) | 2018-01-02 | 2018-01-02 |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02538U (zh) |
-
2018
- 2018-01-02 CN CN201820005669.3U patent/CN2079025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35741B2 (ja) | バンプストッパキャップ | |
CN108473013A (zh) | 混合悬架臂 | |
US20120292872A1 (en) | Suspension structure, bush structure and suspension characteristic adjusting method | |
JPH09100859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ブッシュ | |
CN207902538U (zh) | 副车架连接衬套和车辆 | |
JP5595702B2 (ja) | トルクロッド | |
JP5568522B2 (ja) | ダンパーマウント | |
JP2009045948A (ja) | バンパー取付構造 | |
JP5465849B2 (ja) | 衝撃吸収具及び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 |
JP6731841B2 (ja) | 軸ばね | |
JP2007062517A (ja) | 車輪 | |
JP2015224016A (ja) | トーションビ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 |
JP2006281827A (ja) |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 |
JP2006298077A (ja) |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 |
JP5042250B2 (ja) |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の支持装置 | |
KR20130000874A (ko) | 충돌 성능 개선을 위한 파단형 티엠 마운트 브라켓 | |
KR20120095557A (ko) |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암 부시 | |
KR101321033B1 (ko) | 스테빌라이저바가 장착되는 리어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 |
JP2001271864A (ja) | バウンドストッパ | |
CN220053425U (zh) | 用于车辆摆臂的衬套组件、摆臂组件和车辆 | |
CN104626905B (zh) | 前下摆臂大轴套管焊接总成 | |
CN207902149U (zh) | 悬置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2014105775A (ja) | バンプストッパ | |
JP5254662B2 (ja) | 車両用衝撃吸収具及び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 |
CN209159829U (zh) | 尾端板总成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