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79321U -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79321U
CN206979321U CN201720177596.1U CN201720177596U CN206979321U CN 206979321 U CN206979321 U CN 206979321U CN 201720177596 U CN201720177596 U CN 201720177596U CN 206979321 U CN206979321 U CN 2069793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heating
groove
heating disk
bowl
glass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775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智波
邢凤雷
陈维维
林平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775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793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793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793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红外发热盘包括:托盘、隔热层、发热件和玻璃板。隔热层填充在托盘内,且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发热件呈碗形布置在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玻璃板盖设在凹槽的开口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发热盘,其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发热件相应呈三维碗形布置在该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这样,布置在凹槽斜壁上的发热件通过玻璃板向上辐射红外线的角度,相对于平直的红外发热盘更偏向于内胆的中心,即:发出的红外线能够更多地辐射到内胆上,从而提高了内胆的受热效率,降低了辐射到外锅上的红外线的比例,同时有效控制了外锅温升。

Description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外发热盘及包含该红外发热盘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炖锅等烹饪器具,有很多采用红外发热盘对内胆10’进行加热。但现有的红外发热盘基本上都是平直的,如图1所示,发热丝20’布置在隔热层30’的平面区域,这样,发热丝20’通电时会向多角度辐射红外线,导致其中位于边缘区域的发热丝20’发出的部分红外线不能辐射到内胆10’上,而是直接辐射到外锅40’上被外锅40’吸收,因此降低了内胆10’的受热效率,而且提高了外锅40’的温度,存在烫伤用户等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发热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红外发热盘的烹饪器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红外发热盘,设置在烹饪器具的内胆的下方,包括:托盘;隔热层,填充在所述托盘内,且所述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发热件,呈碗形布置在所述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和玻璃板,盖设在所述凹槽的开口端。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红外发热盘,其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发热件相应地呈三维碗形布置在该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这样,布置在凹槽斜侧壁上的发热件通过玻璃板向上辐射红外线的角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平直的红外发热盘更偏向于内胆的中心,即:红外发热盘发出的红外线能够更多地辐射到内胆上,从而提高了内胆的受热效率,降低了辐射到外锅上的红外线的比例,同时有效控制了外锅温升,避免了外锅的温度过高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具体地,红外发热盘包括托盘、隔热层、发热件和玻璃板,发热件通过陶瓷端子与电控板相连,能够通电发热,进而通过玻璃板向内胆辐射红外线,对内胆起到加热作用;隔热层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发热件的热量损失,从而提高产品的加热效率;托盘将上述隔热层、发热件、玻璃板等结构固定在一起,使发热盘成为整体。其中,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凹槽,为布置发热件提供空间和依托,且该凹槽呈三维的碗形,保证了发热件能够布置成三维的碗状结构,由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平直红外发热盘平面布置发热丝的结构,使得发热件边缘区域发出的红外线向发热盘的中心区域靠拢,从而提高了辐射到内胆上的红外线的比例,提高了红外发热盘的加热效率,并有效控制外锅温升。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碗形的凹槽”指的是:该凹槽的横截面积,由下向上逐渐增大或先逐渐增大再保持不变;而对于逐渐增大的部分(即倾斜的区域),可以是均匀增大(即斜率保持不变,如圆台面),也可以是非均匀地增大(即斜率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而发热件呈碗形布置在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表明至少凹槽的底壁和侧壁的倾斜区域上布置有发热件,当然也可以在凹槽的整个侧壁面上均布置发热件,都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红外发热盘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侧壁包括与所述底壁相连的倾斜段和与所述倾斜段相连的竖直段,其中,所述凹槽的侧壁中仅所述倾斜段上布置有所述发热件。
由于凹槽的深度一般相对较浅,以保证发热件与内胆之间的距离不会过大,进而保证发热盘的加热效果,因此其深度只需保证能够容纳发热件即可。由此,该技术方案中,碗状凹槽的侧壁既包括倾斜段,又包括竖直段,即凹槽的横截面积先逐渐增大,再保持不变;这样,倾斜段保证了发热件能够布置成三维的碗形结构,以使发热件的边缘区域产生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辐射向内胆;而竖直段的设置,则保证了整个倾斜段的壁面与上方的玻璃板之间均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整个倾斜段上可以尽可能多地布置发热件;同时,不在竖直段布置发热件是因为该壁面上发出的红外线会有较大的一部分沿水平方向射出,而不是射向内胆,因此无需在竖直段上布置发热件。
值得说明的是,倾斜段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当然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倾斜段的倾斜角度不同,优选地,倾斜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由下向上逐渐增大,以保证靠近上方的倾斜段上布置的发热件射出的红外线也可以较好地向中心聚拢,以射向内胆。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竖直段,即凹槽的侧壁均是倾斜的,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倾斜段围成圆台状。
倾斜段围成圆台状,即倾斜段的壁面为圆台面,这样便于在倾斜段上均匀布置发热件;且圆台面形状规则,便于加工成型;此外,由于整个倾斜段的倾斜角度相同,则该倾斜段上布置的发热件射出的红外线的角度也相同,因此只要保证最外侧的发热件射出的红外线不会辐射到外锅上,即可保证整个红外发热盘射出的红外线基本上都不会辐射到外锅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凹槽的底壁为平面。
凹槽的底壁为平面,则底壁上布置的发热件也呈平面状,这样既保证了底壁上的发热件发出的红外线能够尽可能多地直射到内胆上,且能够保证底壁上的发热件与内胆之间的距离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红外发热盘的加热均匀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玻璃板也弯曲成碗形。
玻璃板也弯曲成碗形,即:玻璃板的边缘区域也向上向外倾斜,这样能够对内胆与红外发热盘之间的热空气起到引流作用,引导其向侧面流动,进而向上流动,既有利于内胆的均匀受热,又有利于烹饪器具的内部散热,进一步改善了电炖锅等烹饪器具的各项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玻璃板的开口端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托盘的顶端设有与所述延伸段相配合的环形卡槽,使所述玻璃板卡装在所述托盘中。
将玻璃板边缘的延伸段插入托盘顶端的环形卡槽中,即可将玻璃板卡装在托盘上,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托盘也呈碗形,使所述红外发热盘整体呈碗形;和/或,所述发热件为发热丝;和/或,所述玻璃板为微晶玻璃板。
托盘也呈碗形,使得整个红外发热盘整体呈碗形,则红外发热盘下部的倾斜部分可以对其外侧的外锅等结构起到很好的避空效果,一方面便于红外发热盘的装配,避免其与外锅等结构发生干涉,另一方面便于红外发热盘下方的电控板等结构可以与外界相连通以保证散热。
发热件为发热丝,便于在凹槽的内斜壁上的布置,便于布置成三维的碗状。当然也可以为发热膜或其他形式的发热件。
玻璃板为微晶玻璃板,微晶玻璃对红外线的投射效果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红外发热盘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本体;内胆,放置在所述锅本体内,并被所述锅本体支撑;和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发热盘,设在所述锅本体内,并位于所述内胆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烹饪器具,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锅本体包括:底座;外锅,被所述底座支撑,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且所述外锅内设有所述红外发热盘,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外锅内;和外壳,套设在所述外锅的外侧,并与所述底座相连。
锅本体包括底座、外锅和外壳,底座位于烹饪器具的底部,内设电控板等结构;外锅位于底座的上侧,并与底座固定连接(如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相连),且外锅围设出用于容置内胆和红外发热盘的空间,外锅与底座之间形成电控板的容置空间;外壳套设在外锅的外侧,并与底座相连,保证了产品的良好外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红外发热盘的玻璃板弯曲成碗形,所述内胆的底部与所述玻璃板的形状线型适配。
对于红外发热盘的玻璃板弯曲成碗形的技术方案而言,进一步使内胆的底部与玻璃板的形状线性适配,能够有效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得内胆底部的热空气流动地更加顺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胆的受热均匀性及电炖锅等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烹饪器具为电炖锅。
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现有技术中的电炖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炖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内胆,20’发热丝,30’隔热层,40’外锅;
图2和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本体,11底座,12外锅,13外壳,20红外发热盘,21托盘,22隔热层,221凹槽,2211倾斜段,2212竖直段,23发热丝,24玻璃板,241延伸段,30内胆;
其中,图中的箭头表示红外线的辐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和图3,以电炖锅为例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红外发热盘20,设置在烹饪器具的内胆30的下方,包括:托盘21、隔热层22、发热件和玻璃板24。
具体地;隔热层22填充在托盘21内,且隔热层22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221;发热件呈碗形布置在凹槽221的底壁和侧壁上;玻璃板24盖设在凹槽221的开口端。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红外发热盘20,其隔热层22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221,发热件相应地呈三维碗形布置在该凹槽221的底壁和侧壁上,这样,布置在凹槽221斜壁上的发热件通过玻璃板24向上辐射红外线的角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平直的红外发热盘20更偏向于内胆30的中心,即:红外发热盘20发出的红外线能够更多地辐射到内胆30上,从而提高了内胆30的受热效率,降低了辐射到外锅12上的红外线的比例,同时有效控制了外锅12温升,避免了外锅12的温度过高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具体地,红外发热盘20包括托盘21、隔热层22、发热件和玻璃板24,发热件通过陶瓷端子与电控板相连,能够通电发热,进而通过玻璃板24向内胆30辐射红外线,对内胆30起到加热作用;隔热层22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发热件的热量损失,从而提高产品的加热效率;托盘21将上述隔热层22、发热件、玻璃板24等结构固定在一起,使发热盘成为整体。其中,隔热层22的上端设有凹槽221,为布置发热件提供空间和依托,且该凹槽221呈三维的碗形,保证了发热件能够布置成三维的碗状结构,由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平直红外发热盘20平面布置发热丝23的结构,使得发热件边缘区域发出的红外线向发热盘的中心区域靠拢,从而提高了辐射到内胆30上的红外线的比例,提高了红外发热盘20的加热效率,并有效控制外锅12温升。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碗形的凹槽221”指的是:该凹槽221的横截面积,由下向上逐渐增大或先逐渐增大再保持不变;而对于逐渐增大的部分(即倾斜的区域),可以是均匀增大(即斜率保持不变,如圆台面),也可以是非均匀地增大(即斜率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而发热件呈碗形布置在凹槽221的底壁和侧壁上,表明至少凹槽221的底壁和侧壁的倾斜区域上布置有发热件,当然也可以在凹槽221的整个侧壁面上均布置发热件,都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221的侧壁包括与底壁相连的倾斜段2211和与倾斜段2211相连的竖直段2212,其中,凹槽221的侧壁中仅倾斜段2211上布置有发热件,如图3所示。
优选地,倾斜段2211围成圆台状,如图3所示。
优选地,凹槽221的底壁为平面,如图2和图3所示。
由于凹槽221的深度一般相对较浅,以保证发热件与内胆30之间的距离不会过大,进而保证发热盘的加热效果,因此其深度只需保证能够容纳发热件即可。由此,该实施例中,碗状凹槽221的侧壁既包括倾斜段2211,又包括竖直段2212,即凹槽221的横截面积先逐渐增大,再保持不变;这样,倾斜段2211保证了发热件能够布置成三维的碗形结构,以使发热件的边缘区域产生的红外线尽可能多地辐射向内胆30;而竖直段2212的设置,则保证了整个倾斜段2211的壁面与上方的玻璃板24之间均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整个倾斜段2211上可以尽可能多地布置发热件;同时,不在竖直段2212布置发热件是因为该壁面上发出的红外线会有较大的一部分沿水平方向射出,而不是射向内胆30,因此无需在竖直段2212上布置发热件。
值得说明的是,倾斜段22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当然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倾斜段2211的倾斜角度不同,优选地,倾斜角度(与水平面的夹角)由下向上逐渐增大,以保证靠近上方的倾斜段2211上布置的发热件射出的红外线也可以较好地向中心聚拢,以射向内胆30。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竖直段2212,即凹槽221的侧壁均是倾斜的,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倾斜段2211围成圆台状,即倾斜段2211的壁面为圆台面,这样便于在倾斜段2211上均匀布置发热件;且圆台面形状规则,便于加工成型;此外,由于整个倾斜段2211的倾斜角度相同,则该倾斜段2211上布置的发热件射出的红外线的角度也相同,因此只要保证最外侧的发热件射出的红外线不会辐射到外锅12上,即可保证整个红外发热盘20射出的红外线基本上都不会辐射到外锅12上。
凹槽221的底壁为平面,则底壁上布置的发热件也呈平面状,这样既保证了底壁上的发热件发出的红外线能够尽可能多地直射到内胆30上,且能够保证底壁上的发热件与内胆30之间的距离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红外发热盘20的加热均匀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玻璃板24也弯曲成碗形,如图2所示。
其中,玻璃板24的开口端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延伸段241,托盘21的顶端设有与延伸段241相配合的环形卡槽,如图3所示,使玻璃板24卡装在托盘21中。
玻璃板24也弯曲成碗形,即:玻璃板24的边缘区域也向上向外倾斜,这样能够对内胆30与红外发热盘20之间的热空气起到引流作用,引导其向侧面流动,进而向上流动,既有利于内胆30的均匀受热,又有利于烹饪器具的内部散热,进一步改善了电炖锅等烹饪器具的各项性能。
将玻璃板24边缘的延伸段241插入托盘21顶端的环形卡槽中,即可将玻璃板24卡装在托盘21上,结构简单,便于装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托盘21也呈碗形,使红外发热盘20整体呈碗形,如图2所示。
托盘21也呈碗形,使得整个红外发热盘20整体呈碗形,则红外发热盘20下部的倾斜部分可以对其外侧的外锅12等结构起到很好的避空效果,一方面便于红外发热盘20的装配,避免其与外锅12等结构发生干涉,另一方面便于红外发热盘20下方的电控板等结构可以与外界相连通以保证散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发热件为发热丝23,如图2和图3所示。
发热件为发热丝23,便于在凹槽221的内斜壁上的布置,便于布置成三维的碗状。当然也可以为发热膜或其他形式的发热件。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玻璃板24为微晶玻璃板24。
玻璃板24为微晶玻璃板24,微晶玻璃对红外线的投射效果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红外发热盘20的加热效率。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本体10、内胆30和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红外发热盘20。
其中,内胆30放置在锅本体10内,并被锅本体10支撑;红外发热盘20设在锅本体10内,并位于内胆30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如图2所示,锅本体10包括:底座11、外锅12和外壳13;外锅12被底座11支撑,并与底座11固定连接,且外锅12内设有红外发热盘20,内胆30放置在外锅12内;外壳13套设在外锅12的外侧,并与底座11相连。
锅本体10包括底座11、外锅12和外壳13,底座11位于烹饪器具的底部,内设电控板等结构;外锅12位于底座11的上侧,并与底座11固定连接(如通过螺栓等紧固件相连),且外锅12围设出用于容置内胆30和红外发热盘20的空间,外锅12与底座11之间形成电控板的容置空间;外壳13套设在外锅12的外侧,并与底座11相连,保证了产品的良好外观。
在上述实施例中,红外发热盘20的玻璃板24弯曲成碗形,内胆30的底部与玻璃板24的形状线型适配,如图3所示。
对于红外发热盘20的玻璃板24弯曲成碗形的实施例而言,进一步使内胆30的底部与玻璃板24的形状线性适配,能够有效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得内胆30底部的热空气流动地更加顺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胆30的受热均匀性及电炖锅等烹饪器具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电炖锅。
当然,也可以为其他烹饪器具,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外发热盘,其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发热件相应地呈三维碗形布置在该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这样,布置在凹槽斜壁上的发热件通过玻璃板向上辐射红外线的角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平直的红外发热盘更偏向于内胆的中心,即:红外发热盘发出的红外线能够更多地辐射到内胆上,从而提高了内胆的受热效率,降低了辐射到外锅上的红外线的比例,同时有效控制了外锅温升,避免了外锅的温度过高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红外发热盘,设置在烹饪器具的内胆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
托盘;
隔热层,填充在所述托盘内,且所述隔热层的上端设有呈碗形的凹槽;
发热件,呈碗形布置在所述凹槽的底壁和侧壁上;和
玻璃板,盖设在所述凹槽的开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侧壁包括与所述底壁相连的倾斜段和与所述倾斜段相连的竖直段,其中,所述凹槽的侧壁中仅所述倾斜段上布置有所述发热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段围成圆台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槽的底壁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板也弯曲成碗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玻璃板的开口端向外水平延伸形成延伸段,所述托盘的顶端设有与所述延伸段相配合的环形卡槽,使所述玻璃板卡装在所述托盘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发热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盘也呈碗形,使所述红外发热盘整体呈碗形;和/或
所述发热件为发热丝;和/或
所述玻璃板为微晶玻璃板。
8.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本体;
内胆,放置在所述锅本体内,并被所述锅本体支撑;和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发热盘,设在所述锅本体内,并位于所述内胆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红外发热盘的玻璃板弯曲成碗形,所述内胆的底部与所述玻璃板的形状线型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烹饪器具为电炖锅。
CN201720177596.1U 2017-02-27 2017-02-27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069793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77596.1U CN206979321U (zh) 2017-02-27 2017-02-27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77596.1U CN206979321U (zh) 2017-02-27 2017-02-27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79321U true CN206979321U (zh) 2018-02-09

Family

ID=61422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77596.1U Active CN206979321U (zh) 2017-02-27 2017-02-27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793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328258U (en) Electromagnetic induced heating baking or frying device
CN107773029A (zh) 烹饪器具
US20160010873A1 (en) High performance surface unit for heating
CN206979321U (zh) 红外发热盘及烹饪器具
BR112015032231B1 (pt) Placa de cozinhar por indução
CN104248332B (zh) 炖锅
CN104665564B (zh) 加热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CN209629430U (zh) 一种蒸汽不外排的可折叠硅胶磁感电饭煲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05338595U (zh) 一种多用锅
CN206979319U (zh) 烹饪器具
CN207118808U (zh) 烹饪设备
CN206213854U (zh) 烹饪器具
CN214048568U (zh) 烹饪器具
JP4036265B2 (ja) 加熱調理器
JPS5851844Y2 (ja) 電気炊飯器
CN220212689U (zh) 一种烤盘、盖子两用的小型火锅
CN207400651U (zh) 盖体及烹饪器具
CN109527974A (zh) 一种蒸汽不外排的可折叠硅胶磁感电饭煲
CN206213853U (zh) 烹饪器具
CN107455935A (zh) 一种保温餐桌
CN208355200U (zh) 触摸屏电脑炖煲
JP3244134U (ja) 多目的電気調理鍋と蒸し器アセンブリ
CN217471765U (zh) 烹饪容器及电烹饪器具
JP3224444U (ja) 電熱鍋コン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