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55086U -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55086U
CN207755086U CN201720615935.XU CN201720615935U CN207755086U CN 207755086 U CN207755086 U CN 207755086U CN 201720615935 U CN201720615935 U CN 201720615935U CN 207755086 U CN207755086 U CN 207755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anel
electric cooker
magnetic part
cooker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1593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利
刘化勇
羊小亮
邢胜华
吴慧民
梁志佳
黄韦铭
罗飞龙
杨云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1593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55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55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55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其中,电饭煲的煲体包括:壳体,上端敞口设置;内锅,安装于壳体的内;线圈盘,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壳体内,且线圈盘位于内锅的下方;感温组件,安装于线圈盘上并用于与内锅锅底抵接;以及磁吸组件,包括分设于线圈盘和内锅上的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且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磁性相异。如此,使得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作用,从而保证了安装于线圈盘上的感温组件能够与内锅锅底抵接,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了感温组件的测温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电饭煲的测温精度。

Description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背景技术
电饭煲是常用的家用烹饪器具之一,常规电饭煲的感温组件是在弹簧的弹性支撑下,从电饭煲的线圈盘上侧伸出,以使得感温组件与电饭煲的内锅锅底抵接,从而使得感温组件可以对内锅锅底温度的实时监测。
然而,内锅在生产制造时,由于采用的生产工艺不同,其形成和尺寸会有细微的差别,这样就会使得内锅锅底与从线圈盘上侧伸出的感温组件无法贴合,也即内锅锅底与感温组件之间存在缝隙,从而会导致内锅锅底的热量难以及时地、顺畅地传导至温度组件,进而导致温度组件测温不准的问题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电饭煲的煲体,旨在提高电饭煲的温度检测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饭煲,其包括:
壳体,上端敞口设置;
内锅,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
线圈盘,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
感温组件,安装于所述线圈盘上;以及,
磁吸组件,包括分设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内锅上的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且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性相异。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部呈环形设置;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设有沿所述线圈盘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安装槽,以供所述第一磁吸部安装。
优选地,所述线圈盘的边缘设有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安装台,每一所述安装台贯穿设有让位通孔;
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对应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凸台,且每一所述凸台的下端位于一所述安装台的正上方并与所述安装台在上下向间隔设置;
所述电饭煲的煲体还包括多个连接件,每一所述连接件自下向上穿过一所述让位通孔与所述凸台的下端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让位通孔间隙配合,以使得所述安装台能够沿着所述连接件上下移动。
优选地,每一所述连接件包括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的导向段、以及自所述导向段向远离所述限位部的方向延伸的螺纹段,所述导向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螺纹段的外径并小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径设置,且所述导向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台的厚度;
所述螺纹段与所述导向段的连接处与所述凸台的下端抵接,所述导向段与所述限位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安装台的下端抵接,且所述导向段与所述让位通孔间隙配合,以使得所述安装台能够沿着所述导向段在所述凸台的下端与所述限位部之间移动。
优选地,所述安装台的上表面凸设有环绕所述让位通孔设置的环形限位筋,所述环形限位筋套设于所述凸台的外侧并与所述凸台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电饭煲还包括与所述线圈盘固定连接的隔磁圈,且所述隔磁圈位于所述线圈盘外侧。
优选地,所述隔磁圈的上侧端设置有沿其周向间隔设置,并沿其径向延伸的多个安装片,每一所述安装片通过一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台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电饭煲的煲体还包括外锅,所述外锅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线圈盘的上方,且所述外锅的下端与所述线圈盘在上下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饭煲,其包括盖体以及电饭煲的煲体,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电饭煲的煲体设置,所述电饭煲的煲体包括:
壳体,上端敞口设置;
内锅,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
线圈盘,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
感温组件,安装于所述线圈盘上;以及,
磁吸组件,包括分设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内锅上的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且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性相异。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线圈盘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壳体内,并将磁吸组件的第一磁吸部设置于线圈盘上,将磁吸组件的第二磁吸部设置于内锅,由于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的磁性相异,当内锅置于壳体内并位于线圈盘上方时,安装于线圈盘上的第一磁吸部和安装于内锅上的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作用,使得线圈盘与内锅相互靠近,安装于线圈盘上的感温组件随着线圈盘一同向上移动,从而保证了安装于线圈盘上的感温组件能够与内锅锅底抵接,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了感温组件的测温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电饭煲的测温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的煲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隔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饭煲的煲体,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饭煲的煲体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该电饭煲的煲体100包括壳体10、外锅20、内锅30、线圈盘40、感温组件50等等。
上述壳体10上端敞口设置,其用于供外锅20、内锅30、线圈盘40、感温组件50等其他零部件的安装。在本实施例中,该壳体10包括底座(未图示)、外壳11以及外壳罩12;其中,外壳11呈上下开口的桶状设置,其下端与底座的上端对接,其上端与呈环形设置的外壳罩12的下端对接,这样就使得外壳11与底座和外壳罩12一同围设形成一个空腔,上述外锅20、内锅30、线圈盘40、感温组件50等其他部件均安装于该空腔内。
上述外锅20呈上下开口的桶状设置,其安装于外壳11内,具体的,该外锅20的上端与外壳罩12连接固定,其用于将内锅30与外壳11隔开。需要说明的是,外锅20通常采用隔热保温材料制成,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内锅30受热后将热量传导至外壳11,而导致外壳11产生形变,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内锅30的热量流失,确保了电饭煲的工作效率。
上述线圈盘40安装于壳体10内,其主要用于供线圈绕组绕置,该线圈盘40可以呈板状、平凹状、纯凹状或者其他形状设置,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线圈盘40呈平凹状设置,具体的,该线圈盘40具有呈板状设置的盘底41以及自该盘底41的周缘向上延伸的环形侧部42,并且该环形侧部42的上端邻近外锅20的下端设置,这样就使得线圈盘40与外锅20一同围设形成了容置内锅30的容腔,并且该容腔的形状、大于分别与内锅30的形状、大小适配,这样就可以使内锅30更稳固的容置于壳体10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线圈盘40的盘底41和环形侧部42均可以供线圈绕组绕置,即绕置于盘底41上的线圈绕组可以对内锅30锅底进行加热,绕置于环形侧部42的线圈绕组可以对内锅30侧壁进行加热,这样就增大了线圈盘40绕置线圈绕组的面积,从而使得内锅30的加热面积增大,进而使得电饭煲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上述感温组件50安装于线圈盘40上,具体的,该线圈盘40的盘底41中部贯穿有安装孔411,感温组件50安装于安装孔411中,并且该感温组件50的上端从安装孔411的上端伸出,以与内锅30锅底抵接。
由于内锅30在生产制造时,其形状和尺寸容易产生偏差,这样就使得内锅30置于壳体10内时,感温组件50无法与内锅30锅底抵接,由于感温组件50与内锅30锅底未直接接触,进而会导致感温组件50测温不准的问题出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上述线圈盘40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壳体10内;并且还在线圈盘40和内锅30之间设置磁吸组件,该磁吸组件包括设置于线圈盘40上的第一磁吸部70、以及设于内锅30上的第二磁吸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的磁性相异,即若第一磁吸部为S极,则第二磁吸部为N极;若第一磁吸部为N极,则第二磁吸部为S极;当然,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中至少有一个具有磁吸作用即可,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当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之间的距离足够小的时,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作用时。
当内锅30置于壳体10内时,由于内锅30与线圈盘40之间的间距比较小,这样就使得安装于线圈盘40上的第一磁吸部70和安装于内锅30上的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作用,从而使得线圈盘40与内锅30相互靠近。由于内锅30锅缘与壳体10的外壳罩12是相互抵接,这就使得内锅30无法向下移动,因此,在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磁性吸附时,只有线圈盘40向上移动;此时,安装于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随线圈盘40一同向上运动,这样就缩小了感温组件50与内锅30锅底之间的间距,由于感温组件50与内锅30锅底直接接触,这样就有利于提高感温组件50的检测精度。
另外,由于内锅30和线圈盘40之间的间距可以通过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来调整,这样就使得该电饭煲的煲体100可以适用不同型号的内锅,进而增大了该电饭煲的煲体100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线圈盘40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壳体10内,并将磁吸组件的第一磁吸部70设置于线圈盘40上,将磁吸组件的第二磁吸部设置于内锅30,由于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的磁性相异,当内锅30置于壳体10内并位于线圈盘40上方时,安装于线圈盘40上的第一磁吸部70和安装于内锅30上的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作用,使得线圈盘40与内锅30相互靠近,安装于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随着线圈盘40一同向上移动,从而保证了安装于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能够与内锅30锅底抵接,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了感温组件50的测温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电饭煲的测温精度。
上述第一磁吸部70可以安装于线圈盘40的盘底41,也可以安装于线圈盘40的环形侧部42;上述第二磁吸部对应第一磁吸部70安装的位置设置,即当第一磁吸部70安装于线圈盘40的盘底41时,第二磁吸部安装于内锅30锅底,当第一磁吸部70安装于线圈盘40的环形侧部42时,第二磁吸部安装于内锅30侧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磁吸部70安装于线圈盘40的盘底41,相应地,第二磁吸部安装于内锅30锅底。由于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的磁性吸附能力不受其安装位置的限定,也就是说,第一磁吸部70可以设置在线圈盘40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线圈盘40的下表面,第二磁吸部也可以设置在内锅30锅底的下表面,也可以设置在内锅30锅底的上表面,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为了保证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的作用,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将第一磁吸部70设置于线圈盘40的盘底41上表面。由于线圈盘40的盘底41上表面直接面对内锅30锅底,这样就缩小了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之间的间距,确保了线圈盘40上的第一磁吸部70和内锅30上的第二磁吸部能够产生磁性吸附作用,线圈盘40在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的磁性吸附作用下向上靠近内锅30,从而保证了安装于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能够与内锅30锅底直接接触。由于感温组件50与内锅30锅底之间无间隙,这就使得感温组件50能够直接检测内锅30锅底的实时温度,这样就有利于提高了感温组件50的测温精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电饭煲的测温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内锅30通常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因此,第二磁吸部可以是内锅30本身形成,这样就省去了第二磁吸部的设置和安装。
由于第二磁吸部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锅30构成,这样就使得第一磁吸部70必须是由具有磁吸作用的磁铁构成。为了方便第一磁吸部70的固定安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线圈盘40的盘底41上表面设置有安装槽412,该安装槽412用于供第一磁吸部70的固定安装,即在第一磁吸部70与线圈盘40组装时,只需将第一磁吸部70嵌设于安装槽412中即可,这样便于第一磁吸部70与线圈盘40的组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上述盘底41上的安装槽412沿着盘底41的周向延伸设置,其可以供呈环形设置的第一磁吸部70安装,这样就使得第一磁吸部70与内锅30锅底磁性吸附的面积增大,进而保证了内锅30锅底与线圈盘40的盘底41在第一磁吸部70和第二磁吸部的磁性吸附作用下而相互靠近,确保了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能够与内锅30锅底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磁吸部70可以是一个完整圆环形磁铁构成,也可以是由多段弧形磁铁拼接形成,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另外,上述安装槽412可以是凹设于盘底41上表面的凹槽形成,也可也是凸设有于盘底41上表面的两凸筋413限定出,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安装槽412由凸设于盘底41上表面的两凸筋413限定出,具体的,请参照图3,该盘底41上表面凸设有沿着盘底41的周向延伸,并在盘底41的径向呈间隔设置的两凸筋413,两凸筋413与盘底41一同形成供第一磁吸部70安装的安装槽412。
当第一磁吸部70安装至安装槽412中时,两凸筋413共同作用,以将第一磁吸部70卡持固定,这样就便于第一磁吸部70的固定,省去了用于粘接第一磁吸部70的胶水的使用。另外,两凸筋413的设置,还增强了线圈盘40的盘底41强度,这样就避免了线圈盘40在电饭煲搬运或运输过程中,受冲击而被损坏的问题出现。
为了方便线圈盘40与壳体10的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该线圈盘40设置有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安装台421,具体的,多个安装台421设于环形侧部42的上端,并且每一安装台421沿上下向贯穿设有让位通孔421a;壳体10的内表面对应设置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凸台121,具体的,凸台121自外壳罩12的内表面向下延伸设置,并且每一凸台121的下端位于一安装台421的正上方并与安装台421在上下向间隔设置;在线圈盘40与壳体10组装时,每一安装台421与每一凸台121通过一连接件80连接。
具体的,请参照图4,该连接件80自下向上穿过安装台421上的让位通孔421a,并与位于该安装台421上的凸台121连接固定,此时,连接件80的上端与安装台421的下端固定连接,连接件80的下端对安装台421进行限位,这样就使得线圈盘40悬挂于多个凸台121的下方。并且由于连接件80是与安装台421上的让位通孔421a间隙配合的,也就是说,连接件80的外径是小于让位通孔421a的孔径的,这样就使得线圈盘40能够沿着连接件80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上述每一连接件80包括限位部81、与限位部81连接的导向段82以及自导向段82向远离限位部81的方向延伸的螺纹段83,其中导向段82的外径要大于螺纹段83的外径且小于限位部81的外径设置,并且导向段82的长度要大于安装台421的厚度。
在将线圈盘40与壳体10连接时,连接件80的螺纹和导向段82穿过安装台421上的让位通孔421a,并且穿过让位通孔421a的螺纹段83与凸台121下端螺纹连接,而导向段82与螺纹段83的连接处于凸台121的下端抵接,这样就确保了每一连接件80与凸台121螺纹连接的长度一致,从而避免了线圈盘40因多个连接件80中的某一个或者多个与凸台121螺纹连接的长度不一致,而导致线圈盘40无法正常上学移动的问题发生。而导向段82与限位部81的连接处与安装台421的下端抵接,这样就使得线圈盘40通过多个连接件80悬挂至多个凸台121的下方;由于导向段82的长度要大于安装台421的厚度,并且导向段82与让位通孔421a是间隙配合,这样就使得安装台421能够在凸台121与限位部81之间移动,进而使得线圈盘40能够相对壳体10在上下向移动。
为了使线圈盘40更平稳的沿上下向移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该安装台421的上表面凸设有环绕让位通孔421a设置的环形限位筋422。在线圈盘40与壳体10连接时,环形限位筋422套设于凸台121的下端,这样就使得线圈盘40沿着多个连接件80上下移动时,环形限位筋422也相对凸台121沿上下向移动,由于环形限位筋422的限位,这样就使得凸台121在线圈盘40沿上下向移动时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进而使得线圈盘40能够沿上下向更平稳的移动。
此外,由于线圈盘40上的安装台421是沿着其周向间隔设置的,也就是说,多个环形限位筋422也是沿着线圈盘4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由于每一环形限位筋422在线圈盘40与壳体10活动连接时套设于对应凸台121的下端,这样就使得线圈盘40沿上下向运动时,会受到多个凸台121和多个环形限位筋422的作用,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线圈盘40沿上下向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上述环形限位筋422的内壁面图设有沿上下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423,并且多个加强筋423沿着环形限位筋422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加强筋423的设置,一方面减少了环形限位筋422与凸台121之间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的减少使得环形限位筋422与凸台121之间的摩擦力得到了减少,进而使得环形限位筋422相对凸台121上下移动更顺畅;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强环形限位筋422的强度。
进一步地,上述每一加强筋423的上端设置有倒角,倒角的设置,使得由多个加强筋423围设形成的环形空间的上端开口较大,这样就便于了凸台121插至多个加强筋423之间,也即在加强筋423的上端设置倒角能够导引凸台121插至多个加强筋423之间,从而便于线圈盘40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件8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其位于线圈盘40周缘的安装台421上,由于线圈盘40上绕置有线圈绕组,线圈绕组在通交流电时会产生高速变换的磁场,这就使得连接件80也处于高速变换的磁场中,进而导致连接件80产生涡流效应。由于线圈盘40是采用塑料制成的,设置于线圈盘40周缘的安装台421通常是与线圈盘40一体成型设置的,也就是说,安装台421也是采用塑料制成的,当连接件80产生涡流效应并产生热量时,安装台421最先受到连接件80的影响,这样就会导致安装台421受热而产生形变,进而导致让位通孔421a发生形变,一旦让位通孔421a产生形变,就会导致安装台421与连接件80固定连接,进而使得线圈盘40无法沿连接件80上下移动。
为了避免连接件80受通电线圈绕组的影响,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该电饭煲的煲体100还设置有隔磁圈90,具体的,请参照图4和图5,该隔磁圈90的上端与线圈盘40的周缘连接固定,隔磁圈90的下端向下延伸设置,并且该隔磁圈90安装于线圈盘40的外侧。由于隔磁圈90具有良好的隔磁效果,这就使得电饭煲的煲体100位于隔磁圈90外侧的零部件不会受线圈盘40上通电线圈绕组的影响,进而保证了位于隔磁圈90外侧的零部件能够正常工作。
优选地,上述隔磁圈90位于线圈盘40的外侧,并位于多个连接件80的内侧,这就使得位于隔磁圈90外侧的多个连接件80不会受到线圈盘40上通电线圈绕组的影响,也就是说,将凸台121与安装台421连接的连接件80不会产生涡流效应,从而避免了安装台421和凸台121因连接件80发热而产生变形或者连接件80直接从凸台121上脱落的问题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隔磁圈90的上端可以嵌入线圈盘40内,也可以通过固定件与线圈盘40连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隔磁圈90的上端还设置有沿隔磁圈90的周向间隔分布,并沿隔磁圈90的径向延伸的多个安装片91,每一安装片91上贯穿设有让位孔。
在隔磁圈90与线圈盘40组装时,隔磁圈90上的每一安装片91通过一连接件80与安装台421固定连接,即连接件80先穿过安装片91上的让位孔,再穿过安装台421上的让位通孔421a后与凸台121连接固定,这样就减少了连接件80的数量,进而能够减少煲体的生产成本。
为了确保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能够与内锅30锅底抵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煲体的外锅20下端与线圈盘40在上下向呈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外锅20的下端与线圈盘40的环形侧部42的上端在上下向间隔设置,由于线圈盘40的环形侧部42上端与外锅20下端之间存在间隙,这样就保证了线圈盘40在上下向移动的时候不会受到外锅20的干扰,从而确保了线圈盘40上的感温组件50能够与内锅30锅底抵接,进而有利于提高感温组件50的检测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饭煲,该电饭煲包括盖体和电饭煲的煲体,该电饭煲的煲体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电饭煲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上端敞口设置;
内锅,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
线圈盘,沿上下向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内锅的下方;
感温组件,安装于所述线圈盘上;以及,
磁吸组件,包括分设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内锅上的第一磁吸部和第二磁吸部,且所述第一磁吸部和所述第二磁吸部的磁性相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固定安装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部呈环形设置;
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设有沿所述线圈盘的周向延伸的环形安装槽,以供所述第一磁吸部安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的边缘设有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安装台,每一所述安装台贯穿设有让位通孔;
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对应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凸台,且每一所述凸台的下端位于一所述安装台的正上方并与所述安装台在上下向间隔设置;
所述电饭煲的煲体还包括多个连接件,每一所述连接件自下向上穿过一所述让位通孔与所述凸台的下端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让位通孔间隙配合,以使得所述安装台能够沿着所述连接件上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连接件包括限位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的导向段、以及自所述导向段向远离所述限位部的方向延伸的螺纹段,所述导向段的外径大于所述螺纹段的外径并小于所述限位部的外径设置,且所述导向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安装台的厚度;
所述螺纹段与所述导向段的连接处与所述凸台的下端抵接,所述导向段与所述限位部的连接处与所述安装台的下端抵接,且所述导向段与所述让位通孔间隙配合,以使得所述安装台能够沿着所述导向段在所述凸台的下端与所述限位部之间移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的上表面凸设有环绕所述让位通孔设置的环形限位筋,所述环形限位筋套设于所述凸台的外侧并与所述凸台间隙配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饭煲还包括与所述线圈盘固定连接的隔磁圈,且所述隔磁圈位于所述线圈盘外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圈的上侧端设置有沿其周向间隔设置,并沿其径向延伸的多个安装片,每一所述安装片通过一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安装台连接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饭煲的煲体还包括外锅,所述外锅安装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线圈盘的上方,且所述外锅的下端与所述线圈盘在上下向间隔设置。
10.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饭煲的煲体,所述盖体盖合所述电饭煲的煲体设置。
CN201720615935.XU 2017-05-26 2017-05-26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Active CN207755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5935.XU CN207755086U (zh) 2017-05-26 2017-05-26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15935.XU CN207755086U (zh) 2017-05-26 2017-05-26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55086U true CN207755086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78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15935.XU Active CN207755086U (zh) 2017-05-26 2017-05-26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550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58313U (zh) 一种电磁加热水壶
CN207755086U (zh)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CN206251377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3436162U (zh) 一种电压力锅的电磁加热盘
CN108937602A (zh)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CN104110708A (zh) 磁条设于支架上侧的电磁炉
CN205783130U (zh) 电磁炉
CN205697127U (zh) 一种电饭煲
CN205729065U (zh) 烹饪器具
CN204335004U (zh) 一种新型的电磁炉线盘结构
CN207071022U (zh) 电加热煲
CN206284906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207477389U (zh) 电饭煲的线圈盘组件和电饭煲
JP2012510709A (ja) 電磁誘導加熱装置の温度制御装置
CN207940609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5332292U (zh) 电陶炉机壳及电陶炉
CN208609227U (zh) 加热器具
CN216281570U (zh) 测温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8228781U (zh) 电烹饪炊具
CN217039755U (zh) 烹饪器具
CN215226772U (zh) 烹饪器具
CN209419908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以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9608892U (zh) 线圈盘座、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8371501U (zh) 外壳组件及烹饪炊具
JP3192056U (ja) 鍋固定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