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52701U - 配线片 - Google Patents

配线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52701U
CN207852701U CN201690000895.1U CN201690000895U CN207852701U CN 207852701 U CN207852701 U CN 207852701U CN 201690000895 U CN201690000895 U CN 201690000895U CN 207852701 U CN207852701 U CN 2078527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linear shape
piece
branch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08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嶋田纯也
矶野伸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527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5270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68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omojunction type, e.g. bulk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or thin film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N homojunction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7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配线片,具备用以电连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包含电绝缘的第一配线与第二配线;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分别包含在第一方向伸长的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在由所述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的配线直线区域内部,形成开口部。

Description

配线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配线片。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1262号公报),使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作为太阳能电池。
在专利文献1记载:具备形成在半导体基板一方的面侧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且在半导体基板一方的面侧,也就是形成第一导电型用电极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以外的区域具备配线片,所述配线片具备具有至少四个对准标记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用以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的配线,也就是配线具备多个同形状的同形状部,且由至少具备两个如同欠缺该同形状部的一部分的异形状部的配线片而构成的太阳能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126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今,期望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更加提升。现况是,在由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构成的太阳能电池中,未提案使发电效率更提升的合适的对准技术。
另外,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重叠的时候,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经由紫外线硬化型树脂暂时固定。在配线片,为了从配线片侧对该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照射紫外线,设置开口部。通常,如图19所示,开口部30是配置在配线片上的梳形状的配线部的外侧。开口部的位置改变时,由于对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照射的紫外线量有变化,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硬化过程不充分,相反地,则产生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过硬化。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硬化不充分时,容易发生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位置错开的短路不良。另外,紫外线硬化型树脂过硬化时,产生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裂痕或缺口。由此,通过使开口部的位置变化,变得容易与附有配线片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产率降低有关。因此,开口部的位置,被限制成无法自由移动。因此,为了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发光效率,即使有电池电极的长度变长、或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单元面积变大的情况,也无法移动配线片的开口部的位置,由于无法在较开口部更外侧的区域配置配线部,会有在此区域中产生集电损失的问题。在此,本实用新型是有鉴于所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用以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的配线的配线片,也就是能提升集电效率的配线片。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配线片,具备用以电连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配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线,包含电绝缘的第一配线与第二配线;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分别包含在第一方向伸长的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在由所述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的配线直线区域内部,形成开口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是成为能提升集电效率的配线片。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受光面侧观看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之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的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实施方式一之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以V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4的以VI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一的配线片的配线图案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以XV所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看实施方式一之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以XI所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1是图解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二之配线片的开口部的结构的示意图,是图7的以VIII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二之附有配线片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配线片的开口部的结构的示意图,且是图9的以X表示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三之配线片的开口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四之配线片的开口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四之附有配线片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配线片的开口部附近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五之配线片的开口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五之附有配线片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配线片的开口部附近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9是现有的配线片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相同部分或者相当部分。另外,在以下,说明作为在用以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单元配置部(对应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配线片上的区域)设置的配线片上,在行方向及列方向矩阵状排列单个或多个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构成。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仅以「太阳能电池」记载的情况下,也包含由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构成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通过密封材料密封该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模组的表现。
<实施方式一>
(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
图1是从受光面侧观看使用实施方式一的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俯视示意图。在此,配线片通过在绝缘性基材11的一方的面侧设置配线16,形成用以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单元配置部的构成,太阳能电池100是通过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上的配线16,通过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电连接而构成。此外,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外周形状,如例如后述的图4所示,在使用从剖面呈大致圆形的单晶锭切断的晶圆(Wafer,单晶半导体基板)的情况下,具备两组切除圆形的一部分获得的大致平行的两边,与这些连接的角部(角落部)成为圆周的一部分的弧状的形状。另外,此外周形状,在使用从剖面为大致矩形的多晶锭切断的晶圆(多晶半导体基板)的情况下,成为大致矩形。
在如以上的构成的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100中,多个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在配线片的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上,通过使在行方向串联的太阳能电池串列在列方向多个配置,太阳能电池串列的端部彼此连接,可举出以通电路径为蜿蜒的方式直列地电连接为例子。
在图2表示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与配线片的配置关系。图2是相当于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100的列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配线片10的配线16,由用以连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的第一配线12、与用以连接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的第二配线13构成,以相当于梳形状的第一配线12梳齿的部分即配线直线形状部、与相当于梳形状的第二配线13梳齿的部分即配线直线形状部,逐个互相咬合的方式分别配置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其结果,使第一配线12的配线直线形状部与第二配线13的配线直线形状部,分别逐个互相地空出已定间隔而配置。
另外,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还具备与多个配线直线形状部连接的配线连接部。在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100中,在行方向互相相邻的单元配置部之间,一方的第一配线12的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另一方的第二配线13的配线直线形状部,经由配线连接部成为电连接,在以图1的虚线包围的行方向互相相邻的列L1端部的单元配置部、与列L2端部的单元配置部之间,一方的第一配线12的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另一方的第二配线13的配线直线形状部经由配线连接部成为电连接。
然后,配线片10的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上,第一配线12与第二配线13的组合即单元配置部19,是在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排列。在此,在图2,虽然是以三个单元配置部19构成表示图1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的一部分,但不限于此,也有以图1的以虚线包围的部分表示的单元配置部19,与在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的列方向相邻配置的其他单元配置部19电连接。
然后,通过在图2所示的构成的配线片10的表面上,设置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能制作图1所示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的剖面示意图。图3所示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具有例如具有n型或p型导电型的硅基板等的半导体基板21、形成在成为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的受光面的半导体基板21一方的面侧的凹凸表面上的防反射膜27、与形成在成为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的背面的半导体基板21背面的钝化膜26。
另外,在半导体基板21一方的面侧,第一导电型杂质扩散而形成的第一导电型杂质区域22、与第二导电型杂质扩散而形成的第二导电型杂质区域23空出已定间隔交互地形成,且通过在半导体基板21的背面的钝化膜26设置的接触孔,分别设置接触第一导电型杂质区域22而构成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及接触第二导电型杂质区域23而构成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的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作为所述第一导电型杂质及第二导电型杂质,导电型为n型的情况下可使用磷等,导电型为p型的情况下可使用硼等。
在此,在所述半导体基板21的一方的面侧,第一导电型杂质22区域或者第二导电型杂质23区域与半导体基板21内部的界面中,成为形成多个pn结。
在实施方式一中,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及/或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包含例如镍(Ni)、金(Au)、铂(Pt)、钯(Pd)、银(Ag)、锡(Sn)、SnPb焊接、及ITO(Indium Tin Oxide)构成的群中,选择至少一种导电性物质。在此情况,配线片10的配线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的电极(通过多个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构成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通过多个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构成的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的电连接良好,有能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的电极的耐候性提升的倾向。
作为半导体基板21,可使用例如由具有n型或p型的导电型的多晶硅或单晶硅等构成硅基板等。
分别可使用例如银等的金属构成的电极,作为第一导电型用电极及第二导电型用电极。
可使用例如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者氧化硅膜与氮化硅膜的层积体等,作为钝化膜26。
可使用例如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化硅膜或者氧化硅膜与氮化硅膜的层积体等,作为防反射膜27。
在图2、3所示的构成,一个单元配置部之配线片10的一端成为第一配线12的配线直线形状部、另一端成为第二配线13的配线直线形状部,虽然两端的导电性(极性)不同,但是也可以使这些两端的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导电部(极性)为相同。相同地,在图3所示的构成,能以一个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一端成为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另一端成为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虽然两端的导电性(极性)不同,但是也可以使这些两端的电极线的导电性(极性)为相同。
此外,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概念,并非只是只在所述的半导体基板21的一方的表面(背面)形成第一导电型用电极及第二导电型用电极2的两者的构成,包含MWT(Metal Wrap Through)单元(在半导体基板设置的贯通孔,配置电极的一部分的构成的太阳能电池)等的所谓的背接触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与相反侧的背面取出电流的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全部。
然后,构成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及第二导电型用电极25分别如图1所示,与配线片10的一条第一配线12与一条第二配线13的组合,即与单元配置部电连接,成为制作图1的太阳能电池100。
为了在所述太阳能电池中,能良好地进行每一个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图案与配线片上设置的配线图案的连接,要求电极图案与配线图案的对准(alignment)精度高。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所述对准的精度,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具备已定的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标记是例如使用图3中箭头A的方向、或者图3中箭头B的方向具备的观测装置15通过透射图像或者反射图像而能辨识,可用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与配线片10对准。此外,在辨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与配线片的配线重叠的部分,使用例如用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摄像机)的观测装置15即可。通过以如此能辨识标记的方式形成,能维持配合位置的精度。在以下说明关于标记及使用该标记的对准的一例。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之标记及电极图案)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之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相当于图1所示中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背面,从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的俯视示意图。
在图4中,第一导电型用电极,以排列多条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的方式而形成,第二导电型用电极,以排列多条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的方式而形成,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交互地排列。此外,在图4中,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及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在y轴方向伸长。图5及图6,各自为图4的以V及VI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一之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之标记a、b、c、d、e、f是设置六个,这些多个的标记a、b、c、d、e、f,优选为至少一部分是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杂质区域上形成。在杂质区域上以电极材料形成的标记与如后述配线接触的情况下,因为该标记作为电极而运作,所以单元的发电效率能良好地维持。
在实施方式一之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之电极线24、25中,包含由在第一方向(图4的y轴方向)伸长的电极线形状部24a、25a、和以与此电极线形状部24a、25a分离的方式在电极线形状部24a、25a的第一方向之延长线上设置的电极延长部24b、25b而构成者。然后,标记a、b、c、d、e、f,设置在这些电极线形状部24a、25a、与电极延长部24b、25b之间的区域及与此区域相邻的电极的未存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如此一来,通过在相较于标记a、b、c、d、e、f更单元端部侧设置电极延长部24b、25b,在相较于标记a、b、c、d、e、f更端部侧的单元区域也能作为发电区域运作,能在其区域取出发电的电力,能提升发电效率。
在实施方式一中,包含用以在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的对准的四个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的标记a、b、d、e、与用以在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的对准的两个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的标记c、f总计六个标记。另外,在一个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也可以呈现为在角落部A附近设置三个标记a、b、c,且在角落部D附近设置三个标记d、e、f。
这些标记,在考虑单元背面的电极及标记形状及配置的时候,期望在相同平面内,设成在电极图案的中心不成为点对称位置或形状的配置或形状。换言之,期望标记不具有旋转对称性,在此有旋转对称性是指,图形在某个旋转角旋转时,与原本的图形重叠的性质的意思。通过成为如此的配置或者形状,在配线片上载置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工序中,在太阳能电池单元在相同平面旋转的情况下,因为无法观测标记、或者观测的标记形状与其他观测的形状不同,所以单元配置的错误变得明确,能防止在错误状态下与配线片对准。
所述标记,是通过与为了形成电极图案而使用的电极材料相同的材料而能形成。通过由与电极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标记,因为成为与电极图案同时赋予标记,所以使用例如其他的材料的电极图案形成,相较于与通过另外的工序形成标记的情况,能在期望的位置精度更佳地制造标记。如以上所述,用以在配线片形成的配线图案的对准的标记,形成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方的面侧。
所述标记的形状,如图4~图6所示,可以是在电极线24、25的长度方向伸长的椭圆形状、也可以是圆形、三角或四角形状。另外所述的标记,也可以是含有互相不同形状的多个标记。即使在其中,标记优选为在电极线24、25的长度方向伸长的椭圆形状。例如,通过丝网印刷的电极形成中,根据印刷时的条件或环境,会有产生印刷图案的缺损的情况。其欠损,通过刮刀板(squeegee)在研磨开始或研磨结束时产生如刮痕的情况下,会有电极图案的前端形状成为类似圆的形状。特别是,在电极图案的前端形状为圆形状,标记也为圆形的情况下,由于将电极图案的前端的圆形状误认为标记,对准辨识精度变得极差,对准变成容易错误。通过使对准标记的形状,成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长度与指向性的椭圆形状,能获得减少误认的效果。
此外,在实施方式一中,虽然各电极线作为电极材料连续形成的实线状,但是电极材料也能是点状等形成的点线状或者虚线状的电极线,以采用点状电极的情况下能识别标记的方式,优选为使点状电极与标记的形状及尺寸中的至少一方不同。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设电极线形状部的宽度(图4的x轴方向的长度)为50~200μm,且设电极线形状部的间隔为300~1000μm,虽然优选为设标记的尺寸(在圆形的情况下为直径、椭圆形的情况下为长径或短径、多角形的情况下为一边的长度或高度)为100~10000μm,也能是设为这些以外的尺寸。
(配线片之含有对准区域的配线图案)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之配线片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表示从配线配置侧观看配线图案的模样,其表示对应于图1的一个单元配置部的配线图案,从图3中的箭头B的方向观看的俯视示意图。图8是图7的以XV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实施方式一的配线片,是具备用以与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电连接的配线,如此的配线,是成为对应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图案的配线图案。如图7所示,配线片是在由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构成的配线直线区域123的内部,形成开口部。具体而言,实施方式一的配线中,在第一方向(图7的y轴方向)伸长的配线直线形状部12a、13a交互地多个设置。这些配线直线形状部12a、13a个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分歧,包含分支部12a’、12a”、13a’、13a”。
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是在最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2a”,是在第二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2a’及分支部12a”,相对于含有两者的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在同方向侧分歧。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与分支部12a’、12a”,通过弧状的第一连接图案12c电连接。此外,第一连接图案12c,是定义为包含于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者。
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是在最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3a”,是在第二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3a’及分支部13a”,相对于含有两者的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在同方向侧分歧。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与分支部13a’、13a”,通过弧状的第二连接图案13c电连接。此外,第二连接图案13c,是定义为包含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者。
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与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夹着绝缘部分而相邻,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与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夹着绝缘部分而相邻。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分支部12a’、12a”及第一连接图案12c、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分支部13a’、13a”及第二连接图案13c包围的部分,也就是在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围的部分不存在配线图案,形成露出绝缘性基材的开口部。
在实施方式一,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含的分支部及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含的分支部,虽然分别是各两个,但若能形成开口部的话,则分支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另外,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分支部连接的配线图案,不限于弧状,也能是直线。
图7所示的配线片中,所述配线包含电绝缘的第一配线12与第二配线13。第一配线12是包含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彼此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12b。第二配线13是包含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彼此连接的第二配线连接部13b。实施方式一的配线片中,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连接,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连接。此外,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与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b连接,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a连接。另外,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与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连接,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连接。
在配线片10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对准而重合的时候,相对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20,配线片10是成为相对地相反的状态。考虑此点,在图7中,单元配置部的四个角落部,分别对应于图4所示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的四个角落部A、B、C、D,而附加A、B、C、D的符号。
只要是电绝缘性的材质则能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作为所述绝缘性基材的材质,可使用含有例如聚乙烯对苯二甲酸(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苯硫醚(PPS:polyphenylene sulfide)、聚氟乙烯(PVF:polyvinyl fluoride)及聚酰亚胺(polyimide)构成的群中选择至少一种的树脂的材质。
绝缘性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是10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此外,绝缘性基材,可以是只由一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是由两层以上构成的多层结构。
只要是导电性的材质则能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作为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的材质。可使用含有例如,由铜、铝及银构成的群中选择至少一种的金属等。
另外,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的厚度分别没有特别限制,例如5μm以上且75μm以下。
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的形状、与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及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至少一部分也分歧,也可以形成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分别不限于所述的形状,当然也能适宜设定。
在第一配线12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及/或第二配线13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也可以选择例如含有镍(Ni)、金(Au)、铂(Pt)、钯(Pd)、银(Ag)、锡(Sn)、SnPb焊接、及ITO(IndiumTin Oxide)构成的群中的至少一种导电性物质。在此情况下,设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电连接为良好,则有使第一配线12及/或第二配线13的耐候性提升的倾向。
在第一配线12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及/或第二配线13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也可以例如施加黑化处理等的表面处理。
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可以是分别由只有一层构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是由两层以上构成的多层结构。
在以下,说明关于配线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首先,准备例如PET薄膜等的透光性绝缘性基材,在该绝缘性基材的一方的表面全面,粘合例如金属箔或者金属板等的导电物质。
接着,粘合在绝缘性基材表面的导电物质的一部分通过光蚀刻等去除后,通过将导电性物质图案化,形成在绝缘性基材的表面上由图案化的导电性物质构成的第一配线12及第二配线13构成的配线材料。通过以上,能制作具有在图7所示的构成的配线图案的配线片。
此外,在实施方式一中,配线直线形状部是配线材料连续地形成的实线状。
另外,在实施方式一中,设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宽度(图7的x轴方向的长度)为100~900μm、虽然优选为配线直线形状部的间隔为300~1000μm,但也能是这些以外的尺寸。
在上述,虽然说明关于角落部A附近的对准区域,但是角落部D附近的对准区域也能是相同的结构。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的对准)
在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在图4所示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将图7所示的配线片10的单元配置部,以各角落部A、B、C、D一致的方式,对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成为相对地相反,表示配合位置而重合的模样,在配线片10只以虚线表示配线图案。在图10表示包含图9所示的三个标记a、b、c的对准区域周边部XI的放大图。
具有所述标记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图4)、与具有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围的开口部形成的配线图案的配线片(图7),是如图9、10所示,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a、b、c,与配线片的角落部A附近的开口部重叠。此外,在实施方式一中,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d、e、f,与配线片的角落部D附近的开口部重叠。如此一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以能辨识从配线片的配线的未存在的开口部(以下,也称为对准区域)设置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a、b、c、d、e、f的方式重合。
在如此的构成中,在配线片将太阳能电池单元逐个配置的时候,从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能一边观测包含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部分,一边以经由所述配线片的对准区域辨识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设置的标记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进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对准。例如,从相当于图3的箭头A的方向的位置使用透射光的透射图像而观测,如图9、10所示,以透过配线片的对准区域,辨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背面的标记a、b、c、d、e、f的方式配置。在角落部A中,标记a、b、c与配线片的开口部也就是对准区域重叠。同时,在角落部D中,标记d、e、f与配线片的开口部也就是对准区域重叠。通过如此的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形成对准的误差在50μm以下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
如图4~图6所示,角落部A及角落部D的任一者中,在x轴方向的左侧的电极线形状部24a的延长上,分别配置两个标记a、b与标记d、e,在右侧的电极线形状部25a的延长上,配置一个标记c与标记f。再者,标记a和标记b的距离、与标记d和标记e的距离不同。然而,例如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20对配线片10相对地旋转180°的情况下,标记a、b、c、d、e、f的全部,无法重合到适切的配线片的对准区域。
以往,例如配线片的对准区域,配线直线形状部设有狭宽部,该狭宽部、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标记重合。在此情况,会有在配线直线形状部的狭宽部集电效率低的问题。若是根据实施方式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宽度部不变,由于通过使配线直线形状部分歧而形成对准区域,能良好地维持集电效率,能谋求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的提升。
通过如上述以经由设置在配线片的对准区域,能辨识设置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的方式的构成,在一个观测区域中能观测太阳能电池单元背面的标记、及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两者。
经由配线片的对准区域,标记是通过使用X光、IR光等的透射光的透射图像进行观测而进行的情况,能从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或者图3中的箭头B的方向进行辨识。另外,通过确认使用LED、卤素灯等的反射光的反射图像而进行的情况,是能从图3中的箭头A的方向辨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及配线片的对准区域。通过如此观测的位置配合,可以是在每一处进行,也可以是一边同时地观测全部的标记或对准区域,所述全部的标记或对准区域,是设置对应于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及/或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数量的观测装置,一边进行位置配合。
在实施方式一中,使用所述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及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情况,在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时候,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含有配线片的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含有配线片的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围的开口部构成的对准区域重叠的方式,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位置配合,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重合。如此一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进行高精度的对准,能成为附有配线片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形态。此外,期望在此状态下,以维持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的相对位置的方式,将这些部分通过以粘着剂部分地粘着等的暂时固定等而进行固定。
本实施方式附有之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例如如以下所述。准备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具备:电极线形状部,在第一方向伸长;电极延长部,以与所述电极的一部分也就是此电极线形状部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此电极线形状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之延长线上;标记,设置在所述电极线形状部与所述电极延长部之间的区域、及在与该区域相邻的所述电极的未存在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准备配线片,其包含电绝缘的第一配线与第二配线的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是包含分别在第一方向伸长的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是交互地配置,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是分别包含至少一部分的分支部,以包含所述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包含所述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而形成开口部。以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标记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配线片的开口部重叠的方式,使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所述配线片位置配合而重合。
(太阳能电池模组)
在图11(a)及图11(b),表示图解本实施方式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模组)的一例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以下,参照图11(a)及图11(b),说明关于使用如上述制作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模组的一例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首先,如图11(a)所示,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侧设置第一透明树脂31a与透明基板33的同时,在配线片的背面侧设置第二透明树脂31b与背面保护片32。在此,也可以使用电连接而制作如所述的多个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以外的,电连接而制作分割多个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作为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
接着,通过在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压接第一透明树脂31a的同时,以在配线片上压接第二透明树脂31b的状态进行加热处理,使第一透明树脂31a与第二透明树脂31b一体化而硬化。由此,如图11(b)所示,在使第一透明树脂31a与第二透明树脂31b成为一体化的密封材料31中,制作所述的配线片及太阳能电池单元成为密封的太阳能电池模组。
在图11(b)所示的太阳能电池模组中,通过密封材料31的伸缩力在配线片上强力压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分别强化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与配线片的第一配线12的压接、及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与配线片的第二配线13的压接,各个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片的配线之间成为获得良好的电连接。
在对准区域周边,如图9、10所示,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与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b连接。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与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连接。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a连接。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与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连接。
用以密封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到密封材料31中的压接及加热处理,能例如使用进行称为层压机的真空压接及加热处理的装置等而进行。例如通过层压机使第一透明树脂31a及第二透明树脂31b热变型,通过使第一透明树脂31a及第二透明树脂31b热硬化,这些透明树脂形成一体化的密封材料31,在密封材料31中以包埋所述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方式成为密封。
真空压接,是指在较大气压力更低压力的环境下施加压力处理。在此,在使用真空压接作为压接的情况下,变得难以形成第一透明树脂31a与第二透明树脂31b之间的空隙,使第一透明树脂31a与第二透明树脂31b一体化而形成的密封材料31中,有气泡难以残留的倾向这点为优选。另外,在使用真空压接的情况,也有确保对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之间的均一压接力量而成为有利的倾向。
在此,作为透明基板33,只要是对太阳光透明的基板的话,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使用玻璃基板等。
作为第一透明树脂31a及第二透明树脂31b,只要是对太阳光透明的树脂的话,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此外,第一透明树脂31a与第二透明树脂31b,可以是分别使用相同种类的透明树脂,也可以是使用不同种类的透明树脂。
所述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在密封材料31中进行密封的时候的加热处理,是根据第一透明树脂31a及第二透明树脂31b的熔点适宜调整即可。
为使通过所述的电连接成为坚固或确实,可使用例如非导电膏(NCP)或异向性导电膏(ACP)等的粘着剂或焊接等的导电性接合材料。此情况,期望NCP或ACP是以不妨碍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的观察的方式图样涂布或透明。另外,期望ACP或焊接是至少涂布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电极及配线片的配线的一方。
作为背面保护片32,只要是能保护密封材料31的背面的话,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例如可使用现有使用的PET等的耐候性薄膜。
从充分抑制密封材料31中的水蒸气或氧气的通透,且确保长期地可靠性的观点看来,背面保护片32也可以是例如含有铝等的金属薄膜。
在太阳能电池模组的端面,使用例如弹性体和丁基橡胶胶带等的防止水分通透过的胶带而能完全密合。
如所述制作本实用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模组的一例中,也可以是例如由铝合金等构成的框体以包围太阳能电池模组的外周的方式安装。
(其他构成及作用)
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分别不限于所述的构成,当然也能成为种种的构成。例如,虽然说明关于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的电连接,分别全部为直列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直列、并列或组合直列与并列的电连接。
虽然在实施方式一中,设标记为六个,设对应于此的对准区域为两个,但是关于标记与对准区域的配置,只要标记不具有旋转对称性、且能与对准区域重叠的话,则没有特别限制。
在所述的说明,虽然在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的对准中,在配线片配置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时候,一边观测包含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部分,一边以位置配合而重合的方式,但不限于此。例如,使用保持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单元用保持装置与保持配线片的片用保持装置,在使以这些保持装置保持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相对地移动而重合的情况下,若能以充分的精度使此相对地移动及重合,也可以是使用相对于所述的标记的单元用保持装置进行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位置配合的同时,对使用所述的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片用保持装置,进位置配合后,不进行包含配线片的对准区域部分的观测,而是使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相对地移动而重合。在此情况下,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重合后,通过观测含有配线片的对准区域的部分,能确认是否在适切的位置进行重合。
如以上,若根据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使用由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与含有配线片的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含有配线片的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围的开口部构成的对准区域,通过经由配线片的对准区域观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能进行高精度的对准。
另外,因为是以经由配线片的对准区域能辨识设置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标记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构成,所以通过一个观测装置能同时观测这些标记及对准区域。其结果,能良好地进行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的位置配合,能提供可靠性高的太阳能电池。
在实施方式一之太阳能电池,通过对准标记与第一电极线线形状部分离的第一电极延长部,经由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与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电连接。再者,通过对准标记与第二电极线线形状部分离的第二电极延长部,经由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与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电连接。由此,位于较标记更端部侧的第一、第二电极延长部形成区域也成作为发电区域运作,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成为能提升。
<实施方式二>
在实施方式二,说明关于与实施方式一相同的构成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中,在配线片上形成的对准区域以外的开口部。
(配线片的开口部)
如图7所示,配线片包含在角落部C附近、及角落部B附近的两个开口部。图12是图7的以VIII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12所示,角落部C附近的开口部,基本上是与实施方式一的对准区域的开口部相同的结构。即,实施方式二的配线中,在第一方向(图7的y轴方向)伸长的配线直线形状部12a、13a交互地设置多个。这些配线直线形状部12a、13a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分歧,包含分支部12a’、12a”或者13a’、13a”。
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是在最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2a”,是在第二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2a’及分支部12a”,是相对于含有两者的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在同方向侧分歧。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与分支部12a’、12a”,是通过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7的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图案12c电连接。此外,第一接触图案12c,是定义作为包含于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
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是在最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3a”,是在第二靠近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的延长上延伸。分支部13a’及分支部13a”,是相对于含有两者的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在同方向侧分歧。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与分支部13a’、13a”,是通过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7的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图案13c电连接。此外,第二接触图案13c,是定义作为包含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
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与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3a”相邻,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与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12a”相邻。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分支部12a’、12a”及第一连接图案12c、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分支部13a’、13a”及第二连接图案13c包围的部分,即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围的部分,不存在配线图案,形成绝缘性基材露出的开口部。
在实施方式二,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含有的分支部及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含有的分支部,虽然分别是各两个,但是分支部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另外,配线直线形状部与分支部连接的配线图案,不限于直线,也能是弧状。但是,优选为实施方式一的对准区域的开口部、与实施方式二的开口部为不同形状。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及配线片的对准)
图9是实施方式二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例的俯视示意图。图13是表示图9所示配线片的包含开口部区域周边部X的放大图。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二的配线片中,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及其分支部12a’、12a”是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一导电型用电极线24连接,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及其分支部13a’、13a”是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第二导电型用电极线25连接。
在配线片的开口部,露出透光性的绝缘性基材。因此,在对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为了维持这些的相对位置进行暂时固定的情况下,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之间,在至少包含配线片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配置紫外线硬化型树脂,从配线侧照射紫外线的时候,紫外线通过开口部到达紫外线硬化型树脂。因此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硬化,能暂时固定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
配线片的开口部,是通过适宜调整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支部的形状,能形成在期望的位置。因此,在实施方式二,能在与通过现有的生产设备制作的配线片的开口部在相同位置形成开口部。再者,实施方式二之太阳能电池,由于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其分支部也在较配线片的开口部更外侧延伸,此区域也能作为集电区域运作,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发光效率。
作为使用于暂时固定的紫外线硬化型树脂,例如能使用丙烯酸聚氨酯、丙烯酸树脂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等。
<实施方式三>
实施方式三,基本上是与实施方式一及二相同构成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与实施方式一及二不同的点,是配线片的暂时固定用的开口部的结构。在以下,说明关于配线片的暂时固定用的开口部。
(配线片的开口部)
如图7所示,配线片包含由已定长度的多个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的第一配线直线区域121、配置在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区域的两侧的短于所述已定的长度的多个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的第二配线直线区域122。第二配线直线区域的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随着从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区域的距离变大,而长度变短。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区域的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前端附近。从分支源头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彼此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短于从所述分支部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
在此,分支源头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是指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之中,沿着第一方向以一条直线表示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从该分支源头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分歧点Z,分歧出分支部12a’、12a”。另外,第一配线连接部,是指例如如图7的以符号12b所示,在配线片的边缘部,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在未配置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前端部侧,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彼此电连接。
在实施方式三,图7的配线片的角落部C附近、及拐角部B附近的两个开口部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二不同,具体而言成为在图14所示的结构。
从形成开口部的分支源头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前端到达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彼此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短于从分支部12a及分支部12a”的前端到达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此外,分支源头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前端、从分支部12a’的前端或者分支部12a”的前端到达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是指从各自的前端到达第一配线连接部的沿着第一方向距离的意思。据此,在实施方式三,在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中,从分支部Z到达第一配线连接部的距离,相较于实施方式二的情况(从图12的分支部Z到达第一配线连接部的距离)变短。因此,实施方式三的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电阻值,小于实施方式二的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电组值。因此,在实施方式三之太阳能电池,提升配线图案的集电效率,且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发光效率。
<实施方式四>
实施方式四,基本上是与实施方式一及二相同构成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与实施方式一及二不同的点,是配线片的暂时固定用的开口部的结构。在以下,说明关于配线片的暂时固定用的开口部。
(配线片的开口部)
如图15所示,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在开口部的内部延伸,从第一连接图案12c的第一方向(沿着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方向)伸长,包含较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宽度更细的延伸部12d。另外,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在开口部的内部延伸,从第二连接图案13c在第一方向伸长,包含较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宽度更细的延伸部13d。此外,延伸部的宽度较配线直线形状部宽度更细,是指与延伸部的伸长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7的x轴方向)之长度,短于与配线直线形状部的伸长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图7的x轴方向)之长度的意思。
据此,如图16所示,在配线片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重叠的情况下,配线片的延伸部12d、13d也能作为集电区域运作,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发光效率。另外,由于延伸部12d、13d的宽度,较配线直线形状部细,绝缘性基材的露出比率,大于配线片的其他部分。因此,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之间,在包含配线片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配置紫外线硬化型树脂,从配线片侧照射紫外线的时候,紫外线通过开口部到达紫外线硬化型树脂。因此,使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硬化,且能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配线片暂时固定。
开口部的开口比率,即开口部之绝缘性基材的露出比率,优选为18%以上但40%以上为更优选。据此,紫外线硬化型树脂能更有效率地进行硬化。
在图16,包含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包含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虽然分别包含两个延伸部,但是若是延伸部的数量在一个以上的话,则没有特别限制。另外,延伸部的长度,若是短于沿着开口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的话,则没有特别限制。
<实施方式五>
在实施方式五,基本上是与实施方式一及二相同构成的附有配线片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与实施方式一及二不同的点,是配线片的暂时固定用的开口部的结构。在以下,说明关于配线片的暂时固定用的开口部。
(配线片的开口部)
如图7所示,配线片是在由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构成的配线直线区域123的内部,形成开口部。
在实施方式五,图7的配线片的角落部C附近、及拐角部B附近的两个开口部的结构与实施方式二不同,具体而言成为如图17所示的结构。
如图17所示,在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的至少一个的内部,不存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配线图案,形成绝缘性基材露出的第一开口部30。第一开口部,宽度窄于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宽度,长度短于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长度。在与形成开口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相邻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至少一个的内部,不存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配线图案,形成开口部露出的第二开口部31。第二开口部,其宽度窄于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宽度,长度短于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长度。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其分别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与第一方向(图17的y轴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图17的x轴方向)存在于相同线上。
据此,如图18所示,在配线片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重叠的情况下,形成开口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与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开口部以外的区域也能作为集电区域运作,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发光效率。
包含配线片的第一开口部30及第二开口部31的开口部,透光性的绝缘性基材为露出。因此,对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在为了维持这些的相对位置的暂时固定的情况下,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之间,在包含配线片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配置紫外线硬化型树脂,从配线侧照射紫外线的时候,紫外线通过开口部到达紫外线硬化型树脂。因此,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硬化,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片能暂时固定。
在图17,包含第一开口部30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12a及包含第二开口部31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13a,虽然分别存在各三个,但是只要是各自的数量在一个以上的话,则没有特别限制。第一开口部30及第二开口部31的形状,不限于长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第一开口部30及第二开口部31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通过开口部全体的紫外线的透射量,以成为充分硬化紫外线硬化型树脂的量的方式而形成。
应认为本次揭示的实施方式全部的点为例示,其不具限制性。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非所述的实施方式,而是通过请求范围表示,其旨在包含与请求范围均等的意思、及在其范围内全部的改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配线片
11 绝缘性基材
12、13、16 配线
12a、13a 配线直线形状部
12a’、13a’ 分支部
12b、13b 配线连接部
12c、13c 连接图案
12d、13d 延伸部
20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21 半导体基板
24、25 电极(电极线)
24a、25a 电极线形状部
24b、25b 电极延长部
30、31 开口部
a、b、c、d、e、f 标记

Claims (5)

1.一种配线片,具备用以电连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配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包含电绝缘的第一配线与第二配线;
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分别包含在第一方向伸长的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
在由所述多个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多个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的配线直线区域内部,形成开口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交互地配置;
所述开口部,包含: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形成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内部;所述第二开口部,形成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内部;
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其分别至少一部分存在于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相同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交互地配置;
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其分别至少一部分包含分支部;
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以包含所述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包含所述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包围的区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线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直线区域,包含第一配线直线区域与第二配线直线区域;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区域,由已定长度的多个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区域,由配置在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区域的两侧的较所述已定的长度更短的多个配线直线形状部构成;
第二配线直线区域的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随着离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距离的大小而长度变短;
所述开口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区域的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前端附近;
从分支源头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彼此连接的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短于从所述分支部的前端到达所述第一配线连接部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3或4中所述的配线片,其特征在于,
包含所述分支部的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包含所述分支部的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的至少一方包含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延伸,且其宽度窄于所述第一配线直线形状部及所述第二配线直线形状部。
CN201690000895.1U 2015-06-12 2016-04-20 配线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5270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8969 2015-06-12
JP2015-118969 2015-06-12
PCT/JP2016/062468 WO2016199501A1 (ja) 2015-06-12 2016-04-20 配線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52701U true CN207852701U (zh) 2018-09-11

Family

ID=57503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0895.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852701U (zh) 2015-06-12 2016-04-20 配线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78188B2 (zh)
CN (1) CN207852701U (zh)
WO (1) WO20161995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0597B2 (ja) * 2018-02-23 2023-05-10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太陽電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11819698B (zh) * 2018-02-23 2023-09-19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以及具备该太阳能电池的电子设备
JP7176265B2 (ja) * 2018-07-18 2022-11-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裏面電極型光電変換素子、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GB202020733D0 (en) * 2020-12-30 2021-02-10 Rec Solar Pte Ltd Electrode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8424B2 (ja) * 2010-01-22 2013-12-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JP5369009B2 (ja) * 2010-01-22 2013-1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2015591B1 (ko) * 2011-03-28 2019-08-28 솔렉셀, 인크. 박형 실리콘 태양 전지용 활성 후면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99501A1 (ja) 2016-12-15
JP6778188B2 (ja) 2020-10-28
JPWO2016199501A1 (ja)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52701U (zh) 配线片
CN102714235B (zh) 带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04241429B (zh) 受光元件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101178765B1 (ko) 태양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792463B (zh) 挠性太阳能电池互连系统和方法
CN104576798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US8603838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act for solar cells
JP5285880B2 (ja) 光電変換素子、光電変換素子接続体および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US20110155203A1 (en) Solar cell module
JP5378424B2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JPWO2009060753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US20120318351A1 (en) Solar cell having a special busbar shape, solar cell arrangement containing said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olar cell
JP5369009B2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989662B1 (en) Back-contact back-shee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with pass-through electric contacts
RU2019127556A (ru) Тонкопленочный фотогальванический модуль с 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ой электроникой и способы ег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JP200905973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9564946A (zh) 光电转换元件以及光电转换装置
JP488389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6041349A (ja)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903645A (zh) 平面式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JP2016082109A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4017525A (ja) 光電変換素子、光電変換素子接続体および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2013251286A (ja) バイパスダイオード装置及びその検査方法
JP5409838B2 (ja) 光電変換素子接続体および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CN103390700A (zh) 发光二极体封装制程及其封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