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49899U -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49899U
CN206749899U CN201720370397.2U CN201720370397U CN206749899U CN 206749899 U CN206749899 U CN 206749899U CN 201720370397 U CN201720370397 U CN 201720370397U CN 206749899 U CN206749899 U CN 2067498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rossbeam
tail end
end beam
solde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703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春柳
侯明亮
曾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703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498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498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4989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包括连接焊合件,连接焊合件连接在后大梁与尾端梁之间,连接焊合件在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斜坡与后大梁之间的夹角为145度,钢板弹簧后支承架连接在连接焊合件上,连接焊合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焊接在后大梁的两侧,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焊接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第一连接件上和第二连接件上设有卡位,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卡装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卡位内且位于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之间,第一连接件上和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加强筋。本实用新型提高整车扭转刚度;提高后碰传力效果;解决后悬点区域NVH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后大梁的成型问题,后大梁与尾端梁的搭接通常会通过连接板连接在一起,传统的连接方式中,连接板穿过尾端梁的腔体,通过尾端梁内板的翻边与连接板相连接,这种搭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后大梁与尾端梁的搭接面积小,导致整车扭转刚度差;
2、后大梁与尾端梁的搭接过度急剧,不利于后碰传力;
3、钢板弹簧后支承座与钢板弹簧后支承架连接件搭接面积小,导致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NVH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提高整车扭转刚度;提高后碰传力效果;解决后悬点区域NVH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包括连接焊合件,所述连接焊合件连接在后大梁与尾端梁之间,所述连接焊合件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后大梁之间的夹角为145度,钢板弹簧后支承架连接在所述连接焊合件上,所述连接焊合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焊接在所述后大梁的两侧,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卡位,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卡装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卡位内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连接焊合件呈鹅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等间距的三条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有两条所述加强筋对称分布于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有一条所述加强筋布置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的过渡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后大梁之间的夹角为145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边缘和所述二连接件边缘均设有与所述后大梁和所述尾端梁连接的翻边结构。
优选地,所述连接焊合件为对称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结构相同且相对于后大梁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在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处构成一个等腰梯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增加后大梁与尾端梁的搭接面积,提高整车扭转刚度;
2、后大梁与尾端梁的搭接呈阶梯递减结构,即一个35°的斜坡,使得后碰传力更加平顺;
3、增加钢板弹簧后支承架与后大梁的接触面积,提高后悬点区域NVH特性;
4、连接焊合件为对称件,可在整车上左右共用,提高零件的共用率,减低整车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连接焊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截面图。
图中:
1、连接焊合件;2、后大梁;3、尾端梁;4、钢板弹簧后支承架;5、第一连接件;6、第二连接件;7、第三连接件;8、第四连接件;9、加强筋;10、翻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包括连接焊合件1,所述连接焊合件1连接在后大梁2与尾端梁3之间,所述连接焊合件1在所述后大梁2与所述尾端梁3夹角处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后大梁2之间的夹角θ(如图2和4所示)为145度,钢板弹簧后支承架4连接在所述连接焊合件1上,所述连接焊合件1包括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第三连接件7和第四连接件8,所述第一连接件5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焊接在所述后大梁2的两侧,所述第三连接件7和所述第四连接件8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5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4的卡位,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4卡装在所述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的卡位内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7和所述第四连接件8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上均设有加强筋9。
其中,所述连接焊合件1呈鹅形。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上均设有等间距的三条加强筋9。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上分别有两条所述加强筋9对称分布于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4的正下方。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5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6上分别有一条所述加强筋9布置在所述后大梁2与所述尾端梁3的过渡区域。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件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后大梁之间的夹角θ(如图2和4所示)为145度。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5边缘和所述二连接件6边缘均设有与所述后大梁2和所述尾端梁3连接的翻边结构10。
其中,所述连接焊合件1为对称件,所述第一连接件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结构相同且相对于后大梁2对称设置。
其中,第三连接件7与第四连接件8在钢板弹簧后支承架4处构成一个等腰梯形。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为:
1、连接焊合件将后大梁和尾端梁的外形结构整体连接起来,并通过翻边结构提高此搭接区域的强度和刚度,提高整车扭转刚度,进而提高车辆后端乘员乘坐的舒适性;
2、连接焊合件通过鹅形的坡度特征将后大梁和尾端梁连接起来,此特征与后大梁形成的坡度为145°,车辆在进行后碰时,尾端梁所受到的力通过此斜坡平稳传递到后大梁上,使后碰传力更平顺;
3、底盘的钢板弹簧与车身通过钢板弹簧后支承架连接,钢板弹簧后支承架与后大梁通过该连接焊合件连接,此连接特征为一等腰梯形(如图4所示,第三连接件7与第四连接件8在钢板弹簧后支承架4处构成一个等腰梯形),且上下底面的X向比为1:2,此结构特征能有效提高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刚度,提高底盘此区域的NVH特性;此外,连接焊合件上等间距分布着三条加强筋(如图5所示),其中有两条对称分布于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正下方,另一条布置在后大梁与尾端梁的过渡区域,很好地提高了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和后大梁与尾端梁的过渡区域的强度和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焊合件,所述连接焊合件连接在后大梁与尾端梁之间,所述连接焊合件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后大梁之间的夹角为145度,钢板弹簧后支承架连接在所述连接焊合件上,所述连接焊合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焊接在所述后大梁的两侧,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卡位,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卡装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卡位内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焊合件呈鹅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均设有等间距的三条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有两条所述加强筋对称分布于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的正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有一条所述加强筋布置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的过渡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在所述后大梁与所述尾端梁夹角处设有斜坡,所述斜坡与所述后大梁之间的夹角为145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边缘和所述二连接件边缘均设有与所述后大梁和所述尾端梁连接的翻边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焊合件为对称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结构相同且相对于后大梁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在所述钢板弹簧后支承架处构成一个等腰梯形。
CN201720370397.2U 2017-04-11 2017-04-11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498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70397.2U CN206749899U (zh) 2017-04-11 2017-04-11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70397.2U CN206749899U (zh) 2017-04-11 2017-04-11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49899U true CN206749899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2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7039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49899U (zh) 2017-04-11 2017-04-11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498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8723A (zh) * 2017-04-11 2018-10-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8723A (zh) * 2017-04-11 2018-10-2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CN108688723B (zh) * 2017-04-11 2023-12-29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79088U (zh) 汽车后侧围总成及车身后部结构
CN206374814U (zh) 一种后纵梁加强板组件
CN206749899U (zh)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CN104290816A (zh) 一种前轴焊合件结构
CN207416953U (zh) 副车架结构
CN109733483A (zh) 一种汽车顶盖横梁连接结构
CN106985912A (zh) 一种车身拖曳臂安装点结构
CN207106147U (zh) 前悬置的安装结构
CN202863577U (zh) 一种前轮罩结构
CN108688723A (zh) 一种后大梁与尾端梁接头结构
CN215285013U (zh) 一种后轮罩区域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5149425U (zh) 汽车拖车钩及汽车
CN206012718U (zh) 一种副车架安装结构
CN107901714A (zh) 后牵引装置及汽车
CN208498619U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
CN206749937U (zh) 一种横梁接头结构
CN102514632B (zh)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及汽车
CN208007068U (zh) 电动汽车下车身框架
CN207644489U (zh) 前地板前横梁及前部车身结构
CN207059668U (zh) 一种汽车前悬架的下控制臂
CN205273633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总成
CN206417064U (zh) 一种有利于整车后碰的后车架结构
CN206749934U (zh) 一种前悬挂与前轮罩组件
CN204197026U (zh) 一种前轴焊合件结构
JP2016022881A (ja) 接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