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5658U -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5658U
CN206755658U CN201720132425.7U CN201720132425U CN206755658U CN 206755658 U CN206755658 U CN 206755658U CN 201720132425 U CN201720132425 U CN 201720132425U CN 206755658 U CN206755658 U CN 206755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ion tube
heat transfer
plate body
board component
transf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324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松
庆增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324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5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5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56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传热板组件包括传热板本体和蒸发管,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分别设置在传热板本体的第一板面上和第二板面上,并且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之间为连通设计,使得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后流入压缩机内部,在传热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均能起到换热的效果,在制冷设备内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传热板上蒸发管的整体体积,有效地提升单位时间内流经传热板的冷媒注入量,增加了制冷设备中冷媒总灌注量,使制冷设备的冷凝器与蒸发管容积比更合理,同时,增加了制冷设备的蒸发管的管道内容积,提升了产品的换热效率,降低了产品的能耗,进而提升了降温速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容积较小的冰箱,尤其是酒柜产品,箱体负荷比较大,要求系统制冷量也比较大,而蒸发管的设计往往受到箱体尺寸等影响,很难将蒸发管做大。如果系统蒸发管过小,直接影响到冷媒充注量,会使制冷系统变得很不稳定,同时使产品能耗增加,降温速度变慢。此时若靠提升压缩机冷量来改善,不但增加成本而且效果很微弱。
因此,设计出一种结构简洁,在冰箱有限的空间内增加蒸发管的面积,改善小体积冰箱的制冷效果的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传热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热板组件,用于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传热板组件包括:传热板本体,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内部;蒸发管,蒸发管包括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第一蒸发管设置在传热板本体的第一板面上,第二蒸发管设置在传热板本体的第二板面上;其中,第一蒸发管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管的入口端相连接,制冷设置中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后流入压缩机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包括传热板本体和蒸发管,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分别设置在传热板本体的第一板面上和第二板面上,并且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之间为连通设计,使得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后流入压缩机内部,在传热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均能起到换热的效果,在制冷设备内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传热板上蒸发管的整体体积,有效地提升单位时间内流经传热板部的冷媒注入量,增加了制冷设备中冷媒总灌注量,使制冷设备的冷凝器与蒸发管容积比更合理,产品制冷系统更趋稳定,同时,增加了制冷设备的蒸发管的管道内容积,提升了产品的换热效率,降低了产品的能耗,进而提升了降温速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毛细管,设置在第一蒸发管的入口端,毛细管为铜制毛细管;过渡管,设置在毛细管与第一蒸发管之间,过渡管为铜制过渡管,过渡管的第一端与毛细管相连接,过渡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蒸发管相连接,且第一端管口的直径小于第二端管口的直径;其中,冷媒从毛细管进入过渡管后,再流入到第一蒸发管内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依次通过毛细管和过渡管将外部的冷媒送入到传热板组件中的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的内部,同时毛细管设置为铜制毛细管、过渡管设置为铜制过渡管,铜管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延展性,可以增加产品的换热效率,同时,过渡管第一端管口的直径小于第二端管口的直径,且两端管口分别与毛细管和第一蒸发管相连接,保证了毛细管中的冷媒可以完全的流入到第一蒸发管内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传热板本体为铝板传热板,传热板本体的厚度为1至2mm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传热板本体设置为铝制的传热板本体,使得传热板本体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导热性,并且铝制的传热板本体的表面能在较为湿润的空气中产生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有效地延长了传热板本体的使用寿命,传热板本体的厚度为1至2mm之间,优选地为1.5mm的传热板本体,此时传热板本体具有较好的强度及传热性能,且不会影响到产品的总质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蒸发管的出口端由第一板面沿弧线向第二板面弯折,使得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的截面形状处处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同时在固定到传热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时,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之间呈弧形弯折,不怕破坏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在弯折处的形状,不会影响到内部冷媒的通过情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蒸发管通过钎焊固定在传热板本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生产制造时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先成型制好,在其表面涂抹钎焊剂,排布在传热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和传热板本体一起送进到高温炉内,在钎焊剂熔化后,就使得蒸发管与传热板本体的两个表面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分别盘绕设置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设置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上时,均为盘绕设置,使得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与传热板本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所增大,也提高了冷媒灌的注入量,能有效解决蒸发管过小所带来的问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回气管,回气管的入口端与第二冷媒管的出口端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回气管,回气管设置在第二冷媒管的出口端,使得从第二冷媒管中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入到回气管内,再通过回气管流入到压缩机内进行循环制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和/或第二蒸发管的截面为椭圆形,使得椭圆形的长轴与传热板本体的表面相平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的横截面为设置椭圆形,并且使椭圆形的长轴与传热板本体的表面相平行,保证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均与传热板本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保证传热板本体分别与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之间有足够的传热面积来进行热传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和/或第二蒸发管的截面为D形,D形的直边与传热板本体相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的横截面为设置D形,并且使D形的直边与传热板本体相重合,保证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均与传热板本体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保证传热板本体分别与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之间有足够的传热面积来进行热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出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传热板本体,20第一蒸发管,30第二蒸发管,40毛细管,50过渡管,60回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热板组件,用于制冷设备,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传热板组件包括:传热板本体10,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内部;蒸发管,蒸发管包括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第一蒸发管20设置在传热板本体10的第一板面上,如图1中所示的为第一板面;第二蒸发管30设置在传热板本体10的第二板面上,如图2所示为第二板面;其中,第一蒸发管20的出口端与第二蒸发管30的入口端相连接,制冷设置中的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后流入压缩机内部,流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包括传热板本体10和蒸发管,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分别设置在传热板本体10的第一板面上和第二板面上,并且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之间为连通设计,使得冷媒依次流经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后流入压缩机内部,在传热板本体10的两个表面上均能起到换热的效果,在制冷设备内部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传热板上蒸发管的整体体积,有效地提升单位时间内流经传热板部的冷媒注入量,增加了制冷设备中冷媒总灌注量,使制冷设备的冷凝器与蒸发管容积比更合理,产品制冷系统更趋稳定,同时,增加了制冷设备的蒸发管的管道内容积,提升了产品的换热效率,降低了产品的能耗,进而提升了降温速度,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毛细管40,设置在第一蒸发管20的入口端,毛细管40为铜制毛细管40;过渡管50,设置在毛细管40与第一蒸发管20之间,过渡管50为铜制过渡管50,过渡管50的第一端与毛细管40相连接,过渡管50的第二端与第一蒸发管20相连接,且第一端管口的直径小于第二端管口的直径;其中,冷媒从毛细管40进入过渡管50后,再流入到第一蒸发管20内部。
在该实施例中,依次通过毛细管40和过渡管50将外部的冷媒送入到传热板组件中的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的内部,同时毛细管40设置为铜制毛细管40、过渡管50设置为铜制过渡管50,铜管具有较好的导热性、延展性,可以增加产品的换热效率,同时,过渡管50第一端管口的直径小于第二端管口的直径,且两端管口分别与毛细管40和第一蒸发管20相连接,保证了毛细管40中的冷媒可以完全的流入到第一蒸发管20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传热板本体10为铝板传热板,传热板本体10的厚度为1至2mm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将传热板本体10设置为铝制的传热板本体10,使得传热板本体10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导热性,并且铝制的传热板本体10的表面能在较为湿润的空气中产生一层防止金属腐蚀的氧化膜,有效地延长了传热板本体10的使用寿命,传热板本体10的厚度为1至2mm之间,优选地为1.5mm的传热板本体10,此时传热板本体10具有较好的强度及传热性能,且不会影响到产品的总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为一体式结构;第一蒸发管20的出口端由第一板面沿弧线向第二板面弯折,使得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的截面形状处处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设计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同时在固定到传热板本体10的两个表面上时,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之间呈弧形弯折,不怕破坏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在弯折处的形状,不会影响到内部冷媒的通过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蒸发管通过钎焊固定在传热板本体10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生产制造时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先成型制好,在其表面涂抹钎焊剂,排布在传热板本体10的两个表面上,和传热板本体10一起送进到高温炉内,在钎焊剂熔化后,就使得蒸发管与传热板本体10的两个表面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分别盘绕设置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设置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上时,均为盘绕设置,使得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与传热板本体10之间的接触面积有所增大,也提高了冷媒灌的注入量,能有效解决蒸发管过小所带来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还包括:回气管60,回气管60的入口端与第二冷媒管的出口端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回气管60,回气管60设置在第二冷媒管的出口端,使得从第二冷媒管中流出的冷媒直接流入到回气管60内,再通过回气管60流入到压缩机内进行循环制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20和/或第二蒸发管30的截面为椭圆形,使得椭圆形的长轴与传热板本体10的表面相平行。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的横截面为设置椭圆形,并且使椭圆形的长轴与传热板本体10的表面相平行,保证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均与传热板本体10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保证传热板本体10分别与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之间有足够的传热面积来进行热传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蒸发管20和/或第二蒸发管30的截面为D形,D形的直边与传热板本体10相重合。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的横截面为设置D形,并且使D形的直边与传热板本体10相重合,保证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均与传热板本体10的接触面积最大化,保证传热板本体10分别与第一蒸发管20和第二蒸发管30之间有足够的传热面积来进行热传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传热板组件的全部有益效
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传热板组件,用于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所述传热板组件包括:
传热板本体,设置在所述制冷设备的内部;
蒸发管,所述蒸发管包括第一蒸发管和第二蒸发管,所述第一蒸发管设置在所述传热板本体的第一板面上,所述第二蒸发管设置在所述传热板本体的第二板面上;
其中,所述第一蒸发管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管的入口端相连接,所述制冷设置中的冷媒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蒸发管和所述第二蒸发管后流入所述压缩机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毛细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蒸发管的入口端,所述毛细管为铜制毛细管;
过渡管,设置在所述毛细管与所述第一蒸发管之间,所述过渡管为铜制过渡管,所述过渡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毛细管相连接,所述过渡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蒸发管相连接,且所述第一端管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端管口的直径;
其中,所述冷媒从所述毛细管进入所述过渡管后,再流入到所述第一蒸发管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板本体为铝板传热板本体,所述传热板本体的厚度为1至2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管和所述第二蒸发管为一体式结构;
所述第一蒸发管的出口端由所述第一板面沿弧线向所述第二板面弯折,使得所述第一蒸发管和所述第二蒸发管的截面形状处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管通过钎焊固定在所述传热板本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管和所述第二蒸发管分别盘绕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回气管,所述回气管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二蒸发管的出口端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管和/或第二蒸发管的截面为椭圆形,使得所述椭圆形的长轴与所述传热板本体的表面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板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管和/或第二蒸发管的截面为D形,所述D形的直边与所述传热板本体相重合。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传热板组件。
CN201720132425.7U 2017-02-14 2017-02-14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55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32425.7U CN206755658U (zh) 2017-02-14 2017-02-14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32425.7U CN206755658U (zh) 2017-02-14 2017-02-14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5658U true CN206755658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09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3242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55658U (zh) 2017-02-14 2017-02-14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56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24863A (zh) * 2020-11-30 2021-03-19 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风道的冷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24863A (zh) * 2020-11-30 2021-03-19 浙江星星冷链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风道的冷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95257A1 (en) Heat exchanger
CN200962364Y (zh) 一种采用热管散热的树脂浇注干式变压器
CN206755658U (zh) 传热板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03453694B (zh) 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和冷柜
CN202813896U (zh) 一种冷柜的制冷系统及采用该制冷系统的冷柜
CN103245059B (zh) 一种圆盘组合式换热器
CN207688296U (zh) 冷却系统
CN203837334U (zh) 一种双排扁管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1115614Y (zh) 一种饮水设备
CN206930185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04286184U (zh) 一种半绝热单边冷板
CN107374373A (zh) 饮水机换热水箱
CN204632749U (zh) 散热器以及空调
CN208444718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高频变压器
CN207163267U (zh) 一种高效罐壳式换热器
CN202328892U (zh) 一种简易型电冷器
CN203432155U (zh) 一种全铝材热能交换器
CN206772008U (zh) 一种能加快熔化的中频加热炉
CN202221151U (zh) 高效冷媒气体加热器
CN206961650U (zh) 一种电磁线圈液冷系统
CN201852287U (zh) 节能即热式发热装置
CN206145836U (zh) 穿戴式空调
CN202709566U (zh) 非过冷型冷凝器
CN214581942U (zh) 一种回热器
CN215724534U (zh) 一种便于温控的高低温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