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52527U -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52527U
CN207052527U CN201720954166.6U CN201720954166U CN207052527U CN 207052527 U CN207052527 U CN 207052527U CN 201720954166 U CN201720954166 U CN 201720954166U CN 207052527 U CN207052527 U CN 2070525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quiet contact
contacting plate
moving contacting
cont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541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洪江
周伟钢
吴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uoli Yuanto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541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525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525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525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灭弧腔、两个并排布置于灭弧腔顶部上的静接触点、一活动内置于灭弧腔中的动接触片、以及两个相对布置于灭弧腔侧立壁外的永磁铁,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静接触点连通,或者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静接触点断开;两个永磁铁之间的磁力线方向与两个静接触点间的连线方向相平行,且两个永磁铁之间的磁力线方向还与静接触点和动接触片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垂直;在灭弧腔内还设置有用以将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分散并熄灭的导向隔弧片,从而大大提升了无极性直流接触器产品的极限切断性能,提升了产品的电寿命。

Description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极性直流接触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有极性直流接触器具有正向电气寿命正常,反向电气寿命要小很多甚至无反向电气性能的特点;而不同于有极性直流接触器,无极性直流接触器是不分电流正反向的,两个方向具有相同的电气性能,这个技术特性在汽车行业的安装防呆上具有明显优势,因为工人安装接触器是不需要区分接触器的正负极。因此,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无极性直流接触器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无极性直流接触器虽然普遍有额定负载能满足需要,但是在极限切断性能上却不能与有极性直流接触器相比;故若能够在无极性的前提下,同时提升接触器产品的极限切断性能,那么产品在未来市场中的竞争力将是常规产品无法比拟的。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其具有优异的极限切断性能,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电寿命。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灭弧腔、两个并排布置于所述灭弧腔顶部上的静接触点、一活动内置于所述灭弧腔中的动接触片、以及两个相对布置于所述灭弧腔侧立壁外的永磁铁,其中,所述动接触片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所述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断开;两个所述永磁铁之间的磁力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间的连线方向相平行,且同时两个所述永磁铁之间的磁力线方向还与所述静接触点和动接触片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垂直;在所述灭弧腔内还设置有用以将所述动接触片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分散并熄灭的导向隔弧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设有陶瓷壳体、导磁板和连接圈,所述陶瓷壳体为下侧敞口的中空柱体结构,所述导磁板通过所述连接圈定位连接于所述陶瓷壳体的下侧上,且所述陶瓷壳体、导磁板和连接圈还共同围成所述灭弧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静接触点并排布置于所述陶瓷壳体的顶部上;
两个所述永磁铁定位设置于所述陶瓷壳体的相对两侧立壁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陶瓷壳体顶部的内表面上一体连接有两个朝下延伸的所述导向隔弧片,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和两个所述静接触点一起围绕所述陶瓷壳体的竖直中心线呈间隔交替布置,且同时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还相对布设于所述动接触片中部的两侧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均分别为与所述动接触片中部外形相配合的弧形片状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导向隔弧片还各分别通过一连接筋与所述陶瓷壳体的侧立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灭弧腔内设置有导向隔弧片,能够将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遮挡或分散,并进而熄灭,即使得两个静触点间的电弧不会出现“碰头”现象,从而大大提升了无极性直流接触器产品的极限切断性能,提升了产品的电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处于第一视角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处于第二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动接触片与两个静接触点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标记A所示)扩散至导向隔弧片处的运动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静接触点 2——动接触片
3——永磁铁 4——导向隔弧片
5——陶瓷壳体 6——导磁板
7——连接圈 8——导磁支架
9——连接筋 10——动铁芯
11——静铁芯 12——推杆
13——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阅附图1和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处于两个不同视角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的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灭弧腔、两个并排布置于所述灭弧腔顶部上的静接触点1、一活动内置于所述灭弧腔中的动接触片2、以及两个相对布置于所述灭弧腔侧立壁外的永磁铁3,其中,所述动接触片2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所述动接触片2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2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断开;两个所述永磁铁3之间的磁力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间的连线方向相平行,且同时两个所述永磁铁3之间的磁力线方向还与所述静接触点1和动接触片2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垂直;特别的,在所述灭弧腔内还设置有用以将所述动接触片2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分散并熄灭的导向隔弧片4。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还包括有陶瓷壳体5、导磁板6和连接圈7,所述陶瓷壳体5为下侧敞口的中空柱体结构,且该中空柱体结构的横截面可优选为方形,所述导磁板6通过所述连接圈7定位连接于所述陶瓷壳体5的下侧上,且所述陶瓷壳体5、导磁板6和连接圈7还共同围成所述灭弧腔。
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并排布置于所述陶瓷壳体5的顶部上;
两个所述永磁铁3定位设置于所述陶瓷壳体5的相对两侧立壁外,具体为:两个所述永磁铁3由一导磁支架8包住并定位在所述陶瓷壳体5的相对两侧立壁外,且两个所述永磁铁3的极性为N极对S极,或S极对N极。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在所述陶瓷壳体5顶部的内表面上一体连接有两个朝下延伸的所述导向隔弧片4,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4和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一起围绕所述陶瓷壳体5的竖直中心线呈等距间隔交替布置,且同时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4还相对布设于所述动接触片2中部的两侧外,两个静接触点分别与动接触片的两端部相对应(其为公知常识)。当所述动接触片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扩散至所述导向隔弧片处时,电弧会被导向隔弧片遮挡或分散,并进而熄灭(具体可参阅附图3所示),即两个静触点间的电弧不会出现“碰头”现象,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极限切断性能,提升了产品的电寿命。
进一步优选的,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4均分别为与所述动接触片2中部外形相配合的弧形片状体。将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设计成与所述动接触片中部外形相配合的弧形片状,可对动接触片的上下运动起到导向作用,使动接触片不会发生运动偏转,从而提高了动接触片与静接触点的接触稳定性,增加了产品电寿命的稳定性。
进一步优选的,每一所述导向隔弧片4还各分别通过一连接筋9与所述陶瓷壳体5的侧立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连接筋对导向隔弧片的强度起到加强作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还通过配置驱动线圈、轭铁、动铁芯10、静铁芯11、推杆12和复位弹簧13来实现“所述动接触片2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2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断开”;这个技术点为公知常识,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故在此不作详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包括一灭弧腔、两个并排布置于所述灭弧腔顶部上的静接触点(1)、一活动内置于所述灭弧腔中的动接触片(2)、以及两个相对布置于所述灭弧腔侧立壁外的永磁铁(3),其中,所述动接触片(2)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分别沿竖向相对布置,且所述动接触片(2)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连通,或者所述动接触片(2)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断开;两个所述永磁铁(3)之间的磁力线方向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间的连线方向相平行,且同时两个所述永磁铁(3)之间的磁力线方向还与所述静接触点(1)和动接触片(2)之间的电流方向相垂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灭弧腔内还设置有用以将所述动接触片(2)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断开时所产生的电弧分散并熄灭的导向隔弧片(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设有陶瓷壳体(5)、导磁板(6)和连接圈(7),所述陶瓷壳体(5)为下侧敞口的中空柱体结构,所述导磁板(6)通过所述连接圈(7)定位连接于所述陶瓷壳体(5)的下侧上,且所述陶瓷壳体(5)、导磁板(6)和连接圈(7)还共同围成所述灭弧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并排布置于所述陶瓷壳体(5)的顶部上;
两个所述永磁铁(3)定位设置于所述陶瓷壳体(5)的相对两侧立壁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陶瓷壳体(5)顶部的内表面上一体连接有两个朝下延伸的所述导向隔弧片(4),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4)和两个所述静接触点(1)一起围绕所述陶瓷壳体(5)的竖直中心线呈间隔交替布置,且同时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4)还相对布设于所述动接触片(2)中部的两侧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导向隔弧片(4)均分别为与所述动接触片(2)中部外形相配合的弧形片状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向隔弧片(4)还各分别通过一连接筋(9)与所述陶瓷壳体(5)的侧立壁的内表面一体连接。
CN201720954166.6U 2017-08-02 2017-08-02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Active CN2070525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54166.6U CN207052527U (zh) 2017-08-02 2017-08-02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54166.6U CN207052527U (zh) 2017-08-02 2017-08-02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52527U true CN207052527U (zh) 2018-02-27

Family

ID=61498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54166.6U Active CN207052527U (zh) 2017-08-02 2017-08-02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5252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2187A (zh) * 2017-08-02 2017-11-10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09036905A (zh) * 2018-08-02 2018-12-18 安徽森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灭弧栅及其灭弧室
CN109273324A (zh) * 2018-10-08 2019-01-25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带高压直流电弧防护结构的接触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2187A (zh) * 2017-08-02 2017-11-10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09036905A (zh) * 2018-08-02 2018-12-18 安徽森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灭弧栅及其灭弧室
CN109273324A (zh) * 2018-10-08 2019-01-25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带高压直流电弧防护结构的接触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52527U (zh)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CN107342187A (zh) 隔弧式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
US12027333B2 (en) Direct-current relay capable of extinguishing arc and resisting short-circuit current
WO2018024167A1 (zh) 一种灭弧磁路及其直流继电器
CN210091999U (zh) 基于磁钢进行灭弧的直流继电器
CN103311052B (zh) 直动式含永磁t型衔铁结构
CN206921752U (zh) 提高反向电寿命的高压直流接触器结构
CN113178359A (zh) 一种带磁钢灭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06422008U (zh) 一种改良式推杆继电器
CN205230962U (zh) 无极性直流接触器灭弧机构
CN203882901U (zh) 一种继电器
CN216435800U (zh) 一种带抗短路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3311051B (zh) 直动式上置永磁t型衔铁结构
WO2022213610A1 (zh) 插头和插座组件
CN107230584A (zh) 一种大电流电源继电器
CN103326177A (zh) 一种磁吹灭弧式高压电连接器
CN113808884A (zh) 一种可纵向拉弧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CN107527772B (zh) 低压三相双稳态永磁空气开关
CN218730688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灭弧结构
CN205680622U (zh) 一种单极直流接触器
CN111785572A (zh) 一种无极性高压直流接触器灭弧系统
CN206250126U (zh) 直流接触器
CN206628424U (zh) 一种改良式直流接触器
CN219017537U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
CN220856452U (zh) 接触器触头结构和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