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20449U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Google Patents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20449U CN206920449U CN201720752439.9U CN201720752439U CN206920449U CN 206920449 U CN206920449 U CN 206920449U CN 201720752439 U CN201720752439 U CN 201720752439U CN 206920449 U CN206920449 U CN 2069204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nse channel
- trigger port
- exit passageway
- fluid
- detection c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0
- 238000011534 incub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0148 water-poll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0427 anti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2000036639 antigen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8091007433 antigen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2700 uri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484 reaction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28993 immune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693 micel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Glucose Natural products OC[C@H]1OC(O)[C@H](O)[C@@H](O)[C@@H]1O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54949 Metapla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38 clean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03 gluc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640 hair analysis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02 le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689 metaplastic oss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7 microelectroni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772 m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123 point-of-care te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45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包括底座和上盖,以使该上盖与该底座键合后在该底座上形成加样区、孵化区、检测通道、废液区和触发通道,该孵化区的后端与该检测通道的前端之间设有后限位件,该后限位件上开设有出口通道以连通该孵化区和该检测通道,在该出口通道与该检测通道交界的交界面上,该出口通道的出口周围的边界被设置成使待测流体在该出口通道的出口处因失去引流面而停住,该触发通道的入口端连通至该后限位件的上游区域,出口端连通至该检测通道,以使待测流体经由该触发通道流入到该检测通道中与该出口通道中停住的待测流体接触,以触发该出口通道中的待测流体继续流入该检测通道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流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背景技术
微流体技术是指在微观尺寸下控制、操作和检测复杂流体的技术,是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交叉学科。即时检测(POCT)技术是一种临床医学中的快速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血糖、肿瘤检测等各个方面。基于微流控的即时检测芯片属于微流控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等的联合应用。
检测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是利用微通道精确控制和处理微尺寸流体的技术。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可在数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实现进样、稀释、混合、反应、检测等多项功能,非常适合于临床快速检测。微流控芯片的关键技术在于检测样品流体动向和流速的控制。
美国专利申请US20100009430A1利用的是其所述装置上、下表面相对应突出部分所构成的蛇形的引流通道,该通道没有侧壁,通过控制流体与通道上、下表面的接触角达到引流和控制流速的效果。此装置需要上下表面的路径完全对准,对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同时由于引流通道没有侧壁,对于该结构表面的亲水性处理的要求也极高。
中国专利申请CN104204800A通过流体管道远端处的气压调节来控制流速。由于需要外置的气压控制装置,增加了额外的控制部件,降低了产品的可靠性、便携性。
现有技术的其他一些技术方案需要复杂的表面处理工艺,并且处理的稳定性、可靠性、可重复性较差,无法进行大规模产品化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包括底座和上盖,该底座的上表面呈亲水性,该底座上设有腔结构,以使该上盖与该底座键合后在该底座上形成加样区、孵化区、检测通道、废液区和触发通道,该加样区在孵化区的前端与孵化区连通,该孵化区的后端与该检测通道的前端之间设有后限位件,该检测通道的尾端与该废液区连通,上盖与加样区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以用于加样,
该后限位件上开设有出口通道以连通该孵化区和该检测通道,在该出口通道与该检测通道交界的交界面上,该出口通道的出口底部边界高于该交界面的底部,且该交界面的两侧边界分别位于该出口通道的出口两侧边界的外侧,其中,该出口通道的上端为开口式同时该上盖的下表面呈疏水性,或者该出口通道的上端为封闭式以使该出口通道的上边界低于该上盖的下表面,以使待测流体在该出口通道的出口处因失去引流面而停住,
该触发通道的入口端连通至该后限位件的上游区域,出口端连通至该检测通道,以使待测流体经由该触发通道流入到该检测通道中与该出口通道中停住的待测流体接触,以触发该出口通道中的待测流体继续流入该检测通道中。
在一实例中,在该触发通道与该检测通道的交界处,该触发通道与该后限位件的外侧壁相切。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的出口位于该后限位件上的该出口通道的宽度范围内。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的出口位于该后限位件上的该出口通道的宽度范围外。
在一实例中,在该触发通道与该检测通道的交界处,该触发通道的出口的底部高度不高于该检测通道的底部高度。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的出口位于该后限位件的外侧壁近旁,以使从该触发通道的出口流入该检测通道的待测流体易于接触该出口通道中停住的待测流体。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的长度被配置为使得待测流体流过该触发通道的时间等于待测流体在该孵化区的期望反应时长。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设有两条,分别位于该孵化区和该检测通道的左右两侧。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途经至少一个清洗池以用于清除待测流体中含有的待检测物。
在一实例中,该清洗池的底部高度与该触发通道的底部高度相等。
在一实例中,该检测通道中设有至少一个检测位点,该清洗池的数目等于该检测通道中所设的检测位点的数目。
在一实例中,该加样区与该孵化区之间设有前限位杆以阻挡该孵化区中的待测流体返回该加样区。
在一实例中,该前限位杆的高度低于所在区域的深度,以使该上盖和该底座键合后,该前限位杆不接触该上盖的下表面。
在一实例中,该前限位杆的长度等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该前限位杆的上表面为亲水性。
在一实例中,该前限位杆的长度小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该触发通道的该入口端位于该前限位杆的长度延伸方向上。
在一实例中,该触发通道的该入口端连接至该孵化区或该加样区。
在一实例中,该前限位杆的朝向该孵化区的一侧设有齿状突起部。
在一实例中,该孵化区的底部分布有微柱结构以用于固定检测试剂。
在一实例中,该检测通道的底部设有微柱结构以用于为待测流体提供毛细动力。
在一实例中,该废液区的深度与该检测通道的深度相等,该废液区的体积大于上游所有区域的总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微流体检测卡无需其他复杂、庞大的外置设备,而且表面处理工艺要求较低,成本低廉,但是稳定性、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俯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4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底座的局部放大图;
图4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出口通道的出口局部放大图;
图4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出口通道的出口局部放大图;
图4D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出口通道的出口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底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1000的底座100和上盖200的俯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1000的底座100和上盖200的立体图。
底座100上加工有腔结构,上盖200的下表面可以是平坦表面,在上盖200盖在底座100上时,上盖200的下表面用作各个功能区域的上端面。所形成的功能区域可包括加样区110、样品贮藏区120、孵化区130、检测通道140、废液区150。
上盖200上对应加样区110的位置设有开口210,在上盖200与底座100键合在一起时,检测人员可通过开口210往加样区110中添加样品,即待测流体。
加样区110、样品贮藏区120、孵化区130和检测通道140及包含在内的所有结构可被看做微流体检测卡1000的主通道,废液区150连接在主通道的出口处,也即检测通道140的出口处。上述各个功能区是相互连通的,在加入样品后,待测流体从加样区110逐渐流到样品贮藏区120,再流入孵化区130,然后再流入检测通道140以进行检测,最后从检测通道140流入废液区150。
在孵化区130的前端设有前限位杆131,前限位杆13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流体前进方向,用于阻挡流体从孵化区130往前端,即加样区110和样品贮藏区120侧回流。前限位杆131的朝向孵化区130的一侧可设有齿状突起部,以用于引流,使得加样区110或样品贮藏区120中的待测流体能顺利流入孵化区130。
孵化区130中设置有微柱结构132,并以一定的方式固定有检测试剂。该检测试剂用于和待测流体中的待检测物结合形成结合物,所形成的结合物用于被检测通道140中相应检测位点上的特异物质捕获,以实现检测目的。
在孵化区130和检测通道140之间设有后限位件160,后限位件160能阻止孵化区130中的与检测试剂混合后的待检测流体流入检测通道140,从而给予待检测流体和检测试剂充分混合的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后限位件160中设有出口通道以连通孵化区130和检测通道140,但是该出口通道经过特殊设计,以使得由于微流体力学原理,孵化区130中的待测流体在该出口通道的出口处停住,无法进入检测通道,由此给予待检测流体和检测试剂充分混合的时间。
另一方面,在本实用新型中,底座100上还设计了触发通道170,触发通道170的入口端连通到后限位件160上游的区域,例如孵化区130。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前限位杆131的宽度略小于所在位置的横向宽度,在前限位杆131延长线与所在区域左、右侧壁相交处分别设置一条触发通道170。当然,也可或在左侧壁或右侧壁单独设置一条触发通道170。触发通道170的入口端也可连通至加样区110或样品贮藏区120。
触发通道170的出口端连通至检测通道140中,具体的出口位置可以在后限位件160的出口通道附近。以此设计,形成了待测流体进入检测通道140的另一通道。
触发通道170的长度可以设计的较长,以使得待测流体通过触发通道170进入检测通道140的时间也较长。待测流体在经过触发通道170进入检测通道140之后,接触到后限位件160的出口通道中停留在出口处的待测流体,从而触发出口通道中的待测流体流入到检测通道140中,一旦触发后,孵化区130中的已经经过充分反应时间反应的待测流体迅速通过后限位件160的出口通道流入检测通道140以进行检测。
触发通道170的长度可以根据希望待测流体在孵化区130中的反应时间来设置,使得待测流体流过触发通道170所用的时间等于所需要的反应时间。
触发通道170中还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清洗池171,也可以不包含清洗池171。一条触发通道170中包含的清洗池171的数量应小于或等于检测通道140中检测位点的数量。
清洗池171可用于清洗触发通道170中的流体中可能含有的待检测物,以免这些待检测物干扰检测效果。因为流入触发通道170中的流体可能未与孵化区130中的检测试剂充分反应。
一个清洗池171中可包含一种或多种能清除一种或多种流体中可能含有的待检测物的清除物质,清洗池171中所含有的清除物质固定在清洗池171中而不会进入检测通道140。
在检测通道140中不连续的排列有一个或多个检测位点。检测位点宽度小于等于检测通道140的宽度。检测位点上结合有相应的物质,用于捕获所述的检测试剂与流体中含有的对应待检测物所形成的结合物。
废液区150的深度可与检测通道140的深度相等,废液区150的体积可大于等于主通道加触发通道170及清洗池171的体积,以便能容纳上游所有的流体。
以下详细描述待测流体在后限位杆的出口通道中停住以及之后被来自触发通道的流体触发的原理。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微流体检测卡的底座300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微流体检测卡的底座300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图3所示的底座300与图1、图2中所示的底座100的区别仅在于底座300上没有样品贮藏区,因为其并非必需。事实上,如果待测流体在加样之前已经经过预处理,则加样区本身也不是必需的,或者说孵化区可与加样区二合一,即上盖上的加样开口直接位于对应孵化区的位置,从而可以直接在孵化区中加样。
如图3所示,底座300上设置了微结构,即腔结构,从而在上盖与底座300紧密键合时,可在底座300上形成多个区域。底座300的表面被处理成亲水性,以使待测流体要在底座300的各个区域之间流动。这里的亲水性处理可以采用任何已知的工艺实现。
加样区310在孵化区330的前端与孵化区330连通,以使待测流体在被加入加样区310后流入孵化区330。加样区310与孵化区330之间可设有前限位杆331以阻挡孵化区330中的待测流体返回加样区310,上盖与加样区310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以用于加样。加样区310中可设有过滤膜以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在一实例中,前限位杆331的高度可低于所在区域的深度,以使上盖和底座300键合后,前限位杆331不会接触上盖的下表面,以留出供流体从加样区310流至孵化区330的通道。
在一实例中,前限位杆331的延伸长度可以小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这样在前限位杆331的两端也可以留出供流体从加样区310流至孵化区330的通道。当然,也可以在前限位杆331的上端和两端皆留出通道。
可将触发通道370的入口端设置在前限位杆331的上游或下游,即将入口端连接至加样区310或孵化区330。较优地,在前限位杆331的延伸长度小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的实施例中,可将触发通道370的入口端设置在前限位杆331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如图3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前限位杆331的长度等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如图5所示,此时由于流体仅能从前限位杆331的上端流至孵化区330,所以前限位杆331的上表面较优地为超亲水性。
以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停住和触发的机制。
如图3所示,孵化区330的后端与检测通道340的前端之间设有后限位件360,检测通道340的尾端与废液区350连通。为了清楚起见,图3中的废液区350仅用矩形框表示,事实上,废液区350占据了底座300上相当大的区域,如图1、2所示。当然废液区的具体形状或者设置方式并不限于任何已描述或者图示的例子。
如前所述,后限位件360上开设有出口通道361以连通孵化区330和检测通道340,这在图4A、4B中可以更清楚地示出。在本实用新型中,出口通道361在检测通道340中的出口经过特别设计,以使得待测流体在从孵化区330流向检测通道340时,在出口通道361的出口处停住。
具体的,如图4B所示,在出口通道361与检测通道340交界的交界面上A,出口通道361的出口底部边界高于交界面A的底部,且交界面A的两侧边界分别位于出口通道361的出口两侧边界的外侧。
基于这种设计,使得待测流体在从出口通道361中流向检测通道340中之后的通道横截面突然变大,即流体通道的壁发生了突变,从而失去了引流面,在微流体的尺度下,会导致流体停住而无法向前。
在图4A、4B所示的实例中,出口通道36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在出口通道361与检测通道340的交界面A上,出口通道361的出口底部边界突然降至检测通道340的底部,左右两个侧边突然向两侧扩展至触发通道370的侧壁。
在此情形下,出口通道361在左、右、下边界上皆失去引流面。出口通道361中流体停住的条件是在所有边界上皆失去引流面。为此,在图4A、4B的实例中,出口通道361的上端为开口式,即上盖在盖在底座300上时作为出口通道361的上端面,此时可将上盖的下表面处理为疏水性。在出口通道361进入到检测通道340时,尽管出口通道361的上端面并未发生突变,但是由于上盖的下表面为疏水性,从而也不能作为引流面。因此,实现了流体在出口通道361的出口处的停留。
在另一实例中,可将出口通道361的上端设为封闭式,这样出口通道361的上边界由于低于上盖的下表面,所以在出口通道361的上边界上也失去了引流面。这样,由于失去了所有引流面,流体在出口通道361的出口处停住。
触发通道370的入口端连通至后限位件360的上游区域,这里的上游区域是相对于流体在检测卡中的流向而言的,因为留在从加样区310流向孵化区330、再流向检测通道,所以上游区域可包括例如孵化区330或加样区310。触发通道370的出口端连通至检测通道340。
以此方式,除了经由出口通道361流至检测通道340之外,待测流体还可经由触发通道370流入到检测通道340中与出口通道361中停住的待测流体接触,以触发出口通道361中的待测流体继续流入检测通道340中。
这里,经由触发通道370进入检测通道340中的流体接触到触发通道361中的待测流体后起到了引流的作用,解除了待测流体之前在出口通道361的出口处由于失去引流面而停住的停留效果。
一般而言,触发通道370在检测通道340中的出口可以位于任意位置,因为进入到检测通道340中的流体会流动而最终接触到停留在出口通道361的出口表面上的待测流体。
实践中较优地,可将触发通道370的出口位置设置在与后限位件360的外侧壁相切,或者在其近旁的位置,以使得流入到检测通道340中的流体能够较容易地到达出口通道361的截面位置。
在图4A、4B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触发通道370与检测通道340的交界位置,触发通道370与后限位件360的外侧壁相切,即后限位件360的外侧壁作为触发通道370的侧壁,两者共享一个平面。由此,触发通道370中的流体可使用后限位件360的外侧壁作为引流面流入到检测通道340中。
在图4A、4B所示的实施例中,触发通道370的出口位于后限位件360上的出口通道361的宽度范围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触发通道370的出口也可位于后限位件360上的出口通道361的宽度范围之内,这里的“宽度范围之内”包括图4C中所示的触发通道370的出口端面正好与出口通道361的边界对准的情形,也包括图4D中所示的触发通道370的出口端面位于出口通道361的两侧边界之间的情形。
在触发通道370与后限位件360的外侧壁不相切的其他实例中,由于需要引流面,在触发通道370与检测通道340的交界处,触发通道370的出口的底部高度必需不高于检测通道340的底部高度,例如触发通道370与检测通道340具有相同的深度。
在图中示出了两条触发通道370,由此可以在触发通道370的两侧实现均匀的引流效果。然而在其他实例中,也可以仅使用一条触发通道370。
较优地,还可在触发通道370的路径中设计至少一个清洗池371。清洗池371的数目可以与检测通道340中的检测位点341的数目相同。如图所示,清洗池371的横截面大于触发通道370的横截面,由此触发通道370在进入清洗池371后在两侧壁也失去了引流面,此时如果上盖的下表面为疏水性,则清洗池371的底部高度需与触发通道370的底部高度相等,即两者等深,由此将底面作为引流面以使触发通道370中的流体顺利流入清洗池371中。
待测流体在从加样区进入孵化区后原本马上会流向检测通道,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后限位件上的出口通道的特殊设计,使待测流体在进入检测通道之前停住,以确保待测流体在孵化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另一方面,再设计一条触发通道,使后限位件上游的流体可经由触发通道无阻碍的流入到检测通道中以触发之前停住的待测流体。这确保了后限位件的出口通道中的待测流体不会永远停住。同时由于触发通道的长度较长,例如通过将其长度设计为使流体通过该长度的时间为所期望的反应时间,又可以保证孵化区中的待测流体停留足够的时间以用于反应。
以下描述一些具体的实施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触发通道170被设计成总长30cm,宽100μm,深100μm,流体样品通过该触发通道170的时间在4分50秒到5分10秒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将含有hCG的尿样通过开口210加入检测卡进入加样区110后,在毛细力作用下依次流过样品贮藏区120,孵化区130,随后在后限位件160上方通道的出口处被截停。此时,尿样中的hCG与孵化区130中的抗βhCG抗体-胶体金共轭物均匀混合。
另一部分未进入孵化区130的尿样则流入左右两侧的触发通道170,并几乎同时地,匀速地在触发通道170中前进。尿样在触发通道170中的流动时间为4分50秒到5分10秒之间。触发通道尿样中的hCG将被清洗池171中过量的清洗物除去。之后,经过清洗的尿样将从触发通道170的出口流出,接触到后限位件160上方的出口通道中停留的尿样,这些尿样已经与孵化区130中的试剂充分混合,一旦接触,孵化区130中的尿样将迅速流入检测通道140。检测位点上的特异性捕获物将捕获hCG-共轭物的结合物,过量样品流入废液区150,最后利用检测装置对该实用新型的检测位点进行检测,得出检测结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制作检测卡时,可在检测卡的孵化区130设有结合了标记物的抗体/抗原。当流体样本经过滤垫过滤后到达孵化区130,流体样本中所含的待测目标抗原/抗体成分和孵化区130中的抗体/抗原标记物结合物发生免疫反应结合在一起。
由于后限位件160的特殊结构,孵化区130中的流体样本被截停在后限位件160的出口通道处,以使得流体样本中的待测目标抗原/抗体能与孵化区130中的结合了标记物的抗体/抗原充分混合,反应。
一部分未进入孵化区130反应的流体样品则从孵化区130上游,前限位杆131延长线上的左右触发通道170入口进入左右触发通道170。进入触发通道170的流体样品中的待测目标抗体/抗原将被清洗池171中的过量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捕获,防止触发通道170中未结合标记物的待测目标抗体/抗原干扰随后的检测效果。
当触发通道170中的流体样品到达后限位件160上方的出口通道时,这些样品将触发被截停在后限位件160上方出口通道处的与孵化区130中的试剂充分混合的流体样品。被触发的流体样品中的抗原-抗体-标记物结合物和固定在检测通道140的检测位点上的抗体/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被捕获留在检测通道140,其余样本流体流过检测通道140最后到达废液腔150,留在检测通道140的免疫反应结合物的量,可以通过光学检测手段检测得到,从而实现对待测抗原的定量分析。
而在检测卡的实际设计中,可将检测卡的长宽厚分别设置为8.8cm,3.6cm和0.28cm,并且触发通道170的总长度为20cm,宽度为80μm,深度为80μm,并在孵化区130内设置有结合了荧光胶粒标记物的cTn I抗体,在检测通道140的检测位点固定有cTn I抗体,以制得带有cTn I抗体的芯片。
除此之外,在芯片的实际设计中,还可将检测卡的长宽厚分别设置为9.6cm,3.8cm和0.30cm,并且触发通道170的总长度为25cm,宽度为90μm,深度为90μm,并在孵化区130内设置有结合了荧光胶粒标记物的NTpro-BNP抗体,在检测通道140的检测位点固定有NTpro-BNP抗体,以制得带有NTpro-BNP抗体的芯片。
当然,在芯片的实际设计中,还可将检测卡的长宽厚分别设置为10.8cm,4.4cm和0.48cm,并且触发通道170的总长度为30cm,宽度为100μm,深度为100μm,并在孵化区130内设置有分别被荧光胶粒标记的cTn I抗体、NTpro-BNP抗体和Myo抗体,在检测通道140的检测位点内分别固定有cTn I抗体、NTpro-BNP抗体和Myo抗体,以制得带有另一种抗体的芯片。
本实用新型的微流体检测卡无需其他复杂、庞大的外置设备,而且表面处理工艺要求较低,成本低廉,但是稳定性、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提供对本公开的先前描述是为使得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皆能够制作或使用本公开。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且本文中所定义的普适原理可被应用到其他变体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由此,本公开并非旨在被限定于本文中所描述的示例和设计,而是应被授予与本文中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征相一致的最广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用于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包括底座和上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呈亲水性,所述底座上设有腔结构,以使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键合后在所述底座上形成加样区、孵化区、检测通道、废液区和触发通道,所述加样区在所述孵化区的前端与所述孵化区连通,所述孵化区的后端与所述检测通道的前端之间设有后限位件,所述检测通道的尾端与所述废液区连通,所述上盖与所述加样区对应的区域设有开口以用于加样,
所述后限位件上开设有出口通道以连通所述孵化区和所述检测通道,在所述出口通道与所述检测通道交界的交界面上,所述出口通道的出口底部边界高于所述交界面的底部,且所述交界面的两侧边界分别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出口两侧边界的外侧,其中,所述出口通道的上端为开口式同时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呈疏水性,或者所述出口通道的上端为封闭式以使所述出口通道的上边界低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以使待测流体在所述出口通道的出口处因失去引流面而停住,
所述触发通道的入口端连通至所述后限位件的上游区域,出口端连通至所述检测通道,以使待测流体经由所述触发通道流入到所述检测通道中与所述出口通道中停住的待测流体接触,以触发所述出口通道中的待测流体继续流入所述检测通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发通道与所述检测通道的交界处,所述触发通道与所述后限位件的外侧壁相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后限位件上的所述出口通道的宽度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后限位件上的所述出口通道的宽度范围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发通道与所述检测通道的交界处,所述触发通道的出口的底部高度不高于所述检测通道的底部高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后限位件的外侧壁近旁,以使从所述触发通道的出口流入所述检测通道的待测流体易于接触所述出口通道中停住的待测流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的长度被配置为使得待测流体流过所述触发通道的时间等于待测流体在所述孵化区的期望反应时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设有两条,分别位于所述孵化区和所述检测通道的左右两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途经至少一个清洗池以用于清除待测流体中含有的待检测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池的底部高度与所述触发通道的底部高度相等。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通道中设有至少一个检测位点,所述清洗池的数目等于所述检测通道中所设的检测位点的数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样区与所述孵化区之间设有前限位杆以阻挡所述孵化区中的待测流体返回所述加样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杆的高度低于所在区域的深度,以使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键合后,所述前限位杆不接触所述上盖的下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杆的长度等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所述前限位杆的上表面为亲水性。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杆的长度小于所在区域的横向宽度,所述触发通道的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前限位杆的长度延伸方向上。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通道的所述入口端连接至所述孵化区或所述加样区。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杆的朝向所述孵化区的一侧设有齿状突起部。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孵化区的底部分布有微柱结构。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通道的底部设有微柱结构。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体检测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区的深度与所述检测通道的深度相等,所述废液区的体积大于上游所有区域的总体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52439.9U CN206920449U (zh) | 2017-06-26 | 2017-06-26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52439.9U CN206920449U (zh) | 2017-06-26 | 2017-06-26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20449U true CN206920449U (zh) | 2018-01-23 |
Family
ID=61322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52439.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920449U (zh) | 2017-06-26 | 2017-06-26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20449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93349A (zh) * | 2017-06-26 | 2018-10-23 | 宁波奥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CN108686727A (zh) * | 2018-06-26 | 2018-10-23 | 宁波奥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快速定量检测PLGF和sFLT-1的微流控芯片 |
CN108716938A (zh) * | 2018-04-27 | 2018-10-30 |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体定量装置及其应用 |
CN109211866A (zh) * | 2018-11-17 | 2019-01-15 | 郑州亲和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定量检测ck-mb的微流控荧光免疫芯片 |
CN110124760A (zh) * | 2019-05-15 | 2019-08-16 | 无锡壹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流后置定量装置及微流控芯片 |
-
2017
- 2017-06-26 CN CN201720752439.9U patent/CN206920449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93349A (zh) * | 2017-06-26 | 2018-10-23 | 宁波奥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CN108693349B (zh) * | 2017-06-26 | 2024-08-27 | 宁波奥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CN108716938A (zh) * | 2018-04-27 | 2018-10-30 |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体定量装置及其应用 |
CN108716938B (zh) * | 2018-04-27 | 2024-06-07 | 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体定量装置及其应用 |
CN108686727A (zh) * | 2018-06-26 | 2018-10-23 | 宁波奥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快速定量检测PLGF和sFLT-1的微流控芯片 |
CN109211866A (zh) * | 2018-11-17 | 2019-01-15 | 郑州亲和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快速定量检测ck-mb的微流控荧光免疫芯片 |
CN110124760A (zh) * | 2019-05-15 | 2019-08-16 | 无锡壹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流后置定量装置及微流控芯片 |
CN110124760B (zh) * | 2019-05-15 | 2021-12-21 | 无锡壹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微流后置定量装置及微流控芯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920449U (zh)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
CN108693349A (zh) | 用于进行流体检测的微流体检测卡 | |
CN102740975B (zh) | 微流体系统中的流体混合和递送 | |
CN1715932B (zh) | 用于处理液体的微结构平台和方法 | |
CN106568982B (zh) | 一种用于二维液滴阵列形成和筛选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7107055A (zh) | 具有用于横向流动混合的纵向和横向液体阻挡物的微流体装置 | |
CN103421675B (zh) | 精子趋向性评价及筛选的方法及其专用微流控芯片系统 | |
JP2004509335A (ja) | 複数のフローストリーム間の流体界面の回転操作のための微小流体デバイス | |
US9383293B2 (en) | Device for plasma separation by means of a central channel structure | |
US11911763B2 (en) |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s | |
US20060216195A1 (en) | Device and process for testing a sample liquid | |
CN208526655U (zh) | 一种化学发光微流控芯片及具有其的分析仪器 | |
CN106190829B (zh) | 一种用于细胞高精度排列及检测的微流控生物芯片 | |
CN209287355U (zh) | 微流控芯片及含有该微流控芯片的装置 | |
JP6308525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該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及び微粒子分離方法 | |
JP6611223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該微粒子分離用チップ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該部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方法及び微粒子抽出方法 | |
JP6326582B2 (ja) | 微粒子分離用マイクロ流路チップ、該チップを用いた微粒子分離用システム及び微粒子分離方法 | |
CN106093382B (zh) | 一种梳齿式微流体延时器 | |
CN108139397A (zh) | 免疫学测定器件 | |
CA3019181C (en) | Dmf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centrating analyte from large volumes into smaller volumes using magnetic microparticles | |
CN109622078A (zh) | 一种用于非牛顿流体中颗粒单一位置富集的微流控芯片 | |
CN209287360U (zh) | 基于亲液和/或疏液的微阵列实现流量控制的微流控芯片 | |
CN209131768U (zh) | 一种液体定量装置 | |
CN106563518B (zh) | 快速检测膀胱癌三种亚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 |
WO2019114410A1 (zh) | 目标物捕获装置、其制造方法和目标物检测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2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