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38560U -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 Google Patents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38560U
CN206938560U CN201720336026.2U CN201720336026U CN206938560U CN 206938560 U CN206938560 U CN 206938560U CN 201720336026 U CN201720336026 U CN 201720336026U CN 206938560 U CN206938560 U CN 2069385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part
loading
charging crane
connector
unload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360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守军
高晓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usheng Machin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usheng Machin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usheng Machin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usheng Machin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360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385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385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3856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卸机构,用于往装卸车装卸箱体,装卸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二活动部、抓持部、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第一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第二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第二活动部的另一端连接抓持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活动部沿第一活动部和装卸车的枢接点摆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活动部沿第二活动部和第一活动部的枢接点摆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装卸车,其采用如上所述的装卸机构。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装卸机构和装卸车具有装载方便,装载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卸机构以及一种采用该装卸机构的装卸车。
【背景技术】
在采矿业、钢铁行业、废弃金属收集、农业等一些行业中,重型卡车或半挂车在装卸货物的场合,经常需要吊车或铲车将货物吊装或抬升到重型卡车或半挂车的箱体内,由于重型卡车或半挂车的箱体高度较高,在吊装或抬升货物时费时费力,同时装卸效率也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传统的重型卡车或半挂车在装卸货物时费时费力且装卸效率不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卸机构以及一种采用该装卸机构的装卸车。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提供一种装卸机构,用于往装卸车上装卸箱体,所述装卸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二活动部、抓持部、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第一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第二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第二活动部的另一端连接抓持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活动部沿第一活动部和装卸车的枢接点摆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活动部沿第二活动部和第一活动部的枢接点摆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平行设置的两立柱和至少一横杆,两个所述立柱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承载部,两个所述立柱的另一端分别和所述横杆之一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二活动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动部包括于一端垂直设置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包括主杆和伸缩杆,所述主杆为中空结构,所述伸缩杆穿设在所述主杆中并相对于主杆位移,所述伸缩杆远离主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杆体。
优选的,所述第二杆体包括第二主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主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伸缩杆穿设在所述第二主杆中并相对于第二主杆位移。
优选的,所述装卸机构进一步包括辅助件,所述辅助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连接后呈“H”型,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同侧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
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在边缘处对接形成直角板,两个所述第一板状体同平面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相背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板、第一配合件以及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配合件分别和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装卸机构上设置有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以及控制器,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和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根据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传输的指令控制装卸机构运转。
解决技术问题的另一个方案是提供一种装卸车,所述装卸车采用如上所述的装卸机构,所述装卸车进一步包括驾驶部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一端连接于驾驶部,所述装卸机构设置于承载部上以装卸箱体。
优选的,所述装卸车进一步包括导引组件,所述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所述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转动连接于承载部远离驾驶部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卸机构具有以下优点:
1、提供的装卸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二活动部、抓持部、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第一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第二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第二活动部的另一端连接抓持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活动部沿第一活动部和装卸车的枢接点摆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活动部沿第二活动部和第一活动部的枢接点摆动。以该设计方式,装卸车通过运行装卸机构即可完成对箱体的装载,非常便于操作,装载的效率也比较高。进一步的,箱体在上装到装卸车之前,箱体可以放置于地上装载物品,省时省力。
2、第一活动部包括平行设置的两立柱和至少一横杆,两个所述立柱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装卸车,两个所述立柱的另一端分别和所述横杆之一固定连接;第一驱动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第二驱动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二活动部。以该设计方式,由于第一活动件由两立柱和至少一横杆组成的门型结构,整体受力更加均衡,使得装卸机构吊装的过程中更为稳定。进一步的,第一驱动杆和第二驱动杆均采用双杆驱动方式,能够产生较大的驱动力,使得装卸机构非常适用吊装重载荷的箱体,从而使得装卸车适用于采矿业、钢铁行业、废弃金属材料收集等一些需要装卸重载荷箱体的行业。
3、第二活动部包括于一端垂直设置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包括主杆和伸缩杆,主杆为中空结构,所述伸缩杆穿设在所述主杆中并相对于主杆位移,伸缩杆远离主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杆体。以该设计方式,装卸机构将箱体装载上装卸车后,通过伸缩杆的延伸可以将箱体推送一端距离,则使得装卸车可以装卸更大的箱体,且可以装卸不同容量的箱体,具有较大的使用范围和灵活性。
4、第二杆体包括第二主杆和第二伸缩杆,第二主杆为中空结构,第二伸缩杆穿设在所述第二主杆中并相对于第二主杆位移。以该设计方式,由于第二伸缩杆可相对于第二主杆位移,则通过控制第二伸缩杆相对于第二主杆的伸长量,使得装卸机构可以匹配不同高度的吊装部,也即可以使得装卸机构可以匹配不同高度的箱体,使得装卸车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5、所述装卸机构进一步包括辅助件,所述辅助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连接后呈“H”型,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同侧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在边缘处对接形成直角板,两个所述第一板状体同平面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相背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板、第一配合件以及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配合件分别和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活动连接。以该设计方式,通过辅助件和装卸机构配合使得装卸机构可以用于吊装不设置有和所述抓取部配合的吊装部的集装箱,使得该装卸车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6、所述装卸机构上设置有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以及控制器,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和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根据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传输的指令控制装卸机构运转。以该设计方式,用户站在装卸车周围通过操作遥控设备即可控制装卸机构的运转以对箱体的吊装,具有较好的操控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卸车具有以下优点:
1、提供的装卸车采用如上所述的装卸机构使得该装卸车具有通过运行装卸机构即可完成对箱体的装载,非常便于操作,装载的效率也比较高。进一步的,箱体在上装到承载部之前,箱体可以放置于地上装载物品,省时省力的优点。
2、装卸车进一步包括导引组件,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转动连接于承载部远离驾驶部的一端。导引组件的设置非常便于装卸机构将箱体吊装上承载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车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驾驶部、承载部以及装卸部。
图2是图1所示的装卸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车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车第三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装卸机构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装卸机构的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车使用图6所述的装卸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装卸机构的另一种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的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车的辅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辅助件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卸车的导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导引组件的一种变形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卸车10用于装卸和运载箱体19,其包括驾驶部11,承载部12以及装卸机构13。所述承载部12的一端连接致驾驶部11,承载部12用于承载所述箱体19。所述装卸机构13设置于承载部12上,该装卸机构13用于将所述箱体19上装到承载部12或将所述箱体19从承载部12上卸下。
请参阅图2,所述装卸机构13包括第一活动部131、第二活动部132、抓持部134、第一驱动机构135以及第二驱动机构136。所述第一活动部131呈杆状,第一活动部131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承载部12,枢接点为1311。第二活动部132呈“L”型,其包括第一杆体132a和第二杆体132b,所述第一杆体132a的一端和第二杆体132b的一端呈垂直设置且紧固连接,第一杆体132a远离第二杆体132b的一端和第一活动部131枢接,枢接点为1321,该枢接点1321位于第一活动部131中部任意位置。第二杆体132b远离第一杆体132a的一端和抓持部134连接,该抓持部134用于和箱体19配合使得装卸机构13可以经过所述抓持部134抬升该箱体19。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5的一端枢接于所述承载部12,枢接点为1351,该枢接点1351和前述的枢接点1311位于承载部12上的不同位置,第一驱动机构135的另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活动部131,枢接点为1352,该枢接点1352位于第一活动部131中部的任意位置,进一步的,该枢接点1352和前述的枢接点1321可以重合,第一驱动机构135驱动第一活动部131围绕第一活动部131和承载部12的枢接点沿E-E方向摆动。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136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131远离承载部12的一端,枢接点为1361,第二驱动机构136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二活动部132,枢接点为1362,枢接点1362优选为位于第一杆体132a中部到第一杆体132a靠近第二杆体132b的一端,第二驱动机构136驱动第二活动部132围绕第二活动部132和第一活动部131的枢接点沿F-F方向摆动。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135和第二驱动机构136为液压杆。
请一并参阅图1-4,所述箱体19上设置有和所述抓持部134配合的吊装部191。装卸车10装载箱体19时,第一驱动机构135和第二驱动机构136配合驱动第一活动部131和第二活动部132往箱体19所在处摆动,直至抓持部134靠近吊装部191,抓持部134抓持吊装部191,随后第一驱动机构135驱动第一活动部131往驾驶部11所在方向摆动,此时,第一活动部131带动第二活动部132将箱体19抬升,同时拉动箱体19往承载部12方向移动,直至第一活动部131卧躺在承载部12上。接着,第二驱动机构136驱动第二活动部132往驾驶部11所在的方向摆动,进一步将箱体19往驾驶部11方向拉动,直至第二活动部132的第一杆体132a卧躺在承载部12上,此时,第一杆体132a和第一活动部131大致呈一直线,箱体19整体被拉上承载部12。
以该设计方式,装卸车10通过装卸机构13即可完成对箱体19的装载,非常便于操作,装载的效率也比较高。进一步的,箱体19在上装到承载部12之前,箱体19可以放置于地上装载物品,省时省力。进一步的,该装卸机构13的设计方式,通过控制第一驱动机构135和第二驱动机构136的驱动,可以使得箱体19在吊装过程中的吊装角非常小,使得该装卸结构13适用于吊装装载有松散物品的箱体19。
可以理解,所述第二活动部132并不限于L型,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只需要其一端和第一活动部131枢接,另一端连接抓持部134,且在第二驱动机构136驱动下可以沿F-F摆动即可。
请参阅图5,所述装卸机构13的一种变形设计方式,提供的装卸机构23不同于装卸机构13的地方在于,装卸机构23的第一活动部231采用“门”型结构,其包括第一立柱2311、第二立柱2312,第一横杆2313以及第二横杆2314。所述第一立柱2311和第二立柱2312平行设置,第一立柱2311和第二立柱2312同侧的一端枢接于前述的承载部12。所述第一横杆2313设置于第一立柱2311和第二立柱2312的中部且位于第一立柱2311和第二立柱2312之间,第一横杆2313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立柱2311以及第二立柱2312紧固连接,所述第二横杆2314设置于第一立柱2311和第二立柱2312远离承载部12的一端,且第二横杆2314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立柱2311以及第二立柱2312紧固连接。第一横杆2313和第二横杆2314平行设置。
第二活动部232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231,具体的,第一立柱2311和第二立柱2312之间设置有一杆体2315,杆体2315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立柱2311以及第二立柱2312紧固连接,杆体2315和第一横杆2313平行设置,第二活动部232的一端和所述杆体2315枢轴连接。
第一驱动机构235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35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35的一端枢接于承载部12,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35和承载部12的枢接点同前述第一立柱2311以及第二立柱2312和承载部12的枢接点位移承载部12上的不同位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35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231,优选的,枢接点位于第一活动部231中部到第一活动部231远离承载部12一端的任意位置。
第二驱动机构236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36的一端枢接于第二横杆2314,具体的,所述第二横杆2314上设置有一轴2316,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36的一端和所述轴2316枢轴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36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二活动部232,优选的,枢接点的位置位于第二活动部232的第一杆体232a的中部到第一杆体232a远离第一活动部231一端的任意位置。
以该设计方式,第一活动部231由第一立柱2311、第二立柱2312、第一横杆2313以及第二横杆2314组成的“门”型结构,整体受力更加均衡,使得装卸机构23吊装的过程中更为稳定。进一步的,第一驱动机构235和第二驱动机构236均采用双机构驱动方式,能够产生较大的驱动力,使得装卸机构23非常适用吊装重载荷的箱体19,从而使得装卸车10适用于采矿业、钢铁行业、废弃金属材料收集等一些需要装卸重载荷箱体的行业。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部231也可以不设置有第一横杆2313或者第一活动部231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横杆2313,具体根据第一活动部231在吊装过程中所需的受力情况而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235的个数和第二驱动机构236的个数不一定局限设置为两个,设置为一个、三个或者多个也是可以的,具体根据所述吊装的箱体的重量而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活动部232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抓持部234对应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箱体19上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吊装部191,每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35分别驱动每个所述第二活动部232对箱体19进行吊装。
请参阅图6-7,所述装卸机构13的另一种变形设计方式,提供的装卸机构33不同于装卸机构13的地方在于,装卸机构33的第一杆体332a包括主杆332a1和伸缩杆332a2,主杆332a1中间为通孔,伸缩杆332a2穿设在主杆332a1的通孔中,伸缩杆332a2可相对于主杆332a1位移,装卸机构33的第二杆体332b固定连接于伸缩杆332a2远离主杆332a1的一端。装卸机构33进一步包括驱动杆337,驱动杆337的一端枢接于主杆332a1,驱动杆337的另一端枢接于伸缩杆332a2,驱动杆337驱动伸缩杆332a2相对于主杆332a1位移。
以该设计方式,装卸机构33将箱体39装载上承载部32后,通过伸缩杆332a2的延伸可以将箱体39往驾驶部31方向推送一端距离,使得装卸车30可以装卸长度和容量更大的箱体39,进一步的,该设计方式使得装卸机构33可以装卸不同容量的箱体,从而具有较大的使用范围和灵活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装卸机构33也可以不设置有驱动杆337,主杆332a1和伸缩杆332a2设计成伸缩臂结构,伸缩杆332a2相对于主杆332a1的位移由液压驱动。
请参阅图8,所述装卸机构33的另一种变形设计方式,提供的装卸机构43不同于装卸机构33的地方在于,装卸机构43的第二杆体432b包括第二主杆432b1和第二伸缩杆432b2,第二主杆432b1的中间为通孔,第二伸缩杆432b2穿设在第二主杆432b1的通孔中,第二伸缩杆432b2可相对于第二主杆432b1位移。第二伸缩杆432b2和第二主杆432b1之间的位移可由两种方式驱动:其一是第二杆体432b进一步包括一驱动杆,驱动杆的一端和第二主杆432b1连接,驱动杆的另一端和第二伸缩杆432b2连接,第二伸缩杆432b2由驱动杆驱动相对于第二主杆432b1位移;其二是第二主杆432b1和第二伸缩杆432b2设计成伸缩臂结构,第二伸缩杆432b2相对于第二主杆432b1的位移由液压驱动。
以该设计方式,由于第二伸缩杆432b2可相对于第二主杆432b1位移,则通过控制第二伸缩杆432b2相对于第二主杆432b1的伸长量,使得装卸机构43可以匹配不同高度的吊装部191,也即可以使得装卸机构43可以匹配不同高度的箱体19,使得装卸车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
请参阅图9-10,现有的集装箱结构由集装箱100所示,集装箱100在四条立边均设置有支撑件101,所述支撑件101由两金属板垂直设置并焊接形成,所述支撑件101的两端均开设有中心线互为垂直的第一配合孔102和第二配合孔103,定义第一配合孔102位于集装箱100前后的两个面,第二装配孔103位于左右的两个面,此处的前后左右是相对于图纸的方位而言,并不是具体的限定。
所述装卸车10进一步包括辅助件14,所述辅助件14用于夹持住集装箱100的一端,具体为集装箱100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所述辅助件14和装卸机构13为分离设计,该辅助件14和装卸机构13配合使得装卸机构13可以用于吊装不设置有和所述抓取部134配合的吊装部109的集装箱100,使得该装卸车10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具体的,所述辅助件14包括第一连接件141、第二连接件142、第三连接件143、吊装件144、第一限位件145、第二限位件146以及第三限位件147。所述第一连接件141、第二连接件142以及第三连接件143均为杆状,第一连接件141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中部,且第一连接件141的两端分别和第二连接件142以及第三连接件143紧固连接,连接后第一连接件141、第二连接件142以及第三连接件143呈“H”型。所述吊装件144设置于第一连接件141的中部,该吊装件144用于和前述的装卸机构13的抓持部134配合,使得装卸机构13可以经过吊装件144控制辅助件14以吊装集装箱100。
所述第一限位件145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上端。所述第二限位件146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下端。所述第三限位件147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中部。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装配件148,两个所述第一装配件148用于和集装箱100的第一配合孔102配合。此处的“上端”和“下端”是相对于图纸的方位而言,并不是具体的限定。
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145包括第一板状体1451和第二板状体1452,所述第一板状体1451和第二板状体1452在边缘处对接形成直角板,两个所述第一板状体1451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上端并部分往第一装配件148所在的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第一板状体1451同平面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1452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相背的两个侧边并部分往第一装配件148所在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1452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1452的距离稍大于集装箱100较短边的长度,则两个所述第一板状体1451和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1452在辅助件14抓持集装箱100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时共同限制了集装箱100往上和往左以及往右三个自由度。
每个所述第二限位件146包括板1461、第一配合件1462和第二配合件1463,所述第一配合件1462和第二配合件1463固定连接于板1461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下端的两侧各开设有配合孔149,所述第一配合件1462卡设在所述配合孔149中并可相对于配合孔149位移。两个所述第二配合件1463用于和集装箱100两侧的第二配合孔103配合。
每个所述第三限位件147的形状为板状,两个所述第三限位件147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中部相距最远的两侧并部分往第一装配件148所在方向延伸,该第三限位件147用于装卸机构13在吊装集装箱100时辅助对集装箱100进行限位固定。
所述辅助件14使用时,装卸机构13驱动辅助件14靠近集装箱100,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145扣合在集装箱100较短边的两个上边角,随后操作人员将第二限位件146分别往两侧拉开,然后将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的下端前推,使得第二连接件142和第三连接件143下端的第一装配件148完成和集装箱100一侧的两个第一配合孔102的配合,随后操作人员将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146分别往集装箱100的方向推,使得第二限位件146上的第二装配件1463和集装箱100上的第二装配孔103配合,此时即完成辅助件14对集装箱100的固定抓取,随后只需操作装卸机构13按照前述步骤完成对集装箱100的吊装即可。
可以理解,所述辅助件14不一定要设置有第三限位件147,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件145和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146在前述装卸机构13吊装集装箱100时即能起到很好的稳固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件14不局限适用于所述装卸机构13,也适用于变形实施例中的装卸机构23和变形实施例中的装卸机构33。
请参阅图11,所述辅助件14的一种变形设计方式,提供一种辅助件24,所述辅助件24不同于辅助件14的地方在于,所述辅助件24经进一步包括第一加强件245和第二加强件246,所述第一加强件245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连接件241的中部,第一加强件245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二连接件245的下端。所述第二加强件246的一端连接至第一连接件241的中部,第二加强件246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三连接件243的下端。第一加强件245和第二加强件246靠近第一连接件241的一端间距设置,吊装件244设置于第一加强件245和第二加强件246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245和第二加强件246用于增加辅助件24的强度,使得辅助件24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更优的安全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12,所述装卸车10进一步包括导引组件15,所述导引组件15包括第一导引件151和第二导引件152,所述第一导引件151包括连接部1511和限位部1512,所述连接部1511为中空的圆柱体,限位部1512呈碗状,连接部1511的一端连接至限位部1512,第二引导件152的形状和结构和第一引导件151一致,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承载部12远离驾驶部11的一端设置有一棒状体121,所述第一导引件151和第二导引件152分别转动地连接至棒状体121的两端,则装卸机构13在吊装箱体19时,箱体19靠在导引组件15上,上拉的过程中导引组件15转动,便于装卸机构13将箱体19吊装上承载部12。
请参阅图13,所述的导引组件15的一种变形设计方式,提供的导引组件25不同于导引组件15的地方在于,所述导引组件25包括第一导引件251和第二导引件252,所述第一导引件251包括连接部2511和限位部2512,第一导引件251经过所述连接部2511转动地连接至承载部12远离驾驶部11的一端,限位部2512为一直角板,其包括第一板体25121和第二板体25122,第一板体25121和第二板体25122于一端连接并呈垂直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板体25121上设置有一排滚轮。第二导引件252的形状和结构同第一导引件251一致,在此不做赘述。第一导引件251和第二导引件252分别转动地连接至承载部12远离驾驶部11的一端。
以该设计方式,非常便于装卸车10装卸箱体19,限位部2512直角形的设计使得装卸机构13在吊装箱体19的过程中限位部2512可以很好地卡持住箱体19,箱体19上升平稳。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25121上设置有一排滚轮,滚轮的设置减小第一板体25121和箱体19的摩擦力,进一步便于装卸机构13将箱体19吊装上承载部12。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卸机构13内部设置有无线接收装置以及控制器(图未示),无线接收装置和控制器电性连接。装卸机构13使用时,用户通过使用遥控设备向装卸机构13发出操作指令,装卸机构13上的无线接收装置接收操作指令并将操作指令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操作指令控制装卸机构13的运转。以该设计方式,用户站在装卸车10周围通过操作遥控设备即可控制装卸机构13的运转以对箱体19的吊装,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可以理解,所述装卸机构13内部设置的无线接收装置也可以替换为有线接收装置,所述装卸车10上进一步设置有操作面板,所述有线接收装置连线至操作面板,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面板向有线接收装置发送操作指令,有线接收装置将接收的操作指令传递给所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有线接收装置传递的操做指令控制装卸机构13运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装卸机构,用于往装卸车上装卸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机构包括第一活动部、第二活动部、抓持部、第一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第一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第二活动部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第二活动部的另一端连接抓持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活动部沿第一活动部和装卸车的枢接点摆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活动部沿第二活动部和第一活动部的枢接点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平行设置的两立柱和至少一横杆,两个所述立柱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承载部,两个所述立柱的另一端分别和所述横杆之一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平行设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一端枢接于装卸车,两个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活动部远离装卸车的一端,两个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另一端枢接于第二活动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部包括于一端垂直设置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包括主杆和伸缩杆,所述主杆为中空结构,所述伸缩杆穿设在所述主杆中并相对于主杆位移,所述伸缩杆远离主杆的一端连接第二杆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体包括第二主杆和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主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伸缩杆穿设在所述第二主杆中并相对于第二主杆位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机构进一步包括辅助件,所述辅助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第一限位件以及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连接后呈“H”型,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同侧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个数为两个并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所述第一板状体和第二板状体在边缘处对接形成直角板,两个所述第一板状体同平面设置,两个所述第二板状体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相背的两侧;每个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板、第一配合件以及第二配合件,所述第一配合件和第二配合件固定连接于所述板的同一侧,两个所述第一配合件分别和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三连接件活动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机构上设置有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以及控制器,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和控制器电性连接,控制器根据无线接收装置或有线接收装置传输的指令控制装卸机构运转。
9.一种装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车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卸机构,所述装卸车进一步包括驾驶部和承载部,所述承载部的一端连接于驾驶部,所述装卸机构设置于承载部上以装卸箱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卸车进一步包括导引组件,所述导引组件包括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所述第一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转动连接于承载部远离驾驶部的一端。
CN201720336026.2U 2017-03-31 2017-03-31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385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36026.2U CN206938560U (zh) 2017-03-31 2017-03-31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36026.2U CN206938560U (zh) 2017-03-31 2017-03-31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38560U true CN206938560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59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3602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38560U (zh) 2017-03-31 2017-03-31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385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2812A (zh) * 2018-12-21 2021-08-10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搬运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2812A (zh) * 2018-12-21 2021-08-10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搬运车
CN113242812B (zh) * 2018-12-21 2023-05-23 株式会社大福 物品搬运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04532U (zh) 自行式集装箱翻转车
CN207030856U (zh) 一种双提升堆垛车
CN205970999U (zh) 后置随车抓机构的运输车
CN106004609B (zh) 自装卸货车车厢的装卸方法
CN110668362B (zh) 一种折叠式叉吊两用的手动叉车
US11884314B2 (en) Laterally operating payload handling device
CN102491192B (zh) 塔机引进平台结构
CN207016422U (zh) 铲车附件
US10124993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rane and crane
CN206938560U (zh) 装卸机构及装卸车
CN105172656A (zh) 一种装卸输送车
CN201186627Y (zh) 具有中顶举升装置的自卸车
CN106698209A (zh) 车载吊运装置
CN106395686A (zh) 袋装硫酸钡的车间内便捷转运装置
CN201809116U (zh) 一种多功能叉车
CN210884879U (zh) 一种铁路货车吊运装置
CN206126761U (zh) 大容量便捷式袋装硫酸钡转运装置
CN205802892U (zh) 叉车用工作装置
CN107445120B (zh) 吨包袋转载装置
CN102285331A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自动装卸装置及自动装卸车辆
CN207090561U (zh) 助力装卸车
CN106114535B (zh) 一种具有自动装卸钢轨功能的多功能铁路货车及使用方法
CN206814358U (zh) 起升装置及运输车辆
CN209536484U (zh) 码垛机器人货物放置导向结构
CN205653122U (zh) 下落式翻转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