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94831U - 上车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上车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94831U
CN207594831U CN201721565885.5U CN201721565885U CN207594831U CN 207594831 U CN207594831 U CN 207594831U CN 201721565885 U CN201721565885 U CN 201721565885U CN 207594831 U CN207594831 U CN 207594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ing
support portion
vehicle
fixed structur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6588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李斌
龙云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Lifan Junma Vehicl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Lifan Junma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Lifan Junma Vehicl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Lifan Junma Vehicl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6588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94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94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94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卸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车装置及车辆。所述上车装置包括踩踏部、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通过连接部连接于车辆上,踩踏部设置在支撑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踩踏部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支撑部由可形变材料制成,用于支撑踩踏部。该上车装置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上车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卸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上车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重型自卸汽车载货量大,卸货方便,运输效率高,在建筑施工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的重型自卸汽车驾驶室最下一级上车踏板与驾驶室是刚性连接的,当车辆在非正式道路运行时,最下一级上车踏板由于需方便乘员上、下车,离地高度较低,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而损坏的概率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车装置及车辆,其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车装置,所述上车装置包括:踩踏部、支撑部和连接部;
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车辆上,所述踩踏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所述踩踏部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
所述支撑部由可形变材料制成,用于支撑所述踩踏部。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踩踏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支撑部呈条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踩踏部设置有踏板和防滑结构;
所述踏板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所述平台边缘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
所述防滑结构设置在所述踏板上侧。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防滑结构包括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
所述横向筋条与所述纵向筋条纵横交错。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踏板上设置有漏水结构;
所述漏水结构包括贯穿所述踏板的通孔。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螺栓孔;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螺栓孔;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通过装配于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第二螺栓孔的螺栓配合固定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相对垂直。
作为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通过装配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螺栓配合固定连接;
所述车辆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体、车门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上车装置;
所述车门与所述车体活动连接设置;
所述上车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并与所述车门的位置相对应,以使用户方便上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车装置及车辆,所述上车装置包括踩踏部、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通过连接部连接于车辆上,踩踏部设置在支撑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踩踏部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支撑部由可形变材料制成,用于支撑踩踏部。该上车装置不易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100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上车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踩踏部210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中连接部230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车辆;110-车体;120-车门;130-车轮;200-上车装置;210-踩踏部;211-踏板;2111-固定结构;2112-漏水结构;212-防滑结构;2121-横向筋条;2122-纵向筋条;220-支撑部;221-第一连接结构;222-第二连接结构;230-连接部;231-第一固定结构;232-第二固定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100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100包括车体110、车门120、车轮130和上车装置2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轮130、车门120与车体110活动连接设置。上车装置200设置在车体110上,并与车门120的位置相对应,以使用户方便上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车轮130设置在车体110下方,用于支撑车体110和为车体110提供运动动力,车门120设置在车体110的侧面,例如,设置在驾驶舱的侧边或货箱的尾部或侧部。上车装置200在车体110上,并与车门120的位置相对应,例如,上车装置200设置在车门120下方的车体110上的外侧或者内侧,或者,上车装置200设置在车门120的左侧或者右侧的车体110上,如果车门120与车体110活动连接的地方处在车门120的右边,则上车装置200设置在车门120左侧的车体110外侧上,如果车门120与车体110活动连接的地方处在车门120的左边,则上车装置200设置在车门120的右侧的车体110外侧上。或者,上车装置200设置在车门120上方的车体110上的外侧,或者内侧上。
请参阅图2,图2示出了图1中上车装置200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车装置200包括:踩踏部210、支撑部220和连接部230。支撑部220通过连接部230连接于车辆100上,踩踏部210设置在支撑部220远离连接部230的一端,踩踏部210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该平台用于踩踏,从而使得驾驶员进入车体110。支撑部220由可形变材料制成,用于支撑踩踏部21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制成支撑部220的可形变材料有多种选择,例如,工业帆布平皮带、塑胶带、可行变金属带等等,制成支撑部220的可形变材料具有韧性好、结实、能保持或\和回复一定形状的特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部22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2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2,第一连接结构221与踩踏部210连接,第二连接结构222与连接部23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部220呈条状,第一连接结构2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2分别设置在支撑部220的两端。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结构221和第二连接结构222都设置成螺栓孔。
请结合参阅图3,图3示出了图2中踩踏部210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踩踏部210设置有踏板211和防滑结构212。踏板211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平台边缘设置有固定结构2111和漏水结构2112,固定结构2111用于与第一连接结构221连接。防滑结构212设置在踏板211上侧。
作为一种实施例,固定结构2111包括第一螺栓孔,第一连接结构221包括第二螺栓孔,第一连接结构221与固定结构2111通过装配于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的螺栓配合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部220由一条柔性材料带构成或多条柔性材料带构成,支撑部220的第二螺栓孔和固定结构2111上的第一螺栓孔的数量对应,同样的,以对应数量的螺栓连接支撑部220的第二螺栓孔和固定结构2111上的第一螺栓孔,从而实现将支撑部220和踩踏部210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果支撑部220的第二螺栓孔的数量与固定结构2111上的第一螺栓孔的数量不对应,则通过选取能够将支撑部220和踩踏部210连接的数量的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通过对应数量的螺栓进行连接。
在本发实用新型中,踩踏部210与支撑部220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通过黏连物质将踩踏部210与支撑部220黏连,或者,将踩踏部210与支撑部220焊接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踏板211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材料、不锈钢材料、钢化玻璃材料、木质材料等。踏板211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圆形、规则的多边形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滑结构212可以是通过在踏板211上开设的防滑纹,也可以是具有防滑功能的材料制成的防滑垫。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防滑结构212包括横向筋条2121和纵向筋条2122,横向筋条2121与纵向筋条2122纵横交错。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通过在踏板211中间制作有三条横向连接筋条和三条纵向连接筋条,以得到防滑结构。作为一种实施例,防滑结构212为便面具有凸起颗粒的橡胶垫。
作为一种实施例,防滑结构212的形状与踏板211的形状对应,以增大防滑面积,使得用户上下车不易滑倒,安全。
作为一种实施例漏水结构2112包括贯穿踏板211的通孔。漏水结构2112包括贯穿踏板211的通孔的形状有多种,例如圆形通孔、椭圆形通孔、矩形通孔、不规则形状的通孔、规则多边形通孔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漏水结构2112还可以是在踏板211上开设的凹槽。凹槽的形状有多种,例如,半圆形凹槽、圆形凹槽、矩形凹槽、不规则形状的凹槽、规则多边形凹槽等。
请结合参阅图4,图4示出了图2中连接部230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部230包括第一固定结构231和第二固定结构232,第一固定结构231与第二固定结构232相对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部230可以是刚性材料制成或是柔性材料制成,例如,皮带,木头,不锈钢,铁,铝,等等。
连接部230与支撑部220通过装配于第一固定结构231与第二连接结构222的螺栓配合固定连接,车辆100与连接部230通过第二固定结构232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固定结构231设置螺栓孔,在第二连接结构222中设置螺栓孔,通过螺栓将在第一固定结构231设置的螺栓孔与在第二连接结构222中设置的螺栓孔配合装配,可以将连接部230与支撑部220连接。通过在第二固定结构232上设置有螺栓孔,通过在车辆100的车体110上设置有与在第二固定结构232上设置的螺栓孔对应的装配结构,通过螺栓将在第二固定结构232上设置的螺栓孔与车体100上的转配结构配合固定,则可以将连接部230与车辆100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车装置200的支撑部220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则可以将上车装置200的支撑部220和踩踏部210收纳起来,在需要使用时,将支撑部220和踩踏部210放下来使用。
通过采用以上方案,能够减小上车装置200的损坏率,同时,方便实用,经久耐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车装置及车辆,所述上车装置包括踩踏部、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通过连接部连接于车辆上,踩踏部设置在支撑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踩踏部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支撑部由可形变材料制成,用于支撑踩踏部。该上车装置不易损坏。同时,该上车装置方便实用,防滑,安全,实用性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上车装置,应用于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装置包括:踩踏部、支撑部和连接部;
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车辆上,所述踩踏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
所述踩踏部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
所述支撑部由可形变材料制成,用于支撑所述踩踏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踩踏部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部呈条状,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踩踏部设置有踏板和防滑结构;
所述踏板具有可供踩踏的平台,所述平台边缘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连接;
所述防滑结构设置在所述踏板上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结构包括横向筋条和纵向筋条;
所述横向筋条与所述纵向筋条纵横交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上设置有漏水结构;
所述漏水结构包括贯穿所述踏板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螺栓孔;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螺栓孔;
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通过装配于所述第一螺栓孔和所述第二螺栓孔的螺栓配合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一固定结构和第二固定结构;
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固定结构相对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通过装配于所述第一固定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螺栓配合固定连接;
所述车辆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固定结构固定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体、车门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上车装置;
所述车门与所述车体活动连接设置;
所述上车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并与所述车门的位置相对应,以使用户方便上车。
CN201721565885.5U 2017-11-21 2017-11-21 上车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07594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65885.5U CN207594831U (zh) 2017-11-21 2017-11-21 上车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65885.5U CN207594831U (zh) 2017-11-21 2017-11-21 上车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94831U true CN207594831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59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65885.5U Active CN207594831U (zh) 2017-11-21 2017-11-21 上车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94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78365B1 (en) Chassis for electric cargo vehicles and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ing said chassis
CN207594831U (zh) 上车装置及车辆
CN205396050U (zh) 摩托车移动支车器
CN205769688U (zh) 一种车辆
CN201472420U (zh) 载重行李车
KR20200001046U (ko) 지프형 픽업 차량의 적재함 덮개장치
CN205601943U (zh) 一种货物托盘运输车
CN207595072U (zh) 车厢边板和载货汽车
CN209957306U (zh) 一种具有翻转防护门的叉车
CN202499199U (zh) 一种铝合金半挂车
CN203623670U (zh) 一种双层运输汽车铁路车辆的上层活动地板
CN206914211U (zh) 一种带吊装功能的气瓶运输车
CN101134421A (zh) 一种轮毂
CN216232614U (zh) 一种瓦楞板式汽车车厢
CN209795134U (zh) 一种汽车车门总成及汽车
CN105691309B (zh) 一种厢式货车及其货厢登车装置
CN205098812U (zh) 一种垃圾车箱体的固定结构
CN205168505U (zh) 裙板连接结构及车体结构
CN111055782A (zh) 一种低噪音汽车行李架
CN219277225U (zh) 一种电动车的电池包框架及汽车
CN103661444B (zh) 一种双层运输汽车铁路车辆的上层活动地板及其使用方法
CN218912781U (zh) 一种用于拖车电站车架的可旋转登舱梯
CN217477399U (zh) 一种车架纵梁结构、底部换电卡车
CN211038474U (zh) 一种梯子
CN213008356U (zh) 物流车底盘框架和物流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