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63316U -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63316U
CN206863316U CN201720662331.0U CN201720662331U CN206863316U CN 206863316 U CN206863316 U CN 206863316U CN 201720662331 U CN201720662331 U CN 201720662331U CN 206863316 U CN206863316 U CN 206863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oil
protuberance
fixed
wri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6233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坤宜
黃玉钿
涂洪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Shicoh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6233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63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63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63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磁石的固定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的移动体、联结所述固定体和所述移动体的弹簧;所述移动体具备用于固定透镜的透镜支架和与所述磁石相对的线圈;所述弹簧具备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由从所述固定体侧延伸出的腕部联结;所述透镜支架具备呈柱状突出、绕有所述线圈端部的突出部;所述内侧部具备与所述腕部联结的腕部联结部、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内侧固定部,和重叠于所述突出部并与所述线圈电气连接的线圈连接部;所述内侧固定部配置于所述腕部联结部与所述线圈连接部之间;同时提供一种应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可使透镜的位置和姿势稳定。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和搭载此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装置以及搭载此照相装置的手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线圈端部绕在从透镜支架突出的突出部上并与弹簧焊接(例如实用新型专利,公布号:CN103208898A),如此,两者可牢固接合在一起。
然而,现有技术中,有时焊接时产生的热会对弹簧臂造成影响,从而使透镜位置和姿势产生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透镜的位置和姿势稳定的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如下特征:
透镜驱动装置,包括用于固定磁石的固定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的移动体、以及联结所述固定体和所述移动体的弹簧。其中,所述移动体具备用于固定透镜的透镜支架和与所述磁石相对的线圈,所述弹簧具备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由从所述固定体侧延伸出的腕部联结,所述透镜支架具备呈柱状突出、绕有所述线圈端部的突出部,所述内侧部具备所述腕部联结的腕部联结部、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内侧固定部,和重叠于所述突出部并与所述线圈电气连接的线圈连接部,所述内侧固定部配置于所述腕部联结部与所述线圈连接部之间。
优选地,具有两个所述突出部,一个所述突出部绕有所述线圈开始绕制的端部,另一个突出部绕有线圈绕制结束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突出部的所在位置的粗细比从此位置往基端部的其他位置的粗细更粗。
优选地,所述突出部与顶端部相连接,且具有突部,所述突部比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更粗。
优选地,从光轴方向看,所述线圈的所述端部露出。
优选地,所述线圈连接部通过带状内周部联结部与所述内侧固定部联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形态为具备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透镜、和接受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的图像传感器的照相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形态为具备所述照相装置的电子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弹簧内侧部的内侧固定部配置于腕部联结的腕部联结部、重叠于突出部的与线圈电气连接的线圈连接部之间的结构,腕部难以受到线圈与弹簧电气连接导致的热影响,因而能达到可使透镜位置和姿势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结构的断面斜视图;
图2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除前部以外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3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主要部分、从后方看的斜视图;
图4A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突出部的典型示例图;
图4B至图4F为体现其变形例的图;
图5A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突部的典型示例图;
图5B为体现其变形例的图;
图6A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线圈连接部的典型示例图;
图6B至图6C为体现其变形例的图;
图7A为体现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的后侧弹簧内侧部的典型示例图;
图7B为体现其变形例的图。
图中:1透镜驱动装置,10框体,12前侧弹簧,120外侧部,122内侧部,124腕部,14磁石,16线圈,160端部,18透镜支架,180突出部,182突部,184弹簧固定部,186载置部,188固定突起,20后侧弹簧,200外侧部,202内侧部,2020腕部联结部,2022内侧固定部,2024线圈连接部,2026联结部,204腕部,22端子,2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形态1所涉透镜驱动装置1进行说明。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搭载于照相装置上。该照相装置搭载于手机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但是,透镜驱动装置1的用途并不仅限于此。
下面,图1中纸面上方为未图示的被摄体侧,称为前侧。此外,纸面下方为未图示的图像传感器,称为后侧。
首先对透镜驱动装置1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具备框体10、前侧弹簧12、磁石14、线圈16、透镜支架18、后侧弹簧20、端子22和底座24。其中,框体10、磁石14、端子22、和底座24为固定体。而线圈16和透镜支架18为相对于固定体移动的移动体。前侧弹簧12与后侧弹簧20联结着固定体与移动体。
底座24具有近四方形的近平板形状,中央设有通过光线的通孔。底座24上装有框体10、端子22和后侧弹簧20的外侧部200。此外,透镜支架18与其抵接。
框体10具有近四方形的箱体形状,前侧壁中央设有通过光线的通孔。该箱体形状的开口端部固定在底座24的外缘部上。框体10前侧壁的四个角部形成向后侧凹陷的凹部。此外,该前侧壁的四个角部的内侧端设有向后侧折弯的内侧壁。框体10外侧壁的四个角部内侧分别固定有磁石14。框体10最好以软磁体形成,如此形成磁石14与框体10构成的磁路。此外,前侧弹簧12的外侧部120配置于前述凹部与磁石14之间。
磁石14具有具备固定于框体10的外侧面和与线圈16相对的内侧面的近三角柱或近台形柱的形状。该内侧面可以是平面,亦可为如图1所示的圆弧面。
一对端子22具有呈90度折弯的形状。该折弯的某一侧设于底座24的前侧的面上,折弯的其他侧穿透底座24的后侧的面并向后方突出。该突出的部分与外部电源连接,底座24的前侧的面上的部分与后侧弹簧20的外侧部200电气连接。端子22可通过埋入成型与底座24形成一体,亦可使用粘合剂等固定于底座24上。
透镜支架18具有筒状形状,设有用于收纳和固定未图示的透镜的通孔。该透镜的轴为光轴,前述前侧、后侧相当于光轴方向的前侧、后侧。透镜支架18的外周的前方侧、后方侧分别设有向旁边突出的法兰部,这两个法兰部之间配置有线圈16。透镜支架18的前方端固定有前侧弹簧12的内侧部122。此外,透镜支架18的后方侧固定有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此外,透镜支架18的后方端与底座24抵接。
线圈16形成于透镜支架18的外侧面,使绕组的轴的方向与光轴方向一致。本实施形态中,线圈16为线圈线直接绕在透镜支架18上形成,亦可将前方侧的法兰部作废,将预先绕制形成的线圈16装在透镜支架18上。框体10的所述内侧壁所设位置上,线圈16的内侧面与透镜支架18的外侧面之间设有缝隙,该框体10的内侧壁配置于该缝隙内。如此,框体10的内侧壁的外侧面与线圈16的内侧面相对,磁石14的内侧面与线圈16的外侧面相对。向线圈16通电而产生的电磁力即为透镜支架18向光轴方向的驱动力。
前侧弹簧12为弹片,具备联结外侧部120与内侧部122这两者的腕部124。即腕部124从作为固定体侧的外侧部120延伸,并联结于作为移动体侧的内侧部122。
后侧弹簧20为分割成两部分的弹片,各自具备联结外侧部200与内侧部202这两者的腕部204。即腕部204从作为固定体侧的外侧部200延伸,并联结于作为移动体侧的内侧部202。通过前侧弹簧12与后侧弹簧20支撑透镜支架18相对于固定体自由移动。此外,各外侧部200分别与各端子22电气连接,各内侧部202分别与线圈16的各端部电气连接。如此线圈16经由端子22、后侧弹簧20从外部电源进行供电。
接下来利用图2和图3对本实施形态的特征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透镜支架18比起配置有线圈16,更是在后方具备向旁边呈柱状突出的突出部180。图2中突出部180仅画有一个,但在看不到的位置还设有一个。突出部180缠绕着线圈16的端部160。即线圈16缠绕在透镜支架18上时,首先将其绕线起始的端部160缠绕在突出部180上。然后缠绕在透镜支架18的外周。然后将绕线结束的端部160缠绕在另一个突出部180上。如此,线圈16在至其端部160被固定期间亦一直被稳定保持。因此,虽然只有一个突出部180也没关系,但最好是设置两个。
突出部180接着其顶端部且具有突部182亦可。该突部182最好比突出部180的顶端更粗。如此可防止线圈16的端部160从突出部180穿过。
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具备腕部联结部2020和内侧固定部2022和线圈连接部2024。腕部联结部2020为腕部204联结的部分,若该腕部联结部2020发生歪斜和变形,会给腕部204带来坏的影响。内侧固定部2022为固定于透镜支架18上的部分,设有通孔。线圈连接部2024为与线圈16的端部160电气连接的部分。内侧固定部2022配置于腕部联结部2020与线圈连接部2024之间。此外,线圈连接部2024的与内侧固定部2022相对的面上不设任何部件。线圈连接部2024形成内侧部202的端部。
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固定于将透镜支架18的后方侧的法兰部的一部分更向后侧延长而设置的弹簧固定部184上。弹簧固定部184具备载置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的载置部186与贯穿设置于内侧部202的内侧固定部2022上的所述通孔的固定突起188。内侧固定部2022通过固定突起188热焊,后侧弹簧20固定于透镜支架18上。
线圈连接部2024形成为从载置于弹簧固定部184的载置部186的部分朝着旁边呈T字状突出。线圈连接部2024设置为该T状的横棒对应突部182,T状的竖棒对应端部160的位置,且从光轴方向看,端部160露出。另一方面,突出部180从弹簧固定部184的侧面突出。此外,设有突出部180的位置从光轴方向看时与线圈连接部2024为相同位置,即线圈16的端部160被缠绕时端部160的高度与载置部186的高度为几乎相同或略低高度的位置。位于如此位置的突出部180与线圈连接部2024重叠,因此在T状的竖棒的位置通过焊锡等方式简单地形成线圈16与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的电气连接。
线圈连接部2024与腕部联结部2020为相反方向,中间夹着内侧固定部2022,进行电气连接时不易对腕部联结部2020造成热影响。此外,因为设定为线圈16的端部160被缠绕时的端部160的高度与载置部186的高度为几乎相同或略低高度,所以亦难发生因端部160导致线圈连接部2024被向上推而造成的变形。
综上所述,本实施形态中的结构为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的内侧固定部2022被配置于腕部204联结的腕部联结部2020与重叠于突出部180上并与线圈16电气连接的线圈连接部2024之间。如此,腕部204难以受到线圈16与后侧弹簧16的电气连接导致的热影响。因此可以达到稳定透镜的位置和姿势的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形态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首先对突出部18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图4A所示、从基端部到顶端部粗细相同的突出部180进行了说明。但是,突出部180的某位置P的粗细比比此位置P更往基端部的其他位置Q的粗细更粗亦可。例如,如图4B所示,将侧面设为比顶端部比基端部更粗的斜面亦可。此外,如图4C所示,此斜面可仅设置于一部分。此外,例如,如图4D所示,亦可在基端部与顶端部之间设置粗细程度更粗的突起。此外,如图4E所示,此突起可仅设置于一部分。而且,如图4F所示,亦可在从基端部至顶端部途中设置高度差,粗细变粗。通过将突起部180设为这种形状,可以防止线圈16的端部160从突出部180脱落。如此形状不仅适用于从光轴方向看的形状,亦可适用于从与光轴垂直相交的方向看的形状和全圆周的形状。
接下来对突部18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图5A所示、左右从突出部180隆起的突部182进行了说明。但是,突部182如图5B所示,设为仅单侧隆起亦可。如此形状不仅适用于从光轴方向看的形状,亦可适用于从与光轴垂直相交的方向看的形状。此外,设为沿突出部180全圆周隆起亦可。
接下来对线圈连接部202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图6A所示、呈T字状的线圈连接部2024进行了说明。但是,如图6B所示,沿突出部180的侧部延伸,更沿突部182延伸的形状亦可。此外,如图6C所示,从图6B所示形状改为线圈连接部2024延伸并更返回内侧部202的形状亦可。即图6C中,线圈连接部2024在对应线圈16的端部160的位置上具备通孔。
接下来对后侧弹簧20的内侧部20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本实施形态中对如图7A所示、内侧固定部2022与线圈连接部2024连接设为一体的内侧部202进行了说明。此处不管线圈连接部2024的形状如何,都在图7A、图7B中用虚线进行了标示。但是线圈连接部2024如图7B所示,对于内侧固定部2022或对于腕部联结部2020,通过带状联结部2026进行设置亦可。线圈连接部2024可以是更难给腕部联结部2020造成影响的结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8)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磁石的固定体、相对于所述固定体移动的移动体、联结所述固定体和所述移动体的弹簧;所述移动体具备用于固定透镜的透镜支架和与所述磁石相对的线圈;所述弹簧具备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由从所述固定体侧延伸出的腕部联结;所述透镜支架具备呈柱状突出、绕有所述线圈端部的突出部;所述内侧部具备与所述腕部联结的腕部联结部、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内侧固定部,和重叠于所述突出部并与所述线圈电气连接的线圈连接部;所述内侧固定部配置于所述腕部联结部与所述线圈连接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两个所述突出部,一个所述突出部绕有所述线圈开始绕制的端部,另一个突出部绕有线圈绕制结束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所在位置的粗细比从此位置往基端部的其他位置的粗细更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与顶端部相连接,且具有突部,所述突部比所述突出部的顶端更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从光轴方向看,所述线圈的所述端部露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连接部通过带状内周部联结部与所述内侧固定部联结。
7.一种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固定于所述透镜支架上的透镜、和接受通过所述透镜的光的图像传感器。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7中所述照相装置。
CN201720662331.0U 2017-06-08 2017-06-08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Active CN206863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2331.0U CN206863316U (zh) 2017-06-08 2017-06-08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2331.0U CN206863316U (zh) 2017-06-08 2017-06-08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63316U true CN206863316U (zh) 2018-01-09

Family

ID=60831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62331.0U Active CN206863316U (zh) 2017-06-08 2017-06-08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633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1236A (zh) * 2018-05-11 2019-11-1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CN111936906A (zh) * 2018-03-23 2020-11-13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6906A (zh) * 2018-03-23 2020-11-13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CN111936906B (zh) * 2018-03-23 2022-07-15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CN110471236A (zh) * 2018-05-11 2019-11-19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48624A (zh) 驱动机构
CN206863316U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JP5249052B2 (ja) インダクタ
CN105388583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2020515889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01405821A (zh) 感应器
CN106371188A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9937381A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透镜驱动装置的相机模块和光学装置
CN104765125A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5388584A (zh) 透镜驱动装置
JP4686739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4892961B2 (ja) コイル部品
JP6090548B1 (ja) 結合補助デバイスおよびrfid通信システム
JP2652525B2 (ja) リアクタ
JP2019200359A (ja)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9086524U (zh) 透镜驱动装置、防抖系统以及摄像装置
CN210958103U (zh) 马达的弹簧焊接结构、绕线结构及透镜驱动马达
JP578448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0348954A (ja) チョークコイル
US20240282512A1 (en) Transformer, transformer as board mounting par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2624261A1 (en) Multi-inductor usable with slim flat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219873094U (zh) 一种电感结构
CN112995464B (zh) 拍摄装置及电子设备
TWI838881B (zh) 引線框結構與結合引線框結構之磁芯結構
JP2023009393A (ja) アンテナ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