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33679U -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33679U
CN206533679U CN201720262606.1U CN201720262606U CN206533679U CN 206533679 U CN206533679 U CN 206533679U CN 201720262606 U CN201720262606 U CN 201720262606U CN 206533679 U CN206533679 U CN 206533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ipe
heat
block form
pedestal
pip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6260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祐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Technolog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33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3367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其中,基座具有一底面,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向底面方向凸起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上至少具有一缺部,而于凸起部及缺部最高处分别形成具有高度的第一顶部及第二顶部。各热管则以其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受热区内,且热管在凸起部的缺部彼此相贴接触。藉由各热管在缺部因挤压形变造成彼此相贴接触,而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与结合强度。

Description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散热技术有关,尤指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按以往为了提供如散热器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多会于其底部加装如热管(Heatpipe)等构件。例如于散热器底座凹设沟槽,以配合热管的长度并供热管埋设于沟槽内,藉以通过热管能直接与如中央处理器(CPU)等热源接触,达到更良好的热传效果。
然而,由于热管的数量也将决定其热传效果的优劣,故以往亦会视与热源接触的面积来增加热管数量。但由于传统供热管埋设的结构上,或因直接将热管并列埋入散热座内而造成结合强度不足;亦或为了使热管能稳固埋设而于彼此间增加结构而存在间距,如此反倒失去热传效果。
如中国第CN201750660U号揭露一种热管散热器,其于散热器的基座上设有多个彼此紧邻局部相连的沟槽,以供多个热管置入。但由于各沟槽彼此紧邻相连后,使得沟槽失去固定热管的功能,因此尚需通过如锡膏等焊料将热管焊接于沟槽内,故容易因焊接不良而造成热管脱落或导热性能不佳等问题,且工艺繁杂而容易降低产品良率。
再如中国第CN202032928U号揭露一种导热座供多热管密合排列的组配结构,其于导热座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沟槽,各该沟槽间形成有支撑肋,且各该支撑肋顶缘设置有向沟槽内侧凸出的凸肋,该凸肋于热管挤扁后会嵌入热管变形部,藉此达到固定各热管的目的。但由于基座在成型上多采铝挤方式为之,因而不易控制支撑肋顶缘的凸肋的均一性,凸肋太小容易使得热管脱落;而凸肋太大则于挤压时易破坏热管,且易发生热管间距过大,将使得热管挤压后未能与相邻热管共同形成受热面,导致热传效率不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人为改善并解决上述的缺失,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其中,基座具有一底面,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凸起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上的任一段处至少具有一缺部,各热管则以其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受热区内,且热管在凸起部的缺部彼此相贴接触。俾藉由各热管在缺部因挤压形变造成彼此相贴接触,而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与结合强度。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基座由铜或铝的材质所制成。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基座由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所叠合而成。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基座的底面的反对侧进一步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上形成一受热面。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的受热面与该基座的底面相平齐、或较为突出。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相对于该缺部间形成彼此相接触的接触面。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各该凸起部与该基座的底面平齐。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顺着该凸起部变形而彼此相延伸一衔接部并相抵接,以形成一共平面者。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以及多个热管;其中,基座具有一底面,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彼此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凸起部至少具有一第一顶部及一第二顶部,其中第一顶部及第二顶部间具有一段差各热管则以其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受热区内,且热管在至少一第二顶部的上方彼此相贴接触。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基座由铜或铝的材质所制成。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基座由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所叠合而成。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基座的底面的反对侧进一步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上形成一受热面。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的受热面与该基座的底面相平齐、或较为突出。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于该第二顶部上方形成变形部,且该等变形部具有彼此相接触的接触面。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各该第一顶部与该基座的底面平齐。
上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中,该等热管顺着该第一顶部变形而彼此相延伸一变形部并相抵接,以形成一共平面者。
本实用新型针对于现有技术其功效在于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可供多个热管埋入散热装置的基座上时,除了可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外,同时兼具能供各热管间彼此直接相贴接触的效果,尤其对应所受热的主要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座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基座供热管置入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基座供热管置入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4为本发明基座供热管埋入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5为图4的5-5断面剖视图。
图6为图4的6-6断面剖视图。
图7为图4的5-5断面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工艺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基座立体外观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基座 1
底面 10 受热区 100
凸起部 101 缺部 102
第一顶部 103 第二顶部 104
顶面 11
热管 2
受热面 20 衔接部 21
接触面 22 变形部 23
散热片 3
限位治具 4
压平模具 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进一步揭露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基座的立体外观示意图、以及供热管置入的剖面示意图等。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1、以及多个热管2;其中:
该基座1为一热传导座体,可由如铜或铝等导热性良好的材质所制成,亦可以由多个散热片所叠合而成(即如图10所示)并可作为如散热器用以贴附于热源(图略)的底座等部位。而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该基座1至少具有一底面10、以及一相对于该底面10的顶面11(即底面10的反对侧),该基座1的底面10可用以与上述热源相贴附,而该基座1的顶面11则可进一步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3。
本实用新型主要于该基座1的底面10上凹设有多个分别呈长条状的受热区100,以供上述各热管2分别埋设于各该受热区100内。又,该等受热区100彼此并列排置,以于任二受热区100之间朝向该底面的方向凸起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101,凸起部101沿着受热区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于各凸起部101上的任一段处至少具有一缺部102,而分别于该凸起部101的非缺部位置最高处形成有第一顶部103、以及该凸起部101的缺部102位置最高处形成有第二顶部104,且该第一顶部103与该第二顶部104间具有一段差H,所述段差H不为零,以使凸起部101于缺部102的第二顶部104处高度较低而供二相邻的受热区100得以互通。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所述缺部102位于各凸起部101的中段处,但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上述所举的实施例为限。藉由各热管2相对于凸起部101上未设有缺部102的部位而能防止于挤压工艺中发生位移,同时使各热管2在相对于缺部102的部位因挤压形变造成彼此相贴接触而具有良好的热传效果与结合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所示,当各热管2分别配合各受热区100而以各热管2的长度方向埋入时,各热管2在相对于各受热区100的部位(即如图2所示),会受到各受热区100形状的限位而使各热管2在受挤压埋入的过程中紧密与各受热区100相结合;同时,各热管2在相对于缺部102的部位(即如图3所示),则会因缺部102的第二顶部104高度较凸起部101的第一顶部103低而使各受热区100彼此间可以侧向互通,而使得各热管2间得以在受挤压埋入的过程中于该缺部102的第二顶部104上方形成变形部23而填补缺部102,并使任二相邻的热管2彼此相贴接触(即如图4所示),进而使各热管2能够同时兼具有与基座1良好的结合强度、以及彼此相接触的良好热传效果。
更详细地,请参阅图4所示,当各热管2受挤压而埋入该受热区100内时,各热管2上会形成一受热面20并与该基座1的底面10相平齐、或亦可略为突出。此时,如图5所示,各热管2在相对于凸起部101上未设有缺部102的部位,会因为凸起部101略低而使各热管2发生变形的部位可顺着凸起部101作变形,并彼此相延伸一衔接部21并相抵接后,以使彼此形成的受热面20形成一共平面者。同时,如图6所示,各热管2在相对于缺部102的部位,则因缺部102的第二顶部104低于凸起部101的第一顶部103而减少阻隔部位,使各热管2受挤压形变的变形部23间实质上受限于挤压的外力而会呈现不规则形变,因此更能够增加彼此间接触面22的面积,使各热管2间达到更良好的热传效果与结合强度。
此外,如图7所示,上述凸起部101亦可与基座1的底面10平齐,故在此实施态样下,各热管2仅有在相对于缺部102的部位处才得以彼此相接触而形成所述的接触面22,并未形成有前述衔接部21。
再者,如图8及图9所示,上述各热管2的受热面20凸出于该基座1的底面10。而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说明如下:先准备如前述的基座1与各热管2等构件及其对应的结构特征,并准备限位治具4,该限位治具4定位于基座1的底面10上且定义出一压平面P及一形变限制区A,且该形变限制区A于依各热管并排方向的宽度D大于或等于所有热管2并列排置于受热区100内的距离d总和;接着,再通过如一压平模具5对各热管2进行压平工艺,所述压平工艺可以通过压平模具5以冲压、挤压或滚压等方式进行,使各热管2的受热面20配合限位治具4定义的压平面P而被该压平模具5施压成型,因此能突出于该基座1的底面10。
是以,藉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可供多个热管埋入散热装置的基座上时,除了可具有良好的结合强度外,同时兼具能供各热管间彼此直接相贴接触的效果,尤其对应所受热的主要部位。更进一步地说明:本实用新型通过各凸起部101上的缺部102,而使各热管2在被挤压后可配合缺部102而生成变形部23,进而能因热管2的变形部23于凸起部101的缺部102的第二顶部104上方形成不规则的接触面22,因此无需采用焊接方式,即可达到结合的目的而降低工艺难度以提升良率,且不会损及热管2或造成基座1不易成型等问题,同时兼具受热面20面积较大的优点而能改善导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创作产品,其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而解决现有的缺失,又因极具新颖性及进步性,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爰依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赐准本案专利,以保障创作人的权利。
惟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Claims (18)

1.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具有一底面,该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彼此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所述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该凸起部上的任一段处至少具有一缺部;以及
多个热管,以各该热管的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该受热区内,且该等热管在该缺部的部位彼此相贴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由铜或铝的材质所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由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所叠合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底面的反对侧进一步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上形成一受热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的受热面与该基座的底面相平齐、或较为突出。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相对于该缺部间形成彼此相接触的接触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凸起部与该基座的底面平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顺着该凸起部变形而彼此相延伸一衔接部并相抵接,以形成一共平面者。
10.一种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具有一底面,该底面上凹设有多个彼此并列排置的受热区,并于任二所述受热区之间朝底面方向形成一隆起的凸起部,且各该凸起部至少具有一第一顶部及一第二顶部,其中该第一顶部及该第二顶部间具有一段差;以及
多个热管,以各该热管的长度方向而分别埋设于各该受热区内,且该等热管在至少一该第二顶部的上方彼此相贴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由铜或铝的材质所制成。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由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所叠合而成。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底面的反对侧进一步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上形成一受热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的受热面与该基座的底面相平齐、或较为突出。
16.如权利要求10至14任一项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于该第二顶部上方形成变形部,且该等变形部具有彼此相接触的接触面。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顶部与该基座的底面平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管顺着该第一顶部变形而彼此相延伸一变形部并相抵接,以形成一共平面者。
CN201720262606.1U 2016-12-09 2017-03-17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5336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18877U TWM544191U (zh) 2016-12-09 2016-12-09 熱管併列式散熱裝置
TW105218877 2016-12-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33679U true CN206533679U (zh) 2017-09-29

Family

ID=59689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62606.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533679U (zh) 2016-12-09 2017-03-17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33679U (zh)
TW (1) TWM5441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7138A (zh) * 2016-12-09 2018-10-02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17138A (zh) * 2016-12-09 2018-10-02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
CN108617138B (zh) * 2016-12-09 2020-02-07 酷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4191U (zh) 201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17138A (zh)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及其制法
US20110168374A1 (en) Corrugated-fin type radiator
CN206533679U (zh) 热管并列式散热装置
TW201516368A (zh) 具有超薄化毛細結構之熱管(二)
CN206083629U (zh) 汽车前踏板拉延模面
CN206912116U (zh) 一种高效散热器翅片模具
CN106345871B (zh) 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翅片和扁管总成的制造方法
CN101116886A (zh) 均温板的制造方法
CN102012183B (zh) 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JP2013012695A (ja) 構造改良済みフィン式放熱器及びその加工方法
CN100561400C (zh) 笔记型计算机的散热装置与其制造方法
CN207009475U (zh) 一种散热器与芯片封装一体化的光源结构
CN108302970A (zh) 水冷头
CN201475566U (zh) 焊接三通
CN202501787U (zh) 散热管座
TWI345045B (zh)
CN104066301B (zh) 热管式散热器
KR200336475Y1 (ko) 조합식 방열기의 방열 피스 구조
CN106288895A (zh) 镶嵌热管的散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6180410A (zh) 环模压块机模套制作模具
CN206449420U (zh) 一种无阶梯性导热易散热的led灯
CN205332879U (zh) 一种三部件组合式散热管
CN2763970Y (zh) 散热器
CN107093660A (zh) 一种散热器与芯片封装一体化的光源结构
CN206371034U (zh) 异质金属焊接结构及包含其的散热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2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