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6906B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6906B
CN111936906B CN201980020976.6A CN201980020976A CN111936906B CN 111936906 B CN111936906 B CN 111936906B CN 201980020976 A CN201980020976 A CN 201980020976A CN 111936906 B CN111936906 B CN 1119369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member
lens holding
lens
coil
dr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09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36906A (zh
Inventor
稻垣康
大友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36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6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36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69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的下侧板簧(26);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的磁铁(5)。下侧板簧(26)具备:被固定于基体部件(18)的外侧部分(26e);以及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内侧部分(26i)。线圈(3)具有: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卷绕部(13);以及与卷绕部(13)相连的延伸部(33)。延伸部(33)与下侧板簧(26)电连接。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供延伸部(33)卷绕的突出部(72)。突出部(72)相对于光轴(JD)朝斜向外侧突出。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搭载于带照相机的便携设备的透镜驱动装置、以及包含透镜驱动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包含: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线圈,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以及上侧板簧和下侧板簧,将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的方向移动(参照专利文献1)。透镜保持部件具备供构成线圈的线材的端部卷绕的突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993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的突出部构成为从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的方向朝拍摄元件侧突出。因此,成为透镜保持部件的小型化的障碍。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固定侧部件;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板簧,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的方向移动;线圈,由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以及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其中,上述板簧具备:固定侧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以及可动侧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上述线圈具有:卷绕部,由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以及延伸部,与上述卷绕部相连,上述延伸部与上述板簧电连接,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供上述延伸部卷绕的突出部,上述突出部相对于上述光轴朝斜向外侧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2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4A是壳体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上方立体图。
图4B是壳体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右视图。
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5B是供线圈卷绕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6B是供线圈卷绕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7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右视图。
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8B是供线圈卷绕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方立体图。
图9A是透镜保持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9B是透镜保持部件的另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10A是一部分的部件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0B是一部分的部件被省略的状态下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仰视图。
图11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1B是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图12A是对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2B是对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13A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基体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3B是组装有下侧板簧的基体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3C是埋入于基体部件的金属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4A是在透镜保持部件形成的突出部的左视图。
图14B是在透镜保持部件形成的突出部的左视图。
图15A是在透镜保持部件形成的突出部的上方立体图。
图15B是在透镜保持部件形成的突出部的上方立体图。
图16A是突出部的一例的左视图。
图16B是突出部的另一例的左视图。
图16C是突出部的又一例的左视图。
图17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8是下侧板簧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图1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B是从Y2侧观察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B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A是省略了壳体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与图2A对应。图4B是从X1侧观察的、省略了壳体4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右视图。
透镜驱动装置101如图1所示包含: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保持透镜体(未图示);驱动机构MK,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透镜体的光轴JD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以及固定侧部件RG,供板簧6固定。透镜体例如是具备至少1片透镜的筒状的透镜筒,且构成为其中心轴线沿着光轴JD的方向。
驱动机构MK如图1所示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配置的4个磁铁5。固定侧部件RG包含壳体4和埋入有金属部件7的基体部件18。金属部件7包含实现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端子7A以及端子7B。板簧6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体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壳体4具有:大致矩形筒状的外壁部4A;以及以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相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环状的上表面部4B。外壁部4A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第1侧板部4A1;以及与第1侧板部4A1垂直且相互对置的一对第2侧板部4A2。
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且安装于安装有拍摄元件(未图示)的基板(未图示)之上。基板、透镜驱动装置101、装配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透镜体、以及以与透镜体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基板的拍摄元件构成照相机模块。线圈3经由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端子7A、端子7B以及基板而与电源连接。因此,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由金属等导电性部件形成。若在线圈3流过有电流,则驱动机构MK产生沿着光轴JD的方向的电磁力。
透镜驱动装置101利用该电磁力而在拍摄元件的Z1侧(被摄体侧)沿着光轴JD的方向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透镜驱动装置101形成为能够朝从拍摄元件离开的方向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且形成为能够朝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使透镜保持部件2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
接着,对透镜保持部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B是示出在图5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6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B是示出在图6A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7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俯视图,图7B是从X1侧观察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右视图。图8A是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8B是示出在图8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9A是图8B所示的部分S的放大图,图9B是图6B所示的部分P的放大图。图10A是省略了金属部件7以及基体部件18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10B是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状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通过对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制作。具体地说,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5A所示包含:沿着光轴JD的方向形成有贯通孔的筒状部12;以及形成在光轴JD的方向上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部分的凸缘部(凸边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12的光轴JD的方向上的被摄体侧(Z1侧)的部分形成为圆筒状。
在筒状部12,可以在筒状部的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以便装配透镜体。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体形成为由粘接剂固定于筒状部12的结构。因此,在筒状部12并未形成螺纹槽。并且,在筒状部12,如图5A所示,设置有在被摄体侧的端面具有2个凹陷12dh的基座部12d。在基座部12d,如图4A所示,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16i。
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如图5A所示,设置有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作为外壁部的线圈支承部12j。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支承部12j作为整体具有俯视观察呈八边形状的外形,以便能够支承八边形环状的线圈3。但是,在筒状部12的外周面也存在并未形成线圈支承部12j的部分。在线圈支承部12j的被摄体侧,形成有以在光轴JD的方向上与凸缘部52对置的方式朝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参照图7A以及图7B)。进而,如图5B所示,线圈3以由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在光轴JD的方向上被夹在檐部12h与凸缘部52之间的方式呈八边形环状地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面侧。在该结构中,檐部12h以及凸缘部52作为限制光轴JD的方向上的线圈3(卷绕部13)的移动的限制部发挥功能。
凸缘部52从筒状部1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部分处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配置有线圈3(卷绕部13)。
凸缘部52包含:如图6A的箭头AR1所示那样从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朝斜向外侧突出的、方形凸状的2个突出部72;以及从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朝下方(Z2方向)突出的、圆形凸状的4个突设部2t。
突出部72如图6B所示包含: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始端侧的线材对应的突出部72A;以及与线圈3(卷绕部13)的卷绕末端侧的线材对应的突出部72B。构成线圈3的线材的两端卷绕于突出部72而被保持。线材的卷绕例如使用自动绕线机进行。
突出部72优选如图6A所示构成为供线材卷绕的部分呈四棱柱状。在该情况下,与4个侧边分别对应的边缘中的、位于线材最初接触的侧面与第2位接触的侧面之间的边缘优选弯曲。弯曲的边缘能够防止在线圈3的线材卷绕于突出部72时对与该边缘接触的线材的表面施加过度的力。另外,其他的3个边缘可以构成为带有棱角(不弯曲)。并且,突出部72可以构成为供线材卷绕的部分呈圆柱状或者椭圆柱状,也可以构成为呈三棱柱状、五棱柱状或者六棱柱状等多棱柱状。
突设部2t如图6A以及图10A所示包含:与下侧板簧26A对应的2个突设部2t;以及与下侧板簧26B对应的2个突设部2t。在突设部2t装配并固定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部分26i的固定通过对插通于在内侧部分26i形成的贯通孔(参照图11B)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或者冷铆来实现。图中,突设部2t以被实施热铆或者冷铆后的顶端变形的状态表示。
接着,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驱动机构MK如图10B所示包含线圈3和以与位于壳体4的四角的角部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的4个磁铁5。进而,驱动机构MK借助在线圈3流过的电流和磁铁5产生的磁场来产生驱动力(推力),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沿着光轴JD的方向上下移动。
线圈3如图6B所示通过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卷绕导电性的线材形成。线圈3包含:卷绕成八边形环状而形成的卷绕部13;以及从卷绕部13延伸并卷绕于突出部72的延伸部33。在图6B中,为了清晰,关于卷绕部13,省略表面由绝缘部件包覆的导电性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图示。关于示出卷绕部13的其他图也同样。
延伸部33包含:延伸部33A,与线圈3的卷绕始端侧、且是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起始部分)相连;以及延伸部33B,与线圈3的卷绕末端侧、且是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卷绕结束部分)相连。
具体地说,延伸部33A如图9A所示包含:卷绕于突出部72A的卷绕部33m;以及位于卷绕部13与卷绕部33m之间的连接部33c。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包含:卷绕于突出部72B的卷绕部33m;以及位于卷绕部13与卷绕部33m之间的连接部33c。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延伸部33A,线圈3的线材在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前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72A。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在突出部72A卷绕3匝。由此,卷绕部33m形成于突出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由突出部72A保持。但是,关于延伸部33A,线圈3的线材也可以在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后卷绕于突出部72A。
接着,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此时,如图9A所示,连接部33c从凸缘部52的下侧朝上侧延伸,与卷绕部13的卷绕起始部分相连,构成卷绕部13的内周侧。
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线圈3的卷绕部13如图5B所示配置在包围透镜保持部件2的周围的位置。并且,卷绕部13在由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由檐部12h和凸缘部52夹持而被保持在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并且,卷绕部13的内周面由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地平衡良好地支承,因此,卷绕部13以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被保持于透镜保持部件2。因而,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透镜体的光轴JD构成为容易与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各自的中心轴一致。线圈3的卷绕部13也可以由粘接剂固定于线圈支承部12j。
若线材朝透镜保持部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则与卷绕部13的卷绕末端侧的端部相连的延伸部33B如图9B所示被从凸缘部52的被摄体侧朝拍摄元件侧引出。具体地说,连接部33c与卷绕部13的下侧端面对置地延伸,卷绕部33m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出部72B。在图9B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B在突出部72B卷绕3匝。
接着,对壳体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通过对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板材进行冲裁加工以及拉深加工制作。由于由非磁性金属形成,因此,关于壳体4,即便在双镜头照相机型的便携设备等中与透镜驱动装置101邻接地配置有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也不会对该另外的透镜驱动装置所包含的驱动机构造成磁性方面的不良影响。具体地说,壳体4如图1所示具有确定收纳部4s的箱状的外形。进而,壳体4具有:矩形环状的外壁部4A;以及以与外壁部4A的上端(Z1侧的端部)相连续的方式设置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4B。在上表面部4B,在与磁铁5对置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承接部4R。承接部4R形成为其上表面(Z1侧的面)凹陷、即其下表面(Z2侧的面)朝磁铁5侧(Z2侧)突出。并且,在上表面部4B,如图2A所示,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4k。这样构成的壳体4如图10B所示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容于收纳部4s,并且如图2A所示与基体部件18结合而与基体部件18一起构成框体。但是,壳体4也可以替换成由铁等磁性金属形成的罩。在该情况下,壳体4作为磁轭发挥功能。
接着,对构成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磁铁5如图1所示具有棱柱形状,且配置成被收容在壳体4内。具体地说,4个磁铁5如图10B所示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配置成与位于壳体4的四角的角部分别对置。进而,4个磁铁5借助粘接剂而被固定于第1侧板部4A1和第2侧板部4A2各自的内表面。并且,4个磁铁5例如配置成内侧为N极、外侧为S极。
接着,对板簧6以及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图11A以及图11B是对板簧6进行说明的图。图11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B是下侧板簧26的仰视图。图12A以及图12B是对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连接状态的一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2A是图10A所示的部分T的放大图,图12B是从X2侧观察图10A所示的部分T时的下侧板簧26B、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的放大图。另外,在图12A以及图12B中,钎料等接合材料CA以交叉阴影线表示。图13A~图13C是对构成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地说,图13A是基体部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B是在基体部件18组装有下侧板簧26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13C是埋入于基体部件18的金属部件7的上方立体图。
板簧6由以铜合金作为主要材料的金属板制作。板簧6如图1所示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基体部件18之间的下侧板簧26。在透镜保持部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各个卡合的状态下,板簧6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在空中,以便透镜保持部件2能够沿光轴JD的方向(Z轴方向)移动。下侧板簧26作为用于朝线圈3供给电流的供电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且物理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且物理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16并未流过有电流,因此也可以由非导电性部件形成。上侧板簧16与壳体4之间可以配置有间隔件。这是为了防止当透镜保持部件2朝Z1方向移动时透镜保持部件2与壳体4碰撞。另外,在设置有间隔件的情况下,该间隔件构成固定侧部件RG的一部分。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具有大致矩形状的外形,包含: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以及弹性臂部16g,位于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之间。弹性臂部16g包含第1弹性臂部16g1以及第2弹性臂部16g2。外侧部分16e具有4个角部分16b和将4个角部分16b中的2个连接的4个栈桥部16r。角部分16b由在壳体4的上表面部4B形成的承接部4R(参照图1)和磁铁5夹持而被固定。这样,壳体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部件RG发挥功能。
当上侧板簧16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如图4A所示,内侧部分16i被载置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基座部12d(参照图5A)。进而,通过将内侧部分16i和基座部12d用粘接剂固定,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外侧部分16e如图4B所示与磁铁5的上表面(Z1侧的面)接触,被夹持在壳体4与磁铁5之间而被固定。
上侧板簧16如图11A所示形成为关于表示透镜体的光轴JD的黑点大致点对称。进而,上侧板簧16在内侧部分1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外侧部分16e被固定于壳体4。因此,上侧板簧16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平衡良好地支承在空中。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构成为各自的内侧形状呈大致半圆形状。进而,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包含: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拍摄元件侧;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被固定于固定侧部件RG;以及弹性臂部26g,位于内侧部分26i与外侧部分26e之间。具体地说,下侧板簧26A包含内侧部分26Ai、外侧部分26Ae、弹性臂部26Ag。并且,下侧板簧26B包含内侧部分26Bi、外侧部分26Be、弹性臂部26Bg。
内侧部分26Ai以及内侧部分26Bi如图11B所示包含:与透镜保持部件2卡合的2个内侧接合部分26c;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以及将2个内侧接合部分26c分别与连接板部26h相连的2个第1连结部26p。
当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图6A所示的透镜保持部件2的4个突设部2t分别插通并嵌合于在图11B所示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内侧接合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由此,内侧部分26Ai以及内侧部分26Bi被定位并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具体地说,内侧部分26Ai以及内侧部分26Bi例如通过对透镜保持部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或者冷铆而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
以下,主要对下侧板簧26B与透镜保持部件2和线圈3的关系进行说明。但是,与下侧板簧26B相关的说明同样也适用于下侧板簧26A。
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B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透镜保持部件2的凸缘部52对置。即、连接板部26h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如图12A所示与凸缘部52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面对置。进而,线圈3的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如图12B所示在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Bi的被摄体侧(Z1侧)与卷绕部13的卷绕起始部分相连。
在内侧部分26Bi的连接板部26h,如图12A所示,设置有从两侧切缺的贯通部26t。贯通部26t仰视观察设置成使得连接板部26h的X轴方向的宽度与突出部72A的宽度对应。根据该配置,贯通部26t防止接合材料CA在下侧板簧26B的Z2侧的表面传导并扩展。并且,在与突出部72A的X2侧的面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舌部26s。根据该配置,在内侧部分26Bi形成的舌部26s使得接合材料CA容易在下侧板簧26B的Z2侧的表面传导而朝突出部72A的X2侧的面扩展。这是为了使得下侧板簧26B与卷绕部33m经由接合材料CA可靠地连接。
当下侧板簧26B被组装于透镜保持部件2时,如图12B所示,突出部72A以其顶端位于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Bi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方式相比内侧部分26Bi朝下方(Z2方向)突出。并且,卷绕部33m的一部分也以位于内侧部分26Bi的拍摄元件侧(Z2侧)的方式卷绕于突出部72A。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部33m以使得与四棱柱状的突出部72A的4个侧面中的1个即第3面S3(参照图14A)对应的3个绕线匝部分全部在内侧部分26Bi的Z2侧露出的方式卷绕于突出部72A。但是,卷绕部33m也可以以使得与第3面S3对应的3个绕线匝部分中的顶端侧的2个或者1个在内侧部分26Bi的Z2侧露出的方式卷绕于突出部72A。
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延伸部33A可以借助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等钎料以外的接合材料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导电性粘接剂可以为热固化型,也可以为紫外线固化型。
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Be如图11B所示包含与基体部件18卡合的外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d包含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以及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下侧板簧26B,为了实现小型化,省略了将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相连的连结部。在下侧板簧26B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与在基体部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设部18t(参照图13A)嵌合。由此,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26Be被定位并固定于基体部件18。
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如图11B所示形成为关于表示透镜体的光轴JD的黑点而大致点对称。进而,下侧板簧26A在2个内侧接合部分26c连接于透镜保持部件2、在2个外侧接合部分26d连接于基体部件18。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A在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的部位借助焊接而经由金属部件7与基体部件18接合、在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的部位借助热固化型的粘接剂与基体部件18接合。关于下侧板簧26B也同样。根据该结构,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能够将透镜保持部件2以能够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平衡良好地支承在空中。
接着,对固定侧部件RG进行说明。固定侧部件RG包含:将上侧板簧16固定的壳体4以及磁铁5;以及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固定的基体部件18。
基体部件18通过使用了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的注射成型制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部件18如图13A所示是具有矩形状的外形的部件,且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并且,在基体部件18的被摄体侧(Z1侧)的面(上表面)设置有朝上方突出的6个突设部18t。突设部18t插通并嵌合于在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的外侧接合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此时,突设部18t被实施热铆或者冷铆而被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
并且,在通过热铆或者冷铆而将突设部18t固定于外侧接合部分26d后,下侧板簧26借助焊接以及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基体部件18。具体地说,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通过焊接而经由金属部件7被固定于基体部件18,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借助热固化型的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基体部件18。
更具体地说,如图11B所示,在下侧板簧26A被焊接于金属部件7的部分即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形成有供突设部18t插通的1个贯通孔,在下侧板簧26A借助粘接剂而被粘接在基体部件18的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形成有供突设部18t插通的2个贯通孔。当在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仅形成有1个贯通孔的情况下,在涂布粘接剂之前或者若粘接剂剥落,则存在下侧板簧26A绕插通且铆接于这1个贯通孔的突设部18t旋转或者平行移动的情况。在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形成的2个贯通孔起到抑制或者防止该旋转以及平行移动的效果。但是,在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形成的贯通孔也可以为1个。
在基体部件18,如图13A所示,通过嵌件成型而埋入有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作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形成的金属部件7。金属部件7包含端子7A以及端子7B。端子7A在露出部7A1的部位在基体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端子7B在露出部7B1的部位在基体部件18的上表面(Z1侧的面)露出。进而,相互电绝缘的端子7A以及端子7B分别与安装有拍摄元件的基板上的导体部(未图示)电连接。并且,端子7A通过焊接等而在露出部7A1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且物理连接,端子7B通过焊接等而在露出部7B1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且物理连接。此外,下侧板簧26A电连接于线圈3的一端、下侧板簧26B电连接于线圈3的另一端。因此,线圈3能够经由端子7A、端子7B、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而接受电流的供给。
在基体部件18,也通过嵌件成型埋入有与端子7A以及端子7B同样由包含铜或者铁或者以它们作为主成分的合金等材料的金属形成的连接部件7D。连接部件7D如图2A所示在壳体4的四角的下端部的部位使其一部分从基体部件18露出。关于基体部件18,在壳体4的外壁部4A的内表面与基体部件18的侧壁面18W组合并被定位后,连接部件7D与壳体4的四角的下端部被焊接而被固定于壳体4。外壁部4A的下表面(Z2侧的端面)构成为与基体部件18的凸缘部18F(参照图13A)的上表面(Z1侧的端面)接触。
接着,参照图14A、图14B、图15A以及图15B对突出部7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4A以及图14B是突出部72A的左视图,与图12B所示的部分U对应。具体地说,图14A示出卷绕延伸部33A前的突出部72A的状态、图14B示出卷绕延伸部33A后的突出部72A的状态。图15A以及图15B是突出部72B的上方立体图,与图5A所示的部分V对应。具体地说,图15A示出卷绕延伸部33B前的突出部72B的状态、图15B示出卷绕延伸部33B后的突出部72B的状态。另外,图15B省略了线圈3的卷绕部13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2A与突出部72B关于包含透镜体的光轴JD的XZ平面处于相互面对称的关系。因此,关于突出部72A的说明同样也适用于突出部72B。反之也同样。
突出部72A如图14A构成为在未配置线圈3的卷绕部13的一侧、即相比凸缘部52的上表面(Z1侧的面)靠下侧(Z2侧)的位置沿着点划线所示的突出轴72AX朝左斜下方延伸。突出轴72AX例如关于与由虚线示出的XY平面平行的平面HP而形成角度θ。角度θ例如为30度以上60度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为45度。但是,突出部72A只要构成为朝左斜上方延伸即可,也可以构成为其一部分位于相比凸缘部52的上表面(Z1侧的面)靠上侧(Z1侧)的位置。并且,当从底面侧(Z2侧)观察透镜保持部件2的情况下,突出部72A并不限于沿着Y轴方向突出,也可以相对于Y轴倾斜地突出。
突出部72A具有:供延伸部33A卷绕的中央部分CP;位于相比中央部分CP靠近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侧的位置的根部部分BP;以及位于相比中央部分CP远离透镜保持部件2的一侧的位置的顶端部分TP。图14A用虚线划分示出根部部分BP、中央部分CP以及顶端部分TP。
根部部分BP的平坦的上表面TS1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TS2为相同高度。具体地说,上表面TS1如图5A所示形成为从凸缘部52的相邻的2个上表面TS2分别隔开间隔地配置、且配置在这2个上表面TS2的中间。这是为了与凸缘部52一起支承线圈3的卷绕部13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表面TS1的线圈3的径向上的宽度形成为线圈3的卷绕部13的宽度的一半左右,但其宽度也可以更窄、也可以更宽。并且,上表面TS1的线圈3的周向上的长度形成为对应的檐部12h的长度的五分之一左右,但其长度可以更长、也可以更短。根据该结构,突出部72A的根部部分BP能够与凸缘部52一起防止卷绕部13沿着光轴JD而沿Z2方向移动。并且,根部部分BP能够与凸缘部52一起支承卷绕部13,因此能够使线圈3的卷绕形状稳定化。即、根部部分BP能够防止线圈3的卷绕形状紊乱。
在顶端部分TP形成有伸出部73。伸出部73构成为防止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朝顶端部分TP侧移动。即、伸出部73作为防止卷绕部33m从突出部72A脱出的防脱部发挥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伸出部73包含第1伸出部73a以及第2伸出部73b。突出部72A的第1伸出部73a如图14A的箭头AR2A所示构成为从中央部分CP的第1面S1朝不与突出轴72AX平行的方向的一例即Y1方向伸出。突出部72A的第2伸出部73b如图14A的箭头AR3A所示构成为从中央部分CP的第3面S3朝不与突出轴72AX平行的方向的另一例即Z2方向伸出。在该例子中,第1伸出部73a形成为与第2伸出部73b的伸出方向垂直地伸出。
同样,突出部72B的第1伸出部73a如图15A的箭头AR2B所示构成为从中央部分CP的第1面S1朝Y2方向伸出。突出部72B的第2伸出部73b如图15A的箭头AR3B所示构成为从中央部分CP的第3面S3朝Z2方向伸出。在该例子中,在突出部72B中,第1伸出部73a也形成为与第2伸出部73b的伸出方向垂直地伸出。
伸出部73包含如图15A的箭头AR4所示以将中央部分CP的第2面S2分割为第1部分S2a和第2部分S2b的方式朝X1方向伸出的第3伸出部73c。同样,伸出部73包含如图15A的箭头AR5所示以将中央部分CP的第4面S4分割为2部分的方式朝X2方向伸出的第4伸出部73d。
第1伸出部73a、第3伸出部73c以及第4伸出部73d利用在对透镜保持部件2进行成形时使用的模具的分割面即分型面形成。但是,第3伸出部73c以及第4伸出部73d也可以省略。即、也可以形成为突出部72A以及突出部72B均与中央部分CP的第2面S2中的第1部分S2a和第2部分S2b共面。关于第4面S4也同样。
根据该结构,突出部72A中的相互垂直地伸出的第1伸出部73a以及第2伸出部73b能够相互协作而更可靠地防止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沿着突出轴72AX而朝顶端部分TP侧移动。关于突出部72B也同样。并且,第1伸出部73a形成为沿着与模具的拔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且第2伸出部73b形成为沿着模具的拔模方向伸出。即、伸出部73形成为使得不会产生根切。因此,该结构不会使得模具的构造过度复杂。关于突出部72B也同样。
突出部72A的中央部分CP的沿着突出轴72AX的长度决定为以预定的绕线匝数卷绕延伸部33A。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部分CP如图14B所示具有线材至少卷绕3匝的长度。因此,线材在突出部72A卷绕多匝的部分即延伸部33A的卷绕部33m的轴线(中心线)与突出轴72AX一致。因而,沿着卷绕部33m的轴线的直线相对于沿着线圈3的卷绕部13的轴线(光轴JD)的直线而以预定的角度(例如30度以上6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关于延伸部33B的卷绕部33m也同样。
透镜保持部件2优选构成为在突出部72A的周围形成有预定的空余空间。例如,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为在突出部72A周围的预定范围不存在物体,以便确保自动绕线机的绕线喷嘴的作业空间。图14B的虚线所示的空间SP是绕线喷嘴的作业空间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SP是以突出轴72AX为中心轴的圆柱状的空间。这是因为自动绕线机一边绕突出轴72AX使绕线喷嘴旋转一边将线材卷绕于突出部72A。具体地说,透镜保持部件2如图14B所示其形状以及尺寸决定为使得线圈3的卷绕部13、突设部2t以及凸缘部52等物体无法配置在空间SP内。这是因为:若在空间SP内配置有物体,则当利用自动绕线机将线材卷绕于突出部72A时物体会与绕线喷嘴接触。
接着,参照图16A~图16C,对在构成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的突出部72的效果进行说明。图16A~图16C是3种突出部的左视图。具体地说,图16A是在作为参考例的透镜保持部件102形成的突出部172的左视图。图16B是在作为另外的参考例的透镜保持部件202形成的突出部272的左视图。图16C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的突出部72A的左视图、与图14B对应。为了进行比较,突出部72A、突出部172以及突出部272的卷绕部33m形成为绕线匝数以及绕线直径相同。
在作为参考例的透镜保持部件102形成的突出部172如图16A所示形成为从凸缘部52的下表面沿着突出轴172X朝Z2方向突出。使突出部172突出的原因在于:例如使得构成线圈3的线材能够在突出部172卷绕3匝、使得能够实现下侧板簧26与卷绕部33m之间的借助接合材料CA实现的接合、以及使得在绕线喷嘴的作业空间即空间SP无法配置物体。此外,其原因还在于期望配置有用于防止在突出部172卷绕的线材从突出部172脱落的伸出部。因此,突出部172的朝Z2方向的突出高度为高度Hr。若突出部172的朝Z2方向的突出高度变大,则透镜保持部件2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也变大、进而透镜驱动装置101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也变大。即、突出部172的朝Z2方向的突出高度大会妨碍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化或者低矮化。
在作为另外的参考例的透镜保持部件202形成的突出部272如图16B所示形成为从凸缘部52的侧面沿着突出轴272X朝Y1方向突出。使突出部272突出的原因与图16A的情况相同。此外,其原因还在于期望配置有伸出部。因此,从卷绕部13的端面起的突出部272朝Y1方向的突出宽度为宽度Wr。若突出部272的朝Y1方向的突出宽度大,则透镜保持部件2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也变大,进而透镜驱动装置101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也变大。即、突出部272朝Y1方向的突出宽度大会妨碍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化或者透镜直径的大型化。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保持部件2形成的突出部72A如图16C所示形成为从凸缘部52沿着突出轴72AX朝斜向外侧突出。使突出部72A突出的原因与图16A以及图16B的情况相同。此外,其原因还在于期望配置有伸出部。因此,突出部72A的朝Z2方向的突出高度为高度Ht。但是,高度Ht比高度Hr(也参照图16A)小ΔH。并且,从卷绕部13的端面起的突出部72A朝Y1方向的突出宽度为宽度Wt。但是,宽度Wt比宽度Wr(也参照图16B)小ΔW。
这样,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突出部72构成为既非朝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也非朝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突出,而是朝斜向外侧突出。因此,关于突出部72,能够在确保空间SP的同时平衡良好地调整Y轴方向的突出宽度和Z轴方向的突出高度。结果,突出部72使得能够进行由自动绕线机进行的线材朝突出部72的卷绕、且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大,同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JD的方向上的尺寸减小。结果,突出部72有助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固定侧部件RG;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的板簧6;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的磁铁5。板簧6包含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上侧板簧16具备:被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壳体4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16e;以及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16i。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分别具备:被固定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的、作为固定侧支承部的外侧部分26e;以及被固定于透镜保持部件2的、作为可动侧支承部的内侧部分26i。线圈3具有: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卷绕部13;以及与卷绕部13相连的延伸部33。延伸部33与下侧板簧26电连接。透镜保持部件2具有供延伸部33卷绕的突出部72。进而,突出部72相对于光轴JD朝斜向外侧突出。上述结构能够获得能够抑制突出部72在光轴JD方向上的突出量的效果,进而能够获得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低矮化)的效果。
并且,突出部72朝斜向外侧延伸的结构相比图16A或者图16B所示那样的突出部沿与光轴JD平行的方向或者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结构,具有容易确保绕线喷嘴的作业空间即空间SP的优点。因此,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不对突设部2t、线圈支承部12j以及凸缘部52等透镜保持部件2中的其他功能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且能够抑制突出部72在光轴JD的方向上的突出量的效果。
在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TP可以形成有伸出部73。在该情况下,延伸部33卷绕在相比伸出部73靠近突出部72的根部部分BP的一侧。具体地说,延伸部33如图14B以及图15B所示卷绕在位于相比伸出部73(第1伸出部73a以及第2伸出部73b)靠近突出部72的根部部分BP的一侧的中央部分CP。该结构能够获得能够防止卷绕于突出部72的线材从突出部72脱落的效果。
在突出部72的顶端部分TP可以形成有第1伸出部73a和第2伸出部73b。在该情况下,第1伸出部73a可以与第2伸出部73b的伸出方向垂直地伸出。该结构能够获得能够通过2个伸出部的协作更可靠地防止卷绕于突出部72的线材从突出部72脱落的效果。并且,2个伸出部均沿模具的拔模方向或者与拔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的结构能够获得能够使模具的构造形成为比较简单的构造的效果。
透镜保持部件2可以具有作为限制卷绕部13在光轴JD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部的凸缘部52。在该情况下,突出部72可以构成凸缘部52的一部分。例如,如图15A所示,构成突出部72B的根部部分BP的平坦的上表面TS1可以构成为与凸缘部52的上表面TS2(参照图5A)一起支承线圈3的卷绕部13。根据该结构,突出部72能够与凸缘部52一起防止卷绕部13沿着光轴朝Z2方向移动。并且,突出部72能够与凸缘部52一起支承卷绕部13,因此能够使线圈3的卷绕形状稳定化。即、突出部72能够防止线圈3的卷绕形状紊乱。
突出部72优选相对于与光轴JD垂直的平面而以30度以上60度以下的角度θ突出。在该情况下,透镜保持部件2例如能够在确保绕线喷嘴的作业空间即空间SP的同时平衡良好地调整Y轴方向的突出宽度和Z轴方向的突出高度。因此,该结构能够使得能够实现由自动绕线机进行的线材朝突出部72的卷绕,且能够抑制透镜保持部件2的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的增大,同时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2的光轴JD的方向上的尺寸减小。结果,该结构有助于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小型化。
突出部72可以包含:供线圈3的一端卷绕的第1突出部72A;以及供线圈3的另一端卷绕的第2突出部72B。在该情况下,第1突出部72A以及第2突出部72B可以构成为配置在隔着透镜体的光轴JD对置的位置、且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突出。例如,如图6A所示,突出部72A关于光轴JD而配置在Y1侧,突出部72B关于光轴JD而配置在Y2侧。进而,突出部72A和突出部72B关于包含光轴JD的XZ平面处于相互面对称的关系。并且,突出部72A以及突出部72B如图6A的箭头AR1所示构成为仰视观察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突出。该结构能够获得在朝突出部72A以及突出部72B的一方卷绕线材时不会受另一方妨碍的效果。
固定侧部件RG可以包含矩形箱状的壳体4,该壳体4具有作为一对侧板部的第1侧板部4A1;以及作为另外的一对侧板部的第2侧板部4A2。例如,如图10A所示,第1突出部72A可以配置成与第2侧板部4A2中的一方对置,第2突出部72B可以配置成与第2侧板部4A2中的另一方对置。或者,第1突出部72A可以配置成与第1侧板部4A1中的一方对置,第2突出部72B可以配置成与第1侧板部4A1中的另一方对置。进而,磁铁5可以配置成与壳体4的角部对置。例如,如图10B所示,4个磁铁5可以分别配置成与位于壳体4的四角的角部的各个对置。该结构能够提高壳体4的内部的空间效率,进而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1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接着,参照图17对上侧板簧16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7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与图11A对应。
上侧板簧16具有将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相连的2个弹性臂部16g。2个弹性臂部16g是第1弹性臂部16g1以及第2弹性臂部16g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性臂部16g1具有三叉形状。具体地说,第1弹性臂部16g1具有:分支部BF;从分支部BF朝第1端部TA1延伸的第1臂部AM1;从分支部BF朝第2端部TA2延伸的第2臂部AM2;以及从分支部BF朝第3端部TA3延伸的第3臂部AM3。关于第2弹性臂部16g2也同样。图17中,为了方便,用黑圆示出分支部BF、第1端部TA1、第2端部TA2、第3端部TA3以及光轴JD的位置。
第1弹性臂部16g1的第1端部TA1与构成外侧部分16e的4个角部分16b中的一个即右上角部分16bTR相连。第2弹性臂部16g2的第1端部TA1与4个角部分16b中的另外的1个即左下角部分16bBL相连。
第1弹性臂部16g1的第2端部TA2与构成内侧部分16i的2个内侧接合部分16c中的一个即左内侧接合部分16cL相连。第2弹性臂部16g2的第2端部TA2与2个内侧接合部分16c中的另外的1个即右内侧接合部分16cR相连。
第1弹性臂部16g1的第3端部TA3与右内侧接合部分16cR相连。第2弹性臂部16g2的第3端部TA3与左内侧接合部分16cL相连。
构成外侧部分16e的4个角部分16b中的2个即右下角部分16bBR以及左上角部分16bTL与第1弹性臂部16g1以及第2弹性臂部16g2中的任一个均不相连。
关于第1弹性臂部16g1,在连结光轴JD以及分支部BF的线段L0与连结光轴JD以及第1端部TA1的线段L1之间形成有角度α。同样,在连结光轴JD以及第2端部TA2的线段L2与线段L0之间形成有角度β,在连结光轴JD以及第3端部TA3的线段L3与线段L0之间形成有角度γ。在4个线段L0~L3中的任意2个之间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为在线段L2与线段L3之间形成的角度δ(=β+γ)。关于第2弹性臂部16g2也同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部16g构成为角度δ比角度β大。即、构成为第1臂部AM1以及第2臂部AM2从分支部BF朝以光轴JD为中心的圆的第1周向(逆时针方向)延伸,第3臂部AM3从分支部BF朝与第1周向相反的第2周向(顺时针方向)延伸。并且,第2臂部AM2构成为比第1臂部AM1长。根据该结构,弹性臂部16g能够在实现光轴JD的方向上的合适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实现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的合适的弹簧刚性。合适的弹簧常数根据驱动机构MK产生的推力、以及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等可动侧部件的重量等决定。
接着,参照图18对下侧板簧26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8是下侧板簧26的仰视图,与图11B对应。
下侧板簧26包含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下侧板簧26A具有将内侧部分26Ai、构成外侧部分26Ae的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以及构成外侧部分26Ae的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相连的弹性臂部26Ag。下侧板簧26B具有将内侧部分26Bi、构成外侧部分26Be的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以及构成外侧部分26Be的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相连的弹性臂部26Bg。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板簧26A的弹性臂部26Ag具有三叉形状。具体地说,弹性臂部26Ag具有:分支部BF;从分支部BF朝第1端部TA1延伸的第1臂部AM1;从分支部BF朝第2端部TA2延伸的第2臂部AM2;以及从分支部BF朝第3端部TA3延伸的第3臂部AM3。关于下侧板簧26B的弹性臂部26Bg也同样。在图18中,为了方便,用黑圆示出分支部BF、第1端部TA1、第2端部TA2、第3端部TA3以及光轴JD的位置。
弹性臂部26Ag的第1端部TA1与构成外侧部分26Ae的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相连。弹性臂部26Bg的第1端部TA1与构成外侧部分26Be的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相连。
弹性臂部26Ag的第2端部TA2与内侧部分26Ai相连。弹性臂部26Bg的第2端部TA2与内侧部分26Bi相连。
弹性臂部26Ag的第3端部TA3与构成外侧部分26Ae的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相连。弹性臂部26Bg的第3端部TA3与构成外侧部分26Be的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相连。
关于弹性臂部26Ag,在连结光轴JD以及分支部BF的线段L0与连结光轴JD以及第1端部TA1的线段L1之间形成有角度α。同样,在连结光轴JD以及第2端部TA2的线段L2与线段L0之间形成有角度β,在连结光轴JD以及第3端部TA3的线段L3与线段L0之间形成有角度γ。在4个线段L0~L3中的任意2个之间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为在线段L2与线段L3之间形成的角度δ(=β+γ)。关于弹性臂部26Bg也同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臂部26g构成为角度δ比角度β大。即、第1臂部AM1以及第2臂部AM2构成为从分支部BF朝以光轴JD为中心的圆的第1周向延伸,第3臂部AM3构成为从分支部BF朝与第1周向相反的第2周向延伸。并且,第2臂部AM2构成为比第1臂部AM1长。根据该结构,弹性臂部26g能够在实现光轴JD的方向上的合适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实现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的合适的弹簧刚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固定侧部件RG;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2;将透镜保持部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的板簧6;由透镜保持部件2保持的线圈3;以及与线圈3对置的磁铁5。进而,板簧6包含: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上侧(Z1侧)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2的下侧(Z2侧)的下侧板簧26。上侧板簧16以及下侧板簧26中的至少一方将固定侧部件RG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2个弹性臂部相连。例如,上侧板簧16可以将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壳体4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第1弹性臂部16g1以及第2弹性臂部16g2相连。具体地说,如图17所示,可以将内侧部分16i与外侧部分16e用第1弹性臂部16g1以及第2弹性臂部16g2相连。并且,下侧板簧26可以将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与透镜保持部件2利用下侧板簧26A的弹性臂部26Ag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弹性臂部26Bg相连。具体地说,如图18所示,可以将下侧板簧26A的内侧部分26Ai与下侧板簧26A的2个外侧部分26Ae用弹性臂部26Ag相连,且将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26Bi与下侧板簧26B的2个外侧部分26Be用弹性臂部26Bg相连。
通过形成为固定侧部件RG与透镜保持部件2由2个弹性臂部相连的结构,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与弹性臂部的数量为3个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这2个弹性臂部。这是因为容易确保用于收容弹性臂部的空间。结果,关于透镜驱动装置101,即便在小型化的情况下、即、即便在无法确保收容具有期望的长度的3个以上的弹性臂部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合适的弹簧常数。这意味着能够恰当地实现小型化。具体地说,在透镜保持部件2以及线圈3等可动侧部件的重量减少的情况下、或者因磁铁5的小型化而驱动机构MK能够产生的驱动力(推力)减少的情况下,能够使弹簧常数适当降低。另外,弹簧常数包含光轴JD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以及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第1弹性臂部16g1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经由外侧部分16e而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壳体4相连的第1端部TA1;经由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经由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3端部TA3。具体地说,第1弹性臂部16g1如图17所示可以构成为具有:与右上角部分16bTR相连的第1端部TA1;与左内侧接合部分16cL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右内侧接合部分16cR相连的第3端部TA3。
第2弹性臂部16g2可以构成为具有:经由外侧部分16e而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壳体4相连的第1端部TA1;经由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经由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3端部TA3。具体地说,第2弹性臂部16g2如图17所示可以构成为具有:与左下角部分16bBL相连的第1端部TA1;与右内侧接合部分16cR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左内侧接合部分16cL相连的第3端部TA3。
弹性臂部26Ag也可以构成为具有: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相连的第1端部TA1;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基体部件18相连的第3端部TA3。具体地说,弹性臂部26Ag如图18所示可以构成为具有:与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相连的第1端部TA1;与内侧接合部分26c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相连的第3端部TA3。
弹性臂部26Bg可以构成为具有: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相连的第1端部TA1;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基体部件18相连的第3端部TA3。具体地说,弹性臂部26Bg如图18所示可以构成为具有:与第2外侧接合部分26d2相连的第1端部TA1;与内侧接合部分26c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相连的第3端部TA3。
下侧板簧26由导电性部件形成,且可以被分割成:作为第1弹簧部分的下侧板簧26A;以及作为第2弹簧部分的下侧板簧26B。在该情况下,可以形成为:下侧板簧26A可以与线圈3的一端电连接、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另一端电连接。具体地说,关于下侧板簧26A,如图18所示,在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被焊接于金属部件7,在内侧部分26Ai的连接板部26h通过接合材料CA而与线圈3接合。因此,从端子7A朝端子7B流动的电流例如从金属部件7通过第1端部TA1、第1臂部AM1、分支部BF、第2臂部AM2以及第2端部TA2而朝线圈3流动。并且,关于下侧板簧26B,如图18所示,在第1外侧接合部分26d1被焊接于金属部件7,在内侧部分26Bi的连接板部26h通过接合材料CA而与线圈3接合。因此,从端子7A朝端子7B流动的电流例如从线圈3通过第2端部TA2、第2臂部AM2、分支部BF、第3臂部AM3以及第3端部TA3而朝金属部件7流动。根据该结构,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容易地形成从金属部件7朝线圈3的通电路径。
弹性臂部16g例如可以具有:分支部BF;从分支部BF延伸并经外侧部分16e而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壳体4相连的第1臂部AM1;从分支部BF朝与第1臂部AM1相同的方向(例如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延伸并经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2臂部AM2;以及从分支部BF朝与第1臂部AM1以及第2臂部AM2不同的方向(例如图17中的顺时针方向)延伸的第3臂部AM3。在该情况下,第3臂部AM3可以构成为:在第1臂部AM1比第2臂部AM2长的情况下经外侧部分16e而与壳体4相连,在第1臂部AM1比第2臂部AM2短的情况下经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例如,如图17所示,在第1臂部AM1比第2臂部AM2短的情况下,第3臂部AM3可以构成为经内侧部分1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在该情况下,借助第2臂部AM2产生的刚性在横向(Y轴方向)变低。但是,由于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3臂部AM3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因此,借助第2臂部AM2产生的横向(Y轴方向)的刚性的降低由借助第3臂部AM3产生的刚性补充。根据该结构,弹性臂部16g能够实现所期望的刚性。结果,能够提高高次谐振频率。并且,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2朝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过度移动。
固定侧部件RG可以包含矩形箱状的壳体4,该壳体4具有第1侧板部4A1和与第1侧板部4A1垂直的第2侧板部4A2。在该情况下,弹性臂部可以具有与第1侧板部4A1以及第2侧板部4A2中的至少一方对置的部分。
例如,可以形成为:上侧板簧16的第1弹性臂部16g1以及第2弹性臂部16g2均如图17所示具有: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部分即第3臂部AM3;以及与第2侧板部4A2对置的部分即第2臂部AM2。这样,弹性臂部16g具备与大致正交的第1侧板部4A1和第2侧板部4A2分别对置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与光轴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的刚性。
并且,可以形成为:下侧板簧26A的弹性臂部26Ag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弹性臂部26Bg均如图18所示具有: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部分即第1臂部AM1以及第3臂部AM3。这样,弹性臂部26g具备与第1侧板部4A1对置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Y轴方向上的刚性。
弹性臂部26g例如可以构成为具有:分支部BF;经由外侧部分26e而与作为固定侧部件RG的基体部件18相连的第1端部TA1;经由内侧部分26i而与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2端部TA2;以及与基体部件18或者透镜保持部件2相连的第3端部TA3。在该情况下,由连结透镜体的光轴JD和分支部BF的线段L0、与连结光轴JD和第1端部TA1、第2端部TA2或者第3端部TA3的线段L1、L2或者L3形成的绕光轴JD的角度的最大值,优选比由连结光轴JD和第1端部TA1、第2端部TA2以及第3端部TA3中的2个的各个而成的2个线段形成的绕光轴JD的角度的最大值小。例如,如图18所示,由连结透镜体的光轴JD和分支部BF的线段L0、与连结光轴JD和第1端部TA1、第2端部TA2以及第3端部TA3的各个的3个线段L1~L3的各个形成的角度α、β、γ,均比由连结光轴JD和第1端部TA1、第2端部TA2以及第3端部TA3中的2个的各个而成的2个线段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即角度δ小。根据该结构,弹性臂部26g能够在实现光轴JD的方向上的合适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实现与光轴JD垂直的方向上的合适的弹簧刚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变形以及置换。并且,关于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说明了的各个特征,只要在技术上不存在矛盾,则可以适当组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透镜保持部件2经由具有2个弹性臂部16g的上侧板簧16和具有2个弹性臂部26g的下侧板簧26而由固定侧部件RG支承。然而,透镜保持部件2也可以经由具有3个以上弹性臂部16g的上侧板簧16和具有2个弹性臂部26g的下侧板簧26而由固定侧部件RG支承。或者、透镜保持部件2也可以经由具有2个弹性臂部16g的上侧板簧16和具有3个以上弹性臂部26g的下侧板簧26而由固定侧部件RG支承。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下侧板簧26A与延伸部33B电连接、且下侧板簧26B与延伸部33A电连接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带手抖补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等中,也可以形成为上侧板簧16被分割为2个,一方与线圈的卷绕起始部分电连接、另一方与线圈的卷绕结束部分电连接的结构。另外,带手抖补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保持磁铁5的磁铁保持架。磁铁保持架与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的作为可动侧部件的透镜保持部件2不同,构成无法沿光轴JD的方向移动的固定侧部件。
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2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18-056825号而主张享有优先权,在本申请中通过参照而援引加入该日本国特许出愿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2…透镜保持部件;2t…突设部;3…线圈;4…壳体;4A…外壁部;4A1…第1侧板部;4A2…第2侧板部;4B…上表面部;4R…承接部;4s…收纳部;5…磁铁;6…板簧;7…金属部件;7A、7B…端子;7D…连接部件;7A1、7B1…露出部;12…筒状部;12d…基座部;12dh…凹陷;12h…檐部;12j…线圈支承部;13…卷绕部;16…上侧板簧;16b…角部分;16e…外侧部分;16g…弹性臂部;16i…内侧部分;16r…栈桥部;18…基体部件;18F…凸缘部;18k…开口;18t…突设部;18W…侧壁面;26、26A、26B…下侧板簧;26c…内侧接合部分;26d…外侧接合部分;26e…外侧部分;26g…弹性臂部;26h…连接板部;26i…内侧部分;26p…第1连结部;26t…贯通部;33、33A、33B…延伸部;33c…连接部;33m…卷绕部;52…凸缘部;72、72A、72B…突出部;101…透镜驱动装置;CA…接合材料;JD…光轴;MK…驱动机构;RG…固定侧部件。

Claims (9)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固定侧部件;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板簧,将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的方向移动;
线圈,由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以及
磁铁,与上述线圈对置,
其中,
上述板簧具备:
固定侧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固定侧部件;以及
可动侧支承部,被固定于上述透镜保持部件,
上述线圈具有:
卷绕部,由上述透镜保持部件保持;以及
延伸部,与上述卷绕部相连,
上述延伸部与上述板簧电连接,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供上述延伸部卷绕的突出部,
上述突出部相对于上述光轴朝既非平行的方向也非垂直的方向而是斜向外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上述突出部的顶端部分形成有伸出部,
上述延伸部卷绕在相比上述伸出部靠近上述突出部的根部部分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在上述突出部的顶端部分形成有第1伸出部和第2伸出部,
上述第1伸出部与上述第2伸出部的伸出方向垂直地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具有限制上述卷绕部在上述光轴的方向上的移动的限制部,
上述突出部构成上述限制部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相对于与上述光轴垂直的平面而以30度以上60度以下的角度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突出部包含:供上述线圈的一端卷绕的第1突出部;以及供上述线圈的另一端卷绕的第2突出部,
上述第1突出部以及上述第2突出部构成为配置在隔着上述光轴而对置的位置、且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侧部件包含具有一对侧板部的矩形箱状的壳体,
上述第1突出部配置成与一对上述侧板部中的一方对置,
上述第2突出部配置成与一对上述侧板部中的另一方对置,
并且,上述磁铁配置成与上述壳体的角部对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透镜保持部件构成为在上述突出部的周围形成有预定的空余空间。
9.一种照相机模块,具有: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上述透镜体;以及
与上述透镜体对置的拍摄元件。
CN201980020976.6A 2018-03-23 2019-02-21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Active CN1119369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6825 2018-03-23
JP2018056825 2018-03-23
PCT/JP2019/006629 WO2019181352A1 (ja) 2018-03-23 2019-02-21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6906A CN111936906A (zh) 2020-11-13
CN111936906B true CN111936906B (zh) 2022-07-15

Family

ID=67987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0976.6A Active CN111936906B (zh) 2018-03-23 2019-02-21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90714B2 (zh)
CN (1) CN111936906B (zh)
WO (1) WO2019181352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77257A (ja) * 2011-09-30 2013-04-25 Fujitsu Ltd ヒンジユニット、及びヒンジ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03981946U (zh) * 2013-08-20 2014-12-03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5099322A (ja) * 2013-11-20 2015-05-2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4932079A (zh) * 2015-06-01 2015-09-23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4790148U (zh) * 2015-06-01 2015-11-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6863316U (zh) * 2017-06-08 2018-01-09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40272A (ja) * 1999-05-25 2000-12-08 Tamagawa Seiki Co Ltd ピンと巻線の接続構造
JP5793027B2 (ja) * 2010-09-17 2015-10-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5028822A (ja) * 2011-11-24 2015-02-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3187257U (ja) * 2013-09-06 2013-11-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77257A (ja) * 2011-09-30 2013-04-25 Fujitsu Ltd ヒンジユニット、及びヒンジユニット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03981946U (zh) * 2013-08-20 2014-12-03 惠州市大亚湾永昶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JP2015099322A (ja) * 2013-11-20 2015-05-28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4932079A (zh) * 2015-06-01 2015-09-23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4790148U (zh) * 2015-06-01 2015-11-18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6863316U (zh) * 2017-06-08 2018-01-09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与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1352A1 (ja) 2019-09-26
CN111936906A (zh) 2020-11-13
JP6890714B2 (ja) 2021-06-18
JPWO2019181352A1 (ja)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3840B2 (en) Lens driving motor
US11899271B2 (en) Unit for actuating lens,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9632280B2 (en) Lens actuator having autofocus function and hand-shake correction function
CN110832833B (zh) 相机模块
US10684532B2 (en) Lens-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 mount device
US10451956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equipped device
US11762168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JP63926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KR20200060554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CN111936906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相机模块
CN111902757B (zh)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照像机模块
JP2016148812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0169901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2102864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732362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6482027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214097933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JP6951173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2490115B1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기기
KR20160007083A (ko) 렌즈구동모터
KR20190010886A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