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28781U - 电烹饪炊具 - Google Patents

电烹饪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28781U
CN208228781U CN201720980857.3U CN201720980857U CN208228781U CN 208228781 U CN208228781 U CN 208228781U CN 201720980857 U CN201720980857 U CN 201720980857U CN 208228781 U CN208228781 U CN 2082287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ot
cooking utensil
locating part
pot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8085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传斌
郑晓春
吴育权
袁伟
陈伟
付正庭
陈显怀
朱林博
瞿月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8085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287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287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287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烹饪炊具,包括:内锅;炊具本体,所述炊具本体设有朝上敞口的容置腔,所述内锅的外侧壁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具有间隙;以及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内锅的外侧壁。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限位件的抵接作用,内锅的锅身部分被牢靠限位,避免了内锅发生晃动的现象,更利于内锅的均匀受热。

Description

电烹饪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烹饪炊具。
背景技术
对于如电饭煲、电压力锅一类的电烹饪炊具而言,其内锅与外锅之间通常都留有间隙。由于间隙的存在,导致内锅在外锅中容易发生偏移,造成内锅受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锅体,适用于电烹饪炊具,旨在避免内锅发生偏移,改善内锅的受热均匀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烹饪炊具包括:
内锅;
炊具本体,所述炊具本体设有朝上敞口的容置腔,所述内锅的外侧壁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具有间隙;以及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内锅的外侧壁。
优选地,所述炊具本体包括外锅、及固设于所述外锅上端的外壳罩,所述外壳罩具有连通所述外锅内腔的安装过口,所述外锅的内腔和所述安装过口共同形成所述容置腔;
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自所述固定部朝所述内锅方向延伸的抵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锅的侧壁或所述安装过口的口壁面。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开设有固定环槽,所述外锅的侧壁设有供所述固定部穿设的第一固定孔,且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周沿适配嵌设所述固定环槽。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抵接部的一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沿背离所述抵接部方向呈减缩设置。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的内部呈中空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周沿朝外延伸有环形支撑部,所述环形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环槽的侧壁抵接。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限位件沿所述内锅的周向间隔排布。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沿所述内锅的周向呈环形设置,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抵接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呈扁平状设置,且与所述内锅的轴线呈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过口的口壁面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部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锅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由弹性材料所制成。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的弹性形变的干涉量为1.5毫米至3.5毫米。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距所述容置腔的敞口所在水平面的距离为所述容置腔高度的1/5至4/5。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内锅和容置腔之间设置限位件,限位件与容置腔的腔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朝向容置腔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内锅的外侧壁,如此,通过限位件的抵接作用,内锅的锅身部分被牢靠限位,避免了内锅发生晃动的现象,更利于内锅的均匀受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烹饪炊具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烹饪炊具的外壳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电烹饪炊具的外锅在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外锅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电烹饪炊具的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的限位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电饭煲 221 安装过口
10 内锅 30 限位件
20 煲体 310 固定部
200 容置腔 311 固定环槽
210 外锅 312 收缩孔
211 第一固定孔 320 抵接部
212 环形支撑部 330 导向部
220 外壳罩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烹饪炊具,该电烹饪炊具指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一类的烹饪炊具。下面以电饭煲为例,对本电烹饪炊具作出具体阐释。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3,该电烹饪炊具包括:
内锅10;
炊具本体,所述炊具本体设有朝上敞口的容置腔200,所述内锅10的外侧壁与所述容置腔200的腔壁具有间隙;以及
限位件30,所述限位件30与所述容置腔200的腔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30朝向所述容置腔200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内锅10的外侧壁。
具体的,在电饭煲1中,炊具本体即为电饭煲1的煲体20,煲体20上对应内锅10设有朝上敞口的容置腔200,为了便于放置内锅10,内锅10的直径尺寸通常小于容置腔200的直径尺寸,在内锅10放置于容置腔200内时,内锅10的外侧壁与容置腔200的腔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由于内锅10与容置腔200之间存在间隙,内锅10容易在容置腔200内发生偏移,进而造成内锅10受热不均匀。为了防止内锅10发生偏移,电饭煲1中还设有限位件30,限位件30与容置腔200的腔壁固定连接,且限位件30朝向容置腔200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内锅10的外侧壁。如此,通过限位件30对内锅10的作用,使得内锅10的锅身部分被牢靠限位,避免了内锅10发生晃动的现象,以利于内锅10的均匀受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限位件30与内锅10的外侧壁抵接时,优选限位件30与内锅10之间为过盈配合,即限位件30与内锅10抵接时形成一定的干涉形变,因此该限位件30优选为橡胶、硅胶等一类弹性材料所制成,以增强限位件30的弹性效果。限位件30与内锅10之间为柔性接触,如此,一方面当内锅10放入容置腔200时,限位件30不会对内锅10产生过大的阻力,便于内锅10的放置,另一方面限位件30与内锅10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得内锅10在容置腔200内的限位效果更佳,有效降低了内锅10在容置腔200内发生偏移的几率,更利于内锅10的均匀受热。为了便于内锅10的放置,同时兼顾限位件30的限位效果,限位件30与内锅10之间形成的弹性形变的干涉量优选为1.5毫米至3.5毫米,该限位件30才用弹性材料制作时的硬度为35度至60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内锅10和容置腔200之间设置限位件30,限位件30与容置腔200的腔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30朝向容置腔200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内锅10的外侧壁,如此,通过限位件30的抵接作用,内锅10的锅身部分被牢靠限位,避免了内锅10发生晃动的现象,更利于内锅10的均匀受热。
进一步地,对于电饭煲1而言,其煲体20(即炊具本体)通常包括外锅210和外壳罩220,其中,外壳罩220固设于外锅210的上端,外壳罩220具有连通外锅210内腔的安装过口221,可以理解的是,内锅10通过该安装过口221放置于外锅210内,外锅210的内腔和安装过口221共同形成容置腔200。限位件30包括固定部310和自固定部310朝内锅10方向延伸的抵接部320,该固定部310与容置腔200的腔壁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固定部310可固定于外锅210的侧壁,或安装过口221的口壁面。其中,该抵接部320呈扁平状设置,且与内锅10的轴向呈垂直设置,如此,一方面抵接部320的厚度较小,其弹性较好,更容易与内锅10形成柔性接触,增强对内锅10的限位效果,同时也减少限位件30的生产用料,有助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抵接部320沿内锅10的周向延伸,使得抵接部320在内锅10周向上与内锅侧壁10的接触面积增大,进而使得限位件30对内锅10的限位效果更佳,进一步减少了内锅10锅身晃动的几率,有助于改善内锅10的受热均匀性。
参照图3和图4,当限位件30固定于外锅210的侧壁时,固定部310的外周面开设有固定环槽311,外锅210的侧壁设有供固定部310穿设的第一固定孔211,且第一固定孔211的周沿适配嵌设于固定环槽311。如此,第一固定孔211的周沿被夹持于固定环槽311的两侧壁之间,使得限位件30被牢靠地固定在外锅210上。在将限位件30安装于外锅210时,将固定部310背离内锅10的一端插入第一固定孔211,使得第一固定孔211的周沿位于固定环槽311内。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限位件30具有弹性,在固定部310插入第一固定孔211时,限位件30会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便于限位件30的安装。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10远离抵接部320的一端设有导向部330,导向部330沿远离抵接部320方向呈减缩设置,如此,更便于固定部310插入第一固定孔211,有效减少了限位件30的安装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上述固定部310的内部优选呈中空设置,即可显著增强固定部310的弹性,当固定部310插入第一固定孔211时,固定部310容易收缩形变,进而便于限位件30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固定部310的内部呈中空设置,于一实施例中,固定部310远离抵接部320的端面开设有收缩孔312,该收缩孔312优选自所述固定部310的端面延伸至固定环槽311靠近抵接部320的侧壁所在的平面,如此,固定部310上穿过第一固定孔211的部位的弹性均可得到有效改善,以便于限位件30的安装。
对于外锅210而言,其厚度通常较小,当固定部310的固定环槽311与外锅210侧壁配合时,固定环槽311的槽宽太小,不利于限位件30的牢靠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外锅210的第一固定孔211的周沿朝外延伸有环形支撑部212,环形支撑部212的两端分别与固定环槽311的侧壁抵接,如此通过设置环形支撑部212,相当于变相提高外锅210的厚度,使得固定环槽311的槽宽较大,固定环槽311与外锅210侧壁之间形成夹持效果更强,进而提高限位件30与外锅210的连接牢固性。
参照图3至图5,为了保证内锅10在容置腔200内的正确放置,改善内锅10的受力均匀性,电饭煲1内设置多个限位件30,多个限位件30沿内锅10的周向间隔排布。其中,当限位件30的数量优选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多个限位件30也优选沿沿内锅10的周向均匀布设。
可以理解的是,于其它实施例中,限位件30的抵接部320可沿内锅10的周向呈环形延伸设置,限位件30具有多个固定部310,该多个固定部310沿抵接部320的周向呈间隔分布,即该限位件30包括一环形设置的抵接部320和沿环形抵接部320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固定部310。如此,通过环形的抵接部320,使得内锅10的外周面均受到限位件30的作用,使得内锅10在容置腔200内的限位效果更佳。其中,多个固定部优选沿环形抵接部320的轴向呈均匀分布,以提高环形抵接部与外锅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多个固定部的数量也优选为三个或三个以上。还有,环形抵接部320和多个固定部310也优选为一体成型设置,增强限位件的结构稳定性。
当限位件30固定于外壳罩220上时,安装过口221的口壁面设有第二安装孔,限位件30的固定部310嵌设于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限位件30对内锅10的限位,防止内锅10的锅身在容置腔200内偏移,该限位件30优选距容置腔200的敞口所在水平面的距离范围为容置腔200的高度的1/5至4/5。如此,保证了限位件30与内锅10的侧壁抵接,避免内锅10锅身的晃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锅;
炊具本体,所述炊具本体设有朝上敞口的容置腔,所述内锅的外侧壁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具有间隙;以及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容置腔的腔壁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容置腔的中心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内锅的外侧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炊具本体包括外锅、及固设于所述外锅上端的外壳罩,所述外壳罩具有连通所述外锅内腔的安装过口,所述外锅的内腔和所述安装过口共同形成所述容置腔;
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部和自所述固定部朝所述内锅方向延伸的抵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外锅的侧壁或所述安装过口的口壁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开设有固定环槽,所述外锅的侧壁设有供所述固定部穿设的第一固定孔,且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周沿适配嵌设所述固定环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抵接部的一端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沿背离所述抵接部方向呈减缩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内部呈中空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周沿朝外延伸有环形支撑部,所述环形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环槽的侧壁抵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限位件沿所述内锅的周向间隔排布。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沿所述内锅的周向呈环形设置,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抵接部的周向间隔设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呈扁平状设置,且与所述内锅的轴线呈垂直设置。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过口的口壁面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部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锅过盈配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由弹性材料所制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的弹性形变的干涉量为1.5毫米至3.5毫米。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烹饪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距所述容置腔的敞口所在水平面的距离为所述容置腔高度的1/5至4/5。
CN201720980857.3U 2017-08-07 2017-08-07 电烹饪炊具 Active CN2082287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80857.3U CN208228781U (zh) 2017-08-07 2017-08-07 电烹饪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80857.3U CN208228781U (zh) 2017-08-07 2017-08-07 电烹饪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28781U true CN208228781U (zh) 2018-12-14

Family

ID=645777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80857.3U Active CN208228781U (zh) 2017-08-07 2017-08-07 电烹饪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287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77966A1 (zh) 电压力锅
EP2725948B1 (en) Electrically heated vessel
CN208228781U (zh) 电烹饪炊具
CN206251377U (zh)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CN206423961U (zh) 线圈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658691U (zh) 电路板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4445299U (zh) 电炊具
CN204970795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132U (zh) 烹饪器具
CN205031022U (zh) 一种新型不锈钢压力锅密封圈固定结构
CN207721678U (zh) 锅盖和灶具组件
CN205729056U (zh) 一种电压力锅
CN206118081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208301514U (zh) 上盖组件及烹饪炊具
CN207940609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9863437U (zh) 烹饪器具的线圈安装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07755086U (zh) 电饭煲的煲体和电饭煲
CN217546341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单元及电磁烹饪器具
CN108012360B (zh)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CN107345674B (zh) 电磁炉盘板固定结构、金属连接件固定工艺、电磁炉盘板固定工艺及电磁炉
CN205658785U (zh) 装饰片的固定结构、上盖、煲体及烹饪器具
CN216431837U (zh) 底座和烹饪器具
CN206118087U (zh) 线圈盘组件和电磁加热烹饪装置
CN206462823U (zh) 液体加热容器的壶盖和液体加热容器
CN210805236U (zh) 一种具有多重限位结构的配件及其动态测量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