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28604U -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28604U
CN206628604U CN201720220591.2U CN201720220591U CN206628604U CN 206628604 U CN206628604 U CN 206628604U CN 201720220591 U CN201720220591 U CN 201720220591U CN 206628604 U CN206628604 U CN 2066286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face
connector assembly
cable connector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2059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建中
林昆祈
張永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Inc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Delta Opto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172022059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286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286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286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适用于电源转接器,且包含:至少一缆线,缆线包含绝缘层及线芯,绝缘层包覆线芯的外环部分;电路板,包含至少一导孔及彼此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导孔贯穿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及至少一端子,由第一面设置于导孔内,且包含夹持部及穿设部,夹持部位于第一面上,用以夹持缆线并同步刺破绝缘层,以与线芯导接,穿设部经由第一面插设于导孔内,并部分突出于第二面而形成焊接部,焊接部供焊锡焊接,使端子固设于电路板上。

Description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缆连接器组件,尤指一种适用于电源转接器,且利用端子而使缆线在无需剥除绝缘层的情况下与电路板组接,而端子以焊接方式焊接于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各式电子装置不断创新,并提供更加优越的功能,在各式电子装置中,多通过电路板及各种电子元件来实现各种电性功能。而以电源转接器(adaptor)为例,电源转接器的制造过程中,各种电子元件需通过不同的工艺技术与电路板进行组接,此外,电源转接器亦需要设置缆线来与外部的其它电子装置电连接,以藉由缆线将电能传输至外部的其它电子装置电连接,故电源转接器的缆线与电路板之间的组接方式亦十分重要。
目前现有缆线与电路板的组接方式多为先将电路板上进行挖孔形成导孔,且将位于缆线外层的绝缘层剥除后,再将缆线内的线芯插入电路板中对应的导孔并进行组接。但此种缆线与电路板的组接方式由于需先将缆线的绝缘层剥除,才能将线芯插入电路板中对应的导孔并进行组接,如此一来,将造成生产步骤繁琐而不利于产业上的大量生产。
另外,为了避免在组接时有触电的风险,另一种现有缆线与电路板的连接方式则为将一第一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的导孔上,并将位于缆线外层的绝缘层剥除,以将缆线内的线芯与一接触端子组接,并将接触端子插入第二连接器内,如此一来,再藉由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即可使缆线与电路板组接。然而此种缆线与电路板的组接方式由于同样须将缆线的绝缘层剥除,故不但存在生产步骤繁琐而不利于产业上的大量生产的缺失外,更因需使用两个连接器而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
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克服上述缺点的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实为目前迫切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解决现有缆线与电路板之连接方式因需须将缆线的绝缘层剥除,导致具有生产步骤繁琐而不利于产业上大量生产的缺失,同时解决现有缆线与电路板的连接方式为了避免组接时有触电的风险,必须使用两个连接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的缺失。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提供一种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包含:至少一缆线,缆线包含绝缘层及线芯,绝缘层包覆线芯的外环部分;电路板,包含至少一导孔及彼此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导孔贯穿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及至少一端子,由第一面设置于导孔内,且包含夹持部及穿设部,夹持部位于第一面上,用以夹持缆线并同步刺破绝缘层,以与线芯导接,穿设部经由第一面插设于导孔内,并部分突出于第二面而形成焊接部,焊接部供焊锡焊接,使端子固设于电路板上。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电源转接器包含:
一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凹部;以及
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相组接,且包含与该第一凹部相对应位置设置的一第二凹部;
其中,该电缆连接器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组接后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间内,且该缆线部分容置于由该第一凹部以及该第二凹部相互配合而构成的一缆线槽内。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端子由导电材质构成。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夹持部与该穿设部为一体成型。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电路板为一单面电路板或一双面电路板。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夹持部包含一夹持端以及至少一刺破端,该夹持端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置该缆线,使该夹持端夹持该缆线的外环部而固定该缆线于该凹槽内,该刺破端用以刺破该绝缘层,并与该线芯相导接。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凹槽的宽度等于该缆线的线径。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至少一刺破端包含一第一刺破端及一第二刺破端,该第一刺破端及该第二刺破端分别由该夹持端朝该凹槽的方向所延伸,且与该夹持端一体成型。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电缆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绝缘连接器,该绝缘连接器包含一容置槽及一穿设槽,该容置槽用以容置该夹持部,该穿容置槽与该穿设槽相连通,且该穿设槽用以容置部分该穿设部,且该穿设部部分突出于该穿设槽。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容置槽的大小对应为该夹持部的大小,该穿设槽的宽度对应为该穿设部的宽度。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绝缘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卡合部及一第二卡合部,设置于该穿设槽内,且该穿设部包含一第三卡合部及一第四卡合部,其中该第三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相对应位置设置,该第四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相对应位置设置,该第三卡合部及该第四卡合部用以当该穿设部容置于该穿设槽内时,分别与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合部相卡合。
上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合部分别为一凹部,该第三卡合部及该第四卡合部分别为一凸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样态为提供一种电源转接器,包含:第一壳体,包含第一凹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相组接,且包含与第一凹部相对应位置设置的第二凹部;以及电缆连接器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组接后所形成的容置空间内,且包含至少一缆线,缆线包含绝缘层及线芯,其中缆线部分容置于由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相互配合而构成的缆线槽内;电路板,包含至少一导孔及彼此相对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导孔贯穿第一面及第二面;以及至少一端子,由第一面设置于导孔内,且包含夹持部及穿设部,夹持部位于第一面上,用以夹持缆线并同步刺破绝缘层,以与线芯导接,穿设部经由第一面插设于导孔内,并部分突出于第二面而形成焊接部,焊接部供焊锡焊接,使端子固设于电路板上。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功效在于,于电路板上设置端子,并利用端子在夹持缆线时可同步刺破缆线的绝缘层而与线芯导接,解决现有缆线与电路板的连接方式因需须将缆线的绝缘层剥除,导致具有生产步骤繁琐而不利于产业上大量生产的缺失,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仅需直接将缆线压入端子的夹持部,即可使缆线与电路板经由端子组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仅需设置单一的绝缘连接器,来提供避免接触端子导致触电的功能,而无须于缆在线再设置另一连接器来与绝缘连接器组接,故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生产成本可因仅需单一的绝缘连接器而较为便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于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应用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电源转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
1、7:电缆连接器组件
2:缆线
21:绝缘层
22:线芯
3:电路板
31:第一面
32:第二面
33:导孔
4:端子
41:夹持部
411:夹持端
412:第一刺破端
413:第二刺破端
414:凹槽
42:穿设部
421:第三卡合部
422:第四卡合部
5:焊接部
50:焊锡
6:绝缘连接器
611:容置槽
612:穿设槽
613:第一卡合部
614:第二卡合部
8:电源转接器
81:第一壳体
811:第一凹部
82:第二壳体
821:第二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架构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于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电缆连接器组件1可为但不限于应用于电源转接器,且包含至少一缆线2、电路板3以及至少一端子4。缆线2包含绝缘层21以及线芯22,绝缘层21包覆线芯22的外环部分,使线芯22实质上位于绝缘层21的中心位置。电路板3包含至少一导孔33及彼此相对的第一面31及第二面32。导孔33贯穿第一面31及第二面32。端子4可为导电材质构成,其由电路板3的第一面31设置于导孔33内,且包含夹持部41及穿设部42。夹持部41位于第一面31上,用以夹持缆线2,并于夹持缆线2时同步刺破绝缘层21,进而与线芯22导接。穿设部42与夹持部41一体成型,且经由第一面31插设于导孔33内,并部分突出于第二面32而形成焊接部5,焊接部5供焊锡50焊接,使端子4可固设于电路板3上。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于电路板3上设置端子4,并利用端子4在夹持缆线2时可同步刺破缆线2的绝缘层21而与线芯22导接,因此,相较于现有缆线须将绝缘层剥除后才能与电路板组接,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生产步骤可简化而利于产业上的大量生产。
于上述实施例中,缆线2可为多个,因此电路板3的导孔33及端子4亦可对应为多个,其中每一端子4设置于对应的导孔33内,且每一端子4的夹持部41夹持对应的缆线2,并于夹持对应的缆线2时同步刺破该缆线2的绝缘层21,进而与缆线2的线芯22导接。此外,缆线2可为电源线或信号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可为单面电路板,且电路板3的第一面31对应为由铜构成的导通面,第二面32对应为非导通面。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例如电缆连接器组件1应用于电源转接器且电源转接器为符合微小化需求,使得为单面电路板的电路板3被要求第一面31必须设置相关电子元件,亦即第一面31无额外的空间来提供端子4的电性连接路径,使得端子4与其它端子4必须利用第二面32来电性连接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将端子4设置于第一面31时,且端子4的穿设部42经由第一面31插设于导孔33内,并部分突出于非导通面而形成焊接部5,如此一来,即可在第二面32上利用焊锡50焊接于焊接部5上的方式而使端子4与其它端子4电性连接。
当然,于其它实施例中,电路板3亦可为双面电路板,因此电路板3的第一面31及第二面32皆对应为由铜构成的导通面。
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夹持部41包含夹持端411及至少一刺破端,例如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刺破端412及第二刺破端413。其中夹持端411具有凹槽414,且凹槽414的宽度实际上可等于缆线2的线径,凹槽414用以容置缆线2,且当凹槽414容置缆线2时,夹持端411夹持缆线2的外环部,使缆线2固定于凹槽414内。第一刺破端412及第二刺破端413分别由夹持端411朝凹槽414的方向所延伸,且与夹持端411一体成型,用以当凹槽414容置缆线2时,刺破缆线2的绝缘层21,并与线芯22相导接。
于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供避免触电的功能,可于电缆连接器组件内增加绝缘连接器。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7与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结构及功能相似,故以相同的标号代表结构及功能相似而不再赘述。相较于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本实施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7更包含绝缘连接器6,其中绝缘连接器6包含容置槽611及穿设槽612。容置槽611的大小实际上对应为端子4的夹持部41的大小,用以容置端子4的夹持部41。穿设槽612与容置槽611相连通,且穿设槽612的宽度实际上对应为端子4的穿设部42的宽度,穿设槽612用以当夹持部41容置于容置槽611内时,容置部分端子4的穿设部42,且使穿设部42部分突出于穿设槽612。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连接器6更包含第一卡合部613及第二卡合部614,设置于穿设槽612内。而穿设部42亦包含具有可挠性的第三卡合部421及第四卡合部422,其中第三卡合部421与第一卡合部613相对应位置设置,第四卡合部422与第二卡合部614相对应位置设置,第三卡合部421及第四卡合部422用以当穿设部42容置于穿设槽612内时,分别与第一卡合部613及第二卡合部614相卡合,使绝缘连接器6固设于端子4上。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613及第二卡合部614可分别为凹部,第三卡合部421及第四卡合部422可分别为凸部,但不局限为此。
由上可知,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电缆连接器组件7直接将缆线2压入端子4的夹持部41,即可使缆线2与电路板3经由端子4而组接,因此电缆连接器组件7仅需设置单一的绝缘连接器6,来提供避免接触端子4导致触电的功能,而无须于缆线2上再设置另一连接器来与绝缘连接器6组接,故电缆连接器组件7的生产成本可因仅需单一的绝缘连接器6而较为便宜。
请参阅图4,其为应用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电源转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源转接器8包含第一壳体81、第二壳体82以及如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1。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相组接,且组接的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用以容置电缆连接器组件1。其中第一壳体81更包含第一凹部811,第二壳体82更包含与第一凹部811位置相对应设置的第二凹部821,当第一壳体81以及第二壳体82相组接后,第一凹部811以及第二凹部821将相互配合而构成一缆线槽,以容置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部分缆线2,且缆线2自第一壳体81与第二壳体82之间的容置空间内朝电源转接器8的外部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组件1的电路板3上可设置电源转接器8所需的电子元件。
请参阅图5,并配合图1,其中图5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5所示,首先,执行步骤S1,将端子4设置于电路板3的第一面31上,且使端子4的穿设部42经由第一面31插设于导孔33内,并部分突出于第二面32而形成焊接部5。接着,执行步骤S2,将焊锡50焊接于焊接部5上,使端子4固设于电路板3上。最后执行步骤S3,将缆线2设置于端子4的夹持部41上,使夹持部41夹持缆线2并刺破绝缘层21,以与缆线2的线芯22导接。
请参阅图6,并配合图1,其中图6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接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如图6所示,首先,执行步骤M1,将缆线2设置于端子4的夹持部41上,使夹持部41夹持缆线2并刺破绝缘层21,以与缆线2的线芯22导接。然后执行步骤M2,将端子4设置于电路板3的第一面31上,且使端子4的穿设部42经由第一面31插设于导孔33内,并部分突出于第二面32而形成焊接部5。最后执行步骤M3,将焊锡50焊接于焊接部5上,使端子4固设于电路板3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于电路板上设置端子,并利用端子在夹持缆线时可同步刺破缆线的绝缘层而与线芯导接,因此,相较于现有缆线须将绝缘层剥除后才能与电路板组接,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生产步骤可简化而利于产业上的大量生产。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仅需直接将缆线压入端子的夹持部,即可使缆线与电路板经由端子组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组件仅需设置单一的绝缘连接器,来提供避免接触端子导致触电的功能,而无须于缆在线再设置另一连接器来与绝缘连接器组接,故电缆连接器组件的生产成本可因仅需单一的绝缘连接器而较为便宜。
本实用新型得由熟知此技术的人士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适用于一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缆线,该缆线包含一绝缘层及一线芯,该绝缘层包覆该线芯的外环部分;
一电路板,包含至少一导孔及彼此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导孔贯穿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以及
至少一端子,由该第一面设置于该导孔内,且包含一夹持部及一穿设部,该夹持部位于该第一面上,用以夹持该缆线并同步刺破该绝缘层,以与该线芯导接,该穿设部经由该第一面插设于该导孔内,并部分突出于该第二面而形成一焊接部,该焊接部供一焊锡焊接,使该端子固设于该电路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转接器包含:
一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凹部;以及
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相组接,且包含与该第一凹部相对应位置设置的一第二凹部;
其中,该电缆连接器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组接后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间内,且该缆线部分容置于由该第一凹部以及该第二凹部相互配合而构成的一缆线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端子由导电材质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夹持部与该穿设部为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为一单面电路板或一双面电路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夹持部包含一夹持端以及至少一刺破端,该夹持端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置该缆线,使该夹持端夹持该缆线的外环部而固定该缆线于该凹槽内,该刺破端用以刺破该绝缘层,并与该线芯相导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凹槽的宽度等于该缆线的线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刺破端 包含一第一刺破端及一第二刺破端,该第一刺破端及该第二刺破端分别由该夹持端朝该凹槽的方向所延伸,且与该夹持端一体成型。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电缆连接器组件包含一绝缘连接器,该绝缘连接器包含一容置槽及一穿设槽,该容置槽用以容置该夹持部,该容置槽与该穿设槽相连通,且该穿设槽用以容置部分该穿设部,且该穿设部部分突出于该穿设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容置槽的大小对应为该夹持部的大小,该穿设槽的宽度对应为该穿设部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绝缘连接器包含一第一卡合部及一第二卡合部,设置于该穿设槽内,且该穿设部包含一第三卡合部及一第四卡合部,其中该第三卡合部与该第一卡合部相对应位置设置,该第四卡合部与该第二卡合部相对应位置设置,该第三卡合部及该第四卡合部用以当该穿设部容置于该穿设槽内时,分别与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合部相卡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合部分别为一凹部,该第三卡合部及该第四卡合部分别为一凸部。
13.一种电源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壳体,包含一第一凹部;
一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相组接,且包含与该第一凹部相对应位置设置的一第二凹部;以及
一电缆连接器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组接后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间内,且包含:
至少一缆线,该缆线包含一绝缘层及一线芯,其中该缆线部分容置于由该第一凹部以及该第二凹部相互配合而构成的一缆线槽内;
一电路板,包含至少一导孔及彼此相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导孔贯穿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以及
至少一端子,由该第一面设置于该导孔内,且包含一夹持部及一穿设部,该夹持部位于该第一面上,用以夹持该缆线并同步刺破该绝缘层,以与该线芯导接,该穿设部经由该第一面插设于该导孔内,并部分突出于该第二面而形成一焊接部,该焊接部供一焊锡焊接,使该端子固设于该电路板上。
CN201720220591.2U 2017-03-08 2017-03-08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066286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20591.2U CN206628604U (zh) 2017-03-08 2017-03-08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20591.2U CN206628604U (zh) 2017-03-08 2017-03-08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28604U true CN206628604U (zh) 2017-11-10

Family

ID=60211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20591.2U Active CN206628604U (zh) 2017-03-08 2017-03-08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2860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0865A (zh) * 2019-07-22 2019-10-08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继电器的触头导通构造
CN112292744A (zh) * 2018-06-27 2021-01-29 打矢恒温器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12837853A (zh) * 2019-11-22 2021-05-25 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医用线缆组件、医用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2744A (zh) * 2018-06-27 2021-01-29 打矢恒温器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12292744B (zh) * 2018-06-27 2024-03-19 打矢恒温器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10310865A (zh) * 2019-07-22 2019-10-08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继电器的触头导通构造
CN110310865B (zh) * 2019-07-22 2024-02-20 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继电器的触头导通构造
CN112837853A (zh) * 2019-11-22 2021-05-25 深圳市理邦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医用线缆组件、医用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98636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WO2014123117A1 (ja) 電線構造体、電気接続構造及び電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206628604U (zh) 适用于电源转接器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CN103053079B (zh) 端子连接结构
CN103872492B (zh) 一种灌封式90°弯插pcb连接器
CN108321645A (zh) 一种电缆连接插接座
KR20190020968A (ko) 이중사출구조의 케이블 커넥터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케이블 커넥터
US20220013932A1 (en) T-splice connector
CN111257731A (zh) Caf测试模块、测试夹具及测试组件
CN110024491B (zh) 印刷电路板和用于制造印刷电路板的方法
JP6493841B2 (ja) 自動車用電池充電器に使用される電子装置の製造および組み立て工程
WO2009031394A1 (ja) 電気接続構造、端子装置、ソケット、電子部品試験装置及びソ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6911021B (zh) 一种电线接头的安装方法
CN207398431U (zh) 充电枪枪头
CN105870681B (zh) 一种水晶头及网线钳
CN204230513U (zh) 微电机连接器和具有该微电机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CN105745791A (zh) 具有护套夹的电连接器
CN207868436U (zh) 一种组合式电连接器
CN106911020B (zh) 一种接线盒
CN214013199U (zh) 一种线束
CN204216245U (zh) 测试用连接器
CN212810615U (zh) Ffc/fpc连接器、电池包及车辆
CN211402620U (zh) 老化测试板
CN106848642B (zh) 一种电线接头
CN207459327U (zh) 一种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