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49009U - 排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排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49009U
CN207649009U CN201690000569.0U CN201690000569U CN207649009U CN 207649009 U CN207649009 U CN 207649009U CN 201690000569 U CN201690000569 U CN 201690000569U CN 207649009 U CN207649009 U CN 207649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exhausting device
air exhausting
ai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900005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田芳弘
北角由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49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4900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排风装置(100),具备:扁平的箱形的壳体(1);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位于朝向与壳体(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面(10);空气流路(5),位于壳体(1)内,使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连通(3);排风器(6),位于空气流路(5)内,将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并从第二开口(3)吹出;以及生成装置(9),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离子或臭氧,并通过第三开口(4)放出,第三开口(4)和第二开口(3)排列位于一面(10)。

Description

排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风装置,详细而言,涉及排出具有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等的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等的排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具有排出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等的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的排风装置。该排风装置,在一方面(前表面)具备吸入口以及吹出口,在内部具备使吸入口以及吹出口连通的空气流通路,在空气流通路内具备排风器。进而,排风装置,在内部具备离子生成部,离子生成部的离子吹出部,位于空气流通路内。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风装置中,在空气流通路内,从离子吹出部向通过吸入口吸入的空气提供离子,据此,从吹出口吹出含有离子的空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1631号公报
而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风装置,在空气中包含大量的挥发的油的场所(厨房等)使用的情况下,会有空气中的挥发的油在空气流通路内附着在离子吹出部并成为液体化,从而堵塞离子吹出部的情况。
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排风装置,在厨房等使用的情况下,会有不能确保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的吹出量,不能充分发挥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等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在厨房等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等的吹出量的排风装置。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排风装置,其中,具备:扁平的箱形的壳体;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位于朝向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面;空气流路,位于所述壳体内,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排风器,位于所述空气流路内,将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吸入并从所述第二开口吹出;以及生成装置,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离子或臭氧,并通过所述第三开口放出,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排列位于所述一面。
本实用新型的排风装置,即使在厨房等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等的吹出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省略了壳体的上板。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斜视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斜视图,也是气流导向件位于使壳体的前表面开放的第二位置时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斜视图,也是气流导向件位于覆盖壳体的前表面的第一位置时的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省略了壳体的上板。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斜视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1的排风装置的斜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2的排风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斜视图。
图11是示出图5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其他的第一设置例的截面斜视图。
图12A是图11示出的设置例中利用的金属零件(右用)的斜视图。
图12B是图11示出的设置例中利用的金属零件(左用)的斜视图。
图13是示出图5示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的其他的第二设置例的截面斜视图。
符号说明
1 壳体
10 一面
2 第一开口
20 操作部
3 第二开口
32 隔板部
4 第三开口
5 空气流路
6 排风器
9 生成装置
100、200 排风装置
L1 距离
L2 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都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子。因此,以下的实施例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态等是一个例子,而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因此,对于以下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中的、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上位概念的实施方案中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而被说明。
各个图是模式图,并不一定是严密示出的图。并且,在各个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利用图1以及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的结构。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的斜视图。图 2是示出该排风装置100的俯视图,在图中省略了壳体1的上板13。
排风装置100,在吸入周围的空气之后,跟随吹出的空气,将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等排出,从而进行空气中的周围的设备的除菌以及除臭等。
排风装置100,如图1以及图2示出,具备:扁平的箱形的壳体1;以及位于朝向与壳体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面10的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以下,将排风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壳体1的厚度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设置有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 的一面10朝向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其相反一侧设为后方,将俯视时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说明各个结构。在各个图中,箭头线X1 示出的方向为前方向,箭头线Y1示出的方向为右方向,箭头线Z1示出的方向为上方向。
排风装置100,具备;空气流路5,位于壳体1内,并使第一开口2 与第二开口3连通;以及排风器6,位于空气流路5内,并将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并从第二开口3吹出。排风装置100具备,生成装置9,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离子或臭氧,并通过第三开口4放出。进而,排风装置 100,具备;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第一开口2的下游的块状的过滤器7(第一过滤器);以及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过滤器7的上游的过滤器8(第二过滤器)。
壳体1是,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也是将左右方向设为长边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扁平的箱体。壳体1 是,组合前板11、后板12、上板13、下板14以及左右一对侧板15、16 来形成的。前板11,与后板12、上板13以及下板14相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前板11,左右的端部,比侧板15、16更突出到左右方向外侧,该左右的端部是,用于在其他的设备安装排风装置100的安装部。
壳体1,例如,左右方向的最大长度(即,前板1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 是290mm,前后方向的宽度是100mm,上下方向的宽度是55mm。在此,壳体1,比前板11靠近后方部分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是260mm。而且,扁平的箱形的壳体1的尺寸,不仅限于所述尺寸,也可以是其他的尺寸。
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在前板11,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据此,壳体1,在其前表面,即前板11的前表面,具有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
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按照该顺序从左向右排列配置。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3,以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距离L1的方式配置。第二开口3和第三开口4,以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距离L2的方式配置。在此,距离L1,比距离L2长。距离L1为,例如,距离L2的大致10倍。
第一开口2的开口面积,比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大,并且,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比第三开口4的开口面积大。第一开口2的开口面积为,例如,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的5倍至6倍左右。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为,例如,第三开口4的开口面积的15倍至20倍左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位于前板11的靠近左边的部位。第一开口2,位于前板11的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第二开口3,位于前板11的靠近右边的部位。第二开口3,位于从前板11的上端到上下方向的中央为止。第三开口4,位于前板11的第二开口3的右邻接的近的部位。第三开口4,位于前板11的上端部。
壳体1,还具有:将内部空间S1划分为空间S2和空间S4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隔板50;以及位于空间S2、且支撑过滤器7、8和排风器6 的隔板52。壳体1还具有,包围配置生成装置9的空间S3的俯视大致L 字状的隔板51。
空间S2是,由隔板50和前板11包围的空间,经由前板11的第一开口2以及第二开口3的每一个,与外部空间连通。俯视大致U字状的隔板 50,由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部500、501、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壁部502构成。后壁部502,连续于左边的侧壁部500的后端部和右边的侧壁部501的后端部的每一个。壁部500、501和后壁部502,都在俯视时不是一条直线状,而是弯曲。左边的侧壁部500,以与壳体1的左边的侧板15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距离的方式配置。右边的侧壁部501,以与壳体1的右边的侧板16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距离的方式配置。后壁部502,以与壳体1的后板1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距离的方式配置。
隔板52,位于空间S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隔板52,在空间S2内,与左边的侧壁部500相对。隔板52的前端部与前板11成为一体,隔板52 的后端,以与后壁部50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距离的方式配置。隔板52 是,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体,在俯视时不是一条直线状而是弯曲。
空间S2之中的隔板52以外的空间是,使第一开口2与第二开口3连通的空气流路5。空气流路5是,将第一开口2设为上游端、将第二开口3 设为下游端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流路。
空间S4是,由隔板50、前板11、后板12以及左右一对侧板15、16 包围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空间。空间S4的右侧的前端部是,空间S3。空间S3是,由隔板50的右边的侧壁部501、俯视大致L字状的隔板51、以及前板11包围的空间,经由第三开口4与外部空间连通。俯视大致L字状的隔板51,与前板11以及右边的侧壁部501分别成为一体。在隔板51 的一部分,设置有使从设置在空间S3的生成装置9延伸的电源线通过的孔 510。
在空间S4,设置对排风器6以及生成装置9进行控制的电路板45、以及与外部的商用电源连接的通电连接部46。通电连接部46,与电路板 45电连接。
配置在空气流路5内的排风器6,被设置在空气流路5内的比隔板52 靠近右侧的上部区域。排风器6是,例如,多叶片式风扇,将排风器6的下方的空气吸入,并向前方吹出。
在空气流路5内的排风器6的上游侧,过滤器7、8分别被设置为,由隔板50的左边的侧壁部500和隔板52支撑。过滤器7、8分别是能够交换的。
过滤器8是,能够捕获尘埃的防尘过滤器,利用以往周知的过滤器。并且,过滤器7是,除臭过滤器,利用以往周知的过滤器。过滤器7是,例如,开口率大且压力损失低的蜂窝结构的块体。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8 为,矩形板状。
排风装置100,在空气流路5之中的、与第一开口2邻接的下游侧的位置,具备支撑过滤器7、8的支撑部60、61。在本实施例中,由隔板50 的左边的侧壁部500的前端部和隔板52构成,支撑部60、61。支撑部60、 61为,大致对称的结构。
详细而言,支撑部60、61分别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以一条直线状延伸的第一支撑部62;从第一支撑部62的前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前支撑部71;以及从第一支撑部6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承受部63。支撑部60、61分别包括:从第一支撑部62之中的比承受部 63靠近后侧的部位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段部64;以及从段部64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支撑部66。进而,支撑部60、61分别包括,从第二支撑部66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承受部67。
左右一对前支撑部71,位于第一开口2的左右。左右一对前支撑部71,前后位置彼此相同,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并且,左右一对承受部63,前后位置彼此相同,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并且,左右一对段部64,前后位置彼此相同,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并且,左右一对第二承受部67,前后位置彼此相同,彼此向相反方向突出。左右一对第二支撑部66,大致平行,前后位置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右边的支撑部61的第二支撑部66,在前后方向呈一条直线状,左边的支撑部60的第二支撑部66,以前半部分位于比后半部分靠近左边的方式,前半部分经由台阶与后半部分连续。
左右一对前支撑部71、承受部63、段部64、第二支撑部66以及第二承受部67,按照该顺序从空气流路5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排列配置。承受部 63的突出长度(左右长度),比前支撑部71的段部64的哪个突出长度(左右长度)都短。前支撑部71与承受部63之间的距离L3,和承受部63与段部 64之间的距离L4,互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距离L3,比距离L4若干长。
过滤器8,有选择地被夹住并支撑在前支撑部71、承受部63以及段部64之中的、任意两个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器8,其左端部,被夹住在左边的支撑部60的承受部63与段部64之间,其右端部,被夹住在右边的支撑部61的承受部63与段部64之间,从而被支撑。
而且,过滤器8,根据厚度,也可以被夹住并支撑在前支撑部71与承受部63之间,也可以被夹住并支撑在前支撑部71与段部64之间。
并且,过滤器8也可以由两张构成,在此情况下,一方被夹住并支撑在前支撑部71与承受部63之间,另一方被夹住并支撑在承受部63与段部64之间。
另一方面,过滤器7,被夹住并支撑在左边的支撑部60的第二支撑部 66的后半部分与右边的支撑部61的第二支撑部66之间。进而,过滤器7,后表面的左右的端部,与左右一对第二承受部67分别接触,从而决定前后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装置9是,生成具有除菌作用和除臭作用的带电微粒子水的静电雾化装置。静电雾化装置被构成为,将高电压施加到水粒子放出部与和它相对的对置电极之间来使水粒子放出部的水分成为雾化,从而生成纳米尺寸的带电微粒子水。带电微粒子水是,包含纳米尺寸(例如, 5至20nm左右)的粒子径的带电的微粒子液滴,并且在空气中以雾状态能够浮游。
静电雾化装置,具备:例如,水粒子放出部的销状的放电电极(雾化电极);以及被配置为与该放电电极相对、且具有与放电电极同轴状的开口的环形状的对置电极。静电雾化装置,将高电压施加到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来产生放电现象,使放电电极所保持的水分成为静电雾化,从而将带电微粒子水从电极间放出。而且,静电雾化装置,也可以不具备对置电极,在此情况下,将高电压施加到水粒子放出部,从而生成带电微粒子。
作为使放电电极(水粒子放出部)保持水分的手段,通过与放电电极的基端部连接的冷却单元将放电电极冷却,从而使放电电极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水分(水蒸气)结露在放电电极的表面来保持。作为冷却单元,利用例如珀尔帖元件。在此情况下,例如,珀尔帖元件的冷却面经由电绝缘材料与放电电极的基端部连接,珀尔帖元件的散热面与由散热片等构成的散热部连接。
而且,生成装置9,不仅限于静电雾化装置,也可以是生成具有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的离子或臭氧的装置,也可以是生成带电微粒子、离子以及臭氧之中的两个以上的装置。
生成装置9所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水,从设置在前板11的第三开口4 放出。在本实施例中,生成装置9,不具备排出生成后的带电微粒子水的排风器,但是,也可以具备排风器。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例如,如下驱动。
首先,对设置在排风装置100以及墙壁等的开关进行接通操作。据此,排风装置100的排风器6和生成装置9分别驱动,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周围的空气。此时,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的空气,通过过滤器8后,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然后,通过过滤器7后,除去空气中的臭味。
通过过滤器7、8的空气,通过排风器6后,从第二开口3吹出。此时,从第二开口3有气势地吹出空气,生成装置9所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水由该有气势地吹出的空气拉引,来从第三开口4放出。
而且,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跟随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向排风装置100的前方排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排出含有带电微粒子水的空气,从而能够进行排风装置100的前方的空间、周围的设备、墙壁以及地板的除菌以及除臭。
而且,排风装置100,不仅限于以手动进行接通/截止操作,也可以自动地切换接通/截止,也可以不断地驱动。
例如,如图3示出,在设置在厨房间的烹饪台90的上方的橱柜91的一部分,以一面10露出的状态设置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排风装置100,被设置在烹饪台90的加热烹饪器92的对面,能够向加热烹饪器92 放出带电微粒子水。厨房间是,出入口93由门开闭的能够密闭的空间。因此,在烹调时,关闭门,从而能够抑制含有大量的挥发的油的空气,流出到与厨房间连通的其他的房间。而且,厨房间,也可以是出入口93不由门开闭的空间,即,也可以是居室的一部分的空间。并且,排风装置100,不仅限于橱柜91,也可以设置在厨房间的其他的设备以及墙壁等。
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第三开口4不位于空气流路5,因此,即使在设置在厨房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三开口4,被暴露在空气流路5 上流动的包含大量的挥发的油的空气中。因此,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能够抑制第三开口4由油堵塞,能够确保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的量,能够充分发挥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
并且,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在设置在厨房间的情况下,空气中包含大量的水分,因此,生成装置9能够容易确保水分,在这一点,也能够容易确保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的量。
而且,排风装置100,不仅限于厨房间,也可以设置在空气中包含大量的挥发的油的其他的场所。并且,排风装置100,也可以设置在空气中不包含挥发的油、或挥发的油少的其他的场所。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中,以带电微粒子水由从第二开口 3吹出的空气拉引来放出的方式,将第三开口4配置为与第二开口3邻接,即,尽量配置在与第二开口3近的位置。但是,在带电微粒子水由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拉引来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设定第三开口4与第二开口3之间的距离L3。
接着,利用图4至图7,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的斜视图,也是气流导向件30位于使壳体1的前表面开放的第二位置时的图。图5是示出该排风装置200的斜视图,也是气流导向件30位于覆盖壳体1的前表面的第一位置时的图。图6是示出该排风装置200的俯视图,在图中省略了壳体1的上板13。图7是示出该排风装置200的分解斜视图。
排风装置200,具备:扁平的箱形的壳体1;以及位于朝向与壳体1 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面10的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 4。排风装置200,具备;空气流路5,位于壳体1内,并使第一开口2与第二开口3连通;以及排风器6,位于空气流路5内,并将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并从第二开口3吹出。
排风装置200,具备;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第一开口2的下游的块状的过滤器7;以及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过滤器7的上游的过滤器8。排风装置200具备,生成装置9,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离子或臭氧,并通过第三开口4放出。
排风装置200,在壳体1的一面10,具备:用于对排风器6和生成装置9的至少一方进行操作的操作部20;以及显示排风器6以及生成装置9 的驱动状态的显示部21。
排风装置200还具备,气流导向件30,移动自如地被安装在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引导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气流导向件 30,在覆盖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的第一位置(参照图5)、与使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开放的第二位置(参照图4)之间自由移动。壳体1,在侧面具有移动自如地支撑气流导向件30的支撑部17。
壳体1是,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也是将左右方向设为长边方向、将前后方向设为短边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扁平的箱体。壳体1 包括,前板11、后板12、上板13、下板14以及左右一对侧板15、16。
壳体1,左右方向的长度和前后方向的长度分别是,例如,160至 400mm,上下方向的厚度是,例如,40至80mm,优选的是,40至60mm。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左右方向的最大长度是330mm,前后方向的宽度是225mm,上下方向的宽度是55mm。而且,扁平的箱形的壳体1的尺寸,不仅限于所述尺寸,也可以是其他的尺寸。
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板11,操作部20和显示部21被设置为,露出在前板11的前方。据此,壳体1,在其前表面、即前板11的前表面,具有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第三开口4、操作部20、以及显示部21。
操作部20包括,第一开关22以及第二开关23。第一开关22是,用于切换排风器6以及生成装置9的接通/截止的电源开关。第二开关23 是,用于切换排风器6的风量的大小的风量切换开关。
显示部21被设定为,例如,在排风器6以及生成装置9处于接通状态时点灯、在排风器6以及生成装置9处于截止状态时灭灯。显示部21包括,被安装在前板11的一面10的透光板24;被设置在前板11之中与透光板 24重叠的部位的贯通孔25;以及被配置在贯通孔25的后方的LED等的光源26。
第一开关22、第一开口2、显示部21、第二开口3、第三开口4以及第二开关23,按照该顺序从左向右排列配置。第一开口2与第二开口3之间的距离L1,比第二开口3与第三开口4之间的距离L2长。第一开口2 的开口面积,比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大。第一开口2,位于从前板11的上缘到前板11的下缘的若干上方的位置。
排风装置200还具备,位于第一开口2的、用于防止过滤器8的脱落的防脱部27。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上板13具有,从前缘之中的构成第一开口2的上缘的部位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突出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垂下部28。由该左右一对垂下部28构成防脱部27。
而且,防脱部27也可以,由前板11之中的、从构成第一开口2的侧缘以及下缘的部位向第一开口2的内侧突出的一对突片构成。
过滤器7是,块状的除臭过滤器,在本实施例中,是开口率大且压力损失低的蜂窝结构的块体。过滤器7是,左右方向上最长、且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块体。如此将过滤器7设为块状,据此,即使在上下方向上短也能够确保容积,确保过滤器7的除臭性能。
过滤器7是,例如,将各种触媒以及吸附剂、除臭剂等附着在瓦楞纸原纸等的蜂窝结构的基材而成的过滤器。并且,过滤器7也可以是,将活性炭和触媒混合来附着在蜂窝结构的基材的混合方式的过滤器。在此情况下,通过过滤器7,能够更有效地除去空气中浮游的臭成分。并且,过滤器7也可以是,由海绵胶带等包覆外表面整体的过滤器。在此情况下,过滤器7,在交换时等,难以使手弄脏。而且,过滤器7是,块状的除臭过滤器即可,不仅限于蜂窝结构,也可以是格子结构等。
过滤器8是,矩形板状的防尘过滤器,在本实施例中,由无纺布形成。过滤器8是,可变形的部件,在相对于第一开口2进出时,能够以避开防脱部27的方式变形。过滤器8,在变形来相对于第一开口2进出后,能够将形状恢复为原来的矩形板状。
气流导向件30,包括:将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变为与一面10平行的方向的导向部31;以及将一面10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第一开口2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口3及第三开口4的前方的空间的隔板部32。隔板部32被构成为,在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位于壳体1 的前板11的前表面(一面10)的前方。
详细而言,气流导向件30,包括:大致矩形板状的前板部33;从前板部33的左右的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大致矩形板状的侧板部34;以及介于左右的侧板部34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上端部之间的大致矩形板状的上板部35。导向部31,在相对于一面10垂直的截面(即在侧面视),具有前斜上方呈凸的圆弧状的截面形状。导向部31,介于上板部35的前端与前板部33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之间。导向部31,位于气流导向件30 的左右方向的全长,左右的端部分别与左右一对侧板部34成为一体。
气流导向件30,作为将一面10的前方的空间在左右方向上隔开的隔板,具有第一隔板36、第二隔板37、第三隔板38以及第四隔板39。各个隔板36至39,与上板部35、导向部31以及前板部33分别成为一体。各个隔板36至39,平坦的上表面与上板部35成为一体,平坦的前表面与前板部33成为一体,上表面和前表面之间的侧面视圆弧状的面与导向部31 成为一体。
各个隔板36至39的平坦的下表面,位于比前板部33的下表面若干靠近上方的位置。各个隔板36至39的上下长度,与第一开口2的上下长度大致相同。并且,各个隔板36至39,由平坦的后表面,与上板部35的后表面形成大致一个面。
第一隔板36,被设置在将第一开关22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一开口2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左右部分的位置。第二隔板37,被设置在将第一开口2 的前方的空间和显示部21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左右部分的位置。第三隔板 38,被设置在将显示部21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口3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左右部分的位置。第四隔板39,被设置在将第三开口4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关23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左右部分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隔板部 32由隔板37、38构成。第三隔板38被设置为,左右方向的位置成为,尽量与第二开口3近的位置。
气流导向件30还包括,用于防止过滤器8从第一开口2脱落的左右一对板状的突出部29。左边的突出部29,位于第一隔板36的右侧,右边的突出部29,位于第二隔板37的左侧。各个突出部29,与上板部35、导向部31以及前板部33分别成为一体。各个突出部29的平坦的下表面,位于比各个隔板36至39的下表面若干靠近上方的位置。
各个突出部29被设置为,在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位于过滤器8的左右的端部的前侧(上游侧)。
各个突出部29,下半部分突出到比上板部35的后端靠近后方的位置。各个突出部29被设置为,下半部分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部分),在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第一开口2与过滤器8 之间。而且,各个突出部29也可以被设置为,下半部分的后端部,在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与过滤器8的前表面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导向件30被安装为,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后端部,相对于壳体1的左右的侧板15、16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滑动移动且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旋转。据此,气流导向件3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自由移动。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气流导向件30被设置为,在旋转到最下侧的状态下,向下方施加规定以上的力量,从而能够从壳体1的左右的侧板15、 16拆下。
对于将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后端部安装为,相对于壳体1的左右的侧板15、16,能够进行所述的运动的结构,采用以往周知的适当的结构。
本形态,如图7示出,在左右一对侧板部34的后端部具有,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第一突起部710和第二突起部720。第一突起部710为,方筒状,第二突起部720为,圆筒状。在壳体1的左右的侧板15、16各自的前端部具有,插入第一突起部710的第一滑动沟槽730、以及插入第二突起部720的第二滑动沟槽740。滑动沟槽730、740,向左右方向外侧开口。在本实施例中,由滑动沟槽730、740构成,壳体1在侧面具有的支撑部17。
第一滑动沟槽73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以一条直线状延伸的第一沟槽部750;从第一沟槽部750的前端向前斜下方以大致圆弧状延伸的第二沟槽部760;以及从第二沟槽部760的下端向下方以一条直线状延伸的第三沟槽部770。各个第三沟槽部770,延伸到侧板15、16的下端,向下方开口。在各个第三沟槽部770的下端部设置有,防脱用的突起771。在第一沟槽部750的前端部设置有,防脱用的突起751。
第二滑动沟槽74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沟槽部780和后沟槽部790。从前沟槽部780的底面,嵌入到第二突起部720的内侧来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二突起部720的轴承用突起781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各个前沟槽部780,延伸到侧板15、16的下端,向下方开口。在各个前沟槽部 780的下端部,设置有防脱用的突起782。
气流导向件30,如下被安装到壳体1。
首先,以前板部33的前表面朝向下方的姿势,从下方将第一突起部 71插入到第一滑动沟槽730的第三沟槽部770的下端开口,将第二突起部 720插入到第二滑动沟槽740的前沟槽部780的下端开口。此时,第一突起部710,越过突起771插入到第三沟槽部770,第二突起部720,越过突起782插入到前沟槽部780。通过突起771、782,能够抑制突起部710、720,从沟槽部770、780向下方脱落。
接着,使气流导向件30向上方滑动移动,将第二突起部720嵌合于轴承用突起781,从而气流导向件30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壳体1的左右的侧板15、16。
从该状态,旋转气流导向件30,直到成为前板部33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的姿势为止,然后,使气流导向件30向后方滑动移动,从而气流导向件 30被设置在覆盖壳体1的前表面的前方的第一位置。此时,气流导向件30,第一突起部710超过第一滑动沟槽730的突起751位于第一沟槽部750 的后端部,第二突起部720位于第二滑动沟槽740的后沟槽部790,从而相对于壳体1固定。此时,第一突起部710,由突起751防止脱落。
气流导向件30,从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被拉出到前侧,从而能够向下方旋转,能够移动到第二位置。
而且,气流导向件30,在覆盖一面10的前方的第一位置、与使一面10的前方开放的第二位置之间,能够自由移动即可。例如,气流导向件30,相对于壳体1,也可以旋转自如地被安装,也可以在上下以及左右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被安装,也可以自由装卸。
排风装置200还具备,位于壳体1的一面10的、被构成为使气流导向件30的隔板部32的前端嵌入的沟槽40。在本实施例中,在前板11的前表面设置有,位于第一开关22与第一开口2之间的第一沟槽41、位于第一开口2与显示部21之间的第二沟槽42、以及位于显示部21与第二开口3之间的第三沟槽43。进而,在前板11的前表面设置有,位于第三开口4与第二开关23之间的第四沟槽44。各个沟槽41至44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条直线状的沟槽,向前方以及上方开口。各个沟槽41至44 的下端是,与第一开口2的下缘大致相同的上下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被构成为使隔板部32的前端嵌入的沟槽40是,沟槽42、43。第三沟槽43 被设置在,尽量与第二开口3近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器6是,多叶片式风扇。排风器6,将下方的空气吸入,并向前方吹出。
生成装置9是,与第一实施例的生成装置9同样的静电雾化装置。而且,生成装置9,不仅限于静电雾化装置,也可以是生成具有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的离子或臭氧的装置,也可以是生成带电微粒子、离子以及臭氧之中的两个以上的装置。
排风装置200,还具备:进行排风器6以及生成装置9的控制的电路板45;以及与外部的商用电源连接的通电连接部46。电路板45和通电连接部46,位于壳体1内。
空气流路5是,由隔开壳体1的内部空间S1的多个隔板、上板13和下板14包围的空间。
如图6示出,壳体1的下板14具有,包围空气流路5存在的空间S2 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第一隔板50。进而,下板14具有,将收纳生成装置 9的空间S3、和收纳电路板45以及通电连接部46的空间S4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的、在左右方向上一条直线状的第二隔板51。
下板14具有,在第一隔板50的左侧的前端部的右侧对置的第三隔板 52、在第一隔板50的右侧的前端部的左侧对置的第四隔板53、以及在第一隔板50的右侧的前端部的右侧对置的第五隔板54。
由第三隔板52和第四隔板53包围的空间是,收纳显示部21的光源 26的空间S5。第五隔板54的右侧的空间是,收纳第二开关23的空间S6,第五隔板54的左侧的空间是,生成装置9放出带电微粒子水的空间S7。第一隔板50的左侧的前端部的左侧的空间是,收纳第一开关22的空间S8。
由第一隔板50包围的空间S2之中的、收纳光源26的空间S5以外的空间是,空气流路5。
排风器6,被设置在空气流路5之中的、比第三隔板52靠近下游侧的区域的上部。也就是说,排风器6,被设置在从下板14向上方远离的位置,据此,将排风器6的下方的空气吸入,并向前方吹出。
空气流路5之中的、比排风器6靠近下游侧的流路,与比排风器6靠近上游侧的流路相比,流路的下端的上下位置位于高的位置。空气流路5 之中的、比排风器6靠近上游侧的流路的下端的上下位置是,与第一开口 2的下缘大致相同的高度,空气流路5之中的、比排风器6靠近下游侧的流路的下端的上下位置是,与第二开口3的下缘大致相同的高度。
排风装置200,在空气流路5之中的、与第一开口2邻接的下游侧的位置,具备支撑过滤器7、8的支撑部60、61。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隔板50的左侧的前端部和第三隔板52构成,支撑部60、61。支撑部60、 61是,大致对称的结构。
详细而言,支撑部60、61各自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以一条直线状延伸的第一支撑部62、以及从第一支撑部6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一承受部63。支撑部60、61各自包括,从第一支撑部62 之中的比第一承受部63靠近后侧的部位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段部64、以及从段部64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后方延伸的倾斜部65。支撑部60、61各自包括,从倾斜部65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二支撑部66、以及从第二支撑部66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二承受部67。第二承受部67,下端部突出到比其上侧的部位靠左右方向内侧。
进而,支撑部60、61各自包括,从第一承受部63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下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的第三承受部68、以及从第三承受部68 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内侧后方延伸的引导部69。支撑部60、 61各自包括,从引导部69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第三支撑部70。
第三支撑部70,与倾斜部65的左右方向内侧的端部的下端部成为一体,由第三支撑部70的左右方向内侧的面、与第二支撑部66的左右方向内侧的面形成一个面。由第三承受部68的前表面与第一承受部63的前表面形成一个面。
左边的支撑部60的部位62至70的每一个,与右边的支撑部61的部位62至70的每一个,前后方向的位置相同,左右的支撑部60、61是,大致对称的结构。
左右的支撑部60、61的第一支撑部62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与过滤器8的左右宽度大致相同。左右的支撑部60、61的第二支撑部66之间的距离、和左右的支撑部60、61的第三支撑部70之间的距离,与过滤器7 的左右宽度相同,或比该左右宽度稍微短。
过滤器7,左右侧面之中的后半部分由左右一对第二支撑部66夹住并支撑,左右侧面之中的前半部分的下端部由左右一对第三支撑部70夹住并支撑,从而被设置在空气流路5内。此时,过滤器7,后表面与左右一对第二承受部67接触,从而决定前后方向的设置位置。
在如上设置过滤器7的状态下,在空气流路5内的夹住过滤器7的前半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左右两侧,形成手指能够插入的空间S10。空间S10,被形成在支撑部60、61的部位7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区域的上方。
过滤器8,左右的侧面由左右一对第一支撑部62的前端部夹住并支撑,从而被设置在空气流路5内的过滤器7的上游侧。此时,过滤器8,后表面与左右一对第一承受部63和左右一对第三承受部68接触,从而决定前后方向的设置位置。
过滤器7、8的每一个,在设置位置,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堵塞空气流路5。
而且,上板13也可以,与下板14同样,具备,包围空气流路5存在的空间的俯视大致U字状的第一隔板、以及支撑过滤器7、8的左右一对支撑部,也可以是平板状。
排风装置200还具备,覆盖壳体1的底面(下板14的下表面)的装饰罩 72。装饰罩72,相对于壳体1的底面自由装卸,挂在壳体1的底面等,从而被安装。装饰罩72是,例如,俯视大致矩形状的薄板,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多个卡爪部。将该多个卡爪部插入并挂在设置在下板14的孔等,从而装饰罩72,被安装在壳体1的底面。
例如,如下利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
首先,对排风装置200的一面10的第一开关22进行接通操作。于是,排风装置200的排风器6和生成装置9分别驱动。然后,操作第二开关23,从而能够调整排风器6的风量。
若排风器6驱动,则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周围的空气。此时,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的空气,通过过滤器8后,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然后,通过过滤器7后,除去空气中的臭味。
通过过滤器7、8的空气,通过排风器6后,从第二开口3吹出。此时,从第二开口3有气势地吹出空气,生成装置9所生成的带电微粒子水由该有气势地吹出的空气拉引,来从第三开口4放出。
而且,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跟随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向排风装置200的前方排出。
如上所述,排风装置200,排出含有带电微粒子水的空气,从而能够进行周围的空间、设备、墙壁以及地板的除臭。并且,排风装置200,将周围的空气吸入并通过过滤器7,从而也能够除去周围的空气中浮游的臭味,能够以多种形态进行除臭。并且,排风装置200,放出带电微粒子水等,从而除了除臭以外,还能够进行病毒、霉、菌、花粉抗原(过敏物质) 等的不活性化。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第三开口4也不位于空气流路 5,因此,在设置在厨房间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第三开口4由油堵塞。因此,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也能够确保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的量,能够充分地发挥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
并且,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气流导向件30具备导向部31,因此,能够将从第二开口3向前方吹出的空气、和跟随该空气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由导向部31诱导向下方。据此,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一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下方的区域的除菌以及除臭。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气流导向件30具备隔板部32(隔板37、38),因此,由隔板部32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吹出后马上就由第一开口2吸入。并且,此时,在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对于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和跟随该空气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流动方向由隔板38、39引导,能够抑制向不意图的方向扩散。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对于吸入到第一开口2的空气,也能够由气流导向件30的导向部31以及隔板36、37引导流动方向。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将气流导向件30设置为相对于壳体1自由装卸,因此,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交换等的维护。
在此情况下,例如,能够如下进行过滤器7、8的交换。
也就是说,在排风装置200中,在将气流导向件30,位于使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开放的第二位置的状态(参照图4)或没有安装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抽出过滤器8。此时,例如,通过第一开口2插入两个手指,由该两个手指捏住过滤器8来变形,从而能够一边避开左右的防脱部27,一边将过滤器8从第一开口2抽出。并且,此时,通过第一开口2 使两个手指插入,由该两个手指将过滤器8不变形来向下方抽出,从而也能够一边避开左右的防脱部27,一边将过滤器8从第一开口2抽出。
而且,在抽出过滤器8之后,向过滤器7的前半部分的左右两侧的空间S10分别插入每一个手指,抓住过滤器7,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抽出过滤器7。
而且,在将新的(或洗涤后的)过滤器7的前半部分从左右方向由手指抓住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插入到空气流路5内。此时,新的过滤器7,插入到与左右一对第二承受部67接触的位置,从而被设置到规定的位置。
而且,在设置新的过滤器7之后,能够一边使新的(或洗涤后的)过滤器 8变形,一边通过第一开口2插入到空气流路5内。并且,此时,也能够不使新的过滤器8变形,而以避开左右的防脱部27的方式,从下方通过第一开口2插入到空气流路5内。此时,新的过滤器8,插入到与左右一对第一承受部67和左右一对第三承受部68接触的位置,从而被设置到规定的位置。
而且,在过滤器7、8的交换结束之后,将气流导向件30,移动到位于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的第一位置,从而气流导向件30的左右一对突出部29位于过滤器8的左右的端部的前方。据此,能够由气流导向件30 的左右一对突出部29,抑制过滤器8通过第一开口2脱落。
并且,在排风装置200中,即使在将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或没有安装的状态下,左右一对防脱部27位于第二过滤器8的前方,因此,能够抑制过滤器8通过第一开口2脱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直接进行过滤器7、8的交换,因此,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7、8的交换。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的设置例。
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例如,如图8所示,被设置在设置在玄关的壁橱80内。
壁橱80,具备:例如,顶板81;左右一对侧板82;开闭壁橱80的前表面开口的门83;将壁橱80内的空间在上下方向上隔开的多个架板84;以及将壁橱80内的区间在左右方向上隔开的隔板85。
排风装置200,由螺钉固定安装到壁橱80的顶板81的下表面。此时,排风装置200,在底面没有安装装饰罩72的状态下,固定到顶板81。在排风装置200由螺钉固定到顶板81的下表面之后,在排风装置200的底面安装装饰罩72,从而能够遮蔽螺钉头,能够提高设计性。
排风装置200,固定到顶板81的下表面之中的、从关闭状态的门83 向后方远离的位置。据此,即使在顶板81的下表面的前端部,例如设置有用于开闭门83的轨道的情况下,排风装置200也能够,将气流导向件30 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排风装置200,以避开顶板81的运动(前后的滑动和上下的转动),能够将气流导向件3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据此,排风装置200,在安装在顶板81的状态下,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交换等的维护。
排风装置200,在气流导向件3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手指插入到气流导向件30与壳体1的前表面之间的间隙,由该插入的手指能够对操作部20进行操作。排风装置200,操作部20被操作来驱动,从而能够进行门83关闭的状态的壁橱80内的空气的循环以及带电微粒子水的放出。据此,排风装置200,能够进行收纳在壁橱80内的鞋、高尔夫球包、婴儿车等的收纳物的除菌以及除臭。
在此,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具备气流导向件30,因此,在设置在顶板81的下表面的状态下,能够容易产生在壁橱80内循环的流动,能够有效地进行收纳物的除菌以及除臭。
并且,排风装置200为,薄型,因此,能够没有压逼感地设置在顶板 81的下表面,能够抑制壁橱80内的收容量大幅度地减少。
并且,排风装置200,安装在顶板81,就能够仅由螺钉坚固固定,因此,不需要螺钉以外的其他的加强部件。而且,排风装置200,不仅限于顶板81,也可以安装在架板84的下表面。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除了螺钉以外还利用其他的加强部件,将排风装置200安装在架板84的下表面。
而且,排风装置200,在设置在壁橱80内的情况下,排风装置200 优选为,不具备过滤器8。在此情况下,块状的过滤器7,例如,包括蜂窝结构的块状的除臭过滤器、以及在该除臭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即前表面) 一体层叠的膜状的防尘过滤器。
并且,例如,如图3示出,也可以在设置在厨房间的烹饪台90的上方的橱柜91的一部分以前表面露出的状态设置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在此情况下,利用没有安装气流导向件30的排风装置200。而且,在此使用的排风装置200也可以,如图9示出,不具备用于安装气流导向件30的结构。
在此情况下,图9所示的第二开口3的纵格子也可以是,横向排列的叶片板的可动叶片板。据此,通过改变第二开口3的纵格子的朝向,从而能够将风向变为左右的所希望的方向。而且,第二开口3的格子也可以,不是纵格子而是横格子。也就是说,第二开口的格子也可以是,纵向排列的叶片板的可动叶片板。据此,通过改变第二开口3的横格子的朝向,从而能够将风向变为上下的所希望的方向。
并且,排风装置200也可以,在橱柜91的一部分,被设置为前表面不露出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排风装置200,被设置在橱柜91的一部分的向前方开口的设置空间的、比橱柜91的前表面靠近后退的位置。而且,在排风装置200的前方,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前面板被设置为,与橱柜91 的前表面大致形成一个面。并且,在此情况下,在排风装置200与前面板之间,例如,设置正面视大致矩形框状的导向件。该导向件,用于使前面板的吸入口及吹出口、排风装置200的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连通。前面板以及向导件是,能够从设置位置拆下的。如此设置前面板,从而能够覆盖用于设置排风装置200的设置空间的前表面开口,能够提高外观。
并且,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也可以是,例如,如图10示出,能够设置在任意的部位的便携式的装置。在此情况下,排风装置200,在壳体1,代替气流导向件30,而安装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94的装饰盒95。在开口部94,设置有叶片板96。叶片板96,在开口部94,也可以以能够调整倾斜度的方式安装,也可以固定。
装饰盒95,在其下表面具有,用于使壳体1插入的开口、以及关闭该开口的盖子。将壳体1内置在装饰盒95内,由盖子覆盖装饰盒95的下表面的开口,从而由装饰盒95覆盖壳体1的上下的面、左右的面以及后表面。
内置在装饰盒95的壳体1的前表面(一面10)的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 3以及第三开口4,通过装饰盒95的前表面的开口部94,与前方的外部空间连通。
装饰盒95,在其后表面具有,与商用电源连接的插头的软线插通的插通孔。插头的软线,与壳体1的内部的通电连接部46电连接且机械地连接。
图10示出的排风装置200,在壳体1的前表面不具备操作部20,而由遥控器进行驱动和停止的操作。而且,排风装置200也可以,在壳体1 的前表面具备操作部20,在此情况下,将手指从叶片板96的周围的间隙插入,从而对操作部20进行操作。
图10示出的排风装置200,可以设置在任意的部位,能够进行设置部位的周围的空间、设备、墙壁以及地板的、除菌以及除臭。并且,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由装饰盒95覆盖壳体1,从而提高设计性。
并且,本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也可以,例如,如图11示出,挂在设置在建筑材料等的被安装部件300的一对金属零件311、312,从而设置到被安装部件300。
金属零件311是,右用金属零件,如图12A示出,具有L字形状的板部。金属零件311,例如,由安装销321固定在被安装部件300。并且,金属零件312是,左用金属零件,如图12B示出,具有L字形状的板部。金属零件312,例如,由安装销322固定在被安装部件300。
如图11示出,在排风装置200的上板13的右侧的端部形成有狭缝状的卡止孔13a,在排风装置200的上板13的左侧的端部形成有狭缝状的卡止孔13b。
在将排风装置200设置在被安装部件300的情况下,使排风装置200 向上方向(Z1的方向)移动,从而将右用的金属零件311插入到卡止孔13a,并将左用的金属零件312插入到卡止孔13b,在该状态下使排风装置200 向后方(与X1相反的方向)滑动。据此,将金属零件311卡止于卡止孔13a,并将金属零件312卡止于卡止孔13b,因此,能够将排风装置200挂在金属零件311、312,来固定在被安装部件300。
而且,在图12中,使排风装置200向后方滑动,来将排风装置200 挂在金属零件311、312,但是,如图13示出,也可以构成为,使排风装置200向前方(X1的方向)滑动,来将排风装置200挂在金属零件311、312。
接着,说明所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的变形例。
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也可以,第三开口4 排列设置在第二开口3的上方或下方。
并且,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也可以,第一开口2的开口面积和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相同。
并且,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也可以,导向部31,将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的流向,变为上方以及右方。
并且,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也可以不具备气流导向件30,也可以在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具备由一张矩形板等构成的隔板部32。在此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隔板部32,将壳体1的一面10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第一开口2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口3及第三开口4的前方的空间。据此,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吹出后马上就由第一开口 2吸入。
并且,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也可以,不具备操作部20以及显示部21。
并且,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在设置在厨房等的、过滤器8的交换频度比较高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具备与过滤器7不同的过滤器8。并且,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 200中,在设置在壁橱80等的、防尘用的过滤器的交换频度比较低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不具备过滤器8。在此情况下,块状的过滤器7,优选的是,包括,例如,蜂窝结构的块状的除臭过滤器、以及一体层叠在该除臭过滤器的上游侧的面(即前表面)的膜状的防尘过滤器。
据此,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的特征是,具备以下的结构。
也就是说,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具备,扁平的箱形的壳体1、以及位于朝向与壳体1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面10的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及第三开口4。排风装置100具备:空气流路5,位于壳体1内,并使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3连通;以及排风器6,位于空气流路5内,并将空气通过第一开口2吸入并从第二开口3吹出。进而,排风装置100、200具备:生成装置9,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离子或臭氧,并通过第三开口4放出。第三开口4和第二开口3排列位于一面10。
如所述结构,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与第一开口2以及第二开口3相同,将第三开口4设置在壳体1的一面10。据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中,能够抑制第三开口4,被暴露在使第一开口2和第二开口3连通的空气流路5内流动的空气中。在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将第三开口4与第二开口3排列配置,因此,能够将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等,跟随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排出。因此,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即使在设置在厨房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空气中挥发的油附着在第三开口4并堵塞第三开口4,能够确保带电微粒子水、以及离子等的吹出量。
进而,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第一开口2、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按照该顺序排列配置。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 200中,能够抑制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等,放出后马上就由第一开口2吸入。据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能够更容易确保带电微粒子水等的吹出量。
进而,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第一开口2与第二开口3之间的距离L1,比第二开口3与第三开口4之间的距离 L2长。
如所述的附加结构,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第一开口2与第二开口3之间的距离L1比较长。因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和跟随该空气而排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等,放出后马上就由第一开口2吸入。
进而,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第一开口2的开口面积,比第二开口3的开口面积大。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 200中,能够从第一开口2吸入大量空气,从第二开口3有气势地吹出空气。据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中,能够跟随有气势地吹出的空气,排出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等。
进而,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还具备位于一面10的前方的隔板部32。隔板部32,将一面10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第一开口 2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口3以及第三开口4的前方的空间。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由隔板部32隔开,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及跟随该流动而排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等、以及吸入到第一开口2的空气的流动。据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抑制从第三开口4放出的带电微粒子水等,放出后就马上由第一开口2吸入。
进而,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具备,位于一面10的前方的气流导向件30。气流导向件30具有,引导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的流向的导向部31、以及隔板部32。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通过气流导向件30的导向部31,将从第二开口3(即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引导向与一面10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排风装置 200能够,由气流导向件30的隔板部32隔开成,第一开口2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口3的前方的空间。据此,排风装置200能够,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3(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吹出后就马上由第一开口2(吸入口)吸入。
进而,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还具备,位于一面10的、被构成为使隔板部32的前端嵌入的沟槽40。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将隔板部32的前端嵌入到沟槽40,因此,能够更确实隔开第一开口2的前方的空间、和第二开口3的前方的空间。据此,在排风装置200中,能够抑制从第二开口3吹出的空气,吹出后就马上由第一开口2吸入。
进而,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具备,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第一开口2的下游的块状的过滤器7。过滤器7是,通过第一开口2自由进出的过滤器。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块状的过滤器7通过第一开口2自由进出,因此,不需要以往的例子那样拆下壳体的前盖,能够简单地进行过滤器7的进出。因此,排风装置200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7的交换。
进而,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具备,位于空气流路5内的第一开口2的上游的块状的过滤器8。过滤器7是,蜂窝结构的除臭过滤器,过滤器8是,通过第一开口2自由进出的防尘过滤器。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通过第一开口2进出蜂窝结构的除臭用过滤器7、和防尘用的第二过滤器8 这双方,能够容易进行过滤器7、8的交换。
进而,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气流导向件31具有,用于防止过滤器8的脱落的突出部29。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能够由气流导向件30具有的突出部29防止在交换时以外的时候过滤器8通过第一开口2脱落。
进而,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中,生成装置9是,生成所述带电微粒子水的静电雾化装置。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 200,在设置在厨房等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空气中包含的水分生成带电微粒子水,因此,能够容易确保带电微粒子水的吹出量。据此,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100、200,能够有效地发挥除菌作用以及除臭作用。
进而,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除了所述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的附加结构。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中还具备,位于一面10的、用于对排风器6和生成装置9的至少一方进行操作的操作部20。
具备所述的附加结构,因此,第二实施例的排风装置200,与在一面 10以外的外面存在操作部20的情况相比,在设置排风装置200时操作部 20难以妨碍,能够抑制排风装置200的设置所需要的空间。
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排风装置,根据实施例以及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例如,对所述实施例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形态,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各个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来实现的形态,也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中。

Claims (12)

1.一种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扁平的箱形的壳体;
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位于朝向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面;
空气流路,位于所述壳体内,使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排风器,位于所述空气流路内,将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吸入并从所述第二开口吹出;以及
生成装置,生成带电微粒子水、离子或臭氧,并通过所述第三开口放出,
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排列位于所述一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三开口,按照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三开口的顺序排列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之间的距离长。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二开口的开口面积大。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还具备位于所述一面的前方的隔板部,
所述隔板部,将所述一面的前方的空间隔开成,所述第一开口的前方的空间、和所述第二开口及所述第三开口的前方的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具备位于所述一面的前方的气流导向件,
所述气流导向件具有导向部以及所述隔板部,该导向部引导从所述第二开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还具备沟槽,该沟槽位于所述一面,且构成为使所述隔板部的前端嵌入。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具备块状的第一过滤器,该第一过滤器位于所述空气流路内的所述第一开口的下游,所述第一过滤器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自由进出的过滤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还具备第二过滤器,该第二过滤器位于所述空气流路内的所述第一过滤器的上游,
所述第一过滤器是,蜂窝结构的除臭过滤器,
所述第二过滤器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自由进出的防尘过滤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还具备气流导向件,该气流导向件移动自如或装卸自如地被安装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一面的前方,引导从所述第二开口吹出的空气的流向,所述气流导向件具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二过滤器的脱落的突出部。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成装置是,生成所述带电微粒子水的静电雾化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装置还具备操作部,该操作部位于所述一面,并且,用于对所述排风器以及所述生成装置的至少一方进行操作。
CN201690000569.0U 2015-03-20 2016-03-15 排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6490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7564 2015-03-20
JP2015057564 2015-03-20
JP2015-194431 2015-09-30
JP2015194431 2015-09-30
JP2015194430 2015-09-30
JP2015-194432 2015-09-30
JP2015-194430 2015-09-30
JP2015194432 2015-09-30
PCT/JP2016/001464 WO2016152092A1 (ja) 2015-03-20 2016-03-15 送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49009U true CN207649009U (zh) 2018-07-24

Family

ID=56979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9000056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649009U (zh) 2015-03-20 2016-03-15 排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3) JP6440045B2 (zh)
CN (1) CN207649009U (zh)
WO (1) WO20161520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9754A1 (ja) * 2019-08-26 2021-03-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機、給気ファ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45935A (ja) * 1996-03-07 1997-09-19 Kazumasa Suzaki 負イオン発生ユニットを添装した送風機器
JP4099820B2 (ja) * 2001-12-14 2008-06-11 Toto株式会社 暖房便座装置
JP2004103279A (ja) * 2002-09-05 2004-04-02 Sharp Corp 空気浄化機能付き照明器具
WO2006023796A1 (en) * 2004-08-20 2006-03-02 The Dia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low-profile air purifier
JP4492531B2 (ja) * 2005-12-16 2010-06-3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静電霧化装置を備えた空調装置
JP2011038747A (ja) * 2009-08-18 2011-02-24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放電装置を備えた送風装置
JP5834211B2 (ja) * 2012-04-13 2015-12-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3178425U (ja) * 2012-07-04 2012-09-13 康百事電通股▲分▼有限公司 キッチンに適用する埋め込み式多機能空気清浄機
JP3184156U (ja) * 2013-04-04 2013-06-13 ハイ・メイク株式会社 セード付きled照明器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18204A (ja) 2019-02-07
JPWO2016152092A1 (ja) 2018-02-08
JP6440045B2 (ja) 2018-12-19
JP2019018052A (ja) 2019-02-07
WO2016152092A1 (ja) 2016-09-29
JP6660604B2 (ja) 2020-03-11
JP6660605B2 (ja) 2020-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5660B2 (en) Pillow with air filter
CN104790189B (zh) 具有热泵的衣物处理装置
CN104764103B (zh) 除湿器
CN209216009U (zh) 一种高效的计算机除尘设备
CN102124275B (zh) 空调机
KR100848161B1 (ko) 공기정화장치를 구비한 조리기
CN110464103A (zh) 手持式吹风机及其手持部
CN207649009U (zh) 排风装置
CN107250675A (zh) 空调机
CN106705263A (zh) 空气净化机组
CN206459277U (zh) 空气净化机组
CN108567360A (zh) 盥洗台下柜
CN103126610B (zh) 具有磁性扣盖装置的卧式吸尘器
KR100497158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18108230A (ja) 掃除機システム
JP6286666B2 (ja) 集塵装置
KR101664813B1 (ko) 빌트인 공기청정기
WO2017056417A1 (ja) 収納装置
KR101663902B1 (ko) 공기청정기
JP2010164251A (ja) 空気調和機
JP6347043B2 (ja) 集塵装置
CN101524258B (zh) 电动吸尘器
JP498556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5805796B (zh) 一种烟机
JP2001346725A (ja) 電気掃除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