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54173U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54173U CN206954173U CN201621490108.4U CN201621490108U CN206954173U CN 206954173 U CN206954173 U CN 206954173U CN 201621490108 U CN201621490108 U CN 201621490108U CN 206954173 U CN206954173 U CN 2069541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 support
- leg support
- absorption box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所述行人保护结构包括:横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撑结构,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固定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的固定连接处,所述支撑结构一端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通过在现有行人保护结构中的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间增设支撑结构,能对小腿支架形成有利的支撑,使得小腿支架在受力时不容易产生变形,从而改善整个行人保护结构的抗撞击性能,最终对行人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由于本结构构造简单,效果良好,可以在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应用领域中广泛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事业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随着汽车的增多,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多,汽车行业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车相撞过程中,汽车前保险杠是造成行人下肢损伤的主要结构,在事故发生时,行人小腿首先与前保险杠发生直接碰撞,胫骨承受直接的碰撞力,由于胫骨的延迟,进而导致膝关节区域在承受弯曲载荷的同时还承受剪切载荷。人们针对上述问题,在汽车前端设计了一些行人保护结构以保护行人腿部安全。
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120540240.2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后保护结构,该汽车后保护结构包括后横梁和固连在后横梁内侧两端的吸能盒,吸能盒一端与车体通过螺栓相固定,另一端焊接在后横梁上。由于吸能盒与车体采用螺栓进行连接,碰撞变形后易于进行拆卸维修,同时可以降低成本。该专利的技术方案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改善了保护结构与车体的连接方式,更易拆卸,但并未在保护结构的对行人保护功能上进行改进。后来的技术中,出现了包括横梁、吸能盒和小腿支架的行人保护结构,增加小腿支架进一步加强整个结构的保护作用,吸能盒则能吸收碰撞时的一部分能量,然而,尽管这种结构在原有技术上作了改进,但是在车体发生碰撞时,前方的横梁会因撞击力发生变形,从能不能很好的支撑小腿支架,进而小腿支架也会发生变形,这样就会影响整个结构对行人的保护,其保护性能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行人保护结构。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了一种汽车行人保护结构,所述行人保护结构包括:横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撑结构,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固定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的固定连接处,所述支撑结构一端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横梁包括上横梁、下横梁,所述小腿支架包括左小腿支架、右小腿支架,所述吸能盒包括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结构和右支撑结构,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下端、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左吸能盒位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侧的对侧,并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上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右吸能盒位于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侧的对侧,并与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上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与所述左小腿支架之间、所述右吸能盒与所述右小腿支架之间分别固定有左支撑结构和右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左支撑结构为左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左吸能盒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左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结构为右支撑板,所述右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右吸能盒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右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左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左吸能盒底面具有第一预定倾斜角度,所述右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右吸能盒具有第二预定倾斜角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定倾斜角度和所述第二预定倾斜角度均为30°。
优选地,所述左支撑结构由所述左吸能盒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所述右支撑结构由所述右吸能盒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
优选地,所述左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部和左固定部,所述左支撑部以与所述左吸能盒底面成第一预定夹角的弯曲方式形成,所述左固定部与所述左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结构包括右支撑部和右固定部,所述右支撑部以与所述右吸能盒底面成第二预定夹角的弯曲方式形成,所述右固定部与所述右小腿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定夹角和所述第二预定夹角均为30°。
优选地,所述行人保护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螺纹孔和/或卡扣过孔。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包括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与所述左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板与所述右吸能盒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通过在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间增设支撑结构,使支撑结构对小腿支架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在汽车前方收到撞击时,即使在前面横梁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横梁后侧的小腿支架由于支撑结构的缘故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加强了整个保护结构的保护性能,提高了保护结构的稳定性,目前此结构已经经过本领域的相关测试进行验证,相比以往,确实有效地提高了整车行人保护能力。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可在汽车行人保护结构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行人保护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包括:横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撑结构,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固定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的固定连接处,所述支撑结构一端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通过在现有行人保护结构中的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间增设支撑结构,能对小腿支架形成有利的支撑,使得小腿支架在受力时不容易产生变形,从而改善整个行人保护结构的抗撞击性能,最终对行人提供更好的保护作用,由于本结构构造简单,效果良好,可以在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应用领域中广泛应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 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包括:横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撑结构。
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横梁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2,小腿支架包括左小腿支架21、右小腿支架22,吸能盒包括左吸能盒31和右吸能盒32,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结构311a和右支撑结构321a。上横梁的11两端分别与左小腿支架21的上端、右小腿支架22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横梁12的两端分别与左小腿支架21的下端、右小腿支架22的下端固定连接。左吸能盒31位于左小腿支架21的上端与上横梁11连接侧的对侧,并与左小腿支架21的上端、上横梁 11的一端固定连接,右吸能盒32位于右小腿支架22的上端与上横梁11连接侧的对侧,并与右小腿支架22的上端、上横梁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左吸能盒31与左小腿支架21之间、右吸能盒32与右小腿支架22之间分别固定有左支撑结构311a和右支撑结构321a。左支撑结构311a和右支撑结构321a分别起到支撑左小腿支架21、右小腿支架22的作用。这里的支撑结构可以支撑板、支撑杆或其他具有支撑小腿支架作用的其他结构,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优选地,如图2及图3所示,左支撑结构311a为左支撑板,该左支撑结构 311a的一端与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固定连接,左支撑结构311a的另一端与左小腿支架21固定连接。右支撑结构321a为右支撑板,该右支撑结构321a的一端与右吸能盒32的底面321固定连接,该右支撑结构321a的另一端与右小腿支架22固定连接。这里的左支撑结构311a和右支撑结构321a可以采用高强度钢制成,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另外优选地,左支撑结构311a相对于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具有第一预定倾斜角度A1(图中未示出);如图4所示,右支撑结构321a相对于右吸能盒32 具有第二预定倾斜角度A2。
优选地,第一预定倾斜角度A1和第二预定倾斜角度A2均为30°。
优选地,左支撑结构311a由左吸能盒31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右支撑结构 312a由右吸能盒32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左支撑结构311a与左吸能盒31是一体成型的,具体地左支撑结构311a由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右支撑结构321a与右吸能盒32是一体成型的,具体地右支撑结构321a由右吸能盒32的底面321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
优选地,左支撑结构311a包括左支撑部和左固定部(图中未示出),左支撑部以与左吸能盒31的底面311成第一预定夹角A1的弯曲方式形成,左固定部与左小腿支架21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右支撑结构321a包括右支撑部51和右固定部52,右支撑部51以与右吸能盒32的底面321成第二预定夹角A2的弯曲方式形成,右固定部52与右小腿支架22固定连接。
优选地,第一预定夹角A1和所述第二预定夹角A1均为30°。
图6是现有技术中一种行人保护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侧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与现有技术方案的区别在于,吸能盒32的底面321 上的结构321a延伸部分与现有技术方案中的321a’不同,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能盒的底面的部分结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支撑结构,并利用支撑结构的固定部与与小腿支架固定连接,例如当该固定连接是焊接时,在对整个汽车保护行人结构进行制作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的材料成本较小,并且只需要在支撑结构和小腿支架之间多设置了一条焊缝,就很容易得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此种支撑结构。
另外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还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与吸能盒固定连接,连接板上设置有螺纹孔和/或卡扣过孔。
优选地,再回到图1,连接板包括左连接板41和右连接板42,左连接板41 与左吸能盒31固定连接,右连接板42与右吸能盒31固定连接。
优选地,上述方案中的所有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通过在小腿支架和吸能盒之间增设支撑结构,使支撑结构对小腿支架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在汽车前方收到撞击时,即使在前面横梁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横梁后侧的小腿支架由于支撑结构的缘故不容易发生变形,从而加强了整个保护结构的保护性能,提高了保护结构的稳定性,目前此结构已经经过本领域的相关测试进行验证,相比以往,确实有效地提高了整车行人保护能力。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可在汽车行人保护结构领域广泛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人保护结构包括:横梁、小腿支架、吸能盒以及支撑结构,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固定于所述横梁与所述小腿支架的固定连接处,所述支撑结构一端与所述小腿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包括上横梁、下横梁,所述小腿支架包括左小腿支架、右小腿支架,所述吸能盒包括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结构和右支撑结构,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下端、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下端固定连接,左吸能盒位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侧的对侧,并与所述左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上横梁的一端固定连接,右吸能盒位于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连接侧的对侧,并与所述右小腿支架的上端、所述上横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左吸能盒与所述左小腿支架之间、所述右吸能盒与所述右小腿支架之间分别固定有左支撑结构和右支撑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结构为左支撑板,所述左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左吸能盒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左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左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结构为右支撑板,所述右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右吸能盒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右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左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左吸能盒底面具有第一预定倾斜角度,所述右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右吸能盒具有第二预定倾斜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倾斜角度和所述第二预定倾斜角度均为3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结构由所述左吸能盒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所述右支撑结构由所述右吸能盒的延伸部分折弯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撑结构包括左支撑部和左固定部,所述左支撑部以与所述左吸能盒底面成第一预定夹角的弯曲方式形成,所述左固定部与所述左小腿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结构包括右支撑部和右固定部,所述右支撑部以与所述右吸能盒底面成第二预定夹角的弯曲方式形成,所述右固定部与所述右小腿支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定夹角和所述第二预定夹角均为30°。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人保护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螺纹孔和/或卡扣过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包括左连接板和右连接板,所述左连接板与所述左吸能盒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板与所述右吸能盒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行人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为焊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90108.4U CN206954173U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90108.4U CN206954173U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54173U true CN206954173U (zh) | 2018-02-02 |
Family
ID=61376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90108.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954173U (zh) | 2016-12-30 | 2016-12-30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5417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40647A (zh) * | 2016-12-30 | 2017-05-31 | 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
2016
- 2016-12-30 CN CN201621490108.4U patent/CN206954173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40647A (zh) * | 2016-12-30 | 2017-05-31 | 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56721B (zh) | 车身结构 | |
JP6098433B2 (ja) |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04172827U (zh) | 车辆的前部车体结构 | |
JP6094426B2 (ja) |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KR101106330B1 (ko) | 자동차용 크래쉬 박스 | |
KR20140005544A (ko) | 듀얼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를 가진 차량 | |
JP2006015859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5994321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206141484U (zh) | 一种铝合金保险杠防撞梁 | |
CN206954173U (zh)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
CN204452340U (zh) | 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 |
CN211442500U (zh) | 发动机盖及汽车 | |
CN205930899U (zh) | 一种汽车前纵梁总成及使用其的汽车 | |
CN205652224U (zh) | 车身门槛加强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车身结构 | |
CN106740647A (zh)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
CN216580437U (zh) | 前罩抗凹支架及前罩结构 | |
CN106347264A (zh) | 一种四轮车正面防撞结构 | |
CN207972674U (zh) | 汽车仪表板横梁 | |
CN207889667U (zh) |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 |
CN205468916U (zh) | 一种具有三重吸能效果的汽车防撞梁 | |
US7484780B2 (en) | Bumper beam for automobile | |
CN209683623U (zh) | 汽车前部防撞吸能装置 | |
CN210822131U (zh) | 保险杠吸能块装置及保险杠总成 | |
CN204527323U (zh) | 一种车架 | |
CN208616055U (zh) | 一种翼子板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52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526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