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34260U - 手持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手持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34260U
CN206434260U CN201621163505.0U CN201621163505U CN206434260U CN 206434260 U CN206434260 U CN 206434260U CN 201621163505 U CN201621163505 U CN 201621163505U CN 206434260 U CN206434260 U CN 2064342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lock
cup body
dust
a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6350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明友
戴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6350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342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342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342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持吸尘器,包括:尘杯组件,尘杯组件包括杯壳、旋风锥和分隔件,旋风锥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杯壳内,分隔件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旋风锥的外周面与杯壳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杯壳与旋风锥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上下两侧且通过分隔件上的排尘口连通的旋风腔和集尘腔,杯壳包括杯身和设在杯身底部的杯底;机体组件,机体组件设在杯身的顶部且包括机壳和设在机壳内的主机部件;锁扣组件,锁扣组件设在杯身和杯底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杯身与杯底可分离,和/或,锁扣组件设在杯身和机壳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杯身和机壳可分离。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吸尘器,杯身与杯底组装后的结构性能稳定、密封性良好,方便杯身与杯底分离,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手持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手持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手持吸尘器,需要定期对内部结构进行清洗,因此清洗前需要将设在机壳内部的尘杯等部件取下,然而频繁对手持吸尘器进行拆装会影响各部件的连接可靠性,甚至会影响整机的气密性,并且操作麻烦,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手持吸尘器,该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简单、紧凑,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操作容易,旋风分离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手持吸尘器的生产效率和装拆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吸尘器,包括: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包括杯壳、旋风锥和分隔件,所述旋风锥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所述杯壳内,所述分隔件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所述旋风锥的外周面与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所述杯壳与所述旋风锥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所述分隔件上下两侧且通过所述分隔件上的排尘口连通的旋风腔和集尘腔,其中,所述杯壳包括杯身和设在所述杯身底部的杯底;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设在所述杯身的顶部且包括机壳和设在所述机壳内的主机部件;锁扣组件,所述锁扣组件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杯底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所述杯身与所述杯底可分离,和/或,所述锁扣组件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可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手持吸尘器,通过在杯身和杯底之间设置锁扣组件,既可以保证杯身与杯底的连接可靠性,使杯身与杯底组装后的结构性能稳定、密封性良好,避免杯身与杯底在手持吸尘器工作时发生脱离,又可以方便杯身与杯底分离,方便倒灰以及对手持吸尘器的内部结构进行清洗,操作方便。该手持吸尘器的结构简单、紧凑,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操作容易,有利于提高手持吸尘器的生产效率和装拆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扣组件包括:静止锁扣;活动锁扣,所述活动锁扣相对所述静止锁扣可运动;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活动锁扣相连以常推动所述活动锁扣与所述静止锁扣锁止配合,在所述活动锁扣相对所述静止锁扣发生运动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变形时所述活动锁扣与所述静止锁扣解锁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弹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活动锁扣相对所述静止锁扣可枢转运动或可平移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扣组件包括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杯底之间且在解锁时所述杯身与所述杯底可分离的第一锁扣组件,所述第一锁扣组件包括:第一静止锁扣,所述第一静止锁扣为设在所述杯底上的锁钩;第一活动锁扣,所述第一活动锁扣上形成有锁槽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杯身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片且与第一活动锁扣相连且常推动所述锁钩与所述锁槽锁止配合,在推动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相对所述杯身枢转时,所述弹片发生变形且所述锁钩与所述锁槽解锁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中部与所述杯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下部形成有所述锁槽,所述弹片与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中上部相对且 下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相连、上端沿所述杯身可滑移,在推动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所述中上部使所述第一活动锁扣枢转时,所述弹片的所述上端向上滑移以使所述弹片展开变形且所述锁槽与所述锁钩解锁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扣组件包括述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可分离的第二锁扣组件,所述第二锁扣组件包括:第二静止锁扣,所述第二静止锁扣为形成在所述杯身上的卡槽;第二活动锁扣,所述第二活动锁扣上具有卡舌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机壳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且与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相连以常推动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槽锁止配合,在推动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相对所述机壳枢转时,所述弹簧发生变形且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槽解锁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壳上具有上下布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活动锁扣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上端与所述机壳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的中部形成有按钮部且由所述第一孔显露出,所述卡舌位于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的下端且由所述第二孔显露出,所述弹簧水平设置且与所述按钮部相连,在推动所述按钮部使所述第二活动锁扣枢转时,所述弹簧沿横向压缩且所述卡舌向所述第二孔内运动以与所述卡槽解锁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隔件上进一步具有向所述旋风腔供入气体的进气口,所述尘杯组件进一步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旋风腔内且夹设在所述旋风腔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拦截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尘口之间以使由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旋风腔内的气流沿着远离所述分流件的方向朝向所述排尘口环形绕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隔件上具有穿孔,所述分流件包括:设在所述旋风锥上的导流筋和设在所述杯壳上的隔断筋,所述导流筋和所述隔断筋上下对抵,且所述隔断筋的部分伸入所述穿孔内以将所述穿孔分隔成位于所述分流件两侧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尘口。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在一种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Ⅰ部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在另一种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Ⅱ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Ⅲ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Ⅳ部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分解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与机体组件在一个角度的组装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与机体组件在另一个角度的组装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的杯身与杯底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在杯底打开状态下的局部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的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的尘杯组件的杯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9是图17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线框图;
图20是图17中所示的尘杯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线框图;
图21是图17中所示的杯壳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中所示的杯壳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3是图17中所示的旋风锥组件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3中所示的旋风锥组件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3中所示的旋风锥组件的再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手持吸尘器T;
尘杯组件100;
杯壳组件1;分流件101;
杯壳11;外腔110;旋风腔1101;集尘腔1102;
杯身111;排尘开口1110;
第一枢转臂1111;枢转孔1112;
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第一面部1114;第二面部1115;
定位扣1116;
杯底112;
第二枢转臂1121;枢转轴1122;
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环形配合槽1124;限位筋1125;
张角限位筋113;
密封件114;限位缺口1141;
引流管12;引流通道120;上端面1201;
隔断筋121;卡位筋122;
进气管13;
旋风锥组件2;
旋风锥21;内腔210;
周壁面211;第一通孔2111;
底端壁面212;第二通孔2121;
分隔件22;穿孔220;排尘口2201;进气口2202;
第一切壁221;第二切壁222;
限位筋23;第一导向块24;第二导向块25;
导流筋26;第一导流曲面261;第二导流曲面262;
机体组件300;
机壳31;第一孔3102;第二孔3103;定位槽3104;
锁扣组件400;
第一静止锁扣411;第二静止锁扣412;
第一活动锁扣421;第二活动锁扣422;
第一弹性件431;第二弹性件4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25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包括尘杯组件100、机体组件300和锁扣组件400。具体而言,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1、旋风锥21和分隔件22,旋风锥21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杯壳11内,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杯壳11与旋风锥21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下两侧且通过分隔件22上的排尘口2201连通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杯壳11包括杯身111和设在杯身111底部的杯底112。
参照图1至图8,该手持吸尘器T主要由尘杯组件100、机体组件300和锁扣组件400组成。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可选地,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19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19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尘口2201,旋风腔1101通过排尘口2201与集尘腔1102连通,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简言之,在气流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后,离心甩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19中箭头流向B到C到D所示)。
进一步地,机体组件300设在杯身111的顶部且包括机壳31和设在机壳31内的主机部件,锁扣组件400设在杯身111和杯底112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杯身111与杯底112可分离,和/或锁扣组件400设在杯身111和机壳31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杯身111和机壳31可分离。
机体组件300主要由机壳31和主机部件组成,其中,机壳31内限定有用于容纳主机部件的容纳腔,主机部件可拆卸地设在机壳31内,锁扣组件400包括第一组件和/或第二组件,其中,第一组件设在杯身111与杯底112之间,当第一组件解锁时,杯底112与杯身111可以分离,即杯底112可以打开杯身111上的排尘开口1110;当第一组件锁定时,杯底112可以关闭杯身111上的排尘开口1110。第二组件设在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当第二组件解锁时,杯身111与机壳31可以分离,即可以将杯身111从机壳31上取下;当第二组件锁定时,可以将杯身111固定在机壳31上,保证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通过在杯身111和杯底112之间设置锁 扣组件400,既可以保证杯身111与杯底112的连接可靠性,使杯身111与杯底112组装后的结构性能稳定、密封性良好,避免杯身111与杯底112在手持吸尘器T工作时发生脱离,又可以方便杯身111与杯底112分离,方便倒灰以及对手持吸尘器T的内部结构进行清洗,操作方便。该手持吸尘器T的结构简单、紧凑,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操作容易,有利于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生产效率和装拆效率。
其中,锁扣组件400包括静止锁扣、活动锁扣和弹性件。具体而言,活动锁扣相对静止锁扣可运动,弹性件与活动锁扣相连且常推动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锁止配合,在活动锁扣相对静止锁扣发生运动使弹性件发生变形时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解锁分离。
也就是说,锁扣组件400主要由静止锁扣、活动锁扣和弹性件组成,其中,静止锁扣固定安装在杯底112与杯身111之间和/或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活动锁扣可活动地设在静止锁扣上,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之间设有弹性件以随时推动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锁紧、脱离。
具体地,当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锁定时,弹性件被压制在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之间,此时杯底112与杯身111之间、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固定相连;当活动锁扣相对于静止锁扣运动时,弹性件发生弹性变形,以将活动锁扣弹离静止锁扣,此时锁扣组件400处于解锁状态,杯底112与杯身111之间、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可分离,方便装拆。
可选地,弹性件为弹簧或弹片。若弹性件为弹簧时,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静止锁扣和活动锁扣相对两侧固定相连,当该锁扣组件400处于锁定状态时,位于静止锁扣与活动锁扣之间的弹簧被压缩,活动锁扣将杯底112固定在杯身111上,或者活动锁扣将杯身111固定在机壳31上;当该锁扣组件400处于解锁状态时,位于静止锁扣和活动锁扣之间的弹簧在自恢复力的作用下、逐渐放松,使得活动锁扣弹离静止锁扣,此时活动锁扣可以松开杯底112或者杯身111,使杯底112可以从杯身111上分离或者使杯身111从机壳31上分离。
若弹性件为弹片时,弹片的一端与活动锁扣可枢转地相连,弹片的另一端与静止锁扣止抵相连,在弹片的弹力的作用下,活动锁扣可以从锁定位置调整至解锁位置,实现杯底112与杯身111、或者杯身111与机壳31的连接和分离,结构简单,装拆方便,加工、制造容易,成本低,使用可靠性高。
可选地,活动锁扣相对静止锁扣可枢转运动或可平移运动。若活动锁扣相对于静止锁扣可枢转活动,当需要解锁时,用户只需按动活动锁扣,活动锁扣在弹性件的弹力的作用下、相对于静止锁扣转动,从而与静止锁扣脱离,实现解锁动作;当需要锁定时,用户按动活动锁扣以使活动锁扣扣合在静止锁扣上,实现锁定动作。
若活动锁扣相对于静止锁扣可平移运动,当需要解锁时,用户只需推动活动锁扣,活动锁扣在在弹性件的弹力以及推力的作用下、相对于静止锁扣移动,从而与静止锁扣脱离,实现解锁动作;当需要锁定时,用户反向推动活动锁扣以使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锁紧,两种连接方式,均可以实现活动锁扣与静止锁扣的锁止与分离,可操控性强。
锁扣组件400包括设在杯身111和杯底112之间且在解锁时杯身111与杯底112可分离的第一锁扣组件,第一锁扣组件包括第一静止锁扣411、第一活动锁扣421和第一弹性件431,第一静止锁扣411为设在杯底112上的锁钩,第一活动锁扣421上形成有锁槽且可枢转地设在杯身111上,第一弹性件431为弹片且与第一活动锁扣421相连且常推动锁钩与锁槽锁止配合,在推动第一活动锁扣421相对杯身111枢转时,弹片发生变形且锁钩与锁槽解锁分离。
具体地,如图4、图7和图8所示,杯身111与杯底112之间设有第一锁扣组件,其中,第一锁扣组件主要由第一静止锁扣411、第一活动锁扣421和第一弹性件431组成,其中,第一静止锁扣411固设在杯底112上,第一活动锁扣421可枢转地设在杯身111上,第一弹性件431与第一活动锁扣421可枢转地相连以推动第一活动锁扣421与第一静止锁扣411锁定或者解锁。
其中,第一静止锁扣411形成设在杯底112的邻近杯身111的侧壁上且凸出于杯底112的外侧表面的锁钩,第一活动锁扣421上设有形成设在杯身111的邻近杯底112的侧壁上的锁槽,当杯底112关闭杯身111上的排尘开口1110,锁钩卡接在第一活动锁扣421上的锁槽内,保证二者的固定连接,实现杯底112与杯身111之间的密封性;当需要打开排尘开口1110进行排尘时,用户只需按压第一活动锁扣421,第一活动锁扣421在弹片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使得锁钩与锁槽脱离,从而实现解锁。
由此,通过在杯身111与杯底112之间设置第一锁扣组件,可以实现杯底112与杯身111的分离与组合,方便杯底112关闭和打开排尘开口1110,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操作的便利性。
可选地,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中部与杯身111可枢转地相连,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下部形成有锁槽,弹片与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中上部相对且下端与第一活动锁扣421相连、上端沿杯身111可滑移,在推动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中上部使第一活动锁扣421枢转时,弹片的上端向上滑移以使弹片展开变形且锁槽与锁钩解锁分离。
具体地,当需要解锁时,用户的手指可以向下(如图4和图7所示的向杯身111内)按动杯身111上的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中上部,使得第一活动锁扣421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正向转动(如图7所示的顺时针旋转),从而使设在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下部的锁槽与杯底112上的锁钩脱离,实现解锁,这样杯底112就可以打开排尘开口1110;若需要锁定时,用户将杯底112扣合在杯身111的排尘开口1110上,同时按动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中上部,使第一活动锁扣421的下端相对于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倾斜设置,当杯底112扣合在杯身111上时,松开第一活动锁扣421,第一活动锁扣421反向旋转(如图7所示的逆时针旋转)以使第一活动锁扣421的锁槽与杯底112上的锁钩卡接相连,实现二者的锁紧,进而保证杯底112与杯身111的可活动连接,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可控性强。
锁扣组件400包括设在杯身111和机壳31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杯身111和机壳31可分离的第二锁扣组件,第二锁扣组件包括第二静止锁扣412、第二活动锁扣422和第二弹性件432,第二静止锁扣412为形成在杯身111上的卡槽,第二活动锁扣422上具有卡舌且可枢转地设在机壳31上,第二弹性件432为弹簧且与第二活动锁扣422相连以常推动卡舌与卡槽锁止配合,在推动第二活动锁扣422相对机壳31枢转时,弹簧发生变形且卡舌与卡槽解锁分离。
参照图2-图6,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设有第二锁扣组件,其中,第二锁扣组件主要由第二静止锁扣412、第二活动锁扣422和第二弹性件432组成,其中,第二静止锁扣412固设在杯身111上,第二活动锁扣422可枢转地设在机壳31上,第二弹性件432与第二活动锁扣422相连以推动第二活动锁扣422与第二静止锁扣412锁定或者解锁。
其中,第二静止锁扣412形成设在杯身111的邻近机壳31的侧壁上卡槽,第二活动锁扣422上设有形成设在机壳31的邻近杯身111的侧壁上的卡舌,当杯身111固定在机壳31上时,卡舌卡接在卡槽内,保证二者的固定连接,实现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的密封性;当需要将杯身111从机壳31上取下时,用户只需按压第二活动锁扣422,第二活动锁扣422在弹片的作用下发生旋转,使得卡舌与卡槽脱离,从而实现解锁,方便用户清理尘杯。
由此,通过在杯身111与机壳31之间设置第二锁扣组件,可以实现杯身111与机壳31的分离与组合,方便将杯身111从机壳31上取下或组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操作的便利性。
可选地,机壳31上具有上下布置的第一孔3102和第二孔3103,第二活动锁扣422设在机壳31内且上端与机壳31可枢转地相连,第二活动锁扣422的中部形成有按钮部且由第一孔3102显露出,卡舌位于第二活动锁扣422的下端且由第二孔3103显露出,弹簧水平设置且与按钮部相连,在推动按钮部使第二活动锁扣422枢转时,弹簧沿横向压缩且卡 舌向第二孔3103内运动以与卡槽解锁分离。
具体地,图2和图3示出的是第二锁扣组件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图4和图5示出的是第二锁扣组件处于锁定状态的示意图。当需要解锁时,用户的手指向下(如图2和图3所示的向杯身111内)按动第二活动锁扣422的按钮部,使第二活动锁扣422绕其旋转轴线正向转动(如图3所示的逆时针旋转),并使得位于按钮部内侧的弹簧压缩,与此同时,位于第二活动锁扣422的下端的卡舌向内运动以脱离卡槽,从而实现解锁,方便将机身从机壳31上取下。
若需要锁定时,用户的手指仍向下按动第二活动锁扣422的按钮部,与此同时,将机身外套在机壳31上,并将机身上的卡槽位置与按钮部正对,即使机身上的卡槽位于按钮部的正下方,最后松开按钮部,随后第二活动锁扣422绕其旋转轴线反向转动(如图5所示的顺时针旋转),使得卡舌卡接在机身上的卡槽内,实现机身与机壳31的固定相连,操作方便,省时省力,可控性强。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机壳31的下端与第二锁扣组件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定位槽3104,杯身111的上端与第二锁扣组件相对的侧壁上设有定位扣1116,在尘杯组件100与机体组件300的组装过程中,可以将杯身111上的定位扣1116卡接在机壳31的定位槽3104内,实现安装前的定位,定位准确,从而提高尘杯组件100与机体组件300的组装效率。
该锁扣组件的结构简单,各部件连接可靠,装拆方便,可以实现实时倒灰,避免过滤件因长时间使用而囤积灰尘,大大地减少了清洗过滤件等部件的次数。
下面结合附图9至图16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的尘杯组件的杯壳1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杯壳11包括杯身111、杯底112和张角限位筋113。具体而言,杯身111的底部具有排尘开口1110,杯底112设在杯身111的底部且与杯身111可枢转地相连以开关排尘开口1110,张角限位筋113直接或间接设在杯底112上以随杯底112同步运动,张角限位筋113构造成、在杯底112由关闭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向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方向枢转过预设角度时与杯身111的底壁止抵以使杯底112停止枢转。
换言之,该尘杯组件的杯壳11主要由杯身111、杯底112和张角限位筋113组成。其中,杯身111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9和图11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杯身111内限定有腔室,杯身111的下端设有排尘开口1110,且排尘开口1110与腔室导通,杯底112设在杯身111的底部(如图11所示的下端)且与杯身111可枢转地相连以打开和关闭排尘开口1110。当手持吸尘器T在工作时,杯底112关闭排尘开口1110;当手持吸尘器T停止工作后,可以正向旋转杯底112,使得杯底112打开排尘开口1110以方便倒灰,倒灰完毕后,再反向旋转杯底112以使杯底112封闭排尘开口1110。
进一步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杯底112的朝向外侧的一侧设有张角限位筋113,当杯底112由关闭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向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旋转时,张角限位筋113随着杯底112一起转动,当杯底112转动至预设角度时,即杯底112转动至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时,张角限位筋113止抵在杯身111的底壁。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杯壳11,通过在杯底112上设置张角限位筋113,可以在杯底112相对于杯身111旋转时、起到限位的作用,保证杯底112可以在预设角度内转动,从而实现对杯底112最大张角的控制,进而使尘杯组件100在倒尘时、杯底112打开的角度合理,在杯底112关闭时配合到位。该尘杯组件的杯壳11的结构简单,加工、成型方便,利用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对杯底112张角大小的控制,生产成本低。
可选地,预设角度为85°~90°。具体地,当杯底112在关闭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时,杯底112与杯身111的底壁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或者相互平行的水平面上,当杯底112在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时,杯底112所在的平面与杯身111的底壁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且85°≤α≤90°,例如,当杯底112在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时,杯底112 所在的平面与杯身111的底壁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85°、88°或者90°,既可以避免因杯底112打开的角度过大而使密封件114脱离,防止杯底112产生较大的摆动,又可以避免因杯底112的打开的角度过小而增加倒灰难度,保证能够顺利排尘,提高排尘的效率,进而提高手持吸尘器T的工作效率,用户体验好。
其中,杯身111的底壁上设有第一枢转臂1111,杯底112上设有第二枢转臂1121,第一枢转臂1111和第二枢转臂1121中的其中一个上形成有枢转轴1122,第一枢转臂1111和第二枢转臂1121中的另一个上具有与枢转轴1122配合的枢转孔1112,张角限位筋113设在第二枢转臂1121上。
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杯身111的底壁设有第一枢转臂1111,第一枢转臂1111上设有枢转孔1112,而杯底112上设有第二枢转臂1121,第二枢转臂1121上设有与枢转孔1112适配的枢转轴1122,从而实现杯底112与杯身111的可枢转相连。
可选地,第一枢转臂1111和第二枢转臂1121分别包括两个,两个第一枢转臂1111间隔开布置在杯身111的底壁上,且两个枢转孔1112相对设置,对应地,两个第二枢转臂1121间隔开布置在杯底112的一侧,从而保证杯底112与杯身111的连接可靠性,进一步保证杯底112可以正常打开排尘开口1110和关闭排尘开口1110,两个第二枢转臂1121中的一个上设有张角限位筋113,当杯底112处于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时,第二枢转臂1121上的张角限位筋113与杯身111的底壁止抵。
其中,张角限位筋113由第二枢转臂1121的边缘起、沿枢转孔1112的轴向延伸。也就是说,张角限位筋113和枢转轴1122分别间隔开设在第二枢转臂1121上且张角限位筋113的长度方向与枢转轴1122的轴向平行设置,通过将枢转轴1122和张角限位筋113同时设在第二枢转臂1121上,可以实现张角限位筋113随着枢转轴1122一起转动的目的,从而使张角限位筋113可以控制杯底112的预设张角,并且该张角限位筋113设在第二枢转臂1121上,可以与枢转轴1122一起成型在第二枢转臂1121上,成型方便,生产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张角限位筋113的一端与杯底112直接相连,这样可以简化张角限位筋113与杯底112的连接结构,降低加工、制造难度。优选地,张角限位筋113与杯底112一体成型,一体形成的结构不仅可以保证杯底112与张角限位筋113的结构、性能稳定性,并且方便成型、制造简单,而且省去了多余的装配件以及连接工序,大大提高了尘杯组件的杯壳11的装配效率,保证杯壳11的杯底112与张角限位筋113的连接可靠性,再者,一体形成的结构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较高,组装更方便,寿命更长。
可选地,排尘开口1110为半圆形,张角限位筋113与底壁上的邻近排尘开口1110的直边侧的表面止抵。
具体地,如图13所示,杯身111的底壁大致形成半圆形板件,即杯身111的底部的排尘开口1110形成半圆形,对应地,杯底112大致形成与排尘开口1110的形状对应的半圆形,杯底112的侧壁设有弧形板,当杯底112扣合在杯体的底部时,杯底112的弧形板沿排尘开口1110的弧形长度延伸以保证杯底112与杯身111的底壁之间的密封性,张角限位筋113和枢转轴1122均设在杯底112的轮廓线形成直线边的表面上,当杯底112从关闭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转动预设角度后,杯底112上的张角限位筋113与杯身111的底壁止抵,使杯底112停止转动,即使杯底112转动至打开排尘开口1110的位置,实现杯底112旋转角度的可控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尘杯组件的杯壳11包括杯身111、杯底112以及密封件114。具体而言,杯身111的底壁上具有限定出排尘开口1110的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的表面位于至少两个不同的平面内,杯底112设在杯身111的底部以用于开关排尘开口1110,杯底112上具有与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相匹配的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密封件114设在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与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之间以在 杯底112关闭排尘开口1110时密封排尘开口1110。
换言之,该尘杯组件的杯壳11主要由杯身111、杯底112和密封件114组成,其中,杯身111大致形成沿竖直方向(如图11所示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杯身111内限定有腔室,杯身111的底部具有与腔室导通的排尘开口1110,杯身111上的形成排尘开口1110的壁厚方向的表面形成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所在的平面与另一部分区域所在的平面不重合。
如图13和图14所示,杯底112可活动地设在杯身111的底部以打开和关闭排尘开口1110,杯底112的形状与排尘开口1110的形状一致,其中,杯底112的外边沿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与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位置对应。进一步地,杯底112与杯身111组合时,密封件114设在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与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之间以封闭杯底112与杯身111之间的间隙,从而保证杯壳11的密封性。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杯壳11,杯壳11的杯身111的限定出排尘开口1110的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具有至少两个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的表面,通过在杯身111与杯底112之间设置密封件114,既可以控制密封件114的变形量,实现多面密封,保证杯身111与杯壳11之间密封的可靠性,从而保证手持吸尘器T在工作时的气密性,进而保证手持吸尘器T内的真空度,保证手持吸尘器T的除尘效率,又可以避免灰尘外泄,从而保证手持吸尘器T的除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包括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第一面部1114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面部1115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二面部1115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一面部1114的表面所在平面为不同平面。
也就是说,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主要由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组成,并且第一面部1114所在的平面与第二面部1115所在的面部不重合,例如第二面部1115可以相对于第一面部1114倾斜设置,对应地,杯底112的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也包括两个分别与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的表面位置对应且位于不同平面的面部,保证杯底112和杯身111可以紧密配合。
可选地,第二面部1115的表面所在平面与第一面部1114的表面所在平面垂直。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杯身111的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主要由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组成,其中,第一面部1114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为水平面,第二面部1115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为竖直面,即杯身111的与密封件114的配合面具有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第一面部1114的表面所在的平面与第二面部1115的表面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杯底112与杯身111组装后,可以实现两面密封,保证机身的排风口在周向上的密封性,即既可以限制密封件114的水平方向的变形,又可以限制密封件114的竖直方向的变形,并且更有利于保证杯底112与杯身111的连接可靠性。
有利地,第一面部1114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和第二面部1115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对应地通过圆弧面光滑过渡相连。
换言之,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分别形成半环形,并且第一面部111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面部1115的两端相连以构成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第一面部1114的端部和第二面部1115的端部圆弧过渡,避免第一面部1114和第二面部1115相交位置形成死角而影响密封性,既有利于保证杯底112与杯身111组装后的密封性,从而保证手持吸尘器T的吸尘效果,又避免尘杯组件100内的灰尘外漏。
其中,杯底112的边缘限定出朝向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方向敞开的环形配合槽1124,环形配合槽1124的底壁构造成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密封件114为配合在配合槽内的密封圈。
参照图16,杯底112的边缘限定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环形配合槽1124,环形配合槽1124具有一个底壁和两个设在底壁的两侧的侧壁,环形配合槽1124的底壁的表面形成第二环形 配合面1123,即环形配合槽1124的底壁具有两个不在同一平面内的表面。
进一步地,密封件114形成环形密封圈且卡接在杯底112的环形配合槽1124内,当杯底112与杯身111组装后,密封圈位于环形配合槽1124内且位于第一环形配合面1113和第二环形配合面1123之间,从而保证杯底112与杯身111之间的密封性,进而保证机壳31的气密性。
有利地,环形配合槽1124内具有沿环形配合槽1124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限位筋1125,密封圈上具有与多个限位筋1125分别对应配合的多个限位缺口1141。
环形配合槽1124内设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的限位筋1125,每个限位筋1125的两端与环形配合槽1124的两个侧壁相连,对应地,密封圈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开布置的限位缺口1141,并且密封圈上的限位缺口1141的数量与环形配合槽1124内的限位筋1125的数量相等、位置对应,密封圈与杯底112通过限位筋1125与限位缺口1141的配合实现连接,多个限位筋1125既可以提高杯底112的结构强度,有又可以保证杯底112与密封圈的连接可靠性,避免杯底112在开合过程中、密封圈与杯底112脱离。
由此,该尘杯组件100的杯底112与杯身111组装后,通过二者的配合结构可以限定杯底112的径向运动与开合角度的幅度,提高结构运动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20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的尘杯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尘杯组件的杯壳11、旋风锥21以及分隔件22。具体而言,旋风锥21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杯壳11内,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杯壳11与旋风锥21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下两侧且通过分隔件22上的排尘口2201连通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
换言之,该手持吸尘器T主要由尘杯组件100、机体组件300和锁扣组件400组成。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如图19和图20所示,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19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19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尘口2201,旋风腔1101通过排尘口2201与集尘腔1102连通,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简言之,在气流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后,离心甩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19中箭头流向B到C到D所示)。
分隔件22上进一步具有向旋风腔1101供入气体的进气口2202,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分流件101,分流件101的至少部分位于旋风腔1101内且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拦截在进气口2202与排尘口2201之间以使由进气口2202流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沿着远离分流件101的方向朝向排尘口2201环形绕流。
由此,通过在旋风腔1101内设置拦截在进气口2202与排气口之间的分流件101,可以确保从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仅沿着同一个方向(如图19中箭头流向B、 C所示)、即均朝向远离分流件101的方向流动以进行旋风分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旋风分离效果。
另外,通过设置分流件101,可以将排尘口2201与进气口2202设置成相距很近,以有效地延长气流从进气口2202到排尘口2201的旋风分离路径,使得旋风分离效果更充分、更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尘杯组件100还可以不包括分流件101,例如,此时可以将排尘口2201和进气口2202设置成相距较远,更为具体地,可以将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设置成关于旋风锥21径向相对。
参照图18和图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分流件101可以包括上下对抵的导流筋26和隔断筋121,即导流筋26位于隔断筋121的上方,隔断筋121位于导流筋26的下方,导流筋26的下端与隔断筋121的上端正对且相互抵触。由此,分流件101的结构巧妙,可以简单获得实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A部件和B部件对抵”指的是,A部件向B部件施加推力,B部件向A部件施加推力,且施加推力的作用点为同一点。
优选地,导流筋26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即导流筋26与旋风锥2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隔断筋121与杯壳11为一体件(即隔断筋121与杯壳1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由此,当将旋风锥21安装到杯壳11内后,导流筋26与隔断筋121自然相抵以形成分流件101,使得分流件101容易获得实现。另外,通过隔断筋121与导流筋26的对接止抵配合,还可以对旋风锥21与杯壳11的装配起到有效的定位作用,降低尘杯组件100的结构复杂性以及装配难度,使得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洁、更加便于加工和制造,提高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分隔件22上具有穿孔,分流件101包括设在旋风锥21上的导流筋26和设在杯壳11上的隔断筋121,导流筋26和隔断筋121上下对抵,且隔断筋121的部分伸入穿孔内以将穿孔分隔成位于分流件10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在封闭环形板形状的分隔件22上切掉部分以使分隔件22变为C形板形状,此时,分隔件22上由于切掉部分而形成的两个侧壁(简称第一切壁和第二切壁)与旋风锥21的外表面、以及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可以限定出穿孔。具体地,穿孔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也就是说,分流件101的部分伸入穿孔内以将穿孔分隔成位于分流件10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更为具体地,分流件101的一侧壁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壁面)与第一切壁之间限定出排尘口2201,分流件101的另一侧壁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壁面)与第二切壁之间限定出进气口2202。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还可以分别为贯穿分隔件22的单独孔洞,例如圆环板形的分隔件22上具有两个独立、即互不相通的孔洞,分别为进气口22022和排尘口2201。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以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由穿孔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8和图20所示,隔断筋121的一部分(例如上部分)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上端与导流筋26的下端止抵,隔断筋121的其余部分(例如下部分)向下穿过穿孔以将穿孔分隔成位于隔断筋12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由此,极其方便加工,而且可以确保进气口2202与排尘口2201相距很近,延长旋风腔1101内的旋风分离路径,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下面,参照图17-图25,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
首先,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构成。
如图17所示,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组件1和旋风锥组件2。结合图22,杯壳组件1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杯壳11、引流管12、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结合图25,旋风锥组件2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旋风锥21、导流筋26、分隔件22、限位筋23、第一导向块24 和第二导向块25。
参照图19和图20,杯壳11为顶部敞开的立式筒形,旋风锥21立式设在杯壳11内的中上部且横截面积自上向下逐渐减小,分隔件22为环形板且水平地套设在旋风锥21的底部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中部的内周面之间,此时,分隔件22可以将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空间划分为、位于分隔件22上方的旋风腔1101和位于分隔件22下方的集尘腔1102。
参照图20和图24,环形板形状的分隔件22上切掉一段以构造成C形板,此时,由于切掉一段可以使分隔件22上多出第一切壁221和第二切壁222两个侧壁,且第一切壁221、第二切壁222、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可以限定出连通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的穿孔220,限位筋23设在穿孔220内且从第一切壁221沿着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向第二切壁222延伸。
参照图18和图19,引流管12位于集尘腔1102内且下端贯通杯壳11的底壁,引流管12的上端向旋风腔1101的方向延伸至引流管12上端的部分止抵在旋风锥21的底端壁面212上,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在引流管12的径向上相对设置且由引流管12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其中,隔断筋121向上穿过穿孔220且止抵在限位筋23的邻近第二切壁222的一侧表面上,第一导向块24设在限位筋23的底部且适于与隔断筋121滑移导向配合,卡位筋122向上穿入穿孔220且止抵在第二切壁222的邻近限位筋23的一侧表面上,第二导向块25设在第二切壁222的底部且适于与卡位筋122滑移导向配合。
参照图20,隔断筋121将穿孔220分隔成位于其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其中,排尘口2201限定在隔断筋121和第一切壁221之间,进气口2202限定在隔断筋121和第二切壁222之间,进气口2202通过隔断筋121、卡位筋122、旋风锥21以及杯壳11之间限定出的气体通道与引流管12的上端连通,以使气流可以通过引流管12和气体通道由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
参照图18,并结合图19和图20,导流筋26设在旋风锥21的外表面上且横截面积自上向下逐渐减小,隔断筋121向上穿过穿孔220且上端与导流筋26的下端相对止抵,此时,隔断筋121和导流筋26共同构成分流件101,这样,由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可以在分流件101右侧表面的导流作用下更好地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如图19中箭头流向B、C所示),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主要为粒径较大的尘质)可以在分流件101左侧表面的导流作用下更好地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19中箭头流向D所示)。
参照图20,并结合图24和图25,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上具有连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旋风腔1101内的流体流动方向上,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的上游以远离排尘口2201,第一区域上具有连通旋风腔1101和旋风锥21内部的多个第一通孔2111,旋风腔1101的底端壁面212上形成有连通旋风锥21内部与集尘腔1102的多个第二通孔2121,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含尘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部再次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E所示),且在旋风锥21内部再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主要为粒径较小的尘质)可以通过第二通孔212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F所示)。
其次,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装配。
参照图17和图18,首先,将旋风锥组件2自上向下放入杯壳组件1中;然后,向下推动旋风锥组件2,使限位筋23沿隔断筋121的左侧壁向下滑动,直至导流筋26的下端止抵在隔断筋121的上端、且第二切壁222止抵在卡位筋122的右侧壁上;接着,再向下推按旋风锥组件2,通过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的导向作用、使旋风锥组件2发生轻微旋转排除微小安装错位。由此,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最终装配到位。
再次,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工作过程。
参照图19和图20,环境中的尘气沿着引流管12自下向上流动(如图19中箭头流向A所示),并通过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在分流件101 的导向作用下沿着旋风腔1101环形绕流(如图19中箭头流向B所示),绕流的气流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19中箭头流向C所示),粒径较大的尘质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并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19中箭头流向D所示),而粒径较小的细微尘质随着气流通过多个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再次旋风分离(如图20中箭头流向E所示),细微尘质在旋风锥21内旋风分离出、并通过多个第二通孔212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20中箭头流向F所示)。
最后,简要描述尘杯组件100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通过杯壳组件1与旋风锥组件2的配合,使得杯壳11内可以形成旋风风道,从而使得尘杯组件100的尘气分离效果好、效率高。另外,通过在旋风锥21上开设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121,从而使得旋风风道变为位于旋风锥21内外两侧的双旋风风道,从而使得不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灰尘可以分别在不同的旋风风道内实现旋风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尘气分离效果和效率。此外,尘杯组件100的结构简单、容易装配,装配效率高、精准度高、可靠性高。
下面,参照图17-图2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包括:杯壳11、旋风分离件(例如本文所述的旋风锥21或多锥结构等)和分隔件22。如图19和图20所示,杯壳11为中空的壳体,旋风分离件设在杯壳11内,以将杯壳11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旋风分离件外部的外腔110和位于旋风分离件内部的内腔210,其中,分隔件22设在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即设在外腔110内),以将杯壳11与旋风分离件之间的空间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即将外腔110划分为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其中,旋风腔1101为旋风分离的场所,集尘腔1102为聚积灰尘的场所。
如图19和图20所示,旋风腔1101为环绕旋风分离件的环形空间,也就是说,旋风腔1101是环绕旋风分离件设置的、且旋风腔1101的各横截面均为环形(不限于圆环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环形)面。由此,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如图19中箭头流向B所示)可以环绕旋风分离件的外表面、在旋风腔1101内进行旋风分离(如图19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旋风分离”指的是:当气流沿圈形或螺旋形路径快速运动时,气流中的尘质(即脏物颗粒)可以在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从气流中甩出,从而实现尘、气分离。
如图19和图20所示,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分隔件22上具有排尘口2201,旋风腔1101通过排尘口2201与集尘腔1102连通,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简言之,在气流进入旋风腔1101内旋风分离后,离心甩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通过排尘口2201落入到集尘腔1102内(如图19中箭头流向B到C到D所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旋风腔1101位于集尘腔1102的上方”指的是,“旋风腔1101的至少与排尘口2201相对的部分”是位于“集尘腔1102的至少与排尘口2201相对的部分”的上方的,从而使得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的尘质可以在高低落差的作用下自然落入集尘腔1102内,进而极大地降低了结构复杂度,使得尘杯组件100更加适于生产和应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通过在杯壳11和旋风分离件之间设置分隔件22将外腔110划分为由分隔件22隔离开的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且通过在分隔件22上开设连通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的排尘口2201。由此,一方面,尘气可以在环形的旋风腔1101内更加充分地进行旋风分离,另一方面、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旋风腔1101下方的集尘腔1102内,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旋风流动的气流将尘质再次卷起的问题,进而明显地提高了旋风分离效果。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实现,且可以有效地实现旋风分离,获得极佳的旋风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3-图25,并结合图19和图20,旋风分离件为旋风锥21,分隔件22为环形板(例如可以为封闭环形板、如圆环形板、椭圆环形板等,例如还可以为非封闭环形板、如C形板等)且套设在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与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即分隔件22的内环壁与旋风锥21的外周面上的一个(封闭或非封闭)周圈紧密贴合,分隔件22的外环壁与杯壳11内表面上的一个(封闭或非封闭)周圈紧密贴合,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分别位于分隔件22厚度方向上的两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旋风锥”指的是:外形为锥筒形的旋风分离件,“锥筒形”指的是:沿自身的轴线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的筒(横截面不限于圆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形)。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旋风锥”与“多锥结构”不同,“旋风锥”仅指一个锥形筒,且锥形筒的轴向两端的端面积相差较小,而“多锥结构”指的是环形阵列排布的多个尖头小圆锥筒,其中每个尖头小圆锥筒的轴向两端的端面积相差较大。
由此,通过旋风锥21与环形板状的分隔件22的配合,可以简单且有效地限定出环绕旋风锥21的旋风腔1101,使得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可以作为旋风腔1101的内环壁,从而提高了旋风腔1101的旋风分离效果,而且降低了尘杯组件100的生产和实现难度。另外,旋风锥21的内腔也形成为锥台形,从而进入旋风锥21内腔的气流也可以进行旋风分离,以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100整体的除尘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示例中,参照图21和图22,杯壳11可以为筒形,例如杯壳11可以为柱筒形或锥筒形等(但不限于圆柱筒形、圆锥筒形,例如还可以是椭圆柱筒形),此时,分隔件22的外环壁可以与杯壳11内周面上的一个周圈紧密贴合。由此,旋风腔1101的结构更好,更加有益于提高旋风分离效果。进一步优选地,杯壳11可以与旋风锥21同轴或大体同轴布置、即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杯壳11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或平行,从而更加方便安装和加工,且旋风腔1101的旋风分离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示例中,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所在平面非垂直,也就是说,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的内环的中心轴线非平行设置、即具有一定夹角。例如,当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竖直设置时,分隔件22所在平面非水平设置。由此,旋风腔1101和集尘腔1102的布局更好,旋风分离效果更好。优选地,分隔件22上的形成有排尘口2201的部位稍低一些,从而尘质可以更加有效地从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排尘效率高,排尘效果可靠。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些可选示例中,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所在平面还可以垂直,也就是说,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与分隔件22的内环的中心轴线可以重合或平行。例如,当旋风锥21的中心轴线竖直设置时,分隔件22所在平面水平设置,由此,方便加工和安装。
优选地,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也就是说,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是不可拆分的。例如,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可以为同时注塑成型的一体成型件,或者为二次注塑成型的一体件等。由此,可以简化装配步骤,且方便其与杯壳11的后续装配,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当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时,分隔件22与旋风锥21的相对位置关系稳定性更强,使尘杯组件100的工作效果更加可靠、有效、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0和图25,旋风分离件上进一步具有连通在旋风分离件内部与旋风腔1101之间的第一通孔2111,从而在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通孔2111直接进入旋风分离件内再次旋风分离。由此,尘杯组件100可以简便快捷地实现二次旋风分离,即在旋风分离件外部进行一次旋风分离,再在旋风分离件内部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尘杯组件100的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0和图25,旋风分离件上进一步具有连通在旋风分离件内部与集尘腔1102之间的第二通孔2121,以使在旋风分离件内再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通过第二通孔2121排到集尘腔1102内。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旋风分离件内分离出的尘质被气流再次卷起,以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而且,除了在旋风腔1101内一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以外,在旋风分离件内二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通过第二通孔2121也可以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也就是说,尘杯组件100内分离出的尘质全都可以积聚在集尘腔1102内,从而用户只需打开集尘腔1102,就可以将全部的灰尘倒出,从而极其方便使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要求旋风分离件的内部具有可提供气流进行旋风分离的场所,例如旋风分离件的内部可以具有筒形空腔,其外部形状不作要求。优选地,如上文所述,当旋风分离件为旋风锥21时,其内部就具有提供气流进行旋风分离的场所。下面,以旋风分离件为旋风锥21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地,参照图24和图25,第一通孔2111可以形成在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周壁面211上。由此,第一通孔2111的加工简便,通流阻力小,通流效果好,使得在旋风腔1101内一次旋风分离出的气流可以顺利且快速地进入旋风锥21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除尘效果和除尘效率。
其中,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周壁面211可以包括连续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也就是说,将第一区域划分成多个第一子区域时,多个第一子区域非离散分布,将第二区域划分成多个第二子区域时,多个第二子区域非离散分布。在旋风腔1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区域位于第二区域的远离排尘口2201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气流从进入旋风腔1101后,先途经第一区域、再途经第二区域、再抵达排尘口2201。优选地,第一通孔2111为多个且均位于第一区域内,也就是说,多个第一通孔2111均聚积在第一区域内且位于第二区域的上游侧。
由此,第一通孔2111的位置布局更加符合旋风分离的原理,使得分离出的气流可以更多、更好、更及时、更小阻力地通过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且使得分离出的尘质可以更好、更充分地从排尘口2201排出,从而不但提高了分离气体的效率和效果,而且还可以避免分离出的气流将分离出的尘质再次卷起,进而变相地提高了分离效果和分离效率,以进一步提高尘杯组件100的除尘效果。
优选地,第一区域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的面积。由此,可以布置更多、更密集排布的第一通孔2111,从而可以使得分离出的气流更多、更好、更及时、更小阻力地通过第一通孔2111进入旋风锥21内,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24和图25,第二通孔2121可以形成在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集尘腔1102的底端壁面212上。由此,第二通孔2121的加工简便,通流阻力小,通流效果好,使得在旋风锥21内二次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利且快速地进入集尘腔1102内,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除尘效果和除尘效率,且可以降低能耗。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旋风分离件不为旋风锥21时,第一通孔2111和第二通孔2121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方案的具体情况作适应性调整。例如,当旋风分离件为上文所述的“多锥结构”时,第一通孔可以为多个且分别形成在每个尖头圆锥筒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外周面上,每个尖头圆锥筒的尖头部位可以向下伸入到集尘腔1102内、且尖头部位的底端可以切出敞口以作为连通在每个尖头圆锥筒内部与集尘腔1102之间的第二通孔,这样,在旋风腔1101内一次旋风分离出的气流可以分别通过多个第一通孔进入多个尖头圆锥筒内进行二次旋风分离,且在每个尖头圆锥筒内旋风分离出的尘质可以通过相应的尖头圆锥筒底部的第二通孔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以可靠地进行二次旋风分离。
具体而言,在旋风离心力的作用下,颗粒较大的尘质可以在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来,并可以沿着旋风锥21的外周壁运动至排尘口2201处,以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到集尘腔1102内,而颗粒较小的尘质会随着气流通过第一通孔2111吸入到旋风锥21内再次进行旋风分离,在旋风锥21内旋风分离出来的细微尘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二通孔2121排入集尘腔1102内。由此,尘杯组件100内形成有两种旋风分离风道,即旋风锥21外的大颗 粒尘质旋风分离风道、和、旋风锥21内的小颗粒尘质旋风分离通道,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和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分隔件22上可以具有向旋风腔1101内供入气体的进气口2202,也就是说,待清洁的气流可以由分隔件22上的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由此,实现简便且方便加工。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进气口2202还可以不形成在分隔件22上,此时,待清洁的空气还可以从其他位置进入旋风腔1101内,例如,进气口2202还可以形成在杯壳11的用于限定出旋风腔1101的壁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尘杯组件100还包括分流件101,分流件101的至少部分位于旋风腔1101内且该部分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该部分同时拦截在进气口2202与排尘口2201之间,以使得由进气口2202流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沿着远离分流件101的方向(如图19中箭头流向B、C所示)朝向排尘口2201环形绕流。由此,通过在旋风腔1101内设置拦截在进气口2202与排气口之间的分流件101,可以确保从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仅沿着同一个方向(如图19中箭头流向B、C所示)、即均朝向远离分流件101的方向流动以进行旋风分离,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旋风分离效果。
另外,通过设置分流件101,可以将排尘口2201与进气口2202设置成相距很近,以有效地延长气流从进气口2202到排尘口2201的旋风分离路径,使得旋风分离效果更充分、更好。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尘杯组件100还可以不包括分流件101,例如,此时可以将排尘口2201和进气口2202设置成相距较远,更为具体地,可以将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设置成关于旋风锥21径向相对。
参照图18和图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分流件101可以包括上下对抵的导流筋26和隔断筋121,即导流筋26位于隔断筋121的上方,隔断筋121位于导流筋26的下方,导流筋26的下端与隔断筋121的上端正对且相互抵触。由此,分流件101的结构巧妙,可以简单获得实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A部件和B部件对抵”指的是,A部件向B部件施加推力,B部件向A部件施加推力,且施加推力的作用点为同一点。
优选地,导流筋26与旋风锥21为一体件(即导流筋26与旋风锥2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隔断筋121与杯壳11为一体件(即隔断筋121与杯壳11不可拆分,例如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件)。由此,当将旋风锥21安装到杯壳11内后,导流筋26与隔断筋121自然相抵以形成分流件101,使得分流件101容易获得实现。另外,通过隔断筋121与导流筋26的对接止抵配合,还可以对旋风锥21与杯壳11的装配起到有效的定位作用,降低尘杯组件100的结构复杂性以及装配难度,使得尘杯组件100的结构更加简洁、更加便于加工和制造,提高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从旋风腔1101到集尘腔1102的方向上,例如在图18中所示的从上到下的方向上,分流件101的位于旋风腔1101内的部分在旋风腔1101的周向上的宽度逐渐减小。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参照图19和图20,并结合图25,导流筋26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由旋风腔1101的上端面1201起向下延伸,且沿着从上到下的方向,导流筋26在旋风腔1101周向上的宽度(例如图25中所示的H)逐渐减小。由此,分流件101在旋风腔1101的周向上的两个侧壁(例如图18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更加适于导流,其中一个侧壁(例如图18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右侧壁)可以使由进气口2202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气流更好地沿着旋风腔1101绕流(如图19中箭头流向C所示)、其中另一个侧壁(例如图18中所示的分流件101的左侧壁)可以使旋风腔1101内分离出的尘质更好地通过排尘口2201排出(如图20中箭头流向D所示),从而进一步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8和图19,分流件101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表面)构造成引导气流由进气口2202向旋风腔1101 内平滑入流的流线型曲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导流筋26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表面)与隔断筋121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表面)光滑过渡相连,且导流筋26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表面)和隔断筋121的邻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表面)共同构成引导气流由进气口2202向旋风腔1101平滑入流的流线型曲面。由此,可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更为具体地,导流筋26的靠近进气口220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表面)构造为朝向远离集尘腔1102方向、和靠近排尘口2201方向(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上方)凹入的第一导流曲面261。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8和图20,分流件101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表面)构造成引导气流由旋风腔1101向排尘口2201平滑出流的流线型曲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导流筋26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表面)与隔断筋121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表面)光滑过渡相连,且导流筋26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表面)和隔断筋121的邻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表面)共同构成引导气流由旋风腔1101向排尘口2201平滑出流的流线型曲面。由此,可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更为具体地,导流筋26的靠近排尘口220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表面)构造为朝向远离集尘腔1102方向、和靠近进气口2202方向(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上方)凹入的第二导流曲面262。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进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进气效率,提高除尘效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流线型曲面”的概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具体而言,“流线型曲面”指的是:通常表现为平滑而规则的表面,没有大的起伏和尖锐的棱角,流体在流线型曲面上主要表现为层流,没有或很少有湍流,以确保曲面和流体均受到较小阻力。
优选地,参照图20和图24,分隔件22上具有穿孔220。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可以在封闭环形板形状的分隔件22上切掉部分以使分隔件22变为C形板形状,此时,分隔件22上由于切掉部分而形成的两个侧壁(简称第一切壁221和第二切壁222)与旋风锥21的外表面、以及杯壳11的内表面之间可以限定出穿孔220。具体地,穿孔220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也就是说,分流件101的部分伸入穿孔220内以将穿孔220分隔成位于分流件10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更为具体地,分流件101的一侧壁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左侧壁面)与第一切壁221之间限定出排尘口2201,分流件101的另一侧壁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右侧壁面)与第二切壁222之间限定出进气口2202。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还可以分别为贯穿分隔件22的单独孔洞,例如圆环板形的分隔件22上具有两个独立、即互不相通的孔洞,分别为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仅以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由穿孔220和分流件101共同限定出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8和图20所示,隔断筋121的一部分(例如上部分)夹设在旋风腔1101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上端与导流筋26的下端止抵,隔断筋121的其余部分(例如下部分)向下穿过穿孔220以将穿孔220分隔成位于隔断筋121两侧的进气口2202和排尘口2201。由此,极其方便加工,而且可以确保进气口2202与排尘口2201相距很近,延长旋风腔1101内的旋风分离路径,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当然,分流件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分流件还可以仅设在旋风锥21上且分流件的上端可以与旋风腔1101的上端面1201平齐,分流件的下端穿过穿孔220;又例如,分流件还可以仅设在杯壳11上且分流件的上端可以延伸至与旋风腔1101的上端面1201平齐。由此,分流件同样方便加工且方便装配。另外,分流件101还可以为独立的部件且通过后续的装配手段固定在旋风腔1101内,例如,通过插槽插块的配合实现固定,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示例中,参照图22和图24,并结合图18,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卡位筋122和限位筋23,其中,卡位筋122和隔断筋121均设在杯壳11上且在旋风腔1101的周向上间隔开,限位筋23和分隔件22均设在旋风锥21上,限位筋23设在穿孔220内且与穿孔220的一个周向侧壁(例如图18中所示的第二切壁222)共同止抵在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的两侧。
具体而言,限位筋23可以由第一切壁221起沿着旋风锥21的周壁面211朝向第二切壁222的方向延伸,限位筋23的远离第一切壁221的一端可以止抵在隔断筋121的远离卡位筋122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隔断筋121的左侧表面上)上,第二切壁222可以止抵在卡位筋122的远离隔断筋121的一侧表面(例如图18中所示的卡位筋122的右侧表面上)上。由此,通过分隔件22、限位筋23、卡位筋122以及隔断筋121的配合,旋风锥21可以与杯壳11稳定且可靠地装配在一起。
优选地,分隔件22、卡位筋122均与旋风锥21为一体成型的旋风锥组件2,隔断筋121、卡位筋122与杯壳11为一体成型的杯壳组件1,由此,加工方便,且装配可靠性更高。
优选地,如图18所示,沿着从旋风腔1101到集尘腔1102的方向,隔断筋121朝向远离卡位筋122的方向倾斜延伸,卡位筋122朝向远离隔断筋121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在左右方向上间隔开,且隔断筋121位于卡位筋122的左侧,其中,隔断筋121自上向下朝向左下方倾斜延伸,卡位筋122自上向下朝向右下方倾斜延伸,从而在从上到下的方向上,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之间的距离可以逐渐增大。由此,在装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可以起到滑移导向作用,使得限位筋23可以沿着隔断筋121向下滑移、和/或,使得第二切壁222可以沿着卡位筋122向下滑移,从而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可以简单且迅速地装配到位。
进一步地,限位筋23的底部具有位于进气口2202处且与隔断筋121滑移导向配合的第一导向块24,第一导向块24的靠近隔断筋121的一侧表面自上向下朝向远离隔断筋121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在图18和图23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导向块24设在限位筋23的底部且位于隔断筋121的左侧,第一导向块24的右侧壁沿着自上向下的方向朝向左下方倾斜延伸。由此,在装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第一导向块24可以沿着隔断筋121顺利下滑并作适应性旋转,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便捷且迅速地装配到位。
进一步地,分隔件22的底部具有位于进气口2202处且与卡位筋122滑移导向配合的第二导向块25,第二导向块25的靠近卡位筋122的一侧表面自上向下朝向远离卡位筋122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在图18和图23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导向块25设在分隔件22的底部且位于卡位筋122的右侧,第二导向块25的左侧壁沿着自上向下的方向朝向右下方倾斜延伸。由此,在装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第二导向块25可以沿着卡位筋122适应性旋转,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便捷且迅速地装配到位。
具体而言,在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即将安装到位时,通过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的导向作用,再向下推动旋风锥21时,旋风锥21可以相对杯壳11发生轻微旋转以消除微小的安装错位,从而使得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完全配合到位,相对设置角度满足设计要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均可以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件,且杯壳组件1的形状可以不规则,从而在安装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安装错位的问题,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块24和隔断筋121的导向配合,以及通过 第二导向块25和卡位筋122的配合,可以有效地排除微小安装错位,提高安装效率,简言之,通过设置第一导向块24和第二导向块25,可以有效地避免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之间的相对设置角度不准确的问题,确保旋风锥组件2与杯壳组件1可以装配到位,提高装配效率和装配成功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和图19,杯壳11内具有引流通道120,引流通道120的两端分别与旋风腔1101内部和杯壳11外部连通以将杯壳11外的气流引入旋风腔1101内。由此,通过在杯壳11内设置引流通道120,从而尘气可以预先通过引流通道120调整好流向、再进入旋风腔1101内,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尘气进入旋风腔1101内的能量损失,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清洁效率。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引流通道120可以位于集尘腔1102和/或旋风腔1101内,优选地,引流通道120位于集尘腔1102内,从而避免了引流通道120占用旋风腔1101内空间的问题,确保旋风腔1101具有足够的旋风分离空间,提高旋风分离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8、图19和图21,尘杯组件100进一步包括:引流管12,引流通道120限定在引流管12内。由此,通过设置限定出引流通道120的引流管12,从而方便引流通道120的构造,提高尘杯组件100的易实现性。优选地,引流管12与杯壳11为一体件,例如,引流管12与杯壳11为一体注塑成型件,从而方便加工,且简化了装配过程,且引流管12的安装可靠。
具体地,当分隔件22上具有进气口2202,且当引流通道120位于集尘腔1102内时,引流管12可以设在集尘腔1102内,此时,引流管12的一端(例如图18中所示的上端)通过进气口2202与旋风腔1101内部连通、引流管12的另一端(例如图18中所示的下端)与杯壳11外部连通,从而引流管12可以将杯壳11外的气流引入旋风腔1101内。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连接,尘杯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进气管13,进气管13可以位于杯壳11外且与引流管12连通,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引流管12的一端的部分端面止抵在旋风锥21的用于限定出集尘腔1102的端壁面上。例如在图19所示的示例中,引流管12的与进气口2202相连的上端面1201、的靠近杯壳11中心轴线的部分、止抵在旋风锥21的底端壁面212上。由此,当引流管12固定在杯壳11上时,引流管12可以起到对旋风锥21的定位作用,确保旋风锥21与杯壳11之间相对定位的可靠性。
优选地,上文所述的隔断筋121和卡位筋122均可以由引流管12的与进气口2202相连的上端面1201向旋风腔1101的方向延伸而成,从而引流管12的上端、通过与隔断筋121、卡位筋122、杯壳11、旋风锥21的配合可以严密地与进气口2202连通,确保引流效果可靠,且加工方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隔断筋121、卡位筋122、第一导向块24以及第二导向块25的结构形式可以如上文所述,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隔断筋121、卡位筋122、第一导向块24以及第二导向块25的结构形式还可以做适应性调整改变。例如,第一导向块24还可以设在限位筋23的顶部,第二导向块25也可以设在分隔件22的顶部等。
另外,分隔件的结构不限于环形板,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分隔件还可以由一个环形平板和一个套筒组成,其中,套筒可以套设在旋风分离件外,环形平板可以套设在套筒与杯壳11之间,从而套筒、杯壳11与环形平板的一侧表面之间可以限定出环形的旋风腔。此实施例图17-图25中所示的具体实施例相比,由于旋风腔是直接环绕在套筒外、以间接环绕在旋风分离件外的,因此旋风腔的轴向高度可以大于旋风分离件的轴向高度。
此外,旋风分离件的结构也不限于旋风锥21,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旋风分离件还可以为上述的“多锥结构”(图未示出)等,分隔件22可以套设在多锥结构整体的外周面上(即并不是分别套设在每个尖头圆锥筒的外周面上)。
下面,简要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的其他构成例如机体、地刷等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手持吸尘器T,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尘杯组件100,从而提高了手持吸尘器T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尘杯组件,所述尘杯组件包括杯壳、旋风锥和分隔件,所述旋风锥为锥筒形且立式设在所述杯壳内,所述分隔件为环形板且套设在所述旋风锥的外周面与所述杯壳的内表面之间以将所述杯壳与所述旋风锥之间的空间划分为位于所述分隔件上下两侧且通过所述分隔件上的排尘口连通的旋风腔和集尘腔,其中,所述杯壳包括杯身和设在所述杯身底部的杯底;
机体组件,所述机体组件设在所述杯身的顶部且包括机壳和设在所述机壳内的主机部件;
锁扣组件,所述锁扣组件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杯底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所述杯身与所述杯底可分离,和/或,所述锁扣组件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可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包括:
静止锁扣;
活动锁扣,所述活动锁扣相对所述静止锁扣可运动;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所述活动锁扣相连且常推动所述活动锁扣与所述静止锁扣锁止配合,在所述活动锁扣相对所述静止锁扣发生运动使所述弹性件发生变形时所述活动锁扣与所述静止锁扣解锁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弹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锁扣相对所述静止锁扣可枢转运动或可平移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包括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杯底之间且在解锁时所述杯身与所述杯底可分离的第一锁扣组件,所述第一锁扣组件包括:
第一静止锁扣,所述第一静止锁扣为设在所述杯底上的锁钩;
第一活动锁扣,所述第一活动锁扣上形成有锁槽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杯身上;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片且与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相连且常推动所述锁钩与所述锁槽锁止配合,在推动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相对所述杯身枢转时,所述弹片发生变形且所述锁钩与所述锁槽解锁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中部与所述杯身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下部形成有所述锁槽,所述弹片与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中上部相对且下端与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相连、上端沿所述杯身可滑移,在推动所述第一活动锁扣的所述中上部使所述第一活动锁扣枢转时,所述弹片的所述上端向上滑移以使所述弹片展开变形且所述锁槽与所述锁钩解锁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包括述设在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之间且构造成解锁时所述杯身和所述机壳可分离的第二锁扣组件,所述第二锁扣组件包括:
第二静止锁扣,所述第二静止锁扣为形成在所述杯身上的卡槽;
第二活动锁扣,所述第二活动锁扣上具有卡舌且可枢转地设在所述机壳上;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且与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相连且常推动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槽锁止配合,在推动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相对所述机壳枢转时,所述弹簧发生变形且所述卡舌与所述卡槽解锁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上具有上下布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二活动锁扣设在所述机壳内且上端与所述机壳可枢转地相连,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的中部形成有按钮部且由所述第一孔显露出,所述卡舌位于所述第二活动锁扣的下端且由所述第二孔显露出,所述弹簧水平设置且与所述按钮部相连,在推动所述按钮部使所述第二活动锁扣枢转时,所述弹簧沿横向压缩且所述卡舌向所述第二孔内运动以与所述卡槽解锁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上进一步具有向所述旋风腔供入气体的进气口,所述尘杯组件进一步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旋风腔内且夹设在所述旋风腔的内环面与外环面之间、且拦截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排尘口之间以使由所述进气口流入所述旋风腔内的气流沿着远离所述分流件的方向朝向所述排尘口环形绕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上具有穿孔,所述分流件包括:设在所述旋风锥上的导流筋和设在所述杯壳上的隔断筋,所述导流筋和所述隔断筋上下对抵,且所述隔断筋的部分伸入所述穿孔内以将所述穿孔分隔成位于所述分流件两侧的所述进气口和所述排尘口。
CN201621163505.0U 2016-11-01 2016-11-01 手持吸尘器 Active CN2064342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3505.0U CN206434260U (zh) 2016-11-01 2016-11-01 手持吸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63505.0U CN206434260U (zh) 2016-11-01 2016-11-01 手持吸尘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34260U true CN206434260U (zh) 2017-08-25

Family

ID=59645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63505.0U Active CN206434260U (zh) 2016-11-01 2016-11-01 手持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3426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8340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CN112312813A (zh) * 2018-07-19 2021-02-02 创科地板护理技术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
CN112741530A (zh) * 2019-10-31 2021-05-04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2813A (zh) * 2018-07-19 2021-02-02 创科地板护理技术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
US11229341B2 (en) 2018-07-19 2022-01-25 Techtronic Floor Care Technology Limited Vacuum cleaner
CN112312813B (zh) * 2018-07-19 2022-11-08 创科地板护理技术有限公司 真空吸尘器
US11849906B2 (en) 2018-07-19 2023-12-26 Techtronic Floor Care Technology Limited Vacuum cleaner
CN111358340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CN111358340B (zh) * 2018-12-25 2022-01-28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清洁设备
CN112741530A (zh) * 2019-10-31 2021-05-04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CN112741530B (zh) * 2019-10-31 2023-05-12 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吸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15940B1 (en) A dust removing appliance of a parallel type cleaner
EP1961356B1 (en) Cyclone separating device of a cleaner
CA2535388C (en) Subsection dedusting device for a vacuum cleaner
CN101939111B (zh) 旋风分离器组件以及具有所述旋风分离器组件的表面清洁装置
US7563296B2 (en) Pervasive dedusting device for a vacuum cleaner
US8997310B2 (en) Vacuum cleaner cyclone with helical cyclone expansion region
CA2413499A1 (en) Cyclone-typ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a vacuum cleaner
US20070175185A1 (en) Dust separating apparatus
CN206434260U (zh) 手持吸尘器
CN205514361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106551654A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6434272U (zh) 尘杯组件的杯壳、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WO2017124630A1 (zh) 手持式吸尘器
WO2017124628A1 (zh) 手持式吸尘器
WO2020015250A1 (zh) 手持吸尘器
CN106073629A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102319043A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装有该装置的旋风吸尘器
CN203468514U (zh) 一种旋风分离式尘杯
CN206434280U (zh) 旋风锥组件、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5458419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8659155U (zh) 清洁机器
CN205458420U (zh) 手持式吸尘器
CN206434277U (zh) 尘杯组件的杯壳、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6434282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CN206434279U (zh) 尘杯组件和具有其的手持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