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54990U -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 Google Patents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54990U
CN207754990U CN201720616082.1U CN201720616082U CN207754990U CN 207754990 U CN207754990 U CN 207754990U CN 201720616082 U CN201720616082 U CN 201720616082U CN 207754990 U CN207754990 U CN 207754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controller
magnetic absorption
absorption member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160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刘化勇
黄韦铭
罗飞龙
马利
吴慧民
梁志佳
羊小亮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160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54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54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54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其中,该温控器包括:温控器主体;磁吸件,设于所述温控器主体上,用以将所述温控器主体磁性吸附于所述电烹饪炊具的内锅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温控器主体上设置磁吸件,进而通过磁吸方式将温控器主体磁吸吸附于内锅的外壁面,在磁吸力的作用下,温控器与内锅贴合更加紧密,进而有效改善了传统温控器通过弹簧压接在内锅上时的贴合间隙较大、贴合面积小的问题,使得温度传感器处的温度更接近内锅的实际温度,降低了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误差,有利于实现对内锅温度的精准控制,有效提高了温控器的感温灵敏度、精确度。

Description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烹饪炊具如电饭煲、电饭锅、电压力锅、电炖锅等产品得到广泛普及。在现有的电烹饪炊具中,锅体内设置有内锅,通过在锅体内设置温控器来检测内锅的加热温度,进而实现对加热温度的准确控制。温控器一般采用弹簧支撑结构,放入内锅时靠内锅的自重压缩温控器下方的弹簧,保证内锅底面和温控器顶部的贴合。在实施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自身的加工和装配误差,内锅底面与温控器顶部的表面并未完全平行,而是存在微小的夹角、并形成一定的偏差,导致内锅与温控器的贴合面积较少,而依靠弹簧的弹力并不能消除和校正这种偏差,进而导致温控器的感温灵敏度、精确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温控器,旨在减弱和校正温控器与内锅贴合时产生的偏差,以改善温控器的感温灵敏度和精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温控器,用于电烹饪炊具,该温控器包括:
温控器主体;
磁吸件,设于所述温控器主体上,用以将所述温控器主体磁性吸附于所述电烹饪炊具的内锅上。
优选地,所述温控器主体包括外壳、温度传感器及支架,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外壳,所述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外壳内侧,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外壳上,或者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外壳具有用以与所述内锅外壁接触的感温端壁,所述感温端壁的边缘朝一侧延伸有安装翻边,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安装翻边与所述支架的侧壁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感温端壁之间间隔形成一安装腔,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外壳上时,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或者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侧面。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安装腔时,所述磁吸件固定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内表面,或者所述磁吸件被压持固定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感温端壁之间,或者所述磁吸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感温端壁的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侧面时,所述感温端壁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环绕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所述磁吸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背对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一端的端面低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表面,或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安装槽远离所述感温端壁中心的一端贯通所述感温端壁的边沿。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支架上时,所述磁吸件采用注塑包裹的方式设于所述支架内。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沿所述外壳轴向在所述外壳上的投影环绕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为环形体;或者,所述磁吸件包括多个磁吸块,多个所述磁吸块彼此间隔呈环形排布。
优选地,所述磁吸件的外径大于或等于6毫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烹饪炊具,包括锅体、内锅和温控器,所述锅体具有内锅腔,所述内锅容置于所述内锅腔,所述温控器设于所述锅体内,且所述温控器磁性吸附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
其中,所述温控器包括:
温控器主体;
磁吸件,设于所述温控器主体上,用以将所述温控器主体磁性吸附于所述电烹饪炊具的内锅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温控器主体上设置磁吸件,进而通过磁吸方式将温控器主体磁吸吸附于内锅的外壁面,在磁吸力的作用下,温控器与内锅贴合更加紧密,进而有效改善了传统温控器通过弹簧压接在内锅上时的贴合间隙较大、贴合面积小的问题,使得温度传感器处的温度更接近内锅的实际温度,降低了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的误差,有利于实现对内锅温度的精准控制,有效提高了温控器的感温灵敏度、精确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烹饪炊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温控器一实施例中与内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温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温控器另一实施例中磁吸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温控器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温控器又一实施例中与内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温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温控器又一实施例中磁吸件的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温控器,适用于电烹饪炊具。其中,在该电烹饪炊具包括锅体、内锅和温控器,温控器设于锅体内,当内锅放置于锅体内时,温控器与内锅的外壁贴合,进而检测内锅的温度。该电烹饪炊具包括但不限于电饭煲、电饭锅、电压力锅、电炖锅等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该温控器10包括:
温控器主体10a;
磁吸件300,设于所述温控器主体10a上,用以将所述温控器主体10a磁性吸附于所述电烹饪炊具1的内锅30上。
具体的,磁吸件300自身能产生磁场,具备良好的磁性,可以与周围的导磁物体和具有相反磁性的磁体相互吸附。其中,磁吸件300可以是钕铁硼磁铁、铁氧体磁铁、铝镍钴磁铁、钐钴(SmCo)等一类的永磁磁铁,也可以是通电后产生磁性的电磁铁。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温控器10能够磁性吸附于内锅30上,内锅30应当具有导磁性能,或者具有与磁吸件300磁性相反的磁场。一般地,内锅30通常为铝、铝合金、陶瓷等材料制成,而铝的导磁性能较差,陶瓷的导磁性能更差,为了使温控器10能磁吸吸附于内锅30上,在内锅30上对应温控器10的位置一般设置相应的导磁部(图未示出),该导磁部可以为铁、不锈钢等导磁材料制成的导磁块,进而改善内锅30的导磁性能;或者,在上述铝质内锅30、铝合金内锅30或陶瓷内锅30的外壁面也可覆盖导磁涂层,以有效增强内锅30的导磁能力;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内锅30上对应温控器10的位置设置磁体,该磁体的磁性与温控器10的磁吸件300的磁性相反,进而通过磁体与磁吸件300的异性相吸,将温控器10紧密地磁性吸附与内锅30的外壁面。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温控器主体10a包括外壳100、温度传感器200及支架400,支架400支撑外壳100,温度传感器200贴设于外壳100内侧,磁吸件300在温控器主体10a的设置位置有多处,例如磁吸件300设于外壳100上,或者磁吸件300设于支架400上。由于温度传感器200自身结构脆弱,容易被刮花磨损,通过外壳100将温度传感器200进行包裹,进而可有效防止在电烹饪炊具1使用过程中取放内锅30时造成的温度传感器200磨损。可以理解的是,该外壳100应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该外壳100一般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其中,铝材料由于密度较小,其重量轻,且成本较低,因而温控器10优选采用铝质外壳100。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磁吸件300可以设置在外壳100内,也可以设置在外壳100的外表面,当磁吸件300与内锅30磁吸吸合时,温控器10与内锅30的外壁面相贴合,进而对内锅30温度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上述结构,既可有效保护温度传感器200免受磨损,又能保证温度传感器200准确地检测内锅30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受产品零部件自身的加工和装配误差的限制,在电烹饪炊具1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内锅30的底面与温控器主体10a的表面并未完全平行,而是存在微小的夹角、并形成一定的偏差,导致内锅30与温控器主体10a的贴合面积较少,且现有的温控器10通常采用弹簧将温控器10压接于内锅30的外壁面的方式并不能有效消除和校正这种偏差,因此当温控器10与内锅30贴合不紧密时,影响内锅30与温控器10之间的热传递,进而导致温控器10内的温度传感器200所检测的温度与内锅30的实际温度误差较大,无法实现对内锅30温度的精准控制。而在本实施例中,温控器主体10a上设有磁吸件300,即温控器主体10a与内锅30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相贴合,温控器主体10a在磁场力的作用下,温控器主体10a与内锅30的外壁面贴合更加紧密,两者之间的贴合缝隙更小,更有利于内锅30与温控器主体10a之间的热传递,使得温度传感器200处的温度更接近内锅30的实际温度,降低了温度传感器200的检测温度的误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温控器10上设置磁吸件300,进而通过磁吸方式将温控器10磁吸吸附于内锅30的外壁面,在磁吸力的作用下,温控器10与内锅30贴合更加紧密,进而有效改善了传统温控器10通过弹簧压接在内锅30上时的贴合间隙较大、贴合面积小的问题,使得温度传感器200处的温度更接近内锅30的实际温度,降低了温度传感器200的检测温度的误差,有利于实现对内锅30温度的精准控制,有效提高了温控器的感温灵敏度、精确度。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具有用以与内锅30外壁接触的感温端壁101,感温端壁101的边缘朝一侧延伸有安装翻边102;温度传感器200,贴合设置于感温端壁101的内侧面;支架400,外壳100罩设于支架400的一端,安装翻边102与支架400的侧壁连接,支架400与感温端壁101之间间隔形成一安装腔500,温度传感器200位于该安装腔500内。温度传感器200可通过胶粘、卡扣等方式固定于外壳100或支架400上,或者温度传感器200被压持固定于感温端壁101与支架400之间。此时,磁吸件300设于外壳100上时,磁吸件300设于安装腔500内,或者磁吸件300设于感温端壁101的外侧面。
进一步地,参照图3,该磁吸件300位于安装腔500内时,磁吸件300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支架400和感温端壁101抵接,即磁吸件300被压持固定于支架400和感温端壁101之间。于另一实施例中,当磁吸件300设于外壳100内时,该磁吸件300位于安装腔500内,该磁吸件300固定于感温端壁101的内表面,其中,磁吸件300可通过胶粘固定于感温端壁101的内表面,也可通过卡扣结构或者镶嵌方式固定于感温端壁101的内表面,此处不作具体限定;或者,磁吸件300还可通过胶粘方式粘接于支架400朝向感温端壁101的表面。
参照图7和图8,磁吸件300设于感温端壁101的外侧面时,在感温端壁101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101a,该安装槽101a环绕温度传感器200设置,此时,磁吸件300容置固定于该安装槽101a内。其中,磁吸件300可通过紧配合的方式固定于安装槽101a内,也可通过胶粘方式粘接固定在安装槽101a。需要说明的是,磁吸件300裸露在外,当磁吸件300凸出于感温端壁101的外表面时,磁吸件300与内锅30抵接,使得感温端壁101无法与内锅30贴合。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在本实施例中,磁吸件300背对温度传感器200的一端的端面低于感温端壁101的外表面,或与感温端壁101的外表面平齐,以保证感温端壁101与内锅30外壁面的正常贴合。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该安装槽101a远离所述感温端壁101中心的一端贯通感温端壁101的边沿。如此,当磁吸件300位于安装槽101a内时,磁吸件300的位置可尽可能地靠近感温端壁101的边缘,进而使得感温端壁101边缘处的磁场增强,以利于温控器10与内锅30之间贴合更加牢固。
磁吸件300的设置方式有多种,除了上述几种方式外,参照图6,磁吸件300还可直接设置于支架400内部,例如当支架400为注塑件时,磁吸件300采用注塑包裹的方式设于支架400内,即在注塑过程中直接将磁吸件300预埋在支架400内部。
进一步地,为了使内锅30的热量能有效传递至温度传感器200,外壳100的外表面应当与内锅30充分贴合,同时外壳100的内表面也应与温度传感器200相贴合。磁吸件300的设置位置应当对温度传感器200进行避让,以便磁吸件300设于温度传感器200与内锅30之间,影响内锅30向温度传感器200的热传递。同时,为了使温控器10能够更好的贴合在内锅30上,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磁吸件300围绕温度传感器200呈环形设置,如此,磁吸件300形成一个环形磁场,其产生的磁吸力较为均匀,使得温控器10与内锅30贴合更加紧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外壳100一般呈帽盖状,磁吸件300沿外壳100轴向在外壳100上的投影环绕温度传感器200设置。
参照图4和图5,并结合图9和图10,对于磁吸件300而言,当磁吸件300为一个整体件时,由于磁吸件300围绕温度传感器200设置,继而磁吸件300可为一体设置的环形体,此时,该磁吸件300的加工成本较高。因而,在本实施例中,该磁吸件300优选由多个彼此呈间隔设置的磁吸块301组成,多个所述磁吸块301呈环形分布,一方面降低了磁吸件300的制造工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材料,有效地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当磁吸件300由多个磁吸块301组成时,该多个磁吸块301也优选呈均匀分布,以使得磁吸件300的磁场分布更加均匀,产生的磁吸力可均匀地作用于内锅30和温控器10。
同时,当磁吸件300越大时,磁吸件300形成的磁场就越大、且分布越均匀,本实施例中,磁吸件300的外径应当大于或等于6毫米,以满足对磁吸件300的性能要求。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烹饪炊具1,该电烹饪炊具1包括锅体20、内锅30和温控器10,所述锅体20具有内锅腔,所述内锅30容置于所述内锅腔,所述温控器10设于所述锅体20内,且所述温控器10磁性吸附于所述内锅30的外壁面,该温控器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烹饪炊具1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温控器,用于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控器主体;
磁吸件,设于所述温控器主体上,用以将所述温控器主体磁性吸附于所述电烹饪炊具的内锅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主体包括外壳、温度传感器及支架,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外壳,所述温度传感器贴设于所述外壳内侧,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外壳上,或者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支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用以与所述内锅外壁接触的感温端壁,所述感温端壁的边缘朝一侧延伸有安装翻边,所述外壳罩设于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安装翻边与所述支架的侧壁连接,所述支架与所述感温端壁之间间隔形成一安装腔,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外壳上时,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或者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安装腔时,所述磁吸件固定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内表面,或者所述磁吸件被压持固定于所述支架与所述感温端壁之间,或者所述磁吸件固定于所述支架朝向所述感温端壁的端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侧面时,所述感温端壁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环绕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所述磁吸件固定于所述安装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背对所述温度传感器的一端的端面低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表面,或与所述感温端壁的外表面平齐;或者,所述安装槽远离所述感温端壁中心的一端贯通所述感温端壁的边沿。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支架上时,所述磁吸件采用注塑包裹的方式设于所述支架内。
8.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沿所述外壳轴向在所述外壳上的投影环绕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为环形体;或者,所述磁吸件包括多个磁吸块,多个所述磁吸块彼此间隔呈环形排布;或者,所述磁吸件的外径大于或等于6毫米。
10.一种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内锅和如权利要求2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温控器,所述锅体具有内锅腔,所述内锅容置于所述内锅腔,所述温控器设于所述锅体内,且所述温控器磁性吸附于所述内锅的外壁面。
CN201720616082.1U 2017-05-26 2017-05-26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Active CN207754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6082.1U CN207754990U (zh) 2017-05-26 2017-05-26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6082.1U CN207754990U (zh) 2017-05-26 2017-05-26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54990U true CN207754990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78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16082.1U Active CN207754990U (zh) 2017-05-26 2017-05-26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549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54989U (zh) 电烹饪炊具
CN108937525A (zh) 电烹饪炊具
CN208876063U (zh) 用于电压力锅的内容器盖
CN207754990U (zh)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CN108926237A (zh)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CN205514014U (zh)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锅及其电热锅、应用到其上的水移贴花纸
KR20110078653A (ko) 인덕션 렌지용 조리용기
CN207477384U (zh) 温控器及电烹饪炊具
CN208909708U (zh) 炖盅以及加热器具
CN208435279U (zh) 一种多功能电热水壶
CN208658554U (zh) 一种保温壶结构
CN208851204U (zh) 液体加热装置
JP3145786U (ja) 圧力鍋、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圧力鍋セット
CN206979376U (zh) 电磁炉锅盖
JP2005334351A (ja)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用鍋
CN208192779U (zh) 一种ih烹饪器具
CN204445367U (zh) 与带煮饭功能的电磁加热灶具配合使用的锅
CN207755086U (zh)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CN209966093U (zh) 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09346624U (zh) 电烹饪器具
TWM492128U (zh) 電鍋
CN110754913B (zh) 一种烹饪器具
TWI523629B (zh) Electric pot
JP2004342346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9863272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