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35996U -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35996U
CN207535996U CN201721415862.6U CN201721415862U CN207535996U CN 207535996 U CN207535996 U CN 207535996U CN 201721415862 U CN201721415862 U CN 201721415862U CN 207535996 U CN207535996 U CN 2075359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conquassation muscle
conquassation
muscle
fl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1586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志杰
潘世泽
胡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ngke Automobile Taizhou Co ltd
Lingke Automobile Technology Yuyao Co ltd
Yuyao Lingke Auto Parts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1586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359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359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359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包括后地板面板、后地板纵梁和轮罩,后地板纵梁与后地板面板固定连接,后地板纵梁设置于后地板面板底部,轮罩与后地板纵梁连接,轮罩设置于后地板纵梁一侧;后地板纵梁上设置有压溃筋,压溃筋包括压溃筋Ⅰ、压溃筋Ⅱ和压溃筋Ⅲ;轮罩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车辆后地板组件为纵梁向上变形提供能量传递路径,碰撞后,后地板纵梁及后地板面板能够向上变形,避免后悬系统以及消声器受到挤压,保证乘客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碰撞通常分为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以及滚翻和碰撞行人等情况。车辆追尾碰撞事故是我国城市道路中仅次于正面和侧面碰撞的多发后面碰撞事故类型,在全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中,追尾碰撞事故比例高于30%,位居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之首。因此,在碰撞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安全,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后碰撞中后部结构会对燃油箱造成挤压,车身后防撞梁总成及后地板纵梁总成是后碰过程中的关键零件,对于保持燃油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速后碰时,首先通过后保险杠总成以及后防撞梁总成吸收部分碰撞能量,同时通过后防撞梁将剩余能量传递到后地板纵梁。通常是将纵梁后段强度设计的较弱,以溃缩吸能,纵梁的中前段要保持足够的强度,以此来保护油箱。然而车身高速后碰时,纵梁及后地板面板同时会向下变形,导致后地板下部的后悬架系统与消声器受到挤压,造成车身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专利号为ZL201620520129.X的专利公开了后地板组件及其具有的车辆,它包括后地板面板、后地板纵梁和后地板轮罩本体,所述后地板轮罩本体的下端部设置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用于在将所述后地板轮罩本体和所述后地板面板预装配在所述后地板纵梁上时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内侧面进行导向配合。这种后地板组件虽然使得车辆的安装更加简单,但是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其后地板纵梁及后地板面板会向下变形,后地板纵梁及后地板面板向下挤压后悬系统及消声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改进车后下防护装置的碰撞特性及防护性能的改善对于提升车辆碰撞安全性具有重大作用。
综上,研发一种新的车身结构,使车辆在后碰时,后地板纵梁和后地板面板能够向上变形,避免消声器受到挤压的车辆后地板组件,显得格外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在后碰时,使得后地板纵梁和后地板面板向上变形,避免后悬总成及消声器受到挤压的车辆后地板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包括后地板面板、后地板纵梁和轮罩,所述后地板纵梁与所述后地板面板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纵梁设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底部,所述轮罩与所述后地板纵梁连接,所述轮罩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一侧;所述后地板纵梁上设置有压溃筋,所述压溃筋包括压溃筋Ⅰ、压溃筋Ⅱ和压溃筋Ⅲ,所述压溃筋Ⅰ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端部,所述压溃筋Ⅲ靠近所述轮罩并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一侧,所述压溃筋Ⅱ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与所述压溃筋Ⅲ之间;所述轮罩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溃筋Ⅰ、所述压溃筋Ⅱ与所述压溃筋Ⅲ平行设置,所述压溃筋Ⅰ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地板纵梁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压溃筋Ⅰ、所述压溃筋Ⅱ与所述压溃筋Ⅲ均通过所述后地板纵梁凹陷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压溃筋Ⅰ与所述压溃筋Ⅱ的深度均小于所述压溃筋Ⅲ的深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侧边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轮罩分别通过点焊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所述后地板纵梁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通过点焊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为一体成型钣金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后地板纵梁上设置有压溃筋Ⅰ、压溃筋Ⅱ和压溃筋Ⅲ,使得后地板纵梁后段溃缩吸能、前段保持高强度。
(2)本实用新型车辆后地板组件,轮罩内侧设置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形成Z向结构,为纵梁向上变形提供能量传递路径,碰撞后,后地板纵梁及后地板面板能够向上变形,避免后悬系统以及消声器受到挤压,保证乘客安全。
(3)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地板组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后地板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后地板面板,2-后地板纵梁,3-轮罩,4-第一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6-压溃筋Ⅰ,7-压溃筋Ⅱ,8-压溃筋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6。如图1和2所示,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包括后地板面板1、后地板纵梁2和轮罩3,所述后地板纵梁2与所述后地板面板1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1底部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轮罩3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连接,所述轮罩3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一侧;所述后地板纵梁2上设置有凹陷形成的压溃筋,
如图6所示,所述压溃筋包括压溃筋Ⅰ6、压溃筋Ⅱ7和压溃筋Ⅲ8,所述压溃筋Ⅰ6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端部,所述压溃筋Ⅲ8靠近所述轮罩3并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一侧,所述压溃筋Ⅱ7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Ⅲ8之间;所述轮罩3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
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平行设置,所述压溃筋Ⅰ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均通过所述后地板纵梁2凹陷形成。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Ⅱ7的深度均小于所述压溃筋Ⅲ8的深度。
如图3、4和5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侧边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与所述轮罩3分别通过点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5靠近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高强度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一体成型的钣金件。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包括中地板面板,后地板面板1、后地板纵梁2和轮罩3,所述后地板纵梁2与所述后地板面板1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1底部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轮罩3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连接,所述轮罩3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一侧;所述后地板纵梁2上设置有凹陷形成的压溃筋,
所述压溃筋包括压溃筋Ⅰ6、压溃筋Ⅱ7和压溃筋Ⅲ8,所述压溃筋Ⅰ6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端部,所述压溃筋Ⅲ8靠近所述轮罩3并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一侧,所述压溃筋Ⅱ7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Ⅲ8之间;所述轮罩3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通过点焊固定连接。
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平行设置,所述压溃筋Ⅰ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均通过所述后地板纵梁2凹陷形成。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Ⅱ7的深度均小于所述压溃筋Ⅲ8的深度。所述压溃筋Ⅰ6的深度小于所述压溃筋Ⅱ7的深度。
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侧边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与所述轮罩3分别通过点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5靠近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上均设有焊点,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通过点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高强度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一体成型的钣金件。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与所述轮罩3形成Z向能量传递路径。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包括C环、中地板面板、后地板面板1、后地板纵梁2和轮罩3,所述后地板纵梁2与所述后地板面板1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1底部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轮罩3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连接,所述轮罩3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一侧;所述后地板纵梁2上设置有凹陷形成的压溃筋,
所述压溃筋包括压溃筋Ⅰ6、压溃筋Ⅱ7和压溃筋Ⅲ8,所述压溃筋Ⅰ6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端部,所述压溃筋Ⅲ8靠近所述轮罩3并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一侧,所述压溃筋Ⅱ7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Ⅲ8之间;所述轮罩3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
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平行设置,所述压溃筋Ⅰ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均通过所述后地板纵梁2凹陷形成。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Ⅱ7的深度均小于所述压溃筋Ⅲ8的深度。所述压溃筋Ⅰ6的深度大于所述压溃筋Ⅱ7的深度。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用于溃缩吸能,所述压溃筋Ⅲ8用于隔断所述后地板纵梁2和后地板面板1向上变形。
所述第一支撑板4和所述第二支撑板5为条形状并且分别竖直设置于所述轮罩3的内侧。所述第一支撑板4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板5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与所述轮罩3形成Z向能量传递路径。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侧边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与所述轮罩3分别通过点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5靠近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通过点焊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高强度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一体成型的钣金件。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后地板纵梁上设置有压溃筋Ⅰ、压溃筋Ⅱ和压溃筋Ⅲ,使得后地板纵梁后段溃缩吸能、前段保持高强度。
(2)本实用新型车辆后地板组件,轮罩内侧设置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形成Z向结构,为纵梁向上变形提供能量传递路径,碰撞后,后地板纵梁及后地板面板能够向上变形,避免后悬系统以及消声器受到挤压,保证乘客安全。
(3)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地板组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地板面板(1)、后地板纵梁(2)和轮罩(3),所述后地板纵梁(2)与所述后地板面板(1)固定连接,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于所述后地板面板(1)底部,所述轮罩(3)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连接,所述轮罩(3)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一侧;
所述后地板纵梁(2)上设置有压溃筋,所述压溃筋包括压溃筋Ⅰ(6)、压溃筋Ⅱ(7)和压溃筋Ⅲ(8),所述压溃筋Ⅰ(6)设置于所述后地板纵梁(2)端部,所述压溃筋Ⅲ(8)靠近所述轮罩(3)并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一侧,所述压溃筋Ⅱ(7)设置于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Ⅲ(8)之间;
所述轮罩(3)内侧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4)和第二支撑板(5),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平行设置,所述压溃筋Ⅰ(6)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后地板纵梁(2)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筋Ⅰ(6)、所述压溃筋Ⅱ(7)与所述压溃筋Ⅲ(8)均通过所述后地板纵梁(2)凹陷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筋Ⅰ(6)与所述压溃筋Ⅱ(7)的深度均小于所述压溃筋Ⅲ(8)的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侧边上均设置有焊点,所述第一支撑板(4)、所述第二支撑板(5)与所述轮罩(3)分别通过点焊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底部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5)靠近所述后地板纵梁(2)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通过点焊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后地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与所述第二支撑板(5)均为一体成型的钣金件。
CN201721415862.6U 2017-10-30 2017-10-30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Active CN2075359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15862.6U CN207535996U (zh) 2017-10-30 2017-10-30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15862.6U CN207535996U (zh) 2017-10-30 2017-10-30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35996U true CN207535996U (zh) 2018-06-26

Family

ID=62611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15862.6U Active CN207535996U (zh) 2017-10-30 2017-10-30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3599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461A (zh) * 2019-12-11 2020-04-10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113306633A (zh) * 2021-06-22 2021-08-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纵梁传力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461A (zh) * 2019-12-11 2020-04-10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110979461B (zh) * 2019-12-11 2021-10-15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后纵梁总成及车辆
CN113306633A (zh) * 2021-06-22 2021-08-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纵梁传力结构
CN113306633B (zh) * 2021-06-22 2022-05-1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纵梁传力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65250Y (zh) 汽车车身的下部框架结构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202827752U (zh) 客车正碰压溃吸能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客车
CN207535996U (zh) 一种车辆后地板组件
CN105730386A (zh) 一种具有三重吸能效果的汽车防撞梁
CN205930933U (zh) 一种电动汽车车身地板结构
CN205059492U (zh) 一种车辆及前防撞梁总成
CN106985777A (zh) 一种小偏置车身前舱
CN210760616U (zh)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结构
CN201792818U (zh) 商用车前防护装置
CN207758880U (zh) 一种车辆及其前围骨架
CN202911686U (zh) 一种汽车防撞横梁结构
CN109094656B (zh) 一种汽车及其车架
CN103802887B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部结构
CN101982365A (zh) 一种偏置碰撞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汽车
CN204037689U (zh) 汽车翼子板边梁总成
CN101525005A (zh) 一种后纵梁结构
CN203623583U (zh) 多级吸能后防护装置
CN107651018A (zh) 一种汽车车架结构
CN204527323U (zh) 一种车架
CN209719502U (zh) 客车前围骨架防撞结构
CN210852656U (zh) 一种发动机罩内板及发动机罩
CN103448803A (zh) 一种地板后横梁加强结构
CN203142799U (zh) 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
CN20832540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后地板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13

Address after: No. 1177 Haichang Road,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LINGKE AUTOMOTIVE TECHNOLOGY (TA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818, Binhai two road,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Ningbo, Zhejiang, Ningbo

Patentee before: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177 Haichang Road,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Lingke automobile (Ta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77 Haichang Road,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LINGKE AUTOMOTIVE TECHNOLOGY (TAIZHOU)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5400 No. 16, Binhai Avenue, Zhongyi Ningbo ecological park, Yuyao Ci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ngke automobile technology (Yuyao)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177 Haichang Road, Taizhou,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Lingke automobile (Taizho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322

Address after: 315400 No.18 Binhai Avenue, Zhongyi Ningbo ecological park, Yuyao Ci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Yuyao Lingke Auto Parts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400 No. 16, Binhai Avenue, Zhongyi Ningbo ecological park, Yuyao City,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ingke automobile technology (Yuyao)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