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44358U -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44358U
CN207244358U CN201721109095.6U CN201721109095U CN207244358U CN 207244358 U CN207244358 U CN 207244358U CN 201721109095 U CN201721109095 U CN 201721109095U CN 207244358 U CN207244358 U CN 2072443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bottom plate
hole
support bas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090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永欣
黄承
曾飞
张喆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Sunrui Rubber 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Sunrui Rubber 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Sunrui Rubber 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yang Sunrui Rubber and Pla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090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443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443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443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所述扣件包括锚固螺栓(8)、板下垫(4),所述板下垫(4)上浮置有底板(3),所述底板上侧设有轨下垫(9);所述扣件包括支撑座(7);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二立柱(7.3)和底座(7.1),所述支撑座外套接有挡套(5),所述挡套上设盖板(6),所述锚固螺栓依次贯穿盖板、挡套、支撑座及板下垫将扣件固定在轨枕上;所述底板上设第一通孔(3.1),所述第一通孔保持孔径不变贯穿底板,且第一通孔内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板下垫(4)将底板(3)浮置起来,使底板(3)与底座(7.1)保持一定距离;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扣件结构简单,降低扣件的成本,拆卸极其方便,适应能力强,安全保障高。

Description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提出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背景技术
在城市轨道交通常用的扣件为单层底板扣件和双层底板扣件,两者均包含轨下弹性垫和板下弹性垫。单层底板仅有一层底板,扣件重量轻,成本低;但是,单层底板扣件在使用时,锚固螺栓通过扣件底板将扣件固定的同时把弹性垫压紧,造成了板下弹性垫层的减振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普通的双层底板减振扣件含有两层底板,分别为下底板和上底板,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通过自锁结构将板下弹性垫夹紧;双层底板减振扣件在使用时,锚固螺栓通过扣件下底板将扣件固定。这样,虽然可充分发挥扣件板下弹性垫层的减振性能,但扣件使用中下底板的大部分面积仅起到支撑板下弹性垫层的作用,属于强度冗余部分,造成了扣件整体重量较大、成本较高。同时,普通双层底板减振扣件为了实现上底板和下底板的连接,通常采用各种不易拆卸的自锁结构,一旦扣件需要维修,需要将自锁结构破坏才能实现扣件拆卸,拆卸过程比较麻烦。另外,普通双层底板减振扣件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的自锁结构常采用非金属材料,经长期运营后,扣件自锁结构的非金属材料部分容易发生磨损,造成扣件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的锁紧力不够,上底板、下底板和底板弹性垫层之间甚至会出现缝隙,给列车的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减振扣件,包括承轨板,承轨板下方设有板下弹性绝缘垫;还包括减振组件,减振组件包括支撑座、压紧盖板、压紧结构以及锚固螺栓;支撑座设有底座和支撑立柱,底座设于板下弹性绝缘垫的通孔中且底座顶端嵌入凹槽中,底座顶端与凹槽顶壁之间设有用于垂向压紧板下弹性绝缘垫的空腔;支撑立柱设为贯穿承轨板通孔且顶端延伸至承轨板上方;压紧结构顶端设为高于支撑立柱顶端,拧紧或拧松锚固螺栓设为调整减振组件的压紧力;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轨道交通领域,应用本申请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能够实现减振扣件的结构优化,能够在保持双层减振扣件减振量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制作成本,能够有效提高组件的拆装效率。
由于上述扣件系统需要在承轨板上特别设置凹槽以配合容纳支撑座顶端。在承轨板上设置凹槽造成承轨板在该区域的厚度减小,进而强度降低。而铁道技术领域中扣件的作用主要是固定钢轨,而固定钢轨依赖于该区域的强度,再者铁道工程应用中,由于受力的动态性及不均衡性,对扣件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要求高。在承轨板上设置凹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在使用之初或许可行,但铁路这种动态不均衡的工况下,其使用寿命减少,进而增加了维修成本;另一方面上述结构的扣件容易失效,造成安全隐患。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所述扣件包括锚固螺栓、板下垫,所述板下垫上浮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上侧设有轨下垫;所述扣件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二立柱和底座,所述第二立柱和底座呈台阶状连接为一体;所述支撑座外侧套接有挡套,所述挡套上设有盖板,所述锚固螺栓依次贯穿盖板、挡套、支撑座及板下垫将扣件固定在轨枕上;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保持孔径不变贯穿底板,所述第一通孔内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板下垫将底板浮置起来,使底板与底座保持一定距离。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底座上设有凹槽,所述底板下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凸起与凹槽相配合,防止底板与支撑座相对移动。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上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贯穿第二立柱及底座。
优选的,所述挡套包括压紧环和第一立柱,所述挡套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第一立柱与压紧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立柱安装于第一通孔内,所述压紧环扣压在底板上。
优选的,所述挡套的第二通孔内安装有支撑座上的第二立柱。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第二立柱与挡套的压紧环共端面;所述盖板呈扁平环状,所述盖板扣压在第二立柱及压紧环的共有端面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第二立柱的上端面低于挡套的压紧环上端面,所述盖板包括基板和凸环,所述基板和凸环呈台阶状连接为一体;所述凸环扣压入第二通孔内,所述基板扣压在压紧环上端面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座的第二立柱的上端面高于挡套的压紧环上端面,所述盖板包括基板和凹坑,所述凹坑内至少容纳部分第二立柱,所述基板扣压在压紧环上端面上。
优选的,所述板下垫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底板下表面设有突起,所述突起与定位孔相配合,防止板下垫移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了一种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所述减振扣件将普通双层减振扣件的下底板简化为两个底部支撑座,从而大大减少下底板的面积和质量,降低扣件的成本。同时,由于扣件不需自锁,拆卸极其方便。此外,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扣件压紧力可调节,提高了扣件的适应能力,便于消除扣件加工制造和长期运营带来的误差。再者,本实用新型中的平板状的底板上设置为通孔,其它区域厚度保持均匀,这保证了底板的强度,进行延长了扣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扣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半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实施例一的支撑座示意图;
图4:为图3支撑座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挡套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挡套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实施例一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实施例一的第一种局部结构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一的第二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二的支撑座示意图;
图11:为图10支撑座的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二的第一种局部结构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二的第二种局部结构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三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盖板的剖面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三的第一种局部结构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三的第二种局部结构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四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盖板的剖面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四的局部结构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五的支撑座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五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的实施例五的局部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为进一步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给出了以下附图标记,并加以说明。
弹条1,轨距块2,底板3,板下垫4,档套5,盖板6,支撑座7,锚固螺栓8,轨下垫9,调节垫片10,第一通孔3.1,凸起3.2,压紧环5.1,第一下表面5.1.1,第一上表面5.1.2,第一立柱5.2,第一外表面5.2.1,第二通孔5.3,第一内表面5.3.1,第三通孔6.1,凸环6.2,凹坑6.3,第二下表面6.4,第三下表面6.2.1,第四下表面6.3.1,底座7.1,第三上表面7.1.1,凹槽7.1.2,第四通孔7.2,第二内表面7.2.1,第二立柱7.3,第二外表面7.3.1,第二上表面7.3.2。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所述扣件包括平整的底板3,所述底板3靠近轨枕一侧铺设有板下垫4,放置钢轨一侧铺设有轨下垫9,以实现减振降噪,其中板下垫4及轨下垫9一般为弹性好的橡胶材料。所述板下垫4将底板3浮置起来,即底板3与轨枕之间不接触;所述板下垫4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底板3下表面设有突起,所述突起与定位孔相配合,从而防止板下垫4移动。所述底板3上连接有支撑座7。所述挡套5上设有盖板6,所述挡套5、盖板6及支撑座7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安装有锚固螺栓8,所述锚固螺栓8将扣件固定在轨枕上。
如图2,所述底板3上设有第一通孔3.1及钢轨连接件,所述第一通孔3.1保持孔径不变贯穿底板3,所述钢轨连接件包括弹条1、轨距块2,所述弹条1通过扣压轨距块2对钢轨轨脚加以固定。所述第一通孔3.1内安装有支撑座7,如图3-图4,所示支撑座7包括第二立柱7.3及底座7.1,所述第二立柱7.3与底座7.1呈台阶状连接为一体。所述底座7.1的厚度在保持足够强度的同时,至少小于扣件安装后无其它外加载荷状态下板下垫4的厚度,以确保扣件安装后,板下垫4将底板3浮置起来,使底座7.1上的第三上表面7.1.1与底板3下表面之间保持一定空隙,即底板3与底座7.1相分离而不接触。所述底座靠近第二立柱7.3的表面为第三上表面7.1.1;所述支撑座7上设有第四通孔7.2,所述第四通孔7.2贯穿第二立柱7.3及底座7.1;所述第四通孔7.2内表面为第二内表面7.2.1,所述第二立柱7.3远离底座7.1的端部表面为第二上表面7.3.2,第二立柱7.3的柱状外表面为第二外表面7.3.1。
如图5-图6,所述挡套5包括压紧环5.1和第一立柱5.2,所述第一立柱5.2与压紧环5.1呈台阶状连接为一体。所述挡套5上设有第二通孔5.3,所述第二通孔5.3贯穿第一立柱5.2与压紧环5.1;所述第二通孔5.3内表面为第一内表面5.3.1,所述压紧环5.1远离第一立柱5.2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5.1.2,第一立柱5.2的柱状外表面为第一外表面5.2.1,所述压紧环5.1靠近第一立柱5.2的表面为第一下表面5.1.1。
如图7,所述盖板6包括环状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第三通孔6.1;所述盖板6上与挡套5接触的一面为第二下表面6.4,所述第二下表面6.4为平面结构。
如图8,安装时,首先铺设板下垫4,然后将所述第二立柱7.3穿过第一通孔3.1,并将底板3放置于板下垫4上,此时所述底座7.1上的第三上表面7.1.1与底板3上第二立柱7.3穿入方向的表面之间存在一定空隙,以确保在钢轨受载荷时,载荷传递至底板3与板下垫4上,此时板下垫4发生压缩变形,底板3能够随之向下移动从而实现减震作用。所述第二柱7.3的第二外表面7.3.1与第一通孔3.1内表面间保持一定间隙。
然后将挡套5的第一立柱5.2套在第二柱7.3上,并向下插入第一通孔3.1,所述第二通孔5.3的第一内表面5.3.1与第二立柱7.3的第二外表面7.3.1匹配;所述第一立柱5.2的第一外表面5.2.1与第一通孔3.1的内表面匹配;所述支撑座7上的第二上表面7.3.2与挡套5的第一上表面5.1.2共平面,所述挡套5的第一下表面5.1.1与底板3的上表面相匹配。
所述盖板6扣压在挡套5上第一立柱5.2上,所述盖板6的第二下表面6.4与挡套5的第一上表面5.1.2及支撑座7上的第二上表面7.3.2相匹配;所述螺栓8穿过所述盖板6上的第三通孔6.1及支撑座7上的第四通孔7.2,将盖板6和支撑座7压紧固定在轨枕上,并通过盖板6设为压紧底板3和板下垫4。
优选的,如图9,在挡套5和底板3之间设置调节垫片10,所述调节垫片10两侧面分别与挡套5的第一下表面5.1.1和底板3的上表面相接触。通过改变调节垫片的厚度,可以实现盖板6对板下垫4预紧力的调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支撑座7不包括底座7.1,如图10-图11,所述支撑座7为中空柱状的第二立柱7.3,所述第二立柱7.3中间的通孔为第四通孔7.2;所述第四通孔7.2内表面为第二内表面7.2.1,所述第二立柱7.3的端部表面为第二上表面7.3.2,第二立柱7.3的柱状外表面为第二外表面7.3.1。
其安装方法同实施例1所述方法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2所示,将所述第二立柱7.3穿过第一通孔3.1,所述第二立柱7.3伸出底板3上侧的第二上表面7.3.2与盖板6相接触;所述第二柱7.3的第二外表面7.3.1与第一通孔3.1内表面间保持一定间隙。
优选地,如图13,在挡套5和盖板6之间设置调节垫片10,所述调节垫片10两侧面分别与挡套5的第一上表面5.1.2和盖板6的第二下表面6.4相接触。通过改变调节垫片的厚度,可以实现盖板6对板下垫4预紧力的调节。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4和图15,所述盖板6基板底面设有凸环6.2,所述凸环6.2被第三通孔6.1所贯穿;所述凸环6.2端面为第三下表面6.2.1,盖板6基体靠近凸环6.2的端面为第二下表面6.4。
其安装方法同实施例1所述方法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6,安装完支撑座7及挡套5后,所述支撑座7上的第二上表面7.3.2低于挡套5的第一上表面5.1.2;所述盖板6的凸环6.2扣入挡套5的第二通孔5.3内,所述盖板6的第三下表面6.2.1与支撑座7上的第二上表面7.3.2相接触;所述盖板6的第二直表面6.4与挡套5上的第一上表面5.1.2相接触。
优选地,如图17,在支撑座7和盖板6之间设置调节垫片10,所述调节垫片10两侧面分别与支撑座7的第二上表面7.3.2和盖板6的第三下表面6.2.1相接触。通过改变调节垫片的厚度,可以实现盖板6对板下垫4预紧力的调节。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18和图19,所述盖板6基板底面设有凹坑6.3,所述凹坑6.3与第三通孔6.1共轴线;所述凹坑6.3底面为第四下表面6.3.1,盖板6设置有凹坑6.3的端面为第二下表面6.4。
其安装方法同实施例1所述方法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20,安装完支撑座7及挡套5后,所述支撑座7上的第二上表面7.3.2高于挡套5的第一上表面5.1.2部分;所述盖板6的凹坑6.3扣在支撑座7的第二立柱7.3上,所述盖板6的第四下表面6.3.1与支撑座7上的第二上表面7.3.2相接触;所述盖板6的第二下表面6.4与挡套5上的第一上表面5.1.2相接触。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原理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如图21,所述支撑座7的支座7.1上设有凹槽7.1.2,所述凹槽7.1.2呈环状,所述环状凹槽7.1.2围绕第二立柱7.3分布;如图22,所述底板3的底面设有环状凸起3.2;所述凸起3.2与凹槽7.1.2相配合限制支撑座7和底板3之间的相对横向位移。如图23,安装时,将所述底板3上的凸起3.2放置于所述支撑座7的凹槽7.1.2中,从而实现对支撑座7和底板3之间相对横向位移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了一种低高度双层减振扣件,减振扣件所述将普通双层减振扣件的下底板简化为两个底部支撑座,从而大大减少下底板的面积和质量,降低扣件的成本。同时,由于扣件不需自锁,拆卸极其方便。此外,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扣件压紧力可调节,提高了扣件的适应能力,便于消除扣件加工制造和长期运营带来的误差。再者,本实用新型中的平板状的底板上设置为通孔,其它区域厚度保持均匀,这保证了底板的强度,进行延长了扣件的使用寿命,增加了扣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安全保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达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虽然发明实施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任何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及变化,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所述扣件包括锚固螺栓(8)、板下垫(4),所述板下垫(4)上浮置有底板(3),所述底板(3)上侧设有轨下垫(9);所述扣件包括支撑座(7),所述支撑座(7)包括第二立柱(7.3)和底座(7.1),所述第二立柱(7.3)和底座(7.1)呈台阶状连接为一体;所述支撑座(7)外侧套接有挡套(5),所述挡套(5)上设有盖板(6),所述锚固螺栓(8)依次贯穿盖板(6)、挡套(5)、支撑座(7)及板下垫(4)将扣件固定在轨枕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上设有第一通孔(3.1),所述第一通孔(3.1)保持孔径不变贯穿底板(3),所述第一通孔(3.1)内安装有支撑座(7),所述板下垫(4)将底板(3)浮置起来,使底板(3)与底座(7.1)保持一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7)的底座(7.1)上设有凹槽(7.1.2),所述底板(3)下表面设有凸起(3.2),所述凸起(3.2)与凹槽(7.1.2)相配合,防止底板(3)与支撑座(7)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7)上设有第四通孔(7.2),所述第四通孔(7.2)贯穿第二立柱(7.3)及底座(7.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套(5)包括压紧环(5.1)和第一立柱(5.2),所述挡套(5)上设有第二通孔(5.3),所述第二通孔(5.3)贯穿第一立柱(5.2)与压紧环(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5.2)安装于第一通孔(3.1)内,所述压紧环(5.1)扣压在底板(3)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套(5)的第二通孔(5.3)内安装有支撑座(7)上的第二立柱(7.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7)的第二立柱(7.3)与挡套(5)的压紧环(5.1)共端面;所述盖板(6)呈扁平环状,所述盖板(6)扣压在第二立柱(7.3)及压紧环(5.1)的共有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7)的第二立柱(7.3)的上端面低于挡套(5)的压紧环(5.1)上端面,所述盖板(6)包括基板和凸环(6.2),所述基板和凸环(6.2)呈台阶状连接为一体;所述凸环(6.2)扣压入第二通孔(5.3)内,所述基板扣压在压紧环(5.1)上端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7)的第二立柱(7.3)的上端面高于挡套(5)的压紧环(5.1)上端面,所述盖板(6)包括基板和凹坑(6.3),所述凹坑(6.3)内至少容纳部分第二立柱(7.3),所述基板扣压在压紧环(5.1)上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下垫(4)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底板(3)下表面设有突起,所述突起与定位孔相配合,防止板下垫(4)移动。
CN201721109095.6U 2017-08-31 2017-08-31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Active CN2072443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9095.6U CN207244358U (zh) 2017-08-31 2017-08-31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9095.6U CN207244358U (zh) 2017-08-31 2017-08-31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44358U true CN207244358U (zh) 2018-04-17

Family

ID=61885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09095.6U Active CN207244358U (zh) 2017-08-31 2017-08-31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443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5202A (zh) * 2017-09-14 2019-03-22 洛阳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减振扣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5202A (zh) * 2017-09-14 2019-03-22 洛阳双瑞橡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减振扣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44357U (zh)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CN207468996U (zh) 一种挡肩式减振扣件
CN201962560U (zh) 钢轨扣件及钢轨扣件连接结构
CN103088723A (zh) 轨道弹性固定装置
CN207244358U (zh)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CN206052470U (zh) 一种减振扣件
CN105297555A (zh) 一种侧锁式双层减振扣件
CN103088724A (zh) 带有垂向导向的轨道固定装置
CN102535262A (zh) 弹性减振道床系统
CN111304971A (zh) 一种低高度的双层减振扣件
CN207391942U (zh) 一种预埋铁座以及扣件系统
CN110373958A (zh) 一种减振扣件系统
CN108265571B (zh) 一种减振扣件系统
CN1847524A (zh) 楔形调整新型弹片式扣件及扣压方法
CN201746745U (zh) 地铁轨道复合减振扣件
CN207633146U (zh) 一种可方便拆卸市域铁路用双层减振扣件
CN206956468U (zh) 一种钢轨减振扣件垫板
CN110158375B (zh) 一种开关式弹条双层弹性减振扣件系统
CN104132497B (zh) 一种冰箱压缩机支撑结构
CN207376375U (zh) 一种适于地铁车辆段库内线的弹性滑槽式减振扣件
CN207121760U (zh) 一种减振扣件
CN107642006A (zh) 一种减振扣件
CN104894927B (zh) 钢轨扣件
CN2908596Y (zh) 楔形调整新型弹片式扣件
CN209227294U (zh) 一种带预紧力压板式双层减振扣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