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89667U -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889667U CN207889667U CN201721410951.1U CN201721410951U CN207889667U CN 207889667 U CN207889667 U CN 207889667U CN 201721410951 U CN201721410951 U CN 201721410951U CN 207889667 U CN207889667 U CN 2078896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ision prevention
- prevention girders
- absorption box
- energy
- recesse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该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其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左吸能盒,其设置于防撞梁的一端;右吸能盒,其设置于防撞梁的另一端。在碰撞过程中,由于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通过预先变形而部分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从而解决防撞梁在碰撞受力时,防撞梁与各个吸能盒的焊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点的问题,因此,防撞梁、左吸能盒及右吸能盒能够按照预期的模式溃缩吸能,从而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当今汽车技术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碰撞安全问题。汽车前防撞梁是一种用于车辆前端的车辆防撞缓冲防护装置,使汽车在收到撞击时具有缓冲能力,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传统技术提供的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以及分别设置于该防撞梁两端的两个吸能盒。在出现撞车事故时,防撞梁与吸能盒的焊接处是主要应力集中点,在防撞梁变形之前,防撞梁与吸能盒很容易先撕裂,最终会导致防撞梁变形模式失效,从而造成对乘员更大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其解决传统技术的防撞梁与吸能盒在撞碰过程中,容易先撕裂而导致防撞梁变形模式失效的技术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结构,所述防撞梁结构包括:防撞梁,其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左吸能盒,其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一端;右吸能盒,其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另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包括后端面,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面延伸有凸出部,所述左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一端,所述右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另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可选地,所述左吸能盒与所述防撞梁的一端焊接,所述右吸能盒与所述防撞梁的一端焊接。
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防撞梁,其两端用于分别与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连接,所述防撞梁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防撞梁包括后端面,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面延伸有凸出部,所述左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一端,所述右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在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通过在防撞梁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在碰撞过程中,由于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通过预先变形而部分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从而解决防撞梁在碰撞受力时,防撞梁与各个吸能盒的焊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点的问题,因此,防撞梁、左吸能盒及右吸能盒能够按照预期的模式溃缩吸能,从而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统防撞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a是图1中第一焊接处100的局部放大图;
图1b是图1中第二焊接处200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统防撞梁结构发生正碰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统防撞梁结构发生40%偏置碰撞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结构发生碰撞时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第二凹陷部412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4中第二凹陷部412位于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当车辆受到碰撞时,防撞梁结构能够通过吸收碰撞能量以减轻车辆受损程度。然而,如前所述,传统防撞梁结构在碰撞时,防撞梁与吸能盒很容易先撕裂,最终会导致防撞梁变形模式失效,从而造成对乘员更大的伤害。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统防撞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传统防撞梁结构10包括防撞梁11、左吸能盒12以及右吸能盒13,左吸能盒12设置于防撞梁11的一端,右吸能盒13设置于防撞梁11的另一端。其中,左吸能盒12与右吸能盒13通过焊接方式与防撞梁11成为一体化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1a与图1b,图1a是图1中第一焊接处100的局部放大图,图1b是图1中第二焊接处200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a所示,其在第一焊接处100采用最外侧焊缝方式将防撞梁11与左吸能盒12进行焊接右吸能盒。如图1b所示,其在第二焊接处200采用内侧焊缝方式将防撞梁11与右吸能盒13进行焊接。
如图2所示,在防撞梁结构10发生100%正碰时,碰撞器14挤压防撞梁 11,由于防撞梁11为拱形结构,防撞梁11的中间部位最先受到压力,此时防撞梁11与左吸能盒12和右吸能盒13的焊接处是主要应力集中点。在防撞梁11出现变形之前,其很容易先撕裂,尤其是在防撞梁11与左吸能盒12的最外侧焊缝。或防撞梁11和右吸能盒13的最外侧焊缝。因此,防撞梁11的变形模式最终失效,从而造成对乘员更大的伤害。
再例如:如图3所示,在防撞梁结构10发生40%偏置碰撞时,由于防撞梁11的受力点偏向一侧,防撞梁11与左吸能盒12和右吸能盒13的焊接处所受应力大小不同,但是,在防撞梁11变形之前,防撞梁11与左吸能盒12 或右吸能盒13的焊接处仍然存在先撕裂的风险。同理可得,右舵车偏置碰装与左舵车偏置碰装的原理相同,在此不赘述。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防撞梁结构40包括防撞梁41、左吸能盒42及右吸能盒43。其中,左吸能盒42设置于防撞梁41的一端,右吸能盒43设置于防撞梁41的另一端。进一步的,防撞梁41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411与第二凹陷部412。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吸能盒42与防撞梁41的一端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右吸能盒43与防撞梁41的一端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以将防撞梁41、左吸能盒42及右吸能盒43焊接为一体。
在防撞梁结构10发生100%正碰或任意百分比的偏置碰撞(下文统称碰撞)时,如图5所示,由于防撞梁41受到碰撞器44的挤压时,防撞梁41开始受力。由于防撞梁41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411与第二凹陷部 412,亦即:在防撞梁41的两相对侧分别设计了凹陷弱化特征,防撞梁41受力时,容易在第一凹陷部411与第二凹陷部412处开始变形,使得防撞梁41 继续向车后压缩变形,直至压缩至与左吸能盒42和右吸能盒43齐平的位置,使防撞梁41、左吸能盒42及右吸能盒43同时受力变形,从而有效地防止防撞梁41、左吸能盒42及右吸能盒43的焊接处受力提前撕裂,使防撞梁41、左吸能盒42及右吸能盒43能够按照预期的模式溃缩吸能,起到保护乘员人身安全,从而车辆能够通过正碰法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陷部411与第二凹陷部412可以设置在防撞梁 41的任意位置。
为了提高第一凹陷部411与第二凹陷部412的变形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所示,第一凹陷部411设置于防撞梁41与左吸能盒42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第二凹陷部412设置于防撞梁41与右吸能盒43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该预设区域根据产品需求来设定,例如:如图4与6所示,防撞梁41包括前端面50,第一凹陷部411设置于防撞梁41的前端面50并且相对于防撞梁41与左吸能盒42的连接处,第二凹陷部412设置于防撞梁41的前端面 50并且相对于防撞梁41与右吸能盒43的连接处。
再例如:如图4与图7所示,防撞梁41包括后端面60,防撞梁41的后端面60延伸有凸出部45,左吸能盒42设置于凸出部45的一端,右吸能盒 43设置于凸出部45的另一端。第一凹陷部411设置于凸出部45与左吸能盒 42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第二凹陷部412设置于凸出部45与右吸能盒43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该防撞梁结构40能够应用于车辆的前防撞梁系统,亦可以应用于后防撞梁系统。进一步的,该防撞梁结构40还能够应用于任何类型的汽车中。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结构,在碰撞过程中,由于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通过预先变形而部分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从而解决防撞梁在碰撞受力时,防撞梁与各个吸能盒的焊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点的问题,因此,防撞梁41、左吸能盒42及右吸能盒43能够按照预期的模式溃缩吸能,从而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撞梁。该防撞梁可以为如图4至图7所述的防撞梁,在此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撞梁应用在防撞梁系统时,在碰撞过程中,由于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通过预先变形而部分吸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从而解决防撞梁在碰撞受力时,防撞梁与各个吸能盒的焊接处出现应力集中点的问题,因此,防撞梁与各个右吸能盒能够按照预期的模式溃缩吸能,从而保护乘员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梁,其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
左吸能盒,其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一端;
右吸能盒,其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后端面,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面延伸有凸出部,所述左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一端,所述右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吸能盒与所述防撞梁的一端焊接,所述右吸能盒与所述防撞梁的一端焊接。
7.一种防撞梁,其两端用于分别与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的两相对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前端面,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防撞梁的前端面并且相对于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包括后端面,所述防撞梁的后端面延伸有凸出部,所述左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一端,所述右吸能盒设置于所述凸出部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左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所述第二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凸出部与所述右吸能盒的连接处的预设区域。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梁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10951.1U CN207889667U (zh) | 2017-10-27 | 2017-10-27 |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10951.1U CN207889667U (zh) | 2017-10-27 | 2017-10-27 |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889667U true CN207889667U (zh) | 2018-09-21 |
Family
ID=63547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410951.1U Active CN207889667U (zh) | 2017-10-27 | 2017-10-27 |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88966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8791A (zh) * | 2019-09-29 | 2019-12-20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总成 |
-
2017
- 2017-10-27 CN CN201721410951.1U patent/CN20788966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88791A (zh) * | 2019-09-29 | 2019-12-20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总成 |
CN110588791B (zh) * | 2019-09-29 | 2024-04-26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部防撞梁总成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645554C2 (ru) | Отклоняющий элемент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203402258U (zh) | 车身前部防撞结构及汽车 | |
KR101947929B1 (ko) | 자동차 부재 | |
CN109895853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103523083A (zh) | 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 | |
CN105764775A (zh) | 具有用于轻微重合的前侧冲撞的拦截装置的汽车车身 | |
JP5994321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5730386A (zh) | 一种具有三重吸能效果的汽车防撞梁 | |
CN108248533A (zh) | 一种应对汽车小偏置碰撞的机舱传力结构 | |
WO2022078455A1 (zh) | 一种汽车的前部偏置碰吸能结构 | |
CN207889667U (zh) | 一种防撞梁结构、防撞梁及汽车 | |
CN104527796A (zh) | 一种汽车车架结构 | |
CN204452340U (zh) | 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装置 | |
CN106740621B (zh) | 一种汽车吸能装置 | |
CN103448803B (zh) | 一种地板后横梁加强结构 | |
CN202716833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 | |
CN206954313U (zh) | 一种汽车的前纵梁结构 | |
CN202911686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横梁结构 | |
CN101525005A (zh) | 一种后纵梁结构 | |
CN206954173U (zh) | 汽车行人保护结构 | |
CN205468916U (zh) | 一种具有三重吸能效果的汽车防撞梁 | |
EP2987705B1 (en) | A vehicle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small overlap mitigation | |
CN210822131U (zh) | 保险杠吸能块装置及保险杠总成 | |
CN207644329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 |
CN208802052U (zh) | 一种卡车及其正面碰撞加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8 Address after: 310051 No. 1760, Jiangling Road, Hangzhou, Zhejiang, Binjia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Ltd.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5336 Zhejiang Ningbo Cixi Ningbo Hangzhou Bay New District Binhai two road 818 Patentee before: NINGBO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