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68881U - 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68881U
CN206968881U CN201720875926.4U CN201720875926U CN206968881U CN 206968881 U CN206968881 U CN 206968881U CN 201720875926 U CN201720875926 U CN 201720875926U CN 206968881 U CN206968881 U CN 206968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vehicle body
stop bit
connecting shaft
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759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nli Intelligent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759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68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68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68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板车。该滑板车包括车体组件、前轮组件、连接轴和止位组件,止位组件包括固定在连接轴上的止位件和弹性件,止位件具有安装面,安装面设有两个止位凸起,两个止位凸起间隔设置于连接轴在安装面上的投影的两侧,两个止位凸起均位于安装面和车体组件之间,并均与车体组件间隔设置,且两个止位凸起均能够与车体组件抵接;弹性件位于两个止位凸起之间,且夹持在安装面与车体组件之间,而使两个止位凸起均与车体组件间隔一段距离,弹性件给车体组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其中,车体组件能够相对连接轴转动,而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以使车体组件与两个止位凸起中的一个相抵接而阻止车体组件继续转动。该滑板车结构简单紧凑。

Description

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既可作为代步工具,也可作为娱乐工具,成为日渐流行的运动产品。传统滑板车的止位机构和回位机构是两套独立分开的机构,结构复杂,占用安装空间,导致滑板车结构不紧凑。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较为紧凑的滑板车。
一种滑板车,包括:
车体组件;
前轮组件,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
连接轴,一端与所述前轮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
止位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连接轴上的止位件和安装在所述止位件上的弹性件,所述止位件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止位凸起,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在所述安装面上的投影的两侧,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位于所述安装面和所述车体组件之间,并均与所述车体组件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能够与所述车体组件抵接;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并位于两个所述止位凸起之间,所述弹性件夹持在所述安装面与所述车体组件之间,并使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与所述车体组件间隔一段距离,且所述弹性件能够给所述车体组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其中,所述车体组件能够相对所述连接轴转动,而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以使两个所述止位凸起中的一个与所述车体组件相抵接而阻止所述车体组件继续转动。
上述滑板车,驾驶者站立在车体组件上,当驾驶者重心保持笔直时,驾驶者对车体组件施加均匀的作用力,而使车体组件保持平衡的状态;由于与车体组件转动连接的连接轴并未转动,因此,固定在连接轴上的止位件和止位件的安装面也保持平衡的状态;又由于弹性件夹持在安装面和车体组件之间,而使间隔设置在止位件上的两个止位凸起均与车体组件间隔一段距离,且弹性件能够给车体组件提供弹性回复力,因此,当止位件和止位件的安装面保持平衡的状态时,弹性件给车体组件提供均匀的弹性回复力,而使两个止位凸起与车体组件仍然间隔一段距离,且均未能与车体组件相抵接。当驾驶者重心倾斜时,由于滑板车的车体组件与连接轴转动连接,而连接轴与前轮组件固定连接,且车体组件能够相对于连接轴转动,而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以使车体组件与两个止位凸起中的一个相抵接而阻止车体组件继续转动,因此,车体组件随着驾驶者的重心倾斜而向相应的方向转动,转动的车体组件使弹性件受到挤压,且使弹性件的受到挤压的位置发生了弹性变形,从而使车体组件与一个止位凸起逐渐靠近,当车体组件接触到该止位凸起时,该止位凸起阻止车体组件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车体组件的止位。当驾驶者想恢复到笔直站立时,由于转动的车体组件使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导致弹性件在弹性变形的位置提供给车体组件的弹性回复力增大,而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驱动车体组件向驾驶者重心恢复的方向转动,因此,驾驶者可以借助弹性件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轻松带动车体组件实现回位。此外,当驾驶者离开车体组件时,车体组件能够在弹性件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通过止位组件能够轻松实现滑板车的车体组件的止位和回位,避免了止位机构和回位机构的独立设置,节省安装空间,从而使滑板车的结构简单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组件包括车体和底座,所述车体与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前轮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底座能够随所述车体转动,其中,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位于所述安装面和所述底座之间,并均与所述底座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能够与所述底座抵接,两个所述止位凸起中的一个与所述底座相抵接而阻止所述车体继续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前轮组件的一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块,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支撑块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能够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支撑块间隔设置,其中,所述止位组件位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支撑块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为阶梯轴,所述连接轴具有轴肩,所述轴肩与所述支撑块相抵接,以阻止所述支撑块向靠近所述前轮组件的方向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块上开设轴孔,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轴孔中,并与所述支撑块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轴固定地穿设于所述轴承,以使所述连接轴能够相对所述支撑块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位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止位件后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而将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止位件固定在所述连接轴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止位组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固定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述垫片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力胶、弹片或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轴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止位件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能够卡合的卡合槽,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卡合槽相卡合,以阻止所述止位件在所述连接轴上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滑板车的爆炸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滑板车的局部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滑板车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滑板车的局部剖面图;
图5为图2所示的滑板车在驾驶者重心倾斜时的局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滑板车10,包括车体组件100、手扶组件200、前轮组件300、连接轴400、卡簧500、止位组件600和后轮700。
车体组件100为滑板车10的主要部件,用于支撑驾驶者的身体。其中,车体组件100包括车体110和底座120。
车体110用于驾驶者站立。车体110与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转动连接。具体地,车体110为条形,车体110的一端与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转动连接。可以理解,车体110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圆盘形。
底座120用于固定手扶组件200。底座120与车体110固定连接,以使底座120能够随车体110相对连接轴400转动。底座120具有止位面122。具体地,底座120为板状,底座120具有两个相对的表面,止位面122为其中一个表面。
手扶组件200用于驾驶者手扶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手扶组件200固定在车体组件100上。具体地,手扶组件200与底座120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手扶组件200与底座120远离止位面122的表面124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手扶组件200包括手扶杆210和用于驾驶者手扶的把手(图未示)。
手扶杆210为杆状,手扶杆210的一端与底座120远离止位面122的表面124固定连接。
把手与手扶杆2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具体地,把手为杆状,把手的中部与手扶杆210固定连接,且把手的两端均为手扶区域(图未示),驾驶者在骑行的过程中通过手扶把手的手扶区域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其中,手扶杆210与底座120、把手的固定连接方式均不限,均可以为焊接,也均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
前轮组件300用于实现滑板车10的滑动。前轮组件300与车体组件100转动连接。请一并参阅图3,前轮组件300包括两个前轮310、横杆320、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
两个前轮310用于实现滑板车10的滑动。
横杆320用于连接两个前轮310。具体地,两个前轮310设置在横杆320的两端,且均与横杆320转动连接。
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均用于实现滑板车10的转向。
第一转向架330与一个前轮310、横杆320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以使一个前轮310与横杆320转动连接。具体地,前轮组件300还包括第一轮轴(图未示),第一轮轴固定地设置在第一转向架330上,一个前轮310安装在第一轮轴上,且一个前轮310与第一轮轴转动连接,以使一个前轮310与第一转向架330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转向架330与横杆32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为铰链连接。横杆320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轴322,第一转向架330安装在第一连接轴322上,且第一转向架330能够绕第一连接轴322转动,从而使第一转向架330和横杆320的一端形成铰链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转向架330和横杆32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不限于上述连接方式,例如,将横杆320的一端加工成球头形状,且与第一转向架330采用球头铰链的形式。当横杆320与第一转向架320为球头铰链时,第一连接轴322可以省略,使横杆320与第一转向架330的连接更为简单。
第二转向架340与另一个前轮310、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均转动连接,以使另一个前轮310与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转动连接。具体地,前轮组件300还包括第二轮轴(图未示),第二轮轴固定地设置在第二转向架340上,另一个前轮310安装在第二轮轴上,且另一个前轮310与第二轮轴转动连接,以使另一个前轮310与第二转向架340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二转向架340与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为铰链连接。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轴324,第二转向架340安装在第二连接轴324上,且第二转向架340能够绕第二连接轴324转动,从而使第二转向架340和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形成铰链连接。
可以理解,第二转向架340和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的转动连接不限于上述连接方式,例如,将横杆320的远离第一转向架330的一端加工成球头形状,且与第二转向架340采用球头铰链的形式。当横杆320和第二转向架340为球头铰链时,第二连接轴324可以省略,使横杆320与第二转向架340的连接更为简单。
其中,横杆320与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连接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第一拉杆350的一端与车体组件1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向架33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拉杆350的一端与车体110转动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拉杆350与车体110、第一转向架330的转动连接方式均为球头铰链。第一拉杆350为球头拉杆,第一拉杆350具有两个球形的端部和连接两个端部的中杆,第一拉杆350的一端部与车体110形成球头铰接,第一拉杆350的另一端部与第一转向架330形成球头铰接,可以使第一拉杆350分别绕第一拉杆350的两个端部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可以理解,第一拉杆350与第一转向架330、车体110的转动连接方式均不仅限于上述方式,例如,还可以在第一拉杆350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开设销孔,在车体110和第一转向架330上均开设销轴,将车体110的销轴安装在第一拉杆350的一端部的销孔中,以使第一拉杆350的一端部与车体110转动连接,将第一转向架330的销轴安装在第一拉杆350的另一端部的销孔中,以使第一拉杆350的另一端部与第一转向架330转动连接。采用这种简单的销轴和销孔相配合的连接方式时,安装较为容易,且有利于实现第一拉杆350的替换,以降低维修成本。
第二拉杆360与第一拉杆350相对于车体110对称设置,第二拉杆360的一端与车体11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向架34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二拉杆360与车体110、第二转向架340的转动连接方式也均为球头铰链。第二拉杆360为球头拉杆,第二拉杆360具有两个球形的端部和连接两个端部的中杆,第二拉杆360的一端部与车体110形成球头铰接,第二拉杆360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转向架340形成球头铰接,可以使第二拉杆360分别绕第二拉杆360的两个端部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可以理解,第二拉杆360与第二转向架340、车体110的转动连接方式均不仅限于上述方式,也均可以采用销轴和销孔相配合的连接方式,即在第二拉杆360的两个端部上分别开设销孔,在车体110和第二转向架340上均开设销轴,将车体110的销轴安装在第二拉杆360的一端部的销孔中,以使第二拉杆360的一端部与车体110转动连接,将第二转向架340的销轴安装在第二拉杆360的另一端部的销孔中,以使第二拉杆360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转向架340转动连接。采用这种简单的销轴和销孔相配合的连接方式时,安装较为容易,且有利于实现第二拉杆360的替换,以降低维修成本。
其中,第一拉杆350与第一转向架330、车体110的转动连接方式和第二拉杆360与第二转向架340、车体110的转动连接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连接轴400的一端与前轮组件300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体组件100转动连接,以使车体组件100和前轮组件300转动连接。具体地,连接轴400的一端与横杆320的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体110转动连接。
其中,连接轴400与横杆320的固定连接的方式不限,可以为焊接,也可以采用螺栓或螺杆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4,车体组件100还包括支撑块130和两个轴承140,支撑块130与车体110、底座120均固定连接,且支撑块130固定在底座120的止位面122上。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块130;具体地,支撑块130上开设有轴孔132,一个轴承140固定安装在轴孔132中,且与支撑块130固定连接;与支撑块130固定连接的轴承140固定地套设于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以使连接轴400能够相对支撑块130转动。其中,支撑块130与车体110、底座120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均不限,均可以采用焊接,也均可以采用螺栓或螺杆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轴400为阶梯轴,连接轴400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轴肩410和第二轴肩420。第一轴肩410位于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且第一轴肩410和与支撑块130固定连接的轴承140相抵接,以阻止支撑块130向靠近前轮组件300的方向滑动。
更进一步地,滑板车10还包括用于阻止支撑块130滑动的卡簧500,卡簧500固定地套设于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具体地,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开设有环形凹槽430,环形凹槽430与第一轴肩410间隔设置,且支撑块130位于环形凹槽430和第一轴肩410之间,卡簧500部分收容于环形凹槽430中,且卡簧500与支撑块130相抵接,卡簧500与第一轴肩410相互配合,以阻止支撑块130在连接轴400上轴向滑动。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1,车体组件100还包括与支撑块130间隔设置的支撑架150,且支撑架150与车体110、底座120均固定连接,且支撑架150固定在底座120的止位面122上。其中,支撑架150与车体110、底座120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均不限,均可以采用焊接,也均可以采用螺栓或螺杆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连接轴400靠近前轮组件300的一端转动地穿设于支撑架150。具体地,支撑架150上开设有轴孔152,另一个轴承140安装在轴孔152中,且与支撑架150固定连接,与支撑架150固定连接的轴承140固定地套设于连接轴400靠近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以使连接轴400能够相对支撑架150转动。
更进一步地,连接轴400的第二轴肩420位于连接轴400靠近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并与支撑架150相抵接,以阻止支撑架150向靠近前轮组件300的方向滑动。具体地,第二轴肩420和与支撑架150固定连接的轴承140相抵接,以阻止支撑架150向靠近前轮组件300的方向滑动。
止位组件600包括固定在连接轴400上的止位件610和安装在止位件610上的弹性件620。
止位件610具有安装面612,安装面612上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止位凸起614,且两个止位凸起614分别位于连接轴400在安装面612上的投影的两侧,两个止位凸起614均与底座120的止位面122间隔设置,并均位于安装面612和止位面122之间,且两个止位凸起614均能够与止位面122抵接。其中,止位件610与连接轴400的固定方式不限,可以采用螺栓或螺杆进行固定,也可以为焊接。
其中,止位件610的材质为不锈钢,以使止位件610的机械强度较高,能够承受较高强度的压力,不易断裂。可以理解,止位件610的材质不仅限于上述材质,止位件610的材质也可以为铝合金。
进一步地,连接轴400上开设有限位槽440,止位件610上还开设有与限位槽440能够卡合的卡合槽616,限位槽440和卡合槽616相卡合,以阻止止位件610在连接轴400上滑动。
弹性件620固定在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上,且位于两个止位凸起614之间,弹性件620远离安装面612的一侧与止位面122相抵接,而使两个止位凸起614均与止位面122间隔一段距离,且弹性件620在止位面122给底座120提供弹性回复力,且底座120能够随车体110相对连接轴400转动,而使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止位面122与两个止位凸起614中的一个相抵接而阻止底座120继续转动。在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弹性件620在弹性变形的位置提供给底座120的弹性回复力逐渐增大,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驱动底座120并带动车体110回位。
其中,弹性件620为弹力胶、弹簧或弹片。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4,止位组件600还包括紧固件630,紧固件630用于将止位件610和弹性件620固定在连接轴400上。具体地,紧固件630依次穿设弹性件620和止位件610后与连接轴400固定连接,以使弹性件620和止位件610固定安装在连接轴400上。
其中,紧固件630为螺杆。可以理解,紧固件630不仅限于螺杆,也可以为螺栓,还可以为螺钉。
进一步地,请再次一并参阅图1,止位组件600还包括垫片640,垫片640用于将弹性件620更稳固地安装在止位件610上。具体地,垫片640固定在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上,且弹性件620固定在垫片640上,垫片640上开设凹槽642,凹槽642位于垫片640远离安装面612的一侧,两个止位凸起614的高度均高于凹槽642的深度,弹性件620安装在凹槽642内,凹槽642与两个止位凸起614相互配合,以使弹性件620更加稳固地安装在止位件610上。
请再次一并参阅图2,滑板车10还包括后轮700,后轮700位于车体11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
可以理解,后轮700可以省略,后轮700也可以为1个,后轮700还可以为2个。当后轮700省略时,两个前轮310以车体110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在车体110的中部。当后轮700为1个时,后轮700位于连接轴400在车体110的投影的延长线上,且与车体110转动连接。当后轮700为2个时,两个后轮700间隔且对称设置在连接轴400在车体110的投影的延长线的两侧,并与车体110转动连接。滑板车10还包括固定安装在车体110上的电动驱动器(图未示),该电动驱动器为后轮700提供动力,驱动后轮700运动。可以理解,电动驱动器也可以为前轮310提供动力,驱动前轮310运行。
上述滑板车10的止位件组件600实现滑板车10的车体110和前轮310止位和回位的操作具体如下:
请一并参阅图5,上述滑板车10在骑行过程中,驾驶者笔直站立在车体110上时,驾驶者对车体110施加均匀的作用力,使车体110保持平衡状态。由于第一拉杆350转动连接车体110和第一转向架330,第二拉杆360转动连接车体110和第二转向架340,而第一转向架330转动连接第一拉杆350和一个前轮310,第二转向架340转动连接第二拉杆360和另一个前轮310,因此,当车体110保持平衡的状态时,车体110对第一拉杆350、第二拉杆360均未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一拉杆350对第一转向架330未施加作用力,且第二拉杆360对第二转向架340未施加作用力,滑板车10能够继续行驶。同时,当车体110保持平衡的状态时,与车体110固定连接的底座120也保持平衡状态,与车体110转动连接的连接轴400并未转动,因此,固定在连接轴400上的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与底座120的止位面122相互平行;又由于弹性件620夹持在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和止位面122之间,而使止位件610的两个止位凸起614均与止位面122间隔一段距离,且弹性件620在止位面122给底座120提供弹性回复力,因此,当止位面122和安装面612相互平行时,弹性件620对底座120提供均匀的弹性回复力,而使两个止位凸起614与止位面122仍然间隔一段距离,且均未能与止位面122相抵接。
当驾驶者的重心向第一转向架330的一侧倾斜时,车体110向相应的方向转动,转动的车体110对第一拉杆350的一端施加推力,第一拉杆350的另一端推动第一转向架330向驾驶者重心倾斜的同一侧转动,且第一转向架330的转动带动了连接在第一转向架330上的一个前轮310向驾驶者的重心倾斜的方向转向;同时,车体110对第二拉杆360的一端施加拉力,第二拉杆360的另一端拉动第二转向架340也向驾驶者重心倾斜的同一侧转动,且第二转向架340的转动带动了连接于第二转向架340上的另一个前轮310向驾驶者的重心倾斜的方向转向。驾驶者通过将自己的重心向第一转向架330的一侧倾斜即可实现滑板车10向相应的方向转向。又由于车体110能够带动底座120相对于连接轴400转动,而使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止位面122与两个止位凸起614中的一个相抵接而阻止底座120继续转动,所以车体110的转动带动了底座120向相应的方向转动,转动的底座120使弹性件620受到挤压,并使弹性件620在被挤压的位置发生了弹性变形,从而使止位面122与一个止位凸起614逐渐靠近,当止位面122接触到该止位凸起614时,该止位凸起614阻止底座120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导致与底座120固定连接的车体110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车体110的止位;同时,车体110的止位导致车体110不能继续给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施加作用力,进而导致第一转向架330和第二转向架340均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最终导致两个前轮310均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两个前轮310的止位;同理,驾驶者的重心向第二转向架340的一侧倾斜时,驾驶者能够通过将自己的重心向第二转向架340的一侧倾斜而实现滑板车10向相应的方向转向,同时,也能够通过止位组件600实现车体110和两个前轮310的止位。
当驾驶者想恢复到笔直站立时,由于底座120的转动使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导致弹性件620在弹性变形的位置提供给底座120的弹性回复力增大,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驱动底座120向驾驶者重心恢复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车体110向驾驶者重心恢复的方向转动,因此,驾驶者可以借助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轻松带动车体110和两个前轮310实现回位。此外,当驾驶者离开车体110时,车体110能够在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同时,第一拉杆350带动第一转向架330和一个前轮310回位,第二拉杆360带动第二转向架340和另一个前轮310回位。
可以理解,底座120可以省略。当底座120省略时,可以将手扶杆210直接固定连接在车体110,以实现手扶组件200的手扶功能。其中,手扶杆210与车体110的固定连接的方式不限,可以焊接,也可以采用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当底座120省略时,可以将止位面122直接设在车体110上,车体110的止位面122与两个止位凸起614均间隔设置,两个止位凸起614均位于安装面612和车体110的止位面122之间,且两个止位凸起614均能够与车体110的止位面122抵接,车体110的止位面122与弹性件620远离安装面612的一侧相抵接,而使车体110的止位面122与两个止位凸起614均间隔一段距离,且弹性件620在止位面122给车体110提供弹性回复力,其中,车体110能够相对连接轴400转动,而使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车体110的止位面122与两个止位凸起614的一个相抵接而阻止车体110继续转动。在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的过程中,弹性件620在弹性变形的位置提供给车体110的弹性回复力逐渐增大,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驱动车体110回位。
当底座120省略时,止位组件600实现滑板车10的车体110和前轮310的止位和回位的具体操作:
驾驶者笔直站立在车体110上时,车体110保持平衡状态,车体110对第一拉杆350、第二拉杆360均未施加作用力,滑板车10能够继续行驶。同时,由于车体110保持平衡的状态,与车体110转动连接的连接轴400并未转动,因此,固定在连接轴400上的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与车体110的止位面122相互平行;又由于弹性件620夹持在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和止位面122之间,而使止位件610的两个止位凸起614均与止位面122间隔一段距离,且弹性件620在止位面122给车体110提供弹性回复力,因此,当止位面122和止位件620相互平行时,弹性件620在止位面122对车体110提供均匀的弹性回复力,而使两个止位凸起614与止位面122仍然间隔一段距离,且均未能与止位面122相抵接。
当驾驶者的重心向第一转向架330的一侧倾斜时,车体110向相应的方向转动,转动的车体110对第一拉杆350、第二拉杆360均施加作用力,从而带动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和两个前轮均向相应的方向转动,同时,转动的车体110使弹性件620受到挤压,并使弹性件620被挤压的位置而发生了弹性变形,从而使车体110的止位面122与一个止位凸起614逐渐靠近,当止位面122接触到该止位凸起614时,该止位凸起614阻止车体110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车体110的止位;同时,车体120不能继续给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施加作用力,进而导致第一转向架330和第二转向架340均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最终导致两个前轮310均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两个前轮310的止位;同理,驾驶者的重心向第二转向架340的一侧倾斜时,驾驶者能够通过将自己的重心向第二转向架340的一侧倾斜而实现滑板车10向相应的方向转向,也能够通过止位组件600实现车体110和两个前轮310的止位。
当驾驶者想恢复到笔直站立时,驾驶者可以借助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轻松带动车体110和两个前轮310实现回位。此外,当驾驶者离开车体110时,车体110能够在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同时,第一拉杆350带动第一转向架330和一个前轮310回位,第二拉杆360带动第二转向架340和另一个前轮310回位。
可以理解,当底座120省略时,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均可以省略。
当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均省略时,可以通过止位组件600单独实现滑板车10的车体110的止位和回位。同时,可以将手扶组件200的手扶杆210固定连接在横杆320的中部。其中,手扶杆210与横杆320的固定连接的方式不限,可以采用焊接,也可以采用螺栓或螺杆进行连接。当手扶杆210固定连接在横杆320的中部时,手扶组件200既具有手扶的功能,又具有转向的功能,驾驶者可以直接控制手扶组件200的把手实现滑板车10的转向,操作简单方便。
可以理解,当底座120省略时,支撑块130、支撑架150、第一轴肩410和第二轴肩420也均可以省略。
当支撑块130和第一轴肩410省略时,可以在车体110上开设轴孔,并将一个轴承140固定地安装在车体110的轴孔中,该轴承140固定地套设于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且与固定在支撑架150中的轴承140间隔设置,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固定地依次穿设于与支撑架150固定的轴承140和安装在车体110中的轴承140中,以实现连接轴400与车体110的转动连接。进一步地,止位组件600设置在与车体110固定的轴承140和与支撑架150固定的轴承140之间,并与连接轴400固定连接。
当支撑架150和第二轴肩420省略时,可以在车体110上开设轴孔,并将一个轴承140固定地安装在车体110的轴孔中,该轴承140固定地套设于连接轴400靠近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且与固定在支撑块130的轴承140间隔设置,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固定地依次穿设于安装在车体110中的轴承140和与支撑块130固定的轴承140中,以实现连接轴400与车体110的转动连接。进一步地,将止位组件600设置在与支撑块130固定的轴承140和固定在车体110中的轴承140之间,并与连接轴400固定连接。
当支撑块130、支撑架150、第一轴肩410和第二轴肩420均省略时,可以直接在车体110上开设轴孔,并将轴承140固定安装在轴孔中,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固定地穿设于轴承140中,以实现连接轴400与车体110的转动连接。可以理解,轴孔和轴承140均可以为一个,也均可以为两个。当轴孔和轴承140均为一个时,连接轴400远离前轮组件300的一端固定地穿设于轴承140中,止位组件600固定在连接轴400靠近前轮组件300的一端上。当轴孔和轴承140均为两个时,两个轴孔间隔设置,两个轴承140分别固定在两个轴孔中,连接轴400依次固定地穿设于两个轴承140中,止位组件600位于两个轴承140之间,并与连接轴400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手扶组件200可以省略。当手扶组件200省略时,滑板车10不具有手扶的功能,驾驶者在骑行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自己的重心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上述滑板车10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当驾驶者笔直站立在上述滑板车10的车体组件100上时,车体组件100保持平衡状态,与车体组件100转动连接的连接轴400并未转动,固定在连接轴400上的止位件610和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也保持平衡状态。由于弹性件620夹持在安装面612和车体组件100之间,而使间隔设置在止位件610上的两个止位凸起614均与车体组件100间隔一段距离,且弹性件620给车体组件100提供弹性回复力,因此,当止位件610和止位件610的安装面612保持平衡状态时,弹性件620给车体组件100提供均匀的弹性回复力,而使两个止位凸起614与车体组件100仍然间隔一段距离,且均未能与车体组件100相抵接。当驾驶者的重心倾斜时,由于上述滑板车10的车体组件100与连接轴400转动连接,连接轴400与前轮组件300固定连接,因此,车体组件100随着驾驶者的重心倾斜而向相应的方向转动。又由于车体组件100能够相对连接轴400转动,而使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以使车体组件100与两个止位凸起614中的一个相抵接而阻止车体组件100继续转动,所以转动的车体组件100使弹性件620受到挤压,且使弹性件620的受到挤压的位置发生了弹性变形,从而使车体组件100与一个止位凸起614逐渐靠近,当车体组件100接触到该止位凸起614时,该止位凸起614阻止车体组件100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车体组件100的止位。当驾驶者想恢复到笔直站立时,由于车体组件100的转动使弹性件620发生弹性变形,导致弹性件620在弹性变形的位置提供给车体组件100的弹性回复力增大,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驱动车体组件100向驾驶者重心恢复的方向转动,因此,驾驶者可以借助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轻松带动车体组件100实现回位。此外,当驾驶者离开车体组件100时,车体组件100能够在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通过止位组件600能够轻松实现滑板车10的车体组件100的止位和回位,避免了止位机构和回位机构的独立设置,节省安装空间,从而使滑板车10的结构简单紧凑。
(2)当驾驶者笔直站立在上述滑板车10的车体组件100上时,车体组件100对第一拉杆350、第二拉杆360均未施加作用力,滑板车10继续前行。当滑驾驶者的重心向第一转向架330的一侧倾斜时,车体组件100向相应的方向转动,转动的车体组件100对第一拉杆350、第二拉杆360均施加作用力,从而带动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和两个前轮均向相应的方向转动;当车体组件100接触到一个止位凸起614时,车体组件100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车体组件100的止位,止位的车体组件100不能继续给第一拉杆350和第二拉杆360施加作用力,进而导致第一转向架330、第二转向架340和两个前轮310均不能继续向相应的方向转动,最终实现两个前轮310的止位。当驾驶者想恢复到笔直站立时,驾驶者借助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轻松带动车体组件100和两个前轮310实现回位。此外,当驾驶者离开车体组件100时,车体组件100能够在弹性件620的增大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自动回位;同时,第一拉杆350带动第一转向架330和一个前轮310回位,第二拉杆360带动第二转向架340和另一个前轮310回位。通过止位组件600不仅能够轻松实现滑板车10的车体组件100的止位和回位,还能够实现前轮310的止位和回位,避免了止位机构和回位机构的独立设置,节省安装空间,还避免了在滑板车10上安装用于实现前轮310的止位和回位的机构,进一步节省安装空间,从而使滑板车10的结构简单紧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组件;
前轮组件,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
连接轴,一端与所述前轮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体组件转动连接;
止位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连接轴上的止位件和安装在所述止位件上的弹性件,所述止位件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上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止位凸起,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在所述安装面上的投影的两侧,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位于所述安装面和所述车体组件之间,并均与所述车体组件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能够与所述车体组件抵接;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并位于两个所述止位凸起之间,所述弹性件夹持在所述安装面与所述车体组件之间,并使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与所述车体组件间隔一段距离,且所述弹性件能够给所述车体组件提供一弹性回复力,其中,所述车体组件能够相对所述连接轴转动,而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以使两个所述止位凸起中的一个与所述车体组件相抵接而阻止所述车体组件继续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组件包括车体和底座,所述车体与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前轮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底座能够随所述车体转动,其中,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位于所述安装面和所述底座之间,并均与所述底座间隔设置,且两个所述止位凸起均能够与所述底座抵接,两个所述止位凸起中的一个与所述底座相抵接而阻止所述车体继续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轴远离所述前轮组件的一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支撑块,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支撑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与所述车体固定连接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能够转动地套设于所述连接轴上,并与所述支撑块间隔设置,其中,所述止位组件位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支撑块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为阶梯轴,所述连接轴具有轴肩,所述轴肩与所述支撑块相抵接,以阻止所述支撑块向靠近所述前轮组件的方向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上开设轴孔,所述车体组件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安装在所述轴孔中,并与所述支撑块固定连接,其中,所述连接轴固定地穿设于所述轴承,以使所述连接轴能够相对所述支撑块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止位件后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而将所述弹性件和所述止位件固定在所述连接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组件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固定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述垫片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力胶、弹片或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止位件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能够卡合的卡合槽,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卡合槽相卡合,以阻止所述止位件在所述连接轴上滑动。
CN201720875926.4U 2017-07-18 2017-07-18 滑板车 Active CN206968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75926.4U CN206968881U (zh) 2017-07-18 2017-07-18 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75926.4U CN206968881U (zh) 2017-07-18 2017-07-18 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68881U true CN206968881U (zh) 2018-02-06

Family

ID=61401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75926.4U Active CN206968881U (zh) 2017-07-18 2017-07-18 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688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0492B (zh) * 2019-12-02 2020-11-21 胡智詔 雙前輪轉向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0492B (zh) * 2019-12-02 2020-11-21 胡智詔 雙前輪轉向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97880B (zh) 滑板车
CN101648573B (zh) 轮边综合驱动与转向的汽车行走机构
TWI566975B (zh) 傾車系統及三輪車
CN206968881U (zh) 滑板车
JP2016203680A (ja) 摩擦式走行装置および全方向移動装置
CN202863645U (zh) 甩尾车
CN109204359B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转向轮结构
CN108216267A (zh) 一种货厢不易发生晃动的行车
CN111608862A (zh) 一种风力助推装置
CN106274320A (zh) 半挂车连接装置
CN212243059U (zh) 缓冲结构、座椅及车辆
CN213734492U (zh) 一种汽车板簧用u型卡
CN206155676U (zh) 滑板车
CN207859863U (zh) 一种万向轮
CN209008727U (zh) 一种无人车底盘
CN105966513B (zh) 一种电动三轮代步车
CN219185778U (zh) 一种转向灵活的滑板及其转向架
CN205836915U (zh) 转向管柱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4943794B (zh) 带有自动复位转向组件的可折叠三轮代步工具
CN219927396U (zh) 一种汽车摆臂的防脱机构
CN219358706U (zh) 一种机车车轮加工锁紧装置
CN104058056B (zh) 一种方便转向的母子车
CN220199507U (zh) 一种车身可调节的电动自行车
CN210364002U (zh) 用于婴儿车制动和减震的后轮机构
CN211336160U (zh) 基于分布式轮毂驱动的轮内转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