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26173U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526173U CN207526173U CN201721572266.9U CN201721572266U CN207526173U CN 207526173 U CN207526173 U CN 207526173U CN 201721572266 U CN201721572266 U CN 201721572266U CN 207526173 U CN207526173 U CN 2075261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
- platform
- shield door
- channel
- ge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包括:站台主体;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隔离墙将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前墙上设有与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本实用新型将乘客出入站、上下车和有序乘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了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管理乘客自主安全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一难题,为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公交站台都是基于传统有驾驶员车辆设计建造。公交站台的功能主要包括公交车辆停靠、乘客上下车、乘客候车、公交信息服务等。为实现上述功能,高配置的公交中途站建设了站台停车位、停车区域标志标线、候车亭、乘客休息座椅和必要的交通信息牌等设施。同时,从人性化需求角度出发,部分公交站台还增设无障碍坡道、指示盲道,并配语音提示牌。近几年,很多站台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站牌设计,为乘客提供车辆到站信息。BRT公交车站将购票端外移至站台入口并设置站台屏蔽门,有效提高乘客上下车效率,保证候车安全。但是,对于自主诱导乘客有序乘车、自主限制上车人数并没有帮助,缺乏一种可以实现这些功能的公交站台,能够在没有司乘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诱导乘客安全乘车。
现有公交站台的设计需要在司乘人员的帮助协同下才能完成有序上下车的情况,公交站台无自主控制功能,为乘客提供庇护休息的功能远大于协助乘客安全乘车的功能;现有公交站台存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不自觉购票、候车秩序混乱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包括:站台主体;
所述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所述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所述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
所述前墙上设有与所述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所述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所述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所述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站台主体和隔离墙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墙为“L”型隔离墙,所述入站通道为“L”型通道,所述出站通道为直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入站通道内设有座椅、导向标志和夜间照明灯,所述出站通道内设有导向标志和夜间照明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墙为“C”型结构,所述左墙上设有作为座椅靠背的格栅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入口通道的拐角处和出站屏蔽门的正上方均安装有无线监控摄像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车口处设有语音播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停靠站台将乘客出入站、上下车和有序乘车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站台主体内部空间结构,解决了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管理乘客自主安全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一难题,为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的内部立体图。
图中:
1、站台主体;2、前墙;3、后墙;4、左墙;5、顶墙;6、入站通道;7、出站通道;8、隔离墙;9、入站口;10、出站口;11、入站屏蔽门;12、刷卡器;13、出站屏蔽门;14、上车口;15、下车口;16、上车屏蔽门;17、下车屏蔽门;18、座椅;19、格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为无人驾驶公交车辆服务的封闭式、可自主诱导乘客有序乘车、自主限制上车人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解决了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不自觉购票、候车秩序混乱的问题。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无人驾驶公交线路运营停靠站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未来公交系统项目(China Bus System of theFuture Project,简称CBSF)的名称,其包括:站台主体1;其中:
本实用新型的站台主体1是由前墙2、后墙3、左墙4和顶墙5并配合地面构成的框架结构,站台主体1的前墙2、后墙3、左墙4和顶墙5可全部或部分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半透明钢化玻璃可提高狭长空间的亮度和扩充空间感,给人舒适明亮、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感觉,对外的视线畅通能提高乘客的安全感。本实用新型的站台主体1内设有隔离墙8,隔离墙8可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其既保证了视野开阔又能建立独立的上下车环境。隔离墙8可与顶墙5和前墙2相固定,隔离墙8将站台主体1的内部分别相隔离的入站通道6和出站通道7,并将站台主体1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9和出站口10。优选的,如图6、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隔离墙8为“L”型隔离墙,入站通道6为“L”型通道,出站通道7为直通道;上述结构的设置使上车口和下车口均位于前墙2上,入站口9和出站口10均位于站台主体1的右侧。
如图4、7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入站口9处安装有入站屏蔽门11,入站口9的右侧设有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11的刷卡器12;其使用时,处于入站口9外的乘客在刷卡器12上刷卡,入站屏蔽门11打开,乘客进入入站通道6内进行候车;其中,通过刷卡自动打开入站屏蔽门的结构为现有常规结构,具体可参考地铁进站闸门或屏蔽门,故在此不做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在出站口10处安装有出站屏蔽门13,出站屏蔽门13可向外推开向外出站而不可向内推开,实现上述功能的出站屏蔽门13为现有常规的结构,故在此不对其结构做详细阐述。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墙2靠近道路一侧,前墙2上设有与入站通道6相通的上车口14和与出站通道7相通的下车口7,上车口14处设有上车屏蔽门16,下车口15处设有下车屏蔽门17。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左墙4为“C”型结构,前墙2的构造可按照字母从左至右分为四个部分,即“C”、“B”、“S”和“F”部分,构成CBSF是未来公交系统项目,标识效果好。本实用新型的“C”部分为座椅区,即在入站通道6内安装有供候车乘客休息的座椅18,座椅设置在“C”字母内侧弧度内可节省空间,左墙4上设有作为座椅靠背的格栅板19,如图3所示;格栅板19既保证了乘客安全、车站的封闭性同时达到了通风的效果。本实用新型“C”、“B”两部分中间为上车口14,上车口14安装有上车屏蔽门16,当无人驾驶公交车辆到达车站并停稳后,上车屏蔽门16向“C”部分一侧横向打开,入站通道内的候车乘客可按照排队顺序上车,在车辆达到满载或上车完毕时(以先达到的情况为准)上车屏蔽门16关闭;当车辆到达后上车屏蔽门16打开的结构及原理可参考地铁进站的开关屏蔽门,其为现有常规结构,故在此对上车屏蔽门16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不做详细阐述。“B”、“S”两部分中间为下车口15,“B”部分是个可向候车亭内侧单向旋转的下车屏蔽门17,当车辆到达车站后,“B”字屏蔽门(下车屏蔽门17)自动向站内旋转90°,供乘客下车进入出口通道7,车辆启动后“B”字屏蔽门(下车屏蔽门17)关闭,当车辆到达后上车屏蔽门16打开的结构及原理可参考地铁进站的开关屏蔽门,其为现有常规结构,故在此对下车屏蔽门17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不做详细阐述;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下车屏蔽门17也可采用出站屏蔽门13的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S”部分为出口通道的一侧边缘,与通道壁为整体;“F”部分为站台出入口,即站台主体1的右侧开口部位。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可在入站通道6和出站通道7内设有地面导向标志(图中未示出),可在入站通道6和出站通道7内、出入站口处以及上下车口处安装夜间照明灯(图中未示出)。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可在入口通道6的拐角处和出站屏蔽门13的正上方均安装有无线监控摄像机(图中未示出),用于24小时监控候车区的秩序。中央控制平台通过对无线监控摄像机的遥感操作,进行360°无死角监察安全隐患。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可在上车口14处设有语音播报器(图中未示出),提醒乘客安全乘车并对超载情况进行警示。
本实用新型的停靠站台将乘客出入站、上下车和有序乘车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站台主体内部空间结构,解决了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管理乘客自主安全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一难题,为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主体;
所述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所述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所述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
所述前墙上设有与所述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所述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所述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所述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主体和隔离墙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墙为“L”型隔离墙,所述入站通道为“L”型通道,所述出站通道为直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站通道内设有座椅、导向标志和夜间照明灯,所述出站通道内设有导向标志和夜间照明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墙为“C”型结构,所述左墙上设有作为座椅靠背的格栅板。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入站通道的拐角处和出站屏蔽门的正上方均安装有无线监控摄像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口处设有语音播报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72266.9U CN207526173U (zh) | 2017-11-22 | 2017-11-22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72266.9U CN207526173U (zh) | 2017-11-22 | 2017-11-22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526173U true CN207526173U (zh) | 2018-06-22 |
Family
ID=62579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72266.9U Active CN207526173U (zh) | 2017-11-22 | 2017-11-22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5261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02642A (zh) * | 2020-09-18 | 2020-12-18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的停车辅助系统及方法 |
-
2017
- 2017-11-22 CN CN201721572266.9U patent/CN20752617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02642A (zh) * | 2020-09-18 | 2020-12-18 | 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的停车辅助系统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89808B1 (ko) | 대중 교통 시스템용 정거장의 차량 정차 유도 시스템 | |
CN207526173U (zh) |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 |
CN107886710A (zh) | 人行横道地带色光指示系统及方法 | |
CN208280882U (zh) | 一种多功能磁悬浮智能控制门 | |
CN110195387A (zh) | 一种节能和智能的电子马路系统 | |
CN206844727U (zh) | 一种公交站台系统 | |
CN114194239B (zh) | 一种会议车厢及轨道车辆 | |
CN204850552U (zh) | 一种用于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停靠装置 | |
CN116279598A (zh) | 一种智慧站台安全门及其安全交通系统 | |
Steinfeld | Universal design in mass transportation | |
CN208969840U (zh) | 一种智能斑马线装置 | |
CN107100387A (zh) | 一种公园用应急避雨亭 | |
CN208985615U (zh) | 一种用于指引地铁乘客有序上下车的灯光指示装置 | |
CN214796024U (zh) | 一种适用于轨道交通的全智能防尾随闸机 | |
CN205934781U (zh) | 一种采用冷光指示灯的通道闸机 | |
CN205243083U (zh) | 公交调度亭 | |
CN209534708U (zh) | 一种新能源双层客车全景天窗观光结构 | |
CN211857540U (zh) | 一种基于地面投影引导的自动检票设备 | |
CN210722384U (zh) | 一种高铁站候车快速指引地标装置 | |
CN201721466U (zh) | 屏蔽门或全高安全门的直立式门状态指示灯 | |
CN208734137U (zh) | 一种新型地铁出入口结构 | |
CN110700640A (zh) | 一种智能化公交站台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207260652U (zh) | 封闭式公交站台 | |
CN208637120U (zh) | 一种智能化的列车站台地标引导系统 | |
CN207686168U (zh) | 一种地铁乘客的通行控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