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34280U -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34280U
CN206434280U CN201621164243.XU CN201621164243U CN206434280U CN 206434280 U CN206434280 U CN 206434280U CN 201621164243 U CN201621164243 U CN 201621164243U CN 206434280 U CN206434280 U CN 206434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irlwind
cone
component
dust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6424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友
费玉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6424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34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34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34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包括:旋风锥,旋风锥形成为顶端敞开的立锥筒形且旋风锥上具有第一定位件;过滤器,过滤器的至少部分设在旋风锥内且过滤器上具有第二定位件;以及旋转配合组件,旋转配合组件设在旋风锥与过滤器之间,且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时,使旋风锥与过滤器相对正转、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以使过滤器连接至旋风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风锥组件,通过在旋风锥与过滤器之间设置旋转配合组件,并在旋风锥和过滤器上分别设置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可以在旋风锥与过滤器组装时、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发生安装错位从而降低旋风锥与过滤器的组装难度。

Description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吸尘器的旋风锥组件,由于各部件的结构复杂,使得旋风锥组件在组装时需要多次重组,增加了旋风锥组件的组装难度,并且组装过程中容易发生安装错误,从而降低吸尘器的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旋风锥组件,该旋风锥组件的结构简单,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组装时、定位准确,装拆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旋风锥组件的尘杯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尘杯组件的手持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旋风锥组件,包括:旋风锥,所述旋风锥形成为顶端敞开的立锥筒形且所述旋风锥上具有第一定位件;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旋风锥内且所述过滤器上具有第二定位件;以及旋转配合组件,所述旋转配合组件设在所述旋风锥与所述过滤器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时,使所述旋风锥与所述过滤器相对正转、所述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以使所述过滤器连接至所述旋风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风锥组件,通过在旋风锥与过滤器之间设置旋转配合组件,并在旋风锥和过滤器上分别设置位置对应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可以在旋风锥与过滤器组装时、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发生安装错位,使旋风锥与过滤器组装时、定位准确,从而降低旋风锥与过滤器的组装难度,保证旋风锥与过滤器的连接可靠性。该旋风锥组件的结构简单,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组装时、定位准确,装拆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中的其中一个为弧形滑槽、另一个为滑块,在所述滑块可滑移地配合在所述滑槽内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风锥的所述顶端具有向所述旋风锥外部延伸的圈沿部,所述过滤器包括设在所述圈沿部上方的卧环部,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为形成在所述圈沿部上的所述滑槽,所述第二定位件为设在所述卧环部上的所述滑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滑槽由所述外圈沿部的外周面起向所述旋风锥的中心轴线方向凹入且贯通所述圈沿部的上下端面,所述滑块由所述卧环部的下端面起向下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卧环部上还具有邻近所述滑块设置的箭头标识,在转动所述过滤器使所述滑块沿所述箭头标识所指示的方向转动时,所述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卧环部上还具有尖角对准所述滑块的第一尖角标识,所述旋风锥上还具有尖角对准所述滑槽一端的第二尖角标识,在转动所述过滤器使所述第一尖角标识和所述第二尖角标识靠近时,所述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风锥的所述顶端具有向所述旋风锥内部延伸且在所述旋风锥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旋转限位凸筋,所述过滤器包括设在所述旋风锥内部顶端的立环部,所述立环部的外周面上具有在所述旋风锥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旋转限位凹槽,多个所述旋转限位凸筋与多个所述旋转限位凹槽一一对应以构造成所述旋转配合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旋转限位凸筋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旋风锥的径向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尘杯组件,包括:杯壳;和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旋风锥组件,所述旋风锥组件设在所述杯壳内且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所述旋风锥的外周面与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所述杯壳与所述旋风锥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所述分隔件上下两侧的旋风腔和集尘腔,其中,所述旋风腔一方面通过所述分隔件上的排尘口与所述集尘腔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所述旋风锥的周壁面上的第一通孔与所述旋风锥的内腔连通,所述旋风锥的内腔通过所述旋风锥的底端壁面上的第二通孔与所述集尘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手持吸尘器,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尘杯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件支架的仰视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结构在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结构在又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结构在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旋风锥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结构在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结构在又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风锥与过滤件支架的组装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结构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的内部结构示图;
图13是图10中所示的结构在分解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Ⅴ部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4中所示的Ⅵ部的放大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20是图18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线框图;
图21是图18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线框图;
图22是图18中所示的杯壳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杯壳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4是图18中所示的旋风锥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旋风锥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6是图24中所示的旋风锥组件的再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吸尘器T;
尘杯组件100;
杯壳组件1;分流件101;
杯壳11;外腔110;旋风腔1101;集尘腔1102;第二卡接部1103;
引流管12;引流通道120;上端面1201;
隔断筋121;卡位筋122;
进气管13;
旋风锥组件2;
旋风锥21;内腔210;
周壁面211;第一通孔2111;
底端壁面212;第二通孔2121;
圈沿部213;滑槽2131;第二尖角标识2132;旋转限位凸筋2133;
分隔件22;穿孔220;排尘口2201;进气口2202;
第一切壁221;第二切壁222;
限位筋23;第一导向块24;第二导向块25;
导流筋26;第一导流曲面261;第二导流曲面262;
过滤件支架271;
端环部2711;
支撑部2712;
支撑圈27121;
第一支撑条27122;第一加强筋27123;
第二支撑条27124;
抓持部2713;
卧环部2714;
滑块27141;箭头标识27142;第一尖角标识27143;
密封环部2715;内圈密封环部27151;外圈密封环部27152;
立环部2716;旋转限位凹槽27161;
机体组件300;机壳31;第一卡接部3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1至图4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风锥组件2的过滤件支架27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件支架271包括端环部2711、支撑部2712和抓持部2713。具体而言,支撑部2712位于端环部2711的轴向一侧且与端环部2711相连以用于支撑过滤件(未示出),抓持部2713位于端环部2711的轴向一侧且与支撑部2712相连,抓持部2713朝向端环部2711的中央方向延伸以用于抓持取放。
换言之,该过滤件支架271主要由端环部2711、支撑部2712和抓持部2713组成,其中,端环部2711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环形,支撑部2712沿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且位于端环部2711的一侧(如图4所示的下方),支撑部2712的上端与端环部2711的下端相连,可选地,支撑部2712上可以布置过滤件,方便过滤件的固定在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内。
进一步地,支撑部2712上设有抓持部2713,抓持部2713位于端环部2711的一侧(如图4所示的下方),且抓持部2713的一端与支撑部2712的下端相连,抓持部2713的另一端朝向端环部2711延伸,人手可以通过位于端环部2711的中部的通孔、操作抓持部2713,方便将过滤件支架271向上取出或者放回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内。
而相关技术中的过滤件支架在取出时,需要将设有过滤件支架的尘杯倒置,这样容易使过滤件支架从尘杯内跌落,使得过滤件支架发生损坏,并且附着在过滤件支架上的灰尘容易污染环境。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件支架271,通过在过滤件支架271的支撑部2712上设置抓持部2713,为用户抓持过滤件支架271带来极大的便利,既可以方便过滤件支架271与其他部件的装拆,从而提高装拆效率,又方便用户将过滤件支架271以及过滤件支架271上的过滤件取出,操作方便。再者,取出过滤件支架271的过程中无需将过滤件支架271倒置,避免过滤件支架271在取出过程中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变形或者损坏。该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加工、制造容易,生产成本低,装拆方便。
可选地,抓持部2713为柱形凸起。也就是说,抓持部2713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体,抓持部2713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与支撑部2712相连,抓持部2713的另一端朝向端环部2711且形成自由端,人手可以通过抓持形成柱形凸起的抓持部2713,实现对过滤件支架271的取放,操作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抓持部2713为锥柱形凸起,且沿着朝向端环部2711的方向、抓持部2713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地,抓持部2713位于端环部2711的下方且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体,在抓持部2713的轴向上、抓持部2713的横截面面积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即抓持部2713的上端的横截面面积较小,抓持部2713的下端的横截面面积较大,从而便于抓持,取出过滤件支架271的过程中无需将过滤件支架271倒置,避免过滤件支架271在取出过程中因受力过大而发生变形或者损坏,从而延长过滤件支架271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抓持部2713的靠近端环部2711的一侧表面的边沿朝向远离端环部2711的方向平滑弯曲。方便人手抓持,并且该抓持部2713的结构外型美观,有利于提高过滤件支架271的美观性。
有利地,抓持部2713的中心轴线与端环部2711的中心轴线重合。
参照图4,抓持部2713形成沿端环部2711的轴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柱体,且抓持部2713位于端环部2711的正下方,即抓持部2713的中心轴线与端环部2711的中部通孔的中心线重合,既可以保证过滤件支架271在周向上受力均匀,从而提高过滤件支架271的使用可靠性,又可以保证抓持部2713的外周与端环部2711的内周之间的距离相等,方便人手伸入过滤件支架271内施力、抓取,并且结构新颖、外形美观。
其中,支撑部2712包括支撑圈27121、第一支撑条27122以及第二支撑条27124。具体而言,支撑圈27121和端环部2711分别设在抓持部2713的两侧,第一支撑条27122为多个且均连接在端环部2711与支撑圈27121之间以围绕抓持部2713,第二支撑条27124为多个且在支撑圈27121的周向上间隔开,其中,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的一端均与支撑圈27121相连、另一端均朝向靠近端环部2711的方向延伸且连接至抓持部2713。
也就是说,过滤件支架271的支撑部2712主要由支撑圈27121、多个第一支撑条27122和多个第二支撑条27124组成,其中,支撑圈27121形成沿抓持部2713的周向延伸的环形,支撑圈27121设在端环部2711的下方且与端环部2711沿竖直方向间隔开布置,以使抓持部2713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端环部2711和支撑圈27121之间。
多个第一支撑条27122设在端环部2711与支撑圈27121之间,并且多个第一支撑条27122沿支撑圈27121的周向间隔开布置,每个第一支撑条27122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与端环部2711相连,每个第一支撑条27122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与支撑圈27121相连,过滤件设在支撑部2712上时,过滤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条27122之间的区域外漏,从而实现过滤作用。
多个第二支撑条27124设在支撑圈27121与抓持部2713之间,并且多个第二支撑条27124沿支撑圈27121的周向间隔开布置,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与支撑圈27121相连,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与抓持部2713相连,多个第二支撑条27124位于多个第一支撑条27122所形成的假象环形面的内侧。
由此,该支撑部2712的结构简单、紧凑,加工、成型容易,装拆方便,既方便过滤件的固定连接,保证过滤件与过滤件支架271的连接可靠性,又可以提高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强度,延长过滤件支架271的使用寿命。再者,该过滤件支架271的支撑部2712的材料用量少,生产成本低,重量轻,并且可以使过滤件裸露在外,不影响过滤件的过滤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条27122和第二支撑条27124的数量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并且第一支撑条27122或者第二支撑条27124的数量可以为沿支撑圈27121的周向间隔开布置的3个、4个或者4个以上,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撑条27122上具有沿相应的第一支撑条271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27123,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支撑条27124上具有沿相应的第二支撑条2712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未示出)。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支撑条的两端分别与端环部2711和支撑圈27121相连,每个支撑条的朝向内侧(朝向抓持部2713的一侧)表面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27123,从而提高第一支撑条27122的结构强度,提高支撑部2712的承载能力,进而提高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强度。进一步地,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强筋,从而提高第二支撑条27124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强度。
其中,第一支撑条27122和第二支撑条27124上可以同时分别设置对应的第一加强筋27123和第二加强筋,也可以是,第一支撑条2712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27123,而第二支撑条27124上没有设置第二加强筋;或者第一支撑条27122上没有设置第二加强筋,而第一支撑条27122上设有第一加强筋27123,保证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均为弧形条。参照图1,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的轮廓线形成弧线,且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的中部位于每个第二支撑条27124的两端的假想连线的外侧,进一步保证抓持部2713与支撑部2712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件支架271包括卧环部2714、支撑部2712和密封环部2715。具体而言,卧环部2714的内环限定出排风口,支撑部2712与卧环部2714相连且位于卧环部2714的轴向一侧以用于支撑过滤件,密封环部2715为至少一个且每个密封环部2715的内环均环绕排风口且与卧环部2714相连、每个密封环部2715的外环均朝向远离支撑部2712的方向渐扩延伸以适于与手持吸尘器T的机壳31和/或杯壳11密封配合。
换言之,该过滤件支架271主要由卧环部2714、支撑部2712和密封环部2715组成。其中,卧环部2714形成布置在水平面内的环形板件,密封环部2715和支撑部2712分别设在卧环部2714的两侧(如图4所示的上侧和下侧),且密封环部2715与卧环部2714的一侧表面(如图4所示的上表面)相连,支撑部2712与卧环部2714的另一侧表面(如图4所示的下表面)相连。
密封环部2715包括至少一个,例如,密封环部2715包括一个,该密封环部2715的内圈与吸尘器T的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相连,密封环部2715的外圈的吸尘器T的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相连,从而保证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与机体组件300之间、尘杯组件100的过滤件支架271与机体组件300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密封环部2715也可以包括多个,多个密封环部2715同心布置,其中位于最内侧的密封环部2715的内圈与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相连,而位于最外侧的密封环部2715的外圈与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相连,同样可以起到密封作用,并且节省了密封环部2715的材料成本。
进一步地,支撑部2712沿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且设在卧环部2714的下方,过滤件可以设在支撑部2712上,并且形成沿支撑部2712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从而保证过滤件与过滤件支架271的固定连接,进而保证过滤件的过滤作用,保证该吸尘器T的过滤性能。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件支架271,通过在过滤件支架271上设置密封环部2715,使得过滤件支架271与杯壳11以及机体组件300装配完成后,可以保证杯壳11与机体组件300之间、尘杯组件100的过滤件支架271与机体组件300之间的密封性,从而保证整机内部的真空度,进而提高吸尘器T的除尘效率和除尘效果。再者,可以省去额外增加的密封件,减少部件数量,大大地简化了装配工艺,有利于提高整机的生产效率。该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简单,与其它部件连接可靠,密封性好,装拆方便。
其中,密封环部2715包括内圈密封环部27151,内圈密封环部27151的内环与卧环部2714的内环部位相连、密封环部2715的外环朝向远离支撑部2712的方向渐扩延伸以适于与手持吸尘器T的机壳31密封配合。
参照图2和图4,卧环部2714形成环形板件且卧环部2714的外圈与杯壳11的内壁面相连,内圈密封环部27151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与卧环部2714的内圈边沿相连,内圈密封环部27151向上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由下至上逐渐偏离卧环部2714的中部,内圈密封环部27151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与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相连,从而保证过滤件支架271与机壳31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内圈密封环部27151的下端并不限于与卧环部2714的内圈边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密封环部2715包括外圈密封环部27152,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内环与卧环部2714的外环部位相连、密封环部2715的外环朝向远离支撑部2712的方向渐扩延伸以适于与手持吸尘器T的杯壳11密封配合。
具体地,卧环部2714形成环形板件且卧环部2714的外圈与杯壳11的内壁面相连,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一端(如图4所示的下端)与卧环部2714的外圈边沿相连,外圈密封环部27152向上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由下至上逐渐偏离卧环部2714的中部,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另一端(如图4所示的上端)与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相连,从而保证过滤件支架271与杯壳11之间的密封性。当然,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下端并不限于与卧环部2714的外圈边沿相连。
可选地,密封环部2715为软胶材质件。具体地,密封环部2715可以通过注塑工艺等成型在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上,保证密封环部2715与卧环部2714的连接可靠性,该材料制成的密封环部2715可以有效地与机壳31和/或杯壳11紧密贴合,从而保证机壳31和/或杯壳11的密封性,有利于提高吸尘器T的使用性能,提高该吸尘器T的品质。并且该材料制成的密封环部2715的生产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吸尘器T的性价比。
优选地,过滤件支架271为一体注塑成型件。一体形成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的装配效率,保证过滤件支架271与杯壳11的连接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器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过滤件支架271和过滤件(未示出),过滤件设在过滤件支架271上且由支撑部2712支撑。由此,通过将过滤件设在过滤件支架271的支撑部2712上,在保证过滤件支架271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可以保证过滤件布置的可靠性,从而保证过滤器的过滤效果,有利于提高吸尘器T的除尘效果。
可选地,过滤件为过滤棉且缝设在过滤件支架271上。具体地,过滤棉设在支撑部2712的第一支撑条27122与第二支撑条27124之间,且过滤棉沿多个第一支撑条27122形成的假象环形面的周向延伸,从尘杯组件100进入的带有灰尘、纸屑等的脏空气可以通过过滤件支架271上的过滤棉进行过滤处理,最终将得到的干净的空气排出尘杯组件100外,而将灰尘、纸屑等留在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底部,方便排出。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9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旋风锥组件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风锥组件2包括旋风锥21、过滤器以及旋转配合组件。具体而言,旋风锥21形成为顶端敞开的立锥筒形且旋风锥21上具有第一定位件,过滤器的至少部分设在旋风锥21内且过滤器上具有第二定位件,旋转配合组件设在旋风锥21与过滤器之间,且在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时,使旋风锥21与过滤器相对正转、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以使过滤器连接至旋风锥21。
换言之,该旋风锥组件2主要由旋风锥21、过滤器和旋转配合组件组成,其中,旋风锥21大致形成上端敞开的锥形筒,过滤器的一部分设在旋风锥21内,且过滤器的至少一部分与旋风锥21的上端通过旋转配合组件配合。
进一步地,旋转配合组件主要由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组成,其中,第一定位件设在旋风锥21上,第二定位件设在过滤器上。过滤器与旋风锥21在装配时,首先将过滤器从上、通过旋风锥21的开口安装至旋风锥21内,直至过滤器与旋风锥21的上端止抵,然后正向旋转过滤器,使旋转配合组件的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配合,从而使过滤器与旋风锥21锁紧,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若需要将过滤器与旋风锥21分离,通过反向旋转过滤器,使旋转配合组件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逐渐脱离,最后将过滤器从第一旋风锥21的上端开口取出。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风锥组件2,通过在旋风锥21与过滤器之间设置旋转配合组件,并在旋风锥21和过滤器上分别设置位置对应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可以在旋风锥21与过滤器组装时、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发生安装错位,使旋风锥21与过滤器组装时、定位准确,从而降低旋风锥21与过滤器的组装难度,保证旋风锥21与过滤器的连接可靠性。该旋风锥组件2的结构简单,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组装时、定位准确,装拆效率高。
可选地,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中的其中一个为弧形滑槽2131、另一个为滑块27141,在滑块27141可滑移地配合在滑槽2131内时,第一定位件与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
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旋风锥21的上端的外周沿的一部分沿其径向向内凹陷以形成沿旋风锥21的周向延伸的弧形滑槽2131,即旋风锥21的上端的外周沿形成弧形缺口,对应地,过滤器的上端的朝向旋风锥21的一侧表面设有凸出于旋风锥21的外表面的滑块27141。
过滤器与旋风锥21在装配时,首先将过滤器从上、通过旋风锥21的开口安装至旋风锥21内,直至过滤器与旋风锥21的上端止抵,然后正向旋转(如图8所示的逆时针旋转)过滤器,使旋转配合组件的滑块27141与弧形滑槽2131的第一端部配合,从而使过滤器与旋风锥21锁紧,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若需要将过滤器与旋风锥21分离,通过反向旋转(如图8所示的顺时针旋转)过滤器,使旋转配合组件的滑块27141和弧形滑槽2131的第一端部逐渐脱离,最后将过滤器从第一旋风锥21的上端开口取出。
由此,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简单,加工、成型方便,起到防呆的作用,避免发生安装错位,通过正向、反向旋转旋风锥21,使旋风锥21与过滤器锁死或者解锁,实现旋风锥21与过滤器的组装和分离,操作容易,装拆方便。
其中,旋风锥21的顶端具有向旋风锥21外部延伸的圈沿部213,过滤器包括设在圈沿部213上方的卧环部2714,其中,第一定位件为形成在圈沿部213上的滑槽2131,第二定位件为设在卧环部2714上的滑块27141。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旋风锥21主要由本体和圈沿部213组成,本体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6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开口的锥形筒体,圈沿部213设在本体的上端与本体的上端相连,圈沿部213形成沿本体的周向延伸的环形且圈沿部213的内圈与本体的上端相连,弧形滑槽2131设在圈沿部213上且沿圈沿部213的周向延伸。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过滤器主要由过滤件支架271和过滤件组成,过滤件支架271包括卧环部2714,卧环部2714形成布置在水平面内的环形,卧环部2714的下表面设有滑块27141,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组装完成后,旋风锥21外套在过滤件支架271上,且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与旋风锥21的圈沿部213同心布置,过滤器的卧环部2714位于旋风锥21的上方且卧环部2714的下表面与旋风锥21的圈沿部213的上端止抵,通过旋转过滤器,使过滤器的卧环部2714上的滑块27141卡在旋风锥21的圈沿部213上的弧形滑槽2131,然后通过旋转过滤器以使过滤器与旋风锥21锁紧,操作简单,组装效率高,可以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其中,滑槽2131由圈沿部213的外周面起向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方向凹入且贯通圈沿部213的上下端面,滑块27141由卧环部2714的下端面起向下延伸。
参照图6和图9,旋风锥21大致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6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且上端敞开的筒状,旋风锥21的形成开口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上端)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圈沿部213,圈沿部213的至少一部分沿旋风锥21的径向向内凹陷以形成滑槽2131,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的下表面设有突出于卧环部2714的下表面的滑槽2131,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组装时,过滤件支架271的滑块27141卡在旋风锥21的滑槽2131内,从而起到导向、定位的作用,防止发生安装错位,提高旋风锥组件2的组装效率。
有利地,卧环部2714上还具有邻近滑块27141设置的箭头标识27142,在转动过滤器使滑块27141沿箭头标识27142所指示的方向转动时,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
具体地,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在装配时,首先将过滤件支架271从上、通过旋风锥21的开口安装至旋风锥21内,直至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的上端止抵,然后按照箭头标识27142旋转(如图9所示的逆时针旋转)过滤件支架271,使旋转配合组件的滑块27141与弧形滑槽2131的第一端部配合,从而使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锁紧,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若需要将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分离,通过按照箭头标识27142反向旋转(如图9所示的顺时针旋转)过滤件支架271,使旋转配合组件的滑块27141和弧形滑槽2131的第一端部逐渐脱离,最后将过滤器从第一旋风锥21的上端开口取出。
由此,通过在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上设置箭头标识27142,方便用户观察以使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旋合,既可以提高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的组装效率,又可以提高组装的精确度。
此外,卧环部2714上还具有尖角对准滑块27141的第一尖角标识27143,旋风锥21上还具有尖角对准滑槽2131一端的第二尖角标识2132,在转动过滤器使第一尖角标识27143和第二尖角标识2132靠近时,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
参照图9,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的下表面上设有第一尖角标识27143,第一尖角标识27143邻近滑块27141设置且第一尖角标识27143的尖角在过滤件支架271的径向上、正对滑块27141,对应地,旋风锥21上设有第二尖角标识2132,第二尖角标识2132邻近滑槽2131设置且第二尖角标识2132的尖角正对滑槽2131。
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在装配时,首先将过滤件支架271从上、通过旋风锥21的开口安装至旋风锥21内,直至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的上端止抵,然后按照箭头标识27142旋转(如图9所示的逆时针旋转)过滤件支架271,使旋转配合组件的滑块27141在弧形滑槽2131内滑动,直至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上的第一尖角标识27143正对旋风锥21上的第二尖角标识2132的尖角,从而使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锁紧,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若需要将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分离,通过按照箭头标识27142反向旋转(如图9所示的顺时针旋转)过滤件支架271,使旋转配合组件的滑块27141和弧形滑槽2131的第一端部逐渐脱离,即使第一尖角标识27143与第二尖角标识2132逐渐远离,最后将过滤器从第一旋风锥21的上端开口取出,该过程操作简单,可以实现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的定位安装,保证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的连接可靠性,为用户在组装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起到指导意义。
可选地,旋风锥21的顶端具有向旋风锥21内部延伸且在旋风锥21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旋转限位凸筋2133,过滤器包括设在旋风锥21内部顶端的立环部2716,立环部2716的外周面上具有在旋风锥21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旋转限位凹槽27161,多个旋转限位凸筋2133与多个旋转限位凹槽27161一一对应以构造成旋转配合组件。
参照图4和图6,并结合图9,旋风锥21的上端的内壁设有沿其径向延伸且凸出于旋风锥21的内侧壁的限位凸筋,过滤器的过滤件支架271具有立环部2716,立环部2716的分别与端环部2711和卧环部2714的内圈相连,立环部2716的外侧壁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旋转限位凹槽27161,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装配完成后,旋风锥21外套在过滤件支架271的外侧,且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与旋风锥21的上端的立环部2716止抵相连,过滤件支架271的立环部2716上的旋转限位凹槽27161与旋风锥21的旋转限位凸筋2133配合,在过滤件支架271与旋风锥21的组装过程中、起到定位的作用,从而提高组装效率,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旋转限位凸筋2133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旋风锥21的径向两侧,即过滤件支架271上的两个旋转限位凹槽27161与旋风锥21上的两个旋转限位凸筋2133位置一一对应,由此,更有利于实现定位的作用,保证二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定位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1和根据上述实施例旋风锥组件2,旋风锥组件2设在杯壳11内且还包括分隔件22,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杯壳11与旋风锥21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下两侧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
参照图8和图9,尘杯组件100主要由杯壳11和旋风锥组件2组成,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210,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可选地,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20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尘口,旋风腔1101通过排尘口与集尘腔1102连通,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简言之,在气流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后,离心甩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过排尘口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B到C到D所示)。
其中,旋风腔1101一方面通过分隔件22上的排尘口与集尘腔1102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旋风锥21的周壁面上的第一通孔与旋风锥21的内腔210连通,旋风锥21的内腔210通过旋风锥21的底端壁面上的第二通孔与集尘腔1102连通。
由此,通过在旋风锥21内设置过滤件支架271,使过滤件可以设置在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之间,方便过滤件的安装,保证过滤件与过滤件支架271以及旋风锥21的连接可靠性,从而保证过滤件的过滤效果,进而提升吸尘器T的除尘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8至图21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1、旋风锥21、分隔件22和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过滤件支架271,旋风锥21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杯壳11内,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杯壳11与旋风锥21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下两侧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支撑部2712设在旋风锥21内,卧环部2714和密封环部2715设在旋风锥21的顶部。
具体地,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210,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如图8至图13所示,并结合图18和图19,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20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过滤件支架271的支撑部2712设在旋风锥21内,而过滤件支架271的卧环部2714的下表面与旋风锥21的上端止抵相连,过滤件支架271的密封环部2715位于旋风锥21的上方,密封环部2715可以保证的两端分别与卧环部2714和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相连,从而保证旋风锥21与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之间的密封性。
其中,如图8和图12所示,密封环部2715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外圈密封环部27152,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外环与杯壳11的内表面密封配合以封闭旋风腔1101的顶端。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外环的至少一部分与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的内壁面紧密贴合,从而使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的空间的上端封闭,即保证旋风腔1101的密闭性,有利于实现尘、器分离,提高该吸尘器T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1、旋风锥21、分隔件22以及过滤器,旋风锥21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杯壳11内,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杯壳11与旋风锥21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下两侧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
如图10、图19和图20所示。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210,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可选地,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20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尘口,旋风腔1101通过排尘口与集尘腔1102连通,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简言之,在气流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后,离心甩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过排尘口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B到C到D所示)。
其中,旋风腔1101一方面通过分隔件22上的排尘口与集尘腔1102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旋风锥21的周壁面上的第一通孔与旋风锥21的内腔210连通,旋风锥21的内腔210通过旋风锥21的底端壁面上的第二通孔与集尘腔1102连通,过滤器的至少部分设在旋风锥21内。由此,通过在旋风锥21内设置过滤件支架271,使过滤件可以设置在旋风锥21与过滤件支架271之间,方便过滤件的安装,保证过滤件与过滤件支架271以及旋风锥21的连接可靠性,从而保证过滤件的过滤效果,进而提升吸尘器T的除尘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14至图17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和机体组件300,机体组件300设在尘杯组件100的顶部,机体组件300包括机壳31,机壳31的底部具有与排风口连通的进风口。
具体地,机体组件300设在尘杯组件100的上方,且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与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相连,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即该手持吸尘器T的结构简单,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除尘效果好,除尘效率高。
其中,密封环部2715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内圈密封环部27151,内圈密封环部27151的外环与机壳31的底壁密封配合且环绕进风口。具体地,如图15所示,尘杯组件100与机体组件300组装后,尘杯组件100的过滤件支架271的内圈密封环部27151的内环的至少一部分与机体组件300的机壳31的壁面紧密贴合,而尘杯组件100的过滤件支架271的外圈密封环部27152的至少一部分与尘杯组件100的杯壳11紧密贴合,进一步保证旋风腔1101的气密性,更有利于实现尘、器分离,提高该吸尘器T的除尘效果和除尘效率。
此外,机壳31上设有第一卡接部311,杯壳11上设有第二卡接部1103,第二卡接部1103与第一卡接部311对应卡扣配合以使尘杯组件100连接至机体组件300。
参照图14和图17,杯壳11外套在机壳31上,杯壳11的内壁面设有第一卡接部311,而机壳31的外壁面设有第二卡接部1103,第一卡接部311与第二卡接部1103的位置对应,从而实现机壳31与杯壳11的卡接相连。
有利地,第一卡接部311包括多个,对应地,第二卡接部1103也包括多个,第一卡接部311的数量与第二卡接部1103的数量相等,且位置一一对应,从而保证杯壳11与机壳31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吸尘器T在工作时、因杯壳11与机壳31之间发生脱离而损坏部件,或影响吸尘器T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第一卡接部311为分别在机壳31径向上的两侧的两个卡舌,第二卡接部1103为分别设在杯壳11径向上的两侧的两个卡槽,两个卡槽与两个卡舌分别对应卡扣配合。
具体地,机壳31的外侧壁设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卡舌,杯壳11的内侧壁设有相对布置的卡槽,两个卡舌的位置与两个卡槽的位置一一对应,既可以保证机壳31与杯壳11之间的卡接相连,又方便装拆,提高该吸尘器T的装拆效率。并且机壳31与杯壳11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紧凑,加工、成型容易。
下面,参照图18-图26,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
首先,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构成。
如图18所示,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组件1和旋风锥组件2。结合图23,杯壳组件1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杯壳11、引流管12、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结合图26,旋风锥组件2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旋风锥21、导流筋26、分隔件22、限位筋23、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
参照图20和图21,杯壳11为顶部敞开的立式筒形,旋风锥21立式设在杯壳11内的中上部且横截面积自上向下逐渐减小,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水平地套设在旋风锥21的底部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中部的内周面之间,此时,分隔件22可以将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方的旋风腔1101和位于分隔件22下方的集尘腔1102。
参照图21和图25,环形板形状的分隔件22上切掉一段以构造成C形板,此时,由于切掉一段可以使分隔件22上多出第一切壁221和第二切壁222两个侧壁,且第一切壁221、第二切壁222、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可以限定出连通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的穿孔220,限位筋23设在穿孔220内且从第一切壁221沿着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向第二切壁222延伸。
参照图19和图20,引流管12位于集尘腔1102内且下端贯通杯壳11的底壁,引流管12的上端向旋风腔1101的方向延伸至引流管12上端的部分止抵在旋风锥21的底端壁面212上,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在引流管12的径向上相对设置且由引流管12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其中,隔断筋121向上穿过穿孔220且止抵在限位筋23的邻近第二切壁222的一侧表面上,第一导向块24设在限位筋23的底部且适于与隔断筋121滑移导向配合,卡位筋122向上穿入穿孔220且止抵在第二切壁222的邻近限位筋23的一侧表面上,第二导向块25设在第二切壁222的底部且适于与卡位筋122滑移导向配合。
参照图21,隔断筋121将穿孔220分隔成位于其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其中,排尘口2201限定在隔断筋121和第一切壁221之间,进气口2202限定在隔断筋121和第二切壁222之间,进气口2202通过隔断筋121、卡位筋122、旋风锥21以及杯壳11之间限定出的气体通道与引流管12的上端连通,以使气流可以通过引流管12和气体通道由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
参照图19,并结合图20和图21,导流筋26设在旋风锥21的外表面上且横截面积自上向下逐渐减小,隔断筋121向上穿过穿孔220且上端与导流筋26的下端相对止抵,此时,隔断筋121和导流筋26共同构成分流件101,这样,由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可以在分流件101右侧表面的导流作用下更好地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B、C所示),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主要为粒径较大的尘质)可以在分流件101左侧表面的导流作用下更好地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D所示)。
参照图21,并结合图25和图26,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上具有连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旋风腔1101内的流体流动方向上,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的上游以远离排尘口2201,第一区域上具有连通旋风腔1101和旋风锥21内部的多个第一通孔2111,旋风腔1101的底端壁面212上形成有连通旋风锥21内部与集尘腔1102的多个第二通孔2121,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含尘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部再次旋风分离(如图21中箭头流向E所示),且在旋风锥21内部再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主要为粒径较小的尘质)可以通过第二通孔212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1中箭头流向F所示)。
其次,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装配。
参照图18和图19,首先,将旋风锥组件2自上向下放入杯壳组件1中;然后,向下推动旋风锥组件2,使限位筋23沿隔断筋121的左侧壁向下滑动,直至导流筋26的下端止抵在隔断筋121的上端、且第二切壁222止抵在卡位筋122的右侧壁上;接着,再向下推按旋风锥组件2,通过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的导向作用、使旋风锥组件2发生轻微旋转排除微小安装错位。由此,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最终装配到位。
再次,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工作过程。
参照图20和图21,环境中的尘气沿着引流管12自下向上流动(如图20中箭头流向A所示),并通过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在分流件101的导向作用下沿着旋风腔1101环形绕流(如图20中箭头流向B所示),绕流的气流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C所示),粒径较大的尘质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并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D所示),而粒径较小的细微尘质随着气流通过多个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再次旋风分离(如图21中箭头流向E所示),细微尘质在旋风锥21内旋风分离出、并通过多个第二通孔212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1中箭头流向F所示)。
最后,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通过杯壳组件1与旋风锥组件2的配合,使得杯壳11内可以形成旋风风道,从而使得尘杯组件100的尘气分离效果好、效率高。另外,通过在旋风锥21上开设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121,从而使得旋风风道变为位于旋风锥21内外两侧的双旋风风道,从而使得不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灰尘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旋风风道内实现旋风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尘气分离效果和效率。此外,尘杯组件100的结构简单、容易装配,装配效率高、精准度高、可靠性高。
下面,参照图18-图2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1、旋风分离件(例如本文所述的旋风锥21或多锥结构等)和分隔件22。如图20和图21所示,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210,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如图20和图21所示,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20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如图20和图21所示,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尘口2201,旋风腔1101通过排尘口2201与集尘腔1102连通,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简言之,在气流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后,离心甩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B到C到D所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指的是,“旋风腔1101的至少与排尘口2201相对的部分”是位于“集尘腔1102的至少与排尘口2201相对的部分”的上方的,从而使得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的尘质可以在高低落差的作用下自然落入集尘腔1102内,进而极大地降低了结构复杂度,使得尘杯组件100更加适于生产和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通过在杯壳11和旋风分离件之间设置分隔件22将外腔110划分为由分隔件22隔离开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且通过在分隔件22上开设连通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的排尘口2201。由此,一方面,尘气可以在环形的旋风腔1101内更加充分地进行旋风分离,另一方面、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旋风腔1101下方的集尘腔1102内,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旋风流动的气流将尘质再次卷起的问题,进而明显地提高了旋风分离效果。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实现,且可以有效地实现旋风分离,获得极佳的旋风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4-图26,并结合图20和图21,旋风分离件为旋风锥21,分隔件22为环形板(例如可以为封闭环形板、如圆环形板、椭圆环形板等,例如还可以为非封闭环形板、如C形板等)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即分隔件22的内环壁与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上的一个(封闭或非封闭)周圈紧密贴合,分隔件22的外环壁与杯壳11内表面上的一个(封闭或非封闭)周圈紧密贴合,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分别位于分隔件22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旋风锥”指的是:外形为锥筒形的旋风分离件,“锥筒形”指的是:沿自身的轴线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筒(横截面不限于圆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形)。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旋风锥”与“多锥结构”不同,“旋风锥”仅指一个锥形筒,且锥形筒的轴向两端的端面积相差较小,而“多锥结构”指的是环形阵列排布的多个尖头小圆锥筒,其中每个尖头小圆锥筒的轴向两端的端面积相差较大。
由此,通过旋风锥21与环形板状的分隔件22的配合,可以简单且有效地限定出环绕旋风锥21的旋风腔1101,使得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可以作为旋风腔1101的内环壁,从而提高了旋风腔1101的旋风分离效果,而且降低了尘杯组件100的生产和实现难度。另外,旋风锥21的内腔也形成为锥台形,从而进入旋风锥21内腔的气流也可以进行旋风分离,以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100整体的除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示例中,参照图22和图23,杯壳11可以为筒形,例如杯壳11可以为柱筒形或锥筒形等(但不限于圆柱筒形、圆锥筒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柱筒形),此时,分隔件22的外环壁可以与杯壳11内周面上的一个周圈紧密贴合。由此,旋风腔1101的结构更好,更加有益于提高旋风分离效果。进一步优选地,杯壳11可以与旋风锥21同轴或大体同轴布置、即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杯壳11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或平行,从而更加方便安装和加工,且旋风腔1101的旋风分离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示例中,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所在平面非垂直,也就是说,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的内环的中心轴线非平行设置、即具有一定夹角。例如,当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竖直设置时,分隔件22所在平面非水平设置。由此,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的布局更好,旋风分离效果更好。优选地,分隔件22上的形成有排尘口2201的部位稍低一些,从而尘质可以更加有效地从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排尘效率高,排尘效果可靠。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可选示例中,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所在平面还可以垂直,也就是说,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的内环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或平行。例如,当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竖直设置时,分隔件22所在平面水平设置,由此,方便加工和安装。
优选地,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也就是说,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是不可拆分的。例如,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可以为同时注塑成型的一体成型件,或者为二次注塑成型的一体件等。由此,可以简化装配步骤,且方便其与杯壳11的后续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当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时,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的相对位置关系稳定性更强,使尘杯组件100的工作效果更加可靠、有效、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1和图26,旋风分离件上进一步具有连通在旋风分离件内部与旋风腔1101之间的第一通孔2111,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通孔2111直接进入旋风分离件内再次旋风分离。由此,尘杯组件100可以简便快捷地实现二次旋风分离,即在旋风分离件外部进行一次旋风分离,再在旋风分离件内部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尘杯组件100的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1和图26,旋风分离件上进一步具有连通在旋风分离件内部与集尘腔1102之间的第二通孔2121,以使在旋风分离件内再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通过第二通孔2121排到集尘腔1102内。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旋风分离件内分离出的尘质被气流再次卷起,以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而且,除了在旋风腔1101内一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以外,在旋风分离件内二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通过第二通孔2121也可以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也就是说,尘杯组件100内分离出的尘质全都可以积聚在集尘腔1102内,从而用户只需打开集尘腔1102,就可以将全部的灰尘倒出,从而极其方便使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要求旋风分离件的内部具有可提供气流进行旋风分离的场所,例如旋风分离件的内部可以具有筒形空腔,其外部形状不作要求。优选地,如上文所述,当旋风分离件为旋风锥21时,其内部就具有提供气流进行旋风分离的场所。下面,以旋风分离件为旋风锥21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参照图25和图26,第一通孔2111可以形成在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周壁面211上。由此,第一通孔2111的加工简便,通流阻力小,通流效果好,使得在旋风腔1101内一次旋风分离出的气流可以顺利且快速地进入旋风锥21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除尘效果和除尘效率。
其中,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周壁面211可以包括连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也就是说,将第一区域划分成多个第一子区域时,多个第一子区域非离散分布,将第二区域划分成多个第二子区域时,多个第二子区域非离散分布。在旋风腔1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的远离排尘口2201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气流从进入旋风腔1101后,先途经第一区域、再途经第二区域、再抵达排尘口2201。优选地,第一通孔2111为多个且均位于第一区域内,也就是说,多个第一通孔2111均聚积在第一区域内且位于第二区域的上游侧。
由此,第一通孔2111的位置布局更加符合旋风分离的原理,使得分离出的气流可以更多、更好、更及时、更小阻力地通过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且使得分离出的尘质可以更好、更充分地从排尘口2201排出,从而不但提高了分离气体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可以避免分离出的气流将分离出的尘质再次卷起,进而变相地提高了分离效果和分离效率,以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100的除尘效果。
优选地,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由此,可以布置更多、更密集排布的第一通孔2111,从而可以使得分离出的气流更多、更好、更及时、更小阻力地通过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5和图26,第二通孔2121可以形成在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集尘腔1102的底端壁面212上。由此,第二通孔2121的加工简便,通流阻力小,通流效果好,使得在旋风锥21内二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利且快速地进入集尘腔1102内,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除尘效果和除尘效率,且可以降低能耗。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旋风分离件不为旋风锥21时,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121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方案的具体情况作适应性调整。例如,当旋风分离件为上文所述的“多锥结构”时,第一通孔可以为多个且分别形成在每个尖头圆锥筒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外周面上,每个尖头圆锥筒的尖头部位可以向下伸入到集尘腔1102内、且尖头部位的底端可以切出敞口以作为连通在每个尖头圆锥筒内部与集尘腔1102之间的第二通孔,这样,在旋风腔1101内一次旋风分离出的气流可以分别通过多个第一通孔进入多个尖头圆锥筒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且在每个尖头圆锥筒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相应的尖头圆锥筒底部的第二通孔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以可靠地进行二次旋风分离。
具体而言,在旋风离心力的作用下,颗粒较大的尘质可以在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来,并可以沿着旋风锥21的外周壁运动至排尘口2201处,以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而颗粒较小的尘质会随着气流通过第一通孔2111吸入到旋风锥21内再次进行旋风分离,在旋风锥21内旋风分离出来的细微尘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通孔2121排入集尘腔1102内。由此,尘杯组件100内形成有两种旋风分离风道,即旋风锥21外的大颗粒尘质旋风分离风道、和、旋风锥21内的小颗粒尘质旋风分离通道,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0和图21,分隔件22上可以具有向旋风腔1101内供入气体的进气口2202,也就是说,待清洁的气流可以由分隔件22上的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由此,实现简便且方便加工。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进气口2202还可以不形成在分隔件22上,此时,待清洁的空气还可以从其他位置进入旋风腔1101内,例如,进气口2202还可以形成在杯壳11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壁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0和图21,尘杯组件100还包括分流件101,分流件101的至少部分位于旋风腔1101内且该部分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该部分同时拦截在进气口2202与排尘口2201之间,以使得由进气口2202流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沿着远离分流件101的方向(如图20中箭头流向B、C所示)朝向排尘口2201环形绕流。由此,通过在旋风腔1101内设置拦截在进气口2202与排气口之间的分流件101,可以确保从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仅沿着同一个方向(如图20中箭头流向B、C所示)、即均朝向远离分流件101的方向流动以进行旋风分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旋风分离效果。
另外,通过设置分流件101,可以将排尘口2201与进气口2202设置成相距很近,以有效地延长气流从进气口2202到排尘口2201的旋风分离路径,使得旋风分离效果更充分、更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尘杯组件100还可以不包括分流件101,例如,此时可以将排尘口2201和进气口2202设置成相距较远,更为具体地,可以将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设置成关于旋风锥21径向相对。
参照图19和图2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分流件101可以包括上下对抵的导流筋26和隔断筋121,即导流筋26位于隔断筋121的上方,隔断筋121位于导流筋26的下方,导流筋26的下端与隔断筋121的上端正对且相互抵触。由此,分流件101的结构巧妙,可以简单获得实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A部件和B部件对抵”指的是,A部件向B部件施加推力,B部件向A部件施加推力,且施加推力的作用点为同一点。
优选地,导流筋26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即导流筋26与旋风锥2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隔断筋121与杯壳11为一体件(即隔断筋121与杯壳1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由此,当将旋风锥21安装到杯壳11内后,导流筋26与隔断筋121自然相抵以形成分流件101,使得分流件101容易获得实现。另外,通过隔断筋121与导流筋26的对接止抵配合,还可以对旋风锥21与杯壳11的装配起到有效的定位作用,降低尘杯组件100的结构复杂性以及装配难度,使得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洁、更加便于加工和制造,提高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从旋风腔1101到集尘腔1102的方向上,例如在图19中所示的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分流件101的位于旋风腔1101内的部分在旋风腔1101的周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参照图20和图21,并结合图26,导流筋26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由旋风腔1101的上端面1201起向下延伸,且沿着从上到下的方向,导流筋26在旋风腔1101周向上的宽度(例如图26中所示的H)逐渐减小。由此,分流件101在旋风腔1101的周向上的两个侧壁(例如图19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更加适于导流,其中一个侧壁(例如图19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右侧壁)可以使由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更好地沿着旋风腔1101绕流(如图20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另一个侧壁(例如图19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左侧壁)可以使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的尘质更好地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如图21中箭头流向D所示),从而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分流件101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表面)构造成引导气流由进气口2202向旋风腔1101内平滑入流的流线型曲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导流筋26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表面)与隔断筋121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表面)光滑过渡相连,且导流筋26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表面)和隔断筋121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表面)共同构成引导气流由进气口2202向旋风腔1101平滑入流的流线型曲面。由此,可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更为具体地,导流筋26的靠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表面)构造为朝向远离集尘腔1102方向、和靠近排尘口2201方向(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上方)凹入的第一导流曲面261。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1,分流件101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表面)构造成引导气流由旋风腔1101向排尘口2201平滑出流的流线型曲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导流筋26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表面)与隔断筋121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表面)光滑过渡相连,且导流筋26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表面)和隔断筋121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表面)共同构成引导气流由旋风腔1101向排尘口2201平滑出流的流线型曲面。由此,可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更为具体地,导流筋26的靠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表面)构造为朝向远离集尘腔1102方向、和靠近进气口2202方向(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上方)凹入的第二导流曲面262。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流线型曲面”的概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具体而言,“流线型曲面”指的是:通常表现为平滑而规则的表面,没有大的起伏和尖锐的棱角,流体在流线型曲面上主要表现为层流,没有或很少有湍流,以确保曲面和流体均受到较小阻力。
优选地,参照图21和图25,分隔件22上具有穿孔220。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在封闭环形板形状的分隔件22上切掉部分以使分隔件22变为C形板形状,此时,分隔件22上由于切掉部分而形成的两个侧壁(简称第一切壁221和第二切壁222)与旋风锥21的外表面、以及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可以限定出穿孔220。具体地,穿孔220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也就是说,分流件101的部分伸入穿孔220内以将穿孔220分隔成位于分流件10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更为具体地,分流件101的一侧壁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左侧壁面)与第一切壁221之间限定出排尘口2201,分流件101的另一侧壁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右侧壁面)与第二切壁222之间限定出进气口2202。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还可以分别为贯穿分隔件22的单独孔洞,例如圆环板形的分隔件22上具有两个独立、即互不相通的孔洞,分别为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以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由穿孔220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9和图21所示,隔断筋121的一部分(例如上部分)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上端与导流筋26的下端止抵,隔断筋121的其余部分(例如下部分)向下穿过穿孔220以将穿孔220分隔成位于隔断筋12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由此,极其方便加工,而且可以确保进气口2202与排尘口2201相距很近,延长旋风腔1101内的旋风分离路径,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当然,分流件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分流件还可以仅设在旋风锥21上且分流件的上端可以与旋风腔1101的上端面1201平齐,分流件的下端穿过穿孔220;又例如,分流件还可以仅设在杯壳11上且分流件的上端可以延伸至与旋风腔1101的上端面1201平齐。由此,分流件同样方便加工且方便装配。另外,分流件101还可以为独立的部件且通过后续的装配手段固定在旋风腔1101内,例如,通过插槽插块的配合实现固定,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参照图23和图25,并结合图19,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卡位筋122和限位筋23,其中,卡位筋122和隔断筋121均设在杯壳11上且在旋风腔1101的周向上间隔开,限位筋23和分隔件22均设在旋风锥21上,限位筋23设在穿孔220内且与穿孔220的一个周向侧壁(例如图19中所示的第二切壁222)共同止抵在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的两侧。
具体而言,限位筋23可以由第一切壁221起沿着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朝向第二切壁222的方向延伸,限位筋23的远离第一切壁221的一端可以止抵在隔断筋121的远离卡位筋12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隔断筋121的左侧表面上)上,第二切壁222可以止抵在卡位筋122的远离隔断筋12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9中所示的卡位筋122的右侧表面上)上。由此,通过分隔件22、限位筋23、卡位筋122以及隔断筋121的配合,旋风锥21可以与杯壳11稳定且可靠地装配在一起。
优选地,分隔件22、卡位筋122均与旋风锥21为一体成型的旋风锥组件2,隔断筋121、卡位筋122与杯壳11为一体成型的杯壳组件1,由此,加工方便,且装配可靠性更高。
优选地,如图19所示,沿着从旋风腔1101到集尘腔1102的方向,隔断筋121朝向远离卡位筋122的方向倾斜延伸,卡位筋122朝向远离隔断筋121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在图18所示的示例中,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且隔断筋121位于卡位筋122的左侧,其中,隔断筋121自上向下朝向左下方倾斜延伸,卡位筋122自上向下朝向右下方倾斜延伸,从而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之间的距离可以逐渐增大。由此,在装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可以起到滑移导向作用,使得限位筋23可以沿着隔断筋121向下滑移、和/或,使得第二切壁222可以沿着卡位筋122向下滑移,从而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可以简单且迅速地装配到位。
进一步地,限位筋23的底部具有位于进气口2202处且与隔断筋121滑移导向配合的第一导向块24,第一导向块24的靠近隔断筋121的一侧表面自上向下朝向远离隔断筋121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在图19和图24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导向块24设在限位筋23的底部且位于隔断筋121的左侧,第一导向块24的右侧壁沿着自上向下的方向朝向左下方倾斜延伸。由此,在装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第一导向块24可以沿着隔断筋121顺利下滑并作适应性旋转,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便捷且迅速地装配到位。
进一步地,分隔件22的底部具有位于进气口2202处且与卡位筋122滑移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块25,第二导向块25的靠近卡位筋122的一侧表面自上向下朝向远离卡位筋122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在图19和图24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导向块25设在分隔件22的底部且位于卡位筋122的右侧,第二导向块25的左侧壁沿着自上向下的方向朝向右下方倾斜延伸。由此,在装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第二导向块25可以沿着卡位筋122适应性旋转,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便捷且迅速地装配到位。
具体而言,在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即将安装到位时,通过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的导向作用,再向下推动旋风锥21时,旋风锥21可以相对杯壳11发生轻微旋转以消除微小的安装错位,从而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完全配合到位,相对设置角度满足设计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均可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件,且杯壳组件1的形状可以不规则,从而在安装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安装错位的问题,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块24和隔断筋121的导向配合,以及通过第二导向块25和卡位筋122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排除微小安装错位,提高安装效率,简言之,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可以有效地避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之间的相对设置角度不准确的问题,确保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可以装配到位,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成功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杯壳11内具有引流通道120,引流通道120的两端分别与旋风腔1101内部和杯壳11外部连通以将杯壳11外的气流引入旋风腔1101内。由此,通过在杯壳11内设置引流通道120,从而尘气可以预先通过引流通道120调整好流向、再进入旋风腔1101内,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尘气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能量损失,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清洁效率。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引流通道120可以位于集尘腔1102和/或旋风腔1101内,优选地,引流通道120位于集尘腔1102内,从而避免了引流通道120占用旋风腔1101内空间的问题,确保旋风腔1101具有足够的旋风分离空间,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9、图20和图22,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引流管12,引流通道120限定在引流管12内。由此,通过设置限定出引流通道120的引流管12,从而方便引流通道120的构造,提高尘杯组件100的易实现性。优选地,引流管12与杯壳11为一体件,例如,引流管12与杯壳11为一体注塑成型件,从而方便加工,且简化了装配过程,且引流管12的安装可靠。
具体地,当分隔件22上具有进气口2202,且当引流通道120位于集尘腔1102内时,引流管12可以设在集尘腔1102内,此时,引流管12的一端(例如图19中所示的上端)通过进气口2202与旋风腔1101内部连通、引流管12的另一端(例如图19中所示的下端)与杯壳11外部连通,从而引流管12可以将杯壳11外的气流引入旋风腔1101内。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连接,尘杯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进气管13,进气管13可以位于杯壳11外且与引流管12连通,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引流管12的一端的部分端面止抵在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集尘腔1102的端壁面上。例如在图20所示的示例中,引流管12的与进气口2202相连的上端面1201、的靠近杯壳11中心轴线的部分、止抵在旋风锥21的底端壁面212上。由此,当引流管12固定在杯壳11上时,引流管12可以起到对旋风锥21的定位作用,确保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相对定位的可靠性。
优选地,上文所述的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均可以由引流管12的与进气口2202相连的上端面1201向旋风腔1101的方向延伸而成,从而引流管12的上端、通过与隔断筋121、卡位筋122、杯壳11、旋风锥21的配合可以严密地与进气口2202连通,确保引流效果可靠,且加工方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隔断筋121、卡位筋122、第一导向块24以及第二导向块25的结构形式可以如上文所述,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隔断筋121、卡位筋122、第一导向块24以及第二导向块25的结构形式还可以做适应性调整改变。例如,第一导向块24还可以设在限位筋23的顶部,第二导向块25也可以设在分隔件22的顶部等。
另外,分隔件的结构不限于环形板,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分隔件还可以由一个环形平板和一个套筒组成,其中,套筒可以套设在旋风分离件外,环形平板可以套设在套筒与杯壳11之间,从而套筒、杯壳11与环形平板的一侧表面之间可以限定出环形的旋风腔。此实施例图18-图26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相比,由于旋风腔是直接环绕在套筒外、以间接环绕在旋风分离件外的,因此旋风腔的轴向高度可以大于旋风分离件的轴向高度。
此外,旋风分离件的结构也不限于旋风锥21,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旋风分离件还可以为上述的“多锥结构”(图未示出)等,分隔件22可以套设在多锥结构整体的外周面上(即并不是分别套设在每个尖头圆锥筒的外周面上)。
下面,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其他构成例如机体、地刷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从而提高了手持吸尘器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轴向”、“径向”、“周向”、“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风锥,所述旋风锥形成为顶端敞开的立锥筒形且所述旋风锥上具有第一定位件;
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至少部分设在所述旋风锥内且所述过滤器上具有第二定位件;以及
旋转配合组件,所述旋转配合组件设在所述旋风锥与所述过滤器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时,使所述旋风锥与所述过滤器相对正转、所述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以使所述过滤器连接至所述旋风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中的其中一个为弧形滑槽、另一个为滑块,在所述滑块可滑移地配合在所述滑槽内时,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定位件定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锥的所述顶端具有向所述旋风锥外部延伸的圈沿部,所述过滤器包括设在所述圈沿部上方的卧环部,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为形成在所述圈沿部上的所述滑槽,所述第二定位件为设在所述卧环部上的所述滑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由所述圈沿部的外周面起向所述旋风锥的中心轴线方向凹入且贯通所述圈沿部的上下端面,所述滑块由所述卧环部的下端面起向下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环部上还具有邻近所述滑块设置的箭头标识,在转动所述过滤器使所述滑块沿所述箭头标识所指示的方向转动时,所述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卧环部上还具有尖角对准所述滑块的第一尖角标识,所述旋风锥上还具有尖角对准所述滑槽一端的第二尖角标识,在转动所述过滤器使所述第一尖角标识和所述第二尖角标识靠近时,所述旋转配合组件可逐渐配合到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锥的所述顶端具有向所述旋风锥内部延伸且在所述旋风锥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旋转限位凸筋,所述过滤器包括设在所述旋风锥内部顶端的立环部,所述立环部的外周面上具有在所述旋风锥的周向上间隔开分布的多个旋转限位凹槽,多个所述旋转限位凸筋与多个所述旋转限位凹槽一一对应以构造成所述旋转配合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风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限位凸筋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旋风锥的径向两侧。
9.一种尘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杯壳;和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旋风锥组件,所述旋风锥组件设在所述杯壳内且还包括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所述旋风锥的外周面与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所述杯壳与所述旋风锥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所述分隔件上下两侧的旋风腔和集尘腔,其中,所述旋风腔一方面通过所述分隔件上的排尘口与所述集尘腔连通、另一方面通过所述旋风锥的周壁面上的第一通孔与所述旋风锥的内腔连通,所述旋风锥的内腔通过所述旋风锥的底端壁面上的第二通孔与所述集尘腔连通。
10.一种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尘杯组件。
CN201621164243.XU 2016-11-01 2016-11-01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Active CN206434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4243.XU CN206434280U (zh) 2016-11-01 2016-11-01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4243.XU CN206434280U (zh) 2016-11-01 2016-11-01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34280U true CN206434280U (zh) 2017-08-25

Family

ID=59645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64243.XU Active CN206434280U (zh) 2016-11-01 2016-11-01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34280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8911A (zh) * 2017-10-18 2018-03-13 苏州海力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用尘杯组件
CN108042082A (zh) * 2017-12-29 2018-05-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结构、风道口组件及包括其的洗碗机
CN111089331A (zh) * 2020-01-02 2020-05-01 青岛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环保光暖器
CN111184472A (zh) * 2020-01-21 2020-05-22 无锡清易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尘杯组件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88911A (zh) * 2017-10-18 2018-03-13 苏州海力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用尘杯组件
CN107788911B (zh) * 2017-10-18 2020-11-03 苏州海力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器用尘杯组件
CN108042082A (zh) * 2017-12-29 2018-05-1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结构、风道口组件及包括其的洗碗机
CN108042082B (zh) * 2017-12-29 2023-11-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端盖结构、风道口组件及包括其的洗碗机
CN111089331A (zh) * 2020-01-02 2020-05-01 青岛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环保光暖器
CN111089331B (zh) * 2020-01-02 2022-04-01 青岛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环保光暖器
CN111184472A (zh) * 2020-01-21 2020-05-22 无锡清易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尘杯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34280U (zh)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104125790B (zh) 旋风分离装置
CN105615772B (zh) 分离装置
CN105030148B (zh) 真空吸尘器
CN105054864B (zh) 旋风分离装置、集尘组件和吸尘器
CN106551654A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104997468B (zh) 吸尘器的集尘装置
CN105011857B (zh) 吸尘器
US8580004B1 (en) Unitary filter cartridge with flow transition mouth
CN202739915U (zh) 吸尘器尘杯
CN209269562U (zh) 吸尘器
CN208709744U (zh) 除尘装置和具有其的吸尘器
CN109602327A (zh) 手持式清洁设备
CN103519749B (zh) 吸尘器旋风分离尘杯
CN107157400A (zh) 旋风分离组件及吸尘器
CN206434281U (zh) 过滤件支架、过滤器、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102319043A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旋风吸尘器
CN107157399A (zh) 吸尘器
CN206102561U (zh) 旋风分离器与吸尘器尘杯
CN206434282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8659155U (zh) 清洁机器
CN107874706A (zh) 一种多级龙卷风旋风机构及尘杯结构
CN205994452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6434260U (zh) 手持吸尘器
CN206434279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